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察員小宸

    王昌齡在其《詩格》中最早提出了“境”這一美學範疇,並對它作出了具體的劃分和精闢的闡釋。王昌齡把“境”分作了三類:第一類“物境”,它是指自然山水的境界;第二類“情境”,是指人生經歷的情感境界;第三類“意境”,是指人內心意識的境界。

    王昌齡在其《詩格》中,多次提到“境”,如“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並且他突出強調處身於境,“張之於意而處於身,然後用思”,才能“得其情”、“得其意”“得其真”。把情和景,心與物統一起來,才能表達意境。

    另外“張之於意而處於身,然後用思”中的思,是指藝術靈感和想象,並不是簡單的思考,情感要透過藝術靈感和想象去觸發,才會得到真正的意境。

    至於這樣的“意境”怎樣產生的問題,王昌齡提出了:“詩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尋味前言,吟諷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

    這段話,意思是說詩歌意境的創造有三種不同途逕。

    第一種就是詩人經過長久的思考,也未能產生意象,卻由於偶然的機會,靈感和想象為“境”所觸發。這是一種“心”與“境”偶然的契合,叫著“生思”。

    第二種是多讀書,感悟聖賢作品,激發出自己的靈感,創造出新的新的意象。這叫“感思”。

    第三種就是主動的去尋找生活中的意境,觀察生後,體驗生活,用心去感悟已經,從而創造出美的意象,這就是“取思”。

    不難看出,創造意境要“心入於境”,要依賴於審美中主體的情意的“心”與客體“境”的契合和融入。另外還要多讀書,與書中內容產生共鳴。

    例如他寫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就明顯地有著“尋味前言,吟諷古制”的跡象。如若王昌齡沒有《漢書。李廣傳》,不知李廣被成為飛將軍,那他怎麼能寫出這首意境蒼涼悲壯的《出塞》呢。

    所以說王昌齡之所以被後人尊之為“七絕聖手”,與他的“詩有三境” “詩有三格”無不關係。他開創的“意境說”,對後世都有其巨大的理論意義。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都直接間接地受到它的影響。

  • 2 # 午夜櫻花語

    王昌齡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傳詩有三境、詩有三格都是他提出的。

    “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三境”是詩人審美體驗的三種不同的物件,是推動詩人從事創作,形諸文字的內心體驗。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三境分別就是風景如此秀美,我要把美景寫一下;今天感覺特別高興(或者特別難過),我要把這種心情記錄一下;讀到某個文章特有感觸,我更要把感想寫寫了。

    “詩有三格:一日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鏡,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尋味前言,吟諷古制,感而生思。三日取思:搜求於象,心人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

    “三格”指詩歌創作過程中三種不同的構思情況,即生思、感思、取思。簡單的解釋:生思就是苦思冥想突然靈光乍現,想到了。感思就是想不出來,去看看參考書,看了之後想出來了。取思就是作者本身就是知識儲備和閱歷都豐富的人,要寫什麼,結合自己的知識和體驗就寫出來了。

    “三境”是說什麼促使你去寫作的問題,“三格”是說你怎麼思考去落筆的問題,側重點不同。

  • 3 # 春榮2091

    意境是詩魂,最感人。之所以感人是靈動的魅力,能給人留下遐想,回味無窮。一人在半截美女圖題曰:可恨畫工無妙筆,最銷魂處無法描。旁又一題反駁雲:不是畫工無妙筆,畫到纖腰已斷魂。俱佳。由境生情,情忌直白,意達為貴,達意詞界謂痴,詩愈痴愈妙!有百川歸海之勢。後人少有佳句皆因重表,華而不實,未能深入之故也。

  • 4 # 雷子的文學分享

    關於詩的意境,早在唐朝時就有人把它分為"三境″和"三格"。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詩都有哪三境和哪三格,以及一些淺談:

    一、詩有三境

    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一: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二、詩有三格

    詩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感思二:尋味前言,吟諷古制,感而生思。

    所謂詩詞的“三境是物境。即實境,屬下格。詩人僅僅是在描寫景物,用語質實,沒有形象,缺乏空靈。二是情境。即感受,屬中格。詩人已將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了強烈的情感體驗之中,將意象融為一體。就是說把客觀事物理解了,體驗到了,化為個人感情,經過醞釀加工寫出來。三是意境。即境界屬上格。

    詩人是將物境、情境都融化為自己的意識、情感,昇華到最美好的境界。總而言之,意境是詩人的個性和生命。詩人在創作格律詩詞過程中,一定要挖掘“物境"的精神實質,體驗“情境"的真情實感,營造“意境"的忘我境界。也就是說,創作要注重意境的營造,將你對物景的所見、所想、所感,昇華到物我兩忘的最高境界,這樣創作出來的詩詞,必定是一首盡善盡美的好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過來人,對於準備要小孩的家庭,你有哪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