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搞笑鹹魚君

    項羽如果重用韓信,會有什麼後果?網友:那會是一場無懸念的屠殺

    所謂“王不過項,將不過李”,項羽的勇猛毋庸贅述,項羽的前期實力非常龐大,打劉邦是輕鬆加愉快,劉邦屢次死裡逃生,最後是活生生的拖死了項羽。項羽手下猛將如雲,可是項羽手下厲害的謀士卻很少,所以項羽軍隊作戰靠的的是勇猛,計策卻很少用。項羽不是沒有過機會,韓信就曾向項羽投靠,可是項羽沒搭理他。問題來了,如果項羽重用韓信,楚漢爭霸,會是什麼樣的結局,下面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我們看看韓信和項羽單獨作戰時候的戰績。項羽,當時帶領8000江東士兵,把章邯幾十萬大軍擊潰,讓秦朝失去了統治根基,鉅鹿之戰一戰名揚天下,項羽也從毛頭小子成了一代霸王。彭城之戰,項羽帶領3萬騎兵,擊潰劉邦聯軍50多萬,讓劉邦心驚肉跳。這只是大的戰役,小的戰役暫時不講。

    而韓信,韓信的戰績也不差。韓信首先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接著,韓信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最後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如果龍且的20萬大軍還在,項羽最後不會那麼無助。

    項羽屢次攻打,劉邦功敗垂成,都是因為後防不穩。如果韓信在,韓信會滅了北方的幾個諸侯國,讓龍且和鍾離昧等人帶部隊在北方駐紮,自己率軍南下,保護後方。而韓信跟著項羽合作,劉邦就相當於斷了一條胳膊。蜀漢爭霸後期,韓信駐紮在齊國,劉邦自己率軍打項羽,結果被打得大敗,沒有辦法,好求歹求去把韓信求來了,才滅了項羽,韓信絕對是劉邦的王牌。

    如果韓信被項羽重用,那麼英布在項羽後方的襲擾戰略就不起作用了。韓信來保護楚國後方,項羽帶兵在前線作戰,那麼劉邦一定會打得懷疑人生。項羽的殘暴,大家是知道的,打下秦國,項羽殺了很多頭像的秦軍,動輒十幾萬,一把火燒掉了阿房宮,大火幾個月不斷。

    劉邦屢次挑釁項羽,出爾反爾,項羽肯定會把劉邦碎屍萬段。而劉邦手下的數十萬漢軍,也避免不了被活埋坑殺的命運,項羽如果重用韓信,那對劉邦來說會是一場災難,蜀漢爭霸會變成一場無懸念的屠殺。

  • 2 # 雜家說古今

    我們都知道,韓信作為劉邦集團的大將,曾經為劉邦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是他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跟著劉邦打天下的。早期的韓信是跟在項羽身邊,後來在項羽身邊實在是沒有能夠得到重用的機會,這才選擇了劉邦。於是很多人就想,如果當初項羽重用了韓信,那麼是否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相信很多人都會就這一問題給出否定答案,因為第一以項羽的性格絕對不會重用韓信,第二項羽的失敗並非是手下沒有良將,更多的是他自身的性格原因。為什麼以項羽的性格絕對不會重用韓信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項羽任人唯親。項羽是個非常不信任別人的人,用謀士也只用自己的親人。曾在項羽手下工作過的陳平曾經這樣評價項羽:項羽不能信人,他信任的只有他的親人,即使有好的謀士也不能任用。再有就是項羽出身名門,而韓信是平民百姓,甚至受過胯下之辱。項羽心氣高傲,自然是看不上韓信之流。

    第二,第二,項羽與韓信的作戰風格不同。我們都知道項羽是出了名的勇猛過人,甚至還被成為“西楚霸王”,所以項羽註定是在戰場靠武功高強而取勝。但是韓信作戰卻善於用計,這樣的計謀雖然在現在看來是聰明,但在項羽眼裡則是不夠勇猛。兩個人的作戰方法都不同,項羽如何能看到韓信的過人之處?

    第三,項羽剛愎自用。項羽此人過於自負,主要表現在很少聽從別人的意見。項羽手下的范增勞苦功高,但是最後卻被項羽猜忌。對待范增尚能如此,更不用提他本來就看不上眼的韓信了。所以韓信絕對不會被項羽所用,就是被他所用也無法助項羽奪得天下。

  • 3 # 享閱匯

    從項羽性格方面看,他不會重用韓信,歷史也不會改寫。

    來說說我的理由:

    當初,韓信是先投奔項羽的叔叔項梁的,後項梁在和秦軍交戰中重傷而亡,韓信歸附項羽部下。

    以西楚霸王自居的項羽自視太高,根本沒瞧上市井胯夫韓信。

    只讓韓信做伙伕,治粟都尉等埋汰韓信的職位。

    項羽的謀士范增,曾勸項羽:要麼重用韓信,要麼殺了韓信。

    可項羽認為,自己一個堂堂西楚霸王,不能沒理由就殺一個來投奔自己的無名之輩,這會被天下人恥笑。

    再說,那時項羽認為韓信沒什麼才能,不足為慮。

    因此,就算項羽先得到了韓信,也不可能重用韓信。韓信遲早也會棄楚歸漢!

    由於項羽本身的性格特點,註定在楚漢爭霸中落敗,比如優柔寡斷,屢次三番不聽謀士范增勸告,鴻門宴放劉邦,輕視韓信…,等等。

    很多謀士,人才也棄項羽而去,投奔劉邦陣營…。項羽方面人才凋零,而劉邦逐漸羽翼豐滿,人才濟濟。

    因此,在楚漢爭雄中,項羽落敗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 4 # 悠然的閒者

    ???韓信本是就是項羽的侍衛出身的!

    在擔任項羽保鏢的時候,就經常給項羽出謀劃策,可是老闆不聽啊!那時,項羽是當時最有實力和潛力的諸侯!可是為了自己的理想和前途,韓信還是辭職換老闆!

    項羽這個人性格很強勢!恃強而不凌弱,秦國那麼多大將軍隊都被殺的大敗,對弱小的諸侯卻沒什麼興趣!

  • 5 # 藍白貓看歷史

    我覺得以後的歷史還是不會改寫。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淮陰侯,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有關於他的典故。

    陳勝、吳廣起義後,當項梁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此時帶著祖傳寶劍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由於項羽在是那個亂世的驕雄,力能舉鼎,軍事才能極佳,有種“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錯覺,更是對韓信多次獻計不予採納,導致韓信轉生投靠劉邦。劉邦最大的特點是知人善用,人盡其才,在“蕭何月下追韓信”後,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在後來的戰爭中有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大手筆,最終在垓下打敗項羽。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韓信在項羽陣營不會得到重用,而在劉邦陣營卻人盡其才,最後在古代冷兵器時代給歷史留下厚重的一筆。

  • 6 # 九月讀歷史

    其實完全不用假如,因為歷史上韓信投奔過項羽,但韓信在項羽軍中不被重用,因此後來才投奔劉邦。

    (韓信劇照)

    不被重用,離開項羽

    秦二世二年,項梁當時已經起兵,因此韓信就去投奔了項梁,參加反秦鬥爭。後來,項梁被於秦將章邯一戰中兵敗被殺,因此韓信就跟著項羽。項羽見韓信比一般軍士要強,因此就讓他做了一個小軍官。後來,韓信向項羽獻策,但都未被採納,失望之餘,離開了項羽,轉頭到劉邦手下。

    (項羽)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轉投劉邦後,依然不得重用。後來,劉邦被封蜀地,許多將士逃回關中。這天韓信也逃走了,蕭何知道後趕緊去追,終於追到。劉邦很不解於是就問他:“逃走那麼多將士,你都不追,為什麼偏偏追這個並無什麼名望的人。”蕭何問劉邦:“大王是不是不想回到關內,只想一輩子留在這蜀地。“劉邦回答:”自己做夢都想回去,這不是沒辦法嗎。“蕭何告訴他:“要想打回去,必須靠韓信。”劉邦表示不太信,但蕭何眼光從未錯過,因此就說:“跑了那麼多的軍士,你給他個大官噹噹吧。”蕭何說:“普通的官職留不住他,你要拜他為大將軍。”因此劉邦就拜韓信為將軍,後來韓信在楚漢之爭中屢立大功,漢朝成立後被封為“楚王”。後來因功高震主被人誣告謀反罪被貶為淮陰侯,呂后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和蕭何謀劃,殺死了韓信。因此說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蕭何)

    【結語】

    韓信投靠項羽,不被重用,因此轉投劉邦,最終得到了重視,除非當時項羽重用韓信,或許歷史可能會改寫。

  • 7 # 北派說書人

    首先,這個問題沒有什麼新意,我們只是以事後諸葛亮來的角度來看他,只是因為當初韓信受到了重用,然後助劉邦平天下,再然後被呂后所斬,才有了這種想法。

    不是說韓信當初投奔了項羽,只是當初韓信本來就是項羽的手下,而且還是一個帳門小兵,一直沒有得到項羽的重用,大丈夫誰人不想混出格模樣來,既然項羽不重用我,我自然要投奔其它人,反正到哪裡都是從小兵幹起的,結果沒多久,被蕭何發現是個人才,極力舉薦其人,讓韓信執掌兵權,若韓信知道自己會是這樣的下場的話,估計早就反了,還投奔什麼項羽。

    再者說來。楚漢爭霸,項羽會失敗,是他自身的原因,以說書人多年的研究,有關於項羽的為人,他只是有著一個俠義的夢,而非帝王夢,當初造反秦國,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項家的那份仇怨而起兵的,殺死義帝楚懷王,並不是因為自己想奪權,而是楚懷王身邊的謀士挑唆楚懷王,處處給項羽的復仇路使絆子,所以項羽乾脆搞掉了楚懷王。

    待滅秦之後,項羽便是封分天下,幾乎還原了原六國舊地,而自己也就再次回到了楚地,而此時的項羽更像個武林盟主,此時的齊國田家為大族,也是齊國的代表,但是內部權力鬥爭很嚴重,本來項羽打算扮個拉架的主兒,沒想到人家不鳥他,項羽一怒之下,平了齊國。

    然而項羽剛開始這麼做,一些不明真相的人開始覺的,項羽要動手了,打算滅了我們之後一統天下,這就是後來為什麼英布等等,那麼好被劉邦他們騙到叛變。

    總結:也就是說,當初韓信若是在最鼎盛的事情,投奔了項羽,或許會改寫歷史,但是秦後的王朝,絕對不是項羽所建,沒準劉邦還有翻身的機會。

  • 8 # 客家瓢瓢蟲

    百分百改寫!

    至於改寫成怎樣,誰也不知道。

    歷史就是無數個偶然的結果。人生也是如此,人生也是無數個偶然的結構。試想如果當初你沒有坐那趟車很可能就不會認識某某某,接下來的所有情節都得改寫。諸如此類。每一時每一刻都是在選擇。每一次選擇結果很可能都不一樣。

    很多人說韓信曾經投奔過項羽,是項羽有眼不識泰山。事實上韓信投奔劉邦,好長一段時間劉邦都懶得看他一眼。只不過是蕭何不斷的向劉邦舉薦,甚至不惜讓劉邦誤解,夜追韓信。這才有了韓信的爆發。

    即便如此,劉邦對韓信也是從始至終的猜忌。最終也沒放過他。

    倒是有那麼一個時期(韓信封為齊王),韓信實力非常強,和劉邦項羽鼎足而立。此時就有謀士勸韓信誰也不投靠,這樣一來劉邦和項羽誰也別想一吞天下,韓信本身也會最安全。這時候的韓信是有選擇權的。

    最終他成就了劉邦,而項羽和他自己都覆滅了。假設他當時選擇了項羽,可能覆滅的就是劉邦了,他自己能不能倖免就難說了。

    若如此,也許就沒有漢朝,後面都朝代也會不一樣。更重要的是也許不會有董仲舒,不會有朱熹等等,此後兩千多年的歷史也許就不會如此的黑暗。

    我的意思是,歷史本來就沒那麼多必然!

  • 9 # 史記沒記

    沒有假如,其實韓信本來就在項羽手下幹過。項梁起兵時韓信曾經投靠他,在項梁手下當了一個小兵。項梁死後,項羽偶然發現韓信這個小士兵身體比較強壯,適合帶幾個兵衝鋒陷陣,於是提拔他當了一個小軍官。

    韓信從一個寒門小子當了一個小軍官,心情激動,於是幾次向項羽獻計獻策,但是項羽雖然提拔他當了個小軍官,從內心裡卻根本就沒有瞧得起他,所以他的計策也不會被項羽採納,如是幾次,熱情高漲的韓信備受打擊,十分失望,後來就投奔劉邦去了。

    即使韓信不走,以項羽的眼高過頂,也很難提拔韓信到更高的位置。退一步來說,即使韓信在楚軍中脫穎而岀,做到了更高的位置,還是很難取得項羽的信任。

    "亞父"范增在楚軍中如此高的地位,與項羽的關係又是那麼的密切,都能被陳平用離間計挑拔君臣關係,被項羽猜忌,范增沒辦法只好辭官回家,途中因心情不佳而病死。

    以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無論韓信立下了多麼大的汗馬功勞,還是一樣會被項羽攆走。所以韓信選擇早早的離開項羽,投奔劉邦,是睿智的選擇!而項羽,失敗自殺就是他的宿命!

  • 10 # 副史

    雖然歷史的塵埃已經落定,但是我們有時候也不免想象,倘若當時是另一番場景,那麼最後的結局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要說歷史上比較引人注目的兩家爭鬥,那我們一定會想到秦漢年間的楚漢爭霸。這一場爭霸賽令人印象深刻,是歷史上的一大亮點,因為楚漢兩方的帝王是兩種帝王形象的典型代表,正因為如此,這場楚漢爭雄才格外的有看點。

    說到楚漢爭霸就聯想到一個“一戰定乾坤”的兵家神話人物韓信,韓信墓前“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對仗工整,語言簡練,寥寥十字,卻總結了韓信一生中掌握其生死存亡的三個人。

    原來秦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韓信最初在項羽部下從軍,卻從未受過重用。他一氣之下投到劉邦的麾下,仍然不得重用,他再次憤然離去,於是上演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歷史典故。蕭何極力向劉邦薦舉韓信的才能,結果被封為大將。

    韓信果然是個將才,在每次征戰中屢建奇功,被冊封淮陰侯。後來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做了皇帝,反而猜疑韓信。寒心覺察到此事以後,便聯盟夏陽侯陳豨密謀造反。此事被蕭何識破,用計將韓信引誘到長樂宮中,被呂后斬首。成語“成也蕭何敗蕭何”就是出自此典故,這也是上聯“生死一知己”的最好詮釋

    話說韓信在投軍從戎之前,因家貧如洗,食不果腹,差點被活活餓死,幸遇一位洗衣婦人把他接到家裡,服侍他吃喝拉撒十多天,才保住性命,這是讓他生存下來的一位善良的婦人。另一位婦人,不用我說,大家早已知曉,韓信謀反被捕,為呂后所殺。韓信一路走來,他的命運卻掌握在兩位婦人手中,這就是“存亡兩婦人”的緣由。

    大家都知道項羽最後輸給劉邦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實在是腦筋太直,他不會善用身邊的人才謀士,不能夠很好的運用計謀,只是單純的想用武力來對抗,卻不知道在戰爭當中一位謀士一位將才完全可以抵得過千軍萬馬,再好的武將又怎樣,頂多也是一擋五,一個好的謀士,卻完全可以顛覆整場戰局。如果韓信與項羽交好,被項羽重用,那麼楚漢爭霸的結局是否會改寫?韓信悲慘的結局是否改寫呢?

    其實韓信在某些方面與項羽非常相似,項羽為人豪情仗義像個莽夫,但是韓信看上去好像很有戰略與軍事才能,會領兵佈陣,實際上在軍事之外也是一個白痴,要不然最後怎麼會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他幾乎是軍事上的天才,但是為人處事方面卻一點都不精明,如此一來,如果他與項羽兩人合得來交起了朋友的話,最後倘若韓信投靠給項羽,那麼這天下最後還真的不一定歸劉邦所有,畢竟韓信是劉邦最後的武力,他一走劉邦這邊邊再也沒有可以作戰的能力,但是韓信到死都非常相信劉邦,也難怪最後落得慘死局面。但同時證明了韓信本人並沒有做君王的野心,如果項羽和韓信克服性格上的“文人相輕”並且在謀臣方面僅僅依靠范增,這樣個人認為項羽這方是可以奪得天下的,並且以項羽的重情義性格,也不會出現劉邦那樣的卸磨殺驢,或許這兩個秦漢時期的亂世英雄不至於都落個悲慘結局(當然這個假設相當於要求項羽在政治水平上提升較高水平)。

  • 11 # 胖噠是隻貓啊

    歷史不會改寫的。其實,韓信是投靠過項羽的,還在那裡做了執戟郎。

    韓信是個沒落的貴族,投靠項羽時隨身只帶了一把寶劍,還受過胯下之辱,行事作風膽小謹慎。項羽性子直接,光明磊落,所以不喜歡和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楚軍上下也是看眼色行事的人,韓信受冷落和排擠不是意外之事。

    韓信心灰意冷後投靠了劉邦。剛開始在劉邦那裡做的也是一個守倉庫的小官,後來得到了伯樂蕭何的舉薦,劉邦才給了韓信大將軍之位。

    假如韓信在項羽那也滿足在劉邦那裡的第一個條件:韓信不是自薦,也有良士舉薦給項羽,並且項羽也給韓信做大將軍,那麼歷史會被改變嗎?

    答案還是不會改變。

    為什麼?我們來看看原因:

    首先,從鉅鹿之戰可看出項羽的軍事才能是非常高的。他做為楚軍的統帥完全靠“打”出來的。而此時的韓信初出茅廬,戰略部署完全是紙上談兵,項羽剛愎自用是不會相信和重用他的。

    其次,韓信是有著強烈虛榮心的人,沒有點將臺的儀式他不會心甘情願為主效力。項羽那樣自傲自高的人,完全沒有禮賢下士的意識,沒有劉邦那樣求賢若渴的態度就換不來韓信的忠心效力。

    另外,項、韓二人的軍事策略也有很大差別,項羽好主動猛進,韓信擅誘詐緩進。二人策略意見不同,最後執行的肯定是最高統帥項羽的。那麼對漢楚局面沒有任何改變。

    最後,項羽身邊沒有蕭何。沒有那個能讓項羽深信的人,能讓他信烏及烏的人。如果項梁在世也許還有可能,只可惜項梁過世後,項羽身邊再沒有這個人。

    所以,在項羽身邊,韓信根本沒有一展才能到機會。

    所以,韓信這匹千里馬肯定留不住,註定要跑到別處去。

    所以,歷史是不會改寫的。

  • 12 # 隨風影動483

    不會改寫!韓信最初投的就是項羽,但不得用,才轉投劉邦的。由此可見,韓信縱使不轉投劉邦,在項羽處也發揮不了他的才能,中國歷史將會缺少一個名將,缺少一位忍受胯下之辱的勇者,而會多了一個無能的懦夫!

    一個團隊的成功首先是歸功於領導者,及其所創造的平臺,而這個平臺上的人的作用是第二位的。劉邦是這個團隊的領導者,是老闆,而韓信是職業經理人!一個成功的團隊組織,不可能因為一個職業經理人而改變它最終的結局。因此,不管有沒有韓信,劉邦肯定是能戰勝項羽,沒有韓信也總會有其他張信/李信在這個平臺成功,幫助劉邦攻城略地,平定天下!

  • 13 # 壹都歷史

    我覺得應該是五五開。因為韓信固然強大,但項羽不行啊。我在另一篇回答裡說過,項羽只是個將才,他不能用人。但題主所言當初,指的到底是什麼時候,那還是要來具體分析一下。

    項羽篇

    首先,韓信本是在項梁帳下的,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了個小官。也曾多次給項羽獻計,但項羽均不予採納。後來才離楚歸漢。如果這個算當初,那麼韓信可能就只會是龍且那樣的將領,不被世人所知,也不會影響楚漢戰爭的局面。

    如果是在劉邦入漢中後,投奔了項羽,那劉邦沒了。如果是在彭城之戰後投奔了項羽,那劉邦死透了。

    再之後,就不會對局勢有影響了。

    劉邦篇

    那劉邦是不是就沒有什麼反制之力呢。還是有的。劉邦別的本事沒有,用人這方面還是挺強的。有張良、陳平、樊噲、彭越、英布、黥布等人。雖說武將不及韓信半分,先拋去韓信在項羽帳下才華不能完全展露,但有張良啊。謀聖這名字不是白叫的。張良對壘韓信,其他幾位再錦上添花,還是有機會能活下來的。

    再說了,如果的話,還有章邯,如果劉邦就把他也招降了呢。

    所以我認為五五開。因為韓信在項羽那邊永遠不會發揮出全部實力,項羽不能用人。不能說能把劉邦的活路完全堵死。

    但歷史沒有如果。劉邦稱帝了,兵仙韓信死了。

  • 14 # 書影

    任何決定歷史走向的事情,都有人給過事後看來正確的建議,例如,如果不重用韓信,就殺了。

    當局者迷,關鍵問題是採用了誰的建議。這是領導的水平,也有運氣。

  • 15 # 心澄子李易

    歷史應該會改寫,因為你看眾所周知韓信本來就在項羽的麾下,如果韓信沒有投靠劉邦,一直都在項羽的麾下。就以項羽的性格來看大機率還是不會重用韓信的,那麼韓信還是一個官不過郎中的執戟小兵。

    那麼項羽這邊有龍且和一幫江東心腹。那劉邦這邊就會少了一個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的兵仙了,那麼歷史上韓信的一系列壯舉都不會有了,什麼為劉邦制定了的漢中對策。劉邦兵敗於彭城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平定魏國。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劉邦收其精兵後背水一戰擊敗趙國,派人降服燕國。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奇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劉邦成皋兵敗奪其精兵後,奉命攻打齊國,並於濰水全殲龍且二十萬楚軍。韓信攻打楚國,項羽與劉邦簽訂鴻溝協議。劉邦聽從張良、陳平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失敗。漢五年,帶兵會師垓下,圍殲楚軍。的一系列事情都不回有了,那麼劉邦早在楚漢相爭的一開始就一定會被千古無二的項羽打的潰不成軍。早早的敗亡退出來歷史的大舞臺了,畢竟奮六世之餘烈的大秦帝國在神勇無敵的項羽手中都打被的飛奔離析了。何況一個小小的劉邦了。

    如果項羽能不那麼的剛愎自用、婦人之仁,放下對韓信輕視。那麼項羽戰場厲害,韓信攻心厲害,相輔相成,勝利一定是屬於楚的。可是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如果韓信不投靠劉邦那麼韓信就不是那個韓信了,如果項羽能重用韓信那麼項羽也就不是那個項羽了。事情發生了,一定有其發生的道理和必然性。

  • 16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韓信是否投奔項羽,並不會影響歷史的走向。韓信做出怎樣的選擇,才會影響歷史的走向?

    在老爹看來,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韓信是否投奔項羽,而在於韓信能否一直待在項羽的軍營,或者韓信甘於平庸,不加入任何一方,過著平凡的一生。也就是說,只要韓信選擇了後兩者,那麼,勢必會影響歷史的走向。

    01.“假如韓信當初投奔了項羽”這點是存在錯誤的

    我們應該先糾正,問題中所做的假設“假如韓信當初投奔了項羽”。

    據《史記》中的記載,韓信當初參軍,所選擇的軍營,就是項梁、項羽所統領的楚軍。在楚軍的軍營裡,韓信多次給項梁提建議,獻計策,但是,都被項梁所輕視,沒有被重視。

    項梁死後,楚軍由項羽接替統帥位置。這個時候的韓信,也從一個小兵卒,變為軍中的執戟郎中,負責給項羽看守營帳。韓信利用這個機會,多次給項羽建言獻策,但是,項羽也跟項梁一樣,沒有理睬韓信。

    經歷多次後的韓信,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心生離開之意。在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之後,離開了楚軍,轉而投奔了劉邦的漢軍。

    所以,問題中的假設,是不成立的。

    韓信到底做出怎樣的選擇,才會影響到今後的歷史走向?

    第一,韓信選擇繼續待在項羽的楚軍,即便韓信此後,都沒有機會被項羽所重用,他也選擇繼續待在楚軍營中。

    第二,韓信選擇離開項羽的楚軍,不加入任何一方勢力,找一處偏僻之地,過著平凡的一生。

    韓信的這兩種選擇,對歷史走向的影響,就是使得秦朝被推翻之後的天下,繼續維持著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的狀態。然後,各路諸侯之間逐漸產生矛盾、紛爭,最後陷入諸侯混戰的局面。要麼,項羽最後掃平各路諸侯;要麼,各路諸侯之間互相兼併,剩餘幾個大型的諸侯封國,互相制約分治天下。

    當然,也就不存在,後來劉邦和項羽爭霸天下的局面。因為韓信沒有加入漢軍,使得劉邦的身邊,缺乏能征善戰的統帥,對比項羽陣營,在軍事實力方面,就會下降很多。劉邦最好的結局,就是割據一方。

    03.韓信有多大的可能性,會選擇待在楚軍,或者退伍歸鄉?

    如果從韓信的性格,以及他的人生經歷,去分析韓信做出前面兩種選擇的可能性,有多大。那麼,老爹認為韓信不可能會選擇前面的兩種選擇。

    韓信這個人,有著崇高的夢想,他渴望指揮千軍萬馬,征戰四方,建功立業,取得一番成就。而前面的兩種選擇,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要韓信屈服於現實,放棄他一直追逐的夢想。

    社會底層出身,小時候過慣了貧困生活的韓信,比誰都渴望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怎麼可能會願意屈服於現實,甘於待在輕視自己才能的項羽身邊。

    只要項羽不重視韓信的才能,韓信就會另尋明主,選擇一個能夠實現自己夢想的勢力。在當時的天下諸侯當中,漢王劉邦是韓信唯一的選擇。因為其他各路諸侯,都是庸碌無為之輩,韓信看不上他們。

    韓信只要不被項羽重用,必然離開楚軍,投靠漢王劉邦,歷史的走向,依舊沒有改變。

    所以,能否改變歷史的走向,取決於韓信是否願意屈服於現實,放棄自己的夢想。如果他願意,那麼歷史的走向,必然改變。

    參考文獻:《史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怎麼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