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在短短4年時間裡,西楚霸王項羽之所以能由天下共主淪落到兵敗自殺的結局,究其原因,是他犯下太多的錯誤,行為過於愚蠢。其中,最為致命的5個錯誤,跟項羽對待5個關鍵人物的態度不同有關:

    錯殺韓生。項羽攻破函谷關、奪取關中後,儒士韓生便向他指出關中地形險要、土壤肥沃,如果在此地建都稱王的話,那麼可以東向制約諸侯的生死,永遠做天下的霸主。然而項羽卻因為咸陽此時已被焚燬,而將士們又都懷念家鄉,所以並未聽從韓生的建議。不僅如此,項羽還頗有感觸的說道:“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韓生對項羽的短視非常失望,因而私下裡對他人講道:“人們常說楚地的人像猴子,雖然也穿衣戴帽,但終究不是真人。”項羽聽後大怒,立刻將韓生抓捕後處死。事後,項羽率軍東歸,但僅過了1年時間關中便被劉邦重新佔據。此後4年間,劉邦以關中為根據地跟項羽爭奪天下,並笑到了最後。試想一下,如果項羽能夠聽從韓生的建議,劉邦能否還有機會跨出僻遠的漢中半步?

    錯殺義帝。不管項羽如何不情願接受義帝熊心的領導,但後者作為他權勢、地位合法性的來源,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項羽足夠明智的話,採取當初齊桓公、晉文公的做法,在尊奉義帝的名義下號令天下諸侯,完全可以建立夢寐以求的霸業,而又不需要付出沉重的政治、軍事代價。

    可惜項羽非常短視,他非但完全無視義帝的權威,而且還把他流放到僻遠的郴縣,並指使九江王英布在途中將他其死,由此犯下弒君重罪。項羽弒殺義帝行為讓天下人切齒,也給劉邦起兵提供了絕佳的藉口,後者正是在討伐“逆賊”的名義下佔領道義高地,並獲得源源不斷的支援。從這點來看,項羽此舉無異於替劉邦“助攻”,實在是生平最愚蠢的舉動。

    錯逐范增。作為楚軍中頭號謀士,范增在項梁起兵之初便來投靠,力勸後者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然後糾合其他諸侯共同伐秦,從而為項梁叔侄指明前進的方向。正因如此,在項梁兵敗被殺後,項羽照舊尊敬、信任范增,並把他尊為“亞父”。然而自從鴻門宴後,項羽跟范增之間卻產生隔閡,從而損害了雙方之間的親密合作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項羽能夠明智的話,應該放下身段,虛心採納范增的合理建議,或許還可以挽回局面。可惜項羽剛愎自用、猜忌心極重,最終中了陳平的反間計,竟把范增趕回老家。范增被驅逐後,項羽手下再沒有可以信賴的謀士,以至於最終走向覆亡。劉邦消滅項羽後,曾一針見血的評論道:“項羽連一個范增都不能信用,憑什麼跟我奪天下?”可謂一語中的。

    錯放劉邦。劉邦起兵之初追隨楚將項梁,並在名義上奉熊心為主公。等到項梁被秦將章邯擊殺後,劉邦又與項梁的侄兒項羽一起並肩作戰,並曾結為異姓兄弟。為了儘快完成西行滅秦的大業,熊心派項羽、劉邦兵分兩路攻略關中,並約定先入關滅秦者,可以在關中稱王。結果,劉邦避開秦軍主力,從南線攻入關中,從而滅亡秦朝。

    對於想做天下霸主的項羽來講,先行入關滅秦的劉邦,無疑是他最大的敵人。所以為了剷除心腹大患,項羽便聽從范增的建議,準備利用在鴻門宴請劉邦的機會將他殺死。然而項羽有婦人之仁,在宴席上竟然聽從張良和項伯的勸諫,因不願揹負“濫殺功臣”的罪名,由此將劉邦釋放。項羽的舉動無異於“放虎歸山”,4年後他被劉邦擊滅,最終落得烏江自刎的結局。

    錯放韓信。項梁起兵並渡過淮河時,名將韓信離開老家淮陰縣前來投靠,但一直得不到賞識,在軍中默默無聞。項梁戰死後,韓信轉而侍奉項羽,並擔任郎中的職務。利用近距離接觸項羽的機會,韓信曾多次獻上計策,但均被前者無視。韓信鬱郁不得志,最後離開項羽、投奔劉邦。

    韓信離楚歸漢,在相國蕭何、大將夏侯嬰的大力薦舉下,得以出任大將軍。此後4年間,韓信作為漢軍主帥,幫助劉邦消滅或征服西魏、代、趙、燕、齊等國,並率軍大敗項羽於垓下,迫使後者自刎於烏江。項羽自殺後,劉邦建立漢朝,而首功之臣非韓信莫屬。如果當初項羽能夠聽從韓信的建議並重用他,那麼最終奪取天下的,極有可能是他。

  • 2 # NatureVoice雨人

    說到項羽其實大家也應該知道的,那就是他這個人其實是真的厲害,在戰場上還真的是所向披靡了,可以說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而且單挑一人抵萬人也是常有的事情,敵人真的是見一次打一次,敵人也就敗一次,那麼這麼厲害的項羽為什麼最後還是輸給劉邦了啊?劉邦經常性的被項羽打得抱頭鼠竄,其實仔細的分析會發現,其實無非就戰略目光的問題,仔細的說也還是有很多原因的,更多的歡迎跟隨小編一起來揭秘分析看看具體的原因吧!

    其實項羽的失敗還真的就是戰略上的失敗典型案例了,大的方向錯了,戰場一直贏有什麼用呢?就好比這個人打球很厲害很好看,但是團隊就是贏不了比賽,這叫一個尷尬啊,那麼項羽在戰略上又有什麼失敗的地方呢?我們可以繼續分析看看!

    1、坑殺已經投降了的秦軍,不管官職大小,火燒阿房宮,縱容自己的兵搶掠,所以這幾件事情已經把關中百姓的民心全部都丟了,失民心等於失天下啊。

    2、背信棄義,違背盟約,自己先入關中做了王,還把章邯這位爭議非常大的人竟然封了官,自己被項羽坑殺,自己的將軍反倒稱王了,這是殺人誅心啊。

    3、分封天下,老百姓就受盡了分封的苦,最後秦國好不容易統一,你項羽又來搞分封,這是逆歷史而行。

    4、斬草不除根,當時在關中,其實項羽已經違背誓約,當時就應該把劉邦給殺掉以絕後患的,但是項羽卻沒有這樣做,在戰場上的霸氣一點都沒有了。

    5、目光短淺,愛慕虛榮,在關中紮根了天才才能唾手可得,可以為什麼非常要回自己老家去臭顯擺呢?生怕家鄉的人看不到自己的厲害一樣。

    6、太過於的喜歡殺伐,天天打仗,沒有那一天是停下的來的,自己的後方其實早就沒有物質接濟了,這也是他失敗的核心原因。

    7、剛愎自用不善用人,自己身邊的人不是親戚就是親戚的親戚,完全就是沒有一個正規的體系,真的混亂不堪,最後都無可用之人。

    8、反觀劉邦,他的思路卻十分的清晰,一路東進,戰略目標非常清楚,一直朝一個方向前進,所以就算有輸,那也輸的不致命,只要目的達到也值得,但是項羽東打一下,西打一下,可曾拿下過一座城池?白瞎浪費人物物力財力。

    以上幾點就是他戰略經營上的敗筆,這種敗筆是致命的,就算沒有敵人,自身放棄優勢資源,整個隊伍和勢力經營越來越糟糕,這是無機會挽救的,就算戰場上贏對手100次,但敵人經營得當總是能東山再起,而項羽這邊常年消耗,形成漢愈戰愈強,楚越來越衰的趨勢,最後被劉邦抓住機會終一戰而定勝負。

  • 3 # 碼字先鋒

    劉邦戰勝項羽,常常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議。因為就家庭背景、集團力量和個人魅力而言,劉邦和項羽都不可同日而語。很多人覺得這個劉邦怎麼會戰勝項羽呢?項羽是個貴族,是個英雄;劉邦則是個貧民,是個流氓。項羽的出身是相當高貴的,項羽的祖父叫項燕,是楚國名將,但到了項羽父親他們這一代,這個家族就開始破落。項羽早年追隨叔叔項梁逃難逃到吳中,就是現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一帶。不過項羽儘管是一個破落貴族,那也還是貴族,和劉邦不一樣。劉邦我們前面講過了,是沒有名也沒有字的,他被喚做劉季,就是劉小的意思。項羽是正兒八經有名字的,叫做項籍,也是有字的,叫項羽,也字子羽。所以說,項羽是一個出身貴族的人,項羽身上有貴族的那種高貴和高傲。項羽的軍事力量很強,可謂戰必勝,攻必克,所以號稱西楚霸王。項羽力量很大,史書上說他力能扛鼎,力大無比,但是不愛學習。《史記》記載說,他小時候,他叔叔項梁先讓他學字、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就問他了,說,學寫字你學不好,學使劍你也學不好,那你要學什麼?項羽說,這個學習寫字有什麼用,以後擺個攤代寫家書嗎?學劍一人敵,我劍術再好,我也就是殺一個人,我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說,那好,你就學萬人敵吧,學兵法吧。項羽學了一下,也不成器,又不學了。

     但是,總的來說,項羽的能力還是很強的,而且他非常地勇敢。楚漢戰爭當中有一次出現這麼一個情況,劉邦手下一個神箭手叫樓煩,兩軍對壘的時候,劉邦就讓這個樓煩站在陣前,項羽那邊出來一個人,樓煩一箭就把他給射死了;再出來一個人,樓煩一箭又把他給射死了,連連射死了好多位項羽的兵將。項羽大怒,自己出來了。項羽出來以後往那兒一站,大吼了一聲,樓煩被嚇得屁滾尿流,調頭就跑,跑進軍營當中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項羽這個人的個人魅力是沒有可說的。

      所以在滅秦和楚漢戰爭中,項羽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克。那劉邦會於什麼?劉邦的本事還是司馬迂說的那四個字:好酒及色。喜歡滔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個滅秦和楚漢戰爭中,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沒有一個計謀是劉邦策劃的,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我該怎麼辦啊?

      劉邦和項羽的第一點不同是: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這一點我們可以透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來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後來項羽也進入了成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的表現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范增看出來了。范增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現在這樣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他有這麼大的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夠把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裡了,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項羽聽不進去,劉邦嘛,他有什麼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麼樣?

      項羽自己怎麼做的呢?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項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書上的記載是四個字:城無遺類。就是說項羽他把一個城攻下以後,這個城裡面就沒有活口了,那肯定就是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而且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項羽完全不動腦筋,就這麼做了。做完了以後,有人就出來勸說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皇稱帝的話,應該定都咸陽。但是,這個時候秦的皇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也沒地方住了,項羽一門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於是項羽就說了這樣的話:“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什麼叫做衣錦夜行呢?就是穿著漂亮的衣服在黑不隆咚的晚上走,誰看得見呢?應該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鄉去,這個叫做衣錦還鄉。“衣錦夜行”、“衣錦還鄉”這兩個成語就是從這兒出來的。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他們在挫折面前的表現,這是劉邦和項羽不同的第二點。在失敗面前,劉邦冷靜沉著,項羽狂暴浮躁。楚漢戰爭當中有這麼一件事情,就是兩軍處於對峙狀態的時候,項羽攻劉邦久攻不下,於是就在軍前架起了一口大鍋,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五花大綁推到了陣前,然後喊話,劉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鍋了!劉邦怎麼說呢?他不緊不慢地說,呵呵,項老弟,別忘了,我們兩個在懷王手下的時候有個什麼約定呢?咱倆是約為兄弟,咱倆既然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們的爸爸煮了,別忘了給哥哥留碗肉湯喝!項羽沒辦法,下不了手。實際上項羽這個時候已經出了一個下策,因為你跟人家打仗你打不過,你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鍋裡去煮,這是種流氓手段。而項羽本身是一個貴族,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這就是下策;何況你的對手是個流氓,你貴族使流氓手段來對付流氓,你對付得了嗎?所以我想,當時的這個情況,一定是項羽一肚子窩囊氣,劉邦是一副嬉皮笑臉的神情——我是流亡民我怕誰,從心理上你項羽沒有戰勝人家劉邦。

    我還可以舉一個例子,就是楚漢戰爭的最後一戰。當時項羽已經是四面楚歌了。被重重包圍,這時候項羽上馬拔劍來對周圍的人說,我項某人起兵八年,打了五十多場戰爭,從來就沒有打敗過;今天這一場戰爭,看來老天爺是要亡我了。我是沒有什麼錯的,天不容我,我也沒有辦法。現在我給你們打最後一仗,“為君快戰”,我們今天就痛痛快快打它一仗,讓大家看看是老天爺要亡我呢,還是我項某人沒本事!上馬! 拿起劍來,一路廝殺,殺得痛快淋漓。你想一般的將領哪是項羽的對手,只殺得屍橫遍野,漢軍全部退下了。這個時候項羽跳下馬來,拿著寶劍對他周圍的那些隨從說,怎麼樣?哥們兒看看,怎麼樣?這是什麼? 這就是韓信批評他的,是典型的匹夫之勇。項羽總是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你的身份是什麼?你是領袖,是將帥,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這個道理他不懂,他老是逞他的個人英雄主義。你會殺人,你會殺敵,你會騎馬,你會射箭,可這所有加起來只不過是一個好士兵,怎麼會是好將軍呢?你項羽有什麼可炫耀的呢?而且在這樣生死存亡的關頭,你要求的是決戰呢還是快戰呢?應該是決戰。決戰意味著什麼?決戰意味著你還有扳回敗局的可能,你還有反敗為勝的可能,而快戰只圖一時’ 的痛快。

      當然,項羽這個人物形象很審美,很帥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沒有用啊!所以在挫折面前,項羽他表現出來的是心浮氣躁,的表現,這是劉邦和項羽不同的第二點。在失敗面前,劉邦冷靜沉著,項羽狂暴浮躁。楚漢戰爭當中有這麼一件事情,就是兩軍處於對峙狀態的時候,項羽攻劉邦久攻不下,於是就在軍前架起了一口大鍋,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五花大綁推到了陣前,然後喊話,劉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鍋了!劉邦怎麼說呢?他不緊不慢地說,呵呵,項老弟,別忘了,我們兩個在懷王手下的時候有個什麼約定呢?咱倆是約為兄弟,咱倆既然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們的爸爸煮了,別忘了給哥哥留碗肉湯喝!項羽沒辦法,下不了手。實際上項羽這個時候已經出了一個下策,因為你跟人家打仗你打不過,你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鍋裡去煮,這是種流氓手段。而項羽本身是一個貴族,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這就是下策;何況你的對手是個流氓,你貴族使流氓手段來對付流氓,你對付得了嗎?所以我想,當時的這個情況,一定是項羽一肚子窩囊氣,劉邦是一副嬉皮笑臉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誰,從心理上你項羽沒有戰勝人家劉邦。

    我還可以舉一個例子,就是楚漢戰爭的最後一戰。當時項羽已經是四面楚歌了,被重重包圍,這時候項羽上馬拔劍來對周同的人說,我項某人起兵八年,打了五十多場戰爭,從來就沒有打敗過;今天這一場戰爭,看來老天爺是要亡我了。我是沒有什麼錯的,天不容我,我也沒有辦法。現在我給你們打最後一仗,“為君快戰”,我們今天就痛痛快快打它一仗,讓大家看看是老天爺要亡我呢,還是我項某人沒本事!上馬! 拿起劍來,一路廝殺,殺得痛快淋漓。你想一般的將領哪是項羽的對手,只殺得屍橫遍野,漢軍全部退下了。這個時候項羽跳下馬來,拿著寶劍對他周同的那些隨從說,怎麼樣?哥們兒看看,怎麼樣?這是什麼? 這就是韓信批評他的,是典型的匹夫之勇。項羽總是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你的身份是什麼?你是領袖,是將帥,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這個道理他不懂,他老是逞他的個人英雄主義。你會殺人,你會殺敵,你會騎馬,你會射箭,可這所有加起來只不過是一個好士兵,怎麼會是好將軍呢?你項羽有什麼可炫耀的呢?而且在這樣生死存亡的關頭,你要求的是決戰呢還是快戰呢?應該是決戰。決戰意味著什麼?決戰意味著你還有扳回敗局的可能,你還有反敗為勝的可能,而快戰只圖一時的痛快。

    當然,項羽這個人物形象很審美,很帥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沒有用啊!所以在挫折面前,項羽他表現出來的是心浮氣躁,而不是鎮定自若。由此可以證明項羽不是一個好的統帥。

      在做人方面,劉邦和項羽有什麼區別呢?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劉邦這個人你別看他沒文化,你別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為,肯豁得出去。劉邦年輕的時候不是當泗水亭長嗎? 當時上面派遣了他一個任務,就是讓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個地方去。劉邦押著這些人走著走著,一不小心跑掉一個,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又跑掉一個,走到半路上,劉邦一算跑了幾個,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該跑光了。你說劉邦該怎麼辦?劉邦是備下酒肉請這些囚犯們大吃大喝一頓,然後用劍把捆綁他們的繩子都解開,說,你們現在乾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結果是什麼?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來的人說,我們乾脆跟著你幹吧。這是說劉邦能豁得出去,我們說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業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豁得出去的。

     所以到了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劉邦的軍隊已經打到了楚同境內,準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這時韓信按兵不動,彭越按兵不動,英布也按兵不動。劉邦約定他們一起來合圍,他們就不動身。這時候劉邦就問張 良,說,子房啊,看來這個天下也不是哪一個人的,我準備勝利以後把天下給分了,你看分給哪些人比較合適?張良說,一個彭越,一個英布,一個韓信。彭越和英布本來是楚漢之間搖擺的,現在傾向於漢;韓信本來是你手下的,現在他獨當一面。如果你願意把土地分給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南下來幫助你合圍項羽的。劉邦說,好,行,就這麼跟他們約定了,勝利以後什麼什麼地方給誰,什麼什麼地方給誰,給了給了,都給他們,不在乎。結果這幾支軍隊全都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這是劉邦的大度。項羽呢,他為人小氣。韓信就說,項王這個人婆婆媽媽的,我們將士如果有誰受了傷,他會親自拎著飯籃到醫院去探視,流著眼淚拉著你的手,說長道短。可是我們有了戰功,他要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這是項羽的小氣。

    項羽的小氣還表現在這樣一個例子上。張良原來是韓王韓成的人,韓王實力比較小,在滅秦的鬥爭當中,張良是受韓王的派遣幫助劉邦的。到最後勝利了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韓王他也受封了。但是項羽不讓韓王之國,就是不讓韓王到自己的封國去。為什麼呢?就是項羽嫉恨韓王把張良派去幫了劉邦,他就這麼小心眼,最後還把韓王給殺了。張良本來是很猶豫的,因為他是南韓人,他本來的目的是要恢復南韓,他是一個復國主義者。但是現在,項羽硬是斷掉了他的後路,逼得他走進劉邦的陣營,死心塌地替劉邦出謀劃策來對付項羽。小心眼,項羽小心眼就這結果,幫了倒忙。所以說項羽為人實在是太小氣了。

    劉邦和項羽的第四點不同,就是劉邦心狠手辣,而項羽兒女隋長。劉邦這個人心是比較狠的,我們曾經講過,他在逃難的過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扔下車子,只顧自己逃命。他身邊的人,一旦懷疑到誰,他可能不顧一切地就要把他殺掉。劉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後,他突然懷疑起樊噲來了。照說樊噲是最不可能被懷疑的,樊噲是呂后的妹夫,跟劉邦兩個的關係用北方人的說法叫“擔兒挑”。而且在鴻門宴的時候,是由樊噲挺身而出才救了劉邦一條命。連樊噲這樣的人他也懷疑,劉邦他突然就覺得,樊噲就是巴不得我死,於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給陳平,“平至軍中,立斬噲頭”,陳平你拿著我的命令去到軍隊裡去,立馬就給我把樊噲的腦袋砍下來。這個事情最後沒做成,因為後來劉邦死了,陳平到了樊噲軍中的時候也覺得這個事情不能幹,樊噲畢竟是呂后的妹夫,同時也是功臣,哪是隨便好殺的!但這說明什麼?說明劉邦這個人狠起來他是真能下手的。

  • 4 # 耕堂讀者

    項羽兵敗自殺是他的宿命。

    項羽終其一生,都是弱肉強食的戰爭思維思考問題,而從沒有用過政治思維去結局問題,從他自封的帝位西楚霸王就可以知道了。

    項羽一生戰果輝煌,除垓下之敗幾乎未曾有敗績,而僅僅是這一敗,也就斷送了自己的性命,而沒有迴旋的餘地;反觀劉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韌勁十足。原因就是劉邦的以武立國,戰敗則國亡,劉邦的以仁立國,雖敗則從未傷了根本。

    項羽對秦朝的恨,可以說是恨屋及烏,不僅殺了子嬰,燒了秦宮,甚至定都富庶的咸陽也不肯,一定要錦衣還鄉。項羽每下一城,必盡屠之,所以每次攻城必遇到全力抵抗,抵抗越大,項羽屠殺越甚,如此惡性迴圈,豈不是民心盡失。

    天下苦戰,項羽好武。人心思安,項羽的天下卻是諸侯紛爭不斷。

    項羽兵敗皆是以戰止戰的過錯。

  • 5 # 文青聊史

    這五個致命錯誤但凡粘上一個都不好勝利,項羽倒好,全佔了!

    項羽是歷史上少有的英雄人物,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喜歡項羽的人都要比劉邦多一些,如果不是劉邦這個意外的話,那麼天下無疑就是項羽的,並且項羽的做人風格更加受人尊敬,不像劉邦一樣是一個市儈小人。

    但是無論怎麼說,雖然項羽更加受世人尊敬,但最終的勝利者還是劉邦,這一點項羽有推脫不掉的責任,要知道項羽伐秦的時候劉邦還只是一個亭長,真可謂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項羽具體失敗的原因具體表現在這五個方面:

    懷疑人心,用人不信

    其實看後期劉邦的陣容就會發現,大多都是項羽陣營的,最終因為項羽的懷疑從而投奔劉邦,最為著名的就是韓信、陳平等。從這中就能看出一個問題,就是項羽重用楚人,比較排斥其他人員,所以這些原本有更大發展空間的武將和謀士最終都被項羽排斥出去,甚至最為依仗的范增也被項羽勸退。

    楚人在項羽身邊能有多重用呢?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項伯,鴻門宴本是一個絕佳的時機,但是因為項伯的告密和從中搗亂,那還有什麼楚漢之爭,並且項羽在事後並無太大危險,可見項羽對於楚人的信任和放縱,這也是陳平能用反間計將項羽身邊的人一個一個撬走的原因。

    內心孤傲、英雄主義強烈

    可以說楚軍因為項羽的影響,從而產生了一些不易察覺的心理,就是以項羽為首,只要有項羽存在那麼士氣就自然提升了,相反,沒有項羽的存在,楚軍就好像群龍無首沒有一個絕對的領導者,並且項羽的謀略是公認的不行,於是排除項羽坐鎮後方指揮三軍的可能,但項羽只有一個人,於是項羽身在哪裡,哪裡就贏,但項羽不在的地方往往潰敗的非常快。

    項羽內心崇尚的是什麼?自然是英雄主義,他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漢軍可以說看到他都非常的害怕,在武將樓煩讓楚軍束手無策的時候,項羽只是出面一次,就嚇得樓煩帶兵撤退,可見其威望,但正因為如此,項羽的英雄主義讓下屬都變成了碌碌之輩,只在乎衝鋒陷陣,至於謀略,需要嗎?

    優柔寡斷

    這是項羽最讓人可惜的一點,也是他失敗的最大原因,難以想象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絕世武將,在處理事情上是如此的猶豫,完全沒有一點戰場上殺敵的風範,在鴻門宴上,被劉邦的三言兩語就說得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但凡狠下心,天下間哪裡還有漢軍的存在?

    繼續沿用分封制

    在項羽當上楚王之後做了一番讓天下人看不懂的操作,就是將有功之臣封為諸侯,分封一定的土地,周朝的滅亡是因為什麼?就是因為各地諸侯權力太大最終直接無視了周王朝,這才造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亂世。

    而項羽就好像看不到其中的弊端一樣執意分封,這造成了什麼結局呢?就是忠心耿耿的季布最終都背叛了項羽,而其他諸侯自然不會再跟項羽同心,心中想著的肯定是壯大自己的實力,從而逐鹿中原,就跟春秋亂世一樣。

    不重視百姓

    劉邦雖然不如項羽,但是願意約法三章來維護百姓的利益,所以百姓內心深處還是擁立劉邦的,其實劉邦做的也沒什麼,但是跟項羽對比的話,就會發現劉邦的政策是多麼的好,真·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這都要從項羽分封天下說起了,項羽稱霸之後,天下再一次進入到了春秋那樣的時代,亂世對誰迫害最深?自然是百姓了,長期征戰需要軍費和糧草,這些從哪來呢,自然是由百姓提供,你說這樣百姓還會愛戴項羽嗎?要我說,就算劉邦不起兵也會有其他人起兵,只不過從抗秦變成了抗楚。

    總結

    項羽毫無疑問是一個英雄,一個優秀的將軍,但絕對不是一個好的統治者,項羽從來沒有重視自己的過錯,認為武力可以戰勝一切,自己的言語就是絕對的命令,正因如此,才在一系列的事件下慢慢走向滅亡。

  • 6 # 風吹雲漫飛

    霸王戰敗烏江自刎,幾千年留給人們無數的嘆息,他在鉅鹿之戰一戰成名成為群雄之主到垓下之戰霸王別姬才短短六年。至古以來,成王敗寇,西楚霸王項羽雖然沒能成就霸業,可是後人給了他足夠的尊重,畢竟英雄失敗了還是世人眼中的英雄。

    元前202年5月,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慶祝全國統一。席間,劉邦問文武百官:“寡人為何能統一中國,而項羽為何失掉天下?”群臣回答後,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管理糧餉,我不如蕭何;攻城奪地,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豪傑,我能用他們,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而項羽手下,只有一個能人范增,他還不用,這就是他戰敗的根本原因。” 誠然,項羽是一個性格非常複雜的人,錢鍾書在《管錐篇》裡分析說:‘言語嘔嘔’與‘喑惡叱吒’,‘恭敬慈愛’與‘剽悍滑賊’,‘愛人禮士’與‘妒賢嫉能’,‘婦人之仁’與‘屠坑殘滅’,‘分食推飲’與‘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違,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兩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以心理學,犁然有當。 關於項羽失敗的原因,太史公在《項羽本紀·贊》中作了精闢的分析:“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我認為項羽失敗的原因有四點:一是背關懷楚,即是說放棄了關中這一戰略要地;其二是放逐並殺害義帝,若是他不殺義帝,借義帝之名,自兼軍事統帥,歸天下之心,鹿死誰手也未可知?然他先殺義帝,即為不忠,已失民心,再收諸侯之地,即為不信,再失人心,三廢帝制採用分封制。四不識人才,先走陳平,後走韓信,亞父范增也被逼走,諸將離心。

  • 7 # 一語道破天機

    下面我分析幾點!導致項羽兵敗自殺的致命錯誤分別是什麼?

    第一、陳平原來是在項羽的陣營裡,對於項羽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都非常的熟悉,項羽是個很強大的軍事家,但不是政治家,腦子裡對於複雜的政治計謀沒感覺,你弄得太高深了,他也未必看得出來。計謀講究的就是有效,尤其是對於技術出身的人,玩腦子非專長,還是直來直去的,能讓他更明白。所以陳平沒有采用更加複雜的東西。說的簡單點,就是你想算計一個沒多大文化的底層,或是隻懂技術不願意玩心眼人,不需要太高的東西,簡單的挑撥離間,就能激發他的情緒。

    第二、由於因為陳平對項羽太熟悉,針對他的簡單特性,所以沒有用複雜的計謀,但是對於使者,卻不能採用此種手法,陳平剛剛拿了劉邦的幾萬斤的黃金,此時正是要花錢的地方。陳平知道這個使者的關鍵作用,絕對會重金的收買他,既然重金收買,就不能招待的太好,這樣說范增的壞話,項羽也不信,一看就是去了被吃喝收買的。所以,公開做出這樣低劣的招待,能夠讓使者的話,更加可信,也沒有人懷疑這個使者是被收買的。不是陳平給使者演了場戲,而是使者和陳平一起給項羽演了苦肉計。

    第三、項羽聽到使者說范增和地方陣營有勾結,項羽立即就猜忌了他。其實如果從更深的權力心思角度而言,即使沒有這個離間計,項羽也不喜歡范增。范增認為自己是亞父,處處的倚老賣老,沒有對自己的臣子身份,有個明確的定位,裂痕就是從鴻門宴上開始的,他公然反對項羽的政策,讓項羽在手下人面前威信喪失。此時在是否攻打滎陽的問題上又出現了分析,范增不是坐下來為項羽深入分析局勢,而是直接和項羽發脾氣,還撂挑子,這個讓誰也受不了,這不是被離間的問題,是范增自己作死。

    第四、項羽對范增有懷疑,便怒氣衝衝地說:“天下事大體上已有定局了,您自己幹吧,望能准許我辭職回家!”於是范增踏上了歸途,還沒有到達彭城時,就背上毒瘡發作死去了。這一段初看沒問題,實際上呢,范增應該不會有這樣的病,他走了之後,項羽知道,范增對自己已經充滿了敵意,回到老家彭城,如果真的背叛,將無法收拾,只能半路截殺,然後對外宣稱范增是發病而死。不管范增之前的貢獻有多大,但是他現在不歸項羽所用,那麼讓其活著就是最大的危險。必須除掉。一個人才一旦不為自己所用,那就會成為最大威脅,所以只能找藉口除掉。范增就太把自己當回事了,把項羽當小孩子,認為自己貢獻大,認為自己做的對,不講究方式,最終丟了自己的命,也讓項羽失去了江山。

    最後來的各大決戰中。劉邦和項羽的鴻溝議和,項羽撤退時,張良獻策劉邦,立即被撕破協議,背後追擊,立即翻臉!導致項羽自刎烏江

    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短短几年,就是失去了一切。這是個多大的失敗。但是在項羽的最後時刻,他沒有逃避屬於自己的責任,沒有苟且偷生。而是寶馬送亭長,人頭贈故人。用了一個季度悲壯的勇敢行為,為自己的事業畫上了句號。

    劉邦用了三個人才能除掉項羽!

    第一、陳平的對項羽使用離間計,

    第二、張良的計策

    第三、韓信的的十面埋伏!

    少了其中一個人,都滅不了項羽!三個人的三個計策環環相扣!

  • 8 # 湘野狂客

    項羽最致命的硬傷只有一個:剛愎自負,既無自知之明,更無知人之明。項羽臨死前曾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可見他至死都沒有看清楚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缺陷,還把一切都歸罪於天意,這是多麼可悲又可怕的事情!

    我們現在分析項羽這個人,誰都能羅列出他一大串的缺點和不足:諸如沽名釣譽、目光短淺、婦人之仁……我們都知道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項羽也是人,不可能那麼完美。事實上,很多英明神武的帝王也是一身毛病,一樣能夠成就霸業,說明缺陷是可以彌補或者改正的。所以,有缺點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不懂得揚長避短,連自己的缺點都認識不到,如何去改正?項羽不但不自知,反而剛愎自用,無視他人的意見,看不到他人的長處,始終認為“老子天下第一”。楚漢相爭前期,韓信、陳平、范增這些人都在項羽手下,但凡他能用好其中一個,何愁霸業不成?後來這些人先後離開項羽,正是因為徹底看透了項羽這個致命的硬傷,根本無法逆轉。

    反觀劉邦雖然識字不多,出身低微,也是一身毛病,但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水平不高,只靠自身條件是沒辦法成就大業的,因此他遇事總是會問身邊的人“為之奈何”——你們高明,告訴我怎麼辦吧。劉邦曾用一段經典的話對自己和項羽進行了比較:“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這首何等的大智慧!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既能正視自己的不足,又能瞭解自己的長處,這才是取勝的王道!

    總結:有自知之明可以更好地看清自己,認識自己的優劣,揚長避短,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有知人之明可以更好地看清別人,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讓別人的智慧為己所用。可惜一代霸王項羽至死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枉費英雄之名。

  • 9 # 閆廣鑫

    1、因為鉅鹿之戰的勝利,項羽成為了天下諸侯的領袖,但是項羽目光短淺,將未經戰爭荼毒的漢中和蜀地給了劉邦,加上項羽還分封了三個秦奸在關中為王,這簡直在給劉邦送助攻呀!結果劉邦拿下秦國故地易如反掌,楚漢爭霸其實在戰略層面早就結束啦!

    2、戰術層面項羽無敵,鉅鹿之戰、彭城之戰都是戰必勝、攻必取!無敵於天下,但是項羽目光短淺,將西楚家鄉留給了自己,只是為了回家炫耀,但是西楚故地飽經戰亂,還沒有天險!說白了項羽的大後方沒有戰爭能力,沒有戰略縱深!

    3、一個人的戰術再強,每戰必勝,但只要是戰略上輸了哪怕一次,就沒有翻身重來的機會啦!從鉅鹿之戰、彭城之戰再到滎陽一戰,項羽沒輸過,還都在戰術上贏了,但是劉邦的地盤卻越來越大,項羽就輸了垓下一戰,楚漢爭霸就結束啦!

    4、劉邦知人善用,卸磨殺驢!有張良、蕭何和韓信等人輔佐,而項羽剛愎自用、目中無人!范增的話都聽不進去,焉能不敗?

    最後《史記——項羽本紀》寫的跟小說一樣,誇大成分太多啦,另外項羽不配擁有本紀的名號!項羽不是帝王,最多就是一個地方軍閥!鉅鹿之戰中了個彩票而已!

  • 10 # 星途史話

    項羽失敗原因很多,殘暴,不守信用,婦人之仁,貪戀權利,但不能用人最為致命。

    若籍則無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僨棄去,徒以匹夫小勇,欲決雄雌於挑戰間,至力蹙勢窮,猶將馳殺一二漢將,以見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

    --------範浚

    用兵打仗,十個劉邦捆在一起也比不上項羽,武力就更不用說了,但楚漢爭霸,笑到最後的卻是劉邦。項羽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能用人,漢初三傑在劉邦麾下入魚得水,而項羽手下幾乎無可用之人。國士無雙的兵仙韓信都被項羽派去站崗了,還有誰能被他所用?唯一一個范增也被三言兩語挑撥,最後范增落得病死於返鄉途中。

    項羽這樣神勇的人,千古無二,然而手下只一范增而不能用,兵敗被殺並不奇怪。

  • 11 # 師者新說

    一、項羽個人能力太強。

    個人能力強是好事,但是,作為領導,個人能力太強有時也不是什麼好事。

    項羽就是個人能力太強,而又不注意培養部下。項羽手下本來也是猛將如雲,出名的就有龍且、英布、季布、鍾離昧等人。可是每次打仗,項羽都衝鋒在前,不注意發揮部下的能力,這些部下缺少單獨作戰的機會,也就缺少了獨當一面的能力。分封天下之後,齊地作亂,項羽帶兵征討,劉邦趁機出關,項羽就不能兩邊兼顧了。

    楚漢戰爭的關鍵時期,韓信進攻齊國,項羽和劉邦打仗,實在抽不開身,派龍且支援齊國,被韓信滅掉,是項羽的一大損失。

    這也看出,龍且等人雖然是猛將,但是長時間跟著更加勇猛的老大,已經缺少那種總攬全域性的能力,讓他們獨當一面的時候,很容易就失敗了。

    劉邦就不一樣了,出謀劃策,不如張良;運籌帷幄,不如韓信;治理國家,不如蕭何。可是,劉邦派出一個韓信就能平定趙、齊等大片土地。

    二、剛愎自用,缺少遠見。

    項羽有一個謀士范增,而不能好好利用,韓信、陳平開始都是項羽的部下,後來投靠劉邦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項羽有一個謀士范增,還不能好好的利用。滅掉秦國之後,本應在關中稱王,又一門心思想回家去炫耀炫耀。這是缺少遠見的表現。

    三、優柔寡斷、婦人之仁。

    項羽打仗勇猛,但是在政治上表現得優柔寡斷,典型的例子就是就是在鴻門宴中沒有殺掉劉邦,而放虎歸山,最終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四、濫殺無辜、失掉民心。

    項羽在征戰過程中濫殺無辜、動輒屠城,很難取得民眾的支援。在項梁死後,楚懷王實際掌握了楚國的政權,計劃滅秦的時候有兩項任務,一是北上救趙,二是西征滅秦。項羽本想和劉邦一起西征滅秦的,楚懷王就認為項羽殺伐過重,會激起民眾的激烈反抗,不利於迅速滅亡秦國,而不同意項羽西征。最終讓項羽北上救趙,讓劉邦西征滅秦。

    在項羽分封天下之後,齊地田榮又舉兵作亂,項羽征討,本來很輕鬆殺掉了田榮,可是,還是因為項羽殺伐過重,激起齊地人民的不斷反抗,項羽陷入其中,給劉邦留下了兵出漢中的機會。

    我認為,以上幾點是項羽失敗的原因。

  • 12 # 笑談古今中外天下事

    縱觀項羽痛失到手的江山,很大原因是因為自己性格無能,拱手相讓,究起原因,項羽有五大致命要點,每一點都足夠要他的命,所以項羽敗亡也就不足為奇了。

    1、剛愎自用:

    項羽本人也許從小受到的教育和經歷的事情與眾不同,所以練就了他獨立特性的性格特點,少年時即代力大無窮,鮮有對手,江東人都怕他,長大後更是天下無敵,更加造就了他目空一切的秉性。

    除了培養他長大的叔父項梁,沒有任何人能約束和管教得了他,即便是教授他文化的老師也被他打跑了好幾個,後來項梁只好親自教授他,因此,項羽的這種性格特點註定了他是個獨孤者。

    2、濫殺無辜、大失民心

    項羽殺心太重,凡是敢於抵抗他的人都全部予以消滅,全部殺死,就是是戰敗之人、投降之人,他也不予存活,秦將章邯投降後,項羽就在新安城南坑殺了20多萬秦降軍,每攻下一個城池都動輒屠城,蒸煮活人,手段極其殘忍,婦孺皆不留,製造出一處又一處的人間地獄。

    所以項羽所到之處都會激起當地軍民的頑強抵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彭城之戰中,面對劉邦大軍已經戰敗逃亡的情況下,項羽對漢軍展開大屠殺,即便是對已經放下武器,跪地求饒的漢軍,項羽也是一個不留,全部斬殺。

    項羽進咸陽後,殺死秦王子嬰,火燒阿房宮,殺戮咸陽百姓,引起天下百姓的強烈憤恨,項羽失民心是他失敗的一大敗筆。

    3、優柔寡斷

    在鴻門宴中,亞父范增為項羽獻策,擺了一場鴻門宴,目的在劉邦和項羽坐定後乘機殺了劉邦,項羽堅定地答應了,但在劉邦到來之前,卻聽了項伯所言。

    殺劉邦的心思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在劉邦到後,更加顯得猶豫不決,這時又加上劉邦的手下樊噲的一席話,使項羽信以為真,白白放走了劉邦,失去了殺劉邦的最好機會。

    4、不善將人

    客觀地講,單打獨鬥,項羽天下無敵,但作為統帥、一代帝王,項羽還遠遠不夠,畢竟天下是天下人的,不是哪一個人的,似乎項羽不懂這個,在他的信念中,只要他帶頭衝鋒陷陣即可,無須顧及他人的感受,所以每次出征他都身先士卒,很少相信別人,唯有龍且等少數幾個人能得到他的相信。

    當初韓信投靠他,很多年也只是做到“持戟郎”(相當於現在的警衛隊長),致使一代戰將被埋沒,“游擊戰高手”彭越也開始投靠他,但一直被他瞧不起,最後轉投劉邦,九江王、猛將英布更是被他經常當眾隨意訓斥,顏面盡失。

    5、胸無大志、聽不得正確意見

    項羽火燒咸陽後,將秦宮眾多的金銀財寶以及美女全都收集起來,準備帶回江東,有謀士勸說項羽,說關中富饒,立足這裡可以成就霸業,但是項羽見到咸陽已被破壞,自己又迫切想回到江東老家,於是就拒絕了他的建議,這人見項羽胸無大志,就跟人說,都說楚人性情殘暴。

    果然如此,項羽聽說後就派人把他給殺了,後來在彭城之戰後,范增建議項羽圍攻滎陽,徹底消滅劉邦,劉邦非常害怕,只好採用陳平的離間計。

    缺乏基本常識的項羽竟然中計,懷疑被自己稱為“亞父”的范增,范增無奈,只好出走,結果病死在返鄉途中,至此,項羽再無謀士,沒有謀士的軍隊註定走不遠。

  • 13 # 著名發明家達文西

    項羽的滅亡不是偶然的。

    1.用人不當,無識人之才(范增,韓信)

    2.有勇無謀,短視(分封錯亂,放棄關中)

    3.名不正,言不順(殺宋義,殺義帝)

    4.看不到歷史趨勢的發展(秦國統一之後大一統成為歷史的發展趨勢,而項羽仍然選擇分封諸國)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顯得格外可笑。

    太史公寫到,項羽死前仍認為是天要亡他。

  • 14 # 經典守望者

    第一,重外不重內,重視軍事,不重政治。從項羽分封諸侯時期開始,其敗亡的種子實際上就已經種下。項羽雖然是萬人敵,楚國的軍隊也是天下精兵,但是天下爭奪畢竟是一場政治遊戲,不按政治遊戲出牌,必然會受到懲罰。孔子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他的分封策略既沒有凸顯公平,也沒有凸顯道義。只是他根據個人喜好和私人恩怨的產物。齊地田榮,反秦有功,但是因為沒有救援項羽叔父項梁,致使其兵敗身死。項羽為報私仇,沒有封他為諸侯。直接造成了分封之後的大亂局面,這是其一。此外,他指使英布暗殺義帝,背上了弒君的罪名,讓劉邦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理所當然的進駐關中,興兵討伐他。

    第二,重前不重後,重視衝鋒,不重後勤。項羽指揮作戰確實有方,但是他只知道戰場搏殺,而忽略了後勤供給。這是他失敗的最大問題。據《史記》記載:“彭越將兵居梁地,往來苦楚兵,絕其糧食。”這就使得項羽無法在鴻溝和劉邦繼續對峙,給了劉邦消滅項羽的最大機會。

    第三,重親不重賢,重視族人,不重賢能。項羽軍中大部分掌握重權的都是項氏族人,韓信,陳平都是從項羽的隊伍中脫離出來的。特別是文人集團,項羽的文士中基本上就只有范增,後期也和項羽翻了臉。這件看出項羽嫉賢妒能,任人唯親。

    第四,重表不重裡,重視軍隊,不重土地。項羽雖然在戰後保有了非常強悍的軍隊,但是卻放棄了最為富庶險要的關中大地,而選擇了楚地作為國土。這就看出項羽沐猴而冠的本性,短視而且狂妄。

    第五,重北不重南,重視劉邦,不重英布。項羽在戰爭初期就大力圍攻劉邦,但是卻忽略了南方的英布。而最後把項羽逼上絕路的正是英布。是英布配合漢王的軍隊抄了項羽的後路,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中的那些高唱楚歌的楚國士兵就是英布帶來的。也是覺察到了英布很有可能已經在烏江對岸設伏,項羽才最終烏江自刎。

  • 15 # 陳情未來

    一、男兒且自傲,挽弓稱天驕.歷史敢書寫,江山揮筆描.

    項羽,名籍,江蘇宿遷人氏。他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楚國大將項燕的孫子。楚燕曾經打敗過秦國名將李信,後來被王翦用計擊敗,自刎身亡。項羽的叔叔,項燕的兒子項梁因為殺人犯罪不得已帶著項羽逃亡在吳中一帶謀生。項梁在吳中時頗有名望,一般人家的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之事都願意找他操辦。項羽跟著叔叔項粱長大。

    項羽小的時候不喜歡讀書習字,認為只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足夠了。教導他修習劍術也不好好學,但是他喜歡學習兵法。不過項羽研習兵法時也只是學了點皮毛便不願意再學習下去,自己覺得所學知識已經足夠用。項羽自身力氣非常大,大到可以舉起一座鼎,據史料分析,那時的一座鼎大約合成現在的三百五十斤左右。當時吳中數得上名號的子弟都害怕他。

    有一回,在秦始皇巡遊會稽的時侯,項羽遠遠看著秦始皇時說:“彼可取而代也。”這時項羽就已經有雄心取代秦始皇,可見那時的他就已經自視頗高,這也使得項梁對他另眼相看,不愧是我們項家子弟。

    到了秦二世元年七月,吳中的大多數人都聽說江西以南地方起兵反抗朝廷,比如陳涉等人在大澤鄉起義。

    恰好此時,當地即會稽郡守殷通也認為秦朝的氣候已經是日薄西山,所以也想趁勢自立。項梁卻不想屈居與這位郡守之下。項梁趁著郡守殷通招攬他的時候和項羽一起斬殺了郡守,並奪其綬印,為震懾郡守府又斬殺百餘人。其後,項粱自任會稽郡守,項羽為禆將。待招起八千多精兵後在吳中起義。項羽當真在領兵打仗方面天賦頗高,起義之後打了許多回勝仗,又因其為楚國大將的後人,許多小勢力紛紛來投靠,所以短短几月內便集兵馬幾十萬,勢力在起義軍內首屈一指。一時間更多有才智士前來依附,范增就是在此時來到項家大軍的。范增雖然已有七十年歲,但是其才華卻是一般之人比不上的。他提醒項粱暫時不可自立為王,建國初期需要師出有名,當年楚懷王死去之前曾留下言語:“楚氏留有三戶也要滅秦!”以楚懷王為名則更有號召力,項粱也同意此理,因此尋至楚懷王孫子熊心,一正在放羊的孩子,立其為楚懷王。項梁封為威信王。

    二、群雄並起爭天下

    彼時沛公劉季也瞅準時機在沛縣舉事,聚集幾千民眾,因為實力太弱,頻頻有下屬反叛,譬如雍齒及豐邑子弟就叛至魏王門下。經過權衡利弊之後,沛公劉季決定投奔到楚懷王門下。沛公劉季一直以寬厚仁義著稱,深得人心。

    項羽的驍勇善戰不愧是當時軍界之冠,短短几個月戰降秦國大將邯章,邯章曾對項羽泣曰趙高之苦以求和。秦軍降歸後,總是被楚軍刁難,因此有秦軍擔心家人以及秦軍抱怨楚軍欺壓的話語,項羽擔心秦軍會叛變,直接坑殺了除了幾員大將之外的二十餘萬秦軍。也因此暴露項羽寧可錯殺一千也不可放過一個的性格。

    項羽攻打襄城期間,很是費了一番功夫,待攻下襄城後所到之處不留活口,一時間人人自危,不管將領抑或百姓在他面前都是戰戰兢兢,不敢多言一句。在如此暴力之下的百姓如何能夠心悅臣服。

    三、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項羽在鴻門宴放跑沛公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現在的徐州,還暗殺掉義帝。原投靠他的諸侯解散回各自封地。許多諸侯因分配不合理而抱怨,肥地全由項羽的親信將領佔有,餘下才是諸侯封地。同時諸侯封地內訌厲害,不滿項羽封立王侯。例如田榮不滿田都被立為齊王,借齊地造反,自立為齊國齊王。張耳歸服漢王,陳餘起義迎回故主趙王歇,自封趙國。

    漢王二年冬季,項羽征戰齊趙兩國,田榮部隊大敗逃走,投降軍卒全被坑殺。不僅如此還擄走老弱婦孺,燒殺搶掠所到之處,造成一片廢墟,逼迫齊華人民團結起來造反。

    漢王二年春天,漢王派兵攻打楚地,五十六萬大軍,同年四月,漢軍佔領彭城。雖然項羽以三萬精兵大敗漢軍,卻被漢王使計離間了與范增的關係,范增回鄉途中病死。

    之後幾年,漢軍與楚軍處於對峙狀態。漢王五年,漢王又派人談和,以鴻溝(古運河現河南滎陽一帶)為線平分天下。項羽又一次聽從漢王意見,之前的鴻門宴,漢王毀約攻楚,滎陽城圍攻全被漢王逃過,這一次項羽依然決定退兵。漢王卻沒有遵守諾言,派兵追殺項羽,決戰於垓下。項羽被逼自刎於江邊。

    綜上所述,項羽有大將之才,驍勇善戰,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然而,項羽有致命弱點,心狠手辣殺人如麻,坑殺降軍如切豆腐一般。被攻下的城池,每每慘不忍睹,總是一片廢墟。長此以往,百姓便畏之如虎,時有叛變現象發生。孟子所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項羽的行事風格,導致百姓與之離心離德。奇怪的是對於漢王卻總是屢屢放過,輕易聽信漢王所言,氣的范增怒嗔“豎子不足與謀”。所以項羽兵敗自殺的致命錯誤是項羽性格與品格所致。

  • 16 # 週週說古今

    導致項羽兵敗自殺的的根本原因?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梟雄,導致他最終飲恨自殺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他本不是當皇帝的人!

    這一點,項羽很像南唐後主李煜。生在帝王家,但並不想當帝王。項羽並沒有生在帝王家,但他的家庭出身並不不低。

    項羽的出身非常顯赫,可以說是名門世家,乃是當年的項燕大將軍的後人。陳勝吳廣揭竿起義之後,項羽跟著叔父項梁起兵。注意,這時候的起義領袖可是項梁,而不是項羽。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項梁叔侄殺會稽太守殷通響應,任張楚政權上柱國(上柱國,原楚國置,是統領軍隊的最高將領),渡江西進,屢勝秦軍。陳勝死後,項梁聽從軍師範增之計,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稱楚懷王,懷王封項梁為武信君。所以,項梁才是楚君事實上的領袖!

    可以這麼說,項羽的優點很突出,就是勇武過人,他天生的力大無窮,所謂“力拔山兮氣蓋世”,另外還有很靈活的反應,基本上單打獨鬥無人能夠當其敵手。所以,自起兵伊始,項羽一直被當成領兵打仗的將軍在使用。

    如果歷史一直這麼發展,項羽一定會成為一代名將,而不是那個著名的悲劇英雄。但是,歷史老兒跟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起義事業風生水起之後,項梁曾率軍擊敗秦將章邯,在雍丘陣斬秦將李由,後因輕敵,在定陶被章邯打敗,戰死。項梁死了,統領起義的任務自然交到項羽手上。這是歷史命運的決定。

    但是,事實證明,項羽是一個優秀的將才,卻不是一個合格的領袖!

    項羽統領起義事業之後犯了三個致命錯誤,說明他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

    其一,天下初定之後大搞分封制。誰都知道,秦國之所以迅速崛起,關鍵在於建立了高度集權的國家機器,統一後實施了行之有效的郡縣制。但項羽看不到這點,重新走上了周代分封天下的老路子,把天下分成幾十個國家各自為政。把到手的蛋糕重新分出去,這是項羽失敗的根本,說明他缺乏治國的理念。

    其二,匹夫之勇。項羽在勇猛上有餘:主要是戰敗章邯後,對十多萬降卒盡數坑殺,進關中後燒殺搶無惡不作,弒殺成性,毫無長遠考慮。地痞劉邦都知道約法三章,反映項羽在器局上的侷限。

    其三,婦人之仁。既然弒殺,那麼幹脆壞人做到底,在鴻門宴上痛快拿下劉邦,消滅潛在勁敵。可是項羽不,瞻前顧後,畏首畏尾,舉棋不定,最終痛失好局,可謂一把好牌砸在手上!

    歸根結底,他就不是當皇帝的料!

  • 17 # 鄭說豫見

    項羽是一個悲情的英雄,從破釜沉舟大敗秦軍,繼而分封天下成為西楚霸王, 到四面楚歌烏江自刎,只有短短四年時間。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也,千百年來,總是讓人不勝唏噓!

    項羽死於當年共同抗秦的戰友和部下之手,包括劉邦、韓信、英布、彭越、田榮都成了項羽的麻煩製造者。為什麼短短几年就從戰友變成了致命的對手了呢?那麼導致項羽兵敗自殺的致命錯誤是什麼呢?

    筆者以為,主要包括以下事件:

    一、分封不公,錯誤的開端

    項羽是抗秦的主力,消滅秦國後取得了分封天下的權力,分封相當於進行政治頂層設計,設計的好則天下太平成為千秋功業,設計的不好則很快被破壞,成為失敗的工程。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封自己為西楚霸王,佔據了最為富庶、人口最多的領地,但由於項羽分封不公,導致這個體系很快瓦解。

    首先這次分封,只照顧到跟隨關於抗秦的諸侯,而忽視了沒有入關的反秦勢力。例如張耳和陳餘都是趙國的大臣,張耳跟隨入關,陳餘沒有入關,結果張耳被封王,陳餘則只被封侯,陳餘不滿意。還有田榮,也是抗秦英雄,也是由於未入關導致沒有封王。這兩人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卻被忽視,於是率先攻擊項羽分封的諸侯國,完全無視項羽的分封,給項羽帶來無盡的麻煩。

    劉邦率先進入關中,楚王有約先入關中者王之,但項羽卻將劉邦封到偏遠的巴蜀之地,自己都知道衣錦還鄉,卻讓老家在豐沛之地的劉邦滯留遠方,也不想想數千思鄉心切的軍隊,將匯聚成一股無法阻擋的力量。

    二、殺害義帝,被討伐的理由

    秦國滅亡,義帝楚懷王已然成為天下共主。雖然這個共主只是名義上的,但仍有巨大的政治號召力。本來是一個類似東周的政治體系,上有名義的天子,實有掌握重兵的霸王,下有各路諸侯。霸王挾天子以令諸侯,具有巨大的政治優勢。可項羽過於相信武力,主動放棄了這個天下共主。將義帝遷到偏遠的郴州,而且在中途將義帝殺害。

    上圖:義帝楚懷王

    項家先奉義帝為主公,積聚反秦勢力,再拋棄這個主公,給了劉邦這些心懷不滿的諸侯最好的藉口。劉邦立即發檄文佈告全國,指斥項羽弒君,大逆不道,天下諸侯群起響應,拉開了楚漢爭霸的序幕。

    三、眾叛親離,從霸王到四面楚歌

    項羽還是有很大實力和優勢的,雖然劉邦與各路諸侯攻下了彭城,但回援的項羽帶領精兵輕易就擊敗了劉邦的聯軍,並且一路追殺,劉邦潰不成軍,似乎大局仍然有利於項羽。但很明顯,項羽不想再進行大決戰,也不想徹底擊敗劉邦,滿足於建立楚河漢界,各守其疆。但劉邦顯然不想善罷甘休,一面再滎陽與項羽主力相持,一面派韓信奇兵進攻魏國、趙國、齊國,給項羽來個大迂迴包圍。

    在這個過程中,劉邦一方的勢力越來越大,項羽控制的範圍越來越小,身邊的人也逐漸離散,韓信、陳平這些項羽的舊臣轉而投靠劉邦,唯一信任的范增也被項羽所容,最後連戰友英布也被迫投靠劉邦,游擊戰專家彭越也在不斷襲擾項羽後方。項羽雖然在戰場上依舊勇猛,如同一隻猛虎,但是劉邦、韓信、彭越這些人一直像群狼一樣始終糾纏,終於再垓下使項羽陷入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境地,猛虎被群狼分屍。

    後記:

    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過於相信自己的實力,過於相信武力的作用,而沒有從政治層面不斷做大自己的基礎,減少敵對的可能。而劉邦,則總是團結大多數,及時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梁王,三次祭奠義帝,劉邦取得天下後分封功臣,還專門封了一個自己最痛恨的人為侯,就是要堵住不滿之人的口,只要對打敗項羽有利的事情,總是毫不猶豫地去做。政治就是將自己一派的人做的大大的,讓敵人永遠成為最小數,在政治上,項羽毫無疑問的輸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獨狐博劇毒是封號鬥羅級別,為什麼只有70級以下的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