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人說,我學了心理學,要真實對自己,以前不太敢敞開自己,表達心聲。現在明白了,是不是意味著,不管別人,想說啥就說啥?
5
回覆列表
  • 1 # 中國明月夜

    真實的自己不是想到啥就說啥,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規則。

    如果想到什麼說什麼,那樣別人會覺得你情商低,不會察言觀色,而且沒有紳士風度,人在做真實自己的時候,要說話,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不然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你身邊的人。

    真實的自己存在於自己的心中,在不侵害他人利益,讓他人覺得難堪的同時,是可以展現出來的。然而有時候也是需要一定的隱藏,這種隱藏真實的自己,並不是虛偽的表現。而是維護你身邊人的尊嚴,和讓你身邊的人過的更加的快樂、舒心。

    1:是否應該真實的把情緒發洩出來?

    人有時候會產生很多的負面情緒,真實的自己是需要發洩出來的,但是為了身邊的人,必須要隱藏在自己的心中。比如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回到家以後,看到父親給自己做飯,這時候你明明沒有胃口,還是硬著頭皮吃了一點,這並不是虛偽,不做真實的自己,而是為了讓父親不擔心自己。

    一個人有負能量發洩出來,就成了兩份,所以這時候真實的自己必須得隱藏起來。

    2:有些話要隱藏在心中,不然會傷害到你身邊的人。

    如果你新來一個同事,長得特別醜,然後你見了她的面,你走到他的身邊,笑著和她說,哎呀,你長得真醜,我想你新來的同事一定會十分的沮喪,然後對你會有怨氣。而你以後和你同事也做不了真心地朋友。

    3:為了自己也應該把話藏在心中。

    比如:你上班的時候,有個老闆過來探班,你看著他的肚子特別大,然後你見了你的領導就和他說,你肚子真大,和個孕婦一樣。

    如此一來,你老闆就會把你記在他的心目中,會找各種辦法給你穿小鞋,你想在公司裡面晉級、發展都是十分困難的。

    為了自己的成功,發展也要努力的剋制自己心中不成熟的自己。

    人要選擇性說話,多說好話,多去讚揚別人,剋制住自己內心的想法也就是你說的真實的自己,沒有人喜歡被別人挖苦,而且挖苦別人你也獲得不了什麼,何不如隱藏心中那些充滿鄙視,負能量的自己呢?

    每個人都有好幾面,有時候快樂、有時候開心,而我們總是喜歡遇到開心快樂的別人,那我們是不是應該也把陽光的自己展現給別人,把灰暗的一面隱藏起來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2 # 清新小辰

    只要人們長大一點,他們就必須學會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當你到達學校時,結交新朋友,當你到達公司時,結識新同事。去參加歌舞晚宴,和領導一起歡笑是生活中的常。

    但是偶爾,當一個人拖著疲憊的身體來到住處時,人們不禁要問:這是真實的自己嗎?與外界相處越不舒服,問題就越佔據頭腦。似乎在外面笑的人和內心的自己就像兩個陌生人。我有過這樣的問題。但是隨著思考的深入,我認為沒有“真正的自我”。有些人總是說,“我想做我自己。”我想問:“什麼是真正的自我?”你不想成為不想成為的人嗎?所以,一個行為粗魯的人,在和別人打交道時,根本不表現自己,這可以說是真的嗎?然而,儘管人們一直說“忠於自己”,但沒有人願意承認“保持庸俗行為”就是“保持真實”。你可能會反駁,“那不是真的。他只是沉溺於他以前養成的習慣!”但是,你說的是真的,和他有什麼不同?

    你所謂的“真實的自我”難道不是你所習慣的嗎?但是,你的習慣、你的性格和你認為屬於“真實的你”的一切,現在不都是由你以前的經歷和環境造成的嗎?這就是事實。我們說我們想要真實,只是因為我們不習慣新的環境。習慣於簡單禮儀的人會去一個注重禮儀的環境。只要他按照當地的風俗生活一段時間,他就會認為他已經迷失了自己。當他執行那些複雜的禮節時,他總會感到虛偽。

    然而,如果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去生活在一個風俗習慣很差的環境中,他可能會感嘆他的生活不夠真實。因為真實和不真實是習慣和不習慣的區別,只要人們在新的環境中努力適應那些習慣,他們就不會感到“不真實”。就像一齣戲。當它被播放時,它變得真實。這個“遊戲”值得玩嗎?當然,正是它使一個社群的人們能夠和睦相處。在一部“關愛他人”的戲劇中,演員們通常會非常開心。有些人會說,“這齣戲太難了,也太累了。”

    在我看來,這和在學習中遇到新知識的感覺沒什麼不同。社交也是一種知識。如果你死去並退休,你將被判失敗。如果你更頻繁地練習,你自然會平靜地對待它

  • 3 # 霧中的小樹林

    敞開自我,表達心聲,是特別重要。活動心理理論都強調內心和外在表達的一致(congruent)想法情緒,能由內傳至外,不受阻滯,很利於心理健康。

    “真實自我的表達”和“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還是有一些差別的。

    我們習慣上很多說話方式可能是傷人的。比如說對對方的評判和建議。我們面對和表現真實自我是沒有必要對他人評判和建議的。在表達真實自我的時候,可以注意把對對方的建議和評判濾除。

    舉個例子吧,如果我不喜歡先生說話對我總是呼來喝去的。我們可能習慣的表達是,“你說話應該對我溫柔一點。” 這樣的表達很可能達不到讓對方理解的效果,可能激發矛盾。我們可以把這裡面我們自己的需要表達出來,去掉要他做的部分。我們可以說“我渴望聽到更溫柔的話語”。當我們把主語從“你” 改成“我”的時候,對方可能更容易理解我們想要什麼,而不是聽到對他行為的指責。

    要想充分的表達自我,對真實自我的深層觀察也很重要。這看似是一件簡單的事。真要做到自己能充分觀察自己可能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不斷的練習,需要的功夫深呢。

    我們秉持的道德和理念經常可能擋住我們的視線。我們自我接納的方面容易被自己瞭解。我們對自己不能接受的方面往往會被壓抑。往往深度探究自己這未被瞭解的深層需求,就是人自我成長的過程。每天花時間和精力仔細觀察自己會很有幫助。

  • 4 # 煖媽智鬥萌娃

    真實的自己,是不是想說啥就說啥?

    首先這個話題,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這句話不完全正確。

    第一點:真實的自己,是從合情,合理,合法的角度出發,尊從自己的本心,不做作,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第二點:在做真實的自己時,也要顧及他人的感受,並不是想說啥就說啥。說話是有技巧的。

    現在最流行的一個詞:”情商“,我們在生活中,總是會聽到有人誇某個人情商高,為什麼他情商高呢?給你說個真例項子,我是個體重有140斤的中年婦女,某開店裡來了個顧客,開口就說:“喂,胖娘們,給我來份大蔥餃子?”當時聽了這句話,旁邊的另一個客人就笑彎了,那麼做為老闆的我,雖然表面不能反擊回去,但心裡是很不高興的,但是,做為這個說話的客人,他有錯嗎?答案是,沒有大錯,他只是率性的表達出了他想要得到的東西。他達到目的了,確是讓我不舒服了。

    同樣的,還有一個老顧客,經常來我店裡吃東西,他的說話方式,就完全跟這個顧客相反,他每次來,總會笑著說:“老闆娘,你越來越富態了哦,給我來份餃子吧?”怎麼樣,同樣的是說我胖,你聽著哪一句會舒服些?所以,做真實的自己,也一定要撐握說話的技巧,這樣才能讓自己快樂,也讓別人開心,何樂而不為呢?對不對。

    第三點:做真實的自己,單這一點,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真實的自己,也一定是要要求自己做到:善良,有責任心。因為善良的人是最容易得到祝福,感受到快樂的。選擇做真實的自己,相信你的目的也是想讓自己快樂,得到朋友親人的祝福的。

    所以做真實的自己,沒有錯,但同時也要學會說話的方式跟技巧。

  • 5 # 人間鳥語

    先來講一個故事。魯迅先生寫的,有一家孩子出生了,親戚朋友來慶賀,大多講祝福的話,只有一個人自以為是,說:這孩子將來會死的。結果,被一頓棍棒打了出去。他還納悶呢,別人的祝福話,都是虛的,不一定能實現;自己講的孩子必然會死,是真話,一定是對的。怎麼真話就沒人聽了呢?

    有意思的故事,魯迅先生告訴我們,真話也是要有正確的講法,要考慮到場景、考慮到物件、考慮到接受度、考慮到善惡的結果,絕不能脫口就說,想來就來。

    我想,至少要做到三點:

    第一,真話,要真誠地講,但不一定絕對地照搬事實,可以允許善意的謊言。上面的例子中,那個木訥地說孩子將死的人,講的是一個人命運的規律,但給人的感受是,他缺乏善意,像是詛咒,怎麼能免了一頓棍棒呢?有時候,出於善意,要適當地講善良的謊言,表面上看不是真話,但因為其中包含了善意,這是非常可貴的出自真心的真話。這裡頭有那麼點辨證法。

    記得汶川地震的時候,我們這座城市有對母女,父親在四川犧牲了,女兒正在高考,母親就以父親的名義,悄悄地給女兒發簡訊,鼓勵女兒好好備戰。直到高考結束,才把噩耗告訴女兒,這是人世間多麼感人的一幕,這是多麼真誠的謊言,我覺得,這是了不起的、發自真心的真話——真誠的話。

    第二,真話,要有溫度地講,不一定絕對地照搬所見所聞,可以允許考慮到對方感受,而適度委婉。我曾經與一名女幹部交談,看她早幾年的照片,很真誠地說,你年輕時風度真的相當不錯。當時說完就後悔了,因為不適宜。一是此幹部當時也未老,只是稍稍發福而己。二是女幹部忌談年紀,不必討論年輕與否的話題。我本是讚賞的話,但聽者有意,就可能誤讀為,“我已老態,已不再年輕,有風度的只是幾年前的自己”,可見,真話真說,切不可忘了對方的感受。

    第三,真話,是有控制地講,不一定絕對地真接說出來,可以允許說一半留一半。記得季羨林大師曾說,我的講話原則是,真話不全講,假話全不講。這是非常好的境界,就是說,他能保證,凡是假話,他一定不講,哪怕保持沉默;至於真話呢,也不必全講出來,可以講一部分,其它留給人們思考。有一檔欄目《實話實說》,為什麼那麼火,因為人們從節目的真話實話中,讀出了溫度,讀出了力量。節目裡能把所有的真話都講完嗎?當然不能,也是一種有控制的講述,讓你理解,真話可以這麼講,犀利卻不莽撞,溫情卻不和稀泥,在講述中增進理解,達成共識。

    一個人能不能有控制地講話,這關係到智商和情商,甚至是逆商。智商高的人,能夠看得深遠,不輕易亂講;情商高的人,能夠顧及場景,講得體的話;逆商高的人,能夠面對困境,不講違心的話。如果,你能夠有控制地講,而不是表面上直爽,信口就講,那麼,你的話語的溫情度會高許多,你的話語的負面殺傷力會減好多。比如,某人在背後讓人議論了,遇到他的時候,我適當地提醒他,某些方面要注意,但我必須為那些提意見的人保密,不可能原話照搬,我的出發點是讓此公受到警醒,及時糾正,並不想把矛盾擴大,引發爭議。顯然,這種有控制的話,才是負責任的講話。

    說到底,講話是一種技術,也是藝術。講真話是美德,但真話的表達,並不是嗓門越高、方式越直接、話語越激烈、場合越公開,就越能起到效果。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務實,講真話的目的是改善工作,團結同事,體現關懷,實現共同進步。那麼,在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人人都要學會怎樣講話。

  • 6 # 安曉輝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對於剛開始瞭解心理學的人來說,也挺有代表性的。可以說:真實表達自己,說自己想說的話,這是在自我成長的路上一個需要經歷的階段。如果你覺得這個狀態特好、特爽,呆在這兒也沒問題;但是它不是一個十分成熟的狀態,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再往前走走!

    這個問題代表了相當多人的困惑。我們知道,很多人之所以心理困頓,是因為活得很【分裂】。內在有一個真實的自己,但是ta特別擔心這個真實的自己不被人認可、混不開;因此一直扮演著【別人】,或者說另一個【自己】。

    比如真實的自己害羞、內向、喜歡獨處;可是卻做著銷售的工作,就逼著自己表現得活潑、大大咧咧、跟誰都自來熟。

    被領導罵得狗血噴頭,明明是領導誤解了情況,內心既憤怒又委屈,想要把情況解釋清楚。可表面上卻迎合討好,說:“對對對,您說得對!我以後一定改!”

    心理學裡把內在的那個真實的自己叫作【真自體】;而為了應對社會生活表現出來的這個自己叫【假自體】。

    如果我們一直在使用假自體,從來都不讓那個真自體出來,演得太久我們就會很累、很壓抑。甚至我們會忘了那個真實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模樣。就像被別人罵,從來都不敢還口、不敢為自己爭辯。而且我們非常恐懼,一旦我們站出來反抗為自己爭取點什麼,一定會有災難性的後果發生。久而久之,我們覺得自己是個慫包,就是個捱罵的角色。

    假如這個人學習了心理學或者接受了心理諮詢,他認為應該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覺得自己應該勇敢地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要為ta的心靈鬆綁,ta確實是需要作出一些嘗試。例如,下次再捱罵時,他不那麼順從,而是說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來驗證一下是否會有ta想象的那些災難性後果(例如:ta會被裁員,別人再也不搭理自己,然後ta就會失業,老婆也不要ta了等等)。實際情況是,因為ta的抗爭,對方確實不太高興,有一陣子對ta也很冷淡。但是ta並沒有因此丟掉工作,也沒有被所有人孤立起來。而且ta發現,以前總愛懟ta的那些人,現在再跟ta說話會客氣很多。

    這就像一個剛學會蹦的孩子從一階臺階跳下來很有成就感,甚至有點刺激。ta會嘗試著下次跳兩個臺階。而嘗試了反抗的人也會有類似行為,ta好像品嚐到了甜頭,而且不用忍氣吞聲的感覺實在是太好了。ta下一次會嘗試著再反抗,說更狠一點的話,結果發現仍然沒有什麼災難發生。於是下次再狠一點兒。然後你會發現ta好像上癮了一樣,有一段時間,ta好像變成了刺兒頭。以前順從謙讓的ta,現在看啥都不順眼,動不動就跟人剛,好像換了個人!

    這種感覺爽不爽呢?當然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懟誰就懟誰!彷彿回到了百無禁忌的孩提時代一樣。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作:退行——就是我們的行為和情感狀態表現得像一個比實際年齡小很多的人。有時候為了修通我們的問題,退行是需要的。就好像小的時候從來不敢真正表達自己,長大了就不知道要怎麼合理地去表達了。讓ta退行到小時候的那種狀態,支援ta勇於表達。只有ta經歷了這個階段和狀態,才能修通這個問題。

    可是我們也知道,剛學會一項技能時,我們的運用可能是稚嫩的,會用力過猛。就像從來不敢表達真實想法的人,一旦開始表達,ta可能會把過去一二十年積壓的強烈情緒都爆發出來,這個威力就很驚人。這是個小孩子的狀態,不是成熟的社會人的狀態。

    所以在這種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很爽”的狀態裡待上一陣子,我們還是要繼續前行的。這個前行不是說讓我們重新回到那種迎合討好別人的狀態裡。而是當我們覺察到了自己的情緒並勇於表達之後,也要能夠體會和感知對方的情緒。而不是隻讓自己【舒服】。因為良好的合作與關係,不是隻讓一方發洩自己的情緒。另外確實有一些方式和技巧,讓我們在不傷害對方感情的基礎上,可以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注意,這和想說啥就說啥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真誠地表達自己,而不去攻擊和傷害對方。這是比較成熟的方式——我們能覺察自己的情緒和狀態,也能覺察到對方的情緒。這樣雙方的溝通就會比較順暢,合作也比較同調。就能為我們建立既讓自己比較舒適,又運作良好的關係。

    所以,我的理解是:【想說啥說啥】是自我成長髮展的一個歷經階段,我們可能確實要經歷這個階段才能繼續往前走,但它不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狀態,我們還可以繼續往前走!

  • 7 # 顧意為之

    不是的,心理學涵蓋的方方面面太多了,像一個宇宙一樣。學一輩子也學不完的:我們僅僅學到了一點點,說出來的,肯定都是片面的,所以這話怎麼說,說出來的方式都需要考慮。首先我們預設,題主的問題是 說出不好的真實想法。要不要說出來,需要考慮幾個方面:看你是什麼角色

    善良的你,說出來是否對別人造成:創傷?作為妻子的你,說出來會不會傷害你的丈夫,會不會給你們的夫妻關係,造成傷害? 如果你說出來,而且你的說話方式,說出來的角度,首先能讓對方可以接受,你們溝通中,會讓對方,更好的瞭解到你的更好的本意,那你就必須說出來,怎麼說,也需要思考一下。作為父母的你,說出來會不會讓你的孩子自卑或者形成不好的人格? 如果你說出來,對孩子有提醒作用,還不是恐嚇;說出來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世界的更多可能性,而不是可怕的陰影。作為子女的你,說出來會不會讓你的父母心碎? 如果你說出來,對父母來說更多的理解你,而不是讓他們一直誤會你,那你就用可接受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 效果會更好。

    說出來,是一定要說出來的,一方面不委屈自己,另一方面不盲目一個人承擔;還有就是分享感受、分享你的心理過程、和家人、朋友形成一種良好的溝通狀態;說出來,好好說,總體上是向好的放心發展。

    關於心理學的用處

    以下是我寫的學習心理學的日常用處:另一篇文章:

    https://www.toutiao.com/i6821411343254422028/ :

    可能學到了一部分,還有很多方面,我們都沒有接觸到,1,要真實的對自己是瞭解自己、認識自己;然後放過自己;放過別人

    4,更多的心理學的學習,不是都為了去當心理醫生,或者利用心理學去控制被人。更多的心理學應用到的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解決自己的問題,解決自己的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缺陷問題,為了不讓這些問題繼續傷害自己,繼而自己繼承這樣的問題去傷害自己的後代。5,人類生存需要心理學來作為精神支援的。也就是題主的問題所在,不是說學了之後,就可以隨意表達自己,對別人是否傷害,更多的要考慮,會造成的創傷問題,要不要說,也是需要考慮的一個方面。

  • 8 # 聊網際網路金融科技的Li

    心裡學是一門很複雜的社會綜合學科,心裡學的學習比如分為;

    問題中所提到的,想說和想做,都是受我們的心裡所控制,心有所想日有所作,想這個東西是透過我們的潛意識開啟,比如我們看到路邊的野花很漂亮,突然就很想摘一朵,比如在燒開水的時候,我們雙手碰到燒開的熱水到迅速收回的時間是0.001秒的反應,我們為什麼從認知就做出這樣的動作?其實這就是潛意識和認知心理學在導向我們的思維和舉止動作,就像問題所說一樣,面對他人就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能你這樣的想法根本不是你的心裡導向所致,學習心裡學得至少認真學習以上幾本書,同名不同版本。

  • 9 # 小菜往往

    並不是你理解的這樣。直面自己的內心,敞開心扉,並不是想說啥說啥,是讓你多和人交流,那些不快樂的事情,有機會去釋放,找到宣洩的口子,緩解自己的壓力。但是不是說想說啥說啥。如果想說什麼說什麼,很容易對別人造成傷害,什麼語言都要分場合,分程度,同樣的話不同語氣效果都不一樣,所以表達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你可以說自己想說的話,可是注意言辭、環境、語境等等,不能去傷害人。

  • 10 # 沐曦城主

    並不是,真實的自己,是能夠做到坦然面對自己,不論是優點還是缺點,首先去面對,去接受那個不完美的自己~

    (知之甚少,不足之處,還望不吝賜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的男孩子都不找物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