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atureVoice雨人

    大家好說到三國,就不得不說到諸葛亮後面的蜀國個曹操的魏國,逗樂一輩子,最後還是蜀國集團略勝一籌。是原因造成的呢,曹操的實力其實著呢的不差,一起來看看吧。

    說到三國時期,就不得不說劉備和曹操,這兩個人反正就是死對頭,但是縱觀這個三國曆史,這個曹操的條件還是要優於劉備的。但是到了三國的中後期,大家也應該發現了,那就是條件不好的劉備走上的巔峰,而且精明的曹操卻總是失敗,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看看!

    先說劉備,為什麼劉備後期崛起呢?這裡有劉備招募一批肱股之臣的原因,但不是全部。

    曹操曾經說:“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意思是劉備是和我差不多的人,只是起步比較晚,沒有明確的規劃、計劃還有計策,簡單來說就是不成體系。曹操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實曹操剛開始也是和劉備早期一樣經常吃敗仗的,打不過董卓甚至董卓的手下,直到得到荀彧這個規劃和內政型人才之後才慢慢改觀並慢慢變得強大。早期的曹操和劉備一樣,都很喜歡打仗不太注重內政,,甚至散兵遊勇,只有一群能打仗的武將,然而打來打去發現並沒有什麼發展,直到荀彧建議曹操說:明公你應該深根固本然後再去爭奪天下,這樣才能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自保,以兗州為根據地,發展生產,善待百姓,使百姓臣服,然後帶能征善戰之將進取天下,無往不利。曹操聽從了荀彧的規劃,於是曹操有了穩定的後方,後來又相繼有了荀攸、郭嘉、賈詡等組成恐怖的參謀團來出謀劃策,這才組成一個相對成熟的曹操集團體系,之後曹操的掃平北方,可謂戰績斐然,曹操之所以會這樣評價劉備,是因為自己早期有過切身體會。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劉備早期的經歷幾乎是和曹操一樣的,只是劉備經歷的時間更長,只有關張這樣強有力的武將,缺乏戰略型和內政型人才,也沒自己的參謀團,不成體系,直到赤壁之戰之後才開始有起色。赤壁之戰之後劉備這邊最大的變化是什麼,首先是諸葛亮的加入,諸葛亮的加入作用的最大的作用是戰略規劃和內政,相當於曹操的荀彧,甚至諸葛亮比荀彧的作用還大,因為諸葛亮各方面能力都比較強,幾乎全能,戰略規劃就是《隆中對》,和魯肅這個三國最厲害的戰略家不謀而合,至於內政能力諸葛亮說三國第二,沒人敢說第一,估計只有荀彧能和他相提並論;而之後又相繼得到龐統、法正等,組成參謀團,龐統和法正的出謀劃策能力是沒有人懷疑的,自此,劉備集團體系成型。

    故而劉備在三國後期崛起。

    現在說曹操。曹操在前期已經統一北方,在統治方面遠遠強於孫劉兩家,在後期只是進攻受挫,防守依然強悍。

    原因一:士族階級不配合。起初曹操採納謀士毛玠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把天子牢牢的攥在手裡的同時也籠絡住了一大批支援漢室計程車族。在這些人的支援和幫助下,再加上曹操自身的能力和宗親的拼命,所以曹操在數年間平定了北方。

    然後在曹操進入管理階段的時候,頒佈了一系列政策:依法治國、唯才是舉、抑制兼併、提倡節儉......這些都嚴重的破環了士族階級的利益獲取。所以士族階級逐漸的對曹操不支援、不配合。自此之後,曹操便需要以解決內部問題為主,透過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來鞏固自己的政權。

    所以,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便逐漸把重心轉向內部政治為主。

    原因二:時局穩定。在三國後期,南北三方的經濟實力,社會局勢都達到了平穩。這樣使得,孫劉曹三家的,對抗實力達到了均衡。南北對峙達到均衡後就很難進行壓倒性的打擊,這也是後期三國鼎立局面長期存在的原因。

    原因三:地形不適。從赤壁之戰即可看出,北方士兵不善水戰。這樣進攻東吳,為水,不利。進攻蜀漢,為山川,在北方平原經驗不適用,不利。

  • 2 # 晉人今語

    毋庸置疑,曹操佔有的地盤和人口是三國中最多的,軍事實力也是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同時有“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的眼光與政治智慧,統一天下是遲早的事,只不過由於他個人原因,以及時機不成熟,所以沒有選擇稱帝。

    而蜀國地處西陲,儘管盡力經營,但無奈受制於農業社會起決定意義的自然環境與人口限制,註定不會有大的發展。可以暫時分得天下一隅,但不會有大作為,除非剩下的兩家領導人糊塗到極點,自廢武功,否則,不會有任何機會。

    諸葛亮毀掉祁山,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拋開演義的成分,根本不可能實施,一方面自己還想試圖恢復中原,一方面受制於自身實力,只能徐徐圖之。

    一家之言,不當之處,請指正。

  • 3 # 星辰百事通

    我先說諸葛亮吧。

    首先,《三國志》中是五伐,《三國演義》中是六出祁山,我暫時不知道七出祁山。

    另外,我把你說的毀祁山理解為毀祁山堡,要不然在沒有火藥的年代還要毀山脈是真的太amazing了。諸葛亮愚公附體?

    那諸葛亮出祁山只有一伐和四伐,一伐的時候,諸葛亮有攻祁山這個說法,從後面來看,應該打下來了,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自己兵力去消化三郡,但是張郃攻下街亭速度太快,諸葛亮倉促退兵,應該是還來不及消化的。那在諸葛亮最早的目的是為了吞隴右,毀工事幹什麼,而且祁山堡雖然在祁山道上面,但是實在不是什麼值得花時間啃的地方,從四伐就能看出來。

    都說諸葛亮用兵謹慎,但是四伐圍住祁山後他只是派少量部隊繼續包圍,主力直接越過祁山去找司馬懿玩耍去了,可見祁山雖然表面上位居咽喉,實則無關大局,屯兵也不多,難威脅諸葛亮糧道。一伐四伐也沒坑到諸葛亮,那費那勁毀工事幹啥?

    綜上,一伐沒動機,諸葛亮本來就是想消化這一帶,被馬謖坑了,四伐根本沒有打下來,咋弄?

    另外,諸葛亮北伐不管怎麼說,是沒有取得自己預期的結果,出師未捷身先死嘛,那麼為什麼後人還說他是軍事家?因為知道蜀國國力不行,手裡一張好牌都沒有去找魏國鬥還能在軍勢上取上風。你看看曹魏的兵力再看看諸葛亮的兵力,二伐的三萬人,三伐的一萬人,你要是還能說出諸葛亮北伐兵力每次都是極大規模兵團我也無能為力。要真的極大規模兵團,諸葛亮能把魏延滅的七星燈笑燃起來。

    至於曹操,我有時間再更。

    漢中出去不過這幾條道。

    現在說說曹操,曹操軍事能力強不強。看你和誰比,你說和啥韓信白起比,我也覺得懸。但是就三國來說,強。

    你翻翻武帝本紀,敗仗有,勝仗呢,破,破之,大破。就官渡而言,不提殺文丑,就說後面的奇襲烏巢,大家都覺得危險,荀攸賈詡勸去,曹操親率五千人奇襲,讓曹洪留主力守營,淳于瓊有萬餘人,天亮了發現曹操人少才出陣,淳于瓊當年同為八校尉,也不至於像三國演義裡面那樣草包,結果瓊退保營也做不到。

    戰爭不看人口土地,那看什麼?戰爭大多數的目的就是為了人口土地。上面我說蜀漢國力弱,魏國國力強,諸葛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這一強一弱的根源不是曹操奠定的?戰爭不過聊戰略戰術,若說眼光,那挾天子以令諸侯還不行?

    後出師表真偽我不考究,但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可謂是替蜀漢說話,替諸葛亮說話的,但是聊及曹操也是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

    曹操諡號是武,克定禍亂曰武。巧合的是另外一個軍事家諸葛亮也是武鄉侯。

    一個雄心霸業,一個赤膽忠心。

    一個在冢中笑爾書生氣,一個一體君臣祭祀同。

  • 4 # 小老鼠的救贖

    我來回答,先不說曹操實力強不強,單說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沒有滅掉曹軍,這就說明曹操軍事實力真的很強,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諸葛亮用兵有失誤的地方。舉全國之力伐魏,最後落得蜀國被滅的下場。諸葛亮一意孤行,如果採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說不定早就把魏國滅了,大漢一統也不是沒有可能。

      陳壽在《志•諸葛亮傳》對諸葛亮有這樣的評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這段評論常常被人們引用。

      陳壽的評論有以下的要點:第一,極大的讚揚的諸葛亮在蜀漢內政的成就,以及對諸葛亮依法治蜀方針的肯定,最後讚揚他為“識知之良才”。第二,對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提出了嚴重質疑,指出軍事非諸葛亮之強項。而陳壽質疑諸葛亮軍事能力的依據是“連年動眾,未能成功”,即北伐多次卻沒能恢復中原,消滅曹魏。那麼,諸葛亮是不是真的優於政治外交而拙於軍事呢?

      諸葛亮第一次領兵是在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隨同大將趙雲張飛入蜀支援在益州的劉備。而真正讓諸葛亮展現軍事能力的機會,卻要等到蜀漢建興三年(225年),在這一年,諸葛亮率眾南征孟獲,不到半年就平定孟獲勢力。在這場後來被演義成七擒七縱故事的戰爭中,充分反映了諸葛亮傑出的能力。我們知道,戰爭(軍事)是政治的繼續和延伸,諸葛亮在南征時,採用收服人心的政治策略,配合軍事行動,用較短的時間平定了南中,也為蜀漢解決民族問題樹立了典範。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能夠將政治策略與軍事行動很好的結合,是有軍事家的才能的。縱覽歷史,無論是曹操李世民,又或是等人,無不是具備這種素質的。然而,只拘於戰術、武藝、兵力,而沒有戰略眼光、政治能力,項羽的失敗就是很好的例子。

      平定南中不久,諸葛亮開始籌備北伐並於建興五年(227年)付諸實踐。這也是其人生中興復漢室的高潮,也是其軍事能力發揮的高潮階段。只到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死在北伐的路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六出祁山”。六出祁山,戰爭的頻率極高,而戰果很小——始終沒能打進中原,如何能體現諸葛亮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呢?

      其一,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尤其是經濟實力,從古至今,都不例外(當然也不能否認指揮員的重要作用)。蜀漢在這方處於弱勢,人口不如曹魏,蜀地面積不如曹魏(雖是天府之國但畢竟只有益州一州之地),糧食上的短缺造成諸葛亮北伐較大的問題,故北伐時總是”糧盡而退“。

      其二,蜀漢具體的政治軍事實力亦不如曹魏。蜀漢缺乏人才,尤其表現在諸葛亮北伐後期以及諸葛亮死後。能獨擋一面的”五虎上將“只剩了個趙雲給他,趙雲死後,就只能仰仗魏延了。而曹魏方面人才濟濟,統帥類人物有曹真司馬懿,大將有王雙張郃郝昭、郭淮等,以及在朝中謀劃的文臣不計其數。

      其三,丟失荊州後,隆中對基本破產,想要逾越祁山北伐難上加難。惡劣的地理條件,導致戰爭所需後勤物資供給困難,連顧命大臣李嚴也難辦好糧草運輸之事。況且後主闇弱平庸,朝中反對勢力也不可小覷。

      說到這,有人會說了:有如此多的劣勢,為什麼還要去北伐?答案在《後出師表》中。雖然此表作者不明,但有一句大實話: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事實上,幫助劉備集團去爭取天下,實現諸葛亮的政治抱負在歷史興亡的潮流前,是很難的。但感人之處就在這,就在諸葛亮明知難為而為之的氣概與志向。

      那麼,諸葛亮北伐具體戰果是什麼?招降姜維,斬殺張郃、王雙,讓曹真、司馬懿佔不著便宜。在有如此多劣勢的條件下,能做到以上的戰果,充分看出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在司馬懿與諸葛亮對決中,能讓牛人司馬懿說出”天下奇才也“、”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這樣的話,實在不容易了。

      當然,諸葛亮在其軍事生涯中也有過重大失誤,例如派遣馬謖守街亭一事。出於諸葛亮謹慎性格,他在軍事的機動應變上的確有不足,但不能以此否定諸葛亮軍事能力。在浩瀚的三國,能有卓越政治才能、高超外交智慧、傑出軍事能力的全才,恐怕只有諸葛武侯了。

    諸葛亮凡事都事備躬親,早早把自己的身體拖垮了,也沒有為蜀國培養了多少人才。諸葛亮有自己的侷限性,但這也不能阻擋其成為千古流傳的宰相。

  • 5 # 老謀說事

    曹操的軍事能力在漢末三國當中坐擁第一軍事家寶座,沒有問題,統帥能力處於一流水平,有資料為證。

     

    《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記載了曹操一生的軍事活動。據粗略統計 ,自初平元年(190年)二月與董卓部將徐榮戰於滎陽汴水起 ,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逝世為止,曹操親自指揮的戰役戰鬥行動多達數十次 ,其中勝者佔了絕大多數 ,敗者也就四次 ,且多有一定的客觀原因。這足以說明曹操軍事水平是一流的。比如190年的滎陽之戰,曹操兵少,又中了埋伏,被董卓手下大將徐榮擊敗,192年曹操與青州黃巾軍在壽張以東作戰,黃巾軍“為賊久,數乘勝,兵皆精悍”,而曹操舊兵少,新兵多,訓練不足,所以戰敗撤軍。197年宛城敗於張繡,是因為自己麻痺大意。208年赤壁之敗,是因為驕橫和疫病、水土不服。219年漢中戰敗是因為戰線拉得太長,補給不足。

     

    曹操的主要用兵特點和諸葛亮相反,諸葛亮是“奇謀為短”,曹操則是“奇謀為長”,善於出奇兵,用險招。

     

    比如鉅野之戰,曹操使用奇謀,他的部隊出城取麥子,城中空虛,守軍不滿千人,於是他令婦人守城牆,造成一種城中守軍人數眾多的假象,讓呂布不敢進攻,後來他又讓一半兵士埋伏在屯西大堤裡,派另一半兵士到堤壩外吸引呂布的注意力,呂布果然上當,殺向曹軍,曹軍伏兵自堤壩而出,大破呂布軍。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書》曰:於是兵皆出取麥,在者不能千人,屯營不固。太祖乃令婦人守陴,悉兵拒之。

     

    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謂曰:“曹操多譎,勿入伏中。”引軍屯南十餘里。明日復來,太祖隱兵堤裡,出半兵堤外。布益進,乃令輕兵挑戰,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騎並進,大破之,獲其鼓車,追至其營而還。

     

    198年這就是安眾之戰,曹操再次出奇兵打敗張繡。

     

    《三國志·武帝紀》載:公將引還,繡兵來,公軍不得進,連營稍前。公與荀彧書曰:“賊來追吾,雖日行數里,吾策之,到安眾,破繡必矣。”到安眾,繡與表兵合守險,公軍前後受敵。公乃夜鑿險為地道,悉過輜重,設奇兵。會明,賊謂公為遁也,悉軍來追。乃縱奇兵步騎夾攻,大破之。

     

    207年的北征烏丸之戰,在郭嘉的建議下,曹操放棄輜重,長途奔襲烏丸單于庭,大破三郡烏丸,斬蹋頓及名王以下降者二十餘萬口。

     

    211年的渭南之戰,他又將主力部署在黃河南岸的潼關城下,使得馬韓聯軍被牢牢地吸引在曹軍正面,無法北渡渭水,去往黃河以西。而後,曹操出徐晃、朱靈一支數千人的奇兵,偷渡蒲板津,從而在黃河以西立下了橋頭堡。此後,他就率兵北渡黃河,去往黃河以西,與徐晃會師,完成了對馬韓聯軍的側面迂迴,之後他就率主力南下,擊破馬韓聯軍,渡過渭水,在渭南,他在正面用小股部隊吸引馬韓聯軍注意力,派虎豹騎從兩翼夾擊馬韓聯軍,從而大破馬韓聯軍。

     

    這幾次戰役,是曹操用奇謀、出險招的典型戰例,體現了曹操“疾雷不及掩耳,兵之變化,固非一道也”的軍事策略。

     

    陳壽評價曹操:“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該韓、白之奇策”,就是說曹操精通韓信、白起的奇策,善出奇兵,用險招取勝。戰略最為優秀。這一評價還是比較準確的。

     

    另外,曹操為兵書《孫子》做注,是為《孫子注》,流傳後世。

  • 6 # 絕對歷史

    當然是曹操的軍事能力比較強,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漢末三國的軍事家首推曹操。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在帶兵方面,他治軍嚴整,法令嚴明,一次在行軍途中,曹操傳令不得使戰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麥苗。可曹操的戰馬因受驚嚇踏了麥田。他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髮,以示處罰,足見執法認真。 《通典·兵典》中收錄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也反映了他嚴明的軍令。

    在用兵方面,史稱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在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鬥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為強。他確實是一個極為傑出的軍事家。李靖的《李衛公問對》 、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等著作都讚譽曹操的行軍用兵。

    在御將方面,曹操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曹操能夠根據將領特點,用其所長。 例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曹操就讓他們戰則為軍鋒,息則統親兵;臧霸有恩信於東土,曹操將青、徐二州託付於他,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不必以東方為念;降將文聘本是劉表帳下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任其為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御孫權。

  • 7 # 滴水穿石——鍥而永恆

    三國志中的諸葛亮自信心很強,他自比周公姜尚,對敵方總是不趕盡殺絕,留有一定餘地,弄貓玩老鼠的遊戲,出茅蘆而定三分天下,把整個三國場合按照自己的意願一直均衡下去,以用一生之價值不置荒廢!才能把平生所學謀略發揮得淋漓盡滴!從孔明的出師表整篇詳細的分析,就可以對他的本質體現出來的!觀三國小說的平衡與主導,其實是表演孔明一人而突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入五千,如何挑選五一旅行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