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圳鄭海洲
-
2 # 把自己養好
中國詩歌浩如煙海,詩歌優美的韻律和唯美的文字,也表達了一代代詩人或濃烈或淡雅或超脫或高遠的無盡的情懷。詩歌體式也隨著詩人感情抒發需要的變化而變化。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是以四言為主,其中夾有兩言、三言和五言。
在後來詩歌發展中,因作者情感抒發需要,在五言詩中夾雜著七言。而魏晉曹丕的《燕歌星》開創了全詩七言之先河,為七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該詩每句都押韻,一韻到底。
對於作者來說,這種句句押韻的詩,找韻比較困難,而且韻腳過密,讀起來也較繁促。
後南北朝的鮑照對七言詩進行了大膽改革,把逐字押韻改為隔句押韻,並且因創作需要自由換韻,讓詩讀起來抑揚頓挫,達到情感恣意奔放的效果。
鮑照對七言的改革,對唐代七言絕句的盛行產生了直接影響。
七言絕句不用長歌,只用四句短章,用一時一事表現作者豐富的情感。
七絕的寫法一是有感,二是尋物,三是找韻。如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首先是有感。杜牧是晚唐詩人,那時候唐朝國運衰微,風雨飄搖,作為一個有抱負有才華的詩人,憂國憂民之心使詩人有著無限的憂思和憤懣。
而在秦淮河邊,一個買唱的歌女還在唱著南朝陳後主所作《玉樹後庭花》,這是被稱著亡國之音之曲,亡國之音哀以思。
樂曲所引發作者的悲慨之情無以言表,唯有詩,且一聲吼盡胸中淤積的七絕正好是抒發這種情懷的最好表達。
其次是尋物。有了這種急欲表達的情感,就要找相對應的寄託物。那秦淮河上的煙、水、月、沙正好是作者表達這種情感的最好寄託物。
這些景色在作者悲涼的心情下就變得冷寂而哀傷,縹緲而落寞。
再就是韻。情感和寄託之物已齊備,現在只差找到韻腳。
所謂韻,就是尾音相同和相近都可以算同韻。如該詩第一句以沙(sha)起韻,第二句以同韻家相跟,第三句就突然轉韻,給人以頓挫之感,讓胸中之氣形成待發之勢,第四句再用“花”續一二句的“a”韻,讓第三句的鬱結之氣陡然噴發,給人以暢快淋漓之感。
找到詩的所感所寄和音韻,一首七絕就完成了。一般來說,所寄之物都是氣氛渲染,而真正直達胸意的是所感部分,就是第三、四句,這兩句有敘有議。”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就是徐議結合,有感慨有諷刺,表達作者對國家興衰漠不關心之人的不滿和鞭策,也對商女只唱其曲而不知所意而恣意作樂的嘲諷。
-
3 # 風雅同斟
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詩體起源於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於唐代。七言絕句(絕句又稱截句,貽為律詩擷取之意。絕句以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多見,也有六言絕句等),由於可以不拘對偶,故構寫自由;由於篇幅短小,故語句精煉含蓄,多言外之音;由於講究聲律,故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宜於低吟高誦。自唐代以來,名篇佳句甚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訴幽怨、說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在詩詞各種體式中是最受歡迎的樣式之一。
七言絕句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即每句7字),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句尾用同韻母的字押韻,該句則稱為“韻腳句”,句尾字未押韻的句子則稱為“白腳句”。每個句子句尾字是押韻的通常情況下,首句押韻的為正格,首句不入韻者為偏格。押韻一般以《平水韻》為準,現在也有用《中華新韻》和《通韻》作詩的。格律詩一般押平水韻。全詩1-4句分別又稱為起句、承句、轉句、結句,格律詩講究謀篇佈局,故有“起承轉合”之說。每句中平仄兩兩交替,一三句、二四句平仄相反,稱作“對”,二三句、一四句平仄相承,稱作“粘”,(有一種特殊情況,即二三句間沒處理成“粘”而是處理成了“對”,這就是“折腰體”)。一般來講,除韻腳句外,白腳句的平仄要求可適當放寬,只要尾三字不要寫成三連仄(即“三仄尾”),一三五可不論,二四六字則應按平仄要求。韻腳句,忌尾三字三連平(即“三平尾”),另需注意“孤平”(即“中仄中平中仄平”句式,其第3或第5字中必須有一字為平聲字)。當然,待格律入門後,尚可探討“拗救”“變格”等範疇的知識。
七言絕句的四種格律舉例:
(一)首句平起入韻式(平起平收)(-- --)
(平) 平 (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李白《早發白帝城》(十五刪韻)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二)首句平起不入韻式(平起仄收)(--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白居易《憶江柳》(十一真韻)
曾栽楊柳江南岸, 一別江南兩度春。
遙憶青青江岸上, 不知攀折是何人。
(三)首句仄起入韻式(仄起平收)(| -- )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李商隱《夜雨寄北》 (四支韻)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四)首句仄起不入韻式(仄起仄收)(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十一真韻)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說明:加括號表示可平可仄;粗體為韻腳,必須用平聲 ;(-- --)表示首句平起平收或平起入韻,(-- |)表示首句平起仄收或平起不入韻,(| --)表示首句仄起平收或仄起入韻,(| |)表示首句仄起仄收或仄起不入韻)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該詩格律如下:
平平平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這首詩是典型的平起入韻式,完全符合七絕的格律要求。該詩押韻為《平水韻》之“六麻”,“沙”“家”“花”為韻腳。此詩是詩人杜牧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前半段寫秦淮夜景,後半段抒發感慨,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全詩寓情於景,用典恰到好處,意境悲涼,感情深沉含蓄,語言精當錘鍊,藝術構思頗具匠心,寫景、抒情、敘事有機結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
4 # 張霄詠
一、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叫七言絕句?
七言絕句,一句七個字,四句二十八個字。大致分為四種常見格式,仄起首句不押韻,仄起首句押韻,平起首句不押韻,平起首句押韻。
(1)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2)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3)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4)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二、平仄及韻律
一般來說作詩講究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清。
每句一三五平仄沒那麼嚴格,可平可仄,二四六平仄必須嚴格(拗救除外)。寫詩不能新舊韻混用,要用平水韻統一都用平水韻,要用新韻統一都用新韻,要註明清楚。因為現在有些字的讀音跟過去不一樣,今天的讀音是平聲,過去卻是仄聲。比如“白,思,石,一”等等吧,今天讀平聲,古音是入聲,屬仄。
三、詩詞創作
弄懂格式平仄韻律,就可以創作了。
根據內容需要,選擇格式,是寫詞還是寫詩,寫詞選用何種詞牌,寫詩選用律詩還是絕句。平仄韻律都只是一個框架,內容才是根本,但選用某種體裁就必須按照要求去寫,因為詩人就是要戴著鐐銬翩翩起舞。詩詞是抒發內心情感的一種獨特方式,不提倡無病呻吟,不提倡為賦新詞強說愁。縱觀中國文化千年,能流傳至今的詩句都是作者內心真實寫照,真實所感,無一類外。得意時,孟郊說“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憂愁時,李白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豁達時,蘇軾說“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悲憤時,陸游說“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寫詩填詞,都是很精煉的語言,不能只是詞藻堆砌。
詩詞的種類有很多種,借景抒情,託物言志,懷古傷今等等。創作詩詞的手法有很多種,詩講究起承轉合,比喻,擬人,比興,通感,頂針,反覆等等吧。最後,詩詞最要注意的是意境,意境往往是決定一首詩詞成功與否的關鍵。
-
5 # 劉石球16
七言絕句怎麼寫?能不能以泊秦淮為例講解示範一下?杜牧七言絕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註釋,秦淮河,江蘇境內。商女,賣唱的歌女。後庭花,即樂曲一玉樹後庭花。陳後主(陳叔寶,荒淫奢侈,耽於聲色,終至滅國。後人把玉樹後庭花看作亡國之音。關於平仄,在此不表,重在內容。詩意,煙霧朦朧著寒江,沙洲閃耀月光。夜晚,我立在秦淮河畔,酒家光華,映紅了臉,天真歌女,不知亡國悲恨,對岸的優美歌聲,是歌嗎後庭花。我以為,詩眼在一個恨字上,這個詩的意境上升,就是表面的歌女無知,而是作者的真恨!借泊秦淮,有感而發,以警當世。秦淮河是六朝繁華的宿影。一天,杜牧船停秦淮河,酒家不遠,河上煙水迷離,月光朦朧的,透一種悽清的幽氛。六朝好景沒了,歌女們不知國亡,仍在歌舞。作者並非指責她們,而是,借古諷今,寄寓感概,把諷刺矛頭直指唐朝那些買唱享樂,醉生夢死的上層人物一達官貴人。關於詩的平仄對仗,韻律太多,在此省略。大意評論,有所簡潔。單玄言詩,田園詩,山水詩,宮體詩,邊塞詩,都說不完。基本回答,目的到達。僅供參閱,望你提高。
-
6 # 鄧必純916
瀟湘夜雨奔長沙,
橘子洲頭遍地花,
洞庭湖水連南北:
西望武昌不見家。
-
7 # 好歌老哥
要回答七言絕句怎麼寫這個問題,必須先說說什麼是近體詩。近體詩,又稱“今體詩”、“ 格律詩”。是由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近體詩這一叫法在明代就已經非常流行,例如明人董其昌《袁伯應詩集序》:“今秋,伯應(袁可立子袁樞)自睢陽寄近體詩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屬餘序。"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絕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詩。排律則是律詩的延長)。
七言絕句有四種常見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韻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韻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杜牧的這首《泊秦淮》的韻律(依平水韻)是這樣的:
煙籠寒水月籠沙,
(平平平仄仄平平),
夜泊秦淮近酒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商女不知亡國恨,
(平仄仄平平仄仄),
隔江猶唱後庭花。
(仄平平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他是按格式(1)來寫的。但詩中的“寒”、“商”、“不”、“隔”和“猶”這幾個字又與規定的平仄不符,是不是“出律”了呢?其實不是的。所以,有必要再講講通常所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常用口訣,這是古人寫作七言近體詩時對一句之中各字平仄調配的變通規定。這種規定的基本精神是對平仄聲字的運用可以有靈活處置的地方,使作詩時不致為平仄律束縛得太死,不因詞而害意。其內容是說:在一個七言詩之中,第一、三、五字可以用平也可以用仄,而第二、四、六字則必須平仄分明,不能任意使用。該用仄的必須用仄,該用平的必須用平。這是因為第二、四、六字是節奏點所在,平仄必須清楚,不能混用。
但所謂"一三五不論”,並不是就真的可以“不論”,它必須遵守不犯“孤平”、“ 三連平(三連仄)”等的原則。比如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三字就不能不論,否則就要犯孤平。所謂孤平,就是在“仄平”腳的句子中,即 “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該用平聲的第三字用了仄聲,如此除了韻腳尾字之外便只有一個平聲字了。如此就稱它是犯“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再如,對於“平平”腳的句子即“平平仄仄仄平平”來說,第五字也不能不論,否則會出現“三平調”,即句子的結尾是連續的三個平聲字,這同“孤平”一樣,也是近體詩之大忌,必須避免。總之,七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三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兩個字不論。 “一三五不論”的話不是完全對的。
再來說說“二四六分明”,這句話也是不全面的。第二四兩字“分明”是對的,至於第六字,又當別論。特定格式“仄仄平平仄平仄”是由“仄仄平平平仄仄”轉變而來,依此來看,第六字並不一定“分明”。
由此可見,通常所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並不是絕對的,實際作詩過程中該應具體問題,分別對待。
以下是我以前寫的一首藏頭詩:美滿良緣(平水韻)
美如仙女俏韶娘,
滿腹經綸俊艾郎,
良日吉辰攜子手,
緣來分到入新房。
【注】韶娘:年輕貌美的女子。
俊艾:指才德出眾的人。
分(fèn):名位、名分。
-
8 # 愛吟誦的王老師
分平起仄起,一韻到底。首句尾字可仄可平,但平聲的話必須入韻。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一聯之中平仄相對,兩聯之間平仄相粘。另忌三平尾三仄尾、孤平、重字。
-
9 # 絳珠草
七絕,四句話二十八字,上手易寫好難。七絕兩大要點:格律,章法結構。
格律:四個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分別以四個基本句式中的某一句式為起句後,再依照“粘對”原則重新排列其後各句,即可構成十六種格律。“粘對原則”:詩作起句後的以下各句,凡偶數句中的二、四、六字的聲調必須與相鄰上句中的二、四、六字的聲調相對(即相反),而奇數句中的二、四、六字的聲調必須與相鄰上句中的二、四、六字的聲調相粘(即相同)。各格律中,除第一句既可以平收亦可仄收外,其餘凡奇數句必須仄收,且不須押韻,凡偶數句必須平收,且必須押韻。
章法結構:明-王檟:“夫作詩有四字,曰起承轉合是也”。章法就是為了將各種詩材有序地組織起來以表現主旨,它是詩人對客觀事物的觀察過程和心路歷程的顯現,是十分符合詩人的心理活動規程的,是不可少的。起:就是開端,要緊扣主題,善於發端,力求造成一種先聲奪人之氣勢。承:承接上聯與其密切關聯。轉:轉折,轉變。元-楊載《歷代詩話》:“要與前聯之意相應、相避,要變化。既要筆鋒陡轉,別開天地,突起波瀾,更要俯仰上下,照前顧後,意轉而脈連”。合:閉,合攏。呼應開頭,點明題旨,收束全篇或宕開一步,生髮新意,引人遐想,還要努力做到有弦外之音,言有盡而意無窮。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韻腳字:沙,家,花。入聲字:泊、國、隔。詩人第一句寫景屬景起,第二句承來交待人物時間地點。這是典型的先聲奪人,寫景的目的是為了強調詩人自己的感受,煙水月沙組成了一幅淡雅的水邊夜色圖,它透出一種清冷而又朦朧的氣氛這是自然的氣氛也是詩人的感情氣氛。第三句轉為抒發情感了,第四句合,只寫商女唱後庭花,留下空白讓讀者去想象去發揮,真正的言盡而意未盡。全詩以詩人的思想感情的變化貫穿始終,由開始的淒涼惆悵轉而成為激憤。後兩句詩人於婉曲中辛辣地諷刺了晚唐的統治者醉生夢死荒淫無度,流露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與憂慮的情懷。
-
10 # 半世飛仙
七言絕句是學習古體詩中的入門首選。
但凡七絕,只有兩種格式,一種為平起平收。
例如青山隱隱水迢迢,“青山”第二字為山,為平字(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看情況的,:)結尾處玉人何處教吹簫。吹為平字(七絕韻一定是平的,所以我們看韻前一字。)。
另外一種為仄起仄收。
例如
別夢依依到謝家,別夢第二字夢為仄。
尾句為猶為離人照落花。韻前一字為落,為仄。
然後就是句式自然,感情通透就可以了。
我自己寫的七絕
遣懷
花落花開愁自愁,何時騎馬放東洲。
不須夏日與冬雪,得過春來得過秋。
-
11 # 老街味道
問題:七言絕句怎麼寫?能不能以《泊秦淮》為例講解示範一下?
問題:七言絕句出現的很早,不過在唐朝達到了頂峰。因為在初唐格律詩的規則漸漸定型,所以七言絕句大多數都是格律詩,古體七絕極少。
絕句的創作,首先要明白詩體,瞭解古體、近體兩種絕句的基本規律。其次,再瞭解絕句的章法佈局。
至於煉字、煉句,就看自己的積累了。
一、七言古絕句1、平聲韻的韻腳與白腳
南北朝梁陳之間的庾信有一首七絕《代人傷往·其一》
青田松上一黃鶴,相思樹下兩鴛鴦。無事交渠更相失,不及從來莫作雙。失,是入聲,屬於仄。
古體七絕不需要遵守格律詩的平仄要求,但是韻腳和白腳有平仄的要求。
這首詩押平聲韻。2、4句押韻,韻腳是:鴦、雙。第1、3句不押韻,白腳都是仄聲字:鶴、失。
2、仄聲韻的韻腳與白腳
《方逢原借示方幹先生詩以集句詩贈之》宋·孔平仲 押遇韻(苦有去聲)
潛夫自有孤雲侶,蟾蜍影裡清吟苦。澄心不出風騷外,援筆便成鸚鵡賦。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七言古絕句,1、2、4押韻,韻腳是:侶、苦、賦。
3、韻腳與白腳的規律
古體詩可以押鄰韻,可以押仄韻。一般來說,第一句的尾字和韻腳同聲的話,以押韻為多,例如:侶vs苦、賦。不押韻的話,一般和韻腳的平仄相反,例如:鶴vs鴦、雙。
二、七言近體絕句近體絕句就是律絕句。題主要求用杜牧的《泊秦淮》來講解: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1、一韻到底
韻腳與白腳的規則,古體與律體是一樣的,區別就是近體詩押韻2、4句必須同一個韻部。一般稱之為一韻到底,這首泊秦淮的3個韻腳屬於同一個【麻】韻:沙、家、花。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句押韻的話,可以放寬到鄰韻。
2、四種句式,與四種詩體
格律詩有四種句式,這四種句式按照粘連、對仗,相鄰兩句不相同的規律,會組合成4種詩體。
以第一句的句式,來分類這四種詩體。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很明顯,這首是平起仄平收、首句押韻的詩體。平起,看第二個字:籠;平收,看最後一個字:沙。
三、絕句的章法還是用杜牧的這首詩《泊秦淮》,前兩句寫景: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後兩句抒發議論: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另外,絕句的第三句特別重要,這一句大多用轉折的方式,引出第四句的結尾。
這首詩的第三句轉折,用否定的方式:不知亡國恨。
絕句章法變化很多,有的像泊秦淮這樣起句寫景起興,有的起句抒情、有的起句議論說理,有的賦陳敘事;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賦陳敘事起:
寒雨連天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有的注意今昔對比,有的喜歡空間變化;如白居易《荅崔十八》自比古人:
勞將白叟比黃公,今古由來事不同。我有商山君未見,清泉白石在胸中。有人喜歡對仗,有人不用對仗,有人前兩句對仗,有的後兩句對仗;如杜甫《絕句》,四句都對仗: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有人喜歡用疑問句,用在哪一句也不一定;如王昌齡《浣紗女》
錢塘江邊是誰家?江上女兒全勝花。吳王在時不得出,今日公然來浣紗。有人喜歡用否定句,用在哪一句也不一定。白居易《曲江憶元九》
春來無伴閒遊少,行樂三分減二分。何況今朝杏園裡,閒人逢盡不逢君。結束語絕句的寫法,無非是情景二字。仔細觀察一下上面的幾首詩,有的四句都是景語,有的都是情語(含議論說理),更多的是景語與情語的相互搭配。其中以寫景起興為多。
最簡單的寫法就是,前兩句景語,第三句略加轉折,第四句結尾以景語收或情語收。
如《春雪》:
松門小院少芳華,為種新梅未破芽。偏是東風急不待,滿空吹雪作梨花。又如第1、3句寫景,《越王臺懷古》:
依依楊柳雨霏霏,將士長征不復回。春草風中鷓鴣語,似人空守越王臺。全篇情語論事,《讀玄都觀 》:
-
12 # 梧桐樹邊羽
七言絕句怎麼寫?能不能以《泊秦淮》為例講解示範一下?
七絕的形成和分類七言絕句在中國古詩中分為兩種,一種是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律絕,一種是古體絕句。七言這種句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楚辭》,但是七言一句變得整飭則是在西漢初期,漢武帝與臣子在柏梁臺上的遊戲聯句,史稱柏梁體。但是在後來的近千年中,一直都是樂府詩當主流,絕句這種小體式發展非常緩慢。
這與“大漢”有關,包括當時的散文,也是“漢大賦”,絕句這種形式句數太少,為精英知識分子所鄙視,謂之“體小而俗”,不成大器。
直到初唐、盛唐,文風逐漸往簡潔明快、意在詩外的方向發展,絕句才正式登上舞臺,不過當時主要也是五言詩的天下。七言絕句是在王昌齡、李白的手中,才逐漸形成規模並迅速佔領主動,成為最主要的中國古詩形式。
相反的,五言和律詩,要麼因為字數太少,要麼因為有些繁瑣,都不如七絕來得讓人快意。
七言絕句成型的時候,平仄格律已經出現,這也就意味著七絕的昌盛是伴隨著格律一起成長的。我們現在能看到一些“折腰體”出律,也就是“失粘”的七言絕句,而格律中“相替”、“相對”的基本平仄規則,七言絕句是普遍遵守的。
說簡單些,就是七言絕句大部分都是近體格律詩,頂多“失粘”,如王維的《渭城曲》,這是伴隨著格律的發展和完善出現的問題。到杜甫以後,格律成熟,基本上就沒有這種問題出現了。而完全不遵守平仄格律的七言古絕,少之又少(一些押仄聲韻的七言絕句)。
雖然大多是格律七絕,但是還是有區分。不遵守平仄的稱之為“七言古絕”,而遵守的則稱之為“七言律絕”。因為普遍性,我們平時稱呼的“七絕”是預設“七言律絕”的簡稱。這一點上“五絕”是“五言律絕”的簡稱,而不包含“五言古絕”,也是一樣的。
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一首詩標稱“五絕”、“七絕”,我們必然要考察平仄格律的原因。
七絕的格律要求那麼七絕的格律要求,就是指“七言律絕”的格律要求了。格律詩的規則,七絕都必須遵守。
而格律詩對於律絕,無非就是平仄格律、押韻這兩個基本要求。平仄格律的要求則細分為“相替”、“相對”、“相粘”。
我們就結合題主所提出的《泊秦淮》來講解這些格律要求,看我們應該如何遵守,創作七絕。
我們要注意這裡講的格律要求同樣適用於格律詩的律詩和排律的形式。律絕是最基礎的格律詩,還不涉及到對仗規則,而律詩、排律就要更復雜一些。
平仄要求有三點,我們先講押韻。
押韻格律詩對押韻的要求比較多,首當其衝就是要使用平聲字作為韻腳,同時不允許轉韻,不允許押鄰韻(標準格式下)。
至於為什麼要這樣,那要講起來又是一大篇音韻發展史,我們不必過於深究,知道這是規則就好了。類似於你要開車,你就得守紅綠燈。至於為什麼,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轉韻的問題在律句中來說比較簡單。因為總共才四句,而兩句是押韻的最小單位。其實就是不允許前兩句一個韻,後兩句卻去押別的韻。如果是首句不押韻的仄收起句,那就相當於完全不押韻了(單句仄收,雙句押韻的情況下,四句是最小押韻單位)。不押韻連詩都算不上,還談什麼七絕?
我們來看《泊秦淮》的韻腳。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句是“沙”字收尾,也就是平收,那麼這種情況下,第一句和第二句就要押韻。不允許轉韻,意思就是整首詩都必須押這個韻部。我們看到“沙”、“家”、“花”三個字同屬平水韻“六麻”部,就算用今天的漢語拼音,也都是一個“a”的韻母。所以這首七絕的押韻是合格的,我們念起來也特別有韻味。
平仄關係格律詩的第一要義就是遵守平仄關係,而平仄關係的最小結構就是“律句”。
也就是說,格律詩的每一個句子都必須是律句。
什麼是律句?
相替
律句就是文字的發音平仄兩兩交替前行的句子——這種兩兩交替,我們就稱之為“相替”原則——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稱的“二四六分明”。
什麼分明?平仄分明,那些地方要分明?二、四、六字。
我們看“煙籠寒水月籠沙”,“籠、水、籠”,“平、仄、平”。交替進行,平仄分明。
再看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泊、淮、酒”,“仄、平、仄”。交替進行,平仄分明。
我們去分析所有的格律詩的句子,必然都是律句(除了一些極少的拗律體)。因為不是律句,格律詩這一說法就無從說起。所以平仄“相替”是格律詩最基本的規則,並非僅限於七絕,所有格式都必須遵守。
前面說到細則是“相替”、“相對”、“相粘”。那麼什麼是“相對”呢?
相對
相對是指在同一聯中,上下兩句關鍵位置的平仄必然是相反的。這同樣是格律詩的基本規則。
第一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平仄關係是“平、仄、平”,那麼第二句的平仄關係必然是“仄、平、仄”,所以詩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是合規的,沒有出律。
第三句“商女不知亡國恨”,平仄關係是“仄、平、仄”,那麼第四句的平仄關係必然是“平、仄、平”,所以詩句“隔江猶唱後庭花”就是合規的,也沒有出律。
是不是都是律句,上下句平仄又相對,那就是一首合格的七絕了呢?還需要“相粘”。
相粘
下一聯的上句必須和上一聯的下句在平仄關係上一致,也就是在發音的高低起伏上第三句和第二句相同,從聲音上就讓人感覺兩句相似,是“粘”在一起的關係。
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平仄是“仄、平、仄”,第三句“商女不知亡國恨”的平仄同樣是“仄、平、仄”,這就是符合相粘規則的。
如果只相對,不相粘,就好像一首正常的律詩,但是腰斷了,古人就將這種格式稱為“折腰體”。
我們要注意這些平仄規則都是針對關鍵位置發音的分析,其他一、三、五位置,可以有條件的發生變化,但也不是隨意亂用的。像《泊秦淮》這首詩,從關鍵位置的平仄我們可以判斷出來,這是一首平起(首句第二字為起)平收入韻(首句尾字)的格式。而這種格式有其標準,我們在寫這種格式的七絕的時候只能在這個標準上適當靈活變化。
平起入韻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標準格式下,相替、相對、相粘都特別明顯清晰。實際上在創作七絕的時候,偶爾發生平仄變化是正常的,但是二、四、六關鍵位置不允許變化更改。
寫詩不要囿於格律搞清了平仄格律,是不是我們就要套用這個格律寫詩呢?
其實並不需要。平仄格律是在大量詩作上總結出來的幾種基本的發音格式,使用這些格式能夠有效避開音病的發生,但是不使用關係也不大。因為這種總結是一種不完全歸納,近體格律詩的音律清朗不代表古體詩的音律不清朗。大家一定要搞清楚這一點,不要盲目認為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勢不兩立的,從來沒有這種說法。
古體詩和近體詩一直是齊頭並進,共同發展的。
至於格律詩的其他格式,以及各種知識細化,本人專欄裡面講得比較清楚,這裡也就不囉嗦了。
-
13 # 夏小柒
我們現在講的七言絕句,主要以近體詩為主,要寫七言絕句,首先要掌握基礎知識。
1、押韻:七言絕句押平韻,對於初學者建議用《中華新韻》押韻比較寬鬆,可以通押。
2、平仄:《中華新韻》它是以現代漢語四聲為標準。即:陰平(一聲)、陽平(二聲)、上聲(三聲)、去聲(四聲),讀音時,四聲讀標準了,平仄很易容掌握。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
3、對仗:絕句可對仗不對仗皆可,如果對仗,一般首聯對仗、也有尾聯對仗。
4、七言絕句格式:
①平起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②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④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5、意境:是人的感情透過藉助於景象,來想象達到一種藝術境界,簡單的說就是,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入景中,內容一般都是即景抒情、即事感懷等。
6、禁忌:①三仄尾和三平尾、孤平、失粘、失對、失替這些都是寫詩大忌。
這些詳細的知識就不多說,以為網上已經夠多了。
基礎知識掌握之後,我們要怎麼寫詩呢?首先是確定主題,選擇好要寫的題材後,接下來就考慮用怎樣的結構更好把這些題材緊密聯絡起來,很好的表現主題,構成一首完整的詩?
古人云:“詩貴性情,亦須論法。雜亂無章非詩也。然所謂法者,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起伏照應,承接轉換,自神明變化於其中矣。若泥定此處應如何,彼處應如何,不以意運法,轉以意從法,則死法矣。試看天地間水流雲住,月到風來,何處看得死法”。可見寫詩的章法結構就是起、承、轉、合。
起:詩篇開始。一般是寫景、敘事為主,為平直敘起為佳。
承:承上啟下。是對首句作補充說明或首句沒有交待清楚,承句進一步交代待。
轉:詩意轉換。一般是從前一境界的寫景或敘事轉入抒情、議論或推理的境界。轉句是全詩最著力的地方,只有轉得好,才能轉出新意來,起到畫龍點睛作用。
合:結束全詩。前後呼應,結束全篇詩。
我們賞析杜牧的《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起句:平直寫景,渲染氣氛,寒煙冷月籠罩下,給人感覺蕭瑟寂寥。
承句:這句點題,補充對第一句交待,進一步交待了時間、地點、人物,而以"近酒家"引起後二句。
轉句:從首聯寫景轉入議論,從上句"近酒家"聽到秦淮河畔上歌女唱亡國之音,不知亡國之恨。
合句:呼應轉句作結,借"商女"來諷刺當時最高統治腐化墮落、沉溺聲色、不顧國家安危。
所以一首詩,起、承、轉、合,運用配合的好,可以使詩結構嚴謹,前呼後應,渾然一體。
除了以上所說的,知識積累也是不可缺的,必須多讀書,並且最好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樣文字才會更有深度、厚度和廣度,還有煉字、煉句,在寫詩時要有自己獨創性、無可替代性,才能詩意濃郁,餘韻悠然,學會運用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
回覆列表
絕句如果光是寫容易,要寫好就難。
先說如何寫。寫絕句要弄懂格律,這東西看起來複雜,其實簡單,翻來覆去就四種句式。這四種句式是相對五絕而言,即:1、平平仄仄平,2、仄仄平平仄,3、仄仄仄平平,4、平平平仄仄這是最基本句式。如作平起入韻格。排列順序是1 、3、2、1。如作平起不入韻格,排列順序則是4、3、2、1。如作仄起入韻格順序是3、1、4、3。而仄起不入韻格則是2、1、4、3。所有格律詩都是這四種句式的反覆使用。如果要寫七言絕句,則在這四種句式前面加兩個反律,變成1、仄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仄仄平平仄,3、平平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還是基本相同的四種句式。需要注意的是一二句平仄大體相對,首句入韻則有錯雜,首句不入韻則對仗。而三四句平仄都是相對仗的。第三句要和第二句粘連,即起首格律一樣。如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則第三句就是平平平仄仄;第二句是仄仄仄平平,第三情況第一要是仄仄平平仄。以此類推。弄明白這些格律,就可以寫格律詩了。
如何把絕句寫好就難了,它既要求意境開闊,又要求結構緊湊,既要求語言簡練,又要求意旨深遠。通常兩句一組來完成客觀事物的描述或主觀感情的表達,不可用孤句,要講究語意貫通。一般一二句說一回,三四句說另一回事。絕句每一句都有個說法:第一句叫起句,第二句叫承句,第三句叫轉句,第四句叫結句。都說詩歌具有音樂美,這種句式組合方式實際跟樂句的起承轉合是一樣的。絕句第一句基本上為全詩定調,就象一首歌的起調,調高調低,第一句就確定了,一段音樂的主音必在第一個樂句出現。第二句承句通常因襲第一句意境不變,起深化襯托的作用,有相承相接的意思,因此叫承句。第三句稱為轉句,轉的意思,是要擺脫前文的束縛,開闢出新的意境。絕句運用之妙,全在這轉句上,轉成功了是一首好詩,轉不出去就很難昇華。如果前兩句實寫,則轉句要虛化;如果前兩句虛寫,則轉句必實寫,以此來實現跳躍轉換,一轉則出境界。第四句稱作結句。第四句說結句,有收束全篇的要求,要收得別人不能在後面加字,才叫絕。若意盡而言未止,就不是好絕句了。凡從全球看第四句都是總括全文,只要轉得靈活,結得得味,便是好詩。
至於泊秦淮一詩,是唐人絕句中比較精彩的篇章,開篇兩句一起一承,說的是在深秋夜晚的江河之上,月亮散發著寒光照著沙灘,我們靠著一個酒家歇船了。明晰、清冷,兩句一出,已可想見這首詩不會是熱鬧繁華的描繪,而是帶著幾分憂鬱。第三句適時地跳出對江面孤舟的描寫,轉寫聽到商船上的女子無憂無慮的歌聲,這就從夜晚停船靠岸的事情轉到不在江河之上的其他人物身上了,透過看似不相干的人物或景物來表達已有情緒。第四句是點睛之筆,說“隔江猶唱後庭花”,《玉樹後庭花》是亡國之君南陳後主陳叔寶所作,後庭花曲正作於北朝滅亡南朝的前夕,而詩人所處正是各地軍閥割據,大唐搖搖欲墜時,商家女兒不知國之將亡,還在悠閒地歌唱亡國之音,這才是詩人所要表達的真正內容。至此嘎然而止,言雖盡而意無窮,不能不說寫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