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中道道史道文

    諸葛亮在隆中確定的基本方針是聯吳抗曹,也就是把頭號敵人確立為曹魏。對於劉備和孫權之間的矛盾,諸葛亮隻字未提。孫劉聯盟是因為曹魏過於強大才走向聯合,一旦曹操暫停對南方用兵,劉備和孫權必然產生隔閡。尤其是在荊州的歸屬問題上,雙方矛盾一直沒有處理好。《隆中對策》只提出了聯合孫權,卻沒有提出如何處理和孫權的矛盾。

    《隆中對》的精華之處在於,復漢室,先取荊州立足,再取益州為家,勵精圖治,然後再圖中原。《隆中對》對劉備來說是對症下藥,裡面的規劃是沒有錯的,是正確的。當劉備駐軍小小的新野縣城,兵不滿千,將不過關張趙。實力上不要說被孫權和曹操甩開幾條街,就連荊州的劉表也要甩開他幾條街,他就是實力最弱的一個人。

    東吳仗著長江之險,易守難攻,曹操要下江南拿下東吳勝甚少,搞不好還要全軍覆沒,火燒赤壁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反過來東吳也只是力求自保,對魏國稱臣,卻與蜀國稱兄道弟示好,當然偶爾騷擾幾番還是很有必要,但總體來說吳國只熱衷於水兵,陸軍方面仍不構成威脅,這些情況,諸葛亮未“出山”前就評估過,這在後來事態的發展印證他的預測八九不離十。

    後面的蜀國人才凋零,這也就是諸葛亮北伐時,事無鉅細都得自己費心,生怕再有紕漏,隆中對中說的很清楚,關鍵是連吳抗曹,把對手該放大的卻縮小,該縮小的卻放大處理,導致東吳逐漸強大了起來,盟友如果自己已經強大了,還會理你嗎?所以諸葛亮的隆中對從紙上分析看確實可行,但是具體到實際中,原有的隆中對,顯然已經失去了最初的構想效果

  • 2 # 野草的沉思

    這個問題,估計回答了,也沒有多少閱讀量。很可能是費力不討好。但我還是想回答一下。

    說有些歷史家研究以為《隆中對》是諸葛亮抄襲龐統的。

    不知是哪位歷史家?

    不論他是哪位歷史家,我負責任地直接說,他都是在放屁!

    因為在有關史籍上,沒有一點兒關於這方面的記載。二千年來,也沒有一個認真的歷史家否定《隆中對》是諸葛亮的作品。

    其次,北伐違反《隆中對》嗎?

    可以說,基本沒有違反。但部分有所改變。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設想在建立蜀漢政權後,內修政治,外接東吳,平定南方,之後,在天下有變時,從荊州和關中兩路出兵,奪取中原。

    應該客觀地說,如果諸葛亮的《隆中對》能夠得到切實圓滿執行,那麼,蜀漢是有可能統一天下的。

    但是,在蜀漢剛剛建立,還一點兒都沒鞏固的情況下,關羽就貿然出兵伐魏,丟了荊州。

    緊接著,劉備為給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的再三攔阻,傾全國兵力伐吳,結果大敗。

    至此,可以說,把諸葛亮的《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完全打破了。

    在蜀漢,諸葛亮管不了關羽,更管不了劉備。對這哥兒倆的任性的作為,諸葛亮只能長嘆而已。

    劉備死後,蜀漢開始走下坡路。諸葛亮辛勤工作,收拾了爛攤子。儘管希望渺茫,但他北伐之志未泯。

    本來,蜀漢北伐,以荊州為起點最好,可以直出宛、洛,搗曹魏心窩。但荊州丟失後,諸葛亮北伐,只有從漢中仰攻關中一條路了。這是一條千曲百折,困難重重之路。但諸葛亮還是咬著牙走了,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

    餘下,我就不想再說什麼了。

    千秋功罪,任人評說。

  • 3 # 老潭遙哪吃

    龐統反對隆中對?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說到隆中對,很多人都是知道的,隆中對給了還是落魄諸侯的劉備一個很完善的戰略規劃,可以說隆中對是一個三分天下的規劃,也是一個統一天下的規劃,但是看起來這個戰略很完美,但是事實上蘊含著極大的戰略缺點,而這缺點被和諸葛亮同名的,“鳳雛”龐統看出來了。

      在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司馬徽曾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可見龐統的智慧絕不下於諸葛亮的,諸葛亮的隆中對本身是一份完美的戰略規劃,為何龐統會去反對呢?那麼他的規劃又是怎樣的呢?

      據西晉司馬彪編寫的《九州秋春》這一歷史資料記述,龐統曾向主公三國劉備表達:“荊州荒殘,角色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無法得志”。

      可以看出,龐統對隆中對作出了自己的評價,鼎足之計,不能實現,儘管,龐統在出任謀士協助劉備平定益州的時候死了,但在之後發生的事情裡,能夠知道龐統在戰略上的確比諸葛亮有遠見得多。

      隆中對策略

      01 諸葛亮想定都荊州,龐統想定都益州

      那麼,龐統覺得隆中對的錯誤是什麼呢?隆中對的關鍵戰略就是要跨荊州和益州這2個州,這裡龐統是贊同的,區別就在於總部是設在益州還是荊州。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覺得,荊州“北據漢、沔,利盡東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在《出師表》中對益州的描述是“益州疲敝”,二者結合在一起看,諸葛亮是力主將荊州做為蜀漢集團的總部的,並不是益州。

      在龐統來看,荊州殘舊,當攻取益州,以之做為蜀漢集團的總部,避免蜀漢在荊州這一四戰之地上投入過多,到時竹籃大叔一場空,不要對荊州太過執著了。

      從之後的發展趨勢來看,在荊州丟失了後,還是回到了龐統的戰略規劃中,從三國時代的幾大戰役看來,官渡之戰、赤壁大戰、襄樊對決、夷陵之戰中有三個都是暴發在荊州地域的,荊州果如龐統所說,變成”荒殘之地“,而龐統對隆中對的戰略點評,除非是一部分捨棄荊州,不然“鼎足之計,無法得志“也一樣靈驗,自夷陵之戰蜀國喪失荊州後,蜀和吳才真實同盟,三國鼎足之勢才徹底建立。

      四戰之地:荊州

      從上面這張圖可以看出,荊州是三方都會爭奪的一個地方,經過歷時證明,龐統的戰略目光是超前的,可惜的是蜀漢在丟掉荊州和夷陵之戰後,已經元氣大傷了,假如當初劉備首先選用龐統的對策,全力以赴運營益州和漢中地域,像秦國、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那般,整盤操縱漢中和益州兩大糧庫,出陝西關中、下楚地,則必定可以一統天下。

      另外,陝西關中自身就處在半溼潤半乾旱氣候的地區,農田資源十分豐厚。往西看,就是說大草原的河西走廊。這兒擁有豐碩的騎兵起源,能夠得到高品質的戰馬,對於補強軍隊戰鬥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針對中國南方的巴蜀,也就是現在的四川,進可攻退可守,而且物產豐富,一直有天府之國的稱呼,作為糧倉是最好不過的了,儘管二地中間隔著漢中,但並非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只要掌握了漢中,北邊的敵人很難從這裡攻入蜀漢。

      02 跨有荊益,計劃趕不上變化

      假如諸葛亮的計劃貫徹落實了,那麼自身盡忠的劉備勢力將成一個相近末期秦國與初期漢朝的雛形。然後,精兵將沿著漢水流域南進,進到下游的漢江區域。這條路的重點就是四戰之地荊州了。

      漢江區域是聯接南北方2個發展戰略的主動脈,所以你把總部放在荊州更是不可靠的,可能蜀漢會滅亡得更快,秦漢時期的楚國,就運用這類地利人和大張旗鼓擴大。最終也由於喪失漢江區域,導致舊都被毀,關鍵勢力退往東部。

      計劃很完美,計劃趕不上變化

      因而,諸葛亮在制訂《隆中對》時,應當也充分考慮處理江東的孫氏集團公司。諸葛亮和劉備兩個人對待問題的心態都很明確,不太可能像當地人扎堆的孫權集團和早已據有整體優點的曹軍勢力。

      如果一旦在這些細節上沒有詳細方案,那麼劉備集團也就寸步難行了,諸葛亮與劉備的需求全是極限擴張,從這點兒看來,陝西關中的實際意義還取決於那邊是秦制王國的起源地。

      諸葛亮一生著眼於修復的秦漢時期和法家耕戰線路,當然是特別關心這一地區。劉備做為破落的列侯後代,也期待振興祖先的光輝。因而獲得陝西關中,就不僅代表搶回舊都,也有復建強勁集權政冶的寓意。

      劉備版圖最大的時候

      比較之下,就算以洛陽市和鄭州為關鍵的三國曹操勢力,也但是是關東豪強政冶的物質。其起源與得勢,自身就歸屬於漢朝獨特政冶自然環境的持續。在堅持以大秦與漢朝建國方式的諸葛亮來看,那樣的“振興漢室”毫無疑問是不可取的。

      總結

      因而,《隆中對》反映出的地域發展戰略佈局,實際上綜合了諸葛亮自身的法家政冶理想,也有秦代與兩漢的歷史經驗。諸葛亮之後的數次北伐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它的目的是以自我保護為實際目地,再努力實現自身利益的再次擴大。

      但一切常有變化。諸葛亮的計劃得再詳細,也沒法讓蜀漢在人口數量、人才方面抑制曹軍。另外,東邊的孫權勢力也並不是原地不動的。偷襲荊州,殺掉關羽,就可以看出,東吳對荊州也是勢在必得的。

      關羽把荊州丟掉了

      因為眾多不可抗拒的要素,使得《隆中對》的發展戰略終究沒法取得成功,換句話說,早就在劉備死後,《隆中對》所描述的發展戰略優點就已化為烏有。自此的蜀漢政黨,只有想方設法從陝西關中著手,卻進一步發現自身的整體實力不夠。

      後代也許會感慨諸葛亮的決勝千里,倘若龐統不死,他是可能推翻諸葛亮的隆中對的?為何龐統前面說的時候,劉備不相信呢?一是龐統剛剛來,還沒有什麼功勞,比不上諸葛亮已經幫劉備謀劃了許久了,所以龐統急於證明自己,想幫助劉備打下益州後,再來跟劉備陳述厲害,結果還沒打下益州,在落鳳坡就死了。

  • 4 # 祗噯錢

    隆中對肯定是諸葛寫的,沒什麼好深究的。我們來看看北伐,隆中對初衷是佔領荊州益州兩地作為根基,然後徐圖中原,效仿高祖奪天下的路子。所以荊州很重要。但荊州不是征戰之地,益守不益攻,可以作為物資供給地。然後佔領涼洲,最後決戰地肯定是長安。可惜,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不知道是關羽還是劉備,卻出兵襄陽,這點也沒錯,關鍵就是低估了孫吳,結果被孫吳趁虛而入,最後滑鐵盧了。歷史沒有如果,如履薄冰,一子錯滿盤皆輸,這是劉備集團失敗的主因

  • 5 # 公明淏

    是諸葛站在劉備的角度對於全部局勢的戰略部署。其中就有:”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的以益州為根據地的發展方向。

    所謂不謀而合,就是指龐統也對益州情有獨鍾!這一點上他和諸葛是一致的。但是,兩個觀點卻是又有著明顯差異的!龐統認為:“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諸葛則認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把荊州、益州當做同等重要的戰略方向;而龐統則對荊州沒有絲毫的興趣!怎麼能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呢?原因當然是局勢不同了,局勢發生了質的變化!

    諸葛說的話是在公元207年,當時的荊州統治者是劉表;龐統說的話是在公元211年,荊州的統治者是劉備、諸葛。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劉表在日荊州繁榮昌盛、人才濟濟、富甲一方、文治武功、兵強馬壯

  • 6 # 張弓安世

    是魯肅的好不好!但魯公不叫隆中對!第一個規劃籃圖的,借江而治,聯劉抗曹!待天下有變,盡起江東兵馬,一圖天下!

  • 7 # 雲巖雨石

    這些史學家除非穿越了,要不就是龐統屍骨未寒託夢給他,說《隆中對》被盜版了。

    北伐和《隆中對》就像羊愛上狼,八杆子打不著。

  • 8 # 賈雲峰

    《隆中對》出自諸葛亮之口應無疑義,說出於龐統實屬張冠李戴。諸葛亮應聘扶佐劉備,本有才華,後官至蜀相。諸葛亮北伐正是隆中對裡的策略,至於他任用一些人,掌握軍政實權,也是劉禪暈庸所至。想治理好蜀國,沒有軍政大權豈不是一句空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吻對男人和女人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