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繁星199122336

    當然是三國鼎立,因為東漢末年就只有袁紹與董卓此類奸雄,而三國卻有英雄無數,更有司馬懿與諸葛亮,五虎上將,五子良將,鬼才郭嘉,吳下阿蒙等名人

  • 2 # NatureVoice雨人

    假如曹操在官渡之戰上輸給了袁紹,三國鼎立的局面依然有可能出現,而且三國的實力可能還會更加接近一些。曹操的能力應該在袁紹之上,如果讓袁紹統一北方後不一定會比曹操治理的更好。關鍵是袁紹對漢室的態度如何很重要,如果袁紹也想自立為王那劉備還是會建立蜀漢,如果袁紹不打算稱帝,只是挾持漢室皇帝的話,那劉備的政權可能也會發生一定的變數。不過袁紹的野心不比曹操小,統一北方後還屈居漢獻帝之下,並不是他的作風。

    官渡之戰曹操勝得很偶然,官渡之戰後袁紹病死也給了曹操短時間內統一北方的良機,如果袁紹打贏了官渡之戰,三足鼎立還是會存在的。

    一、袁紹主力部隊的損失不小

    袁紹的軍隊打的是進攻戰,曹操以官渡為依託進行防禦雖然兵力較少,但是肯定能依託防禦能力、指揮能力、兵員素質給袁紹的軍隊造成不小的殺傷。

    縱然袁紹打敗了曹操,自身的主力部隊損失大約會在4成左右。當時袁紹的兵力為十萬以上,曹操的兵力為三萬左右。

    因為官渡並不是攻城戰,而且以拔寨戰、遭遇戰為主。

    袁紹擊敗曹操真實的傷亡會在4萬到5萬之間。而曹操一方投降的軍隊會在五千到一萬人之間。

    所以袁紹官渡之戰後所剩完好的兵力加上曹操降卒的數量在6萬-7萬五千人之間。

    可以很明確的說,在這樣的傷亡面前,袁紹的兵力在兩年內佔據中原有餘,但是進取四方不足。

    二、曹操的選擇

    官渡之戰時,曹操陣營裡有相當部分的人暗中聯絡了袁紹,所以當曹操被擊敗時這些人會順勢投降袁紹,袁紹能夠很輕易的平定曹操地盤的一半以上。

    但是亦有相當部分忠於曹操的人物,如果這時曹操被擊敗沒有被袁紹的亂軍殺死,曹操選擇投降袁紹,那麼曹操所有的地盤會輕易的被袁紹佔據,天下肯定會被袁紹統一。

    但是如果曹操選擇繼續抵抗袁紹,帶著殘兵與天子退往易守難攻的關中,那麼袁紹想要完全消滅曹操佔據曹操的地盤就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

    至於曹操的選擇,投降不是曹操的英雄本色。

    曹操會收攏殘兵敗將八千人左右,在包括荀彧郭嘉在內一群忠臣的支援之下,能夠擺脫袁紹的追擊帶著漢獻帝逃往關中。

    袁紹的地盤最接近兗州與中原且一馬平川,所以曹操此時的策略會把壽春甚至淮南直接拱手讓給孫權,而宛城與南陽拱手讓給劉表,把南方的兩個諸侯拉進這場戰爭裡。

    而曹操就憑藉關中自守,留出勢力東部的權力真空來爭取時間,也許曹操會進一步拉攏馬騰、韓遂的涼州勢力。

    三、其他勢力的反應

    官渡之戰時,南方有劉表、孫權,西方有馬騰、韓遂,西南有張魯、劉璋等勢力。

    當他們知道袁紹打敗曹操,他們會做出什麼反應?

    趁著曹操地盤的權力真空,荊州劉表會攻取南陽,江東孫權佔據壽春甚至佔據淮南?建立抗袁統一戰線?

    首先,袁紹如果打贏了官渡之戰,對天下的震動是極大的,四世三公的袁紹建立的是一個士族政權。

    在打贏了官渡之戰後後,統一天下很有希望的袁紹會吸引著各地計程車族,江東、荊州、益州計程車族投降派會抬頭,風頭比曹操徵孫權打赤壁之戰時的東吳投降派更甚,所以其他地方派別的內部肯定不穩。

    其次,我們先來分析劉表的反應,如果袁紹建立起士族政權,曹操活下來並佔據關中,對於曹操拱手相讓的南陽、宛城,以劉表的性格不會接手宛城,但是會拿下距離荊州更近的南陽來加深襄陽的戰略縱深。

    畢竟南陽是荊襄九郡之一,名正言順。

    而孫權面對曹操拱手相讓的壽春與淮南肯定會毫不猶豫接受,佔據淮南依託淮河與長江建立的江淮防線會大大增強東吳的實力。

    最後我們來分析一下馬騰、韓遂、漢中張魯,巴蜀劉璋的反應。

    馬騰、韓遂地處西北的涼州,雖然有佔據關中的曹操擋著袁紹,但是也會對袁紹龐大的勢力忌憚,所以他們在曹操的拉攏下短期內會與曹操聯手。

    而張魯,劉璋地處西南因為距離與山川阻隔等原因,對袁紹的反應估計會很冷淡,只有袁紹佔據了關中或者荊州,他們才會足夠重視。

    四、周瑜

    赤壁之戰是周瑜的軍事能力的巔峰,按照袁紹的速度,佔據中原後南下的時間大概會比赤壁之戰提前四、五年的時間。

    那麼,這時的周瑜能否擁有後世赤壁之戰的軍事能力,江東孫權、荊州劉表的軍隊實力比起公元208年孰強孰弱?袁紹南下的軍隊比起曹操的軍隊孰強孰弱?

    袁紹大約會在公元204年左右南下,面對的是佔據南陽的劉表與佔據壽春的孫權,而且劉表未死。

    袁紹南下的首要目標肯定是劉表,而劉表面對這樣的攻勢,肯定會積極主動聯絡孫權組成聯軍抗擊袁紹。

    考慮到當時劉備也在劉表的地盤,那麼聯軍的架構大概是荊州軍+江東軍+劉備軍。

    而袁紹的進攻重點與劉表的防守重點就會在漢水邊上的襄陽,當然,壽春袁紹也會派部分軍隊去牽制孫權軍。

    所以袁紹進攻荊州的軍隊人數大約為二十五萬,孫權能派出組成聯軍的人數會是兩萬左右。軍隊實力比起赤壁之戰,雙方的差別應該不大。

    公元208年周瑜時年33歲,公元204年周瑜時間29歲,4年的差距對於處於成熟的將領,領兵打仗水平增長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公元204年周瑜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周瑜不會取得聯軍的主導權,只有在襄陽陷落劉表退往江陵時,周瑜在長江才會得到聯軍的主導權並且大機率反敗為勝。

    五、袁紹的侷限與選擇

    袁紹在歷史上只活到了公元202年,雖然有被曹操打敗的原因,但袁紹的身體健康狀況也不容忽視,他的壽命始終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

    更何況袁紹的幾個兒子都有自己的班底,當袁紹佔據曹操的地盤迅速擴大勢力,袁譚、袁尚、袁熙的矛盾亦會被激化。

    袁紹在佔據中原後有三個戰略選擇,一是按兵不動,休養生息;二是像曹操當年一樣南征荊州;三是平定關中,佔據漢中,進而奪取巴蜀。

    這三個方略各有各的優點,對於袁紹的選擇,我傾向於袁紹會先打曹操的關中,肅清曹操中原的勢力。

    再把目光放到壽春、淮南與孫權爭奪江北之地,之後才會選擇荊州南下。

    袁紹的軍隊主力雖然比曹操軍規模更大,但他們更不善水戰,且軍隊內部不穩 ,弱點更多。

    所有這樣的選擇,袁紹與孫劉聯軍會在漢水的襄陽,在長江的赤壁或者江陵有兩戰,襄陽估計會被袁紹付出一定代價的拿下。

    而長江戰線,袁紹極其有可能會重蹈曹操赤壁之戰的覆轍,最後是袁、孫、劉三分天下。

  • 3 # 刀筆傳神

    東漢末年,朝庭混亂,地方豪強紛紛崛起。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最著名者當屬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

    自何進被宦官蹇碩等人殺害後,讓地方勢力的代表人物董卓順勢奪取了朝政大權,從此之後群雄並起,割據一方。著名人物有:南陽後將軍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偏將軍馬騰,幽州奮武將軍公孫瓚,上黨行軍司馬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董卓死後,此時期最有實力者為曹操和袁紹,隨後幾年,隨著曹操官渡之戰大敗袁紹,透過北征烏丸和平定遼東公孫康,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此時的群雄淘汰的淘汰,兼併的兼併,只餘劉備和孫權能與曹操抗衡。就此進入三國鼎立時期。就我而言,還是東漢末年比較精彩。

  • 4 # 肥肥大狗熊

    三足鼎立的故事得從青梅煮酒論英雄開始講起。曹氏集團的CEO,謀主荀彧透過曹操認識了劉備之後,他就發覺劉備是個英雄。本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核心思想,他開始千方百計的想著除掉劉備。

  • 5 # 知了瞭望

    當然是東漢末年更加精彩。

    東漢末年是由黃巾起義開啟,而由曹丕篡漢結束。而三國則是從曹丕稱帝到蜀漢滅國的這段時間。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人人都有機會稱雄稱王。從黃巾軍席捲天下,到諸侯並起。這段時間無疑是最混亂,但也是最精彩的。

    我們所熟知的那些人物,董卓,袁紹,呂布,曹操,孫堅,公孫瓚等,他們都在這段時間扮演著屬於自己的角色。走的奸詐,走的無敵,走的忠勇,有的...,基本上對每個人都有些固有的印象在。想想如果沒有這麼些人,這個時代是多麼的無聊。

    而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千里走單騎,望梅止渴等這些我們所熟知的典故和故事,都是發生在東漢末年。當然,有些是假的,但那個時代卻印在了我們的腦海裡。

    而三國是終結,曹操、孫權、劉備只是這場混戰的勝利者。結果固然重要,但他們成功的過程和經歷更令人深思。

    很多人都說,關羽敗走麥城之後,就對後面發生的一切都提不起興趣。為何,因為後面的故事沒有那麼精彩了。

    而東漢末年是群眾割據開始的時刻,任何一個人拿出來都可以獨立成傳,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也是個英雄的時代。

    而三國鼎立時代,能讓人提起興趣的真的不多。對比東漢末年的豪邁熱血,三國鼎立時代卻顯得有點無聊和悲涼。

    這就像一場戲,前期已經高潮,後面只剩下冗長的無聊繼續。

    我個人感覺大部分認為三國剛精彩,應當是把三國前期的一切都算在三國裡面。要不是這樣,我真不理解為何會這麼認為?

  • 6 # 蕭文昌

    我喜歡漢末,那是一個人人都有希望的時代,一個人人都有一腔熱血的時代,一個人人都為國為民的時代。

    三國鼎立,只剩下赤裸裸的利益集團

    三國代表統治階級得三種形態。曹魏計程車族門閥地主階級,蜀漢的軍閥殖民團體,東吳的地方士族分裂割據勢力。

    此時的曹魏再也不是漢末那個以漢徵西將軍為目標的曹阿瞞,也不是那個手持利刃刺殺國賊董卓的曹孟德,不是那個明知敵人埋伏,依然引兵向西,大敗而歸。那個是曹孟德。

    現在呢!是迫害兄弟,威逼母親,一手促成九品中正制的,斷送曹操的唯才是舉制度的曹丕,陰險毒辣曹子桓。

    東吳呢,哪裡還有一絲當年小霸王孫策的瀟灑霸氣,陣前折服對手,一聲大喝,敵人膽寒!單槍匹馬降服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現在的東吳政權?

    全是陰謀詭計和政治平衡。 孫權是一個純粹的政治工具,全是政治手段,何曾有一絲其兄的胸襟和氣度?如果說孫堅孫策是江東猛虎,孫權充其量就是個碩鼠。

    劉備呢?照理說劉備是最不會忘記初心的,畢竟他自己是從草根做起,從斬黃巾開始,一個賣草鞋的破落戶自詡漢室宗親,匡扶漢室?然而他在劉協被廢,曹丕稱帝后,緊跟著稱帝?

    諸葛亮隆中對裡面說的目標可是,誠如是則霸業可成,可不是王業、帝業可成,什麼是霸?

    諸侯之長謂之霸!萬民之首謂之王! 齊桓公是霸,所以九合諸侯,尊王攘夷。晉文公是霸,所以勤王敗楚,稱霸春秋。 所以稱霸的本意就是尊王是第一位!諸葛亮作為自比管仲樂毅的人,很明顯想的就是這樣,輔助霸主,尊王攘夷!

    這何曾是漢室皇叔的表現!劉協還沒死呢?你這個稱帝算啥?假設你真的北伐中原成功,倒是你和獻帝如何自處?

    抑或是根本就沒打算北伐成功? 只是喊喊口號?就跟後面的南宋高宗一樣,只是凝聚人心的口號?但是你劉備可不是趙構,趙構可是如假包換的徽宗親子,你劉玄德什麼玩意,硬貼上去的皇叔,本該努力維持獻帝的身份,以清君側誅叛臣。這等是維護自己的身份來歷。可是這一下就暴露自己的狼子野心。

    原來阿瞞說的是對的,一旦我曹孟德不在,真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漢末時期的諸人雖然有私心,然除不知死活的袁公路之外,都是忠臣義士,上為朝廷下為黎庶。

    我喜歡漢末,喜歡直來直去的豪爽,喜歡為國為民的胸懷,喜歡英雄人物的性情。

    三國建立後,便沒有英雄,徒留滿朝政客,百姓的希望之門再次關閉。

    原來一切都是假的,

    放眼望去,哪還有一個為百姓發聲,為國朝擊賊,為天下興利除弊之人??????

  • 7 # 遠航的小舟

    東漢末年,漢失其鹿,英雄共取之!胸有才華,懷有壯志之士子,皆有機會或尋明主,或爭天下!三國鼎立之時,機會已少許多!

  • 8 # 一語道破天機

    東漢末年和三國鼎立那個精彩,我的回答是三國鼎立!三國的歷史故事影響中國幾千年!

    首先,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逐鹿中原,當時強的有:淮南袁術,兵糧足備,稱霸一方,冀州袁紹,地廣民眾,人才濟濟,荊州劉表,據用武之國,威震九州,西蜀劉璋,有天府之國,國富地險。這時,曹操、劉備、孫權還未登上政治舞臺。可是,曹、劉、孫後來卻成氣候,分別創造了魏、蜀、吳,而袁術、袁紹、劉表、劉璋等人都先後被消滅了,這是什麼原因?喜歡三國的朋友,可以往下看!

      策略正確

      要圖天下,制訂正確的策略是關鍵的一著。在政治舞臺上較量,必須有政治眼光,對政治形勢有透切的瞭解,才能做正確的分析,制定符合客觀實際的策略。否則,好像瞎人騎瞎馬,亂碰亂撞,未有不翻跟頭,或摔死的。

      曹操和袁術、袁紹都想當皇帝,由於他們的政治眼光不同,策略各異,結果不一樣。在群雄中,袁術是第一個稱皇帝的。本來在那個亂哄哄的時代,誰當皇帝都行,只要有本事。所謂“本事”是指統一天下的本事,而統一天下要有正確的策略。袁術沒有這種本事,也沒有提出什麼策略,只是一心想當皇帝,以享榮華富貴。他主觀上認為他家“四世三公”,是“百姓所歸”,”

      應天順民”,該當皇帝。當他徵求部屬意見時,大家沉默不言,實是反對,他還是自封為皇帝。所說“百姓所歸”、“應天順人”。是自欺欺人。他佔據南陽時,“奢淫肆欲,征斂無度,百姓苦之。”他當皇帝后,“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梁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由於人心軍心厭棄,先為呂布所破,後為曹操打敗,奔青州投其侄子袁譚途中病死。袁術只徒有皇帝之名,無皇帝之實。

    曹操則相反,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曹操對當時政治形勢的認識,頭腦是清醒的:當時漢雖弱,但擁漢派的大有人在,故採納荀彧的“奉天子以從眾望”的策略,將皇帝的實權一下抓到手裡,“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地號令四方,要統一天下,要有眾多人才,乃提出“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使才智之士從四面八方投其麾下,為之出謀獻策,才能稱雄北方!

    袁紹是個好謀無斷的典型。他雖有吞天下之志,但才力不足,喜談謀略而不能決,有正確戰略也不能採用,往往錯過良機。他在官渡與曹操相持時,許攸截住曹操的催糧書,知其糧盡,建議“兩路擊之”,如行此策,打敗曹操是大有可能的,袁紹反認為“此書乃誘敵之計也”,說“攸是操的奸細”,將之逐出。攸乃投操,教其到烏巢燒糧,操從其計行之,紹軍無糧,軍心惶惶,曹軍乘勝追擊,袁軍全潰,官渡之戰被打敗,決定了袁紹集團的滅亡。

      劉備以統一天下為已任,劉表和劉璋則胸無大志,只圖割據偏安。曹操統兵徵烏桓,劉備勸劉表趁許昌空虛,以荊襄之眾襲取之,劉表說:“吾坐踞荊州足矣,豈可別圖?”當時,群雄逐鹿,你不滅人,必被人所滅,決不容其”坐踞荊州”,劉表因錯過襲取許昌良機,使曹平定北方後,揮戈南下,奪取荊州。

    劉璋心地雖仁慈,但為人闇弱,這種人是守不住地盤的。劉備按照孔明的”隆中決策”,與孫權聯合打敗曹操,佔據荊州後,就著手圖川,恰好劉璋邀他入川拒張魯,張魯不足為患,讓劉備入川是“請狼入室”,結果是自取滅亡,劉璋沒有政治頭腦如此。

      孫權善於舉賢任能,故賢能竭力相輔,五湖四海之士紛來歸附,竭力相助。魯肅獻的“榻上策”,他奉為國策。此策的要點是,“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鼎足江東,伺機以圖天下,此策起正確的。要圖天下,首先要“深根國本”,因荊州在揚州上游,對東吳威脅大,不佔據荊州則難確保東吳的安全;且荊州是用武之國,進可直趨宛洛,直搗曹操的老巢,退可據長江大塹而守。此策對於孫權鼎足江東起了極大的作用。由於孫權的戰略正確,又有眾才相助,曹操、劉備曾先後犯,都以失敗告終。

      人心向往

      爭天下,勝敗決定於人心向背,故說“得人心的得天下”。人心包括民心、軍心、將相之心,這“三心”是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這“三心”缺一不可,得這“三心”必興。

    曹、劉、孫為圖天下都注意收拾人心,尤以劉備為最。劉備雖說是”中山靖王勝之後”,實無可考,自己也無靠山,他起自民間,是一個“織履之徒”,一個很普通的平民百姓,後能建立蜀國,全靠自己的本事。他最大的本事是善於”攻心”,故很得人心,他“攜民渡江”、“要投江”,荊襄軍民感其德都誓死相隨;”摔阿斗”、“遣眾將”以結將心,使眾將死心塌地為之效力:“三顧草廬”,表示其求賢若渴,以“魚水關係”相待,說明對孔明信任無間,使孔明感其誠,下山相輔,“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即使是奪人之國,首先考慮的還是“人心”,他入川是為謀蜀。

      但他不納龐統之策,反對“殺其主奪其國”,趁駐守葭萌關拒張魯之機,廣施恩惠,收拾民心;及起兵奪蜀,不擾民,優待俘虜,故甚得人心,入成都時,百姓香花燈燭,迎門而接。因人心歸附,蜀漢政權極其鞏固。

      曹操得將士之心,是因其賞罰分明,史稱他“攻城拔邑,得美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四方獻御,與群下共之。”他出徵,如遇稻麥熟,可延緩時,就暫罷徵,因恐傷農,如不能延緩,就嚴禁軍士踐踏。有一次他騎的馬失足誤入麥田,踐壞了一大片,他“割發以代首”,承認其傷農是犯法,應受懲罰。取冀州後,減免賦稅,以收拾人心。曹操雖奸,但他比袁術等害民賊強得多了,他能成大事不是偶然的。

      孫權也得人心。孫權一見魯肅,交談甚悅,來賓告退時,獨留魯肅,邀他入內室,共坐在榻上對飲,虛心請教,肅因之傾心,與之談圖天下的策略,權大為讚賞,“拔魯肅於凡品”。魯肅得遇明主也竭力相輔。操大軍南下,吳國危急,眾文士主張投降,獨魯肅堅持聯劉抗操。

    曹操被打敗,魯肅從前線回,孫權遠接,“持鞍下馬”迎候,對其敬重如此。孫權用人,疑之不用,用之不疑,因其信任人,人也效忠他。周瑜率軍抗操,操派其同窗好友蔣幹說瑜歸降,瑜大義凜然申明:他“遇知己之主,”“情同骨肉”,“禍福共之”,其效忠於權之志堅定不移。孫權還在生活上對部下關懷備至,有患病的,常送醫送藥上門,甚至親自監護。由於君臣休慼與共,終孫權之世,東吳安如磐石。

      策略正確,人心向往,三國之興,實由於此。在古代能建國、治國的,都靠這兩條。揆之當令,也是如此。

    《三國演義》雖然是集古代智慧的大成,而《孫子兵法》卻是它的靈魂,它的一切謀略基本上是以《孫子兵法》作為指導思想的。

    三國演義》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兵書,其他兵書大多隻就軍事論軍事,《三國演義》卻不然,它不孤立地寫軍事鬥爭,而是將之置於社會的總體中,跟政治、經濟、文化緊密聯絡,尤其是描述人們如何在其中活動,如決策、用人、鬥爭,等等,這就能更好地反映戰爭的全貌,以及更深入、明晰地揭開戰爭的本質和規律,故有活的兵書之譽。從這方面說,它優於任何兵書。

      因此,不少農民起義領袖如李自成、張獻忠和洪秀全等都效之以指導戰爭。清統治者就是靠這都活的兵書打天下的,並定為將領必讀的書。現代偉大的戰略家、軍事家毛澤東為闡明其軍事思想,在其著作中多次引之為例子。

      毛澤東曾經說過《三國演義》等書對年青時的他“影響大概很大”,在他領導中國革命後,這種影響還是在起作用,如他在著名的 《論 持久戰》中,就以官渡、赤壁、彝陵三大戰役的以少勝多為例子,說明弱小之軍如果主觀指導正確可以打敗強大之敵,用以論證中國抗日必勝。不少外國也用為軍事教材,可見,《三國演義》在軍事領域裡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9 # 條頭津津有味

    東漢後期是宮鬥戲,外戚和宦官輪流圍繞皇帝輪流坐莊,皇帝小孩子小外戚孃家人幫太后管孩子弄權,小孩子長大翅膀硬了給宦官撐腰幹掉那些太后的孃家人。

    皇帝劉宏好色無為統治腐朽,賣官鬻爵明碼實價,官是生意來的,要市場經濟掙回來啊!最低層農民老哥買不起單,不得活路了,去你md老子天靈靈地靈的反了,宮鬥戲加革命樣板戲了。

    農民兄弟革命沒有成功,漢家繼續宮鬥官場戲,革命被鎮壓了,各地軍頭刺史藉機割據勢力壯大了,都是地方權勢滔天的爺了。

    話說這靈帝說沒戲就沒戲了,退場了,也沒編排好後面的故事。這大內宮鬥爭權奪勢各演各的,你死我活的亂套了。

    小娃娃劉協被推上了末代皇帝之路,大漢天子他還是皇帝陛下,可想替他操心的人太多。

    曹操出場了上臺了,幹掉了很多nb老大,終於可以全心全意的照顧劉協小娃兒了。

    劉備賣草鞋出演了,找了武力爆棚的關羽和張飛跟班,又找了在家裡唱歌耕地諸葛孔明,亮仔有神機,掐指一算有得一拼,可三分天下得其一,益州要得!做得!搞他個錘子得。他們成功了!

    孫權接了爸爸和哥哥的班,地盤是老爸經營過的地區,哥哥又拼的耀武揚威,他接手後又善於經營幹的不錯。

    曹操要完成統一事業,舉兵赤壁,想要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沒打過,敗了。

    曹操、孫權、劉備土地革命就此告一段落,三足鼎立勢成。

    曹操先走了,兒子曹丕趕幹了31年工作的獻帝下臺,他登基了,220年魏國立。

    劉備不服要繼承漢室,也登基了,221年蜀國立。

    孫權在229年登基,吳國立。

    220年東漢皇朝結束了。

    魏蜀吳三國粉墨登場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歸晉。

    那個精彩!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

  • 10 # 早識浮夢

    浮夢認為是東漢末年要更精彩一些。

    東漢末年是公元184年到220年這一段時間,共計36年,這一段時期的歷史是十分黑暗十分雜亂的。這一時期中央政府極度腐敗,統治者昏庸得很,統治者下面的地主惡霸強佔土地,招收人丁,紛紛組建私人武裝,地方割據的狀況一日比一日嚴重,統治者卻對此毫無對策。

    這亂世的開始是黃巾之亂。由於政府的腐敗無能,地主豪強兼併土地,欺壓百姓日益猖狂,百姓的日子一天天慘淡下去,加之這時期災難橫行,百姓實在無力支撐地主的驕奢淫逸,面對著天災人禍,老百姓為求生只得謀反。這場農民起義由張角領導,軍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是被地主欺壓走投無路的窮苦百姓,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向當時的地主階級發動了猛烈的攻擊。這一場叛亂對東漢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也揭開了這亂世的序幕。

    在黃巾起義之後,整個天下就像脫了韁的Mustang一樣,陷入了瘋狂,那些割據勢力之間時常發動戰爭,互相吞併,有的永遠地倒下了,有的發展壯大了,而這段混亂的歷史,給了很多人施展才能、大展身手的平臺,這一段歷史上演的戲碼也相當精彩。

    之所以說這段時期發生的事情精彩,實在是因為它頗具戲劇性,天總有不測風雲。比如董卓率軍入洛陽殺死何進,並藉此控制政權,本以為能永做皇帝寶座,卻沒想到被王允聯合呂布斬殺,黃粱美夢還沒做就已經醒了。再比如強極一時的袁紹,出身名門,祖上位列三公,曾是中原最強大的一個諸侯,卻在官渡之戰被曹操打敗,之後基本退出爭奪天下的舞臺。再說曹操,最初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官僚,兵馬和其他諸侯可是不能比,卻能一步步擊敗其他諸侯,成長為最強大的割據勢力,挾天子以令諸侯。

    相比東漢末年,三國鼎立時期主要的割據勢力也就剩魏蜀吳了,當年一起爭鬥的勢力都已經消失了。因此,三國時期的戲劇性還是稍遜色些。

    注:圖片摘自網路,侵刪。

  • 11 # 希望星晨58298869

    東漢末年不精彩!這36年——即從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是東漢亡國前夕,整個大漢帝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如同一個朝不保夕的病人,已經奄奄一息了,到曹丕篡漢成功後就壽終正寢,進入三國時期了。

    這一時期,天下大亂,軍閥爭雄,社會不安,人民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由於土地兼併更加嚴重,地方豪強也擁有了自己的軍事力量。而中央政府政治黑暗,軍備廢馳,皇權無力,最終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極大地破壞了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黑暗的一頁。

    三國鼎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動盪漢下啟西晉的這一段歷史時期,經過東漢末年的軍伐混戰,曹操、劉奮、孫權三股軍事力量脫穎而出而,並分別建立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和雛型。

    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定都洛陽,國號為“魏”,史稱曹魏,結束了東漢時代,開啟了三國時代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大將陸遜擊敗,孫權獲得了荊州的大部分地區,進一步壯大了實力。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逝,身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輔佐劉備的兒子劉禪與孫權重新締結了聯盟。229年孫權在建鄴稱帝建國,國號“吳”,史稱東吳。

    此後的六十多年,蜀漢諸葛亮和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幾經努力,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高平陵事件後,魏國軍政實權逐漸為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派鍾會、鄧艾帶兵發動了滅蜀之戰,蜀漢隨之滅亡。265年,司馬昭病死,他的兒子司馬炎依曹丕廢漢建魏的方式,亦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標誌著三國時代的結束,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中國,三國時期徹底結束。仔細研究三國曆史事件,我覺得精彩紛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年人的世界,越簡單的日子越不容易得到,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