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餅貓

    至於說到一部劇是歷史正劇還是戲說,我的觀點可能還是有些不同的,在我的眼裡,我不會太要求敘事的藝術處理手段是怎樣的,但我一定會追求兩點,這些標準能達到,我個人就會將其列入正劇。

    1 這部劇是否弄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劇情,而這些莫名其妙的劇情,大部分都是和人物性格環境,當時的文化特徵不搭調的。許多導演和編劇喜歡為了賣弄水平,為了所謂的塑造人物性格而弄出很多莫名其妙的東西。舉例來說,新三國裡,曹操的當眾尿尿等。

    2 這部劇是否可以較好的反應當時的歷史環境。比如說禮儀,服化道等。並不會吹毛求疵的去苛求完全復刻。但是不應當出現較大的出入,有些劇,拍的是戰國,炒的是西紅柿和辣椒,到處都是椅子和繡花大床。這種戲說都快談不上了?

    以上兩點缺一不可,如果從上面兩點來評判的話,“大秦帝國”第一點十分給八分,第二點十分給六或七分,總分已經過了半數。可以被稱之為歷史正劇,其中必然還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我可以當做藝術化處理的手段了,因為畢竟不是看史書。

  • 2 # 九月讀歷史

    歷史人物的出場順序有問題,商鞅是公元前395年出生,孟子是公元前372年出生,商鞅比孟子大了23歲。不知是不是編劇看錯了時間,在劇中孟子要比商鞅大,並且編造出商鞅辱罵孟子,這在歷史上是沒有的。廉頗的出場也有問題,廉頗是公元前327年出生,在劇中並不應該出現。還有秦惠文王十九歲繼位,在劇中被改成了三十多歲。

    地理問題,櫟陽在東,咸陽在西,而在劇中卻變成了櫟陽在西,咸陽在東。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這句話出自《禮記》,意思應該是大夫犯法可以殺死他們,但不要折磨他們,因為他們是有地位的人,要保全他們的尊嚴。禮法所規定的庶民也要遵守,只不過不能與貴族士大夫所遵守的相比。劇中卻變成了刑法不加於大夫,禮法不下到庶民,根本是理解有錯誤。

    【結語】

    我認為拋開歷史來看,《大秦帝國》確實是一部挺好的影視劇,但加上歷史的話,結果有點差強人意吧。如果要看歷史正劇,我認為《大國崛起》這種才是符合歷史的正劇。

  • 3 # 愛波波的貓

    大秦帝國是一部良心劇,故事情節沒有胡編亂造,基本和史實對應。人物形象服飾也基本還原歷史上的樣子,各國的制度官爵也是沒有問題的。沒有像其它電視劇那樣唐朝的蹦出個總兵,宋朝計程車兵在啃玉米之類的笑話。

    秦人以黑色為基本色調,國君的袞服冕冠都是高度還原歷史實物的。沒有弄出個丞相啥的,秦國那時主管軍政的還叫大良造這個即是職務也是爵位,公孫衍就擔任過。張儀被封為相國但是主要負責外交類似於美國的國務卿。這些都是符合歷史的。

    只有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進行改編的劇本才有生命力,更能將當時赳赳老秦那種豪氣展現出來,進而引發觀眾的共鳴,願以後還能陸續出現此類高水平的劇作。

  • 4 # 小七韓劇社

    《大秦帝國》電視劇總共有四部,分別是《裂變》《縱橫》《崛起》《天下》,第四部《天下》沒有上映。主要是根據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同名歷史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大秦帝國》內容基本忠實了原著,三部各有特點,但既不算曆史正劇,更不能算神劇,只能算是基於歷史演繹的電視劇。主要理由如下:

    一、《大秦帝國》部分內容體現了秦國的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但加入了作者和編劇的感情,與真實的歷史存在差別,不屬於歷史正劇。三部中最接近歷史正劇的是第一部《裂變》。第一部《裂變》中,電視劇對於商鞅變法的歷史事件進行了還原,對秦國的歷史時期進行了展示,很多細節上基本接近於歷史,屬於三部中最接近歷史正劇的電視劇。但不同的在於為了美化劇中的人物,在對商鞅和秦孝公的人物刻畫及安排上,過於演義,偏離了歷史正劇忠於歷史的原則,嚴格上不能算作是正劇。而第二部《縱橫》和第三部《崛起》更多的加入了作者的演繹,只是把握了歷史大事件這個主要的線,在這個底下,演繹的更加多。

    二、《大秦帝國》主要內容都是圍繞著秦國重大歷史事件,在編劇上也沒有太出格的東西,完全不能歸入神劇中。《大秦帝國》三部中,秦孝公、秦昭襄王、商鞅、蘇秦、張儀、墨子、白起等都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在重大歷史事件上,也都基本依據了史書的記載。演員在表演上,也都是中規中矩,沒有出格的表現。在戰場的大軍征戰上,也都基本體現了秦國的特點,所以更不能算是神劇。

    三、《大秦帝國》屬於根據真實歷史演繹的古裝歷史類電視劇。《大秦帝國》主要講了商鞅變法、合縱連橫、長平之戰等對秦國有決定性影響的歷史事件,但劇中的人物在情感和性格的塑造上,加入了更多作者的觀點,改變了史書記載的真實人物,只是讓劇中人物看起來更完美,算是一家之言,不能公正的體現歷史。

    綜上所述,《大秦帝國》是類似於《三國演義》一樣的歷史演義電視劇,算不得正劇,更不是神劇,大家喜歡看就好,可以瞭解部分秦國的風土人情。

  • 5 # 小龍女5505

    電視劇大秦帝國是一部根據秦朝歷史改編而成的歷史古裝大劇,雖不是歷史正劇,但也是一部結合了秦朝歷史、導演編劇略有改編而成的以秦朝歷史為題材的古裝歷史劇,但也絕不是神劇。

  • 6 # 有趣少年人

    這是一部經典的歷史劇,不僅在觀眾中獲得了很高的評價,還獲得了業內多項大獎。比如獲得了第25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獲得第28屆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二等獎。

    1;秦孝公和商鞅的歷史功績符合史實。

    2;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為了表現商鞅的正面形象,省略掉這些變法的弊端,改掉商鞅被追殺逃難的情節,把商鞅變成了一位慷慨赴死的英雄形象。這樣的改編是可以接受的,不算篡改歷史。

    3;商鞅在歷史上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這個歷史地位和歷史貢獻不容抹殺。當然,人無完人。商鞅也有一些缺點,面對死亡威脅他也曾逃亡魏國,電視劇為了烘托正面形象而適當演義,這都能夠接受和理解。歷史正劇並不是紀錄片,一些小細節方面可以適當改編,只要不是整體篡改人物形象。

  • 7 # 夕幕慄

    截止到2020年4月份,《大秦帝國之裂變》在豆瓣的評分已經9.3。

    曾經在高中巨大的學習壓力下,讀完了孫皓暉先生的全套《大秦帝國》。

    讀完之後,不僅感嘆孫皓暉先生的遒勁筆力。書的確寫得非常好,恢弘大氣,筆力沉雄。

    以春秋戰國為背景,以秦國為主角,滄海橫流,盡顯英雄本色,將古代秦國的興起描繪地栩栩如生,並且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角色。

    而是一部在06年拍攝出來的影片,更能看出中國有責任的導演與編劇的能力。

    最打動我的就是白雪和商鞅的戀情,高圓圓飾演的白雪對商鞅不離不棄,將自己全部的身心託付給一個終究不屬於自己的男人,卻依舊在商鞅迷茫困頓時給予全部支援,獨自養大了與商鞅的孩子。

    有妻如此,夫復何求!只是可惜在小說和電視劇中,白雪在商鞅被車裂行刑時。

    身著紅衣紅裙,在茫茫大雪中,在萬千受恩於商鞅的老秦人的注視下,與商鞅共同赴死,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當然了,《大秦帝國之裂變》主要講的是商鞅在秦國掀起了影響深遠且飽受爭議的變法,一代強秦由此崛起的故事。

    我們在評判他時,首先要明確他是一部小說,而不是一部100%還原歷史的紀錄片。

    就比如上文提到的白雪與商鞅的戀情,就是杜撰出來的,但是卻讓我們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商鞅。

    既然是小說,那就是以娛樂和好看放在第一位,論好看精彩程度《大秦帝國》絕對是頂級的,豆瓣評分小說和電視劇都達到了9分以上!

    可以用中國產小說與中國產電視劇之光來形容他。(上圖為秦孝公與商鞅騎馬交流)。

    順便吐槽一下現在的小說和電視劇,太過迎合觀眾的需求,而幾乎沒有一點文化和文學價值。

    前幾年曾經出現一股追古裝劇和歷史劇的風潮,正是因為現在沒有足夠契合觀眾審美的影視作品了。

    幸好最近幾年的中國產電視劇,質量逐漸迴歸水平線,也給了我們更多的選擇。

    有些人一直在糾結,《大秦帝國》和正史出入很大。

    而說他不尊重歷史。其實對於電視劇和角色來講,不能考慮這麼多。

    所以說如果一定要糾結跟歷史的聯絡,而去評判一部電視劇或者小說,未免有些有失偏頗。

    更何況,《大秦帝國之裂變》是一部編劇精良,拍攝精良的中國產電視劇。

    情節打動人,立意高大上,最重要的是可以讓很多對於中國歷史不關心的人,重新燃起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與崛起歷程的興趣。

    另一方面雖然作者按照本人的註腳和喜好,對一些歷史謎題和歷史命題進行修改,但是畢竟是出於藝術加工的需要,其實我們平時自己寫文章也會有自己的風格,就一直都不怎麼說這部電視劇是神劇的原因。

    反而大秦帝國第二部縱橫,就更多的貼合著歷史來進行編劇。

    但是在網上,對於第2部電視劇的評價要低於第一部,誰是除非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見解,但是並不能上綱上線。

    而且電視劇和歷史劇,並不一定需要承擔紀錄片的責任。

    如果我們用歷史科普的紀錄片來要求他們,也太過苛責。

    (《琅琊榜》《北平無戰事》的虛構成分都很高,都是前兩年霸屏劇)。

    而且儒家主力編寫的史書,就真的是百分百貼合曆史嗎?

    葉公好龍的典故是汙衊了一位古代盡職盡責的官員葉公,而葉公唯一做錯的事情就是虧待了當時並不出名的儒家子弟。

    就被寫進教材,被人們嘲笑了千年。

    而一部有高度的歷史劇靠的也絕不是與史實有多麼酷似,而是跟當下人心產生了多麼強烈的共鳴。

    史書是為了警示統治者興衰更替不可避免,盡人事聽天命。

    官方宣揚傳統思想和法制精神,是為了正朔統治,撥亂反正。

    我認為歷史劇是史書和官方宣傳的合二為一,是用來宣揚和警示作用的。

    刻意強調歷史劇需要符合史書記載是沒有必要的。

    一個歷史劇是符合史實還是演義形式的,是借古諷今還是以古刻今的,這些形式都可以使用。

    但只有傳遞出正確的價值觀和警示諫言才是歷史劇應起到的核心作用。

    正所謂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秦國崛起的背景是,六國無能,禮樂崩壞,秦國勵精圖治,最終實現中原一統,橫掃天下。

    而這與,當今的世界局勢又何其相似。

    現在回想起電視劇和小說中的一些觀點,對於我們國家的發展也有一些有益之處。

    《大秦帝國之裂變》註定是中國電視劇發展行業中的一座豐碑。

    我們希望有更多這樣製作精良的影視作品出現,而不是雞蛋裡面挑骨頭。

    畢竟挑錯容易,做事很難!

  • 8 # 剪輯師老哥

    這是一部經典的歷史劇,不僅在觀眾中獲得了很高的評價,還獲得了業內多項大獎。比如獲得了第25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獲得第28屆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二等獎。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如此優秀的歷史劇,依舊有部分觀眾提出質疑,他們認為《大秦帝國之裂變》是一部歷史神劇。今天,星河就來探討下這部劇。

    一、什麼是歷史正劇?什麼是神劇?

    歷史正劇,就是以真實的歷史事實,歷史資料作為為依據,進行改編拍攝。拍攝的時候會有演義的成分,但是基本上是按照真實的歷史事實進行拍攝。劇情中涉及的較大事件都是歷史中發生過的。說通俗一些,歷史正劇就是重大歷史事件、主要歷史人物必須是真實發生的,不能篡改。但一些無關緊要的情節和人物是可以演義。如果百分百都是歷史真實,那就不是電視劇,而是紀錄片了。歷史正劇畢竟也屬於文藝作品,為了增加趣味性,為了吸引觀眾,當然要加入演義成分。當然,演義成分很可能是根據民間傳說,民間野史資料改編。

    什麼是野史呢?比如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會把皇位傳給弟弟,而不傳給自己的兒子呢?這裡邊有一個野史就是趙光義最終謀殺了自己的哥哥,讓趙匡胤假傳位於他。比如明朝的燕王朱棣,他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最後奪取了政權,並說是他侄子讓位於他,可他的侄子最後也沒有見到蹤影,以至於鄭和為什麼下西洋?有人猜測,就是永樂大帝在尋找朱允炆的下落。中國產劇拍攝了很多部觀眾公認的歷史正劇,比如《漢武大帝》、《雍正王朝》、《臥薪嚐膽》、《走向共和》、《成吉思汗》等等,特別是《雍正王朝》,很多人評價它為中國產歷史正劇的巔峰。《大秦帝國之裂變》同樣被很多觀眾評價為歷史正劇。什麼是神劇呢?神劇就是把主人公偶像化、神化、白痴化,用誇張、雷人的胡編亂造的場景襯托主人公的高大形象。主人公無所不能,刀槍不入,完美無缺。在神劇中,又以抗日神劇為代表。抗日神劇往往有以下幾大特點:

    1、武藝高強。如《抗日奇俠》,把抗日劇拍成了武俠劇的效果。在一些抗日神劇中,出現了不可思議的情節,比如手撕鬼子等等。武藝高強的抗日神劇,尤其是張子健主演的電視劇聞名。張子健在《英雄》中扮演的燕雙鷹一角,令日本鬼子聞風喪膽。笑飲鮮血日寇膽喪,吞吐千山悍匪無蹤。驚起卻回頭,萬里雄關道,鐵馬蕭蕭摧殘夢。這就是燕雙鷹半人半鬼,神槍第一的燕雙鷹。

    2、違背常理

    正兒八經地胡說八道,將不符合客觀現實和科學原理的事物描繪得有理有據,彷彿跟真的一樣。如石頭打飛機、褲襠藏雷等等。這樣雷人的情節,讓觀眾不禁懷疑自己的智商,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更為嚴重的是,這樣的雷人情節對青少年容易起到誤導作用。

    3、貶低敵人

    把日軍塑造得弱智白痴,似乎十四年抗戰的勝利是幾位草莽英雄用幾支繳獲的駁殼槍換來的。事實上,真正的日軍比較兇殘,武器先進,華人才堅持了多年抗戰。中國的抗日戰爭艱苦卓絕,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抗日奇俠》、《箭在弦上》等大批神劇曾經充斥熒屏,好在有關部門及時出手整治。

    二、什麼是歷史觀?正確的歷史觀是什麼樣的?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

    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當下普遍接受的正確歷史觀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係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通俗點講,兩種不同歷史觀的分歧往往聚焦在人們經常辯論的一個命題: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是指在某種特定社會環境下,時代推出英雄產生。一般來說,往往是戰亂時代容易出人才,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比如民國時期大師輩出。而在和平年代,往往大師很少出現。用唯物主義歷史觀看,英雄都是順利歷史趨勢做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並不是英雄創造了歷史趨勢。

    三、觀眾評價《大秦帝國之裂變》是神劇的依據一些觀眾認為《大秦帝國之裂變》是神劇,有以下依據:

    1、商鞅被過於美化一些網民認為,商鞅只是一個制定嚴刑峻法的官員,而並不是偉大的改革家。美化商鞅最重要的是商鞅臨刑時的場景。只見那刑場之上,人們高呼:“商君萬歲!新法萬歲!”讓觀眾覺得商鞅就是一個秦國領袖。就在這樣的群情激盪的氣氛中,商、於十三個邑的代表,在商郡的郡守和所屬十三個縣的縣令帶領下,抬著祭品,拿著樂器,在行刑臺前跪成一圈,舉行了“活祭”商鞅進行的儀式。他們甚至在祭奠商鞅時,舉起了刻有“萬古法聖”的刻木銅字的匾。刑場上,有萬千人為商鞅送行。“商君商君,法聖天神;忠魂不滅,佑我萬民;商君商君,三生為神;萬古不朽,刻石我心。” 部分網民認為,商鞅在歷史上並沒有這樣受擁戴。相反,很多秦國百姓對商鞅的嚴刑峻法持反對意見。

    2、部分情節不符合史實。第一,景監的形象不符合歷史。《史記》上說,商鞅由魏入秦,因為景監的推薦,才得以見到秦孝公。景監是什麼樣的人呢?是個宦官。但《大秦帝國之裂變》的作者,為了使商鞅的偉大形象完美無瑕,不僅要把景監的宦官身份隱去,還要把他描寫成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並且說商鞅不接受他人引薦,靠自己的能力贏得秦孝公的重用。

    第二,魏國公子卬的形象被醜化。據史書記載,秦孝公派商鞅進攻河西地區。由於商鞅和魏國公子卬是故交。因此,商鞅欺騙公子卬到秦軍大營喝酒敘舊,然後各自撤軍。然而,等公子卬到秦軍大營後,商鞅則扣押了魏國公子卬,並趁機偷襲魏軍,從而大敗魏軍。司馬遷的《史記》原文如下:《史記·商君列傳》 :衛鞅說孝公曰:“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並秦,秦即並魏。何者?魏居領阨之西,都安邑,與秦界河而獨擅山東之利。利則西侵秦,病則東收地。今以君之賢聖,國賴以盛。而魏往年大破於齊,諸侯畔之,可因此時伐魏。魏不支秦,必東徙。東徙,秦據河山之固,東鄉以制諸侯,此帝王之業也。”孝公以為然,使衛鞅將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將而擊之。軍既相距,衛鞅遺魏將公子卬書曰:“吾始與公子驩,今俱為兩國將,不忍相攻,可與公子面相見,盟,樂飲而罷兵,以安秦魏。”魏公子昂以為然。會盟已,飲,而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

    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中,編劇把魏國公子卬描繪成為了不學無術的公子哥。更誇張的是,商鞅率領的秦軍並不是偷襲魏軍。而是商鞅和公子卬在山頭觀戰,秦軍和魏國在正面戰場硬碰硬,秦軍靠強大的實力贏得了勝利,讓公子卬心服口服。

    第三,商鞅的經歷不符合歷史。比如商鞅的結局,歷史上的商鞅得知被贏虔等人誣陷謀反後,立即逃亡魏國。只是,魏國記恨商鞅幫助秦國攻打過自己,不讓商鞅在魏國避難。就這樣,商鞅被驅逐回秦國。在自己的封地,商鞅率領軍民反抗,但還是被朝廷軍隊抓捕,最終被秦惠文王下令車裂而死。

    司馬遷《史記》原文如下: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昂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彊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而在電視劇中,商鞅面對抓捕,沒有任何躲避,而是坦然赴死。一副要為國家徇法的形象,一副偉大改革家的形象,一副革命家不懼死亡的形象,這和真實的商鞅不符。

    四、《大秦帝國之裂變》是歷史正劇的論據1、秦孝公和商鞅的歷史功績符合史實。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國經歷了自秦厲共公之後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秦孝公面對的秦國是一個爛攤子,再不變法圖強,秦國很可能被列國吞併。為了改變秦國的命運,秦孝公向天下招攬人才。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商鞅入秦實現政治抱負。經過兩次變法後的秦國終於強大,百姓富足。秦華人路不拾遺,山中沒有盜賊。百姓勇於為國家打仗,怯於私鬥,社會安定。周顯王派使臣賜予秦孝公霸主的稱號,諸侯各國都派使者前來祝賀。侯勇在劇中扮演的秦孝公求賢若渴,為了秦國嘔心瀝血。這和歷史上的秦孝公是吻合的,並沒有大的出入,何來神劇之說?再說商鞅。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於是,秦孝公任商鞅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集權國家。商鞅變法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演繹的情節和歷史一致。儘管商鞅最終落得了車裂的下場,但變法在秦國得以延續下去,並未廢除。

    2、部分情節虛構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我們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主流指事物的本質方面,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支流指事物的非本質方面,是事物發展的次要的、非根本的趨勢和方向。事物的主流通常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商鞅變法在歷史上功績是第一位的,是主流。當然它也有一些弊端,但弊端只是支流。比如商鞅變法中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商鞅變法並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為了表現商鞅的正面形象,省略掉這些變法的弊端,改掉商鞅被追殺逃難的情節,把商鞅變成了一位慷慨赴死的英雄形象。星河認為,這樣的改編是可以接受的,不算篡改歷史。

    總結:

    經過分析,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是一部經典的歷史正劇。

    商鞅在歷史上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這個歷史地位和歷史貢獻不容抹殺。當然,人無完人。商鞅也有一些缺點,面對死亡威脅他也曾逃亡魏國,電視劇為了烘托正面形象而適當演義,這都能夠接受和理解。歷史正劇並不是紀錄片,一些小細節方面可以適當改編,只要不是整體篡改人物形象。大家認為是神劇還是歷史正劇呢?

  • 9 # 高平塬

    《大秦帝國》還是比較尊重史實的,也較為真實的還原了歷史。但《大秦帝國》其本質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改變自孫皓暉先生的同名小說《大秦帝國》,肯定會根據觀眾的觀看喜好對小說進行藝術的加工。

  • 10 # 千里馬的888

    可以看出,《大秦帝國之崛起》在改編小說時,更試圖呈現“歷史感”,讓該劇披上“歷史正劇”的外衣,但編劇又想維持一種激烈的戲劇衝突。如果我們將原著和電視劇對比,我們會發現原著對電視劇有非常大的改動。在原著中,蘇秦在小說的第二部《國命縱橫》就有登場,是一個和張儀互相對峙的角色,而《大秦帝國之崛起》裡轟轟烈烈的蘇秦“死間”,和原著出入極大,原著中寫到齊國招惹,最終幾近國破,完成這一的主要人物是樂毅,齊國逢此,跟蘇秦關係不大。

      

      對於這段戰國往事的再加工,原著作者孫皓暉著重參考的是《史記》《資治通鑑》等經典史書,而電視劇對蘇秦等縱橫家的刻畫,著重參考了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重要史料——“縱橫家書”。這些史料儲存了包括蘇秦真實言行的書信,了關於蘇秦及其相關歷史的諸多根本性錯誤。“蘇秦是燕國間諜,意圖死間齊國”這個驚世駭俗的觀點,就是以“縱橫家書”為依據的。

      編劇是聰明的,因為春秋戰國的歷史資料,本就不少空白之處,大可以做文章,也有不少各家史料自相矛盾的地方,擇其一家也說得過去。

      同時,在《大秦帝國之崛起》中,編劇對原著和史料的“再”,目的是為了讓內容更緊湊、衝突更集中。所以,編劇要在前十集大力塑造孟嘗君、蘇秦、齊湣王、楚懷王等角色,將戲劇衝突集中在他們和秦國一派中,甚至為此淡化春申君、田軫、魯仲連等角色的存在感。

      比如對孟嘗君的塑造。“雞鳴狗盜”、“與齊王不和”、“薛公入秦”、“聯軍攻入函谷關”等都有史料依據,至於孟嘗君是否是,是否真的是公報私仇才聯軍攻秦,又是否將落魄的楚懷王打發回秦國以“師出有名”,由於這些涉及到人物的心理,又有史料空白之處,創作者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揣摩和加工也無可厚非。

      但當創作者加強戲劇衝突或者凸顯人物轉折的意圖太過明顯,就難免讓觀眾有“似曾相識”之感,令劇情發展變得“刻意”。比如電視劇中對秦昭襄王的刻畫。原著裡,“贏稷天賦極高,本來就是罕見的少年老成,如何踮不出話裡的分量?”可見原著塑造的秦昭襄王少年就頗有城府。但電視劇裡的他出場就像愣頭青,像個空有大志的蠢材,做什麼什麼錯,以至於釀成孟嘗君聯軍攻破函谷關的境地。編劇這樣設計的用意,無非是為秦昭襄王的安排合適的理由,讓觀眾看出成大事者的一步一個腳印,從幼稚到成熟。

      與少年“傻瓜”秦昭襄王相對的是兩位彷彿生來就開“視角”的角色,一位是宣太后羋八子,一位是燕國梅長蘇蘇秦。他們兩個似乎步步皆在掌握中,對每一件事的預判都精準無比。當蘇秦跟秦昭襄王說明自己的“真正用意”,說明他這一生的良苦用心,他的形象有如天人,人說大智近妖諸葛孔明,《大秦帝國之崛起》裡的蘇秦也未嘗不是。有趣的是,傳聞在現實生活裡,飾演蘇秦的王毅其實是飾演宣太后的的男友。

      

      

      最後,談完概念和角色,我們不妨談論一下《大秦帝國之崛起》的歷史硬傷。有眼尖的豆瓣網友發文列舉了這些硬傷,比如:

      這裡,有的確實是劇組的大意,如燕窩。凸顯孟嘗君的“不一”、“奢侈做派”不一定非要用戰國時期沒有的東西。但有的硬傷是基於安全考慮或藝術上的展示效果。這年頭,演員的安全很重要,不用馬鐙而挑戰大量騎馬的戲份,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得不償失,焉論如今很多劇組拍馬上戲份,其實並不用到馬,拍戲真上馬,反倒顯用心。至於高腳凳、紅地毯,估摸是考慮了呈現效果。

      

      其實,如果非要較真“歷史劇”有多正,有什麼硬傷,大抵最大的硬傷,還是對白。可是如果都用史料裡的對白,估計觀眾又不買賬了。郭沫若先生爭議多,但他提的失事求似,還是有道理的。

  • 11 # 陝西無雙影視傳媒

    既不是歷史正劇也不是神劇。大秦帝國四部曲是影視作品,都是是根據孫皓暉先生同名小說改編的長篇歷史劇,在歷史的基礎上增添一些藝術色彩。

    在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中,一部分故事偏向於玄幻。

    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兩部作品就是縱橫和崛起,兩部作品都是基本都符合事實,加上孫皓暉先生上的藝術色彩,兩部作品也能讓人代入歷史感

    第四部作品在服化道上也是達到了巔峰,因為史料多的原因,整部作品也是嚴格根據史實去寫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小時候的手遊比現在的手遊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