首頁>Club>
我家裡一個老親戚總是說人有好幾種:無德無才,有德無才,有才無德,有才有德,說德與才是分開的就像金木水火土一樣,我尋思都是同一個腦子輸入資訊決策輸出操作, 都是一個人認為他該怎麼做 ,那的和才的關係應該是很緊密的甚至有可能是同根同源的,且有時知識水平決定認知, 性格影響學習內容,如何從兩者的產生和發展來研究這個問題,如何從科學的角度分析 德和才到底關係怎樣 ,如何一句話懟過他?
6
回覆列表
  • 1 # w不在年少

    德與才的辯證關係: 德與才既是兩個範疇,又是辯證統一的整體,兩者互為條件存在和發展,不能割裂開來。

    1、德與才是有機統一體:

    (1)道德與人才的統一是能力與政治誠信存在與落實的根本條件。德中有才的因素,才中也有德的因素。透過加強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有利於幹部提高黨和國防事業的思想認識和認識能力,把人才的作用轉化為積極的方向; 透過人才的提高和積累,完善幹部理論、層次,增強修身和道德品質的力量,提高道德水平和境界。

    (2)道德與才能的統一最終體現在相互依賴,相互轉化和相互滲透的影響上。 可以說德國是美德與人才相結合的“催化劑”,它是能力和政治誠信最直接的“展示代理人”。 因為有必要檢驗幹部的素質,必須透過某種效果來反映。

    2、德與才之間存在著主從性關係:

    德是第一個,德是前提。 “德”是選拔任用幹部,發揮決策作用的第一個條件。 “德”不好,職業太難,能力高,不能承擔重任。 然而,強調美德作為第一位並不意味著它無關緊要。 如果幹部不瞭解專業,指揮能力很差,那麼“德”就沒有好處,必須在堅持道德的前提下才華橫溢。

    正確處理道德與人才之間的辯證關係必須因工作而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關注點。 在現實生活中,幹部和道德絕對統一的情況不存在,但相對較重。 如果專業技能優秀,指揮質量好,但自我要求不嚴格; 或思想好,自我要求嚴格,但組織能力低。 因此,應結合擬議的立場,以瞭解影響工作責任績效的比例作為確定其比例的起點。

  • 2 # 郭大俠實驗室

    這個問題主要是針對人,是“道”和“術”的關係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有“德”的人是君子,但是有“德”的人未必都有“才”。相反,那些有“才”的聰明人,未必都有“德”。當然,“德才兼備”是最好的,但是這樣的人確實少之又少。司馬光說,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選拔有“德”無“才”的君子,也不能用有“才”無“德”的小人。原因很簡單,對一個無“德”的人來說,越有“才”,對社會的危害越大。據說,當年子思到衛國去,向衛侯推薦苟變。子思說,苟變是個大才,“可將五百乘”。可是,衛侯卻不以為然,理由是:苟變當年為官,在向老百姓收取賦稅的時候偷吃了老百姓的兩個雞蛋。據此,衛侯認為苟變這個人品質有問題,道德不完善,所以不願意啟用。戰國時代,蘇秦、張儀這些縱橫家遊走於各國諸侯之間,以布衣之身遊說諸侯,動之以利害,曉之以大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們時而以三寸之舌退百萬雄師,時而以縱橫之術解不測之危。孟子評價蘇秦說:“一怒則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這些夠有才了,但是卻沒有道義。他們坑蒙拐騙,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為了實現功名不講道德。所以,他們不是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楊雄在《法言》中這樣評價他們:有著鳳凰般的嗓音,卻長著兇鳥的羽毛。

  • 3 # 觀山屏大叔

    論德與才的關係,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集體,如果想要興旺發達,就要重視人才。

    第一,什麼是德?什麼是才?

    頭腦聰明、洞察秋毫、剛強堅定、有毅力,這是才;為人正直、仁義厚道、有容人之量,這是德。

    第二,德與才是什麼關係

    德與才是一對矛盾,但是綜合起來講,才是德的手足,德是才的大腦。德與才互相矛盾,互相融合,形成新的能力。

    所以,德與才這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具備,這個人是聖人。如果德與才都不具備,這個人是愚人。德高才低是君子,才高德低是小人。

    第三,如何選擇和培養人才

    選擇人才首選德才兼備的人才,如果找不到德才兼備的人才,就選擇德高才低的人才,不選擇才高德低的人。因為人的才能是可以培養出來的,但是,人的品德是培養不出來的。

    另外,才高德低的人,危害極大。因為他的智力可以把事情謀劃的很周全,因為德低所以什麼事情都敢做。才高德低的人,就像是惡虎生出翅膀。但是,才高德低的人從短期看,是能夠佔到便宜,但從長遠看害人如害己。

    可是人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往往注重才幹,而忽略品德。不能正確的辨別,德與才誰為優先選擇。

    實事求是的講,理論的正確,是因為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了正確的環境。在亂世,為了網羅人才實行唯才是舉。比如,劉邦重用人品有問題的陳平,劉備重用才高於德的法正,曹操更是唯才是舉。在太平盛世,要選擇德才兼備、德高於才的人才。因為,亂世進取,太平盛世守成。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以對人才的要求也不同。

    總之,面對老者的建議或者教育,儘量虛心請教,吸收有用的知識,拋棄過時的資訊。而且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方式,和諧共處才是情商高的表現,並不一定要回擊對方來體現你的高智商。

  • 4 # 歷史的第三者

    首頁,要理解什麼是德,什麼是才。

    頭腦聰明、洞察秋毫、剛強堅定、有毅力,這是才;為人正直、仁義厚道、有容人之量,這是德。

    德與才這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具備,這個人是聖人。如果德與才都不具備,這個人是愚人。德高才低是君子,才高德低是小人。

    選擇人才首選德才兼備的人才,如果找不到德才兼備的人才,就選擇德高才低的人才,不選擇才高德低的人。因為人的才能是可以培養出來的,但是,人的品德是培養不出來的。

    中國素有重視德行的傳統。儒家經典《周禮》中有“敏德以為行本”之說。《詩經》裡也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詩句,比喻對道德高尚、光明正大者的敬仰、仿效。《論語》中孔子也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

    才能資質屬於才的方面,驕傲吝嗇屬於德的方面。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那麼也是不值得一提的,只有德才兼備才是完美的人。如果二者不可兼得時,德是熊掌,才是魚。聖人一定會是舍魚而取熊掌,舍才而取德。

    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溫良、恭敬、謙讓等。那麼,儒學中“德”對現代社會的人才標準就是誠心盡力,恭敬長輩,仁慈友愛,公正合理。從古至今,“德”一直影響著中國的人才標準,經歷了幾個階段:

    一、重德思想

    古代對人才標準講究德才兼備。凡是德才兼備的人,就稱為賢人,但特別強調了德的重要性。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智、仁、勇”此三大品行,後人稱為“三達德”。

    二、唯才是舉

    重視人才,輕視道德。不論道德如何,一概量才取用。最典型的就是曹操的唯才是舉。東漢末年,曹操為了廣收人才,多次提出唯才是舉的口號。有德有才的人要,無德有才的人也要,甚至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都要。曹操唯才是舉,除了他的個人素質之外,還有客觀形式的需要。

    三、無求備於一人

    沒有錯誤的人,一般地說是沒有本事的人,也是沒有道德之人。特別在混亂之際,太講究生活小節必定會失掉賢人。求全責備,一方面失去賢人奇才,另一方面容易引來是非。不能要求一個人具備一切優點,沒有任何缺點。要根據具體時期、具體環境,選用不同人才。天下安定,國泰民安,就需要有德行的人才去治理,打造更加和諧的家園(重德)

  • 5 # 倔強的二狗兄

    “德能勤績廉”這是公務員的評價標準,為什麼德排在最前面,自然是有原因的。

    德才兼備是人才,有德無才是好人,有才無德是有可能步入犯罪深淵的。甚至從某種角度來講,有才無德比無才無德的人還要危險。

    無才無德的人幹壞事還不能幹出什麼大名堂,但是大部分犯罪頭子,傳銷頭目都是有才無德的人。

    所以說人要先養德心再修才氣。方能無愧於天地,無愧於父母。

  • 6 # 長沙蓉姐知識愛分享

    財與德看起來是對立的關係,要麼有財,要麼有德,重視德的話,可能在短期內會損失一些財,重視財的話,可以會損失道德。

    實際上,兩者並不矛盾,故君子不得不慎乎其德也,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言悖而出,亦悖而入,貨悖而出,亦悖而入。

    怎麼分析呢?問題的關鍵就在乎那個德上,只有真正有德的人才能感召來真正有才的人,得到這些人的忠誠,對於物質等東西就很好說了,所以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你願不願意把你的德性發揚下去,重視根本,去做好自己該做的,比如說正直啊,慷慨啊,善良啊,所以說你想獲得人生的福德,還得不斷持續地修煉,這應該是發自你內心的自覺。而且這裡面的辯證關係體現得很明顯,這聚散觀就是很好的體驗。

    君子以財發身,小人以身發財。

  • 7 # 大臉愛美食

    德與才作為兩個不同的概念,又統一綜合反映在一個人的身上。德有一個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影響和自我修煉的過程,才有一個不斷磨練、學習、提升、逐漸完善的過程。德有一個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影響和自我修煉的過程,才有一個不斷吸取,不斷總結,不斷提高的過程。這一點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反映。有的人德才兼備,在不斷增長才乾的同時,也不斷修煉自己,品行,能力堪為楷模。

    德與才既是兩個範疇,又是辯證統一的整體,兩者互為條件存在和發展,不能割裂開來。

  • 8 # R與詩

    儒家認為一等人,有才又有德,是聖人。二等人,德大於才,是君子。三等人,有德無才,是庸人四等人,才大於德,是小人。

  • 9 # 益西多吉801

    要理清德和才的關係,要分清德與才,那什麼是“德”?什麼是“才”? 司馬光認為“聰察強毅”是才,“正直中和”是德。也就是說能把事情做得很好,就是有才。做好的事情,就是有德。

    司馬光認為,德才兼優,是“聖人”,德勝才是“君子”,才勝德是“小人”,德才全無是“愚人”。天呀,誰敢稱自己是“聖人”?所以“聖人”幾乎相當於“不存在”;“君子”就是才能不足;才華橫溢無德是“小人”;其他人全是“蠢貨”。於是乎,放眼天下,幾乎無人可用。

    不過,司馬光在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有德的人會讓人產生敬畏的心理,有才華的人會得到大家的喜歡。人會因為喜歡而親近一個人,也會因為敬畏而疏遠一個人,這就是為什麼在選人用人的時候,往往會被一個人的才幹所矇蔽而忘記了考察他的品德的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對“才”是寬容的,而對“德”往往是刻薄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個人如果有才,我們會覺得他很優秀。即使才差些,也沒關係,可以說他比較優秀。但對“德”就不同了。一個人如果做了99件好事,但做了一件壞事,或錯事,人們往往會抓住這一件事不放,認為他品德有問題。一個人有德無才對社會造成不了太大的危害,但是如果一個人有才無德,那對社會將是災難。所以才可以多,德不能少。

  • 10 # 張霄1227

    自古以來每個人都崇尚德才兼備,但是畢竟只有少數人才能做到。

    有德之人未必有才,但是有德的人可以得民心,即便不是才華橫溢,也能幹得一番事業。就以三國漢室宗親劉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出身亂世,但是有仁德之心,德民意最終建立蜀國大業。所以有德之人應該加以修養,在以後的生活中也一定有貴人相助。成就自己的夢想。

    有才學無品德之人,民心向背即使坐擁天下財富,擁有無數才子良將也是人心叵測。最後的結局也是不得民心,忐忑一生。三國的曹操就是典型案例。所以有才無德必定被人遺棄,被世人所疏遠。

    所以德跟才兼備算得上人上人,那麼現實生活中我們雖然不比劉備,曹操你那樣叱詫風雲。但是還是要仁義之心對待每個人,每件事。不求回報太多,只需要安安穩穩的生活。沒有傲人的才學,可以老老實實的做好本份。平平淡淡過一生也是人生幸事。

    千萬不要無德,無德之人在社會上肯定無處落腳,人人唾棄,人人喊打。

    修養是後天慢慢培養的,學問也可以後天學習的。所以德跟才既是驕猛不離,又是水火不容。

  • 11 # 阿凱不甘平庸

    我認為德指的是品德,才指的是能力和才能。

    德和才是分開的,以下是我總結的四點⬇️

    一、“有德有才”一個人要有為他人做貢獻的優秀品德,又具有為他人做貢獻的才華。這是一種最好的情況。

    二、“有德無才”一個人要有高尚的品德,但才能平庸。在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好心辦不了好事。

    三、“無德有才”說的是一個人既想幹壞事又具有幹壞事的能力。而且手段又高明,幹了壞事也不會被人發現。

    四、“無德無才”說的是一個人想做壞事,但才能有限,做壞事手段並不高明,容易被人發現,說的就是這個人沒有才能。

    總結:品德是做人的基本,其次才是才能,舉個例子:應聘人員,一個人有德有才最好,如果兩者不能兼得,一般都會選擇品德好的人,這就充分說明了品德的重要性。

    以上觀點只是本人個人觀點供大家參考!

  • 12 # 右腦心理

    在我看來,德和才是統一的,德就是道德,才就是才華,道德其實在本質上看是一種處世哲學,在一個聰明人的眼裡,德就是他的行為準則,說白了就是既給自己看也給別人看,有一句話叫做天在做人在看,也有一句叫多行不義必自斃,壞事幹多了總會露出破綻,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平常的生活中遵循著德,不到關鍵時刻絕不露出自己自私的一面,所以德絕不僅僅是那一套規矩,而是你需要靈活的應用,而這也是需要一定的能力的,所以我說在一定程度上德就是才能和才華的體現

  • 13 # 農人776

    回答這個問題有點燒腦啊!

    首先要搞清什麼是德?什麼是才?

    一·德:就是為人正直,宅心仁厚,心胸寬廣的人這就是德。

    二·才:就是聰明伶俐,洞察秋毫,遇事堅毅果斷,有毅力這就是才。

    三·德和才是怎樣的關係呢?

    古書裡說!德是才的內心,才是德的手足。

    德與才是互相矛盾的兩個個體,只有互相融合,合二為一才是一個完美的人,甚至聖人。

    古往今來,很多偉人,聖人都是德才兼備,也有很多梟雄德不配位,才不配位。

    前些年不是有句很流行的話麼!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就很形象的說明德和才之間的關係。

    一個人品德的好壞決定了能不能為社會做貢獻,才華高低決定了做出貢獻的大小,就算你才高八斗,品德敗壞,那必然會危害社會,甚至會破壞社會秩序,踐踏法律。

    我們祖先早就意識到德和才之間的重要性,提出人首先要修身,什麼是修身,就是要德才兼備,只有修身好了,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 14 # 玫城小芹

    應該沒多大關係,所謂德才兼備那是我們大家所希望的,也有一些有德不一定有才,有才也不一定有德。

    拿我爸爸(公公)來說吧,他在外面打工,有一天在工地上撿了個錢包,開啟一看啊,裡面有幾百塊錢,還有好幾張卡,他趕快交給了專案部,後來失主找到了,為了表示感謝買了兩條煙給他,可我爸爸不吸菸,他就又交給了專案部。我爸爸沒什麼文化,以前家裡窮,讀了幾年書,然後當了5年兵,復原後就種地,在山上打石頭,再後來就外出打工,他沒啥才能,就是能幹,但他知道撿了別人的錢包想著失主會著急,要趕快還給人家,這就是一種美德啊,拾金不昧的美德,這是我們從幼兒園老師就教我們的,但長大後好多人都忘了,丟了。

    有的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他們也許是自己單位的精英,也許是某產品的研發者,但當自己的父母年老了,需要照顧時,他卻以工作為由把他們扔進養老院,我想問問他們,上學那會老師教的中華民族百善孝為先,尊老愛幼的美德去哪了?父母讓你長大成才,但你卻長成了歪才。還有那些本是中國

  • 15 # 舞美人胡勃

    道德和人才屬於精神文明建設。”“德”主要指思想道德修養,包括理想、道德、文化、治道的“四有”。這裡的“文化”是指“人才”,即科學文化素質。德才兼備。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有利於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進而影響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如果把二者分開,只追求“人才”而忽視“德性”,人才就可能偏離社會主義的“德性”,因此大學裡缺乏“德性”的人才很可能更加反動。因此,我們不僅要“有才”,更要寬容“德”。只有德才兼備,才能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在德才兼備的關係中,什麼是德性?什麼是美德?

    美德是指一個人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感。

    指能力,指一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和手段。對一個人來說,美德是靈魂和嚮導,是能力和工具。

    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有必要仔細分析哪一個更重要,是德才兼備。

    在第一種情況下,你應該是有道德和才能的。

    一個人不僅具有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優良品德,而且具有為社會和他人作出貢獻的才能。這是最好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效益最大,成本最小。

    在第二種情況下,沒有美德或天賦。

    一個人品德高尚,但也可能平庸。在這個時候,一個人雖然有為社會做好事的願望,但由於能力有限,對社會不會產生什麼大的好處,但至少不會產生什麼大的壞處。可能的缺點是好心不能做好事。

    第三種情況:沒有美德,就沒有天賦。

    此時,一個人雖然想做壞事,但能力有限,做壞事的手段也不好。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更有可能發現其不法行為,從而降低其成功的可能性。因此,不道德的人雖然想做壞事,但做壞事的機率很小,這間接降低了對社會的危害程度。

    第四種情況:沒有美德,就沒有天賦。

    此時,一個人想做壞事,並且有能力做壞事。由於手段巧妙,其惡行不易被發現。這種情況對社會危害最大。

    針對上面四種情況,根據其對社會造成的收益從大到小和危害程度從小到大進行排序,結果是:有德有才,有德無才,無德無才,無德有才因此,用一個沒有美德和才能的人比用一個沒有美德和才能的人更好。

    這裡有一個例子:

    例如,有一個年輕女孩被幾個壞人圍困在一堵2米高的牆裡。假設:de代表拯救少女的表現;只有當de代表跳過2米高的牆壁和高超的武術時。這時,一個過路人:(1)德才兼備,他會成功地把女孩從壞人的欺負中解救出來;(2)德才兼備,他想救女孩,但他自己也忍不住,但此時,他會努力找別人來救;(3)德才兼備,他也想翻牆做壞事,但由於能力有限,他不能跳進圈子,所以只能匆匆忙忙。但此時,他的行為可能會引起他人的懷疑,從而為他人解救少女提供間接條件;(4)沒有德才兼備,自己也會做壞事,有能力跳入圈子,和幾個壞人一起做壞事。在這四種情況中,第四種對社會危害最大。

    透過以上的分析和討論,我們可以看出,只選人才是不對的,道德應該是最根本的,其次才是人才。目前,在幹部選拔上,要德才兼備。在兩者不能結合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更加註重道德品質。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上述四所中學並不存在德才兼備的絕對存在。事實上,一個人的表現不是多德就是少才,或者多德就是少才,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建議道德品質應該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我們要真正用上那些一心為群眾服務的人,而不是那些隨時“武裝”準備“殺人”的人。

  • 16 # 黔魯文化

    首先,有道德之人不一定有才能,有才能之人不一定有道德,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

    其次,單純的說有道德,那這個人可能是內心善良的,能得到他人尊重的,也可以理解為有道德的人一定不會做對他人或者社會有害的事,都會做一些樂於助人、積極貢獻的事,是傳播正能量的關鍵。可能唯一的缺陷就是在於能力的大小,但我們首先要認可有道德的人才行,古語有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是最好的詮釋。相反,有才而無得的人,對人類文明、社會發展是不利的。這樣的列子很多,比如“駭客”,他若有才有德,那他會運用自己的才能保家衛國,但他若有才而無德,可能就會利用他的才能做有損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

    最後,個人認為德與才最好的是兼備,並存發展,先做到以德服人,再去以才服人,那社會大家庭將是和諧而美好的。

  • 17 # 小斕生活記

    “道”和“術”的關係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有“德”的人是君子,但是有“德”的人未必都有“才”。相反,那些有“才”的聰明人,未必都有“德”。當然,“德才兼備”是最好的,但是這樣的人確實少之又少。

    司馬光說,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選拔有“德”無“才”的君子,也不能用有“才”無“德”的小人。 原因很簡單,對一個無“德”的人來說,越有“才”,對社會的危害越大。據說,當年子思到衛國去,向衛侯推薦苟變。

    子思說,苟變是個大才,“可將五百乘”。可是,衛侯卻不以為然,理由是:苟變當年為官,在向老百姓收取賦稅的時候偷吃了老百姓的兩個雞蛋。據此,衛侯認為苟變這個人品質有問題,道德不完善,所以不願意啟用。

    戰國時代,蘇秦、張儀這些縱橫家遊走於各國諸侯之間,以布衣之身遊說諸侯,動之以利害,曉之以大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們時而以三寸之舌退百萬雄師,時而以縱橫之術解不測之危。

    孟子評價蘇秦說:“一怒則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這些夠有才了,但是卻沒有道義。他們坑蒙拐騙,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為了實現功名不講道德。 所以,他們不是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楊雄在《法言》中這樣評價他們:有著鳳凰般的嗓音,卻長著兇鳥的羽毛。“道”和“術”的關係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有“德”的人是君子,但是有“德”的人未必都有“才”。相反,那些有“才”的聰明人,未必都有“德”。當然,“德才兼備”是最好的,但是這樣的人確實少之又少。

    司馬光說,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選拔有“德”無“才”的君子,也不能用有“才”無“德”的小人。 原因很簡單,對一個無“德”的人來說,越有“才”,對社會的危害越大。據說,當年子思到衛國去,向衛侯推薦苟變。

    子思說,苟變是個大才,“可將五百乘”。可是,衛侯卻不以為然,理由是:苟變當年為官,在向老百姓收取賦稅的時候偷吃了老百姓的兩個雞蛋。據此,衛侯認為苟變這個人品質有問題,道德不完善,所以不願意啟用。

    戰國時代,蘇秦、張儀這些縱橫家遊走於各國諸侯之間,以布衣之身遊說諸侯,動之以利害,曉之以大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們時而以三寸之舌退百萬雄師,時而以縱橫之術解不測之危。

    孟子評價蘇秦說:“一怒則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這些夠有才了,但是卻沒有道義。他們坑蒙拐騙,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為了實現功名不講道德。 所以,他們不是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楊雄在《法言》中這樣評價他們:有著鳳凰般的嗓音,卻長著兇鳥的羽毛。

  • 18 # 小生奕軒

    說到這就不能不說一下“德才兼備”這個成語。“德”是指品德、品質,而“才”是指能力,兩者關係匪淺,但對於一個人、一個民族、國家來說“德”是第一位的,是基礎,而“才”是上層建築。

    比如復旦大學偷毒案,兇手是個研究生,有才嗎?肯定有,不然也不可能成為復旦的研究生,有德嗎?未必,即使有也長歪曲了,不然他不會去投毒,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如果有才無德,那麼你的“才”越大,你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所以“德”是基礎,是不能缺少的。

    而如果有德無才,那就悲慘了,那你在社會生存就難了,大道理一講一大堆,沒有工作能力,沒有任何才能,那你也就是未來國家要幫扶的物件,你還不如一個普通的老百姓,老百姓也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是國家穩定的基礎保障,沒事自己也會個手藝或出去打工,看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而你只能張著嘴等吃的。

    綜上所述,未來的社會是要德才兼備的全能型人才,加油吧!!!

  • 19 # 老馬說情感

    做官先做人,從政先立德,要把修身做人、正己立德與為官為政統一起來,打牢修身做人的基礎,夯實為官為政的根基。為人不正,為官必邪,所以,在選拔任用領導幹部時,不能只重其才,不能“唯才是舉、唯才是用”,而應任人唯賢,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把道德修養作為重要指標,把修德、養德、立德放在首要位置。

    常說,用人要有徳有才。才就是科學技術本領的掌握,可以直接跟財富掛鉤。德就是心靈,是看透實物的本質,支撐著人的精神世界,跟快樂掛鉤。人若想獲得幸福,必須努力提升自己的德和才的本領。

    這兩項本領都具備後,在人身上就會有無形的光環在周圍,叫氣質,或氣象。

    要提升德就要學哲學,古今中外的哲學都要看過,認真體會其中蘊含的味道,內在的修養就不斷提升,對社會上和周邊事物現象能深入分析本質根源。

    才就是學科技和鍛鍊,外表的東西,只要刻苦就一定能達到更高水平。

    德和才如太極兩儀,有才無徳猶如五大三粗,有頭無腦,遲早壞事。無德無才,聽話幹活就行,就是來這個世界湊人數的。有德無才,耍嘴皮子的,老實人,傻。有德有才才是社會的精英

  • 20 # 彩雲飛翔

    德與才有怎樣的關係?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可以用一句話回答:德才兼備,德為主導,才為所從。但是,真正理解和認識到德的內涵處理好二者的辯證關係,就不是簡單的事情。

    首先要認識到德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的,其中有些人的基本道德,準則如誠信,愛國,善良等是亙古不變的做人準則,但是,德也隨著歷史的發張賦予時代的內容,如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等就是對中國人民德的基本要求。

    其次,才是人們的文化,學識,專業知識技能等的總體概括。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張變化。

    在我們大體明確了德和才的基本內涵後,其之間的關係就可以明確起來。也就是說,在我國公民必須具備: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基本道德,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才是人的才能。也就是德要統領才能。人德是第一位的。才是從屬於德的。而不能本末倒置。

    一個有德有才堪當大用,一個人有德無才或才不配位可以量才而用。如果一個人有才無德,可以控制使用(控制)!如果一個人無才無德,那就是垃圾了!

    因此,無論是國家幹部的任用,選拔,考核都應該嚴格按德才兼備的標準執行。企業用人也是如此。教育更是要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

    以上是對德與才的關係的粗淺概述,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豔麗色彩的攝影師麼?有照片分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