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溪楓

    古典音樂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是指那些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的、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西方古典音樂,主要因其複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有別於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

    狹義指古典主義音樂,是175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

    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 2 # 笛藝喜相逢

    音樂並沒有類似於法則、法律的東西,但特定時代特定地區有他們約定俗成的習慣,例如賦格從中聲部開始依次入場,多數曲種最後要反覆到開頭旋律,舞曲通常是三拍子等,這些只是習慣,不是法則。舞曲輕快,夜曲抒情,安魂曲悲壯這類是自古以來比較硬性的習慣,但還談不上法則規則。

  • 3 # 星空哥哥

    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本來是專指德奧在1750-1827年間,在"前古典時期",喜歌劇體裁產生與發展;格魯克歌劇改革影響了莫扎特與瓦格納等人等歌劇創新;各種器樂發展成熟,如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室內樂等體裁逐漸形成與完善;這一時期有三種風格的音樂:洛可可風格、華麗風格、情感風格。在"維也納古典時期",最為重要的是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的音樂,即所謂"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

    亦有人認為"古典"是對應於"流行"而言的,因為這些音樂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能夠引起不同時代聽眾的共鳴。

    古典音樂不同於流行音樂的地方是它內涵深刻,能發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於低俗。

    但如果細究古典一詞,本意可以理解為古代留傳下來堪稱經典的音樂作品(古代+經典),但是一般來說,古典音樂是具有規則性本質的音樂,具有平衡、明晰的特點,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認為具有持久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在一個特定的時代流行。這也體現於"古典"(classical)與"經典"(classic)的不同。

    古典音樂作為音樂中類別的稱呼,是相對於輕音樂、通俗音樂等類別而存在,它本身並沒有嚴格明確的解釋或者定義。在輕音樂範圍裡,有時也採用"古典"的概念來指某些經過時間檢驗,被人們奉為楷模的輕音樂作品,如古典輕歌劇、古典爵士樂等,這裡的classical理解為"古代+經典",似乎更為合適一些。

    當人們聽到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古典音樂家的音樂作品時,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優美的旋律,充滿意趣的樂思,還有真摯的情感,或寧靜、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歡喜、快樂,或悲傷、惆悵…

  • 4 # 巴漢

    你是問西方文明的古典音樂規則吧?很簡單:就是調性、平衡、裝飾。

    調性規則大家懂,無外呼大、小調之類。平衡規則多數人也懂:曲式方正、和聲協調、配器平衡、動態平穩。至於裝飾,大家多瞭解巴洛克藝術就知道了。注重細節雕飾,圖案繁複。所以西方古典音樂,類似巴洛克藝術的美學特徵。而且,其裝飾性近乎於理性表達,雅緻而周正,不屑太多感情。如巴赫、維瓦爾弟、海頓、亨德爾、莫扎特等古典音樂代表作品,均表現出上述規則。

  • 5 # 浩歌原創music

    古典音樂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是指那些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的、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西方古典音樂,主要因其複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有別於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狹義指古典主義音樂,是175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但如果細究古典一詞,本意可以理解為古代留傳下來堪稱經典的音樂作品(古代+經典),但是一般來說,古典音樂是具有規則性本質的音樂,具有平衡、明晰的特點,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認為具有持久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在一個特定的時代流行。這也體現於“古典”(classical)與“經典”(classic)的不同。

  • 6 # 聽歌嗎

    你說的古典音樂,大概是巴赫到李斯特四百年吧,跟我們清朝的時長差不多,而對於歐洲來說那是經歷出海打劫新教運動工業革命殖民強國政體變革等亂七八草,豐富多彩的幾百年。

    過去和現在沒什麼區別的,音樂並沒有類似於法則、法律的東西,但特定時代特定地區有他們約定俗成的習慣,例如賦格從中聲部開始依次入場,多數曲種最後要反覆到開頭旋律,舞曲通常是三拍子等,這些只是習慣,不是法則。舞曲輕快,夜曲抒情,安魂曲悲壯這類是自古以來比較硬性的習慣,但還談不上法則規則。

    時間跨度大,涉及地區、民族、國家過多,即使只深究主流的德奧意西班牙他們十幾代人的習慣變遷,那也是非常宏大的工作,不敢想象。

  • 7 # 韓小哥吉他

    為什麼要學習古典音樂?我們又在學習什麼?

    關於古典音樂學習中的“無用”和“有用”。

    我們今天通常所說的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是指根植於歐洲音樂傳統,自公元1000年左右發展至今的藝術音樂。橫向參照,則是中國自北宋以降幾經改朝換代的1000多年。

    古典音樂延續千年發展所達到的系統性高度,加之中西文明的不同走向、思維方式的差異,以及地理、年代的隔閡,欣賞或學習古典音樂對華人來說,都實在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

    更不要說那數以千萬計,自幼開始“專業”學習器樂演奏的中國孩子和他們的家庭。在一個缺少古典音樂基礎和環境的國度裡,學習者、從業者人口的增加,並沒有讓古典音樂真正變得普及起來,又幾乎不可避免地有著功利化、應試化的趨勢。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古典音樂?我們又在學習什麼?

    5月下旬,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完成了本年度春季團員招募的補錄。在招考過程之中及之後,樂團的老師們就看到的現象與問題、其中折射出的國內音樂教育的現實,有過幾次交流與探討,於是有了以下這些內容的思考。

    重視“無用”之用

    ——————————————

    音樂是公平的

    特別是在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里,理論上,欣賞、學習高雅音樂、藝術,都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無論是音樂會現場、各種介質的視聽資料,都讓普通人可以比較方便地接觸、有機會走近古典音樂,從人類共同的音樂藝術積澱中得到精神的滋養與情感的慰藉。

    但資訊時代的問題是資訊過載。在今天,無論以何種形式進入普通人視野的古典音樂,將和其他藝術門類,甚至休閒娛樂方式,共享人們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消費、娛樂至上的時代裡,那些即刻引發感官刺激與神經興奮的娛樂體裁,往往更容易佔據人們的心智。

    古典音樂的歷史積澱之下,是深厚的西方文化傳統,深沉而剋制的情感,似乎是難以日常化的,這就需要有更高的精神價值追求,更明確也更難實現的自我期許,並持續為之付出努力。這也是其公平性的體現。

    音樂是一種文化修養

    審美是後天的習得,並透過經年累月的重複,最終內化為人們自然流露的品位與行為方式。在面對令人震撼的自然景觀、社會事件,或是經歷某些深刻、複雜的情感情緒時,大腦自然反射出的是一段與之調性相符的旋律,還是一段經典詩詞、一句民間俗語,又或是一聲以粗口為狀語並輔以若干驚歎號的感嘆?這其中,不僅是格調的高下,更是個人修養的豐富與細膩程度的差別。

    若干年前,臺灣曾流行過一句話——學鋼琴的孩子總不會變壞。當然,這是一種精煉化的廣告語言表述。但細究起來,背後的邏輯卻不無道理:古典音樂的學習與薰陶,對人格、品質的形成與發展有積極作用。比如,音樂是抒發情感的管道,會讓人感到快樂和幸福;再比如,如何莊重投入地面對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優秀的人,總是更加開闊與多元化。從歷史上到當今社會,世界範圍內有太多卓有成就的人士,都有過學習古典音樂的經歷並有著不俗的水準。這也是他們一生由衷的愛好,而未見得是屈從於某種現實原因“放棄”了職業化的可能。古典音樂拓展了他們的視野、思維,無形中幫助著他們的事業。這其中,有偉大的科學家、作家,也有政治領袖、演藝明星、商業精英……

    音樂是對人生的豐富與提升

    很多人都混淆了學習的目的與目標,並以後者代替前者。在學習古典音樂或器樂這件事上,往往把著眼點都放在了曲目、考級、升學、就業——這一個又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目標上。事實上,能夠考慮就業問題的,都是極少數。既然絕大多數古典音樂的學習者都不會成為音樂家或以此為職業,那更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以及,該如何學習。

    當看到長期參加學校樂團的孩子,甚至無法說出日常排練的曲目名稱、作曲家的名字或國別時,當聽說有的孩子為了考級與升學長年只練習一首曲子的時候,很難說是痛心、惋惜,還是其他什麼複雜的感受。

    古典音樂一向被認為是高階的情感藝術,體現的也是人類獨特的品質。但現實中,很多學習者卻不知不覺在與之背道而馳,有些孩子正在“努力成為”所謂準確的演奏“機器”,或者至少是“技工”。而人工智慧帶來的又一個關於未來的“壞訊息”是:至少在兩年前,已經有被稱為Aiva的“人工智慧虛擬藝術家”通過了圖靈測試,取得了SACEM(法國和盧森堡作者權利協會)的合法註冊,併發行了具有法定署名權的作品和專輯。只不過,Aiva仍在深化研發階段,其作品目前還是由人類的音樂家進行演奏和錄音的。

    尊重“有用”之用

    ——————————————

    音樂教育是“不公平”的

    如果把教育當做一種投資行為來考慮,同樣的時間、財力、精力的付出,甚至同樣的器材與師資,同樣考取了某些等級、院校,可最終“收穫”的成果,卻不盡相同。這實在是“不公平”。

    這當然不能簡單歸結為天資的差異,或一味在可量化的因素裡去尋求答案,姑且不論其中滿是專業門檻與變數,這不過是危險的中國特色應試思維的慣性。關於教育理念、成長路徑,可以有不同的可能。但應試思維,一定是“毀人”的。

    根本的差異還在於認知及方法。即便以類似投資、經營的思維來考量,是否實現了最佳的資源配置,實在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該如何告訴一個很有潛力的孩子,你的技術水平已經和仍在使用的這把琴不相匹配了;該如何讓一個已經學藝多年的孩子明白,你的指導老師給你的發展建議聽起來並不那麼合乎邏輯;該如何讓一些家長意識到,古典音樂的學習,可能不是您理解的那樣……如果,他們都沒有“被看到”。

    古典音樂在中國,無論是市場,還是教育,都是在過去幾十年間,特別是近十幾年間迅速擴張、發展起來的。但真正優質的師資、成長環境,依舊稀缺,甚至更稀缺了。

    關於古典音樂的學習,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則是,持續地學習“如何學習”、“如何選擇”。

    音樂即教育

    音樂教育固然是教育的一個領域。但對古典音樂的學習,天然帶有素質教育的屬性。藉由古典音樂學習,將進入一個極為寬廣、深厚的領域,那裡不僅有複雜的技能技法,更有深刻厚重的歷史、文化、人性,有聆聽,有協作,有創造。少年人的意識與行為,在此得到試煉,思想人格得以完善。

    今天的教育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人的成長,遠不止發生在教室與知識的學習之中。截至目前,世界上相當多數的國家都已經發布了面向未來的“核心素養”,其中也包括中國。儘管各版本的構成和表述不盡相同,但都是圍繞著如何讓人成為更符合人類特性、更加完善的個體,以及,尋找到人生的意義與幸福。

    其中,在多個版本的“核心素養”中,都包含了創造力、溝通與協作、批判性思維……而那些本來就或顯性或隱性地蘊含在有關音樂的學習過程中,真正發自內心喜愛音樂,特別是那些有著豐富、多層次學習經驗的孩子,也將獲得更大的有關個體成長的財富。

    由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的招募考試引發的討論和思考,還有很多。限於篇幅和交流環境,本文只涉及了其中的一部分,事實上,也沒有給出任何“答案”。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將是長期持久的,樂團的老師們也將在未來的教學、排練中,積極、有針對性地去設計調整課程方案。

  • 8 # 傳哥音樂

    首先古典音樂的概念需要界定,古典音樂可以是嚴格意義上古典時期的德奧器樂音樂,也可以是浪漫時期的嚴肅音樂,更可以是符合西方敘事範圍內的所有時期的音樂。各自對應的規則因此有很大變化。

    再者,規則可以是作曲技術上的,比如古典音樂突出奏鳴曲式的平衡、對比、再現、迴歸;浪漫主義時期傾向音樂材料的內在聯絡與變化;巴洛克時期能多加一句裝飾,絕對不會少加;現代主義能多一點刺耳,絕對不會少一個不協和音,等等等等。規則也可以是審美規範上的,比如浪漫主義的多愁善感、古典主義的典雅幽默與現代主義的驚恐焦慮,都是每個時代最強音,它們影響著規則,也被規則進一步影響,最終定義了風格。

  • 9 # 慧子小姐呀

    古典音樂在過去也曾是一個時代的流行音樂,而今天的流行音樂在未來也可能成為古典音樂,假如沒有流行音樂又哪有古典音樂呢?假如沒有流行音樂,那音樂的發展就要停滯不前了。對粗劣、低俗的流行音樂應避而遠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有做到內容健康、積極就好的音樂。不能以偏激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要存在兼併發展的觀點。對於古典音樂的訓練要從小就開始,因為複雜的,跳動的音符和語言是一樣的,古典音樂語句的多樣性令人神往,但是沒有從小就接觸,很難體會各種多樣語句的意義,所以很多聽慣流行音樂的同學會覺得古典樂單調乏味,聽不出古典的c大調,c小調,就只能陶醉於流行樂的主旋律與副歌了。建議兩種音樂是不同的,可以都接觸的,只要秉持著愛音樂的心,什麼音樂都會為你帶來極佳的審美感受。

  • 10 # 愛音樂的小可愛Y

    一般意義上的classical music在中國的教學體系中作了清晰的架構,它是由俗稱四大件的四門學科所構成的整體,即和聲學(縱向色彩的變化),曲式(整體結構),復調(橫向線條之間的關係),配器(樂器的佈局與運用)。

    這些學科的大部分內容都是自巴洛克古典時期作品的經驗總結,在浪漫主義時期形成系統(指相關教學用書的產生)。對於四大件,目前的音樂學院所做的事是學習、運用和重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桑葚能做果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