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兆鑫
-
2 # 徜徉在生命裡
要想知道此詩暗喻的作者所痛恨的物件,我想從作者的遭遇以及蜂這個物來理解。
羅隱,唐末五代時期詩人,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歷七年不第,據說甚至歷時更長,次次鎩羽而歸。這對於一個才學出眾且胸懷大志的文人來講,簡直就是一生的災難。而有人悲憤,自然也有人歡喜,而當歡喜之人與悲憤之人成為明顯的對立面試,悲憤之人肯定難免對這些歡喜之人心生痛恨。
事實上,這群被作者稱之為蜂的人,也就是當時部分不勞而獲的官員個個都結黨隱私,專權暴殄,弄的民不聊生,社會動盪。
我想這不只是作者個人所痛恨的,也是當時廣大老百姓所痛恨的。
-
3 # 中華統一促進會
蜂
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
為誰辛苦為誰甜?
無論是平地還是山尖,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被蜜蜂佔領。它們採盡百花釀成蜜後,到頭來又是在為誰忙碌?為誰釀造醇香的蜂蜜呢zhidao?
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這首詩有幾個藝術表現方面的特點:欲奪故予,反跌有力;敘述反詰,唱嘆有情;寓意遙深,可以兩解。
-
4 # 雪堂蕭聲
一、唐代詩人羅隱《蜂》原文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二、《蜂》看似寫蜜蜂釀造蜂蜜,實則寓意深刻,諷喻不勞而獲者羅隱(833—909),字昭諫,浙江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因他寫《讒書》譏諷時政,觸犯了當朝權貴,考了十次都沒考取進士,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史稱“十上不第”。
羅隱的一生,可謂坷坷坎坎,生活十分潦倒,懷才不遇。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他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心灰意冷。當他看見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的人民,聯想到當朝部分官員的不勞而獲,心生憤懣。於是,就創作了這首《蜂》。
特別是《蜂》的最後一句感嘆,“為誰辛苦為誰甜”,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引起了人們的共鳴。看似寫蜜蜂辛辛苦苦釀造蜂蜜,實則寓意深刻,諷喻不勞而獲者。
-
5 # 尊前談笑
《蜂》透過吟詠蜜蜂採花釀蜜供人享用這一自然現象,表現了他對社會和歷史問題的思考。
特別是後兩句“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話鋒一轉,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里,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
所以說,《蜂》這首詩以反詰的語氣控訴了那些沉迷利祿之人,感喟良久之餘不禁又對廣大的勞苦人民產生了矜惜憐憫之情,從另一個側面對這種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不平現實加以嘲諷和鞭笞,在為勞動人民鳴冤叫屈的同時也是對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難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達對唐末朋黨傾軋、宦官專權、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社會現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
6 # 歷史的借鑑
讓我想到了上幾天上小學的兒子在背誦這首詩。
可以確定的是對於任何事的看法,每個人的理解都是不盡相同的。你如果說作者針對於對人的痛恨那麼也可以!
說說我的理解!無論思想或者身心處於怎樣的一個位置,在有識的世界中還依然有那些令人觀察不到,理解不透,慾望達爾不及的。當每個人完成了自己心中的所情所願之後,其後的結果也就不在重要了。
-
7 # 於冰寒
這首唐朝詩人羅隱《蜂》的古詩,看似寫的是蜜蜂的勤勞給人帶來甜蜜,其實是在砰擊當時封建王朝的達官貴人和一切的剝削階級。尤其最後一句"為誰辛苦為誰甜"更能體現詩人的喻意和心中的怨恨,不滿。
-
8 # 笑看風雲147204636
人生在世,都希望心想事成,稱心如意,真達此境者畢竟是少數,多數人是磕磕絆絆坎坎坷坷的負重前行,無論古人當下,都有很多的不如意,走與不走困難都在,看淡與否,都有無奈。惟有既往又開來,步步往前邁。
-
9 # 逢春186177958
羅隱的這首寓意詩,雖平淡而有思致,使讀者能從他所寫的動物故事中品味其中含有的對人生的感的。有人說此詩嘆世人之勞心利祿,有人認為是借蜜蜂表達對勞動者的贊領,而對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給以無情諷刺。這兩種解會均可通。“寓言”分兩類:一是作者為謀種說教而設喻,寓意較淺顯而確定;另一種是作者懷著濃厚的情感觀物,將物賦予人的感情,其中也能引出教訓,但“寓意”就稍顯朦朧。此詩是作者從蜂看到那時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不直接說教、具體比附,因此可靈活地創造形象。現實中辛苦的人生各有不同,與蜂相似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終朝聚斂苦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一種是運助耕劚侵星起,到頭禾黍屬他人。使讀者有兩種不同的理解。現在蜂多用來象徵美德,人們在理解時傾向於後一種解會。
回覆列表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蜂》是晚唐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詠物詩,也是一首寓理詩。這首詩讚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
已採的百花釀成蜜,辛辛苦苦的勞作終於有了可喜的成果,這般辛勞到底又是為了誰呢?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里,為的正是那些不勞而獲、佔據高位、手握重權的剝削者,此中的諷意不言而明。詩人以反詰的語氣控訴了那些沉迷利祿之人,感喟良久之餘不禁又對廣大的勞苦人民產生了矜惜憐憫之情,從另一個側面對這種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不平現實加以嘲諷和鞭笞,在為勞動人民鳴冤叫屈的同時也是對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難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達對唐末朋黨傾軋、宦官專權、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社會現象更深的痛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