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娛兒呀呀

    《題酒店壁》

    虞世南

    此日長昏飲,非關養性靈。

    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

    按績生當隋唐之際,世亂未安,故其詩有傷時之感。三四句用屈賦“眾人皆醉我獨醒”語而反言之,以見己之“昏飲”,乃不忍見世之混濁也。

    《曲池荷》

    王績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首二句寫池荷,三四句借荷抒懷,與虞世南《蟬》詩同一作法。照鄰才學足用而病廢。此詩亦《離騷》“恐美人之遲暮”之意。言為心聲,發於不覺也。

    《蟬》

    王績

    垂緌飲清露,流響入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首二句寫蟬,“清露”言潔,“疏桐”言高,“流響”聲遠聞也。三四句借蟬抒懷,言果能立身高潔者,不待憑藉,自能名聲遠聞也。

    《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此樂府古題,作者皆以“自君之出矣”發端,其下抒別情,多用比說,猶有古樂府遺意。

    《普安建陰題壁》

    王勃

    江漢深無極,梁岷不可攀

    山川雲霧裡,遊子何時還?

    此詩寫山高水深,雲霧杳冥之中,遊子有四顧蒼茫之感。寫來無跡,久詠自知。

    《南行別弟》

    韋承慶

    萬里人南去,三秋雁北飛。

    不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

    此南遷嶺表而作,因南行時,見雁北飛,有感於兄弟遠別,不知何日方得如雁北歸也。計有功《唐詩紀事》稱“韋氏孝友”,此詩正見其友愛之情。

    《別人》

    王勃

    江上風煙積,山幽雲霧多。

    送君南浦外,還望將此送別後抒情之作。“江上”送人之地,“山”則詩人所居。“風煙積”、“雲霧多”,則望去人不復能見,以見別情難遣如此。

  • 2 # 深圳鄭海洲

    首先我要強調自古文無第一,具體到一種體裁,不能說哪一篇最好。但一座山必有頂峰,那頂峰上可能有孤松,也可能是樹林,也可能什麼都沒有。

    要說唐人五絕,我個人認為最好的、處在巔峰之上的,應該不外乎兩首。多則不是巔峰,而是群峰了。

    唐詩五絕巔峰,不外乎柳宗元的《江雪》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 3 # 偉人蛇

    筆者以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堪稱唐代詩歌五言絕句的巔峰之作: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此大作無論從內容上、形式上、藝術上都堪稱五言絕句的光輝典範。開首兩句將白日、山、黃河、海四個生動可感的物象,透過依、盡,入、流四個具體的動象聯結起來,生動形象,具體可感。白日落山隱沒,黃河奔流進海,物象鮮明,畫面感強。日落,水流,山立,河伏,有動有靜,動靜相宜。動有氣勢,靜有格局。真乃美不勝收!即使從遊覽觀光的目的上來說,也令人心曠神怡,大飽眼福了!而三四兩句,更是神來之筆!將一個人生的哲理透過一字千鈞的十個俗字和盤托出,成為膾炙人口,令童叟皆知的傳世佳作和經典名句。可謂立意標新,格局恢弘。要想看得清,望得遠,必須站得高,視野闊,"更上一層樓″,是最佳的平臺。而有了這個平臺,才能"欲窮千里目″。全詩流暢貫通,音韻和諧,節奏明快,工整對仗,情景交融,生動感人。

    儘管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的五言絕句也有過人之處,但從大氣磅礴、格局恢弘、哲理沉澱上來說,李杜也難出王之渙《登鸛雀樓》大作之右的。所以,《登鸛雀樓》堪稱唐詩五言絕句的巔峰之作。

  • 4 # 一梅君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五言絕句的特點和寫作要求,才能對它有一個判定基準。

    五言絕句不是唐代詩人首創的,它源於漢魏樂府古詩,風格上比較質樸雅淡,崇尚自然真趣,但在唐以前對仗工整的五言絕句並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五言絕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

    它在押韻上有嚴格要求,表現在,一般只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也就是說不可押仄韻,且韻腳必須用同一韻中的字,不得用鄰韻的字。 講究平仄對仗,分“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種基本句型。 由這四種句型按照粘對規則組合,不過其平仄粘對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即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由於五言絕句受字數的限制,篇幅固定,全篇只有四句,每句五字,總共二十字, 因此,在創作時,對其語言和表現手法要求更加簡練、概括,短而味長,創作難度較大。因此,五言絕句自然而然的成為盛唐詩歌中最為璀璨的明珠,是唐詩中的精華。

    唐朝是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鼎盛期,被譽為當時世界文化的座標,湧現出大批的詩壇文人,併為後世留下了無數的詩篇佳作。若論五言絕句的巔峰之作,當屬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此詩表面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登樓所見所感。前兩句寥寥十字,將白日、遠山、黃河、遠景,盡收筆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壯闊、遼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無限空間,“欲窮”、“更上”兩詞中包含了無限的希望和憧憬。這兩句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激勵。也正因為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點了兩杯奶茶,你喝了兩口,你的男朋友把你的奶茶喝了自己的也喝了,你會很生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