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不是說明隋朝皇帝多麼殘暴,寧可百姓死光也不捨不得一粒糧食來救饑民。連後世世的元清都不如
12
回覆列表
  • 1 # 絕對歷史

    隋朝的糧食大多是由隋文帝楊堅攢下的。楊堅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盛世,當時政治穩定,民生富庶、百姓富足、文化繁榮,僅存糧百萬石以上的糧倉就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可供天下百姓食用幾十年。

    但到了隋煬帝楊廣時代,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開始折騰老爸這點家底,他這些糧食幹什麼用呢?除了給官員發工資外,主要用於戰爭和勞役。楊廣在位期間,頻繁地發動戰爭,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三徵高麗、親征吐谷渾,動輒發兵一百多萬人,兵馬未到,糧草先行,他必須保證充足的糧草,才能發動戰爭。其二,楊廣在位期間,大興土木,一是營建東都,遷都洛陽,累計徵調民夫兩千萬人;二是開鑿大運河,南抵餘杭,北達涿郡,全長2700公里;三是營造船隻,在位期間造船幾萬艘,用於戰爭和遊玩。

    楊廣用於戰爭和徭役不惜血本,但對於賑濟百姓卻吝嗇的要命,捨不得拿出糧食賑濟災民。隋朝的糧倉雖然有糧,但官員們沒有皇帝的旨意卻不敢私自開倉賑民。於是饑民暴發,全國各地紛紛造反。對於造反的災民,楊廣不是採用安撫的辦法,而是採取鎮壓的手段,但全國的起義風起雲湧,連他的表親李淵、李世民父子都反了,豈是靠鎮壓能夠奏效的?正如李世民所說:“倉庫的作用就是為了預防災年賑災而用,否則存糧有何用!”,楊廣的不以民為本,是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而李世民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思想,是開啟貞觀之治的主要原因。

    這一切問題的根源,得講到隋文帝的身上,隋文帝很明顯,這個人有能力,而且是一個好皇帝,但是這個皇帝有一個自己的毛病。

    他一直標榜自己是一個聖人,也就是說自己做事情不能夠出於自己來考量,而是出於整個國家的宏觀大局來做思考,這個想法是很好,但是他他在這件事情做吃到甜頭以後,他立刻認為全世界的人也就是當時他統治下的所有子民都必須跟他學習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做這件事情,比如說你生產糧食,你糧食生產的,出來之後只要夠你自己吃的,其他全部上交國家,因為這些糧食都是以後給國家用的。你自己這個人要有高明的覺悟,你要自己想到這些糧食不單單是給你自己種的,而是給國家用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很明顯隋文帝這一句話沒讀懂,自己用聖人標榜自己,並且去學習聖人的做法,因此底下的所有人都得去學習如何做一個聖人。

    他的繼任者隋煬帝當然受他父親思想的影響,認為底下的人民都是良民,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是出於國家的考慮,不需要君王自己去調理去管理人民的情緒,因此隋煬帝覺得國家存了這麼多的糧食,等到饑荒的時候你們人民必需依靠自己的覺悟,自己靠雙手去度過這個荒年,而不是去向國家要飯。

    因此,隋煬帝在任期間,好大喜功。他曾經自己率領的30萬禁軍還有宮廷裡面的王宮大臣去西北去開荒,自己的親姐姐都半夜裡被凍死了,整個人也是狼狽不堪,並且三徵高句麗,使得自己的國家急需大量的錢和糧,並且還要為他開通大運河建造數萬艘船隻,用於作戰,用於運輸糧草用於他自己個人遊玩。

    比那些倉庫的官員不敢開倉放糧,因為隋朝的律法是嚴苛的,當時隋朝打陳朝的時候,中間有一個小國家就被他用來作為導火索,小郭家去投靠了陳朝,反抗隋朝,什麼原因的,就是當時隋朝派了一個官吏過去,治理他們,因為陳朝就立刻認為這個管官吏嚴苛的要命,不能夠當他的子民。隋朝治政之嚴可見一斑。

    糧食就在倉庫裡面,但官員不敢放,放了自己人頭落地,有外面成千上萬的饑荒的人民。一口糧食都不敢給。

    民眾也是不堪徭役,誰不想好好的,窩在自己家裡面,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誰願意天到晚給國家。幹這幹那而且,一分工資都不拿,這東西雖然地震為從自己父親那裡學來的那一套是對的人民總有可能明白你為這個國家做的良苦用心,但是當飢寒交迫的感覺迫近你的時候,你更多的時候去選擇信仰。

    終於隋朝在人民起義的風雨飄搖之中倒下了,是,即便是大,隋煬帝倒下的那一刻,他都不願意開倉放糧。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李世民親自看到隋煬帝的失敗之後得出來的一個結論。

  • 2 # 烽火野史

    這就是片面追求國富民窮造成的,隋朝皇室以及官僚士大夫階層拼命壓榨底層老百姓,把社會財富都集中在到政府和官僚地主集團的手中,國家財政、糧食儲備都很豐富,看上去國強了,其實這個國家內部已經長了膿了,只是還沒發出來而已。這種局面也容易讓皇帝誤判形勢,作出錯誤判斷。隋煬帝恐怕也是認為自己國家很強大才那麼不愛惜民力,不僅進行開運河等等工程,還多次發動遼東戰爭,卻不知道民間已經很困窘,老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所以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均衡才造成隋末諸多問題。當然也正是因為隋朝自文帝開始就一直準備征伐遼東,所以極為重視儲藏糧食,造成糧食儲備很豐富。

  • 3 # 冒充大師

    首先隋朝饑民的產生的原因不只有一種。

    1.上天多災難,百姓顆粒不收。

    2.朝廷連年戰爭,國家增加徵糧,徵兵,導致勞動力銳減。

    3.兵荒馬亂,百姓如何安心勞作。

    4.國家腐敗,大興土木,營造船隻,影響生存。

    再者不能以偏概全,隋文帝算是明君。隋朝的糧食大多是由隋文帝楊堅攢下的。楊堅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盛世,當時政治穩定,民生富庶、百姓富足、文化繁榮,僅存糧百萬石以上的糧倉就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可供天下百姓食用幾十年。

    但到了隋煬帝楊廣時代,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開始折騰老爸這點家底,他這些糧食幹什麼用呢?除了給官員發工資外,主要用於戰爭和勞役。楊廣在位期間,頻繁地發動戰爭,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三徵高麗、親征吐谷渾,動輒發兵一百多萬人,兵馬未到,糧草先行,他必須保證充足的糧草,才能發動戰爭。其二,楊廣在位期間,大興土木,一是營建東都,遷都洛陽,累計徵調民夫兩千萬人;二是開鑿大運河,南抵餘杭,北達涿郡,全長2700公里;三是營造船隻,在位期間造船幾萬艘,用於戰爭和遊玩。楊廣用於戰爭和徭役不惜血本,但對於賑濟百姓卻吝嗇的要命,捨不得拿出糧食賑濟災民。隋朝的糧倉雖然有糧,但官員們沒有皇帝的旨意卻不敢私自開倉賑民。於是饑民暴發,全國各地紛紛造反。對於造反的災民,楊廣不是採用安撫的辦法,而是採取鎮壓的手段,但全國的起義風起雲湧,連他的表親李淵、李世民父子都反了,豈是靠鎮壓能夠奏效的?正如李世民所說:“倉庫的作用就是為了預防災年賑災而用,否則存糧有何用!”,楊廣的不以民為本,是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而李世民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思想,是開啟貞觀之治的主要原因。

    總結:開倉放糧是需要朝廷批准的,隋朝的律法是嚴苛的,官員不敢私自開倉放糧。所以這一切的根源都和隋煬帝本人有關。

  • 4 # 凜冬之血

    封建社會土地和糧食都掌握在封建地主階級手中,平民百姓雖然是勞動者,生產者,但是他們根本沒有資格和權力與強大的封建地主階級對抗,只有乖乖接受被統治的命運,古代農業低下的生產力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望天吃飯,風調雨順還好,如遇到大災大難或者戰事,只有餓肚子鬧饑荒。

  • 5 # 耕堂讀者

    一言以蔽之,隋朝的糧食分發系統出現了問題。

    隋文帝年間,百姓富庶,儲糧充足,糧倉的建設技術也處於先進水平,用草蓆,草木灰等多層防潮技術也保證糧食安全儲存。民間建造義倉把富餘的糧食儲存以備荒年。但隋文帝為了防止百姓浪費糧食,透過嚴格立法把義倉管理權收歸府縣所有。義倉的自賑功能幾乎淪為空談。

    隋煬帝時期,征伐高麗等大的戰爭,再加上天災肆虐,民間”皮葉竭盡”,草根樹皮都吃光了,然而地方官是”吏皆懼法,莫肯賑救”,眼睜睜看著百姓餓死的記錄時常發生。

    奇怪現象就是隋煬帝歌舞生平,各大倉庫猶大充足,糧食多到讓人眼熱,百姓卻食不果腹,餓殍遍地。

    如此死攥著糧食不撒手的做法,也叫隋王朝嚐到了苦果。待到隋末農民戰爭爆發,各地反隋大軍的重要戰略目標,就是搶奪糧倉:著名的洛口倉和回洛倉,成了瓦崗軍的囊中之物;黎陽倉成了竇建德的重要家底;而永豐倉卻是唐高祖李淵取天下的關鍵本錢。這些“糧滿倉”的倉庫,非但沒成為隋朝的基石,反而做了亡國的火藥桶。

    隋末已經是典型國富民貧,倉廩充實而路有餓殍。

  • 6 # 長安女子唐歌

    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隋朝的時候為了戰備,所以在全國建立了很多的糧倉。熟悉《隋唐演義》的人都知道瓦崗寨就是靠著黎陽倉,在短時間內聚集了20多萬的饑民變成了瓦剛軍。瓦崗軍李密團隊成也黎陽倉敗也黎陽倉。瓦崗軍失敗的原因情況比較複雜,在這裡就不贅述了,隋朝的糧倉除了黎陽倉還在全國各地有許多的糧倉,尤其在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之間。

    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在洛陽附近找到了一個具有17個足球場,這麼大的糧倉在地下,而且糧食經過1000多年已經碳化了。這也是上個世紀重大的考古發現!這一個倉庫的糧食就夠當時的東京人吃40年。像這樣的糧倉隋朝時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很多。由此推斷唐朝人吃隋朝的糧食,吃50年綽綽有餘。

    這和今天一樣,今天的創業者們積攢大量的財富給後世子孫,有的會讓後世子孫吃幾輩子也吃不完。父母之愛子必為其寄長遠。隋朝在儲備這些糧食的時候,只是想著給自己的後世兒孫。留有餘地。雄才大略如楊廣當時想的肯定是千秋萬代的基業。沒想到自己這麼快的就結束了隋朝的命運。

  • 7 # 使用者大風748614746961

    話是這麼說,但在當時條件下糧食能存放50年?你信嗎?現在要存放50年也只能是實驗室裡,大批次存放5年都只能餵豬!

  • 8 # 非攻天下

    你這是在開玩笑吧!隋朝有糧留給唐朝?唐朝三徵高麗,間隔時間多久?一次就要一個帝國半個糧倉,而楊廣居然連徵三次。還有個屁的糧

  • 9 # 洛浦

    回洛倉

    遺址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小李村、馬坡村以西,310國道從中橫穿。2013年1月,“浮出”地面的整個回洛倉城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相當於50個國際標準的足球場;其內,內徑10米的倉窖,東西成行、南北成列,約有700座,每個倉窖可以儲存約50萬斤糧食,整個倉城可以儲糧3.55億斤(圖一)

    含嘉倉

    隋唐時,每逢關中地區有災情,中央政府往往遷往水運方便、“舟車所會”的洛陽,就是因為洛陽有糧。當時洛陽“帑藏積累,積年充實,淮海漕運,日夕流衍”,而長安“府庫及倉,庶事實缺,皆籍洛京傳輸”。武則天曾長期居住在洛陽,也因洛陽有糧

    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佔了將近1/2

    1.說吃啦隋朝五十年糧食是以訛傳訛

    糧食就算儲存再好十年也不能吃了

    2.當時全國各大糧倉主要供給洛陽長安附近的百姓,長安因為交通不便,經常皇帝來洛陽吃飯“就食天子”(圖二)

  • 10 # 多彩紀錄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隋朝時期,天下富足,農業發達,在全國各地大量修建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河陽倉這六大糧倉,每個糧倉儲存糧食都在百萬石以上。僅洛口倉和回洛倉兩個糧倉,以當時人均每日二升計算,這兩個倉的糧食足夠四百萬人吃一年。這一面是隋朝國庫糧食多的快溢位來了,另一方面卻是老百姓吃完草根樹皮開始吃人了。河南、山東一發大水,災情更重。瓦崗寨義軍徐茂功告訴李密曰:“今天下大亂,都是餓的活不下去了,今要是得了黎陽倉,大事可成。”李密襲破黎陽倉,開倉放糧,瞬間得勝兵二十餘萬。《隋唐演義》裡面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煙走的都是這套路。搶糧倉,分百姓,壯大實力,逐鹿天下。那麼有這麼多糧食,隋煬帝為何不救災呢?《隋書食貨志》記載:“雖然倉庫裡面糧食很大,但是沒有皇帝命令,官員怕承擔責任,沒有一個敢開倉放糧,導致饑民越來越多。”唐太宗李世民就分析的比較透徹。《貞觀政要》記載:唐貞觀二年,李世民問黃門侍郎王?說:“隋開皇十四年關中大旱,百姓無糧。當時糧倉糧食多的快溢位來,竟然不許賑災基民,令老百姓自己找糧食。隋文帝不憐惜百姓而看重倉庫,到了自己去世的時候,攢下的糧食,可以供天下吃五十年。隋煬帝依仗倉庫富饒,奢華無道,最終導致滅國。倉庫的作用就是為了預防災年賑災而用,否則存糧有何用!若皇家後世子孫賢良,自能保其天下!

  • 11 # 明月海上生

    唐朝吃了隋朝五十多年糧食,為什麼隋末還有饑民呢?

    隋朝糧食存在何處?

    答:國家的大糧倉。

    糧倉的糧食從哪裡來?答:

    從老百姓手裡收來、拿來、搶來。

    老百姓沒有餘糧,遇到天災人禍活不下去怎麼辦?

    答:造反起義。

    隋朝為什麼不開倉放糧?

    答:隋末亂世,糧倉一直被各方武裝勢力把握。

    隋末農民起義給我們上了重要一課,告訴我們“藏富於民”是多麼的重要!小河沒水,大河必幹!

    隋初,隋文帝被亂世缺糧餓怕了,督促各地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儲存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

    1969年,洛陽發現一座隋朝糧倉遺址——含嘉倉。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259個糧窖。其中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這個含嘉倉是隋煬帝修建的。

    史書記載,隋文帝把糧倉分為官倉和義倉。官倉為朝廷備需,義倉救災時使用。文帝末年,朝廷存糧可供五六十年之用。

    著名的興洛倉靠近運河,交通十分便利,南方地區生產的糧食都存放在這裡。隋朝末年,興洛倉是各方勢力爭奪的物件。叛軍佔領興洛倉後,源源不斷的糧食供應使得叛軍力量大幅提升。而失去興洛倉的隋朝,很快就迎來了滅亡的命運。

    隋朝的滅亡,真正的原因是關隴集團放棄了楊廣。楊廣建立科舉制,動搖了九品中正制度下,貴族薦舉做官的傳統。楊廣扶持江南貴族,打擊關西貴族對皇權的威脅,造成了全國政治勢力的重新洗牌。

    楊廣徵討高麗失敗,引發了多處農民起義。評書《隋唐演義》,瓦崗寨十八路反王就是說的這段歷史。

    在征討義軍的過程中,關隴集團給了楊廣致命一擊。其實,農民起義只是震盪了一下隋朝政權,始終沒有對楊廣構成致命威脅,楊廣也從未把這些“流寇”放在眼裡。

    隋末的糧倉以及隋末的饑民和農民起義,大致的背景就是這些了。

    1、隋末糧倉遺址

    2、沿運河分佈的糧倉

    3、被“黑化”的楊廣

  • 12 # 二辻四畫生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甭管是亂世還是盛世,糧食都不能缺了。亂世缺了糧食拿黃金換口吃的富人大有人在,盛世缺了糧食更可悲,大好河山亡國也是難免。

    隋末到底有多少糧食

    我們拿隋朝和唐朝做一個對比就會發現,隋朝真的很富。

    隋煬帝時期已墾田地5585萬頃,而唐朝直到唐玄宗時期才墾田地1430萬頃。

    隋煬帝全華人口不下5000萬,而唐朝還是到了唐玄宗時期才達到。

    可見隋唐的國力差距有多大。

    隋朝在各地都建有糧倉,像興洛倉、回洛倉、長平倉等等好多大型糧倉,糧食儲存都達到了百萬石。

    貞觀十一年,監察御史馬周和李世民說:“西京府庫,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

    而這一年,距離隋滅已有20個年頭了。

    李治問高履行國家人口相較去年增長了多少,高履行說人口增長和往年一樣,都在15萬戶。

    李治又問那國家現在一共多少戶,高履行說有380戶。

    然後李治就扒著手指頭算了半天,那他老子二十多年前登基時全華人口只有20萬戶。

    李治又問那隋朝開國時有多少戶,高履行說有870戶。

    李治又問那當時生產的糧食有多少,高履行再回,當時的糧食夠870戶吃50年的。

    當然糧食是儲存不了這麼多年的,但隋朝當年的富餘卻實實在在有這麼多。

    隋朝滅亡的秘密在於太摳門

    通常在我們的認知中,只有國家羸弱,才更容易出門,比如明末饑民造反,就是因為國家財政崩潰,百姓實在沒得吃。

    可是隋朝不是這樣,都夠李世民狂吃幾十年的了,國家富足可見一斑。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國富民窮,國強民弱。

    國家把大量的糧食一股腦塞到了糧倉裡放著,卻任由百姓貧困潦倒,積貧積弱,最終導致百姓暴動,給了李淵這些人機會。

    就拿劉武周來說,他是當地的大財主,還是朝廷的校尉, 他起來造反當皇帝雖然不是為了百姓,但他喊的口號卻也沒錯。

    劉武周說:“今百姓飢餓,死人相枕於野,王府尹閉倉不恤,豈憂百姓之意乎?”

    寧可餓死百姓,也不捨得開倉放糧。

    這就是國富民窮。

    瓦崗寨李密之所以向翟讓建議攻打洛口倉,就是要用糧食換人心。隋朝不給你的糧食,瓦崗寨給。

    隋朝有糧不放,最終只能是資助民眾暴動。

    其實那些管理糧倉的官吏,也想放糧。可是要放糧,那得皇帝批准才行。但是很顯然,隋煬帝當時已經顧不上這些了,他已經像鴕鳥一樣躲到溫柔鄉打最後一炮去了。

  • 13 # 文明有歷史

    饑民的產生,與隋朝儲備了多少糧食是沒有多大關係的。

    饑民的產生是社會制度的問題,是生產方式的問題,與隋朝的糧倉儲備了多少糧食沒有多大關係,與地主家的糧倉有多少糧食也沒有多大關係。從表面邏輯看,隋朝建立那麼多的糧倉,不就是為了存糧備荒嗎?為何不開倉放糧呢?

    只是,隋朝末年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自然災害。所以沒有開倉賑濟災民的必要。更重要的是,隋末的糧倉,隋煬帝第三次討伐高句麗失敗後,所有的社會矛盾集中爆發。隋煬帝已經喪失了對政權的掌控。各地的糧倉實際上被各個門閥勢力所把持,是否放糧賑濟災民,隋煬帝說了不算。

    例如,近代1929年經濟危機,美國大量的民眾失業,民不聊生。而那些大資本家,卻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為何不賑濟這些沒有飯吃,失業流浪的民眾呢?道理是一樣的。這是社會制度的問題,是生產方式的問題。

    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的糧食,這個說法不靠譜。

    上個世紀70年代,在洛陽附近找到了一個具有17個足球場那麼大的隋朝糧草,並且發現了一千多年前已經碳化的糧食。根據這個倉庫儲備糧食的規模看,這個倉庫夠當時洛陽城常住人口吃上40年。而這樣的隋朝糧倉,隋文帝開皇盛世之時,建立很多。

    就因為這樣的考古發現,很多人透過對比隋朝的糧食儲備糧和唐朝立國時的人口規模,得出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的糧食,這樣一個誇張的說法。這顯然是違背常識的。單單就糧食的儲存時間來說,就顯然不可能。

    《新唐書》記載: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溼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著於令。這句話就是說,糧食的儲存時間在隋唐時期,最長不得超過九年。即便是現代化的發達的存糧技術,也不可能將存糧保持五十年。

    古代對糧食的消耗方式,與現代社會可不一樣。

    各地義軍開倉的統計:“(李)密遣世績帥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濟河……開倉恣民就食……得勝兵二十餘萬”、“(劉武周)於是開倉以賑饑民……收兵得萬餘人”等,類似記載比比皆是,所以,“唐高祖平京師傾府藏以賜勳人。既而,又患國用不足。”

    從這個記載看,唐朝立國之時,也面臨著嚴峻的糧食危機。各個門閥勢力投靠各地義軍後,糧倉也被啟用,從而作為這些義軍爭霸天下的軍糧儲備。唐高祖李淵能夠定鼎關中,自然也得到了隋朝的糧倉。

    所以說,這些糧食都被隋末各地起義軍爭霸給消耗了,唐朝立國之時,也利用到了一部分,但只是短暫的利用。後續糧食,是陸續補充進去的。畢竟修建好的糧倉不可能不用。後續補充進去的糧食,這可跟隋朝沒有關係了。

    隋末饑民的出現,不是因為沒有糧食,而是因為沒有土地。

    隋煬帝楊廣為何要攻伐高句麗,不就是要搶地盤嗎?大量民眾傾家蕩產,跟隨隋煬帝,加入這場民族氣運之戰。如果搶到了地盤,設定了郡縣,輸出了人口,參戰的民眾根據均田制分到了耕地,將領因為戰功得到了封賞。那麼,什麼樣的矛盾都能消除。

    失敗,意味著一無所獲,反而耽誤了生產。民眾失去了發展再生產的能力,門閥地主乘機兼併土地,無數民眾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沒有辦法謀生,才導致飢寒交迫。這些饑民後來也不是餓死的,而是加入了起義軍,相互爭奪隋朝各地糧倉而戰死的。

    即便隋朝開倉放糧,也解決不了耕地的問題。沒有耕地,失去了賴以維持生存的手段,這才是社會矛盾爆發的根源性問題。

    綜上所述:隋朝歷經開皇盛世,耕地不斷增加,人口不斷上漲,各地區也建設了許多糧倉,儲備了很多的糧食。這個是事實。

    然而,耕地的增加速度,跟不上人口上漲的速度。隋朝面臨著嚴重的人地矛盾,面臨著關中門閥與南方士族的矛盾,面臨著南陳舊勢力意圖割據南方的矛盾,面臨著北方突厥與高句麗入侵的矛盾。

    各種矛盾都因為人地矛盾而不斷激化。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修建隋唐大運河,加強各地區的聯絡,以便消除地域矛盾。同時,囤積糧草物資,訓練軍隊,對外開疆拓土,奪取耕地,移民設郡縣。

    隋煬帝征伐高句麗失敗後,無數民眾不僅沒有得到土地,反而因為征戰失去了再生產的能力,大量的土地被門閥豪族兼併。伴隨著無數民眾成為流民,饑民,其他所有的矛盾都跟隨著集中爆發,隋煬帝失去了對各個地區的掌控。

    各地起義軍或是反叛門閥貴族乘機奪取各地糧倉,藉助這些糧草吸引饑民入軍,充當他們爭霸天下的兵源。

  • 14 # 史海逐浪大徐

    國富民窮,寧可百姓餓死,也不開倉放糧。說到底隋朝當時還是沒有意識到國家面臨崩盤,否則無論如何也會扶大廈於將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配樂大師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