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祿和書話
-
2 # 左國曹
我們說到劉禪,都會有一個印象,就是“扶不的劉阿斗”。好像是劉禪除了昏庸無能別無所長了,但是,事實上他真的是這樣的無用嗎?
要知道,正史從來都是屬於統治者的“一言堂”,向來都是向著勝利者說話的,所有,劉禪身為一個失敗者,在正史上的評價自然是昏庸無能,毫無才華。但是,我們都清楚的知道,要認識一個任何一個人物都不能只看正史。可以說,在勝利者的領導下,失敗者被塑造成一個個昏庸殘暴的形象,又怎麼能體現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對於劉禪這個人,如果,他真像正史上說的昏庸無能,又怎麼能執掌蜀地政權多年?顯然,這裡面是有問題的。
諸葛亮評價劉禪天資聰敏,禮待下士,雖說,諸葛亮的話不能盡信,但是,也能看出劉禪不像歷史上說的那樣昏庸愚蠢。蜀國覆滅的原因難道僅僅在於劉禪自己的才能不夠嗎?顯然不是。
劉禪很聰明,只是他生錯了年代,在蜀國走向末路,魏國空前強大的情況下,他只有選擇這種方法。也許他有一些問題,但是,人不是完人,他至少是很聰明的一個人。如果,非要說一個恰當點的說法的話,他只是一個沒有野心很熱愛自己生命的聰明人。
《出師表》中就寫明瞭,益州疲敝,說明劉禪接手蜀地之時,蜀地的狀況已經不容樂觀了。在局勢惡劣的背景下,他能夠守著蜀地那麼長一段時間,讓蜀地百姓安居樂業,不受戰火的侵擾,已經很不錯了。
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劉禪能夠將蜀地治理的井井有條,也是有一些能力的。讓人覺得劉禪昏庸無能的事情,大抵就只有一件“樂不思蜀”比較著名了吧?但是,我們現在再來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呢?
當時,蜀國已經處在內憂外患之中了,無法與日益強大的魏國抗衡。再加上,吳蜀關係日漸緊張,若是強行與魏國開戰,結果肯定是生靈塗炭。蜀國這種殺敵一百,自損三千的行為,是為了蜀國的百姓好嗎?顯然不是的。
再說,魏國派來的是司馬昭,司馬昭其人雖然沒有其父的智慧,但是卻是一個手段兇狠的人。試問,劉禪如果不裝作昏庸蠢笨的樣子,又怎麼保全蜀國?一旦被司馬昭認為劉禪是偽裝的軟弱蠢笨,他會不會對蜀國直接開火?若是開火,此時,內憂外患的蜀國又怎麼能贏過強大的魏國?
所以,劉禪只能裝作蠢笨,告訴司馬昭:“此間樂,不知蜀也”。
劉禪不是不愛自己的國家,只是他清楚地知道,蜀國這樣的狀態是無法戰勝魏國的。既然失敗已成定局,又何苦做無謂的犧牲?又何苦讓蜀國的百姓為了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付出血的代價?
有人說,蜀國的內憂很大的原因是劉禪寵信宦官黃皓。
但是,我們從流傳下來的事蹟中不難發現,每個朝代的皇帝都有幾個寵信的宦官。有些皇帝過於寵信宦官,確實會導致朝廷腐敗,但是,相比之下,劉禪寵信黃皓是比較有分寸的。
他的確給了黃皓一些權利,但是,這些權利又不會動搖蜀國朝廷的政權。表面看來黃皓深受寵信,權利極大,實際上,劉禪給予他的權利遠沒有明朝皇帝給宦官的權利大,還是在有限度的範圍內的。
這樣在可承受的範圍內的寵信宦官,比不上明朝,甚至,連漢朝的後幾位皇帝對宦官的寵信都比不上,又何談內憂的最大原因?事實上,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劉禪是個弱智,至少在智商上,他和普通人是一樣的,是一個具備充分的自知之明的帝王。
綜上所述,劉禪絕對不是一個昏庸無能,蠢笨如豬的帝王。而是一個大智若愚,看得清實事,放得下個人榮辱的有道之君。畢竟,我們都知道,皇帝這個位子,擁有的至高無上的權力,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劉禪一樣看的開,放得下的。
看待一個人,要從多個角度去了解他們,若是隻從正史角度分析,那就是不動腦筋了。
歷史人物的多面性,在不同人的認識下,終將會把其還原成一個最接近那個時代的樣子,希望大家在看待這些人物之時,不要被固化了思維,禁錮了自己的理解。要突破世人對他的刻板印象,首先就得還原歷史,多閱讀一些當時的歷史故事舉一反三。
-
3 # 梅西塢文化
出師表中孔明更多的表達的是對劉禪的期望,其實孔明是很喜歡劉禪的,從諸多資料中可以看出來。現在很多人認為劉禪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非常蠢笨,他就是蜀國滅亡的元兇,最後還做了亡國奴。但是作為一個國家的君主,劉禪真的是如此昏庸嗎?如果他真的是一如此愚鈍的人,劉備又怎麼會把他選為自己的接班人,管理蜀國呢?
從出身上來看,劉禪也並沒有什麼優勢,他的母親是甘夫人,是劉備小妾。這就說明了劉禪的地位並不比他的兩個弟弟高。而且他被立為太子的時候,他的母親早就已經去世了,也就沒有誰能夠幫助他,劉備把他立為太子,完全就是有非常縝密的考慮。所以說,如果他的智力有問題的話,劉備肯定不會讓劉禪作為蜀國的皇儲。
孔明就多次說過劉禪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在許多的文獻裡面都能夠看出來,他對劉禪是真的非常喜歡。而孔明這樣一個如此精明的人,他在國家繼承人這樣重要的問題上,沒有做假的理由。
所以說就算是劉禪稱不上是名君,但也算是一個合格的君主。其實從很多的事情都能夠看出來他非常的睿智。首先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自己雖然說心裡對這種做法不同意,但是也並沒有公開反對,而且還從各方面來支援這件事。在諸葛亮用人失誤,打了敗仗的情況下,他也能夠主動去安慰,勸他說打仗總有勝敗,不用擔心這些,能夠及時穩定自己和諸葛亮的關係。
在諸葛亮去世以後,他立即停止了勞民傷財的北伐,轉而大力發展國內生產,並且強調一定要聯合吳國的實力,才能夠抵抗住魏國的強大鐵騎,單單憑藉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打敗魏國的,取得的結果只能是像是以前那樣徒勞無功而已。
劉禪在用人方面還有很多的見解,他首先廢除了蜀國的丞相制度,設立了大將軍和大司馬。而當時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行政;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這兩個人全力互有重疊交叉,又能夠相互監管牽制,避免了一人獨攬大權,對皇權造成威脅。而在蔣琬去世以後,劉禪乾脆收了所有的權利,自己一個人處理國家的政務。這種高明的政治手段豈是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能夠想出來的。
從這些事情就能夠看出來,劉禪不是一個無能的人。
-
4 # 無日不瞻望
我認為劉禪很聰明,只是裝傻,三國演義有些醜化了這個角色的。因為他是亡國之君,亡國之君必然沒有什麼本事。這是很多人公認的想法生在帝王家,其教導必然是很逼格的,思想也不會單純。只是周圍都是一等一的政治老手,新手上路,一招「先皇遺命」便被打壓。阿斗絕對學到了他爹騙人的精髓, 他爹為了大業,騙了世人,自稱乃中山靖王之後,哭出了一場霸業,眾將願永生追隨。只是阿斗沒有他爹那麼厲害的壯舉,為了保命,一句「樂不思蜀」騙了當朝,騙了萬世。
徒留下我們這些不明不白的後人,唏噓不已。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
-
5 #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這個問題矛盾點太強,以至於不得不回答。
首先諸葛亮寫《出師表》是為了表忠心,也是交代後事,但是他想的不夠深,劉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沒有做到完全瞭解,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思維模式的束縛也是主要原因。
劉備死前遺言說劉禪要是可輔佐就幫忙輔佐,不可輔佐就取而代之,劉備這段話是為了試探諸葛亮有沒有稱王之心,並不是真心話,諸葛亮當然也明白,即使劉備不說出來,在儒家文化為主流的封建社會大環境下,主僕的觀念是深入骨髓的,所以諸葛亮也不會取劉禪而代之。
劉禪,小名阿斗,“阿斗”這個名字到後來被用來當做無能的代表性詞彙,經常聽人說“扶不起的阿斗”,但是當時的情況真的是這樣嗎?值得懷疑和推敲。劉備臨死之前讓劉禪認諸葛亮為乾爹,也囑咐劉禪有事多聽諸葛亮的建議和意見,他也確實聽進去了。可是諸葛亮做的太多了,以至於讓阿斗有勁兒使不出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並沒有教給劉禪治國理政的思維能力,沒有認真的培養,而且當時在蜀國諸葛亮的名聲要大過劉禪,這也是劉禪被稱為無能的一個原因。再加上《三國演義》對劉禪的過度包裝,大家都是先接觸演義而後來才看正史,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思維在裡面,所以覺得劉禪蠢笨無比。諸葛亮死後,雖然有輕敵之心,但面對司馬昭的大軍,劉禪不願意讓老百姓遭受殺戮而棄城投降,在洛陽壽終正寢,如果真的是蠢蛋,那絕對會被殺死。
-
6 # 薛家九澤
能不能看出來我不知道。但歷史上劉禪,還真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射君到,說丞相嘆君智量,過於所望,甚大增修,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此話是諸葛亮說的。
諸葛亮如此誇讚,自然有其理。
樂不思蜀只是三國演義為了更具戲劇性故意如此寫的,並不能當作歷史來看。
畢竟歷史上當時蜀國早已不是吳國對手,司馬昭其人劉禪心裡特別清楚。
他死了不要緊,但相父諸葛亮費心費力打下來的蜀地,自己父親用生命換來的天下,怎麼能說毀就毀?
為了保全蜀國,劉禪裝作軟弱蠢笨,告訴司馬昭:“此間樂,不思蜀。”
不得不說如非時運不濟,諸葛孔明若多活些年,雛鳳先生不死,這天下理應歸蜀,而非晉。
但時運不濟之下,劉禪也只能稱為這蜀後主,甚至留下了那“此間樂,不思蜀”的故事。
實際上,劉禪完全是一個大智若愚,拿的起,放得下,看得開的君主,他看得清事實,放得下榮辱。
所以,劉禪絕非蠢笨不堪。
-
7 # 謀略秘籍
在北伐開始前,諸葛亮曾寫了聞名後世的《出師表》。諸葛亮在表文中闡述北伐重要性以及對劉禪的諄諄教誨,言辭懇切,事無鉅細,用心良苦,令人淚下。那麼,劉禪在看了諸葛亮著作的《出師表》後,會有什麼反應呢?
劉備病逝白帝城。臨死前,劉備進行了聞名後世的“白帝城託孤”。面對劉禪的懦弱,劉備幾乎把蜀漢一手交給了諸葛亮。劉禪也確實夠意思,聽從了父親的意見。同時也將一切軍國大事都交給諸葛亮,諸葛亮也沒有辜負劉備的重託,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終病死北伐期間。
廢除丞相職,表明劉禪心目中,無人能跟諸葛亮相提並論;殺掉李邈,表明劉禪不容許任何人詆譭諸葛亮。不僅如此,劉禪給予諸葛亮最高的尊重,諸葛亮北伐,是蜀漢建立之初就定下來的國策。儘管大家都知道北伐勞民傷財,可史書上也沒有記載劉禪對北伐的不滿。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臣民紛紛上書,要求在國都成都給諸葛亮立廟,被朝廷拒絕,這是正常不過了。要知道當時執掌中樞的是蔣琬、琬費禕等人都是諸葛亮故吏,他們都拒絕,足見建廟這件事是祖制,不可輕易開啟。諸葛亮死後,劉禪就廢除了丞相這個官銜,算得上是對諸葛亮的無上敬意。回到之前的話題,劉禪在看到諸葛亮的《出師表》時,我想一定是無可奈何的感動吧。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劉備的兒子也不傻呀!回答完畢。
-
8 # 本老廝
肯定不能!
我們首先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針對劉禪提出的三個主要的進諫意見:廣開言路
賞罰分明
親賢遠佞
這些進諫顯然是針對劉禪所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那麼這三個意見中可以看出劉禪有那些問題:1、 第一個缺點是這傢伙大概除了老諸的意見,別人的意見要麼不願意聽要麼聽不進去!而且還表現得很突出!因為原文中有一個詞表明老諸提要求時的急切:“誠宜開張聖聽”中的“誠”相當於“確實”!
2、 第二點原文的表達是“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所以他的第二個缺點是亂作為!
3、 第三個就明確了,他寵信小人,這個最大的小人應該就是他身邊的宦官黃皓之流。
但如果僅從這些方面就說劉禪“蠢笨無比”顯然有些過了!他聽不進意見?——他聽了有用嗎?國家大至北伐小到納妃都由老諸決定,此時他20歲了,他早也該有些性格了!更何況老子是皇帝,但什麼都你老諸說了算,我聽那些人的幹嘛?
他亂作為?——從我16歲當皇帝,一直什麼事都是你老諸作主,你有給我鍛鍊機會嗎?我不過是經常朝堂上坐那看你處理大事如何辛勞與聰明的一個看客罷了!
他偏愛身邊人且包庇他們?——人之常情!朝廷裡連我都得聽你的,那些臣子那個不是你的人?能和我親的只有我身邊那些知我冷熱陪我嗨的人,我不偏愛他們還能喜歡那些聽你話的人?
所以,《出師表》中側面反應出的這些問題根本不足以就說劉禪就蠢笨了,他的這些問題不過是一個“傀儡”皇帝的正常表現罷了!而這一切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那個事必躬親把自己活生生累死的諸葛亮身上——他有給劉禪真正當政的機會嗎?如果劉禪真的蠢笨,他也不會在歷史上那些亡國之君幾乎都不得好死的情況下,還能善終,安享晚年,活到64歲!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皇帝平均年齡不足40歲的水平上,他簡直高壽了!
-
9 # 老潭遙哪吃
出師表可以看出劉禪是個(不得人心,任人唯親、陽奉陰違、自卑、多疑、不問朝政,沒有戰功,整天吃喝玩樂的人)
1親賢臣遠小人那句可已看出是 軟耳根子 易任人為親
2深追先帝遺詔 等等有關他爹的 他爹活著的時候他一定沒少陽奉陰違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自卑
4臣本布衣到最後 諸葛都那麼說了不是他自戀自己節操完美就是 劉禪善妒怕功高震主多疑 同時有1的特點
5最後一句 只能說諸葛太聰明瞭!!!!!
-
10 # 石丞子
俗人老李,簡單答題。不能透過《出師表》來判斷劉禪的蠢笨。
諸葛亮臨表囑託,針對的是劉禪的弱點諸葛亮囑託劉禪,多聽君臣寶貴意見,管理中提現獎罰分明,親賢臣遠小人,宮中府中要一致對待等。按照諸葛亮的智慧和當時情景分析,劉禪在這些方面一定是或多或少存在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都不能說明劉禪蠢笨,只能是說在管理能力上有些弱罷了。
諸葛亮的表述很系統、很全面、很具體、很懇切《出師表》通篇都是諸葛亮的肺腑之言。諸葛先生能把這些話入情入理地講給劉禪,是因為他覺得有必要說,而且就尺度的拿捏而言,諸葛先生覺得這樣講,劉禪可以接受。可以說,諸葛亮作為智者能講這番話,說明他不認為劉禪蠢笨。如果他認為劉禪是傻瓜,他不會那麼動情那麼費事地臨表涕零了。
結語劉禪不稱職,可能有點窩囊,也可能有點不作為,但就《出師表》而言絕對無法判斷劉禪蠢笨無比。
-
11 # 閒雲僧語
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北伐之前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主張的文章。此文是一篇奏章,以議論為主,文中更多的是表達了對劉氏父子披肝瀝膽的相待之情,希望自己能完成復興大業報答先帝知遇之恩。文中雖然提及了不少“親賢臣,遠小人”之類的建議,但也不是對劉禪的批評與責備,並不能說反映了劉禪的蠢笨。劉禪從父親這裡接班後,一幫以諸葛亮為首的託孤重臣把控朝政,他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干預到朝政中去,他選擇了放權並不代表他的愚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可能是他的聰明之處。劉備入川后一直與川中當地豪強有利益的摩擦,諸葛亮也一直在平衡中央與地方豪強之間的關係,劉禪這個時候把朝政甩給諸葛亮等託孤重臣不失為一種好的策略。事實上在諸葛亮去世後,經過北伐後國力更加衰弱的蜀國,劉禪又苦心經營了三十多年,也可以看出劉禪雖非雄主也絕不是庸才。蜀國從成立起就一直內憂外患,連年的征戰也導致國力虛弱,人民不堪重負,恢復漢室也只是一廂情願。最後劉禪順應天時投降司馬氏,沒有讓蜀地人民再受戰爭之苦,也算是一件圓滿的功德。
-
12 # 唐寶楨
我認為從《出師表》中不可以看出劉禪的蠢笨無比,反到可以看出其大智若愚。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外交上他聯合了孫權、降伏了孟獲、穩定了人心。所有前期的準備工作都做好了以後給劉禪上的一到表文,其中的核心問題是北伐以及對國事的具體安排。
諸葛亮是一個有政治理想的人,他的理想是恢復西漢初期獨立與皇權的相權。他對國家的事盡心盡力全力以赴這是他的優點也是他的不足之處,作為一個丞相他是合格的但是作為一個教育者他卻是不合格的。政權最終是要交給皇帝的,可諸葛亮的錯誤恰恰事大包大攬所有的事都是親力親為。這一方面打擊了劉禪的信心另一方面又沒有鍛鍊自己執政的能力。
諸葛亮培養了接班人培養了方方面面的人才,但就是沒有培養劉禪當皇帝的能力。使得劉禪無事可做,只能是裝傻充愣。其實劉禪是相當聰明的,他明白丞相事事操心也讓他放心,可有一天丞相不在了呢?其他人都可以替代,可唯一的皇帝是不能替代的。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熬死了自己,他將自己的接班人培養成姜維而不是劉禪,我認為這是他一生最大的事物。從劉禪後期的表現來看絕對是聰明的,他只是默默地聽從諸葛亮的安排,默默地服從諸葛亮的安排。丞相越是這樣劉禪內心越不好受,從《出師表》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方方面面全面的安排和周到的思考,使得劉禪無事可幹既不能幹又幹不了。諸葛亮代替了劉禪,但是在封建社會臣子再能幹也絕對不能越俎代庖的。諸葛亮對形式的分析而上的一份報告,其實句句是強加在劉禪的。開口就是先帝怎麼樣我怎麼樣,句句言辭懇切。但是越懇切,六禪的內心是越難接受的,不接受卻又不能不接受。因此劉禪絕對不是蠢笨的!
-
13 # 琴邊侃侃
劉禪蠢嗎?顯然不是,《出師表》更多時候,理解為一個長輩對一個晚輩的關愛。
從《出師表》可以看出劉禪的確有很多缺點。我們舉例解讀:
其一、“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宮裡和宮外(代指朝中),都是一個整體。獎懲,賞罰應該一視同仁。這句話可以看出劉禪的日常,在對待人或事情上可能有失公允。人有親疏遠近,劉禪雖然是皇帝,但都是人,處理事情難免會有些偏袒。說明劉禪有私心,但不蠢。
其二、“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我認為營中的事情,多和向寵商議(前句提到的將軍),一定可以得軍心。劉禪平日裡少有打理軍事上的事情。劉禪心裡清楚,軍事的事情都是諸葛亮在全全打理。自己也插不上手,插手意義不大,索性放權。
其三、“親賢臣,遠小人……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國家強盛,需要一幫賢能的大臣輔助,小人當道容易給國家帶來災難。黃皓不陌生,提到的小人的代表,搬弄是非,禍害朝政。一個深宮長大的皇帝,從小玩到大,對身邊的宦官從小有親近很正常,劉禪或許是個單純的孩子,只是被有心人利用。
從劉備託孤以來,諸葛亮鞠躬盡瘁,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親自處理,劉禪自然沒有得到充分的鍛鍊,就像現在的家長,什麼事情都大包大攬,孩子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劉禪需要的是更多鍛鍊機會。
我們再看劉禪(207年-271年),活了64歲。在歷朝歷代皇帝中,算長壽。從公元263年投降,被封安樂縣公,中間8年時間,一個蠢笨的人是不可能壽終正寢的。“樂不思蜀”也提現了他的聰明。我們可以說劉禪當皇帝還不夠,但是作為普通人有他的智慧。
《出師表》可以看出諸葛亮對蜀漢的感情,一個長輩對晚輩的勸誡。
-
14 # 文藝小程
題主你好。
《出師表》一文是諸葛亮即將北伐,寫給後主劉禪的一篇文章,何謂“表”即大臣上書皇帝的書信,那麼可以看出,兩者的地位。劉禪是皇帝,諸葛亮是大臣,但能不能看出劉禪蠢笨無比呢,其實,單從這篇文章,是很難看出來的。
首先,這篇文章是針對劉禪的弱點寫的。
劉禪作為後主,在宮中長大,自然會有些毛病,比如容易聽信讒言,個人主見較弱等,但是我們絕對不能說劉禪是蠢笨無比的。
首先,他對諸葛亮是很尊敬的,也堅守了劉備的遺言,堅信諸葛亮的話,一直重用諸葛亮。
而且,作為亡國之君,劉禪也是無力迴天,但是,開啟城門,避免更多的傷亡,就是他最大的優點吧。
回覆列表
劉禪不是中興之主,確定無疑,但如貶低到蠢笨無比,誇大啦。
從《三國演義》看,劉禪的毛病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無宏圖大略,無政治家、軍事家素質;二是無上進心,當安樂公最合適;三是親近小人,耳軟心活。四是骨頭軟,魏兵來了趕緊投降。不過,他也有如下優點:一是重感情,對諸葛亮、對趙雲,他的感情絕對是真的,一種依賴的親情,雖說劉禪有些怕諸葛亮,哭相父、哭趙雲,劉阿斗泣血以哀,他不傻,有感情。劉阿斗沒有劉備馭下的意識,劉備只認關、張。二是簡單,簡單放政治家身上是致命的,民間也對生性簡單的老實人看不上,不過,從人性來說,簡單純樸肯定算是優點,連殘忍的司馬昭也被他“此間樂、不思蜀”逗樂了,或者說感動了,封他為安樂公。三是放權。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在國小力弱的情況下,雖說主動出擊謀生存是諸葛亮定下的戰略,但如果沒有充分的放權,這個戰略是不可能持續的。當然,無論諸葛亮還是姜維,都被聽信讒言的劉禪召回過,但劉禪的放權不可忽視。如果愣要說這是劉禪無能所致,有失偏頗。
諸葛亮是儒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踐行者,六出祁山的壯舉,如果是劉備在世,不一定實現,因為劉備自身主意很正,而且也有小富即安的思想,從東吳就親、入成都封賞就可看出來,只有諸葛亮、趙雲最清醒。而沒有大主意的劉禪,其實給諸葛亮實現理想創造了條件。再深一步假設一下,如果劉禪像曹丕一樣狡詐、象孫皓一樣殘忍,諸葛亮將會更難,北伐的壯舉不可想象。
“出師一表真名士,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的出師表,主要表達不負劉備的忠心和收復中原的決心,同時對劉禪提出“親賢臣、遠小人”的告誡,以便踏踏實實在前線征戰,其間,苟安、黃皓之流興起過風浪,影響了北伐大業,但總的來說,劉禪並沒有掣肘添亂。
從這個角度而言,諸葛亮雄心壯志的實施,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劉禪的不干涉。非要把劉禪說得一無是處,不合理。
《三國演義》只是故事,說書唱戲勸世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變中”,不可太當真。書生論劍,咱們且過過嘴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