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娛兒呀呀
-
2 # 獅子座心理學
我很認同他的愛情觀,愛一個人不一定要擁有,但擁有一個人就一定要好好去愛他!! 當你經歷過愛與被愛,學會了愛,才會知道什麼是你需要的, 也才會找到最適合你,能夠相處一輩子的人。但很悲哀的,在現實生活中,
由於種種原因真心相愛的人並不一定能在一起;
你最愛的,往往沒有選擇你;
最愛你的,往往不是你最愛的;
而最長久的,偏偏不是你最愛的,也不是最愛你的。
只是在最適合的時間出現的那個人,
才會真的和你永遠在一起!
這種愛情觀我很認同,愛情本就這樣,有的人愛兒不得,有的人得到了卻不珍惜,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在愛的人來的時候,你要學會珍惜,如果你不去珍惜,那他就離你遠去了,現在的這個社會遇到一個愛你的你也愛的人很難。所以更重要的是學會珍惜珍惜了才會懂。
-
3 # 林梓銘
作為男生,我覺得徐志摩先生的愛情觀可以去用他曾今寫過的一句話去詮釋,我以前經常會看讀他的文集,記得在一次閒讀中,看到他寫的這樣一句話:“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的靈魂之伴侶中,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徐志摩先生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愛追求自由。其次,他也是一個愛多愁善感的人。然而在我看來,在徐志摩先生身上,他有著與世人不同的追求與個性。他的思想易變而不成系統,簡單而又單純。他對浪漫愛情的追求過於理想化,過於狂熱,所以他的愛情註定以悲劇收場。
正如徐志摩先生寫過的一句話而言:“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遇到你。”美輪美奐,卻終究不是生活。理想化的愛情,註定等不到完美的結局。
-
4 # 觀察員小宸
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是貫穿徐志摩整個愛情世界的三個人物
張幼儀,徐志摩的原配夫人。1915年,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張幼儀娶進了門。這門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合成的婚事,典型的包辦婚姻。徐志摩對張幼儀過多的是儘自己作為丈夫的責任。張幼儀知書達理,孝敬公婆,她和徐志摩也曾度過一段溫馨甜蜜的生活。7年的夫妻,使徐志摩對張幼儀也是存在感情的,但那種感情不是愛情,更多的是患難親情。
然而徐志摩是舊時代的高階知識分子,崇尚自由與理想,而張幼儀在徐志摩眼中就是深受舊式中國禮教束縛的典型,那個時代離婚對於徐志摩來說是解脫,是出路,但對於張幼儀是殘忍的,甚至有些殘酷。
16歲的林徽因遊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這個文秀並且有才華的小女生一舉一動都深深地吸引了徐志摩。但是無奈的是在徐志摩進行猛烈的追求之後,他們兩人還是沒有結果。但是在徐志摩看來,林徽因拒絕自己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是一個有著家室的男人,所以被感情所控制的徐志摩便與妻子張幼儀離了婚,
這對他來說是一種打擊,所以他也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非常震驚的決定那就是回到國內,繼續向自己心愛的女生髮動攻勢。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林徽因最後選擇了梁思成這個不懂得風情和浪漫的“工科男”。
然而徐志摩很快就忘掉了自己的“靈魂伴侶”林徽因,轉向了另一個女人,陸小曼。身為上層社會交際花的陸小曼聰慧活潑,通外語,會唱歌。這對徐志摩是致命的誘惑,但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陸小曼已嫁做人婦。但為了自我的自由和愛情願意一意孤行的倆人還是走到了一起,即使在1926年結婚典禮那天,梁啟超對他們的婚姻都不是恭喜,而是勸誡他們不要見異思遷。但是畢竟愛情和婚姻大相徑庭,愛情是轟轟烈烈的,婚姻則是在平淡和相互遷就中建立起來的,最終他們的合歡未能長久。
所以,可以看出徐志摩是幼稚的,被愛情衝昏了頭腦,崇尚愛與自由。林徽因就穩重的多,沒有接受徐志摩,而是選擇了梁思成。
作為男人呢,責任是第一位的,在有準備接受平淡的婚姻後,再去選擇終身伴侶。
-
5 # 詩詞名句鑑賞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找尋靈魂唯一的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且放著家裡的張幼儀不管。徐志摩愛慕林徽因。林徽因雖欣賞他的才華,卻認為他並不適合做結婚物件,林徽因最終選擇了梁思成。
徐志摩並沒有在與林徽因的愛情中沉淪,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韙,毅然與陸小曼結為夫妻。
愛情的光環褪去,只剩下柴米油鹽的瑣碎。徐志摩慢慢發現,陸小曼其實沒有那麼好,自己努力工作,才可以勉強維持生活。
徐志摩始終都愛著林徽因。最終,他在趕去林徽因講座的途中,飛機失事,徐志摩遇難。
比起徐志摩對於愛情的愛而不得和退而求其次,我更喜歡金嶽霖的始終如一和終生未娶。
-
6 # 樓下老喬
徐志摩我個人認為他還是不錯的.雖然他是新中國第一個離婚的人,但這絲毫也不能掩蓋他的光芒,看 人不要太片面,當你真正的讀懂他的詩時,進入他的內心世界,你就會對他做出另一番評價
-
7 # 野駱駝9777
作為男人,怎樣看待徐志摩的愛情觀?
歷史階段不同,人的處境不同,每一個男人都有自己值得炫耀,摯守,經營,真愛的真正愛情。
怎樣看待徐志摩的愛情觀?由於他所處的時代是封建社會的舊中國,他對愛情又不能夠專一,隨心所欲,導致活的太累,空有很高的文學造詣,最終成為時代的祭品。
他的愛情觀念如果說,放到現代開放時代的新中國,新婚姻制度下面,他的愛情觀念和愛情故事,就是再普通不過的,幾段婚姻存續罷了!
兩個人從認識,戀愛,結婚,生子,相伴長長久久,最根本的原則是,構築一個溫馨的港灣~~【家】~~。
因為~~【家】~~是最能容納【缺點與失敗】的地方。
所以徐志摩的愛情觀,屬於朝三暮四,不能夠專一愛情,最後他懂了,他也走到了生命天涯的盡頭。
在愛情觀念上,沒有誰對誰錯,只有道德法庭的褒獎和譴責。
-
8 # 靈悅隨茗茶康養
徐志摩,性情中人,本性使然。愛就愛了,走就走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真實而浪漫!活得自有其本色的意義。人如其詩!
-
9 # 雲遊四方56491817
徐志摩是一個資產階級詩人,因為他曾經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宣揚資產階級的人性論。胡適在《追憶志摩》中說:“他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的信仰,這裡面只要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而他自己也曾說:“我是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的確,徐志摩是一個一直追求其“單純信仰”的人,他的“單純信仰”就是由愛、美和自由組合起來的理想主義人生觀,而愛情觀作為其人生理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的打上了理想主義的烙印,可以說徐志摩追求的愛情是一種神聖的、絕對的、永恆的、完全的、圓滿的理想愛情。
-
10 # 瘋哥哥l
風流之浪子,為愛而不顧
徐志摩的死,和愛情也有關係。
林徽因在北平有場關於中國建築學的演講,徐志摩當時在南京,聽聞,欣然前往,表示一定會準時參加。搭乘飛機從南京出發,但是飛機在濟南遇到大霧,觸山而亡。享年34歲。
徐志摩喜歡林徽因是公開的,要去參加林徽因的演講,是導致他意外死亡的直接原因。雖然和林徽因最終沒有走到一起,但對林的愛慕依然還是在的。
他一生見識廣泛,情真意切,對愛情尤為重視。他和張幼儀離婚,和有了心儀的人肯定有關係。為了要離婚,張幼儀懷孕了,他也堅持要離婚。
被老師罵,被父親斷了財源,也要和有夫之婦陸小曼結婚。
這些都證明他風流,而且不管不顧。
求而不得,寄情詩文徐志摩在1921年遇到林徽因,在此之前,徐志摩並不寫詩。他輾轉北京、美國、英國不斷學習。
在英國受到雪萊和拜倫的影響開始創作新詩。
英國是新鮮的,才女林徽因也是新鮮的,這些因素刺激了他的創作細胞。
為了表達愛意(歐洲人都好這個),詩歌也是最美的方式,於是他大量寫詩。
回國後,也依然筆耕不輟,而且還創辦了很多詩刊。
但最終結果,林徽因嫁給梁思成,與之失之交臂
是個漢子,為愛而活,死生無悔徐志摩是個崇尚自由的人,也崇尚愛情,是個理想主義者。
他和張幼儀離婚,也是為了擺脫家庭和禮教的束縛,為的是追求自己的真愛。
他和陸小曼結婚,因此被證婚人梁啟超大罵,也在所不辭,也是因為他追求自己的愛情。
對於徐志摩來說,愛情才是他的全部,其他的什麼都不是。這種愛情觀念,是很多男人想的,但是沒有幾個能做到的。
他的才情扛得起他的追求,一般人卻不行徐志摩有才,這是毋庸置疑的;
徐志摩有能力,父親斷絕了他的經濟,他靠自己的能力也能過得風生水起,任由陸小曼揮霍;
為博美人笑,他大量寫詩,不斷創作,只為博的美人傾心。
他能追求愛情,也能養活愛情,這是他的厲害之處。
輕易不要去學他
-
11 # 一沙一世界52136658
(一)在徐志摩短短三十六年的一生中,經歷了三個女人的情與愛。仔細想來終究是多情是他,濫情亦是他;深情是他,薄情亦是他;留情是他,忘情亦為他…
一生多情卻不專情!被魯迅和其老師梁啟超所不恥……
(二)張幼儀出身名門,端莊善良,具有中國傳統的婦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賢淑穩重,善操持家務。婚後生了兩個兒子,能相夫教子。在徐志摩去逝後是她策劃編撰了《徐志摩全集》。不可謂對曾經拋棄自己的丈夫不深情!
雖為徐志摩的結髮夫妻,且為他生過兩子,但是一生都沒有得到徐志摩的愛。
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因被林徽因出眾的才華與美麗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不惜與髮妻張幼儀離婚!
1915年,徐與張幼儀結婚,後於1922年3月在柏林離婚。
(三)林徽音與徐志摩相識時只有17歲,兩人雖然相知很深,但最後林徽因知道他有家庭後,毅然決然離開了他,嫁給了梁啟超之子、後來的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從此林徽因成為徐志摩夢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個完美身影!
(四)1924年在逢泰戈爾64歲日宴會上,徐志摩與時任外交部翻譯員的陸小曼相識。不久便雙雙墜入愛河。
兩人的愛情之路,並不好走,甚至鬧得滿城風雨,因為當時的陸小曼實為有夫之婦,她的丈夫王賡時任哈爾濱警察廳廳長。
但是,兩個為愛走火入魔的人,任憑流言四起,任憑王賡的以槍相逼,毫不妥協,誓不放棄,並最終取得勝利。1926年,終得離婚的陸小曼與徐志摩結為夫妻。
僅僅五年之後,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為了參加林微因在北京的演講會,乘坐飛機“濟南號”,從南京飛往北平,因遇到大霧飛機失事遇難。走的時候沒有一個女人陪在徐志摩身邊。
(五)徐志摩一生的情史婚變,一直為好友魯迅和老師梁啟超所不恥!此外金庸先生的母親和徐志摩的父親是堂兄妹關係,因而徐志摩也就是金庸先生的表哥。
金庸先生曾在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將“四大惡人”中的老四“窮兇極惡”定名為“雲中鶴”。而“雲中鶴”也是徐志摩曾經的筆名!如此,也能看出他對徐志摩的態度了!
-
12 # 三點讀書
路上沒有燈火的時候,就點亮自己的頭顱!
渣男也是需要資本的網上有段子經常用來自嘲,大概的意思就是,我也想當個渣男,可是條件不允許,想當個合格的渣男,第一你要長得帥,第二你要有錢,如果還有文化,那就更加的了得了,顯然徐志摩是具備這些特點的,資產階級的浪漫主義詩人,很多人這麼說,多少有些嫉妒羨慕恨的原因吧。
三段感情也很正常徐志摩英年早逝,可謂是一大遺憾,一生有過三段感情,我們耳熟能詳的便是他與林徽因的佳話,以及和陸小曼的婚姻,很多人詬病徐志摩的感情太“濫情”,我覺得是這符合一個爛漫詩人的特性的,用現在的話說,一個男人將近三十歲,有三段感情算過分嗎?用現在的眼光看來,我覺得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雖然在於林徽因感情無果之後,和陸小曼成婚,但是人家林徽因不是也嫁給了梁思成了嘛。
而林徽因對待徐志摩更多的是感恩,感激之情,就算徐志摩對林徽因有愛慕之情,婚後也念念不忘,我覺得這就是很正常的事,試問哪個男人心中沒有另外一個女人呢?或許是曾經求而不得的人,只不過徐志摩表現了出來,在外人看來,這是很不地道的行為。
徐志摩的死和林徽因有關,但是不能說是雙方的錯誤徐志摩在看林徽因演說的時候,飛機失事,在我看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天意如此,註定逃不過去,而隨著時間的流失,雙方更多的是一種特殊的友情罷了,做了一個正常的男人。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事。
以此綜上所述,徐志摩的英年早逝讓人有些唏噓,對於他的感覺,我覺得就是一個正常男人的感情觀,只不過作為一個名人,公眾把他的影響力擴大化了,我覺得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既然是以為詩人,我們喜歡他的詩,那麼一切就OK了。
-
13 # 另類文史
徐志摩屬於那種“為了愛奮不顧身”的曠世才子。
今人提及徐志摩,總免不了給他貼上“渣男”的標籤,因為他為了小三林徽因拋棄髮妻張幼儀,而當時張幼儀還懷著身孕。
為了能與林徽因結合,他竟然威逼張幼儀墮胎。
如果站在張幼儀的立場上,徐志摩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渣男,簡直就是喪盡天良的孽畜。
然而造化弄人,當林徽因見機不妙,放棄和徐志摩的“真愛”後,徐志摩哭天搶地暗無天日,足見他對林徽因用情之深。
直到後來陸小曼出現後,徐志摩才緩過勁來。
而這時候,徐志摩的人性光輝才顯現出來。
他為了供給陸小曼奢侈的生活,一個人打了四份工,每日寫作到深夜,經常每天伏案碼字,甚至常常每天休息一兩個小時,搞的在課堂上講著課講著課竟突然站著睡著。
一切都是為了愛。
他是個單純幼稚的文人,胡適和陳獨秀拉他組團去做大保健,這種私密的“樂事”屬於絕對隱私,然而他事後“追悔莫名”,竟至於主動對陸小曼和盤托出,還將胡適等人一併出賣。
他甚至為了愛人,連自己的尊嚴和摯友都出賣。
這種為了愛奮不顧身的精神,今日已不多見了。
徐志摩其人,為人做事短板頻多,然而他的愛情觀,是那種汪洋恣肆的,奮不顧身的熱烈浪漫,絕對缺少功利和心機,所以他放棄了富家女張幼儀,不惜與自己富裕家族斷絕經濟關係,後來為了陸小曼更是拼盡心力和精神意志可著勁兒的想讓陸小曼幸福。
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just do it。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
14 # 閒雲草堂
徐志摩是浪漫的,這是一個詩人骨子裡應該帶有的情懷,說不上來這是好是壞,可能在世俗人的眼中這不太好,但在一個浪漫主義的人心裡可能這是他必須要有的內心流露
-
15 # 響鼓不用重錘
作為男人,不太喜歡徐志摩。
就從金庸先生與徐志摩的關係來看,徐志摩也不受金庸先生待見。徐志摩算是金庸先生的表哥。但是在金庸先生的小說裡表哥沒一個好東西。
回覆列表
徐志摩是中國現代詩壇上屈指可數的大詩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極一時的“新月派”主將。徐志摩是位睿智、瀟灑、多情的詩人,他的詩和他生命中的三位女性是緊密聯絡的,如果要談徐志摩的愛情觀就不得不提及他身邊的三位女性,她們分別是張幼儀、林徽因和陸小曼。
張幼儀,徐志摩的原配夫人。1915年,由政界風雲人物張君勱為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這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合成的婚事,是典型的包辦婚姻。知書達理的張幼儀孝敬公婆,幫助公公掌財理家,是一位典型的大家閨秀,符合了那個時代對兒媳的所有希冀。這個上有高堂,膝下有子女的婚姻在世人看來是比較圓滿的婚姻了。但在徐志摩的眼中這隻能成為婚姻絕不能概之以愛情,他追求的是“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希望找到能與他的靈魂對話的人,追求的是能與他心靈契合的伴侶,所以,中國式的婚姻模式束縛了徐志摩的自由,註定了這段婚姻會夭折。
第二個對徐志摩產生深遠影響的是林徽因。16歲的林徽因遊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情竇初開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徐志摩愛上了林徽因,並苦苦地追求林徽因。但很快的林徽因發現她對於徐志摩的感情是崇拜、敬仰多於男女之間愛情,所以理性的她拒絕了徐志摩的示愛,並提前和父親離開了英國,與徐志摩不辭而別。一個才16歲的花季少女早已沒有了同齡人的迷茫,她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什麼。她追求的是一種安穩、踏實的生活,徐志摩是永遠都會不甘寂寞的一個人,她深知徐志摩和他是兩個世界的人,徐志摩對她來說是不合適的。這就像一個美麗的錯誤般,徐志摩認為他有幸找到了他的“唯一之靈魂伴侶”,但她不是他的靈魂伴侶。
永遠地在追尋新的興奮熱點和新奇活法的徐志摩很快的發現了和他志趣相投的陸小曼。身為上層社會交際花的陸小曼聰慧活潑,通外語,會唱歌。一個熱情如火,一個風度翩翩,對於徐志摩和陸小曼的愛情是情理之中的,但也有意料之外。陸小曼和徐志摩相愛了,他們最大的阻礙是已嫁做人婦的陸小曼怎麼能在那個時代那個環境中去愛上丈夫以外的人呢,這是傳統道德所不允許的。徐陸二人的性格都是為了自我的自由和愛情而願意一意孤行,即使是全世界與他們為敵。新婚後的兩人曾有過一段神仙般的日子,但他們的合歡未能長久。畢竟愛情和婚姻大相徑庭,愛情是轟轟烈烈的,婚姻則是在平淡和相互遷就中建立起來的。
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這三人的性格差異是非常大的,但就是這三人給徐志摩的詩歌創作帶來了極大的靈感。
徐張兩人在一起更多的是徐志摩對張幼儀儘自己作為丈夫的責任。1921年張幼儀到英國陪讀,她和徐志摩也曾度過一段溫馨甜蜜的生活。若說徐志摩對張幼儀沒有感情的話對張是不公平的,兩個一起生活了7年的夫妻即使沒有一起經歷過大風大浪,但身在異鄉的他們至少還可以稱之為患難夫妻。他們之間從一開始就沒有愛情,但親情絕不會少於常人。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徐志摩對張幼儀從一開始就是反感的,因為他們的婚姻一開始就是“媒妁之命,受之於父母。”在一直張揚獨立自我的徐志摩眼中張幼儀就是深受舊式中國禮教束縛的典型,他厭惡封建禮教,所以就一直不看好張幼儀。徐志摩的一生只在離婚之後寫了《笑解煩惱結》一詩給張幼儀。他將同張幼儀的婚姻歸結為兩個人的煩惱,對於這個理想主義的徐志摩來說,離婚就是他的出路,對於張幼儀他是殘忍的,但從詩中我們除了可以看出徐志摩對封建禮教的批判之外還隱約可以讀出他對張幼儀的自責。他選擇了愛情就無法顧及婚姻、家庭。
或許,沒有林徽因的出現,徐張二人的婚姻會維持得更久一點,但封建產物下的婚姻對徐志摩來說是不會長久的,現在沒有林徽因的出現也會有另外的張徽因或李徽因的出現。所以,徐張二人婚姻的破裂是必然的。《偶然》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詩中比較有名的。“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這是徐志摩對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表達了他複雜的心情,即有一見鍾情的欣喜又有理智所要求的不能在一起的悲涼感,他們的緣分在此開始也在此結束,原來他們註定會是過客。這首詩體現了徐志摩對林徽因的純情,和對於愛情苦苦追尋而不得的悲涼和孤獨感。
隨興而為、不拘繩墨的徐志摩結識了陸小曼之後因特殊的環境使得他們的愛情要比常人來的更為艱辛。他們戀愛的過程中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愛情詩。徐志摩曾對陸小曼說過“ 我的詩魂的滋養全得靠你,你得抱著我的詩魂像母親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給他穿,他餓了你得喂他食——有你的愛他就不愁餓不怕凍,有你的愛他就有命!”此時留下的愛情詩中最為出名的就是《翡冷翠的一夜》。這篇詩是摹擬一個弱女子的口吻寫成的,他用細膩的筆調,寫出依戀、哀怨、感激、自憐、幸福、痛苦、無奈、溫柔、摯愛、執著等種種情致,層層婉轉,層層遞深,真實而感人的傳達出一弱女子在同愛人別離前夕複雜變幻的情感思緒。這也是徐志摩的當時真實心境的反映。寫出了他和陸小曼的愛情不為社會所容的痛苦,他是抑鬱的,思緒是複雜變幻的。徐志摩的詩可以體現出他與陸小曼生活的不同階段的思想感情的表達。《我等候你》、《愛眉小札》、《枉然》、《我不知道風從哪個方向吹來》等都是不同時期徐志摩內心的獨白。
這個單純的徐志摩,這個擁有單純信仰的徐志摩,畢生都在追求“愛、美、自由”的徐志摩終究沒有在現實中得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之愛。從他35歲這個極其短暫的一生來看,為愛情奮不顧身,終是疲於奔命,是悲劇還是喜劇,看客自有分說,但不能忽視的是徐志摩是實實在在的,是一個擁有豐富感情和想象力的人,是一個真性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