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七哀詩》釋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七哀詩是樂府詩歌中的常見體裁,不同時代均有作品問世,至唐以後才慢慢絕跡。
中國詩歌往往具有多種功能,產生於朝代更替時的七哀詩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其中多描寫、記錄社會現狀,因此在文學價值之外,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歷史價值。現存最早的七哀詩為漢代建安七子王粲所作,可見此種類型的詩歌源遠流長的特徵。
曹植的《七哀詩》與以往表現時代特徵的同體裁詩歌不同,是一首意蘊豐厚的閨怨詩。
詩篇以“明月”起興,引出思婦,藉助徘徊的流光表現迴環的哀嘆以及思緒。
餘哀:無盡的悲哀。
明月與愁思常常相伴而生於詩歌中,這在曹植之前的《古詩十九首》中便已是一種慣用的手法。如《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等,由此也可看出漢魏時期詩歌的承繼關係。
這是以設問的方式引出女主人公的自白。宕子,即蕩子,指離鄉外遊,久而不歸之人。“思婦”、“宕子妻”的形象和漢時的《古詩十九首》的遊子思婦主題一脈相承。
獨居的原因是由於男子長期的離別,由此可見女主人公孤獨失意的人生處境。
十年之久的離別,客觀上有多重原因。但對於本詩中的女主人公來說,這原因則非常確定,即人生軌跡的漸行漸遠。
她使用比喻說明兩人的巨大差別:“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塵和泥本是相同的東西,但塵土可以上揚飛昇,泥卻註定沉落到底。一“清”一“濁”,一高一低,正是主人公對兩種人生狀態的判斷。可見對情感的走向,她並非處於天真無知的狀態,而是有清楚的認知。
面對難以調和的人生矛盾,主人公的哀傷在反問中進一步深化:
可見,清晰的認知加重了絕望與痛苦。
“勢”指的是地位,也蘊含著一種事物發生發展的可能:但未來的狀態不是趨同,而是更加嚴重的兩極分化。最後的一絲希望誕生於這清醒的絕望中:什麼時候能夠匯合諧好?
疑問之後的希冀,是一種更為無力的情感宣洩:長逝兩個字極度悲傷,又極度絕望,又極度決絕。女子情願以毀滅和消亡的姿態,換來想象中虛幻的相聚。情感的力度此時達到詩歌中的頂峰。情感宣洩之後,滅頂的絕望很快又將她淹沒,現實的悲苦又重新回到心中:
良,久。曾經的愛人早已經是極度冷漠的態度了。如果愛人的襟懷並不曾展開,那麼她又該何處依傍呢?
這首思婦詩同時也可以做“諷君詩”看待。
古詩品鑑講究知人論世,聯絡兄長曹丕稱帝后對待曹植的態度,讀者可讀出更加豐富的意味。“君”當然可以指女子的愛情物件,但大可以另有所指。
女主人公極有可能是曹植的自況自比。再讀“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之句,更加不難聯想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
不過,細細品讀,又能覺出曹植長期抑鬱、無計可施後無奈的順從和乞求:“相煎何太急”的反問中畢竟還有對兄長的譴責和不滿。可是,“長逝入君懷”便只剩下長期壓制下無力的乞求。
屢屢遭受現實打壓而夢想之心不死的讀者,實在不能不為之感動。
曹植《七哀詩》釋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七哀詩是樂府詩歌中的常見體裁,不同時代均有作品問世,至唐以後才慢慢絕跡。
中國詩歌往往具有多種功能,產生於朝代更替時的七哀詩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其中多描寫、記錄社會現狀,因此在文學價值之外,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歷史價值。現存最早的七哀詩為漢代建安七子王粲所作,可見此種類型的詩歌源遠流長的特徵。
曹植的《七哀詩》與以往表現時代特徵的同體裁詩歌不同,是一首意蘊豐厚的閨怨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詩篇以“明月”起興,引出思婦,藉助徘徊的流光表現迴環的哀嘆以及思緒。
餘哀:無盡的悲哀。
明月與愁思常常相伴而生於詩歌中,這在曹植之前的《古詩十九首》中便已是一種慣用的手法。如《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等,由此也可看出漢魏時期詩歌的承繼關係。
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這是以設問的方式引出女主人公的自白。宕子,即蕩子,指離鄉外遊,久而不歸之人。“思婦”、“宕子妻”的形象和漢時的《古詩十九首》的遊子思婦主題一脈相承。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獨居的原因是由於男子長期的離別,由此可見女主人公孤獨失意的人生處境。
十年之久的離別,客觀上有多重原因。但對於本詩中的女主人公來說,這原因則非常確定,即人生軌跡的漸行漸遠。
她使用比喻說明兩人的巨大差別:“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塵和泥本是相同的東西,但塵土可以上揚飛昇,泥卻註定沉落到底。一“清”一“濁”,一高一低,正是主人公對兩種人生狀態的判斷。可見對情感的走向,她並非處於天真無知的狀態,而是有清楚的認知。
面對難以調和的人生矛盾,主人公的哀傷在反問中進一步深化:
“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可見,清晰的認知加重了絕望與痛苦。
“勢”指的是地位,也蘊含著一種事物發生發展的可能:但未來的狀態不是趨同,而是更加嚴重的兩極分化。最後的一絲希望誕生於這清醒的絕望中:什麼時候能夠匯合諧好?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疑問之後的希冀,是一種更為無力的情感宣洩:長逝兩個字極度悲傷,又極度絕望,又極度決絕。女子情願以毀滅和消亡的姿態,換來想象中虛幻的相聚。情感的力度此時達到詩歌中的頂峰。情感宣洩之後,滅頂的絕望很快又將她淹沒,現實的悲苦又重新回到心中: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良,久。曾經的愛人早已經是極度冷漠的態度了。如果愛人的襟懷並不曾展開,那麼她又該何處依傍呢?
曹植《七哀詩》評價:這首思婦詩同時也可以做“諷君詩”看待。
古詩品鑑講究知人論世,聯絡兄長曹丕稱帝后對待曹植的態度,讀者可讀出更加豐富的意味。“君”當然可以指女子的愛情物件,但大可以另有所指。
女主人公極有可能是曹植的自況自比。再讀“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之句,更加不難聯想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
不過,細細品讀,又能覺出曹植長期抑鬱、無計可施後無奈的順從和乞求:“相煎何太急”的反問中畢竟還有對兄長的譴責和不滿。可是,“長逝入君懷”便只剩下長期壓制下無力的乞求。
屢屢遭受現實打壓而夢想之心不死的讀者,實在不能不為之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