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主天安
-
2 # 星辰百事通
群公既皆聽命,相楫,趨出。王釋冕,反喪服。
【譯文】 三公和諸侯群臣聽完周康王的誥命,相互作揖行禮,快步走出。周康王脫去禮服,穿上喪服,返回側室居喪。 (敘述周康王勉勵諸侯群臣要繼續忠於周王朝,為國效力。)
-
3 # 穿越再現彼岸
先糾正司馬遷的一個失誤。
《尚書》中的“尚”意思就是“上”,《尚書》意思就是上古之書。《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混淆了《尚書》中的兩篇文章,《尚書.康王之誥》和《尚書.康誥》是完全不同的兩篇文章,所做的人和歷史背景都不相同,司馬遷搞混了,對後來的研究者造成一定的困惑。
一、《尚書.周書.康王之誥》。
《康王之誥》的作者是周康王姬釗,他是周武王姬發的孫子,周成王的兒子。周成王去世之後,他繼承了周王的王位。即位之初他就做了登基演講——《康王之誥》。
康王既屍天子,遂誥諸侯,作《康王之誥》。(《尚書.康王之誥》)
周康王即位為天子,於是昭告諸侯,他做了《康王之誥》。(周康王像。即位之後釋出《康王之誥》)
二、《尚書.周書.康誥》。
《康誥》則是周成王時期,周公旦用周成王的名義命令衛康叔去治理殷商舊地。衛康叔是周文王第九子,姬姓衛氏,字康叔,和周武王姬發是同母兄弟。衛康叔獲封京畿重地的衛國(現在河南禹縣),都城在朝歌,為殷商原來的國都,稱“康叔”或者“康叔封”,是衛國的第一代國君。
周成王時期平定三監之亂,派衛康叔去治理朝歌殷商故地,周公旦宣佈命令,文中稱:
王曰:“嗚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小人難保。...”(《康誥》)
譯文:王說:“嗚呼,年輕的封,不要重視民眾的疾苦,上天要懲罰那些不誠實的人。”
周康王登基大典之後居喪室,穿喪服出自於《康王之誥》,而不是《康誥》,這兩篇文章不可以混淆。(《康誥》是給衛康叔發命令,告誡他要好好治理殷商舊地)
司馬遷搞混了,研究者已經證明,不可再犯糊塗!
周康王登基之後為何居喪室,穿喪服?中國上古時期就有子女為父母守孝居喪的禮儀,周康王的《康王之誥》記載:
1、 康王既屍天子,遂誥諸侯,作《康王之誥》。(開頭語)
2、群公既皆聽命,相楫,趨出。王釋冕,反喪服。(結尾語)(《康王之誥》)
周成王去世之後,周康王繼承王位,完成登基大典。然後釋出詔書,對眾臣進行安排和教導,然後和大臣們作揖別離,周康王將王的冠冕脫下來,穿上喪服。
居喪三年的說法開始於孔子。周康王在公元前1020年至公元前996年在位,又一說他公元前1082年至於1057年在位。無論哪一種說法,周康王比孔子早,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去世,周康王比孔子最少早了450年。
周康王時期的居喪時間不確定,也可能下葬一個月或者三個月就除掉喪服了,最短的居喪時間是周成王去世到下葬的這段時間。居喪期間周康王是要為父親周成王守喪的,看來他即位之後,周成王還沒有下葬。
古代“屍”和“屍”的區別。在《康王之誥》中稱“康王既屍天子,遂誥諸侯,作《康王之誥》”,這裡的“屍”字作何理解吶?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漢字在簡化之前“屍”和“屍”是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字,簡化成一個字了。
“屍”是一個象形字,就是一個人跪坐的姿勢。這個字的含義和屍體根本就扯不上邊。古代“屍”有兩大含義:
一、古代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人。
古代的喪葬禮儀中,要選擇一個人代替死者接受活著的人的祭祀,男性選擇男性,女性選擇女性。這個接受祭祀的人權威性很高,周王的兒子是不允許做這個位置的,但是權威又高,容易導致權力的分化,於是這種葬制很快就消失了。
二、空著職位而不做事情。如尸位素餐中的“屍”。
康王既屍天子,遂誥諸侯,作《康王之誥》。(同上)
這裡的“屍”則是入主、登基的意思,然後將王位空置出來,守喪。
“屍”的意思就是死者的身體了,也就是屍體。在古代“屍”和“屍”有通假的現象,因此簡化漢字的時候把這個字簡略掉了,很少使用。屍的意思也就嫁接到了“屍”字上了。
-
4 # 雨送黃昏669
回答問題:中國歷史上曾有一次規模盛大的登基加冕典禮,說的是周朝第三位周天子康王的事兒,《尚書.康誥》裡有記載:"群公皆聽命,相揖,趨出,王釋冕,反,(通假返),喪服”這段文字記載很有意思,本來是舉行加冕大禮,為什麼又脫下禮服入室穿了喪服參加大禮呢?這還得從豋基前的事兒說起:
成王託孤,康王加冕周成王是第二代天子,他臨終前,擔心太子姬釗(康王)不能勝任君位,於是命召公奭,畢公高率領諸侯輔佐太子登基,按先王遺志治理好國家,於是有了加冕大典。
周康王(?一公元前IO57年),姓姬,名釗,西周第三位君主,在位26年,康王即位後,在召公,畢公輔佐下,繼續推行周成王的政策,勵精圖治,進一步加強統治,先後平是東夷大反,北征略地,西伐鬼方,據考古出土的《小盂鼎》銘文記載,征討鬼方時斬獲眾多,僅俘人數以萬計。他勤政愛民,口碑極佳,得到各路諸侯擁護。經濟得到更大發展,百姓樂業,社會安定,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呈現一派太平盛世景象。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誇讚說:"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治國能力, 所有這些成績,正好解釋了康王當初為什麼入室穿孝服的原因。回過頭我們再看當時的情景:
脫冕披孝,不忘初心周康王對登大典也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首先他親自制誥(公文)遍告諸侯,向他們宣告,用先王大業申械諸侯要遵紀守法,共圖霸業。召公,畢公又為他舉行隆重的登基儀式,並率諸侯陪他到祖廟,把文王,武王創業的艱幸告訴他,要他節約寡慾,勤理國事,守好祖先的基業。大家一片期望,總得有所表示吧,於是脫去禮服,換上孝服,這個舉動正是他的聰明之處,原因有三:第一,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祀是禮,換孝服表示這是國家大事,要認真對待,表示了自已慎終追遠,繼承先人遺志的決心,以內心出發就是不忘初心,勵精圖治。第二,是做給召公,畢公一班顧命大臣和那些王公貴族們看的,讓他們放心我一定不改初衷,尊重前輩,按先王制定的國策辦事,決不難為任何人。第三當然是做給各路諸侯和天下百姓看的,意思是我已表明心跡,要以禮法治國,大家要遵守規章制度,完成先王大業。說白了就是要服從周天子號令。有這三點就不難理解康王脫冕披孝的真實用意了。從登基後的種種表現可以看出,康王確實也做到了。
結語:周康王是一個賢明的天子,他不忘初心勤政治國,在位期間國力強盛天下統一,經濟文化繁榮,出現"成康之治"的良好局面,除了輔佐者的汗水,更多的是他的仁心和智慧,成為中國歷史上德位相配為後世稱道的賢明帝王。
回覆列表
典出《尚書:康誥》:…群公皆聽命,相揖,趨出。王釋冕,反,喪服。
近代出版譯註:眾位大臣,聽完王命後,互相作揖,快步走出。
康王脫掉禮服,返回守喪的側室,穿上喪服。
康王登基天子位,為什麼還要守喪?還要穿喪服?合乎禮制嗎?周康王在歷史的長河,激起一片浪花!這朵浪花,映出歷史的彩虹。彩虹在歷史的天空閃爍,映入人們的眼簾,呈現出五彩繽紛的奇觀,折射出不一樣的煙火!
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餘竊謂:周康王遵循禮制如是:周康王登基大典,正值暑期!禮制規定王公大臣,皆循禮穿戴!彰顯蟒袍玉帶般的身份標誌,彰顯登基大典的莊嚴隆重!
周康王穿戴如何?:冕而前旒!尤其冕服,冕冠,玄衣,纁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現代人盛夏時節,躲入室內,還開啟空調!
周康王登基大典,有空調嗎?再看他全副武裝的穿戴,分明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古代特定的大典,皆野外築壇!猶閱兵式,能在室內進行嗎?
倘若野外,尚有風可享。康王登基大典,則在朝堂舉行!
各方諸侯大臣,分列應門兩側!人員高度集中,更應暑熱難奈!
群公皆聽命,相揖,趨出!此番記載,活靈活現!官老爺們,何曾享受如此高規格的待遇?!唯恐暑熱難當,活罪難熬!簡直一群熱鍋上的螞蟻!
儀式結束,群公紛紛逃命去也!
康王正襟危坐,待群公離去,迫不及待地取下了冠冕,脫掉了禮服!抱起整套行頭,急忙返回王宮!康王返回王宮,將整套冠冕行頭,扔到了地上!!!康王一副狼狽不堪的尊容,躍入筆端!豈一個:喪:字了得?!`
如此正確解釋,周康王何來返回守喪的側室?何來穿上喪服?中華文字,博大精深!周康王之喪服,如何正確解讀?
喪sang:讀平聲時指喪禮喪事!喪Sapg:讀去聲時,引申丟失,失掉!康王:喪服……丟掉懷裡抱的冠冕禮服!!!
《尚書:康誥》:如此記載歷史!正確解讀歷史,如此,極大的資訊量,折射出歷史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