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夫就是園丁

    古語云: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或許是一種謙遜。

    當然,可能是一種拍馬屁。不是隻有下屬拍領導馬屁,也有領導需要拍下屬馬屁。這種精神鼓勵惠而不費,能激發手下士為知己者死的激動心情。

    對劉邦來說,張良是帝師。皇帝的老師,教劉邦怎麼當皇帝的,教的是屠龍術、政治學。

    後世的帝王們說誰誰誰是吾之子房,就是說認他當老師教導自己政治學。這些向來是不傳之秘。

    後人能超越張良的,估計沒有,因為張良實在太牛了。

  • 2 # 九月讀歷史

    操在兗州,招賢納士。有叔侄二人來投操:乃潁川潁陰人,姓荀,名彧單,字文若,荀緄之子也;舊事袁紹,今棄紹投操;操與語大悅,曰:“此吾之子房也!”

    (荀彧畫像)

    張良之功

    張良是漢初傑出的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曾經刺殺秦始皇而未成功,被秦通緝,後奇遇黃石老人,得《太公兵法》,從此之後,日夜鑽研兵書,最終成為足智多謀的“智囊”。後來天下拉開反秦大幕,張良也拉起一支小隊伍,後遇見劉邦,加入了劉邦的大軍。鴻門宴之前,張良其實一直並未被重用,但在鴻門宴中,張良把握住機會,說服了項伯,同時救了劉邦。張良因此進入劉邦決策層中,在後面的“楚漢爭霸”中,張良為劉邦屢獻奇計,因此是漢朝大功之人。

    (秦時明月張良劇照)

    為何如此之說

    曹操和朱元璋為什麼要這麼說,我認為其一是因為這是一句誇讚的話,就是“你就是我的張良啊”,表達他們對荀彧以及劉伯溫才智的肯定。其二是故意這樣說,給他們警示。張良之前是韓國人,祖父張開地是韓國的三朝相國,父親張平也是韓國兩朝相國,但後來張良卻投奔了劉邦,對劉邦忠心耿耿。與之相同的是,荀彧之前投靠的是袁紹,劉伯溫是元朝進士,他們這樣說,是警示他們之後要向張良一樣忠心耿耿。其三是他們最終都和張良一樣,為己方的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曹操及朱元璋對他們功勞的一種肯定。

    (劉基雕像)

    【結語】

    古人說吾之子房,將其比作是劉邦的手下張良,這並不能說他們沒有超越張良,只是他們所做之事與張良相似,是上位者對下屬的肯定與讚揚。

  • 3 # 江湖夜雨載舟行

    首先,結論是:張良,張子房,絕對是謀士中的王者。

    第一,他的老闆給予高度評價。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何況,那時候張良,還不是一心一意在為劉邦,張良更大的理想,和奮鬥的目標是,韓國復國。

    所以他大部分時間,都為此奔波,更多時候,他是在韓國組織活動,聯絡韓國舊王室、舊貴族,起義什麼的,因為他跟劉邦泥腿子不一樣,張良是完完全全的官N代。

    眼看復國無望,他才回到劉邦身邊出謀劃策,但即使這樣,他對於大漢江山,仍然是舉足輕重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可以說,沒有張子房,就沒有大漢江山。

    第二,後世的諸葛亮厲不厲害。幫助劉備三分天下。魯迅評價,說諸葛亮多智近乎妖。看看整本《三國演義》哪個不被諸葛亮耍的團團轉,雖然是演義成分多一點,你看陳壽寫正史的《三國志》,評價依然高。在中學時代,有一篇《隆中對》的語文課文,講到諸葛亮躬耕隴畝,“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諸葛亮自己說,他可比管仲樂毅,他還說吾不如子房也。他這麼自信一個人,說自己不如張子房,絕不是自謙。

    第三,從結局看。幫助劉邦贏得天下後,張良就真正的退隱山林,所以劉邦大殺功臣,而張良得以善終,這就是他高明的地方。反之,蕭何韓信,都已“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所以說,張良是謀士中的王者,他之後沒有第二人。

    因為張良,真正做到了:放下!

    放下

  • 4 # 青唐小閒

    東漢末年曹操對荀彧說過這樣的話,其中的子房指幫助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的謀士張良。

    本意不是超過超不過的問題,而是期望和讚美的意思,期望得到的賢士能夠像張良那樣的案例,幫助建立大功業。其次是對賢士的引導和稱讚,讓他有一個定位和認可他的能力。

  • 5 # 當幸福來敲門2020

    後人中有沒有超越張良的謀士,這個問題就像是“關公戰秦瓊”一樣,因為不是一個時代的人,所以沒有可比性。幾乎每個時代都有很厲害的謀士。比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唐朝的徐茂公、明朝的劉伯溫。那你說他們誰更厲害呢?沒有人能知道。

    但為什麼古人都說“吾之子房”呢?我想應該跟張良所處的時代比較早,而且在那個時代張良確實特別突出有關,在加上民間傳說、文學演繹等等,把他神話成一個符號了,就類似後世把關羽稱為“武聖人”。把厲害的謀士稱為“小諸葛”類似。

  • 6 # 相忘於江湖4142

    張良者,舊韓貴族也,畢生致力於攪亂天下而乘勢恢復韓國,始皇帝在時無所不用其極而不能成,因其思想反動謀劃分裂絕不能容於一統大勢與大秦法治。始皇帝死而天下大亂遂能一逞逆心,輔助劉邦而功成身退亦不過是他陰謀詭計玩不過深通厚黑學的高祖劉邦,否則韓信就是他的下場。縱觀其一生,無德無行而殃及子孫後世終至於斷子絕孫,乃是其智術枉用累及蒼生為一已私利誤華夏大道而應得之結果。觀後世之謀臣,凡是為一統華夏者,無論成敗,名德皆昭之後世。唯有留候,生時不敢任官任事,死後三代而子孫絕,列位可細思之

  • 7 # 莫道疏狂

    題主好,我來就這個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子房”即指張良,子房是他的字。張良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同為劉邦麾下重臣,幫助劉邦崛起並在楚漢之爭中取得了最終勝利,因此被後世稱為“謀聖”。

    “吾之子房”語出自《三國志•荀彧傳》,在《三國演義》第十回中也有同樣的表述。具體為曹操在兗州招賢納士,荀彧叔侄離開袁紹前來投奔,曹操在同荀彧交談後心情大悅,稱讚荀彧為“此吾之子房也”,隨即對荀彧委以重任。

    除了荀彧,明太祖朱元璋也曾多次以此稱讚自己的謀臣劉基,也就是在民間傳說中大名鼎鼎的劉伯溫。

    除了以上二人,我們其實很少能看到其他君主將自己的謀臣與張良相比,至於影視劇中的臺詞則多為杜撰,並沒有靠譜的出處,也就談不上動不動就說吾之子房了。

    那麼,為什麼後世君主喜歡將謀士比為張良,後世就沒有能夠超越張良的謀士了嗎?下面我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張良深謀遠慮,在秦末漢初的天下大潮中輔佐劉邦完成統一大業,並能功成身退,已經成為足智多謀的代表人物,被後世冠以“謀聖”稱號。能夠與張良相提並論,是君主對謀臣最大的讚美和期許。

    張良是秦末漢初的傳奇謀臣,祖先曾經五代相韓,家世顯赫。在博浪沙狙殺秦始皇未遂後,張良逃亡下邳,得受《太公兵法》,後率眾投奔當時剛剛起事的劉邦,以其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深受劉邦信賴。

    在楚漢之爭中,張良在關鍵時期充分發揮了自己作為謀臣的作用,為劉邦取得最終勝利貢獻良多。

    入關之戰中,張良為劉邦出謀劃策,層層破除秦軍阻礙,僅用時一年,就領先項羽攻入關中,迫使秦王子嬰投降,完成了既定的戰略部署。

    入關後,張良意志堅定,分析利弊,勸諫劉邦約法三章,保境安民,為之後的楚漢相爭奠定了群眾基礎。同時在鴻門宴上,力保劉邦脫離險境,做好收尾工作,並在項羽團隊內部埋下分裂禍根,充分展現了張良的大智大勇。

    分封諸侯時,劉邦原本只據有巴蜀地區,是張良透過個人關係,為劉邦爭取了更大的地盤,並建議他燒燬棧道,矇蔽項羽,休養生息,利用高超的外交手段吸引楚軍的注意力,為劉邦出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期,張良提出了“下邑之謀”,制定了具體的戰略部署,策反英布、聯絡彭越、重用韓信三管齊下,徹底扭轉了楚漢相持的局面,使劉邦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最終取得了全面勝利。

    漢朝建立後,張良又勸諫劉邦定都長安,封賞雍齒安穩人心,為漢初的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在論功行賞時,漢高祖劉邦盛讚張良,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自此開始,張良以其深謀遠慮的智慧和洞徹全域性的眼光成為了後世謀士的楷模和效仿物件,曹操和朱元璋對荀彧和劉基的稱讚,也正是基於此。

    一方面,君主希望自己的麾下能夠有像張良這樣的謀士,為自己出謀劃策,把握大局,進而統一天下,榮登九五;

    另一方面,謀士們希望自己能達到張良的高度,依附英明的領袖,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實現理想,名垂青史。

    所以,用張良來稱讚謀士,是君主和謀臣的共同美好願景,也就不足為奇了。

    2.“吾之子房”的說法需要特定的歷史環境,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說出口的,並且對謀臣來說,這句話還有更深層次的隱喻。

    張良所處的秦末漢初時期,群雄逐鹿,共滅暴秦,他和君主劉邦一起努力打拼,終於成就了不世功業。

    那麼根據張良的這種情況,“吾之子房”就不能隨隨便便拿來比喻謀臣,首先要具備的,就是特殊的歷史時期。所以我們上文中提到的荀彧和劉基,都是完全和這個標準相契合的。

    荀彧生活於東漢末年,那時群雄並起,他和叔叔先是在袁氏集團跑業務,無奈得不到領導的賞識,只好投奔還在創業初期的曹老闆,卻不想新老闆慧眼識珠,不僅連稱“吾之子房”,還委以重任,從此開啟了一段君臣佳話。

    劉基也是如此。自從被一把劍逼出了浙東之後,他追隨朱元璋東征西討,先後在平定張士誠、陳友諒和北伐中原時出謀劃策,又在立國後勸諫立法止殺,堪稱明朝勞苦功高的創業者之一。

    從荀彧和劉伯溫的經歷來看,與張良是何等的相似,他們都起於亂世,都具備清醒的頭腦和縝密的思維,對於大局有著超越旁人的認知,能夠在紛亂的戰局中把握住一線生機,從而克敵取勝。同時,他們都具備政治家的素養,對人心和權術的把握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這影響了他們在各自朝中的地位,也成就了他們不一樣的人生。

    張良之於劉邦,荀彧之於曹操,劉基之於朱元璋,其實都是一個道理。後兩位均以劉邦自比,以謀臣比張良,除了對屬下的盛讚以外,也充分表達了自己的信心和野望,但這裡面,還有一層寓意。

    漢朝建立後,劉邦因為種種原因誅殺了部分功臣,就連功臣之首蕭何也要靠自汙這種低階手段來自保,一時間朝中人人自危。只有張良心向黃老,一心修道與世無爭,哪怕捲入了立儲之爭也能及時抽身而退,真正做到了片葉不沾身,既保全了自己,也成就了和劉邦的君臣之義,實在是兩全其美。

    曹操和朱元璋應該也有這種期望在其中,畢竟自古以來君臣無數,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能夠共貧賤,不見得能夠共富貴,這種希冀,就像雍正對年羹堯所說的,“總之,我二人做個幹古君臣知遇榜佯,令天下後世欽慕流涎就是矣。”

    這是劉邦們的美好願景,也是張良們的最終期待,可惜,歷史總是相似的,卻無法複製。

    東漢建安十七年,荀彧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盡)。

    洪武四年,劉基入京謝罪不敢歸鄉,憂憤成疾。洪武八年,朱元璋遣人送劉基還鄉,回去後一個月就病逝了。(一說胡惟庸投毒,民間盛傳為朱元璋所殺)

    3.滾滾長江東逝水,吹盡狂沙始到金。我們很難確定後世謀臣有沒有人比張良更強,但我們能夠肯定張良不比後世任何謀臣差。

    華夏大地的歷史太過久遠了,各朝各代的謀臣猛將猶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為了評比優劣,分出高低,自古以來就是爭論不斷。對於張良的評價,僅從“謀聖”的稱號就可見一斑。

    在演義戲本里面,我們常常能聽見一句話,“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開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將張良和姜子牙相提並論,是長期以來在潛移默化中的約定俗成。

    在張良輔佐劉邦奪取天下的一千年後,唐開元年間,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而設立了武廟,以姜子牙為主祭,張良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武廟設立後,唐宋元等朝代多次進行增減,但張良始終佔據著配享的位置,一直不曾改變。

    對於後世中有沒有超越張良的謀士,這大概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們必須帶著歷史唯物主義來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是僅憑個人喜好。相比張良,後世名氣更大的謀士寥寥無幾,再充分考慮其成就地位和生前身後事,能夠拿來比較的大概僅剩一手之數了,對於這種情況,就以我們內心中思考的那個人為準吧,他或許勝過張良,或許不能,但歷史中總會有他的一頁記載。

    對於張良,存在我腦海中的不是那個信奉黃老的漢朝留侯,也不是那個運籌帷幄的漢初三傑,而是那個在博浪沙孤注一擲的韓國貴族。

    那石破天驚的一錘,似乎給秦王朝敲響了喪鐘,而刺秦的張良,也剛剛走上歷史舞臺。

    兩千年後我們回望過去,張良是不是漢朝之後第一謀士無從確定,但我們能夠清晰的知道,曹操和朱元璋曾經指著荀彧和劉基說道:

    此吾之子房也。

  • 8 # 楊柳青青春之聲

    秦漢時期的張良其一生在謀略上的能力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還真沒有超越他的,只所以說沒有超越他的那是因為他的謀略其格局處在戰略性質上的高度,能夠用他的謀略幫助劉邦成就漢家,建立國家,漢高祖是什麼人物?他的政治偉略在秦漢時期誰人能比?但是劉邦對張良極其尊敬,信任,友愛有佳,平素曰子房,危機時刻問子房:“為之奈何?”“為將奈何?”劉邦認為漢家建立的基礎有著張良偉略的不朽貢獻,劉邦成就漢家以後就說子房那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樣的評價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還沒有見過,稱其為奇。讓張良自己從齊國選擇三萬戶作為封邑,張良極其聰明,選擇與劉邦君臣際遇的留縣作為自己的封邑,曰留侯,自己認為足矣!

    歷史上張良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的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之相,稱為五世相韓。家道敗落之後,他怨恨秦國滅亡了自己的韓國,對秦始皇恨之入骨,曾在博浪沙設伏擊殺秦始皇,其勇氣冠於天下。個人認為張良最精彩的人生是在運籌帷幄項羽擺出的“鴻門宴”上,猛將樊噲闖營救駕是一出絕唱,但是真正策劃導演項羽佈下的“鴻門宴”是有著深遠謀略與智慧的張良的傑出謀略,僅此一計,足以映照張良謀略智慧的一生。

    在整個楚漢戰爭中張良的作用無處不在,劉邦時常問計於張良,張良計出帷幄之中,能夠決勝千里之外,此子房之謀略也,並且張良的謀略都是建立在宏大的戰略格局之上,以至於劉邦時時問計於子房:“為之奈何?”張良與劉邦之間似有君臣際遇的神交,這裡不說有些神話的黃石遇老者授太公兵書,但講他的家世張良肯定飽讀孫子吳起兵書,鬼谷子一類的詭秘百計,他能夠給劉邦講那是因為他認為劉邦能夠成就大事,可堪大用,成大器矣。這樣的君臣際遇在歷史上成為謀國者的典範。

    張良對待自己的人生很是知足泰然,曾經在他的《留侯世家》中說過: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你看,張良的謀略能力能夠幫助劉邦打天下,擁有天下,位列侯,成為帝者師,而且能夠圓滿的善終於世,歷史上作為謀略之人孰能超越?吾以為沒有了。

  • 9 # 醉美木瀆

    張良這個人有故事,有智慧,有忠心,在古代簡直是做謀士的完美典範,絕對算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張良之前有姜子牙,張良之後有荀彧,郭嘉,諸葛亮,包括司馬懿,但這些謀士總在一個方面或是幾個方面不如張良完美,也因此,“吾之子房”成為謀士的代表人物,流傳至今。

    第一個用“吾之子房”來夸人的是曹操,誇的物件是荀彧,從此之後,“吾之子房”就成了主君對謀士的極高讚譽。首先,“吾之子房”最難得的其實是忠心,張良家世為韓相,韓國滅亡之後,連韓國公室都滿足於做秦朝的順民,而張良卻總想著為韓國復仇,以至於幹出了“弟死不葬”,耗盡家財求天下豪傑刺殺秦始皇的壯舉。不僅僅是謀劃,張良還真正幹了,並且襲擊到了秦始皇的副車,這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可是頭一遭。張良因此聞名天下,成為天下聞名的義士。

    後來輔佐劉邦,謀劃甚多,卻從不居功,常說“沛公殆天授”“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將功勞都歸於劉邦是天選之子,天命所歸。政治正確路線把握的那是穩穩地,怎麼能不讓劉邦喜歡,怎麼能不讓後世主君嚮往這樣的謀士。活幹了,功立了,最後分封卻又不挑肥揀瘦,劉邦要封張良三萬戶,還是在當時天下最富庶的齊地,要知道同為“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初始食邑不過八千戶,最後才加到了一萬多一點,武將之首曹參才封了一萬戶,劉邦連襟樊噲不過五千四百戶,劉邦一開口就給了張良三萬戶,可見張良在劉邦心中的地位。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漢朝建立之後,張良又開始激流隱退,除了關鍵問題不發表意見,不想著為自己撈好處,甚至於隱居修道,也不為子孫爭權奪利,這在漢初功臣中算是絕對的另類。雖然不撈好處,但是在關鍵時刻卻還能為劉邦謀劃,怎能不讓劉邦感嘆。

    比如說漢初分封功臣,有些功臣害怕撈不到好處就策劃謀反,關鍵時刻張良及時提醒劉邦要先封自己最討厭的雍齒用來安撫人心。劉邦要廢太子,呂后想盡辦法阻止而不能,最後強行說動張良出手,請來了“商山四皓”給太子站臺,自此之後,太子之位“一錘定音”,再無異議。張良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絕招。

    所以張良在謀士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後世的有名謀士,或者功業不足,或者唯利是圖,或者貪圖權位甚至於謀朝篡位,都沒有達到留侯張良功勳卓著,卻能活的瀟灑,來的真實的境界。

    比如說曹操誇的荀彧,君臣二人善始卻不能善終,初期兩人合作親密無間,在曹操走進篡漢事業“深水區”的時候,荀彧由合作者轉變為反對者,最後抑鬱而終,荀彧對曹操如何比得上張良對劉邦的那份忠心,那份功勞。

    郭嘉雖然被曹操誇的天花亂墜,可是郭嘉的私德很有問題,此人善於察言觀色,不如張良敢直言犯上,所謀劃的事件更不如張良一樣,遠遠達不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的境界。

    諸葛亮的忠心和辛勞可以比得上張良,但是“祭由寡人,政則葛氏”的執政格局,總讓後世君王聽了不舒服,更何況諸葛亮執政蜀漢,連年北伐,“六出祁山”,卻沒什麼大的成果,反而搞的蜀漢民生凋敝,民有菜色,在功業方面又比張良差遠了。

  • 10 # 文字拾荒人

    留侯張良,字子房,是西漢王朝的重要開國元勳,也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張良曾被劉邦美譽為"漢初三傑",他卻能功高而不震主,並在漢興功成之時"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為後人留下許多感慨。如果說蕭何是豪傑,那麼張良則是一位品行高尚、多謀善斷的奇士。

    司馬遷作《史記·留侯世家》之時,鑑於漢高祖劉邦早已說過“運籌策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樣的評語。

    張良,字子房,其先韓人也,姓姬氏。其祖父姬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其父姬平,相悼惠王。這是一個五朝元老的貴族家庭。悼惠王二十三年,姬平去世;又二十年後,秦滅韓。當時子房還很年輕,沒有來得及做韓國的官,但國破家亡卻讓他嚐到了切膚之痛,於是不惜傾家蕩產而謀求刺客,以滅暴秦,報家國之仇。後來,他終於訪得一位力士,認為可堪重託,便鑄鐵為椎,重一百二十斤,趁始皇東巡之際,讓那位力士潛伏道旁,待始皇車隊駛過,力士借風沙作掩護,奮力丟擲鐵椎,卻誤中了副車,沒有成功。始皇下令全國搜捕了十天,卻也沒有抓到力士和子房。子房逃亡隱匿於下邳(今江蘇邳州市),更名改姓,大約從那時才姓起“張”來。這是於史有載的張良第一個驚天動地的行動,可與劑軻刺秦相伯仲。但張良不像荊軻那樣被他人僱作殺手,而是懷著家國之恨向始皇復仇。

    當然,張良畢竟是個文人,沒有足夠的武功和臂力,耍不了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所以才假手於那個沒有留下姓名的力士。此番刺秦未果,張良閒遊於下邳沂水橋頭,遇見了他後來終生不忘的恩師黃石公。老人故意把鞋子扔在橋下,謂張良:“孺子,下取履!”張良竟然忍受了這種倚老賣老的傲慢,下橋為老人取了鞋子,且為老人“長跪履之”。經過幾番考驗,老人賜張良《太公兵法》,使之成大器。

    蘇軾《留侯論》日:“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猝)而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極贊張良之勇,認為黃石公並非鬼神,而是秦末“隱君子”,“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此說極有見地。蘇軾並且極而言之,認為楚漢相爭,劉勝而項敗,關鍵在於“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劉邦的“忍”,則得之於張良的指導。在劉邦漫長的政治、軍事生涯中,張良確是一位卓越的參謀,多次在關鍵時刻出了關鍵的主意。劉邦攻下咸陽之後,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之,不聽,而張良以民諺“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導之,使劉邦還軍霸上。鴻門宴前夕,張良以公關手段聯絡了項伯作內應,又在宴會當中緊迫之際代獻白璧玉斗,掩護劉邦脫逃。項羽圍滎陽,劉邦聽信酈食其之計,“復立六國後世,……楚必斂衽而朝。”張良八數其弊,及時阻止,不然將壞了大事。凡此種種,皆非大智大勇者不可為。假設沒有張良,劉邦也許早就全軍覆沒。

    劉邦滅楚,大業成就,張良功高蓋世,但他卻從未為劉邦領兵打仗,“常為策劃臣,時時隨漢王。”據說是因為“張良多病”。劉邦對他是極其器重的。漢六年正月,本欲封張良為齊侯,食邑三萬戶。而張良固辭:“臣願封留足矣,不當三萬戶。”於是為留侯。劉邦左右大臣皆山東人,主張都雒陽,只有張良支援劉敬之說,極言關中之利,力主都關中。隨劉邦入關之後,天下大定,張良便稱病杜門不出,學導引辟穀之法,練起氣功來了。晚年更“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他的這些行為,都是常人所不可思議的。功成名就之後主動稱病退居二線,恐怕就不只是出於健康原因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才是他真實思想的表露。一個極富進取精神的戰略家,晚年卻唯恐功高震主,變得消極謹慎,雖然避免個人了悲劇。當初,張良投奔劉邦的目的在於報國仇家恨,而不是求取功名。秦朝推翻了,張良目的也就達到了。

    《漢書列傳》記載了張良的原話:“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

    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 11 # 追夢的螢火蟲

    中國的奇門遁甲陰陽八卦,運用於行兵打仗屢見成效。起源於五千年前的黃帝,最初有四千多卦每年。後來由姜子牙,簡化改進成72卦每年。直到最後是張良改進的陽遁九局陰遁九局十八卦,兩千多年來,沿用至今仍然熱度不衰。幫助劉邦登基以後,功成名退,獨善其身,成為不多的倖存功臣。可見其策略,術數,眼光,高度,絕不是一般臣相志士可以相比的。

  • 12 # 一筆眾生

    因為這句話是劉邦講的,劉邦深度認可張良的忠誠和謀略。劉邦之前,應該沒有帝皇講過類似這樣的話。劉邦這句話傳開後,後來的帝皇慢慢以此來讚揚自己的重要謀士。那句:“真是吾之樊噲也”也同理。

  • 13 # 孤山老叟

    有超越張良的。

    張良並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後期的謀士喜歡自比管仲和樂毅,可見這兩位前輩比張良名氣大。

    當代一聊謀士,就連諸葛亮的名氣都大過張良。

    其實近代史才真正有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謀士,那就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你懂的,既有帝王之才,又有謀士之能,千古一人而已。

  • 14 # 朝陽白露

    張良,作為劉邦集團最重要的謀士成員之一,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和後期政權的穩定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可以說,如果沒有他的鼎力相助,劉邦想一統天下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吧。

    其實在張良之前,還是有許多非常厲害的謀士的。比如春秋時期的管仲、范蠡、文仲等;戰國時期的蘇秦、張儀;還有秦之商鞅、李斯。他們都是比較有名的謀士,也為君王的王圖霸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而自張良之後,有很多勢力之主、君王等都喜歡把自己身邊比較聰明的謀士稱為“吾之子房也。”意思是誇耀謀士的才能堪比張良。為何後面的人如此推崇張良呢?而不是說“吾之管仲”或者“吾之張儀”之類?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張良的成就更高。張良輔佐劉邦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實現了天下的再度統一,結束了自秦亡以來的混亂局面,還了天下百姓一個安寧太平日子。而其他先輩諸如張儀、管仲等人只是為一諸侯國服務,而諸侯之間的戰爭亦是沒有停過,天下百姓也始終處於綿綿戰亂之中,無脫離苦海之望。所以,張良比之前人更為有名。

    二.張良確實才能過人。當年的劉邦是何等的弱小,以一“泗水亭長”的低微身份領著區區幾萬人馬與各大勢力周旋。而在張良等謀臣武將的輔佐下,很快地在各大勢力中脫穎而出。張良作為謀臣之首,發揮的作用自然不可小覷。其能力可見難有敵手。

    三.張良品德高尚。他“不貪圖人間富貴,只願寄情于山水”。在劉邦事業達到頂峰的時候(統一天下),他既不居功自傲,又不貪戀富貴榮華,其只為天下蒼生著想。在朝為官之時,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幫助劉盈(呂雉的兒子)當上太子後,他不久就選擇退隱“江湖,”與赤松子雲遊四海去了。

    我想,這種不貪圖富貴名利,只願天下得太平的思想才是歷代君王所最欣賞的地方所在吧!如果是別人的話,可能會仗著手中權利為非作歹,而至使好不容易得來的太平盛世又陷入囫圇。百姓亦將再次面臨流離失所,戰亂不堪的混亂世界。所以,這樣的謀臣誰又不喜歡呢?很自然的,張良就被後代的人所推崇,所敬仰,所傳唱。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才華,還是因為他的高尚品德所致。

    張良的建言計策獻計智取“嶢關”“鴻門宴”上,建議劉邦示弱與項羽,並請項羽季父項伯說情(張項為舊識),使劉邦得以脫險。建議劉邦燒燬棧道,以表示自己無東顧之意。打消項羽對他的的顧慮在劉邦兵敗“下邑”是,建議他聯合彭越、英布二人的軍隊共同破楚,再加上自己的大將韓信,三軍聯合,楚軍必敗無疑。這就是著名的“下邑奇謀。”

    ……

    能夠遇見張良這種人才,可以說是劉邦最大的幸運之事了。其思想謀略的深度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啊!

    在後世的幾千年裡,也陸陸續續出現過許多有名的謀士。比如三國時期的郭嘉、諸葛亮、荀彧等,晉的杜預,唐的房玄齡、魏徵,還有明朝的劉基(劉伯溫)。他們都是才能非凡的謀士。

    但是,要說能夠超越張良的謀士,恐怕還沒有出現。他們有的是才能稍顯不足,有的只是為一己之私而輔佐君主,有的思想境界不太高。

    比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他為了蜀漢江山任勞任怨,出謀出力,只為圓先帝(劉備)恢復漢室光榮的偉大理想。但是,在他在世之時,幾乎年年有戰事,月月要徵兵。這極大的損害了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安寧幸福生活。雖然他這種盡忠職守,忠於漢室的精神可歌可泣。但是這僅僅是為了蜀漢的“家天下”而努力奮鬥而已,與張良的願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的崇高理想亦是無法比較。當然,唯一能與其比肩的就是智謀了。

    又比如三國的賈詡、程昱之流,才能與思想境界更是無法與其相提並論。而如唐魏徵、玄齡等,雖身具高尚節操,但是其成就和謀略又稍顯不足。畢竟張良可是把劉邦這樣一個無名無勢的小小“亭長”給送上帝位的人,其困難程度不可謂不大。而他們只是輔佐李世民這樣一個“官二代”而已。在李世民不缺錢糧的情況下,他們辦起事來困難自然小的多了。

    雖說無超越之人,但是亦有能與之比肩者

    我認為後世之中在能力、品德、境界上能超過張良的人應該沒有,但是能與之比肩者還是有的。那就是――劉基。

    劉基何人?

    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

    作為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手下最重要的謀士,他為了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而著稱於世,先後輔佐朱元璋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他是朱元璋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個人物。

    早年為官期間,他就因為奉公守法,勤政為民而深受百姓的愛戴。後來,他因元廷腐敗無能,就生氣回家了(回青田故里)

    朱元璋早就聽過他的大名,於是,立馬派人把他給請來了。而劉伯溫在官場失意下,正愁無處施展他的遠大抱負之時,朱元璋的無限誠意瞬間把他給打動了。於是,他就決定用心輔佐朱元璋,助他早日統一天下,也使百姓早日過上天下太平的日子。

    劉基的建言計策阻止朱元璋遷都“鳳陽,”維護國家的安定統治1360年,在應天府(南京)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逐個擊破的計策,被朱元璋採納。而後輔佐他先後滅陳友諒、張士成等。並建議獨立發展軍事,以“大明”為國號招攬天下英雄來投。在陳友諒攻陷“太平”時,力主迎戰陳友諒軍隊,並指出陳友諒輕敵傲慢的弱點,戰之必勝,攻之必克。請求建立法制,防止濫殺無辜的現象出現。明朝成立後,劉基作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嚴懲貪官汙吏,打擊違法犯罪之行為。為普通百姓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

    張良與劉基二人雖說不是同一時代之人,但是他們都為了天下的統一和百姓的安寧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為國計,為天下蒼生計,不求名利與富貴,只為天下太平,人人安居樂業。把它們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而努力奮鬥。其胸襟,其氣度,其思想的廣度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與敬佩的。在當今社會,這樣的人物亦是國家和民族所需要的。他們為維護國家的統一與完整,還有為廣大人民群眾謀求切身利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裡,感謝他們為此付出的一切,也希望人人都是下一個“張良”。下一個“劉基。”

  • 15 # 17942601573

    不是沒有超過張子房的,而是君臣相得沒有超過張子房的。如前秦的丞相、大將軍王猛,不但智計不輸於張良,還文武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他一去世,他輔佐的符堅就不行了,因沒聽他不能滅東晉的臨終遺言,伐晉失敗而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像三月桃花開》這首歌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