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明人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紀傳體是透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的體裁。透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紀傳體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能夠更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史表、載記和史論等的綜合。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兼述帝王本人事蹟。有帝王之實而無帝王之名者,如項羽、呂雉,亦可列入本紀(見司馬遷《史記》)。世家,主要是記載諸侯和貴族的歷史。世家之取名就是因為“王侯開國,子孫世襲”,也就是諸侯爵位封邑世代相傳,故名世家。列傳,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

  • 2 # 真忘言

    關於題主的疑問,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歷史”。

    “歷史”這個詞的含義,在三國之前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史”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這是文獻中關於“歷史”一詞的最早記錄。“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曆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這就是當今“歷史”的含義。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

    根據上面的內容,我們不難發現,“歷史”記載的主要是“事”,而不是“人”。

    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那些史官為什麼要記載歷史?在我看來有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對好人歌功頌德,流芳百世;對壞人口誅筆伐,遺臭萬年,以達到懲惡揚善的目的。比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宣揚的是忠誠堅定的愛國情懷,而宋朝的賣國賊秦檜和賈似道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第二,以史為鑑,警示後人。歷史記載著人類過去的興衰成敗,每一個被記錄的歷史事件,都不是簡單的花開花落,而是蘊含著複雜的因果。因此,透過對歷史長河的縱觀,從歷朝歷代政權的更迭、家族的興衰、個人的榮辱等等,能夠總結出豐富厚重的經驗教訓,從而給我們自身以訓誡和啟發。比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關雲長大意失荊州等鮮活的例子。

    第三,弘揚民族文化,傳承炎黃精神。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有著自己的道德準則。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歷史上無數的人物,無數的故事,讓這些美好的品德深深的植入民族血液之中,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永遠也不會消失。

    歷史記載了王侯將相,也同樣記載了許多凡夫俗子。這是為什麼呢?

    以《史記》為例,它以每一個朝代的王侯將相的活動為主線記史,但也記有許多出身低下的人,比如遊俠和刺客。司馬遷為什麼要把他們寫進去呢?我覺得一是因為他們身上有值得歌頌和稱讚的地方,二是他們中的部分人會改變歷史的程序。

    《遊俠列傳》裡面有個人叫郭解,他的外甥仗勢欺人,與人喝酒時產生糾紛,被人一刀捅死,郭解抓回殺人兇手後,瞭解原因後,放走了兇手,埋葬外甥,這體現了公正。郭解在路上遇到不尊重自己的人,門客欲殺之,郭解阻止了他:有人不尊重我,是我的德行不夠,怎麼能怪他呢?這體現了大度。

    楚漢相爭末期,項羽突破劉邦大軍包圍圈,逃至陰陵時迷路了,於是向路邊的農夫問路,農夫謊報路徑,最後項羽軍迷失在大澤當中,這才有了後面烏江自刎的情節。

    伍子胥之父因受費無極讒害,伍子胥受到牽連,逃出昭關,但遇到一條大江攔住了去路。正著急時,江上有個老漁夫劃著小船過來,把他渡了過去。

    試想一下,如果農夫告訴項羽正確的道路,他會不會扭轉乾坤呢?而漁夫如果不幫伍子胥,他會不會在楚境內喪命呢?

    現在回答題主的問題,我覺得除了王侯將相之外,其他的被記載純屬偶然,並沒有規律和標準。

    一種情況是,記載王侯將相時,一些小人物改變了歷史的發展,所以他們被記載進去。比如上文說到的農夫和漁夫。

    另一種情況是樹立典型,比如上面說的遊俠和刺客有許多,但史官只是記載了其中比較有名的幾個。

    第三種情況,即使被歷史記載,只有一部分能留下姓名。比如三國時期,幫助太史慈抵擋程普等十二騎的曲阿小將。還有許貢三門客刺殺孫策,這事情夠大,但三個門客沒有留下姓名。

    未來的社會如何記載現在的歷史?

    從歷史發展規律來看,一般都是後一個王朝給前一個王朝編寫史書,比如唐朝的房玄齡等人就合編了《晉書》和《隋書》。而《清史》從2004年開始編篡,至今還沒有訊息,這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

    我們現在的歷史要下一個王朝來書寫,會不會出現還不知道呢,現在討論這個有點早。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各個領域的頂級大佬一定會被記載的。大部分人都不會被記載,因為如今科技發達,資訊傳遞越來越快,爆點新聞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資訊多且雜,估計未來的史官會一臉懵逼呢。不過科技發達的好處就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儲存,聲音加上畫面,比史書好用多了。

    題外話:我們看到的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史書未必一定能如實紀錄歷史,而是收集各地事件,再編整合書,有些真假難辨。中國王朝歷史的真實性一直受到質疑,被指是統治者的治國工具。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多讀歷史,因為現在發生的一切,歷史曾經發生過,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未來也會以另一種方式重演。

  • 3 # 西部小牧童

    這個問題很宏大,沒有辦法簡單迴應。

    總的來說一下原因:千百年來記錄歷史的人是誰呢?是讀書人。讀書人的思想觀念是什麼呢?他們都是儒家門生。

    記錄者都會從儒家的價值觀的角度來進行記錄。所以我們歷史的記錄者都是從儒家思想的主脈路來記錄。你很難看到封建時代,會從多個角度來記錄歷史。

    今天我們讀的一些所謂歷史都經過了加工,從"無產階級立場"的角度,增添了不少東西。我們會講到一些有過貢獻的,如科學發明,農業,經濟等等。但實際上封建時代的正統歷史是不會在意這些的。這些都不在正史裡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過去10年最佳足球主教練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