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帥筆談
-
2 # 漢書唐詩一杯酒
至少從錢穆開始,到我們那個年代的歷史教科書,宋朝所獲得的評價一直都是積貧積弱。
版圖上失去燕雲、河西,金甌有缺;同時飽受塞北各族政權的壓力,直至滅亡。宋朝整個時代的歷史形象,可以說是寫滿了遺憾。
具體到宋仁宗四十多年的統治時期,一方面北面的燕雲無法收復;另一方面在西面的戰事屢屢受挫,只能坐視西夏稱帝。
而由他帶領一幫名臣如范仲淹、韓琦等所一起主導的新政,也是半途而廢。
這樣一個帝王,是欠缺帝王該有的霸道Quattroporte氣質的。
然而在近二十年的網路上,宋仁宗卻漸漸在收穫另外一種評價。
他所治下的時代,被冠名為“仁宗盛治”。
“盛治”這個詞是“盛世”與“治世”的結合,帶有新鮮的腦洞氣質和網際網路氣息。
要知道,儒家語境下,表述明君的治理功業,只有“盛世”與“治世”的概念,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
在宋朝三百一十九年的漫長歲月裡,亦沒有哪一段時間被冠以這一類的名稱(倒是有一個“慶曆之治”的說法,但不是很主流,也甚少人認可)。
而二十年來,網際網路歷史愛好者對宋仁宗的這種評價,體現了一種只借用儒家概念,而摒棄本應作為核心的儒家評判體系的意識風向。
與之相匹配,他看起來厚道溫吞的性格也開始得到讚揚。
人們將這種性格特徵視為帝王人性化的一面。
溫情而寬厚。
比照東西方歷史,韓愈等人於中唐發起的“古文運動”,可以被看作是一場以秦漢古典時代為標榜的“文藝復興”。
這場“文藝復興”與西方結束中古時代的文藝復興有可相提並論之處。
結合史學上的“唐宋變革說”,則“五代十國”的爭霸亂戰,大概就是西方十七世紀的“三十年戰爭”。
宋代則是一個理應誕生開明君主與思想著作,且民族國家色彩逐漸大於世界帝國色彩的“啟蒙時代”。
宋太祖“玉斧劃河”的故事,以及宋、遼、夏、金、大理諸政權的對峙,加上雕版印刷技術的勃興、思想文化著作的繁盛,大略能印證這些特徵。
在這樣的時代,只要能擔起文化和文人保護者的角色,宋仁宗也就完成了他的歷史任務。
在正統皇朝中,宋仁宗以長達四十餘年的在位時間,排在同行們的前列。
他之前,在位時間超過四十年的皇帝,最著名的是漢武帝。
漢武帝在位長達五十四年。
某種程度上來說,他與宋仁宗的境遇有些相像。
都是十幾歲即位,且都面臨太后/太皇太后的垂簾掣肘,一方面父祖積累下大量的財富,另一方面也飽嘗來自塞外的壓力和恥辱。
不過漢武帝最終用“天下戶口減半”的代價,開疆拓土,掃蕩匈奴;宋仁宗卻未能實現類似的成果。
從漢武帝往後,幾乎每個正統王朝內部都有一個或明或暗想要成為“漢武帝”的帝王。
學他的強勢、學他的開邊、學他的“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
在魏有魏明帝、在隋有隋煬帝,在唐有唐玄宗,在明有明成祖,在清有乾隆帝……
至於宋朝的“趙官家”們,宋仁宗趙禎若想要對標漢武帝的話,本也是無可厚非之事,畢竟兩人還是有如此多的共同之處。
然而宋仁宗所表現出的氣質卻與漢武帝大相徑庭。
在他之後,變法且屢對西夏用兵的宋神宗、宋哲宗,任用新黨而一度收復河湟燕雲的宋徽宗倒都有向漢武帝看齊的勁頭。
尤其是宋徽宗。
然而他與隋煬帝、唐玄宗一起都成為欲效仿漢武帝而翻車的帝王。
宋仁宗御宇四十多年,天下腹地大致太平。
這很有可能是沾了他自己性格的光。
-
3 # 享閱匯
宋仁宗只能算平和守成之主,自然比不上雄才大略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說回宋仁宗本人,“仁”就是對帝王最高的評價,他的納諫、節約、勤政,比唐太宗少了一份權宜,多了一份真誠。
宋史上關於他的仁慈、節約,字裡行間可謂隔三差五不勝列舉。
宋仁宗生前一些事例,例如:散步時口渴卻不說只因怕下人被罰未帶水壺;看奏則時不敢點羊肉湯只因怕御膳房日日宰羊……宋仁宗生前不許他人立他諡號為‘仁’ 他的善良 謙遜 仁慈 可見一斑。
宋仁宗在歷代歷史學家口中的評價也非常高。在北宋朝代 ,言官言論自由 ,如此開明的天朝下 ,也讓更多有真才實幹的文人學士有所展現。譬如王安石 ,范仲淹 ,歐陽修 ,司馬光, 包拯,馮京 ,沈遘等。
其實其他朝代不見得就比北宋人才少 ,但是得益於時代政治的開明 ,仁宗統治時期的廣大賢才才得以有用武之地。從這個角度來看 宋仁宗的統治至少是非常開明的。
唐太宗這種被大多人認為是中國最偉大的帝王,老年對這些尚不能全始全終,而仁宗終生奉行,這是多麼大的自制力。
時人說,仁宗什麼都不會,就是會作皇帝。以規範制度為前提的清淨無為和休養生息,有時比皇權專制更能解放生產力。
-
4 # 沫沫影說評
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一個皇帝——宋仁宗
公元1063年夏曆三月,54歲的宋仁宗去世了。訊息從皇宮傳到街市,開封街頭的一個小乞丐,起初一愣,接著竟放聲大哭,踉踉蹌蹌就往皇宮跑。誰知宮門外早擠滿了人,襤褸的乞丐、斯文的書生、稚氣的小孩……哭做一團,披著白麻,燒著紙錢,給皇帝“送別”。第二天,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城市上空,以至天日無光。
訊息從大宋傳到大遼,彪悍的遼國君主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一時之間,宋遼邊境的百姓遠近皆哭,可見受惠於他的不只是宋朝百姓。
從貧民到敵人,都捨不得他死——皇帝做到了這份上,可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君王。晚明計程車大夫所稱讚的夏商周以後的賢明君王只有三人,漢文帝,宋仁宗和明孝宗。連看誰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清朝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認:平生最佩服的三個帝王,除了爺爺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
宋仁宗出生時,那一聲嬰兒的啼哭,讓伸長脖子的文武百官大大鬆了口氣——在他之前,所有的皇子都夭折了。於是他取名“受益”,5歲封慶國公,9歲為太子,13歲老爹一駕崩就改名趙禎,登基為帝。
比起後世的九子奪嫡、你死我活,這傢伙的好命,足以叫歷代皇子們嫉妒。但殊不知,宋仁宗的少年時光,卻過得異常艱難——他的糊塗老爹、那個簽下了“澶淵之盟”的宋真宗,竟然時刻擔心大臣們會利用太子架空自己。他越看兒子,越有“被害幻想症”:乾脆,我先下手為強吧。大臣們實在看不下去了:“陛下還有幾個兒子,能讓你想殺就殺?”這才讓真宗正視一個後果:殺了太子,就絕嗣了。
太子一條小命雖然保住,可父親的猜疑並沒緩解。彌留之際,真宗滿腦子都在想:這兒子不可信,只有把權力交給皇后。經過父親的“嚴防死守”,13歲的少年趙禎即位之後,也沒什麼舒心日子,最大的考驗來自他的“母后”——章獻太后劉娥。
拜《狸貓換太子》的戲說所賜,人人都知道,宋仁宗的生母是李妃,而章獻太后正是戲中的壞人劉皇后。但實際上,章獻太后非但不是奸妃,反而聰慧敏捷,頗有政治頭腦。她理所當然地坐到了宋仁宗身後,垂簾聽政11年。
權力的滋味,一旦嚐到,就不想放棄;更何況,從深宮走到朝廷上的聰穎女子,前朝就有一個武則天。章獻太后把皇袍披到身上,故意問大臣:“你說,武則天是個什麼樣的皇帝呀?”這個小動作讓氣氛緊張起來,太后和臣子開始了權力拉鋸。好笑的是,雙方打出的旗號都是“保護天子”。年少的趙禎,成了這兩派鬥爭中的擋箭牌,也成了他們互擲的矛,皇位之上如履薄冰。
如果趙禎只是個昏庸的草包,那倒罷了,日子混混也就過去了。但他偏偏在孩童之時,就能一眼洞穿父親的寵臣王若欽“實是奸邪”。這樣敏銳的孩子成了“夾心餅乾”,會有怎樣的內心煎熬?唯一能讓後世浮想聯翩的是,在這11年裡,他酷愛書法,一手“飛白體”,練得極為神妙。或許,練字就是練心。
也因此,趙禎成了一個異數——從呂雉到慈禧,中國不乏母后掌權,在她們身邊長大的小皇帝,要麼敏感怯懦,要麼偏激殘暴。但趙禎卻有了對弱者的同情、對世事的寬仁。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北宋初年改革的走勢——高潮短暫,餘音很長。
西元1033年,宋仁宗親政。他太清楚自己接手的爛攤子:老爹當年愛面子、好排場,為了彌補“澶淵之盟”裡受傷的自尊心,竟然一口氣把“五嶽”都封禪了。想當年,唐太宗想封禪一座華山,都因為太貴而作罷。可想而知,宋朝的國庫消耗到了何等地步。
宋仁宗的第一把火,就是抓經濟。對外平息戰爭,對內作風儉樸,從而扭轉了經濟頹勢,迎來一個黃金髮展時期。至此,他才騰出手來,尋覓合適的改革經紀人。幾經斟酌,在群眾中呼聲很高的范仲淹,進入視野。1048年,宋仁宗宣佈全新的“內閣名單”:調范仲淹回京,任參知政事(即宰相),與樞密副使富弼、韓琦一道主持朝政。
范仲淹從政已經28年,改革在他腦子裡醞釀已久,十大政策一揮而就——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宋仁宗當場拍板:准奏,全國執行。
但是,僅僅1年零4個月後,范仲淹、富弼和韓琦相繼被調出京城,改革突然剎車。是宋仁宗不信任他嗎?不。歷朝歷代,改革者如商鞅車裂、張居正掘墳,比比皆是,可小范毫髮無損,“聖眷”不可謂不深。是政敵暗算他了嗎?也不盡然。學幾筆小范親信的字型、造一封逼仁宗退位的假信,這樣拙劣的政治伎倆,宋仁宗不會看不出。
問題只在於,操之過急。有一次,范仲淹審查一份官員名單,不稱職的都毫不客氣一筆勾銷。一旁的富弼看了不忍:“小范呀,你筆一勾,可害苦一家人。”范仲淹嚴肅地說:“不害一家苦,那就害了一路百姓苦。”富弼啞然了。不錯,官員要嚴格選拔;可你只看一眼名單,又憑什麼認定昏官呢?范仲淹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言簡意賅地找到改革的目標,卻找不到複雜精細的實施辦法。面對那封假造的退位信,宋仁宗看到了潛在的危機:群臣惶惶,小范孤立,新政還怎麼執行?他果斷地叫停了。
范仲淹離去了,岳陽樓留下他文人的絕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但宋仁宗不會離去,開封城延續著他政治的部署——文彥博,一個有些保守的大貴族,接替了小范的宰相職位。
這一次,宋仁宗選對了改革的經紀人。此後的十多年裡,文彥博以沉默而實幹的姿態,把宋仁宗的改革意圖實施下去。
1050年前後,文彥博覺得,宋仁宗在四川試點多年的紙幣“交子”,向全國推廣的時機成熟了。陝西長安的官員“立功”心切,說乾脆廢止鐵錢,只用紙幣吧。此言一出,老百姓連忙拋售鐵錢、搶購貨物,長安經濟陷於混亂。緊急關頭,文彥博並沒有強制推行“交子”,而是拿出了自己家裡的絲綢,來到長安:“來來來,今日我賣絲綢,只收鐵錢。”一下子就穩定了民心。從那以後,朝廷再推廣“交子”,就沒有阻力了,因為百姓對主政者有了信任。
或許,宋仁宗這種含蓄漸進的方式,錯過了大變革的可能時機,治不好國家的病根;又或許,這種方式的成功,過分依賴他個人的寬仁魅力,而令後世之君難以效仿。但無論如何,新黨舊黨的爭議淡化了;日後改革的中心人物王安石提拔了;人才薈萃的一座高峰到來了——在“唐宋八大家”裡,除了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其他6人都活躍於仁宗時期。以至於林語堂說,這是中國文人“最好的時代”。
很多年以後,激進的王安石改革失敗了,宋神宗又恢復了祖父仁宗的溫和改良做法,遼國君主急忙召集將領:“不許再去邊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遼華人或許不會懂得,他們敬畏的這個宋朝皇帝,為什麼叫“仁宗”。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追求;在中國歷史上,他是第一個被尊稱為“仁宗”的皇帝,並造就了北宋一世繁華。
-
5 # 橦霖
這個人叫趙禎,廟號“宋仁宗”讓人“意外”的是,宋仁宗迥異於其他朝代那幾位皇帝:他既沒有歷史上的“存在感”,也沒有世人口中的“豐功偉績”。
似乎“庸庸碌碌”度過一生,甚至,他治下的任一臣子都比他有名!無論是教科書還是民間閒談,說到他,都只是輕描淡寫的幾句話:比較注重休養生息,一個老好人,很有人情味,好像,還有點兒傻......
這不是宋仁宗的悲哀,儘管,他是中國第一個“仁宗”。
事實上,皇帝堆兒裡,廟號仁宗的都跟偉大扯不上關係。華人崇拜雄主,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這些開疆裂土的強人,是華人心目中最好的皇帝。
提起這些人,很多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彷彿那是自己的“帶頭大哥”,為自己謀得了千般富貴、萬世太平。
於是,我們記得幾乎所有的“太祖”“太宗”,連發動玄武門之變,同室操戈的李世民,也被贊為千秋“大義”。
但是,誰也無法否定,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現在仁宗一朝;世界第一張紙幣誕生在仁宗一朝;四大發明有三項或出現或開始應用於仁宗一朝......
人文、科技、金融,這三項現代人最重視的軟實力,竟然如此鍾情宋仁宗,那些光耀千秋的巨擘,全然彙集於他在位的四十年,使那個看起來缺乏大事件的朝代,竟是那麼的令人嚮往!
穿越兩千年風煙,想找出一個比仁宗朝更好的時代,恐怕相當難。
被歷史選擇性埋沒的宋仁宗,因何成就了兩千年的最高峰?
寬 厚
趙禎(1010-1063),宋仁宗,北宋第四位皇帝
嘉佑六年(1057年),蘇轍參加制舉科殿試,在試卷裡憤然寫道:“我聽人說,宮中美女數以千計,只以飲酒作樂為生;皇上既不關心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商量治國安邦大計。”
這基本上是道聽途說的虛妄之言。如此“惡毒攻擊”他將要效力的皇帝,簡直“大逆不道”。考官們自然共同撇嘴。這時,仁宗卻發話了:
最終,蘇轍與兄長蘇軾同登制舉科。宋仁宗甚至還為兄弟倆的策論斷言:“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欣喜自得之情溢於言表。
某次,包拯聯合其他諫官,合力彈劾三司使張堯佐,指責他平庸無能,言辭十分激烈,並要求罷免他。張堯佐是張貴妃的伯父,依著張貴妃的恩寵任此要職,包拯這麼一鬧,仁宗感到很難辦。
見拗不過包拯等人,仁宗想退一步再說,答應免除張堯佐的現任職務,放外去當節度使。誰料眾諫官的態度更加激烈,包拯更是詞壯聲高,連唾沫星子都濺到仁宗臉上。
仁宗也有些動氣:“你們這是在聲討張堯佐嗎?節度使是個粗官,值得這樣爭吵嗎?”
包拯旁邊的諫官唐介立馬接著說:“太祖、太宗都曾擔任過這一官職,節度使恐怕不能算粗官。”仁宗氣得乾瞪眼,外放的事只得作罷。
回到後宮,憋了一肚子怨氣的仁宗,把悶火撒在張貴妃頭上,他對張貴妃吼道:“你只知道要宣徽使、宣徽使(當時同時任命四職)!你哪裡知道,現在是包拯當御史呢!”
口含天憲的皇上被大臣逼得如此狼狽,千古無有!反過來說,倘使沒有仁宗的泱泱大度,又何來包拯的千古盛名?
宋仁宗一直在學習唐太宗,唐太宗節儉愛民,宋仁宗就把節儉做到極致。
唐太宗有一個好老婆,宋仁宗就硬著頭皮接受了非常討厭的曹皇后;唐太宗寫了《貞觀政要》,宋仁宗就寫了《洪範政鑑》。
唐太宗擅長飛白,宋仁宗就苦練飛白;唐太宗沉迷丹藥,宋仁宗沒有。
唐太宗也曾有殺掉魏徵的念頭“殺此田舍漢”,宋仁宗除了回到後宮對妃子發點牢騷,可是真沒動過此念,“臺諫之言,豈敢不行”!
如果這還僅僅涉及一些所謂的“面子”,下面這件事似乎觸動了“骨子”。
四川一個士子獻詩給成都太守:“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這不是明目張膽煽動造反麼?
成都太守將他縛送京城,仁宗卻道:“這老秀才是急於要做官卻始終當不上,這才寫詩洩洩憤而已,怎能治罪呢?
不如干脆給他個官做做,說不定因為感激,他會做得很好。”就授其為司戶參軍。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告誡子孫“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連坐支屬”。
奠定了大宋朝厚待知識分子、寬恕異己人士的基礎。仁宗一朝,將這一理念推行到令人稱羨的高度。
並且,不僅是對知識分子。饑荒年間,總會發生一些盜米和傷主事件,仁宗道:“飢劫米可哀,盜傷主可疾。雖然,無知迫於食不足耳。”饑民的死罪統統免除。
審 慎
仁宗朝,三冗問題已積重難返,宰相文彥博提出裁兵6萬,仁宗猶豫不決---他擔心,裁兵一時爽,兵變火葬場,多出來的6萬人如何處置?
相比較,明末崇禎帝精簡驛站時,一次裁掉8萬員工,為朝廷省下大量白銀,是不是很英明、很果敢?
但稍具歷史知識的朋友都知道,他裁掉的8萬員工中,有一位叫做李自成。
宋仁宗反覆與文彥博探討,直到文彥博詳細給他列出裁員條例和後續措施,並立下軍令狀,保證不會發生兵變,仁宗才最終拍板。
何況,宋仁宗清楚,之前王則起義(仁宗朝最大的農民起義之一),就是文彥博輕鬆平掉的,這是宋仁宗拍板的底氣之一。
最終,裁員任務順利完成。
宋夏戰爭之初,西夏聯遼攻宋,但滿腹小算盤的遼國把軍隊開到宋遼邊境,意欲先敲詐一筆。
與此同時,半自治的廣西壯族人民不堪交趾國的壓迫,希望歸順宋朝以圖大宋的庇護。
這本是好事,但此時答應,無異於宣佈同交趾為敵。若換成華人所膜拜的秦皇漢武,那肯定就是西夏、遼、交趾三線開戰,先打他娘再說。
宋仁宗不敢冒險。他第一時間派富弼去和大遼談判,自願被敲詐。
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是,大遼被爭取到自己這邊,遼主甚至御駕親征幫助宋朝攻打西夏。
西南這邊,暫且放棄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撐不下去,投降了交趾,並幫助交趾攻宋,這就是所謂的儂智高起義。
不過他起義時,宋夏正好打完,仁宗讓西軍將領狄青去平儂智高,很快順利解決。三個威脅全部解除。
“好戰者亡,忘戰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這是宋仁宗常說的話。什麼人喜歡戰爭?想靠戰爭獲利的人,吃飽了沒事幹的人。
在宋仁宗眼裡,戰爭是什麼?“將以利物,不以害物;將以救之,非以危之。”
戰爭是為了拯救,而不是為了帶來災難,“總而言之,帝王興師,必本仁義。”
一個封建帝王能有這樣的想法,實屬可貴,但有多少人會認為他了不起?“歲幣”一直被視為宋仁宗妥協大遼的屈辱。
但是,假如宋仁宗寧願揹負屈辱也要踐行他的理念,這樣的人古今有多少?
民間有俗語,爺們漢唐娘們宋,意即大宋閹割了民族的血性。
時至今日,仍有相當多的國家主義者在歌頌開疆拓土、雖遠必誅的秦皇漢武,仍有相當多的民族主義者在讚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朱元璋。
然而,如果所謂的血性,就是讓更多老百姓成為無謂的炮灰,究竟有多少人會力挺這種血性呢?
克 制
某日早朝,一大臣發現仁宗臉色難看,問何故。仁宗道:我不太舒服。
大臣想當然地以為,這肯定是昨晚貪圖美色用力過猛了,就婉勸皇上別那麼玩命。
仁宗哈哈一笑:哪有此事!我是昨晚餓的。本來想吃口燒羊肉,但沒現成的,就忍了一宿。
大臣們眾口一詞:何不傳御膳房?
仁宗道:唉,我當時考慮,老祖宗的法度中,也沒有夜供燒羊的先例啊!
要是開了這個頭,後世子孫就有可能一輩一輩傳下去,這今後不知夜裡要殺多少隻羊啊!還是拉倒吧!
不要以為仁宗真的簡單是因為“祖制”而節慾。仁宗清楚,放縱自己的慾望,便意味著朝廷權力的擴張,同時意味著民間權利的退縮與失守。
某日深夜,仁宗在宮中聽到絲竹之聲,問何處在作樂?宮人說:這是民間那些酒樓在玩耍。
仁宗哦了一聲不再過問,宮人卻忍不住接著道:庶民都如此快活,咱這皇宮卻如此冷落,這哪成啊!
這時,宋仁宗說出一句如此牛逼的話:正因為咱這裡冷落,他們才有了這種快活;我要是想那麼快活,冷落的就是他們了!
仁宗有一些妃嬪,服侍多年一直未晉升,提出升名位,仁宗說:“無此先例,恐行不通。再說我答應了,朝廷恐怕也通不過。”
眾妃嬪都不信:“皇上所言即為聖旨,誰敢違抗聖旨呢?”仁宗笑道:“你們不信?好吧,我現在就為你們寫一道聖旨。”結果,朝廷中樞果真否決了聖旨。
不久,又有妃嬪要求給她們晉升封官,仁宗這次不廢話,取來彩箋,上書某人某官,眾妃嬪稱謝而去。
發薪時,她們理直氣壯地要求加薪,管理部門卻不認這個帳,將御書全部退回。
妃嬪們來告御狀,看到仁宗“為難”的樣子,當著仁宗面撕了御書,邊撕邊說:“原來這個真不管用的。”
事實上,歷代帝王攬權,常用方法便是繞過宰相領導的政府(明清更是不置宰相,皇帝自任政府首腦),直接下手詔。
仁宗並非沒下過手詔,但都不是出於攬權---“帝性寬仁,宗戚近幸有求內降者,或不能違故也”:他性子軟,有些近臣跑官,他不好意思拒絕,只好下一道手詔,請宰相給予破格提拔。
“雷人”之處在於,仁宗知道這是破壞法制的事,總是事先給宰相打好招呼:
凡我所下手詔,你們不必遵行,退回來就行了。
王權大不過制度。做不到不私發手詔,卻明言其手詔“毋輒行”,這便是君權的自我剋制。
1608年,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要親審一起案件,被法官們斷然拒絕。
詹姆士大怒:我是國王,和你們一樣具有理性,由我進行審判是合理的。大法官柯克反駁道:的確,上帝賦予陛下豐富的知識和非凡的天資,但陛下對英格蘭王國的法律並不精通。
詹姆士更加生氣:你們還要不要國王的領導了? 大法官答:國王在萬人之上,但卻在上帝和法律之下。
1608年,對應大明萬曆36年。但是,讓我們看看比詹姆士一世要早500多年的宋仁宗。
宋仁宗也曾要過一把大法官的癮,當時的風俗是,“近臣有罪,不付有司議法”,仁宗自己當法官,準備直接給近臣判罪。
“近臣”為皇帝身邊的內侍,屬於皇室家奴,以家法私自處置理論上並無不妥。但諫官王贄還是站出來抗議:“情有輕重,理分故失,而一切出於聖斷,前後差異,有傷政體,刑法之官安所用哉?”
王贄認為,司法是一門專業技藝,“情有輕重,理分故失”,這裡面的細微處,君主未必通曉。
假如“一切出於聖斷”,難免會因為不專業而出現差異裁決,鬧出笑話。況且,君主當法官,叫專業法官往哪裡擺?因此,王贄提出,“請自今悉付有司正以法”。
宋仁宗是怎麼迴應的?“許之”
兩個故事相似,但結局大不同。在柯克的故事中,“詹姆斯勃然大怒,柯克感覺到落在他頭上的全部力量,忙不迭祈求陛下憐憫他、寬恕他”。
隨後被免職。宋仁宗卻最終採納了王贄的意見。很顯然,宋仁宗比詹姆斯一世更會剋制自己的權力慾,也更尊重司法的獨立性。
晚清的立憲派一直想說服清廷“虛君立憲”,終究失敗,如果將滿清轉換成宋仁宗時代,“虛君立憲”的轉型,又將是一副何等氣象?
缺乏野心、霸氣和手腕,實事求是地說,宋仁宗的確談不上雄才大略,在華人的傳統認知中,根本算不得傑出。
但他節儉、謹慎、寬容,他有私德、不折騰,仁宗時期的中國或許不是“大國”,彼時的宋朝人卻最接近“大國公民”的表徵,這,也許才是文明的真正內涵。
然而,我們不得不丟擲這樣的疑問:這麼好的一個皇帝,為何在我們的歷史上沒有被大書特書?更加遺憾的是,為何這種更符合人性的國家治理方式,沒有流傳到後世?
事實上,大多數朝代建立之初,基本上都是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但當國力漸漸恢復,基於專制統治的獨佔性本質,皇權與無為而治思想無法相容,朝代之初的治理理念必然被碾壓。
因此,歷史上數百位皇帝中,也僅僅有漢文帝、宋仁宗等極少數幾位將這種道家思想貫徹到底。
同理,儘管在宋朝這樣一個擁有寬鬆環境的時代,宋仁宗的出現是一個大機率事件,但傳統制度的“人治”本質,必然導致再好的治理模式也將無法常繼。
道家古老的“無為而治”思想,就這樣一直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著微弱的火花,但恰恰是這微弱的火花,最貼近現代文明中的保守主義思想。
寬容、審慎、剋制等關鍵詞,就是保守主義的基本要素。
-
6 # 瓜瓜的老謝
宋仁宗天性仁孝,對人寬厚和善,喜怒不表現於外表。大中祥符七年封為慶國公。大中祥符八年封為壽春郡王,講學於資善堂。天禧元年兼中書令,次年進封癉王。九月初八,冊封為皇太子,任參知政事李迪兼太子賓客。十四日,朝拜太廟。天禧四年,下詔五日一開資善堂,太子手握手板,南向站著,聽輔臣參決各司事務。乾興元年(1022)二月十九日,宋真宗逝世,遺詔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為皇太后,代行處理軍國事務。
趙禎
登基即位
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繼帝位,年僅13歲。初由太后劉娥垂簾聽政,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死,1033年開始親政。1022年-1063年,宋仁宗在位41年間曾多次更改年號,是兩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剛剛即位以後改年號天聖,後來改年號明道,劉太后死後,宋仁宗又改年號為景佑,之後又先後改年後為:寶元、康定、慶曆、皇祐、至和、嘉祐。
他在位幾十年,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使宋朝達到一個發展的頂峰。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仁宗皇帝當政期間,政府正式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官交子”(相對於“私交子”而言)。
善於納諫
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包拯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然沒有怪罪這個鐵面無私的人。有一次包公要拿掉三司使張堯佐的職務,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張堯佐是仁宗寵妃的伯父,仁宗有點為難,想了辦法,讓張堯佐去當節度使,包拯還是不願意,言辭更加激烈,帶領7名言官與仁宗理論,仁宗生氣地說:“豈欲論張堯佐乎?節度使是粗官,何用爭?”7人中排名最末的唐介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太宗皆曾為之,恐非粗官。”張堯佐最終沒能當成節度使,仁宗回到後宮後,對張貴妃說:“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知包拯為御史乎?”
趙禎
以上兩例,表現出這位帝王確實具有相當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這在封建時代,也算是很難得的了。因此,以往歷史學家們稱譽他為“守成賢主”。
仁宗的善於納諫還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包青天實在是政治清明的產物而非其他,因為皇帝的清明,有了包青天產生的政治環境 。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譏,還是被噴上一臉唾沫星子,仁宗都很清醒、很民主。他不認為這樣會龍威盡失,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時不能接受的,他就不理不睬。但他對提意見者絕不打擊報復,有時甚至會安撫有加。
一個懼怕大臣的皇帝,一般來說是會贏得他的人民的熱愛的,這個王朝的天也會比較清亮。
仁宗一朝不僅出現了包拯,還出現了“求之千百年間,蓋示一二見”,在《岳陽樓記》中唱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以及倡導文章應明道、致用,領導北宋古文運動的歐陽修。而仁宗慶曆初年實施的“慶曆新政”———由范仲淹主持的那場社會改革,更為王安石變法起到了投石問路的先導作用。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柳永,好不容易才通過了考試。但在仁宗看來,他不適合做官,還是填詞的好,就給劃掉了。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於是反唇相譏,說自己是“奉旨填詞”。譏諷仁宗的柳永不但沒被殺頭,填詞也沒受影響,且填得更加放肆,這就非同尋常了。也因此,柳永非但不生仁宗的氣,還“願歲歲,天仗裡常瞻鳳輦”。(意思是: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儀仗,瞻仰到宋仁宗的風采,天下百姓都擁戴宋仁宗。)
-
7 # 心懷家園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北宋第四位皇帝,初名趙受益,公元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母為李宸妃。 大家耳熟能詳的包拯包青天就是宋仁宗時的。其實個人認為宋仁宗若是專門研究藝術會做出更大成就。
仁宗生平:
早年曆封慶國公、壽春郡王、升王,官中書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趙禎即位,時年十三歲。他在位初期,由章獻明肅皇后劉氏垂簾聽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開始親政。在位中期爆發第一次“宋夏戰爭”,經三年交戰後,雙方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朝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史稱“重熙增幣”。慶曆三年(1043年),任用參知政事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企圖遏止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及“三冗”現象,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崩逝,享年五十四歲。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諡號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廟號仁宗,葬於永昭陵。
藝術造詣:
趙禎善書法,史稱其“天縱多能,尤精書學”,尤擅飛白體,《書史會要》稱“埶遒勁,可入能品” 。宮殿門觀,多為其飛白書題榜。當時大臣的神道碑首,也多有其題字。趙禎通曉音律,《宋史·樂志》載:“仁宗洞曉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賜教坊,或命教坊使撰進,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
總體評價:
趙禎在位期間,北宋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他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全宋詩》錄有其詩。
趙禎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對待臣僚、侍從寬厚。諫臣包拯屢屢犯顏直諫,甚至唾沫都飛濺到趙禎臉上。但趙禎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未予以怪罪。
總體而言,趙禎知人善用,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相對安定,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家譽為“守成賢主”。 史上有“慶曆、嘉祐之治”之稱,尤以“嘉祐之治”為多。
-
8 # 御史大夫001
宋朝的仁宗皇帝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皇帝,如果守成之君中非要有個排名的話,肯定能進前三甲。
宋仁宗名字叫趙禎,在位42年,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古代也是在位時間比較長的皇帝之一。
一生節儉仁慈,稱為仁宗的確是名副其實,他把古代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了新的高點,十個康乾盛世也不能和其相提並論。
乾隆皇帝說過一生中最佩服的3個皇帝除了康熙和唐太宗也就是仁宗皇帝了。
仁宗皇帝特別的能夠虛心納諫,有時候和包拯爭得面紅耳赤,唾沫星子都濺到臉上,然後用袖子一擦繼續。
皇后的一個親戚想弄個官噹噹,拖皇后給仁宗說說。仁宗第二天給包拯等大臣就提出了這個事,結果導致爭論半天被包拯等人給回絕了。仁宗回到後宮給皇后說,我說的不行吧,你非要讓我說。我就知道他們不會同意。
有一天宋仁宗和隨從去逛御花園,天氣比較熱,仁宗皇帝在逛的時候呢一邊逛一邊往後看。最後逛完以後回到後宮對皇后說,皇后快給朕倒點水喝,渴死我了。皇后說你渴了為什麼不給太監要水喝啊?仁宗皇帝說,我逛的時候往後看了他們沒帶水壺,我要是說渴了,因為他們沒帶水壺會挨處罰的。所以我就忍著回來了。從這件小事上足以證明仁宗的仁慈。
大臣們怕仁宗皇帝縱色過度,於是紛紛給仁宗皇帝上疏,仁宗皇帝把下面送來的宮女每人發了300貫錢給送回家了。
仁宗皇帝在位42年,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裕。仁宗死後,商人罷市,百姓家家設靈堂來惦念仁宗皇帝。一時間整個京城百姓給仁宗燒紙白天像黑夜。遠在四川的百姓聽說仁宗皇帝駕崩也都設靈堂惦念。從古至今出現這樣的情況仁宗是唯一一個。
遼國皇帝聽說仁宗皇帝駕崩也為仁宗皇帝設靈堂祭拜。
仁宗皇帝不愧為明君英主,帝王典範。
-
9 # 漂泊遠方的刺蝟
經濟發展。宋仁宗統治時期,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仁宗皇帝當政期間,政府正式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官交子”。
宋仁宗節儉愛民。仁宗皇帝不光對人仁慈寬厚,身為九五至尊,但對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衣食非常簡樸。一次,宋仁宗在散步,時不時就回頭看,隨從們都不知道皇帝在幹嗎?宋仁宗回到宮中,立刻讓嬪妃倒水,嬪妃問他在外面為什麼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忍著口渴?他稱,屢屢回頭,沒見隨從帶水,如果問起,怕隨行受處罰。
接受官員諫言。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包拯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還有一次,諫官王素勸諫仁宗不要親近女色,怕陛下為女色所惑,宋仁宗命令太監,給這些被送進宮的女子每人三百貫,然後馬上送她們離宮。
北宋詩詞著名。蘇軾、蘇轍考中進士以後,宋仁宗看了他們的文章後,讚歎不已,稱為子孫物色到了兩個宰相之才。而北宋時期,詩壇、詞壇、文壇最輝煌燦爛的時刻,基本都是在他在位時期。這一切,肯定與仁宗皇帝的仁慈、寬厚密切相關。
宋仁宗駕崩,百姓無不哭泣。公元1063年,宋仁宗駕崩,時年54歲,仁宗駕崩的訊息傳出後,“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燒紙錢哭於大內之前。”洛陽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以至天日無光,偏遠地區的人們也帶孝帽哀悼。
-
10 # 老潘胡說
宋仁宗趙禎——開創仁宗盛治的千古第一仁君。
宋太祖知道自己行,所以他黃袍加身。宋真宗知道自己不行,所以他澶淵之盟。太宗、神宗是最討厭的型別,因為不知道自己不行。
宋仁宗趙禎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時間42年,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讚。就連皇帝,也說:“平生最佩服的三個帝王,除了爺爺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之所以稱說宋仁宗是明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體現:
經濟發展。宋仁宗統治時期,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仁宗皇帝當政期間,政府正式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官交子”。
宋仁宗節儉愛民。仁宗皇帝不光對人仁慈寬厚,身為九五至尊,但對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衣食非常簡樸。一次,宋仁宗在散步,時不時就回頭看,隨從們都不知道皇帝在幹嗎?宋仁宗回到宮中,立刻讓嬪妃倒水,嬪妃問他在外面為什麼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忍著口渴?他稱,屢屢回頭,沒見隨從帶水,如果問起,怕隨行受處罰。
接受官員諫言。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包拯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還有一次,諫官王素勸諫仁宗不要親近女色,怕陛下為女色所惑,宋仁宗命令,給這些被送進宮的女子每人三百貫,然後馬上送她們離宮。
北宋詩詞著名。、考中進士以後,宋仁宗看了他們的文章後,讚歎不已,稱為子孫物色到了兩個宰相之才。而北宋時期,詩壇、詞壇、文壇最輝煌燦爛的時刻,基本都是在他在位時期。這一切,肯定與仁宗皇帝的仁慈、寬厚密切相關。
宋仁宗駕崩,百姓無不哭泣。公元1063年,宋仁宗駕崩,時年54歲,仁宗駕崩的訊息傳出後,“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燒紙錢哭於大內之前。”洛陽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以至天日無光,偏遠地區的人們也帶孝帽哀悼。
-
11 # 鄜延路節度使李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去世,遺詔以楊太妃為皇太后與皇帝同議軍國事。御史中丞蔡齊和諫官范仲淹都上疏指出皇帝剛親政,豈能讓女後相繼稱制。於是刪去遺詔中“同議軍國事”的內容,宋仁宗開始親政,他親政以後的第一個年號是景祐。
明道二年四月,宋仁宗組成了親政以後第一屆宰執班子,體現了試圖消除太后影響的意圖。舊相張士遜留任,他是宋仁宗東官老師。宋仁宗先與另ー舊相呂夷簡討論班底,準備把原為太后信任的執政張耆、夏竦和晏殊等都罷政出朝,不料宋仁宗把這一打算洩露給郭皇后聽,郭皇后說了一句:“夷簡就獨獨不趨附太后嗎?不過機巧善變異了。”宋仁宗立即改變了對呂夷簡的看法,把呂夷簡的相位也給罷免了。
取代呂夷簡為相的是李迪,太后垂簾的十餘年中,他一直出守地方,未獲重用,再次人相倒也堪稱人選。執政中參知政事薛奎是留任的,他在天聖七年就入政府,議論從不迎合迴避,倘若所論不被採納,歸宅就嗟収不食,家人笑他,他說:“我仰慚古人俯愧後世啊!”新任命的執政還有參知政事王隨、樞密副使李諮和籤書樞密院事王德用。呂夷簡被出乎意料地罷相,就託內侍閻文應打聽,才知底裡。但他不動聲色,半年以後,宋仁宗感到張士遜在朝政上不能有所建明,思念呂夷簡,又召他為相。
親政之初,有人抓住宋仁宗非劉太后親生的空子,在皇太后垂簾聽政上大做詆譭的文章。范仲淹向宋仁宗指出太后保護陛下十餘年,今天應掩蓋其小過失,保全其大恩德。”宋仁宗聽了既感動,又慚愧,表示自己也不忍心聽這些詆譭,便下詔不許再議論皇太后垂簾聽政時的事情。
其後范仲淹提出八項建議,呂夷簡也上書指出朝廷的八種積弊,請求改革弊政的呼聲十分強烈。宋仁宗也有振衰起弊一新政治的良好願望。但宋仁宗親政還沒有改元,重新整理朝政尚未著手,就發生了廢后風波。在宋仁宗的婚姻上,劉太后也是強行貫徹自己的意志。宋仁宗最先醉心於姿色絕世的王蒙正的女兒,劉太后卻認為她妖豔太甚不利少主,把她改配給自己的侄兒。
在正式選後時,宋仁宗屬意於大將張美的曾孫女,但劉後堅持立另一大將郭崇的孫女為皇后。宋仁宗對硬塞給他的郭皇后並不喜歡,而郭皇后卻仗著太后之勢非常驕縱,使宋仁宗難得親近其他妃嬪,仁宗早就了一肚子的氣。
太后去世後,宋仁宗就追冊已死的張美人為皇后,既還張美人的舊情,也報劉太后的宿怨。而郭皇后卻不時與宋仁宗寵愛的尚、楊兩美人爭寵奪愛。一次,尚氏當著宋仁宗譏刺她,氣得她跳起來打尚氏的耳光,宋仁宗庇護尚氏,一掌落在宋仁宗的脖子上。
一怒之下,宋仁宗決定廢黜郭後,與宰執近臣商量。宰相呂夷簡對前不久因郭後一句話而罷相出朝,一直耿耿於懷,當然不會放過這一報復的機會。他在表示贊同時,還提供了兩條強有力的廢后理由一是皇后九年無子,二是漢唐自有故事。十二月,廢后詔書一公佈,立即引起軒然大波。
由於呂夷簡的指示,臺諫官反對廢后的奏疏也無法轉達給宋仁宗。於是,御史中丞孔道輔率領范仲淹等十名臺諫官進殿面奏,認為皇后不應輕率廢黜,要求宋仁宗接見,當面進諫。但呂夷簡早有佈置,殿門緊閉不開。孔道輔拍打門環,大呼:“皇后被廢這種大事,奈何不聽臺諫入言?”
宋仁宗命宰相向臺諫官說明皇后當廢的情況,在辯論中,孔道輔和范仲淹等臺諫官佔據著道義的制高點,逼得呂夷簡無話可說,只得讓他們明天直接向皇帝進諫回去後,呂夷簡對宋仁宗說臺諫官這樣請對非太平美事,便讓宋仁宗早作準備。
孔道輔正準備上朝留百官一起與宰相當廷辯論,卻聽到了宋仁宗關於臺諫即日起不許相率請對的詔書,同時接到了處罰臺諫官的詔書,道輔、范仲淹出知州郡,其他臺諫官分別罰金。
景祐元年(1034年),被廢的郭後出居瑤華宮,而尚、楊二美人越發得寵。但宋仁宗不久一場大病,數日不省人事。朝臣們私下議論,認為都是二美人“每夕侍上寢”的緣故。內侍閻文應不斷勸說宋仁宗,宋仁宗不耐煩地略一點頭,閻文應就把二美人送出了後宮。次日,傳出詔旨:尚美人出為道士,楊美人安置別宅。九月,曹彬的孫女立為皇后。
後來宋仁宗頗思郭氏,派密使召她入宮,郭氏表示:若再受召,必須百官立班受冊。閻文應一向在宋仁宗面前說郭氏的壞話,擔心郭氏人宮對己不利。恰巧郭氏得病,宋仁宗讓他帶醫生前去治病,郭氏不久暴卒,人們都懷疑是閻文應下的毒手。
宋仁宗親政當年,改變太后垂簾以來單日上朝的慣例,恢復每日上朝問政的祖宗舊制。對百官章奏,無論大事小事,宋仁宗都親自批覽,以至呂夷簡也勸他抓大放小,不要每事躬親。
其餘的精力,宋仁宗則投入了大內後宮。於是,關於宋仁宗日居深宮好近女色的傳言不僅流佈道路,也在一些朝臣的上書裡委婉地出現。諫官滕宗諒形容宋仁宗“臨朝則多贏形倦色,決事如不掛聖懷”,宋仁宗怒不可遏,以言宮闈事不實,將他貶官出朝。
景祐二年(1034年),宰相呂夷簡也編了一部中書行政法規,名為《中書總例》,煌煌四百十九冊。他得意地聲稱“讓一個庸夫拿著這書,也可以做宰相”。作為一個能臣,他是頗想大權獨攬,有所作為的。這年年初,宰相李迪的姻親範諷被御史龐籍參劾,李迪將龐籍遷官以為祖護。不料龐籍要求追査,呂夷簡抓住契機窮追不捨,使得政敵李迪因庇護姻親而罷相出朝,自已當上了首相。
代替李迪為相的是王曾,他在上一年重入政府任樞密使。王曾在天聖間任相七年,呂夷簡作為參知政事曾是他的副手,對王曾相當尊重,王曾因而力薦他為相。呂夷簡在王曾罷相後連任五年宰相,在宋仁宗親政初雖一度罷相出朝,但不久依然回朝做他的首相。
也許為了報答提攜之恩,也為了排擠李迪,呂夷簡力請他回朝擔任樞密使。范仲淹與王曾相處很好,這年也被召入朝擔任天章閣待制,依舊直言無隱。他認為郭皇后之死與閻文應有關,就上書揭發閻文應終於貶逐嶺南,死在路上。事關郭皇后之死,呂夷簡有點彆扭,就遞話過來:“待制乃是侍從,不是口舌之任。”言外之意讓他閉嘴。
范仲淹反擊道:“向皇帝進言,正是侍從所應做的!”呂夷簡就讓他去權知開封府,指望以事繁任重讓仲淹無暇議論朝政,也希望他在繁忙的公務中犯錯誤,好有將他調離出京的把柄。豈料范仲淹到任僅一個月,就使素稱難治的開封府“肅然稱治”,以至當地人稱讚他“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
范仲淹對倖進之徒奔競於呂夷簡門下深為不滿,繪製了幅《百官圖》進獻給宋仁宗,指明近年升遷的官員中,哪些是正常遷轉,哪些有宰相私心,還提醒宋仁宗說:“進退近臣,不宜全委宰相。”'他還援引漢成帝過分信任張禹,導致王莽專政的歷史教訓鋒芒直指夷簡道:“恐怕今目朝廷也有張禹破壞陛下家法!”呂夷簡聽說大怒,在宋仁宗面前逐一辮駁,指控仲淹“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將他貶知饒州。
呂夷簡還讓宋仁宗在朝堂張貼所謂的“朋黨榜”,戒飭百官越職言事。呂夷簡一手遮天、窮治朋黨的做法,引起正直之士的強烈不滿。秘書丞、集賢校理餘靖上書宋仁宗,請求追改貶黜范仲淹的詔命。館閣校勘尹洙自願要求列名范仲淹的“朋黨”,不願再在京師呆下去。
歐陽修也在館閣校勘的任上,他致信右司諫高若訥批評他身為言官,不敢說話,有何臉面見士大夫。高若訥把信交給了宋仁宗,於是歐陽修與餘靖、尹洙都被貶官出朝。另一個館閣校勘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記這一事件,四賢指范仲淹、餘靖尹洙和歐陽修,一不肖指高若訥,一時洛陽紙貴,爭相傳抄,公道人心在范仲淹這邊。而宋仁宗在這場風波中,聽任呂夷簡為所欲為,與親政之初廣求直言的做法大相徑庭。
王曾這時還是宰相,范仲淹曾當面批評他:“譽揚人才,是宰相的責任。您的盛德,惟獨這一方面還有欠缺。”王曾回答說:“倘若當政者,恩欲歸己,怨將歸誰?”范仲淹深為歎服。王曾與呂夷簡併相以後,見他獨斷專行,許多問題上政見分歧,搞不到一塊兒,矛盾再也無法掩蓋。
宋仁宗問王曾有什麼不滿,他便把所聽到的呂夷簡招權市恩收受賄賂的傳聞說了出來。宋仁宗問呂夷簡,他就與王曾在宋仁宗面前對質。王曾的話難免有點過頭,受賄之類指控又難以立即坐實。參知政事宋綬倒向呂夷簡,樞密副使蔡齊則敬重王曾,宰執分為兩派經常在宋仁宗面前爭吵個不停。景祐四年,宋仁宗一怒之下,把呂夷簡與王曾,連同追隨他們的宋綬和蔡齊都給罷免了
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屬党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自稱皇帝,去宋封號,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宋仁宗明道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寫信通知宋廷,希望他們承認這一事實。可是宋朝大多數官員主張立刻出兵討伐西夏,興師問罪。於是宋仁宗於當年六月下詔削去元昊官爵,並懸賞捉拿。從此,長達三年之久的宋夏戰爭全面爆發。
北宋與西夏之間發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3次大規模戰役,都以宋軍失敗而告終,史稱“鎮戎三敗”。雖宋在屢敗之餘揚言要重整決戰,但實際上想與西夏握手言和。西夏雖屢勝,但所掠奪所獲卻抵償不住戰爭中的消耗,與先前依照和約及透過宋夏民間貿易所的的物資相比,實在是得不償失。
此外,由於西夏景宗元昊好大喜功,四處征戰,國庫空空如也、民間貿易中斷後,西夏貨幣上漲,百姓十分困苦,四處怨聲載道以及西夏與遼出現矛盾等各種主觀原因,使西夏不得不與宋廷和談,因此,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五年(1042年)六月,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貴前往東京議和,宋仁宗表示願意接受西夏議和建議,並將談判的全權交給左諫議大夫、龍圖閣直學士、知延州事、鄜延路馬步軍都部署兼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龐籍。雙方自第二年開始進行正式談判。
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協議。史稱“慶曆和議”。
宋夏戰爭結束結束後,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上呈《答手詔條陳十事》,進行改革。范仲淹、富弼等人綜合多年來的經驗,於九月將《答手詔條陳十事》奏摺呈給宋仁宗,作為改革的基本方案。朝廷表示贊同,並頒發全國。
新政強調澄清吏治,對官吏和商人構成威脅,守舊派朝臣習於苟安,攻擊范仲淹等人結黨營私。夏竦刻意製造朋黨的流言,更偽造一封石介生前寫給富弼的密信,信裡說要廢掉仁宗,並造謠說石介是詐死,早已經逃往契丹。對此宋仁宗半信半疑,搖擺不定。最後仁宗對於改革失去信心,新政在一年四個月後就偃旗息鼓,范仲淹被迫罷參知政事。慶曆新政最終以失敗收場。慶曆新政的失敗更影響日後的熙寧變法,王安石在執行上改以“理財為方今先急”,不再以裁減冗官為訴求。
范仲淹提出的十事,大多以詔令的形式頒行全國,在罷黜了一批官吏之後,“論者藉藉”,富弼說:“範六丈公則是一筆,焉知一家哭”,范仲淹卻說:“一家哭何若一路哭?”由於官僚集團受到極大震動,史稱“按察使多所舉劾,人心不自安,任予恩薄,磨勘法密,僥倖者不便,於是謗毀浸盛,而朋黨之論滋不可解。”由於“新政”限制了權貴、官僚的既得利益,招致了猛烈的攻擊。不久范仲淹被貶,象徵新政的失敗收場。
宋仁宗三十四歲前生過三個兒子,都天折了;其後,雖生到第十三女,卻未有兒子出生。他在位四十二年,多次“不豫”(皇帝病危的代名詞),一不豫就人事不知,胡言亂語,這種病狀在太宗長子趙元佐、三子真宗和南宋光宗身上,一再重現,似乎是趙宋宗室的家族病。
嘉祐元年(1056年)正月,仁宗再次“不豫”",長達二十日,多虧宰相文彥博把持大局,才渡過了危機。這種局面令朝廷大臣們意識到確立皇位繼承人已迫在眉睫。當年五月,知諫院範鎮率先奏請立太子。在當時,立儲問題是最為敏感的朝廷大事,即便是宰相也不敢妄議,以免疑忌於君主而身敗名裂。
範鎮的奏議,引起朝廷震動。宰相文彥博責備他事先不與執政商量,範鎮說:“我做好必死的準備,才敢上奏。與執政商議,若以為不可,我難道終止嗎?”司馬光在幷州通判任上,鼓勵範鎮義無反顧,以死相爭,並與御史趙抔先後上疏支援他。
仁宗把範鎮先後送呈的十九道奏章交給中書,就是不表態,中書宰執也只得不置可否。朝廷升任範鎮為侍御史知雜事,他以進言不用居家待罪百餘日,鬚髮盡白。仁宗被他所感動,流淚請他再等三二年,還指望能自生龍種。嘉祐三年,張堯佐去世,仁宗發牢騷:“臺諫官總以為我用張堯佐,就像唐明皇用楊國忠那樣,會招來播遷之禍。我看也不見得。”
一旁的戶部員外郎唐介介面說:“陛下一旦有播遷之禍,恐怕還不如唐明皇。明皇還有兒子肅宗興復社稷,陛下靠誰?”仁宗氣得臉色驟變,卻無反駁理由,沉默良久才說:“立子之事,與韓琦已商量好久了。”
韓琦這時正與富弼並相。他容貌凝重,令人望而生畏,但與人相交卻渾厚溫恭,說到小人忘恩負義傾陷自己時,也辭和氣平,如說尋常事。慶曆年間,他與范仲淹、富弼同為執政,上朝爭事議論,下殿不失和氣。
為相以後,用人只據公議,所用之人未必謀面,甚至也不知道是他所薦。嘉祐三年,他任相不久,就向仁宗進言:應該吸取前代儲君不立引起禍亂的教訓,選擇宗室子弟中的賢能者立為太子。仁宗因後宮有孕而遷延不定,但生下來的仍是皇女。
嘉祐六年閏八月,知諫院司馬光也上了立儲札,仁宗讓他把奏疏交給中書,司馬光請仁宗自己宣渝宰相。當天韓琦知道後讓人傳言司馬光,爭取把建言立儲的奏札送到中書,否則,他作為宰相,欲發此議,無從說起。次月,司馬光舊事重提,列舉了相關的歷史教訓,仁宗叫他將所奏立即直送中書
司馬光遵旨照辦,並對韓琦說:“諸公倘若不及時議定大事有一天,禁中夜半拿出一張紙,說立某人為嗣,那時天下誰也不敢吭聲了。”韓琦等宰執同聲應道:“敢不盡力!”司馬光為此已先後七次上書。十月初,仁宗讓韓琦看了司馬光和呂誨的奏章,問宗室中誰最合適。韓琦趁機說:“這不是臣下所敢議論的,應出自聖斷。”
仁宗曾在宮中撫養過兩個宗室子弟,其一是濮安懿王的十三子,名叫宗實。濮安懿王是真宗的侄子,仁宗的堂兄。宗實四歲進宮,八歲時,因仁宗次子出生,被送回王府。其間,仁宗曹皇后也在宮中撫養了自己的外甥女,姓高,名叫滔滔。
倆人年齡相傷,頗有點青梅竹馬的味道。慶曆末年,仁宗無子,對曹皇后說我們過去收養過的宗實和滔滔都大了,我們為他倆主婚,如何?”於是仁宗的養子宗實娶了曹皇后的外甥女(就是後來元祐更化時垂簾聽政的高太后),很是熱鬧了一番,宮中盛傳“天子娶婦,皇后嫁女”的說法。
如今從宗室子弟中確定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已經刻不容緩,仁宗自然傾向於宗實。當時宗實正在為父親濮安懿王守喪,朝廷命他起復,授以知宗正寺,以便為立儲作準備。不料他先以父喪、後以生病相推託,不肯上任。
韓琦向仁宗建議:“任命知宗正寺,外人認為就是皇子,現在不如立即為其正名。"八月,仁宗正式立宗實為皇子改名趙曙。為了政權的穩定、天下的安寧,範鎮、司馬光等一大批朝臣,忠於信念,勇於犧牲,一再犯顏極諫非臣子所宜言的皇位繼承人問題,而韓琦作為宰相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次年三月末的夜裡,仁宗突然去世,時距皇子之立僅隔半年。曹皇后制止了內侍出宮報喪,派人悄悄通知韓琦等宰執黎明入宮。韓琦趕到,即請曹皇后宣趙曙入宮即位。趙曙到場,連說“我不敢做,我不敢做”,轉身就走。韓琦等將他抱住,七手八腳為他穿上黃袍。
然後將翰林學士王珪找來草擬遺詔,他一時間驚恐得不知如何下筆,韓琦臨變不驚,吩咐他按自己說的寫。四月一日早朝,韓琦宣讀遺詔,宣佈仁宗駕崩,新皇帝已在昨日登基。這位新皇帝就是宋英宗
-
12 # 大黃扯點歷史
引言
宋仁宗一朝,名士備出,大腕雲集,幾乎讓人目不暇接。著名的有范仲淹、司馬光、王安石、包拯、蘇軾、蘇轍、晏殊、歐陽修、文彥博、狄青,等等,連宋仁宗自己也是著名的“狸貓換太子”這個故事裡的小主角。翻看資料,幾乎都是頌揚宋仁宗的文章,大部分的評價認為他基本上無愧於他的廟號,當得起一個“仁”字。元代宰相脫脫編的官方宋史裡就這樣評價:“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宋徽宗時代的邵博寫了一部《邵氏聞見後錄》,裡面收錄了仁宗的一則逸聞,說仁宗死時訃告送到敵對國家遼國,竟然“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連遼的皇帝耶律洪基也握著使者的手痛哭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這個故事十分神奇。不管是邵博杜撰的還是根據一些線索添油加醋寫成的,我覺得,對於前幾代的已經作古了的皇帝,如果這個皇帝實在很糟糕,根本沒什麼理由去這樣吹捧。在專制制度下,為尊者諱的事情當然有,違心地高喊萬歲也是難免,但是隔了幾代以後,如果硬要把一個平庸的皇帝,甚至是一個壞皇帝說成有多好多好,這實在沒有任何意義,何況宋仁宗與宋徽宗還隔了四五輩之多,邵博如果靠這個溜鬚拍馬,真是愚蠢到家了。再說邵博這本書多是記載文人逸事,純屬自娛之類,我估計他無非想留個名罷了。因此,我認為,這種事情雖不可全信,但是它透露了一個資訊,那就是宋仁宗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不壞。
在我看來,宋仁宗是個挺不錯的皇帝。他的不錯表現在幾個方面:
宋仁宗有所懼宋史里仁宗本紀的“贊”裡這麼說:“仁宗恭儉仁恕,出於天性,一遇水旱,或密禱禁庭,或跣立殿下。”至於遇上歲星犯南鬥、太白晝現、地震、災害等等自然異象,仁宗都會虛心徵求臣子的意見,大張言路,大赦天下。“朕未嘗詈人以死,況敢濫用闢乎!”仁宗的這句話,多少交代了他對於上天的敬畏。有所懼就有所不為,在中國的封建時代,帝王重視天象是很普遍的事情,即使象宋徽宗這樣的浪蕩皇帝,對於上天的示警還是有所懼,比之於我們現代人的無法無天,“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時代似乎還有點亮色。
這些是離題的話了。除了敬畏老天,仁宗還擔憂諫事官的批評,還擔心史官對他的評價。這裡面不能排除他性格懦弱的因素,但恰恰是這種性格,幫助他聽得進不同的意見,有的甚至是很尖銳的意見。比如有一個故事說大臣王德用送了美女給他,他一見就大為喜歡,正想留著,卻被前宰相王旦的兒子王素羅羅嗦嗦了一通大道理,仁宗聽完後居然咬咬牙同意不要了。王素看仁宗這樣子,便又討價還價地討好說:“皇上知道錯就行了,這女的既然已經進宮,您老人家就受用幾天,過幾天再送出去吧。”結果仁宗流著眼淚說:“朕雖然是皇帝,人情也是和大家一樣的,日久生情,到時候朕也捨不得趕她啊,不如現在就不要吧。”呵呵,被大臣訓得哭鼻子,你看這個仁宗是不是很可愛?至於其他關於他嚴守規矩的故事還不少,不管是不是後人的附會,至少說明這個皇帝還是守點規矩的。
宋仁宗重感情人與畜生的區別,無非就是在於感情。畜生是不是有感情,這件事情不在這本書研究的範圍,但是看很多史書,最遺憾的事情就是看到往往無情的才是真丈夫、真豪傑,而那些心不狠手不辣的經常是可悲的失敗者。還好,在宋仁宗的故事裡,他還是一個重感情的人,比之趙匡胤還更多些。從他對養母劉太后、楊太妃和生母李宸妃的態度,至少表面上看出了他既重情又重義。即使是對待他很不喜歡的驕橫老婆郭皇后,他無非也是令其出家了事,她死後仁宗仍然想念舊情,還她一個皇后的名分。至於他所寵愛的張美人死的時候,作為一向重視諫事官的他,卻非要為她爭一個生前無法給她的皇后名分,以至於有一個活著的曹皇后和死了的張皇后同時並在,在對這件事的處理上,與他一向對言官的話不甚違抗的作風完全兩樣。在給武將狄青的待遇上,他也是力排眾議,甚至冒著違背祖宗家法的罵名,任命了一個樞密副使。這些事情多少告訴我們,他對待自己所喜愛的人,是動了真感情的。
宋仁宗心胸寬宋史對他的評價有這麼一句:“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雖不乏溢美之詞,但也不會完全脫離實際。我查了幾個小故事,不妨在這裡囉嗦一下。
南宋時候,婺源的一個書生朱弁寫的《曲洧舊聞》裡說到,有一次,因為仁宗心愛的張貴妃的囑託,仁宗準備為她的伯父張堯佐弄個宣徽史的虛銜,包拯上殿直諫,“反覆數百言,言吐憤疾”,噴了仁宗皇帝一臉唾沫星子,直到皇帝將錯誤任命“罷之”為止。這樣不禮貌地干涉皇帝家事,換了是別個皇帝,只怕要龍顏大怒,即使不是立斬不赦,也要把包拯大逆不道的發言印發成冊,交由大會討論了。
明朝時候的鄭瑄《昨非庵日纂》也有個逸聞,說是仁宗時四川有個讀書人,獻了一首詩給成都太守,其中有這麼兩句:“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一看,呀,這不是反詩嗎?遂將他五花大綁,交給皇帝邀功請賞去了。可是仁宗的反應卻很平淡,說:“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寫首詩洩洩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官做做吧。”然後就任命了這個老秀才為司戶參軍的小官兒。
明朝的馮夢龍寫的《情天寶鑑》裡的故事更神奇,他說當時一個詞人叫做子京的,和他哥哥並稱大宋、小宋,很有名氣,就好比我們現在的影視明星一樣牛逼。有一回子京經過御街,剛好有一隊宮中的轎子經過,其中一個轎子裡一聲嬌滴滴的低聲歡呼:“啊,是子京!”這與我們現在的女人們見到歌星後發出快樂的尖叫很相似。這個子京看到連皇宮裡的女人都成了自己的粉絲,不禁腦袋發熱,回來以後,寫了一首《鷓鴣天》,詞曰:“寶轂雕輪狹路逢,一聲腸斷繡幃中。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金作屋,玉為籠,車如流水馬如龍。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幾萬重。”你看看,滿紙不成體統,分明連皇帝的女人也想調戲調戲。宋仁宗看到這首詞,花了好大力氣找到這個粉絲宮女,然後把子京喚了來,說,蓬山遠乎哉?不遠也。然後把這個瑟瑟發抖的宮女送給了這個“惶懼無地”的多情詞星。這個老皇帝也是夠有意思的,只不知這個子京到了蓬山以後,是不是後悔得一塌糊塗?嘿嘿。
結語總之,我認為,這些後世人們寫的故事有時候半真半假,不能完全當真。不過話又說回來,對於歷史這件事,即使是當時的人寫當時的事情,我看也是大部分做不得數,裡頭的水分又有天知道。對這些故事,我的觀點是,因為畢竟這些已經是許多朝代以前的故事了,不是作者被逼著昧著良心寫下來的,所以,即使是附會虛構的,也是善意的,多少說明仁宗還是滿慈祥的,心胸還是滿寬廣的,不然的話,為什麼不編成是其他皇帝?
宋仁宗性格隨和,為政寬鬆,他的一朝,文士們如魚得水,據說連近代的文學家林語堂先生也十分羨慕。不過,宋仁宗性格造成的問題也很多,比如他樂善好施,對於宋朝的國庫就不是件好事;他提拔官員、選拔讀書人很賣力,由此也造成了大量的冗官;他在與西夏的戰事中沒什麼建樹,負擔了不少的歲貢;他的一朝,士兵和農民的起事不見得比其他皇帝少,可見群眾的生活仍然是苦難的多。等等。儘管如此,他的所為多少契合了儒家關於治國於“仁”的理想,被後世冠以很高的榮譽也是無可厚非的。
事實上,我認為,一方面是他的性格,一方面也是趙宋立國時代建立了良好的監督制度,這二者的互相推進,才能使仁宗的寬容治世成為可能。否則的話,君權膨脹,一枝獨大,什麼善惡是非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還有什麼故事可說?當然除了山呼萬歲,別無選擇了。
-
13 # 左痞子老五
宋仁宗趙禎(zhào zhēn)(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母親是李宸妃,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封慶國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封壽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進中書令,二年(1018年)進封升王。九月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駕崩,仁宗即帝位,時年13歲,1023年改元天聖。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4歲。
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繼帝位,年僅13歲。初由太后劉娥垂簾聽政,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死,1033年開始親政。1022年-1063年,宋仁宗在位41年間曾多次更改年號,是兩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剛剛即位以後改年號天聖,後來改年號明道,劉太后死後,宋仁宗又改年號為景佑,之後又先後改年後為:寶元、康定、慶曆、皇祐、至和、嘉祐。
他在位幾十年,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使宋朝達到一個發展的頂峰。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仁宗皇帝當政期間,政府正式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官交子”(相對於“私交子”而言)。
善於納諫
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包拯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然沒有怪罪這個鐵面無私的人。有一次包公要拿掉三司使張堯佐的職務,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張堯佐是仁宗寵妃的伯父,仁宗有點為難,想了辦法,讓張堯佐去當節度使,包拯還是不願意,言辭更加激烈,帶領7名言官與仁宗理論,仁宗生氣地說:“豈欲論張堯佐乎?節度使是粗官,何用爭?”7人中排名最末的唐介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太宗皆曾為之,恐非粗官。”張堯佐最終沒能當成節度使,仁宗回到後宮後,對張貴妃說:“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知包拯為御史乎?”
以上兩例,表現出這位帝王確實具有相當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這在封建時代,也算是很難得的了。因此,以往歷史學家們稱譽他為“守成賢主”。
仁宗的善於納諫還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包青天實在是政治清明的產物而非其他,因為皇帝的清明,有了包青天產生的政治環境 。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譏,還是被噴上一臉唾沫星子,仁宗都很清醒、很民主。他不認為這樣會龍威盡失,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時不能接受的,他就不理不睬。但他對提意見者絕不打擊報復,有時甚至會安撫有加。
一個懼怕大臣的皇帝,一般來說是會贏得他的人民的熱愛的,這個王朝的天也會比較清亮。
仁宗一朝不僅出現了包拯,還出現了“求之千百年間,蓋示一二見”,在《岳陽樓記》中唱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以及倡導文章應明道、致用,領導北宋古文運動的歐陽修。而仁宗慶曆初年實施的“慶曆新政”———由范仲淹主持的那場社會改革,更為王安石變法起到了投石問路的先導作用。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柳永,好不容易才通過了考試。但在仁宗看來,他不適合做官,還是填詞的好,就給劃掉了。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於是反唇相譏,說自己是“奉旨填詞”。譏諷仁宗的柳永不但沒被殺頭,填詞也沒受影響,且填得更加放肆,這就非同尋常了。也因此,柳永非但不生仁宗的氣,還“願歲歲,天仗裡常瞻鳳輦”。(意思是: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儀仗,瞻仰到宋仁宗的風采,天下百姓都擁戴宋仁宗。)
駕崩去世
仁宗駕崩的訊息傳出後,當他的死訊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他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裡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
“仁政”,一直是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沒有一個帝王能以“仁”為諡號或冠以“仁”。儘管沒有多少人喜歡當戰爭的犧牲品,但人們總願意記住那些會打仗的皇帝,而忘卻仁宗這樣以“仁”治國的“仁主”。
宋仁宗在位期間西夏對宋發動戰事,雙方損失都很大。最終達成和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歲賜”西夏以銀、絹、茶。宋中期土地兼併及冗宮、冗兵、冗費現象日益嚴重,仁宗起用范仲淹等進行改革,但最終失敗。
公元1063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54歲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哀痛。《宋史》記載:“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時為遼國君主的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
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政治
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由范仲淹十大政策揭開序目——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但反對勢力龐大,難以推動,一年四個月後便宣佈中止。仁宗一朝對外雖無重大戰爭,對內亦無重大革新。
宋仁宗生性恭儉仁恕,百司曾奏清擴大苑林,宋仁宗說:“吾奉先帝苑囿,猶以為廣,何以是為?”宋仁宗去世後,就連訃告送到遼國時,竟“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耶律洪基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史載遼道宗“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
軍事
仁宗即位時,由劉太后垂簾聽政,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聽政十一年後病卒,仁宗始親政。
在位期間最主要的軍事衝突在於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後改變其父夏太宗李德明國策,展開宋夏戰爭,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戰宋軍先勝後敗,韓琦、范仲淹更在好水川之戰後被貶。到定川之戰,西夏分兵欲直搗關中的西夏軍遭宋朝原州(今甘肅鎮原)知州景泰的頑強阻擊,全軍覆滅,西夏攻佔關中的戰略目標就此破滅。西夏因連年征戰國力難支,最後兩國和談:夏向宋稱臣,宋每年賜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史稱“慶曆和議”,取得了近半世紀的和平。
遼興宗時以蕭惠陳兵宋境。接著,宋朝派富弼與遼國協議,其嚴詞強硬,博徵旁引使國威大振,打破遼國索要後周時期柴榮奪取的三關之地,以增加歲幣為條件,維持澶淵之盟的和平協議,史稱重熙增幣。
但需注意歲幣支出對宋而言並非沉重負擔,比起選擇戰爭的軍費,歲幣開支無足輕重。寶元元年,陝西出支為1551萬;寶元二年展開宋夏戰爭後,慶曆二年陝西出支為3363萬,幾近赤字。遼國失去南下劫掠的經濟誘因,也是遼宋能維持百年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皇祐四年(1052年),儂智高反宋,軍隊席捲廣西、廣東各地。仁宗任用狄青、餘靖率兵南征。皇祐五年,狄青夜襲崑崙關,大敗儂智高於歸仁鋪之戰。遁走,後不知去向。
經濟
仁宗執政時期,由於長期的和平,宋朝經濟快速發展,並出現交子。仁宗時冗兵特別嚴重,全國軍隊總計125萬9千人,佔賦稅十分之七。真宗與仁宗兩朝土地兼併更嚴重,公卿大臣大都佔地千頃以上。仁宗晚年,“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後“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
文化
宋仁宗在位期間,曾多次關心圖書館文化事業。景祐中,鑑於三館秘閣藏書多謬亂不全,詔翰林學士王堯臣、史館檢討王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人進行編次和整理,於慶曆初(公元1041年)成《崇文總目》66卷。是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錄。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又下詔:建隆初,三館聚書,僅止萬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開元舊錄,遺逸尚多,宜開購賞科,以廣獻書之路。規定每獻1卷館閣所缺之書,賞丈絹1匹,及獻500卷,特與文資。次年閏月,又下詔搜訪遺書:“凡吏民有以書籍來獻者,令史館視其篇目,館中所無則收之。獻書人送學士院試問吏理,堪仕職官者以聞。“當年,就有三禮涉弼,三傳彭幹,學究朱載等人,響應號召獻書,並命其分置於各書府,欽賜涉弼等人以科名,以示獎勵。又下令編撰《嘉祐搜訪闕書錄》1卷,作為搜訪依據。
慶曆初,他任用富弼以和契丹,任韓琦、范仲淹以拒西夏。並試圖進行改革,但在反對派的攻擊下,不久廢罷。
人物成就
宋仁宗趙禎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一生沒有太大的作為。但宋仁宗在位時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獲得較大發展,“和而不同”的慶曆士風得以涵詠和張揚,宋仁宗與他計程車大夫合作者們共建了和諧的人文社會,為北宋的“極盛”時代的到來。做出了重要貢獻。
正面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讚。在宋代,讚美、歌頌仁宗的人有很多。這些人包括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曾鞏、胡安國、劉光祖、周必大、楊萬里、王璧、陳俊卿、劉克莊、趙汝騰、葉適、王十朋、文天祥等等。“仁”就是對他的最高評價,“為人君,止於仁。”《宋史》這樣評價讚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
14 # 閉家鎖的紅楓
當然不是,宋仁宗的“偉大”,是他後宋朝的政治鬥爭中,舊黨營造的一個虛擬偶像。
據《北宋仁宗朝變亂研究》提供的資料,北宋存在的167年時間裡,共發生民間”變亂“142起,平均每年0.85起。而仁宗在位的42年則是個高潮,有60起,平均每年是1.43起。歐陽修當時說:今盜賊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天下禍患,豈不可憂!”
所以仁宗時代,宋代百姓過得並不好,百姓和群臣的感覺是"時代在變壞“。
很多人拿出來證明仁宗偉大的例子是當時的文人筆記。但文人筆記往往是有政治立場的,尤其是北宋後期那個政治紛爭已經完全罔顧事實的時代。
如《邵氏聞見後錄》記載,仁宗趙禎去世後訃告送至遼國,時為遼國君主的遼道宗耶律洪基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宋仁宗的仁德居然連敵國都能感動?
其實,自從澶淵之盟開始,宋遼兩國君主在國葬時互致哀悼,在訃告時掉幾滴眼淚本就是外交慣例,要說這裡有什麼真情實感就太天真了。如仁宗的父親宋真宗,崩逝訊息傳到遼國,遼聖宗同樣是:
“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同樣的,遼聖宗去世,仁宗接到訃告也是下令:綴朝七日,汴梁城中禁止娛樂,百官穿喪服哀悼,因為宋遼至少在名義上還是兄弟之邦。
宜特輟視朝七日。兼禁在京音樂七日。輟視朝日為始。其河北河東沿邊州軍。宜令轉運司遍牒。限指揮到。亦禁樂七日。擇日備禮樂舉哀成服。宜令太常寺詳定以聞。然後遼帝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這話話細想也有問題。仁宗在位確實是42年,但宋遼之間沒打仗的時間可不是42年,如果從澶淵之盟開始算應該是59年了。
在這59年裡,兩國邊境上也不是那麼安定,特別在仁宗在位期間,由於西夏叛亂獨立,遼國趁火打劫,對宋朝發出戰爭威脅,逼著仁宗把歲幣增加了六成。
而仁宗也不可能對遼國有好感,為了防備遼國,不得不全國大擴軍,僅在河北就增兵20萬。從而造成了嚴重的亢兵亢費問題,即使是在和平時期,宋朝政府財政支出的八成也用於軍隊,到而這其中的大頭,無疑都是用來應對遼國。
如此現實冷酷的宋遼關係背景下,遼國皇帝會為宋仁宗去世流淚?恐怕瞭解內情的宋朝士大夫自己也不信吧。
所以這種文人筆記,我們現代人看要多一個心眼。後世美化仁宗的文字很多,但我們追究下去,會發現作者多半有個共同點:反對熙豐變法。
像《邵氏聞見後錄》這類美化仁宗的書,在熙豐變法時期出現了很多,大量美化仁宗的事蹟就此流傳,原因很簡單:
宋神宗和王安石的熙豐變法,針對的就是仁宗在位42年期間的弊政,而反變法派為了打擊變法,就必須美化仁宗在位時期的政策。
仁宗在世的時候,其實在大臣中的評價並不高,北宋的三大弊端:“冗官冗兵冗費”都和他脫不了關係。
如蔡襄曾說他“寬仁少斷’“選人但無過疚,無不轉官。官冗如此”
蘇舜欽則上書指責他執政無方亂花錢,三司計度經費比以前增加了二十多倍而“用度不明”到仁宗駕崩時,國庫幾乎耗盡。連國葬都捉襟見肘。
司馬光則直接指責,宋朝“冗兵”就是仁宗造成的,仁宗中期為了應對西夏和遼國的軍事壓力,大舉募兵,結果軍隊規模雖然擴大,但卻多而不精,戰鬥力反而下降。
可等到宋仁宗去世,變法開始,這批舊黨士大夫的態度馬上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1069年,舊黨範純仁不滿宋神宗驅逐反對變法的 臺官劉琦,拿宋仁宗來說事,說宋仁宗是個好榜樣,有“納諫“的美德,言下之意要神宗學習。
可如果我們翻出1061年,歐陽修上的摺子,就會發現當時仁宗對不合心意的諫臣同樣不手軟。
景佑中,范仲淹言宰相呂夷簡,貶知饒州。皇佑中,唐介言宰相文彥博,貶春州別駕。至和初,吳中復、呂景初、馬遵言宰相梁適,並罷職出外。其後趙、範師道言宰相劉沆,並罷職出外。前年韓絳言富弼,貶知蔡州。今又唐介等五人言陳旭得罪。舊黨成員張方平更是睜眼說瞎話,為了勸阻神宗不要用兵西夏,說仁宗時期雖然打西夏失敗,喪師數萬,但海內宴然,民無怨言,因為滿天下知道仁宗愛好和平,鬼神也體諒皇帝的不好戰之心。
他似乎全然忘記了當年歐陽修是怎樣描述被西夏荼毒後的河東,陝西慘狀的。“骨肉流離,田園蕩盡”。
司馬光對仁宗的一個有名的評價是:身雖節儉而好施於人。意思是自己過的儉樸,但對身邊的宮人和親近大臣賞賜很厚到了沒原則的程度,說白了就是婦人之仁-------他的仁厚僅限於身邊人,對自己看不到的則沒有什麼同情心。
聞耆舊之人言,先朝公主在宮中俸錢不過月五千。其餘後宮月給大抵仿此……竊聞近日俸給、賜予比於先朝何啻數十倍矣”但另一方面,宋朝軍民卻沒從仁宗的慷慨中得到什麼好處,幾十年後宋神宗特意提到仁宗時對宋夏戰爭中流血功臣的軍人賞賜太薄,受重傷也只給2000錢實在太過分了。
“慶曆中,西方用兵,劉平、葛懷敏失律,士卒死傷數萬,方贈官,超絕推恩,子孫至及二十人者;士卒用命被重傷才得錢二千,何其薄也!”宋仁宗去世後,他的諡號最早是“神文聖武明孝”,第一字“神"的含義是”一民無為。這或許在隱晦的說他”無所作為“。
仁宗作為一個普通人,應該是個好人,耳根軟,對身邊人寬容。但他也有普通人的弱點,就是缺乏大局觀,只要慘事不是發生在自己身邊,就不加理睬,所以作為皇帝來說,稱不上是明君,最多算是幹得不太成功的守成之君而已。
-
15 # 瑜海棠棠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12歲即位,23歲親政。在宋仁宗統治時期,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稱讚他為千古第一仁君,史學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同時他才華橫溢,他擅長書法,尤為擅長飛白書。有《御製集》一百卷 。
宋仁宗尤為不喜奢華,民風淳樸,關注民間疾苦,體恤百姓,所以仁宗在位期間發展農業,醫學,是百姓安居樂業,有病可以。特別注重文化發展,當時出現的文學家有晏殊、范仲淹、歐陽修、蘇軾、蘇澈、柳永、王安石、黃庭堅等很多文人志士。同時留下了許多詩詞文章,成為華夏文明中最精華的一部分。
宋仁宗勤儉律己,廣開言路來監督皇帝的德行,德行稍有不妥就有很多言官進諫來即使批評指正,所以宋仁宗也是歷史上最少犯錯誤的皇帝,所以他去世後,連大山裡的獵人都為他痛苦哀悼。
蘇軾評價仁宗:宋興七十餘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聖、景祐極矣,而斯文終有愧於古。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攬天下豪傑,不可勝數。既自以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遠者,又留以為三世子孫百年之用,至於今賴之。
蘇軾評價仁宗:宋興七十餘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聖、景祐極矣,而斯文終有愧於古。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攬天下豪傑,不可勝數。既自以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遠者,又留以為三世子孫百年之用,至於今賴之。
確如蘇軾的評價,宋仁宗時期國泰民安,生活富裕,同時發展農業、醫學、強化軍事,同時給我們留下的文史文化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對於國家發展都是有很大幫助的,是真正的文化寶藏。
-
16 # 老林讀史
導讀:最近以北宋年代為背景的清平樂全網熱播中,講述宋仁宗這位仁君精彩的一生,但除了仁宗之外,這個被後世大明第一狂人李贄盛讚的“鉅公輩出,尤千載一時也”的時代,更是湧現了一大批後世被千古傳誦的名人,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可以比肩,趙禎知人善用,創造了歷史上著名的“仁宗盛治”
一、早年經歷宋仁宗原名趙受益(後改名趙禎),他是宋真宗趙恆的第六子,其生母為李宸妃,劇中的太后劉娥只是他的養母,因宋真宗趙恆偏愛皇后劉娥,便對外聲稱是劉娥所生。少年包青天有名的《狸貓換太子》就是說這件事的。
二、年幼繼位公元1022年,宋真宗趙恆去世,十三歲的宋仁宗繼位,由其養母劉娥代行處理國家大事,直到1033年去世,劉娥輔政期間還是幹了不少事的,政治鬥爭上,他聯合丁謂打倒了歷史上有名的宰相寇凖,終結了天書運動,結束了北宋文臣之間的黨爭。經濟上發行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興修水利、興辦州學,為宋仁宗時代“仁宗盛治”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三、性格仁厚趙禎從他諡號《宋仁宗》就能看出,史書當中關於他仁慈寬厚的記載比比皆是,比如有次仁宗和嬪妃一起吃午飯,忽然感到牙齒咬到一個硬物,被咯到生疼,吐出來飯之後,發現飯中夾雜了一個砂石,可能是米沒淘乾淨,這就我們現在不算一個事,但在皇權時代,這可是一件重則被殺的大事,但宋仁宗並沒有聲張,還悄悄的和身邊的嬪妃耳語說:“愛妃切莫將此事外洩,否則御膳房的人恐怕要被追究死罪,朕不忍聞也”——《二程外書·傳聞雜記》
另外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包拯了,包拯在擔任諫官期間,多次拉著仁宗諫言,唾沫星子都濺到仁宗臉上了,但仁宗一邊用衣袖遮擋擦臉,一邊還接受他的意見。
四、慶曆新政接下來就說說仁宗年代湧現的一大批文臣了,公元1043年,趙禎任命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宰相)和富弼、韓琦、主導變法,又提拔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針對北宋出現的土地兼併、三冗等現象進行改革,新法由於沒有得到更多人的支援,因此失敗了,各項改革也被廢止,但是為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奠定了基礎
五、對外戰爭在軍事領域,仁宗也有一定的建樹,在位期間西夏立國(李元昊稱帝)宋夏共進行了3次戰爭,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宋夏互有勝負 最終訂立盟約維持了近半個世紀的和平,另外仁宗在位期間,廣西儂智高叛亂,也被狄青平定。
六、患病無子這個在歷史上是個懸案,史料記載,仁宗有不少子女,但最終只有4個女兒存活,不得已只能過繼了侄子趙宗實(宋英宗,後改命趙曙)給曹皇后撫養,
七、汴梁病逝公元1063年,在位42年的宋仁宗病逝,全國百姓為之哭泣,數日不覺,甚至連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也抓住宋使的手大聲痛哭,仁宗最終傳位侄子趙曙。
結論:宋仁宗趙禎在作者本人看來,在歷史上是一位有位的明君,無論在為人處世或治國方面,趙禎知人善用,軍事方面更是大膽打破宋朝祖制,信任狄青,平定叛亂,在為君方面,趙禎心胸開闊,虛心納諫,是仁宗盛治的締造者。
-
17 # 小草115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中,除了死後追封,真正在位的帝王一共有421位,其中年齡最大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活了89歲,年齡最小的活了不過百日。帝王集天下權利於一身,他既是全天下最至尊的人,同時也是最苦命的人,因為有許多事情都身不由己。“十全老人,千古一帝”的乾隆皇帝認為在眾多帝王中,他最佩服三個人,一個是自己的祖父康熙皇帝,一個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一個是宋仁宗趙禎,我認為此言非虛,宋仁宗他確實稱的上歷史上是最有智者仁心的一個皇帝。
隨著《清平樂》的熱播,將這位一直默默無聞,在背後默默付出的帝王帶入了大眾的視野,仁宗皇帝其實也是一個苦命人,他的父親宋真宗身體不好,為了江山社稷考慮,不得以把兒子趙禎讓養母劉娥撫養,因為劉娥才智過人,飽讀詩書,熟讀史書,在宋真宗患病期間一直幫助代理朝政批閱奏章,處理天下大事,而生母只是一位侍女,在政事上無法幫助到他,所以直到生母去世,他都沒有相認,這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因為養母公務繁忙,他其實是由養母的閨蜜楊淑妃撫養長大。
皇權一直以來伴隨著血腥,伴隨著爭鬥,但是仁宗皇帝這些都沒有遇到,因為他是父親宋真宗唯一的兒子,儘管他無辜被攪入到宦官叛亂之中,但依然平安著路,沒有受到任何的連累,13歲的時候順利的登基為帝。
宋仁宗在位42年,他開創了北宋王朝最繁華興盛的時代,把北宋帶到了最鼎盛時期,後世稱為“仁宗盛世”,從死後後人給了他一個“仁”字的定位,就可看出他是一個具有智者仁心的皇帝,他嚴於律己,生活簡樸,心胸寬廣,後人對他一直讚賞有加。
當時的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時代,當時我們國家一年的GDP國民生產總值就相當於整個歐洲,雖然最終被遼和金欺辱,是因為它的整個大政方針是“重文輕武”,百姓乃至整個國家而言都是非常富庶的,從流傳後世的清明上河圖中就可以看出當時都城汴梁的繁華。
所有帝王都主張“仁政”,但真正能做到的沒有幾人,可以說在他之前沒有一人能夠做到擁有天下至高權利卻如此禮賢下士,為人和善,嚴於律己,論能力他不如先祖宋太祖宋太宗,論學問他不如後輩宋徽宗,但是論名聲評價最好的皇帝,非他莫屬對待下人極其寬容,有一次吃飯他吃到了沙子,他默不作聲,怕有人因此而喪命,有一次朝會,明相包拯越說越氣憤,越說越激動,吐沫星子噴了皇帝滿臉,宋仁宗一邊聽,一邊用袖子擦自己的臉,最終皇帝接受了包拯的意見。如果他不是一位寬容的人,恐怕沒有大臣敢如此,回到後宮後,忙讓下人去打水洗臉。
他執政時期名臣輩出,我們後來耳熟能詳的一代明相寇準,鐵面無私的包拯,文學泰斗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中有6位出現在與他同時期,是他透過科考選拔出來的,不得不說他任用人才眼光的銳利,這些人不僅僅是大文豪,他們同時也是國家棟梁,輔佐皇帝為了百姓福祉做出重大貢獻,我們引以為傲的的四大發明,有三個發明是在他執政時期成功的,我們國家的科技能力在當時的世界可以說首屈一指。
宋仁宗深得民心,朝政僅僅有條,老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庶,賦稅徭役減免很多,對他非常的愛戴,當他去世後,全民為他哀悼,傷心異常,甚至敵國的皇帝都被他的個人魅力所征服知道他去世後嚎啕大哭, 正所謂“公道自在人心”,評價一個皇帝的好與壞標準不一,但民心始終都是最重要的一把尺子,究其一生他確實當的起“仁宗”的稱號。
-
18 # 青色西辰
近日電視劇《清平樂》已經開始播出了,該劇講述的宋仁宗趙禎一生的故事,該角色由國內的知名演員王凱所飾演。前不久對於這部劇已經做過基本的介紹了,大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瀏覽。
近些年來宋朝在國內開始慢慢的受到大家的注意,甚至不少人對於宋朝這樣一個時代抱有極高的期待。記得某知名的歷史老師曾經被問到最想回到中國歷史的哪個朝代,他的回答就是宋朝(這位歷史老師曾經火遍國內的大江南北,如今不便提起)。在竇文濤的三人行節目裡面也曾經多次討論到宋朝,對於很多知識分子希望回到宋朝,當時竇文濤就調侃說,那是因為宋朝不殺你們(代指知識分子)。
不殺文臣是宋朝歷來的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也是很多民眾對於這個朝代非常深刻的印象。不過多數民眾對於“宋”是不熟悉的,人們習慣於提到所謂的集體歷史昌盛的時期,比如漢、唐時期,對於民眾來說宋是一個相較於周邊軟弱的朝廷,跟周邊政權的地方打仗,怎麼打怎麼輸,甚至為了維持短暫的和平還要想周圍的政權進貢,直至後來被元朝所完全打敗。這樣一個我們印象中的朝代是大家迴避提到的,不樂意去提到的。
近些年來人們對對於宋的研究越來越多,很多人也更願意去了解這段歷史,當然我們也看到更多的影視作品會去講述這段歷史。
電視劇《清平樂》的故事主角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宋仁宗,他在位42年期間開創了宋朝非常繁盛的一段時期,這段時期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此段時期又被稱為“仁宗盛世”。而且大家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會發現,宋仁宗時代可謂是人才輩出的時期,很多歷史上的名臣在這個時代都出現了,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等等歷史有人物。
突然提到這麼一個任宗,大家會覺得有些迷糊,不過他的傳說故事在中國民間則是流傳甚廣,這就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裡的一個文學故事《狸貓換太子》,故事中所換的太子就是今天所提到的皇帝趙禎,而三俠五義這個故事也被演繹成影視作品、小說、戲劇等等各種形式在民間流傳。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宋真宗時,劉氏、李氏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工於心計的劉氏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汙衊李氏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氏打入冷宮,而將劉氏立為皇后。後來,天怒人怨,劉氏所生之子夭折,而李氏所生男嬰在經過波折後被立為太子,並登上皇位,這就是宋仁宗趙禎。在包拯的幫助下,趙禎得知真相,並與已雙目失明的李氏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后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因故事膾炙人口,被後人競相傳頌。故事中的包拯、展昭想必很多人在不同型別的影視作品中都有看到過,其背後的主政的皇帝就是宋仁宗。當然《三俠五義》畢竟是一個武俠小說,很多故事都是小說家們不斷演義出來的,不能把小說中的故事當做歷史真實發生的事情來看待。
雖然是武俠小說,這個狸貓換太子的事故還是有所本的,而非憑空捏造的,根據歷史書的講法,李氏本是劉氏做妃子時的侍女,後來被真宗看中,成為嬪妃,併產下一個男嬰。連喪數子的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趙禎在出生後,便在真宗的默許下,由未能生育劉氏和楊淑妃一起撫養。李氏懾於劉後的權勢,也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滿。13歲登基的趙禎一直受到劉太后的垂簾聽政,劉太后去世之後,趙禎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氏。
李氏是在臨死時才被封為宸妃的,劉太后在李宸妃死後,最初是想秘而不宣,準備以一般宮人禮儀舉辦喪事。但宰相呂夷簡力勸大權在握的劉太后,要想保全劉氏一門,就必須厚葬李妃,劉後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以高規格為李宸妃發喪。
這段故事就已經與電視劇演繹的有所差異了,劇中的情節是劉氏活著的時候,趙禎就已經從王爺(一般以為的八賢王)那裡得知自己的生母情況,而礙於朝政可能出現的分崩離析,沒有將自己的生母迎回宮中。宋仁宗趙禎因此對於自己生母及李氏一族感到非常的愧疚,後面的故事提到趙禎想要將自己最喜歡的女兒嫁給李氏,來彌補過錯。當然這段婚姻對於這位公主來說是不幸的,公主為了抗拒這段婚姻甚至掀起了朝堂的軒然大波。
-
19 # 聰明的小龍女
歷史上的宋仁宗趙禎,北宋第四位皇帝。他只能算是一位勤儉節儉的仁君,雖然任用名臣范仲淹實行慶曆新政、整頓朝綱,但對內沒能開創大宋盛世之局、加強大宋國力,對外也敗於西夏和遼國之手,先後簽訂了慶曆和議和重熙增幣,加重了朝政危機,慶曆新政不久也被廢止功敗垂成。因此宋仁宗雖然是一代明君,但不是一為雄主。
回覆列表
宋仁宗在五歲的時候就被封為慶國公,在九歲的時候被立為太子,改名為趙禎,十三歲的時候就登上了皇位。宋仁宗在位期間,曾創立了大宋王朝的昌盛繁華的現象,在當時被稱為仁宗盛世,在宋仁宗的治理下,國力達到鼎盛的狀態。宋仁宗心胸寬廣,生活簡樸,能夠做到自律,也受到了後人的稱讚。
古代帝王一直主張“仁政”,但是,在宋仁宗之前的皇帝,沒有一個帝王能夠以“仁”來管理朝政。宋仁宗是大宋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在能力方面,他不如宋太祖趙匡胤,在學問方面,他不如宋徽宗,但如果說哪位大宋王朝的皇帝名聲最好,那在十八位皇帝中非宋仁宗莫屬了。
宋仁宗對待身邊的也很寬容,有一次,宋仁宗在御花園裡面散步,在走了一段時間後,身邊的隨從發現宋仁宗總是回頭不知道望什麼,但什麼也不說,身邊的人摸不著頭腦。等回到內殿,宋仁宗讓婢女趕緊給他倒水,自己很是口渴。
婢女很是奇怪,就問宋仁宗為什麼不從外面喝水?宋仁宗邊喝水邊說:“我回頭看了很多次,都沒有發現掌管茶水的小吏,我又怕自己這麼一問,那小吏肯定會受到懲罰,所以我就忍著回來喝水。”
還有一次吃飯的時候,宋仁宗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在吐出來的同時,還不忘記對身邊的婢女說,吃的時候小心點,如果吃到,可就是犯罪。對待下人的錯誤,他每次都能夠寬容對待。
宋仁宗不僅為人和善,而且還願意接受別人的進諫,都知道”忠言逆耳利於行“,但是真正能夠做得到的皇帝還是很少,畢竟沒有人願意總是被人說自己的缺點。
宋仁宗有一個寵妃張氏,也就是後來的溫成皇后,經常向宋仁宗為自己的伯父張堯佐謀前程,在皇后的幫助下,張堯佐在官場上風生水起,節節高升,一連升了好幾個職位。這讓朝中的大臣很是氣憤,但是沒有大臣敢站出來反駁。這時候,包拯就作為朝臣代表率先站了出來,直截了當的說明了心中所想,張堯佐沒有一點功勞,卻接二連三的升職,而且掌握國家的朝政重要職務,包拯越說越起勁,越說越激動,口中唾沫的都噴到了宋仁宗的臉上,宋仁宗只能委屈的一邊聽,一邊用袖子擦自己的臉。
宋仁宗為了不引起朝中大臣的激烈反應,就把張堯佐任命為一個有名無實的節度使的官職。但是包拯還是強烈的反對,又喋喋不休的說了起來,不僅自己說,還聯合了還幾名能說會道的官員一塊說,唾沫星子又都濺到了宋仁宗的臉上。這次宋仁宗連擦臉也懶得擦了,就直接在朝堂上對眾位大臣說,節度使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空官,給他能出什麼亂子呢?其中一個大臣伶牙俐齒道,唐太祖和唐太宗都在登基前做過節度使,所以說不可以給張堯佐這樣的官職。
如果說宋仁宗是一位不聽進諫的皇帝,會有大臣敢和他理論嗎?
雖然這位大臣是混淆視聽,唐朝的節度使和宋朝的節度使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宋仁宗一人難敵眾位大臣,還是接受了他們的建議。在朝堂上受了氣,到了後宮,就抱著一肚子氣埋怨溫成皇后,說她只知道為自己的伯父謀前程,卻一點也不為自己著想。說完就讓身邊的人去打水洗臉。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就是再偉大的人身上也會有缺點,宋仁宗也是這樣。
在史書《涑水記聞》中記載,垂簾聽政的劉太后在去世後,宋仁宗就沒有了約束,手中掌握了大權,就開始有點放肆起來。在他喜歡的張美人病逝後,宋仁宗就開始獨寵尚美人和楊美人。
宋仁宗在位的時候對朝政管理的僅僅有條,百姓生活的也安居樂業,所以宋仁宗在當時是深得民心,在宋仁宗去世的時候,所有的百姓都很傷心,全民為他哀悼。
宋仁宗是大宋王朝歷代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