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博有料報
-
2 # 絕對歷史
明成祖朱棣曾經興兵8萬討伐安南,將其併為明朝的一個省,並設定官吏,加以統治。然而安南並未臣服於明朝的統治,起兵反對明朝的戰爭時有發生,成祖曾多次派兵鎮壓。
成祖死後,安南的局勢更不穩定,而明朝連年興兵,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到了明仁宗時期,朝廷改變了成祖一味剿滅鎮壓的政策,改為以招撫為主。
明宣宗則主張剿撫並用的政策。而事實上,宣宗內心是想息兵安南的。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四月,宣宗與內閣上衣,說他“反覆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樂初,使(安南)自為一國,歲奉常貢,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這種想法是要改變直接通知安南的做法,恢復安南為附屬國的地位。
內閣學士中,二楊(楊士奇,楊榮)持贊同和支援的態度,其他二人則持反對態度,擔心“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棄之,豈不上損威望,願更思之”,因此宣宗的這個想法並沒有立即實行。其實宣宗是在等待一場軍事上的勝利,然後才好招撫、談判,以便體面地從安南撤兵。
宣德二年,明軍擊敗了黎利,斬首萬餘人。九月,黎利上疏朝廷,聲稱找到了陳氏後人(當年成祖起兵的名義就是為原國王陳氏報仇復國),請求罷兵,冊立陳氏後人為君。宣宗有意答應,但是英國公張輔等人認為明廷如果沒有合適的藉口就答應,天下人會以為朝廷軟弱。
宣宗召見二楊,尋求對策,二人贊同宣宗的想法,認為這是體恤民情,不算示弱。宣宗在楊士奇等人的支援下,欣然同意,並派特使恢復陳氏政權,宣佈撤兵。然而黎利推說陳氏後裔已死,請求朝廷冊立自己。宣宗沒有理會,派人繼續尋找陳氏後人。
宣德三年,黎利再次進獻貢物,請求冊封,宣宗仍不理會。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黎利再次請封,宣宗考慮到陳氏後人已經無從找起,黎利署理國事已成事實,就同意了他的請求,冊封黎利為國王。
這樣,安南再次獨立,脫離了明朝的直接統治,但任然是明朝的附屬國。從此到明朝末年,明朝和安南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事。放棄安南,免除了連年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也為明朝節省了大量的開支,去除了一個沉重的包袱。
從明宣宗的角度來說,很難說他放棄安南是個錯誤,對當時的明朝來說,安南似乎是可有可無,讓安南獨立,天下息兵,未嘗不對。
然而之後史多的事實證明,宣德“棄置交趾”所造成的消極影響是長期的和致命的。這一事件沉重地打擊了明朝在西洋地區的國際聲望,動搖了明朝的宗主國地位。失去了安南意味著失去了西洋,這一點恐怕是朱瞻基也沒有料到的
-
3 # 匹諾曹jun
越南古稱安南,從秦朝時期開始成為中原王朝勢力範圍,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割據自立,宋朝無力收復,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派遣大軍滅了當時的胡氏政權,安南再次成為中原王朝領土,但是這種局面沒有持續太久,明宣宗時期,明軍北撤,放棄了安南地區,明朝在安南也就維持了20多年的統治。
首先要說的是,當時的安南可不是貧瘠無用之地,這裡有富庶的紅河平原,正是因為如此,歷代中原王朝才會多次征伐。明朝放棄安南實際上正說明,明王朝國力開始走下坡路,不得不在邊疆進行戰略收縮。
15世紀的時候還不是民族主義的時代,那個時候的明朝和安南也只能說是“出現民族國家萌芽”,事實上仍然是中古時的君主國,這個時候主要的文化還不是“民族認同”而是“忠君報主”。明朝吞併安南的確還是得到一批安南人士支援的,甚至一直到黎利佔明顯上風的時候仍然有很多安南人忠明不悔,比如安南人琴彭鎮守茶隆關七月,死不投降黎利,最終死難……
明朝在安南的策略上還是不重視的,應該說當時明朝政策得力用人得當的話,是可以消化安南的。最大的敗筆就是,在安南沒有設立一個長期的鎮守並手握兵權的職務和人物。張輔是個合適的人選,他熟悉當地局勢和能讓當地土人畏懼。明朝皇帝給他一個類似沐英永鎮雲南的待遇,經過100年的同化,是能把安南收服的。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朱棣終究還是沒有勇氣和魄力,像老朱封沐英為黔國公鎮守雲南那樣,封張輔為王公鎮守安南,加上後來明朝用人不當,治理不善,才導致安南得而復失!而且就算放棄了,也應該把涼山,高平,河江納入廣西,特別是涼山,自古安南能夠割據就是有涼山做屏障,想當年秦國戰略巴蜀就是把秦嶺一帶歸陝西管轄,讓巴蜀無山可守,涼山一失守,安南就無險可守了,大軍一到估計就只剩下投降了。
再者明朝軍事實力下滑也是很明顯的,實際上明朝從成祖時期失去朵顏三衛,到宣帝時期失去安南,都是國力真實體現,明朝宣帝開始軍事上就走下坡了,明朝軍事上一大特點就是,很快達到巔峰,然後就開始走向衰弱。明軍在安南後面的軍事行動是很窩囊,前期是因為有張輔這個征服者殺神在,各種不服反叛都平定,要不是他被調離了,黎利是不可能壯大的,後期那些明將也不知是不是輕敵還是越南每個都戲精上身每一次祚敗都引到明軍中伏,還有在安南這麼久對其地形還不瞭解也是軍事失敗主要原因,其實明朝對安南真的沒找到有效統治方針。
而且說道本質上,明朝對安南的失敗主要是沒有長遠的戰略考量。是一時衝動而發起的戰爭,對戰爭的長期性複雜性都沒有充分心理準備,像俄國與土耳奇瑞典兩國為爭奪出海口,反反覆覆進行了近百年戰爭。最後俄國成功了。明朝打安南的動機一開始就偏了,打安南的目的不是為了利益和佔領,安南被明軍所滅的真實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有其他叛逆推翻了明王朝冊封的皇帝,才被明成祖朱棣滅國,但隨後又重新進行了冊封,明王朝的主要政策就是進行冊封,是為了顯示正統和宣示威嚴,包括鄭和下西洋一樣,因為永樂的皇位來的就不合法,是為了讓萬邦來朝,表明他是中華正朔 ,顯示自己的合法性。到了明宗時期,安南就成為高投入低收益的邊陲之地了,以古代的通訊水平以及交通來看,鞭長莫及不說統治成本也巨大無比,明朝官紳士大夫們也看不上這個“貧瘠之地”,所以自然主張放棄了。
-
4 # 小郎君聊三國
越南古稱安南,從秦朝時期開始成為中原王朝勢力範圍,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割據自立,宋朝無力收復,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派遣大軍滅了當時的胡氏政權,安南再次成為中原王朝領土,但是這種局面沒有持續太久,明宣宗時期,明軍北撤,放棄了安南地區,明朝在安南也就維持了20多年的統治。
首先要說的是,當時的安南可不是貧瘠無用之地,這裡有富庶的紅河平原,正是因為如此,歷代中原王朝才會多次征伐。明朝放棄安南實際上正說明,明王朝國力開始走下坡路,不得不在邊疆進行戰略收縮。
15世紀的時候還不是民族主義的時代,那個時候的明朝和安南也只能說是“出現民族國家萌芽”,事實上仍然是中古時的君主國,這個時候主要的文化還不是“民族認同”而是“忠君報主”。明朝吞併安南的確還是得到一批安南人士支援的,甚至一直到黎利佔明顯上風的時候仍然有很多安南人忠明不悔,比如安南人琴彭鎮守茶隆關七月,死不投降黎利,最終死難……
明朝在安南的策略上還是不重視的,應該說當時明朝政策得力用人得當的話,是可以消化安南的。最大的敗筆就是,在安南沒有設立一個長期的鎮守並手握兵權的職務和人物。張輔是個合適的人選,他熟悉當地局勢和能讓當地土人畏懼。明朝皇帝給他一個類似沐英永鎮雲南的待遇,經過100年的同化,是能把安南收服的。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朱棣終究還是沒有勇氣和魄力,像老朱封沐英為黔國公鎮守雲南那樣,封張輔為王公鎮守安南,加上後來明朝用人不當,治理不善,才導致安南得而復失!而且就算放棄了,也應該把涼山,高平,河江納入廣西,特別是涼山,自古安南能夠割據就是有涼山做屏障,想當年秦國戰略巴蜀就是把秦嶺一帶歸陝西管轄,讓巴蜀無山可守,涼山一失守,安南就無險可守了,大軍一到估計就只剩下投降了。
再者明朝軍事實力下滑也是很明顯的,實際上明朝從成祖時期失去朵顏三衛,到宣帝時期失去安南,都是國力真實體現,明朝宣帝開始軍事上就走下坡了,明朝軍事上一大特點就是,很快達到巔峰,然後就開始走向衰弱。明軍在安南後面的軍事行動是很窩囊,前期是因為有張輔這個征服者殺神在,各種不服反叛都平定,要不是他被調離了,黎利是不可能壯大的,後期那些明將也不知是不是輕敵還是越南每個都戲精上身每一次祚敗都引到明軍中伏,還有在安南這麼久對其地形還不瞭解也是軍事失敗主要原因,其實明朝對安南真的沒找到有效統治方針。
而且說道本質上,明朝對安南的失敗主要是沒有長遠的戰略考量。是一時衝動而發起的戰爭,對戰爭的長期性複雜性都沒有充分心理準備,像俄國與土耳奇瑞典兩國為爭奪出海口,反反覆覆進行了近百年戰爭。最後俄國成功了。明朝打安南的動機一開始就偏了,打安南的目的不是為了利益和佔領,安南被明軍所滅的真實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有其他叛逆推翻了明王朝冊封的皇帝,才被明成祖朱棣滅國,但隨後又重新進行了冊封,明王朝的主要政策就是進行冊封,是為了顯示正統和宣示威嚴,包括鄭和下西洋一樣,因為永樂的皇位來的就不合法,是為了讓萬邦來朝,表明他是中華正朔 ,顯示自己的合法性。到了明宗時期,安南就成為高投入低收益的邊陲之地了,以古代的通訊水平以及交通來看,鞭長莫及不說統治成本也巨大無比,明朝官紳士大夫們也看不上這個“貧瘠之地”,所以自然主張放棄了。
-
5 # NatureVoice雨人
安南及今天的越南地區,古稱安南,從秦朝到明朝永樂年間大部分時間都是漢王朝的藩屬地,為何到了強大的明朝永樂年間卻放棄了呢?
明朝其實大家都知道也是真的很強大了,這裡有一件事情也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那就是話說明朝其實有統治越南20年的,但是最後還是放棄了,那麼有的人要問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而且還是明朝自己主動放棄的哦,下面我們不妨就著這個問題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因為投入和收穫嚴重不成正比,當年征服越南的永樂皇帝死後,沒什麼雄才大略的明宣宗直接廢了交趾布政司,也撤下了明朝一身的負擔。佔領安南(越南古稱)的這二十年,所轄人口不過320萬,每年為平定內部動亂就需明朝花費軍費300萬兩,收稅不過7萬兩,明朝疲於應付,心中暗自叫苦。
朱元璋在位之時如此評價安南,窮一方面,人民難以教化是另一方面,關鍵它距離太遠鞭長莫及,想要打它供給線太長得不償失。所以朱元璋將越南列入老朱家永不征戰的鄰國之一。只是到了永樂帝手上的時候,永樂帝出於大國顏面,不得不去壓一壓這越南的囂張氣焰。
1450年,正是明朝萬曆年間,安南王陳氏因為黎氏的篡位和殘暴統治,一路哭到了永樂帝面前。安南的家事放在永樂帝面前,永樂帝本可不管,但是篡位一事他若是預設,豈不是在臣子心目中樹立一個他可以容忍的形象。加上大國姿態還是要擺起來的,永樂帝答應陳氏幫他討個公道。
黎氏表面上對萬曆皇帝表示懼怕,並且上表謝罪,說要將陳氏迎回去歸還王位。萬曆皇帝本也以為就是自己一句話能解決的事情,誰知道黎氏竟然伏擊在陳氏回去的途中,將陳氏家族消滅殆盡,就連萬曆皇帝派去送他們的5000士兵都殺乾淨了。
這件事讓大明朝丟了大面子,朝中上下皆是氣憤,萬曆皇帝派了80萬大軍前往討伐,黎氏見情況不妙趕緊溜了。無主的安南國別無他法,只得臣服明朝,大明設交趾布政司,將安南劃入領土之中。
後來的二十年便如開頭所說,安南國內反對勢力一次次製造動亂,明朝軍隊疲於應對。而且對於安南只能算是名義上的統治而已,地方偏遠,文化沒有歸屬感,萬曆皇帝大約十分後悔沒有聽爸爸的話。
明宣宗撤了交趾布政司之後,安南依舊是大明朝的藩屬國,還是會按時納貢,不用大明朝君臣操心的日子實在是種解脫。後來到了嘉靖皇帝手上,安南再一次發生了政權上的動亂,越南人又一路哭到了嘉靖皇帝面前,求他老人家做個主。嘉靖皇帝屯兵壓陣,叛亂的莫氏趕忙投降,願意再次將安南交給大明朝。嘉靖帝設安南都統使司,但實際上也不管他們國內的事情,只要他們按時上貢,國內還是他們的國王管轄,也省了許多麻煩。
-
6 # 微談歷史君
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兵征討安南,到1413年冬,明軍三徵安南之後,才全線佔領安南。
明軍第一次征討安南,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將安南征服,但為什麼後面又用了六七年的時間,再對安南進行了兩次戰爭,而在征服了安南以後,又僅僅過了20多年,安南就從明朝手裡獨立了出去?我個人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安南自五代十國以後,便獨立於中原王朝,雖然一直奉中原王朝為主,但經過了幾百年的時間,安南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名族意識,而明朝在第一次征服安南之後,便違反了自己奉陳氏為安南國王的承諾,將安南劃為明朝的一個省,這就使得安南的百姓,對明朝有了一種憎恨,而這種憎恨,一旦被人點起來,就如同洪水一般,無法淹沒,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雖然明朝在征服安南以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包括恢復已故陳氏家族的地位,並建祠堂存祀。對故安南官員,除堅持從亂者外,一律留用,廢除了黎氏(胡氏)王朝時期的一些苛政,輕徭薄賦,並開辦濟養院,積極救濟鰥寡孤獨廢疾者,提高民眾生活水平等一系列的措施,但下屬官員怎麼實施這一政策,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這也就導致了一些安南舊官員紛紛起兵,反抗明朝的統治。
第三,從被明朝統治之後,安南民眾就不斷反抗,時有衝突發生,二三十年來讓明朝政府真是焦頭爛額,南方有越南的反抗,漠北方還有蒙古人的侵擾,在南北困擾的情況下,朱瞻基仔細一斟酌,決定放棄南方這條戰線,專心對付漠北蒙古人,畢竟,南方的越南人不會威脅到明朝皇帝對中國的統治,但漠北的蒙古人是要恢復大元的。兩者一比較,孰輕孰重高下立判。
第四,當時的安南,還是屬於化外蠻夷之地,明朝政府最高一年從越南征稅才7萬兩銀子,但為了發展安南,每年還要倒貼上百萬兩銀子,加上在當地的駐軍和行政機構的鉅額費用,一年下來總共要往越南扔進去300萬兩銀子!這筆錢對明朝政府來說是很大的,可謂是一個沉重的抱負,而這巨大的經濟壓力,可能也就是使得明宣宗放棄安南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
7 # 曹老師xixi
吃不掉,又滅不掉才是明朝放棄安南的真正原因。
安南地區在秦漢唐時期屬於中央王朝的實際領土,在唐朝時期稱為安南,但這塊地方十分的不穩定,多次起兵反抗中央政府,企圖自立割據,後來唐末天下崩潰,安南有恰逢一個強硬的領袖,趁機攻城略地,自立建國。
明朝成祖朱棣雄才大略,計劃再現大一統的盛世,因此強硬的把這個已經實際脫離中央幾百年的安南地區再次劃入中央控制之下,設立交趾布政使司,進行直接的統治。
但這種強行的統治明顯是不和諧的,安南地區的百姓一直在騷擾當地的統治機構,讓明朝中央頭疼不已,成祖朱棣去世後,其子孫沒有朱棣的雄才大略,改變了朱棣的對外擴充套件的國策,採取的保守的統治模式,明朝的勢力不僅從新疆蒙古退回,南方也放棄了遠洋航海,同時也放棄的安南地區,以換得傳統中央王朝統治區域的穩定。
明朝吃不掉安南,而安南也無力反抗,因此表現上雙方各自退讓,安南向中央臣服,成為藩屬,明朝也不再侵略,承認其獨立。
簡單的說就是,明朝國家的實力不夠,統治者也無心統治安南。
-
8 # 歷史小豬
朱元璋將安南列為“不徵之國”,但是朱棣違背父訓,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朱元璋的“不徵之國”其實是一個很靈活的概念,他雖然說了“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興兵伐之”,但是也說了“為中國患者,不可不討”。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朱棣在黎季犛殺死陳朝後裔陳天平後勃然大怒,決定出徵安南。朱棣任命靖難名將朱能為徵夷將軍,張輔為副將,率領數十萬大軍向南進發(越南記載有80萬人,但很多人認為這個資料過於誇張,有粉飾失敗之嫌)。出征是在永樂二年9月,但是到了10月,朱能病死軍中,副將張輔便成了主帥,朱棣要他趁著冬天迅速滅賊,不然冬天一過瘴癘必起,所謂的瘴癘就是因為瘴氣引發的傳染病。張輔很快取得了勝利,攻取了安南的東都和西都,黎季犛焚燬宮殿逃到海上。
永樂五年,也就是1407年,張輔平定安南並且俘虜了黎季犛父子,黎季犛被押到京師,此後下落不明,有人說他被殺了,有人說他被安排在廣西當小官。張輔以得勝之姿還朝,被朱棣封為右柱國,英國公。自此,五代以來就脫離中原的交趾再次被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這個過程用了400多年。明朝在此設立了交趾布政司。
永樂7年,由於安南又起戰亂,張輔二度出征,征討僭越稱帝簡定和陳季擴,到了用了八年正月,征討結束,簡定被俘虜。《明史》記載:斬數千人,築京觀,惟季擴未獲。張輔班師回朝後,陳季擴再次造反,留下的守將沐晟無力制止他,永樂九年朱棣再次派張輔討伐,並於永樂12年抓獲陳季擴一家。到了永樂13年,陳季擴的殘餘勢力再次作亂,張輔再次討平。
張輔一生四次征伐交趾,4次獲得成功,其中有3次都生擒安南“威望”,名震西南,安南人聞之無不喪膽。但是,安南畢竟路途遙遠,長期的戰爭容易導致國庫空虛,張輔第四次出征之後,黎利再次起兵,後來他建立了後黎。到了宣德年間,明朝內部對於要不要再次出兵安南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張輔力主出兵,首輔楊士奇等人力主放棄,最後張輔失敗了,安南也正式結束了他們的“第四次北屬時期”。這也是越南最後一次北屬時期,此後越南再也沒有被中國統治國。
公元1446年,明朝正統14年,4朝老臣,明初名將張輔陣亡於土木堡事變,當時他已75歲。
-
9 # 墨非699
1428年,明朝正式廢除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標誌著中原最後一次將安南兼併宣告失敗。
自秦漢以來,越南北部就一直被中國直接統治,然而此地偏遠,交通不便,土人眾多,中原王朝難以控制同化,所以統治根基一直不穩。明朝朱元璋放棄了前朝東征西討的國策,除對殘餘蒙古勢力進行打擊外,對周邊地區的態度轉向懷柔,在朱元璋主編的《皇明祖訓》中,他開列15個“不徵之國”,告誡子孫不要亂起刀兵,而安南也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設“不徵之國”也是希望以懷柔政策改善元朝時嚴重惡化的中外關係。東亞是以“華夷觀念”和“宗藩體制”為中心的,各藩屬國需向中國稱臣納貢,維護“宗藩制度”才能標誌自己是中華正統。事實上明朝也做過此類嘗試,比如在安南國內尋找過能當國王的合適人選,但這些努力並沒有成功。最後,明朝決定親自上臺,1407年農曆6月,明朝在安南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建立起府、州、縣的中央直轄方式,正式把安南納入中央王朝的版圖。可此時明軍不受歡迎,安南地區叛亂不斷,雖在強悍的明軍掃蕩下,動亂被悉數平定,但明朝在安南卻是越來越力不從心,局勢愈發震盪。一開始,明軍的透過兼併越南,明朝希望提升其在整個西南地區的統治力,並對暹羅,緬甸等地形成威懾,再配合鄭和的船隊鞏固其在東南亞後花園的傳統地位。而且,15世紀並不是民族主義的世紀,安南與中國文化相近,對於如何安置這個地方,明朝做了大量工作,第一,網羅各類人才送往中國深造,安排官吏時給本地人留名額等。但總體來說,明朝在安南的吏治相當失敗,地理位置的偏遠令大部分官吏不願去那裡任職,所以,安南的各級官吏都是流放或貶謫過去的,總體素質極差,這些貪官汙吏治理安南,只會給當地人民帶來極大困擾。同時,朝廷派往安南的馬琪,是朱棣親信宦官,交趾監軍,在安南無惡不作,引起大量叛亂。第二,明朝的軍事策略更是不當,新拓之地本應當找一位有威望、熟知民情的老將統領全域性,事實上,當明朝已經意識到治理安南出現的問題時,也派了張輔去治理安南。在那裡,張輔改用懷柔政策,與民生息,平定叛亂,安穩了局勢。可當時北方蒙古入侵,再加上朱棣又忌憚張輔擁兵自重,便頻繁調離張輔,令明朝在安南的統治根基不穩。導致亂勢形成,安南徹底失控。第三,永樂時的下西洋,徵蒙古,和遷都北京都極大消耗了明朝的國力,令明宣宗繼位後的國策趨向保守,安南內部叛亂勢力趁機做大,雙方實力對比陷入“此消彼長”的困局,明朝深陷泥潭,被迫撤兵。儘管明宣宗後仍進行了最後一次“下西洋”,試圖挽回局勢,但明朝在南海地區軍事存在的消失,以及東南亞朝貢體系的鬆散與瓦解已成定局,最終,明朝被迫不得不放棄安南。
-
10 # 讀歷史很好
安南本來是明朝的附屬國,到了明成祖永樂皇帝時期出現了一件事情。當時的安南國國王陳氏被胡氏追殺,皇子跑到南京來告狀,當時的皇帝覺得這個事情很簡單,派人護送國君前去即可。當時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固守北方,防止北元殘餘勢力的侵擾。可沒想到當時的胡氏竟然把陳氏殺死不說,朝廷護送的衛隊一網打盡。朱棣十分惱怒,於是派大將張玉之子張輔前去評判。朝廷天兵一到,他們也只能束手就擒。胡氏凌遲處死,然後本來陳氏沒有後代,無奈之下只好成立交趾布政使司。把安南劃分到大明疆土,朱棣雖然英明一世,在這件事情做的並不高明。本來每年安南定時嚮明朝進貢,現在朝廷每年還要花錢養他不說。時不時總是由於各種不和發動叛亂,讓當時的皇帝很頭疼。二十多年後朱瞻基繼位,不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於是宣佈安南再次獨立,不過每年要定時進貢。
-
11 # 碼字的蝸牛
近期在寫一部小說,剛好有關於南疆的。手頭上也有些資料。就當是小說的部分綱要來敘述一下吧,碼的字有些長,需要些耐心。
古代中原王朝對南疆的影響:秦徵百越之君,佔據嶺南,設三郡,分別為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根據《史記》的記載,漢武帝遣伏波將軍(今欽州還有伏波廟),發樓船十萬攻南越趙氏,元鼎六年平南越,將嶺南分設九郡,分別為:南海郡、蒼梧郡、鬱林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儋耳郡、珠崖郡,隸屬交趾刺史部。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設定在越南北部和中部,即:北越區域的紅河河谷平原區域。
東漢末年,中原大亂,嶺南蒼梧世家大族士燮,率領本族全面控制合浦、九真和南海三郡,而曹操為了能制約孫吳、劉表等地方政權,也在法理給予了士氏很大的權利,任命士燮為綏南中郎將,“董督七郡”事。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 年),孫吳命大將步騭為交州刺史,率兵奪取交州,雖然步騭突襲殺了吳巨,一直逼迫嶺南世家大族投附東吳政權,但事實上,東吳用了20年的時間才清除掉士氏在嶺南的影響力。
根據《三國志 吳書》、以及現代考古、現代古絲綢之路考究等等,三國吳時,嶺南成為了東吳的財賦、兵員的供應地,特別是嶺南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開發,東吳和印度等地的海上貿易一直都未曾中斷。
但是為了能更為有效控制嶺南,東吳將州治從廣信東(今蒼梧)遷移到番禺(今廣州):
"交州治贏婁縣,元封五年移治蒼梧廣信縣,建安十五年移治番禺縣,詔書以州邊遠,使持節並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鎮。”——西晉王範《交廣春秋》唐初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後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將五府升由嶺南節度使。
唐末大亂,嶺南節度使劉巖發動兵變,建立南漢,轄60州、214縣。公元937年,南漢的交州兵變,地方吳姓大族叛亂自立,劉巖(已改名為劉龑)遣子劉洪操平叛,結果劉洪操戰死,劉巖迷信,認為交州安南諸郡不詳,亦撤軍放棄安南。
兩宋時期,雖亦發動征討之戰,但規模都很小,且嶺南地區的地理、政治格局複雜,均無法收復安南,反倒是北越李朝連連攻伐北宋境內,公元1174年,李朝國王李天祚遣使入貢,南宋孝宗始“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據此安南就脫離了中原王朝,直至明。
元朝建立,三徵安南皆敗。但也為明朝永樂復徵安南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元世祖忽必烈遣軍佔據呂宋各地島嶼的措施。(根據現代對古海上絲綢之路的探究,發現元朝至覆滅,其均有軍隊駐紮在南海某些島嶼)。
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遣軍護送陳朝“前國王孫”陳天平回越南,並於次年攻破興龍府,郡縣安南,改名為交趾郡,設定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三司”。越南稱之為“第四次北屬時期”(1407年—1427年)。
永樂“郡縣安南”的戰略格局在很多史書上,大都是指責永樂大帝草率、不顧軍士生死、民生、祖訓等等。
但是在現代的歷史領域中,亦有不同的聲音,就連越南的學者都認為:永樂大帝,郡縣安南的措施,是和設舊港宣慰司(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巨港)形成全面控制南海的措施,是配合了鄭和下西洋的行為,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
即:交趾郡、與舊港宣慰司的陸地基地,輔於鄭和艦隊的海上力量,完全佔據南洋。
越南學者認為:“郡縣安南”後,明朝可以更容易地控制中南半島,近可制占城、暹羅、真臘諸國,遠可控滿刺加及半島附近的蘇門答刺、舊港、瓜哇、濘泥等國。鄭和船隊的存在是暫時的,明朝交趾省的存在是長期的。另外,安南作為南洋地區強盛勢力,又肆無忌憚挑戰中原王朝。郡縣安南,可以震懾整個南洋、西洋各國、各地區,起到警示作用。一、嶺南的地理環境清代的《讀史方輿紀要》中有一段文字來描述“欽廉四府”(現北部灣)和嶺南區域,總結下來即為:
1、嶺南為瘴疫之地,唯有欽廉四府地處海邊,海風作用之下,瘴疫相對較少,可為中原人遷徙聚居之地。
2、明代以前,欽廉四府雖設郡縣,但夷獠眾多,郡、縣以外之地,均無王法。
3、運輸困難!秦設三郡以來,“欽廉四府”的優越水路運輸,就成為了中原王朝進入交趾的必經之道。“欽廉四府”中的三條水道,並非是向東入海,而是南向入海,只要保證秦修靈渠不斷航,就能源源不斷輸送軍糧、兵員,趕往欽廉四府。
但欽廉四府與交趾之間,崇山峻嶺(十萬大山和崑崙山山脈),唯有海路能通。
因此南宋時期,安南獨立後,南宋降合浦郡為太平軍(南宋時期欽廉四府的名稱,不是清末時期的那個),直接軍管,監視安南,以保南疆安防。
二、嶺南及安南區域,亂如麻的政治格局很多史書一講到嶺南區域,大都會述說:“漢夷雜亂”,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有句話很是經典:“郡縣之外,無王法”。
每每中原大亂,嶺南、安南區域就是避難之所。因此這裡有苗、僮、侗等少數民族,亦有歷代遷徙至此的新舊客家人。
在《舊唐書》記載了一件事:武德元年,蕭銑叛亂稱帝,欽廉刺史寧長真附銑;漢陽太守馮盎附林士弘。唐朝覆滅了蕭銑叛亂後,將世家大族寧氏、馮氏連根拔起,遷徙山東等地。
但是,很快這些區域的權利空隙,就被來自西南十萬大山和安南北部山區的蠻獠,所替代了,如西原蠻,就快速填補了欽廉至蒼梧區域;安南北部的崑崙山脈中的黎氏、阮氏、都氏等氏族部落,快速崛起,並將其勢力擴張到欽廉區域。
另外,最為典型的是:嶺南和安南區域的地理環境,促進了安南的獨立意識!
正如前面所述的:“瘴疫之地,唯有欽廉四府地處海邊,海風作用之下,瘴疫相對較少”。同樣,漢唐時期,中原政權在安南區域內的郡、府、州、縣,多是圍繞海邊、或是紅河河谷而建。
因此當唐朝無法控制彩雲之南時(南詔國),紅河、湄公河這些可以從雲南到安南的河流,就必然成為阻隔當地政權與中原政權的交流。
所以唐以前,每每安南叛亂,都能平息。宋朝無法佔據大理的情況之下,就只能將合浦郡改為軍管——太平軍,以太平軍(欽廉四府)來防備安南。
1407年—1427年。再次棄守安南前面提及了地理和政治,此處講明朝的措施
一、郡縣之外,無王法
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及洪武大帝朱元璋,在攻取大理後的毀文滅史的措施,摧毀了南詔、大理的僰文文化,遷徙山東富戶到雲南,遷徙雲南大族到山東等等。使得雲南至此成為南隅最為堅挺的邊陲重鎮。
可從明成祖“郡縣安南”的動作來看,湄公河、紅河等河流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高度懷疑,主要是瘴疫之地的原因。從“黎利——阮薦抗明”的戰線來看,也確實如此。明朝的軍隊根本無法佔據山區、或者根本無法深入到現奠邊府或寮國一帶。明軍被地理環境限制在了紅河河谷。即城外無王法。
這也就意味著,叛亂者只要扎進深山之中,就可儲存實力。而且確實也是,當黎利發動“藍山起義”後,就不斷整合各地的世家大族、土著蠻族。
開始時,明朝大將張輔是秉承了“猛追猛打”,杜絕叛亂者有機會坐大。可當張輔被調回國後,並陷入謀反案中,明朝的軍將就出現了怠慢行為,只保證城池的安全即可,這給予了“黎利—阮薦”機會,也讓之前觀望的世家大族、土著蠻族紛紛轉向叛亂者。
也就是現代游擊戰的精髓——“農村包圍城市”。
二、明朝的官員“推波助瀾”
在網路上有一種言論,“嶺南瘴疫之地,古代到此為官,不是被貶,就是不起眼”。
從張輔、黃福之後,明朝派遣到安南的官,都可謂是“鼠目寸光”、“安身立命”、“貪婪無度”。另外從越南方面的考究來看,明朝派遣的文官達到安南後,都需要與當地的豪強合作,才能治理地方。
所以當永樂二十一年時,已經把黎利打的只剩400餘人逃遁藍山了。主帥張智、中官馬琪、監軍山壽等人,竟然選擇招撫黎利。
同樣,像阮薦這些已經漢化的當地讀書人、豪強大族,本來就在明朝的軟禁之中,卻能透過賄賂等手段逃了出來,紛紛加入黎利的隊伍之中,併為黎利制定了政策,使得叛亂者不斷壯大。
三、明朝皇帝不想再打了……
張智等人的招撫行為,給了黎利喘息的時間,但最為重要的是,給了黎利獲得當地豪強參與的機遇;以及明成祖朱棣的死。
明仁宗在位時,張智見到招撫時間拖延太長,想繼續進軍殲滅黎利,但是山壽卻給明仁宗寫信說必能招撫。明仁宗的指示使得前線軍事將領更加猶豫不決,錯失戰機。
黎利突襲多矜堡合圍茶籠,守將琴彭戰死,隨後黎利就如同後來的李自成,一邊談判拖延,一邊快速進攻茶籠。一時間竟然破了局,使得交趾郡局勢瞬時糜爛了起來。
但最為關鍵的是,明仁宗在位八個月就死了,明宣宗即位。
明宣宗所要面對的局面,使得他不得不將精力轉向他的二叔漢王。成山侯王通率大軍征討安南,前腳剛走出京城,第二天明宣宗就召開廷議,如何放棄安南。
因此,邊打邊談就成為了後面的主要局面。故而,當皇帝都不想再打下去的時候,換誰上都是背鍋俠。
另:成化時期,越南動盪,西廠廠公汪直,欲乘間取之;言於帝,索永樂間討安南故牘。大夏匿弗予,密告尚書餘子俊曰:‘兵釁一開,西南立糜爛矣。’子俊悟,事得寢。
-
12 # 小邱講歷史
要同化一個地區的民族,首先要打下來它,派兵駐守,最終改土歸流。安南地區瘴氣太重,士兵水土不服,沒有兵。就會發生叛亂,改土歸流無從談起。
-
13 # 朝史暮想
其一,朱棣當時征討安南,並不是純粹的領土問題。
朱棣“靖難”奪位,心裡其實一直有個心結。因為這場打著“清君側”推翻建文帝朱允炆的反叛,本質上就是一種對封建秩序的挑戰和破壞。朱棣做了皇帝,但是誰能保證其他藩王或者有實力的地方割據不會起了相同念頭。這也是為什麼朱棣做了皇帝以後,一直在積極巧妙地實行藩禁政策。
而當時安南,也是有人篡位,並且拒絕與大明溝通,態度強硬,甚至追殺朱棣派去的使者,且一副大舉擴張之勢。你是朱棣,你會怎麼做?不論從輿論上,還是國防安全,最重要是朱棣要重新恢復封建的秩序穩定,消除自己叛亂帶來的人心不穩,朱棣必須打壓安南。只是一打,就打大發了。
其二,明朝對於消化安南,下不了決心。
安南一直是事實獨立的。當初的雲南也是這樣的情況,朱元璋用沐家世代鎮守雲南,並且給予了大量的資源傾斜,但到了明代中期,一百多年的時間,雲南依舊經常出亂子。朝廷從安南那能夠獲得的經濟利益非常有限,甚至只是象徵性的,而為了保證安南的穩定,卻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資,甚至可能要再花一百年的時間。國勢,財政,軍力,都開始慢慢下滑的大明,是撐不起如此巨大長期的消耗。自然,放棄安南,成為了一個桌面的選項。
說白了,就是一開始就沒想吃下這塊地,後來是沒錢也耗不起,只能放棄,其他的小問題都是附屬衍生性質的。
一家之言,聊以解悶。
-
14 # 葉澄談歷史
安南為越南古名,安南這個名稱來自唐代的安南都護府。安南自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秦朝開始成為中國領土,至五代十國時吳權割據安南脫離南漢,逐漸獨立。此後越南長期作為中國的藩屬國存在。
朱元璋曾將安南列為“不徵之國”,但是朱棣違背父訓,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朱元璋的“不徵之國”其實是一個很靈活的概念,他雖然說了“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興兵伐之”,但是也說了“為中國患者,不可不討”。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朱棣在黎季犛殺死陳朝後裔陳天平後勃然大怒,決定出徵安南。朱棣任命靖難名將朱能為徵夷將軍,張輔為副將,率領數十萬大軍向南進發(越南記載有80萬人,但很多人認為這個資料過於誇張,有粉飾失敗之嫌)。出征是在永樂二年9月,但是到了10月,朱能病死軍中,副將張輔便成了主帥,朱棣要他趁著冬天迅速滅賊,不然冬天一過瘴癘必起,所謂的瘴癘就是因為瘴氣引發的傳染病。張輔很快取得了勝利,攻取了安南的東都和西都,黎季犛焚燬宮殿逃到海上。
永樂五年,也就是1407年,張輔平定安南並且俘虜了黎季犛父子,黎季犛被押到京師,此後下落不明,有人說他被殺了,有人說他被安排在廣西當小官。張輔以得勝之姿還朝,被朱棣封為右柱國,英國公。自此,五代以來就脫離中原的交趾再次被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這個過程用了400多年。明朝在此設立了交趾布政司。
永樂7年,由於安南又起戰亂,張輔二度出征,征討僭越稱帝簡定和陳季擴,到了用了八年正月,征討結束,簡定被俘虜。《明史》記載:斬數千人,築京觀,惟季擴未獲。張輔班師回朝後,陳季擴再次造反,留下的守將沐晟無力制止他,永樂九年朱棣再次派張輔討伐,並於永樂12年抓獲陳季擴一家。到了永樂13年,陳季擴的殘餘勢力再次作亂,張輔再次討平。
張輔一生四次征伐交趾,4次獲得成功,其中有3次都生擒安南“威望”,名震西南,安南人聞之無不喪膽。但是,安南畢竟路途遙遠,長期的戰爭容易導致國庫空虛,張輔第四次出征之後,黎利再次起兵,後來他建立了後黎。到了宣德年間,明朝內部對於要不要再次出兵安南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張輔力主出兵,首輔楊士奇等人力主放棄,最後張輔失敗了,安南也正式結束了他們的“第四次北屬時期”。這也是越南最後一次北屬時期,此後越南再也沒有被中國統治國。
公元1446年,明朝正統14年,4朝老臣,明初名將張輔陣亡於土木堡事變,當時他已75歲。
-
15 # 炳燭日談
一個國家兼併一個地方,首先要考慮的是否對整個國家有利,無利並過來就是一個炸彈,那寧願不要。明朝放棄安南首要考慮的是經濟、物產得不償失,一要派遣官員去治理,當地交通、地域易形成獨立王國,不利中央統一。二是當地土著遠離中原文化圈,人心不服。明朝每年賞給當地的土司遠大於土司進貢的價值,經常拔重金平亂,吃力不討好,明朝最終放棄了安南。
-
16 # 古早的事
安南為越南古名,其名來自於唐代,從秦朝時期便納入中原版圖,但在五代十國割據自立,成為藩屬國。直至明朝又被明成祖朱棣併入領土。
自明朝建立以來,安南的陳氏政權逐漸衰弱,一直內亂不斷,陳氏朝臣胡季犛謀朝篡位,後來陳氏子孫陳天平越南史籍寫作“陳添平”)請求明朝派軍平亂,復立陳氏子孫為安南國王。陳天平在回安南途中,被胡氏截殺,朱棣非常憤怒,便派軍南下。因胡氏政權多行苛政、民心不附,明軍很順利的平定安南。但明朝在平定之後稱陳氏已無後代繼承,便派入軍隊及官吏直接管轄,並改安南為交阯,設交阯布政使司。
由於安南獨立成國很久了,一旦直屬中國管理,必然遭到安南各階層人民的反抗,安南可謂從此進入多事之秋地方叛軍不斷。朱棣先後派張輔帥軍多次南下鎮壓平亂。且在此期間又派大軍北征蒙古軍。1416年,朱棣遷都北京,明朝的經營重點逐漸北移,安南成為一個沉重的負擔。1418年,安南黎利發動起義,由於地方政府鎮壓不力,明軍處於總潰敗狀態。
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考慮到多年討伐鎮壓,勞民傷財,且安南地方叛軍不斷,國家已處於衰退狀態,便決定撤軍。黎利見機便建立了後黎朝,因不願與明朝為敵,特嚮明朝進貢討封,明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安南獨立,脫離了明朝統治。
-
17 # 水無恆形
安南古稱交趾,即今越南,從秦朝時期開始成為中原王朝勢力範圍,自漢唐以來一直是中國領土,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割據自立,獨立成國。明成祖朱棣時安南再次成為中原王朝領土,但是這種局面沒有持續太久,明宣宗時期,明軍北撤,放棄了安南地區,明朝在安南也就維持了20多年的統治。
那麼最終導致明朝棄守安南的因素是哪些呢?
首先是沒有長遠的戰略考量,下面先把整個事件捋一捋。
1406年第一次派張輔徵安南,1407年6月結束戰鬥,7月置交址都指揮使司。 1408年張輔大軍班師。是年年底發生簡定、鄧悉、阮帥等人的叛亂,立陳季擴為帝,沐晟發兵平亂失敗,兵部尚書劉俊自殺,交趾都司呂毅、參政劉顯等人戰死。 1409年2月以張輔發兵二十萬與沐晟協同平安南,11月滅簡定,陳季擴退屯乂安。 1409年7月丘福率10萬大軍北征漠北,八月,丘福遭遇伏擊大敗,永樂為籌備親征召回張輔。 1410年二月,朱棣率50萬大軍親征漠北,當年大勝歸來。陳季擴上表稱臣,隨即叛亂。 1411年7月命張輔三徵安南,到1414年安南全部平定。開始移風易俗同化戰略。 1414年朱棣麾師50萬第二次親征瓦刺,1416年,朱棣遷都北京,明朝的戰略重心北移。 1418年黎利於清化起兵叛亂,明朝守將多次征討無果,至1424年佔順化,攻河內。1424年,明成祖去世,太子朱高熾明仁宗即位,次年明仁宗去世,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無力關心安南。 1426年明將王通10萬軍隊進剿大敗。1427年明將柳升10萬大軍進剿大敗。明宣宗皇帝考慮到“數年以來,一方不靖,屢勤王師”,決定從安南撤軍。黎利建立後黎朝。至明英宗正統二年(1431年農曆正月五日),黎利朝貢,明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朝貢不絕。 可以看到當時的明朝在南北同時用兵,而北方蒙古的威脅遠比安南要大,因此永樂逐漸將戰略重心傾斜到北方,而在安南這邊三次征伐最終都只能虎頭蛇尾,保持不了一個長期的軍事壓制,而對於中越乃至南越的廣大山區更是無力顧及,遂成亂匪淵藪,加上永樂去世之後的政治動盪,使得明朝不得不接受了安南獨立的事實。
其次是過於激烈的同化政策,得不到支援。沒收安南圖書,推行儒家學說,推科舉,直接推行內地的軍政制度,幾乎把當地原來的權力結構打碎,全都推倒洗牌,這些極大損害大量安南原有貴族士紳階層利益,沒有他們支援,統治怎麼會穩固?
最後一點就是成祖時期的鄭和下西洋,徵蒙古,和遷都北京都極大消耗了明朝的國力,令明宣宗繼位後的國策趨向保守,安南內部叛亂勢力趁機做大,雙方實力對比陷入“此消彼長”的困局,明朝深陷泥潭,被迫撤兵。儘管明宣宗後仍進行了最後一次“下西洋”,試圖挽回局勢,但明朝在南海地區軍事存在的消失,以及東南亞朝貢體系的鬆散與瓦解已成定局,最終,明朝被迫不得不放棄安南。
回覆列表
越南古稱安南,從秦朝時期開始成為中原王朝勢力範圍,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割據自立,宋朝無力收復,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派遣大軍滅了當時的胡氏政權,安南再次成為中原王朝領土,但是這種局面沒有持續太久,明宣宗時期,明軍北撤,放棄了安南地區,明朝在安南也就維持了20多年的統治。
首先要說的是,當時的安南可不是貧瘠無用之地,這裡有富庶的紅河平原,正是因為如此,歷代中原王朝才會多次征伐。明朝放棄安南實際上正說明,明王朝國力開始走下坡路,不得不在邊疆進行戰略收縮。
15世紀的時候還不是民族主義的時代,那個時候的明朝和安南也只能說是“出現民族國家萌芽”,事實上仍然是中古時的君主國,這個時候主要的文化還不是“民族認同”而是“忠君報主”。明朝吞併安南的確還是得到一批安南人士支援的,甚至一直到黎利佔明顯上風的時候仍然有很多安南人忠明不悔,比如安南人琴彭鎮守茶隆關七月,死不投降黎利,最終死難……
明朝在安南的策略上還是不重視的,應該說當時明朝政策得力用人得當的話,是可以消化安南的。最大的敗筆就是,在安南沒有設立一個長期的鎮守並手握兵權的職務和人物。張輔是個合適的人選,他熟悉當地局勢和能讓當地土人畏懼。明朝皇帝給他一個類似沐英永鎮雲南的待遇,經過100年的同化,是能把安南收服的。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朱棣終究還是沒有勇氣和魄力,像老朱封沐英為黔國公鎮守雲南那樣,封張輔為王公鎮守安南,加上後來明朝用人不當,治理不善,才導致安南得而復失!而且就算放棄了,也應該把涼山,高平,河江納入廣西,特別是涼山,自古安南能夠割據就是有涼山做屏障,想當年秦國戰略巴蜀就是把秦嶺一帶歸陝西管轄,讓巴蜀無山可守,涼山一失守,安南就無險可守了,大軍一到估計就只剩下投降了。
再者明朝軍事實力下滑也是很明顯的,實際上明朝從成祖時期失去朵顏三衛,到宣帝時期失去安南,都是國力真實體現,明朝宣帝開始軍事上就走下坡了,明朝軍事上一大特點就是,很快達到巔峰,然後就開始走向衰弱。明軍在安南後面的軍事行動是很窩囊,前期是因為有張輔這個征服者殺神在,各種不服反叛都平定,要不是他被調離了,黎利是不可能壯大的,後期那些明將也不知是不是輕敵還是越南每個都戲精上身每一次祚敗都引到明軍中伏,還有在安南這麼久對其地形還不瞭解也是軍事失敗主要原因,其實明朝對安南真的沒找到有效統治方針。
而且說道本質上,明朝對安南的失敗主要是沒有長遠的戰略考量。是一時衝動而發起的戰爭,對戰爭的長期性複雜性都沒有充分心理準備,像俄國與土耳奇瑞典兩國為爭奪出海口,反反覆覆進行了近百年戰爭。最後俄國成功了。明朝打安南的動機一開始就偏了,打安南的目的不是為了利益和佔領,安南被明軍所滅的真實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有其他叛逆推翻了明王朝冊封的皇帝,才被明成祖朱棣滅國,但隨後又重新進行了冊封,明王朝的主要政策就是進行冊封,是為了顯示正統和宣示威嚴,包括鄭和下西洋一樣,因為永樂的皇位來的就不合法,是為了讓萬邦來朝,表明他是中華正朔 ,顯示自己的合法性。到了明宗時期,安南就成為高投入低收益的邊陲之地了,以古代的通訊水平以及交通來看,鞭長莫及不說統治成本也巨大無比,明朝官紳士大夫們也看不上這個“貧瘠之地”,所以自然主張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