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ngr石山
-
2 # 賢達就是
不是。近水知魚性
進山識鳥音
畫龍畫虎難畫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這是增廣賢文上寫的。
-
3 # 夫子久久jj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增廣賢文》很接地氣,讀一讀可知如何做人、做事、修身、齊家……的一些淺顯易懂的道理。
-
4 # 文旅攬勝
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 通稱《增廣賢文》。
我們從詩的內容瞭解到,自然現象與生活之間的關係。如果生活在水邊,經年累月地觀察水中的魚,那麼就能熟悉魚的性情,同樣,如果生活在山上,經年累月地觀察山上的鳥,那麼就能聽懂鳥的叫聲。
比喻說明要了解一個人或一種東西,一定要接近這個人或這種東西近距離觀察。兩句話看似很簡單,只是述說兩種事情,但是實際上卻還有古人告訴我們的道理。
近水知魚性近山之識鳥音儘管未見作者任何書載,但古詩的意韻一直傳頌不斷。我在想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原始最直接得出的自然規律。後來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所以,《增廣賢文》是民間創作結晶。
“近水識魚性,近山知鳥音”這句諺語不是出自古詩,而是出自一篇古文“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是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作者未見記載,由清代周希陶重訂。 該書彙集了中國古代的格言、諺語,很有哲理性,釋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體現,人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
為什麼《增廣賢文》的作者未見記載呢?在民間的傳說是這樣的:有個民間秀才因犯重罪被打入死牢,他很不甘心,但也無奈。他畢竟是個讀書人,在漫長的牢獄生活中,回想起了許多經歷和許多的民間格言和諺語,他越想越覺得應該整理出來,也許對世人有些警醒作用。
於是,他向獄卒要了筆墨紙張,慢慢地邊記憶,邊蒐集,邊寫作,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於撰寫成了一本小冊子。然後上交了法庭。
由於他的案子進入了終審,他的這本冊子轉輾到了巡府手中。巡府閱之拍案叫絕,認為他為社會作了貢獻,兔除了他的死罪,但由於他是罪人,就沒有著他的姓名!
“近水識魚性,近山知鳥音”這句諺語,比喻經常接近什麼就會對它瞭解、熟悉。即對於一種事物,長久地接觸之後,就能發現它的特徵和規律。如果按現在的話說,就是領導幹部要與群眾打成一片,才能瞭解老百姓的疾苦,才能幫老百姓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