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歷史很好

    說起苻堅這個人,大家對他的認識往往都是淝水之戰的失敗。殊不知他曾經在北魏之前統一了北方,為後面歷史做出過極大貢獻。還派遣大將呂光平定西域,文治武功顯赫一時。他的前半生可謂是英雄蓋世,不過到了後面輔佐自己的重要謀臣王猛一死,自己也到了英雄末路。否則憑藉著王猛卓越的軍事才能,不可能讓他犯淝水之戰如此愚蠢的錯誤。百萬大軍被東晉打的七零八散,之前投降前秦的姚萇慕容垂等人紛紛揭竿而起,敲響了前秦滅亡的喪鐘。他這個人和歷史英雄人物不同的是對別人格外的仁厚善良,對家裡人特別嚴厲。有一個兒子就是被他的嚴厲說辭之下自盡而亡,我們說作為皇帝,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一定是不能有任何婦人之仁的,要不然早晚會誤了大事。苻堅就是很好的例子,不懂得斬草除根的道理,王猛臨終前告訴苻堅對代,前燕等國的餘孽趕盡殺絕,可惜一代英雄不聽。這點比起當時的慕容垂等人差的太多,他們都知道以光復宗室為己任。再來說說後面透過武力奪位的燕王朱棣,一當上皇帝就對建文遺臣趕盡殺絕。後世人稱他為暴君,人家一手開窗永樂盛世。綜上所述苻堅是個好人,但不是當皇帝的材料,也沒有那個能力去統一天下。

  • 2 # 漯河小史哥

    並非事後諸葛亮,歷史上的苻堅的性格的確婦人之仁,這也是他致命的缺陷。

    有幾個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

    【苻堅不聽諫言,留下後患】

    歷史上王猛曾經進言讓苻堅殺苻生的五個兒子,殺了這五個兒子可以除掉後患,可是苻堅不聽他的話,給自己留下了禍根。

    後來慕容垂來投降,王猛也勸殺了他,好永除後患,苻堅也聽不進去,還是把他保留了下來。

    慕容垂“結好遺老遺少,陰謀復辟”,這已經明白了是有異心的,就算他真的沒有異心,也應該殺了他,這樣就可以斷絕了以復辟之名的叛亂。慕容垂不是生來就一定要造反的命,苻堅剛滅燕的時候慕容垂肯定是不敢走復國之心的,但苻堅後期國治的不好,民族分化重,鮮卑人先從底層有了復國之念,所以就導致了國家的動亂。

    【苻堅執意進攻東晉,一敗塗地】

    後來王猛臨死前,不讓苻堅進攻東晉。再勸苻堅慢慢除掉西羌和鮮卑,王猛明確無誤的說,鮮卑和西羌才是他們的心腹大患,是一定要除掉的。 苻堅仍然不聽, 這件大事都不處理,就算有王猛,也沒有什麼用,

    後來沒過多久苻堅就忘記了王猛的意願,在王猛死後八年。不顧大臣們的普遍反對,一意孤行調集九十餘萬大軍進攻東晉,結果在淝水之戰中一敗塗地。把自己敗的一無所有。

    【總結評價】

    曾經王猛不停的禁言要苻堅除掉的鮮卑、羌族的陰謀分子,比如慕容垂、慕容衝等人,因為他們未被除掉,所以他們後來便乘機舉兵造反,紛紛叛亂,把前秦的一統江山攪得七零八落。五侯,還有慕容垂這些人都是該殺掉的,苻堅婦人之仁不殺他們留下了後患。

    歷史上有血淋淋的例子,就像鴻門宴中項羽不殺劉邦,最後導致自己烏江自刎,一無所有,人們說漢高祖性格不好,但是卻除去了這些後患,雖然留下了不好的名聲。雖然沒有留下惡名,但身死國滅的,說的就是苻堅 。

    忠言逆耳,苻堅想要用小恩小慧來籠絡人心,甚至想用豺狼來為己所用,苻堅在這一點太婦人了。婦人之仁是他的一個致命缺點,特別是在亂世。不過拋開缺點,其實他還是有一些有點的,比如他統一了北方,雖然只是一時,但也說明她有能力。

    【結語】

    由此來看,歷史上的苻堅的確是個婦人之仁的人,並不是後人們事後諸葛亮。

  • 3 # 劉文廣

    苻堅是真的婦人之仁。絕不僅僅是後人的事後諸葛之語。

    苻堅(338年一385年)是十六國前秦的國君。字永固,又名文王,略陽臨渭氐人。他是氐族酋帥苻洪的孫子,前秦高祖苻健之侄。苻健繼位後,西入關中,進據長安。公元351年,建立了前秦,自稱天王。苻健死後,其子苻生繼位,暴虐無道。苻堅在漢、氐大臣的支援下,於永興元年(357年)殺苻生自立,稱大秦天王,是前秦的第三位皇帝。

    苻堅少年就有大志,《十六國春秋》說他“性至孝,有器度,博學多才藝。年十一,便有經略大志。”即位以後,苻堅首先大力整頓吏治,將佞臣董榮、趙韶等二十餘人全部處斬。還完善法制,懲處豪強,實行休養生息的國策,勸課農桑,減輕賦稅,恢復經濟。然後廣招賢才,不問出身,啟用了一大批精明能幹的漢族士人,參與朝政,其中就有出身寒門的王猛。在王猛等賢臣的努力下,前秦“百僚震肅,豪右屏氣,路不拾遺,風化大行。”(《晉書·苻堅傳上》)再者苻堅進行禮治建設。設立學校,恢復太學,廣修學宮,禮遇富有才識的儒家大師,讓他們執教。在苻堅的倡導下,前秦統治階層的素質迅速提升,形成勸業競學、養廉知恥的風氣。同時實行民族平等政策,減少對漢族等民族的壓迫,他出身的氐族基本上沒有任何特權 。 在苻堅的治理下,前秦經濟迅速恢復過來,百姓們安居樂業,社會繁榮安定,當時的歌謠唱道:“長安大街,楊槐蔥蘢;下馳華車,上棲鸞鳳;英才雲集,誨我百姓。” (《晉書》)

    建元六年(370年)苻堅開始統一大業。他先後攻滅了前燕、前涼、代,佔領了東晉的梁、益等州,威服了鄰近諸部,又進兵西城,結束了黃河流域長期動亂分裂的局,完成了統一北方的事業。

    建元十八年(382年),符堅召叢集臣商議伐晉時,滿朝文武包括符堅的親弟弟苻融都堅決反對,只有懷有二心的前燕宗室將軍幕容垂和羌帥貴族姚萇,希望苻堅伐晉失敗,以便趁機恢復故國的統治,所以竭力慫恿苻堅南伐,“聖心獨斷。”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堅親率97萬精兵,分水陸幾路南下,企圖一舉攻滅東晉。東晉實力雖然不如前奏,但在宰相謝安領導下,上下一心,誓死抗敵。雙方在淝水交戰,前秦大敗,苻堅被流箭射中,逃回洛陽。淝水之戰是苻堅企圖統一全國的一次戰爭,綜合當時各方面的情況,條件和時機還不成熟,苻堅傾全國兵力,想一舉吞併東晉。由於驕傲輕敵,以及指揮上的失誤,用人不當,造成了晉勝秦敗的結果。

    慕容家族趁亂叛逃,慕容垂至前燕故都鄴城附近稱帝,建立“後燕”。此外,慕容垂之侄子慕容泓,于山東起事,攻向長安。苻堅時派其子苻叡與姚萇討伐慕容泓。不料,苻叡不聽姚萇計議,兵敗身死,姚萇懼苻堅遷怒,逃至渭北,稱王改元,屯兵北地。慕容泓和慕容衝兵臨長安圍攻秦軍,苻堅甚是後悔,把前燕末帝慕容暐叫至跟前,數落慕容家族背信棄義。慕容暐哭訴委屈,苻堅竟不忍心誅殺,可見其“寬仁”之至。後因慕容暐密謀伏殺苻堅敗露,苻堅才終誅殺慕容宗族。後來長安城即將告破之際,苻堅留太子苻宏守城,自己逃至五將山。

    後只剩數十個侍衛的苻堅被姚萇俘獲。姚萇向苻堅索要傳國玉璽、請求禪讓,苻堅不允,並大罵姚萇不仁不義。 姚萇惱羞成怒,將苻堅絞死於新平佛寺(今彬縣南靜光寺)內,享年四十八歲。

    苻堅作為君主,寬仁大度,本應是舉國之幸,但是他對敵人竟也仁義至此。降俘不殺以彰仁德,並無過錯,但苻堅不該不聽群臣諫言,仍然委以有狼子野心的降將和俘虜重任,交付他們實權,使得他們保留東山再起的資本。如果苻堅不重用那些降將,而是剝奪他們的勢力,肥水之戰後,前秦也不會立刻四分五裂,有機會退回北方休養生息,保留實力。可苻堅偏偏對敵人仁慈,不聽王猛等群臣勸諫,原本雄才大略、一統北方的君主,卻落得被俘身亡。

    苻堅稱得上是東晉十六國時期最傑出的君王,他一生功績卓越,有名帝風範,柏楊就在《亂世中的一代雄主——前秦王苻堅》中稱讚他道 :“在中國數千年曆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的不過五人,他們是秦始皇、漢武帝、前秦王苻堅、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

    還有歷史學家陳登原認為苻堅有四大善事:文學優良,內政修明,大度容人,武功赫赫。歷觀中國古代君王,真正能做到這四點的寥寥無幾。苻堅與王猛君臣相得,明銳果決,想得到的一定要成功,豪俊不凡,但可惜的是矜大好功,不知休息民生,懷婦人之仁,在內有慕容垂等未除之時又大舉伐晉,一跌而失天下,令人可悲可嘆。

  • 4 # 羅蕭弋

    因為苻堅過於寬容仁慈,不僅對身邊人十分寬容,對待敵人都特別仁義。中國有句古話:“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苻堅就是因為對敵人過於仁慈才會導致自己失敗,所以朱元璋才會評價他“婦人之仁”。

    姚萇是羌族酋長姚弋仲的子,他很小的時候就對軍事有特別的見解。有一次羌軍和前秦的軍隊發生了一些矛盾,羌族的軍隊戰敗了,於是姚萇就向敵軍投降了。之後姚萇就開始效忠於苻堅,為苻堅做了很多實事,慢慢的,苻堅就越來越信任姚萇。

    之後前秦和另一個國家發動了淝水之戰,慕容泓就在這個時候背叛了前秦,苻堅就派姚萇去攻打慕容紅,結果天不從人願,姚萇失敗了,姚萇怕苻堅會責怪他,就逃跑了,還自己建立了軍閥勢力。

    慕容泓又開始攻打前秦,苻堅就經常在慕容暐面前數落慕容家族背信棄義。慕容暐就對苻堅哭訴,苻堅聽到他的哭訴後,就對慕容家網開一面,後來慕容暐的狼子野心暴露,密謀刺殺苻堅,苻堅知道這件事後,才下定決心賜死慕容家族的人。

    最後苻堅怎麼也沒想到,以前自己信任的姚萇回來攻打他,還把苻堅綁到面前,讓他交出玉璽,苻堅自然不願意,姚萇沒了耐心,就殺死了苻堅。

    苻堅作為一個國家的君主,寬仁大度其實是一個國家百姓的大幸,這樣的君王會很愛護自己的子民,會讓國家安居樂業,但是如果對敵人過於仁慈的話,也會害了自己。

  • 5 # 歷史上那點事兒

    戰爭一直是人類歷史的重要活動之一,也可以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有一句話叫做亂世出英雄,真是戰爭的存在早就了很多英雄人物還有各種傳奇,這也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各種以少勝多的戰役,各種出奇制勝,各種兵法韜略的運用讓人歎為觀止,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今天要說的故事就是一個八萬人將八十萬人打的落花流水的戰役,很多人覺得而不可思議,但是兵敗如山倒,在戰場韜略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正是因為這場戰役還造就了三個成語。

    話說在西晉末年,當時的朝廷腐敗,最終造成了社會的動盪不安。北方的遊牧民族也稱著這個時候開始入侵中原並建立國家政權,這個時候的西晉皇室沒有辦法,只能遷入南方重新建國,歷史上稱為東晉。只能算是半個中國。這時候的北方這時候就亂成一鍋粥,亂世出梟雄是不會錯的,在這個節點上,氐族人抓住了機遇,在首領的帶領下建立了前秦。後來傳到了今天的主人公苻堅的手裡。

    這個苻堅倒也不是個昏庸之輩,他認識到了名族對峙的危害,所以很想一統中原,實現國家統一,當時他手下大將還是很多,王猛、呂婆樓、梁平老等都是一時之選,在這些人的輔佐下,前秦的國力大增,一舉吞併了代國,前涼,將北方統一,而且當時還有一統天下的氣勢。

    但是在這個時候除了岔子,正在緊要關頭,王猛突然死了。這對前秦來說是巨大的損失,之前王猛在的時候一直是他在勸阻苻堅南下統一中原,因為雖然前秦統一了北方,但是國力還是比較薄弱的,如果貿然南下很可能造成國家滅亡。王猛死後,苻堅一直遵守王猛的遺願,但是時間長了就再也按耐不住他那顆躁動的心了,在王猛死後的7年,苻堅終於忍不住揮軍南下。

    雖然群臣都不大看好,但是王猛死了之後沒人能夠勸阻得了苻堅,最終還是召集大軍南下了。但是苻堅太好大喜功,當時的17萬前秦先鋒軍在淮南五戰五拜,只能在一個小小的彭城和東晉勉強保持僵持狀態。當時看到這樣的局面,群臣紛紛上書勸阻,但是苻堅堅持認為自己坐擁百萬大軍,踩都能將東晉軍隊踩死。於是在公園383年,他徵集60萬步兵,27萬騎兵,分別分為東中西三路南下,不成功便成仁。東晉方面由名將謝玄帶領8萬軍隊與前秦80多萬大軍隔著淝水形成對峙之勢,當時苻堅見到對方軍容整齊,瞬間慌了神,將八公山的草木都當成敵人計程車兵,這就是“草木皆兵”的由來,也為這次南征蒙上了陰影。

    不管有多慫,到了這一步只能硬著頭皮打仗了,這個時候群臣以為將敵人阻隔在肥水之畔是比較穩妥也比較靠譜的方法,但是苻堅剛愎自用,冉偉後退作戰才是最好的方案,結果80萬大軍那麼多人,前鋒部隊撤退的時候後面的部隊以為是前秦軍隊大敗,自己亂了陣腳,士兵開始大量逃跑,當時秦軍逃跑的時候聽到風聲和鶴鳴都以為是敵軍來了,一時間大亂,出現了大量踩踏,沒有開戰前秦軍隊就開始分崩離析,大敗而歸,之後2年,苻堅就被羌人貴族姚萇所殺,整個前秦亦在兵敗9年後徹底滅亡。算是最短命的國家了吧。

    這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戰,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估計後人聽到這件事情都覺得不可思議,8萬人擊潰80萬人,簡直成了歷史的一個大笑話,更諷刺的是這次戰役還創造了三個成語“投鞭斷流”,“ 風聲鶴唳”和“草木皆兵”,這個成了這場戰役的最大諷刺,有句話叫不作就不會死,苻堅真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最後例子,所以苻堅並不是婦人之仁,相比來說他算是剛愎自用!

  • 6 # 凌煙閣論史

    歷史學者柏楊把中國歷史特別有為的皇帝稱為“大帝”,中國四百多個皇帝中,只有五位能稱得上“大帝”,而苻堅就是其中之一。

    苻堅作為一位少數民族帝王,其漢學水平很高,並且一心向往漢化。在他的治下,前秦不但統一了中國北方,而且社會被治理的經濟恢復、人口滋生、儒學興旺。如果一個人從漢朝鼎盛時期穿越過去到了苻堅治下的前秦,他絕對想不到這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

    但是,苻堅的所有努力,卻在淝水之戰中失敗了。

    那麼,苻堅的失敗是因為所謂的婦人之仁嗎?

    苻堅大帝的失敗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公元383年,苻堅下令前秦百萬大軍,大舉南伐,想要一舉消滅晉朝。

    當秦晉兩軍隔淝水對陣時,一些細微的情況竟然決定了一場大戰的勝敗。

    當時,晉軍提出,讓秦軍後退一點,晉軍過河雙方再廝殺。

    對於這個提議,秦軍方面的將士不以為然。眾人都認為,應該阻擋在淝水前,不令對方上岸,因為我眾彼寡,我方必勝。

    但是,苻堅大帝輕敵了。他拒絕了這一萬全之策,他下令後退以讓晉軍渡河,他計劃在晉軍半渡時讓秦軍出擊。

    按說這個計劃也不錯,因為從絕對的軍事力量上看,怎麼打都是秦軍勝。

    但是,他忽略了在他隊伍中的東晉“降將”朱序。這個朱序只是詐降而已,他趁前秦軍隊後撤之機大喊“秦軍敗了”!

    秦軍隊伍中有不少臨時組建的軍隊,訓練的不好,士氣也低。聽到一喊,而且看到前鋒軍隊在向後行進,也就嚇得逃跑。接下來就是前秦大軍兵敗如山倒的局面。

    可憐的苻堅大帝只能眼睜睜看著即將到手的勝利化為烏有。

    一個臨時決策的偶然失誤,導致了戰爭的全面失敗。

    因此,前秦是敗在了“顯著偶然事件”上。

    那麼,苻堅是目光短淺感情用事的人嗎?

    婦人之仁是什麼意思呢?一般是指婦女心腸軟,處事容易感情用事,容易被小事所羈絆,因而不識大體,沒有為遠大目標做規劃的能力。

    對照苻堅的行事,我們發現他絕對不是婦人之仁這種風格。

    一、苻堅的心胸非常廣闊,目標特別遠大,絕不是目光短淺之人。

    首先,苻堅目標是“混一胡漢”,使胡族和漢族不再敵對。

    在五胡十六國早期建立的前趙、後趙等政權,它們是胡漢區別極大的。匈奴的前趙大殺漢人,羯族建立的後趙在前期也是這樣。後來後趙的石勒有所收斂,但他的繼承人依然殘酷對待漢族。

    而苻堅則從小熟讀儒家經典,嚮往漢文化。因此苻堅執政後,對各族採取了民族平等政策。苻堅的目標是要“待夷狄如赤子”,就是不區別胡漢,目標是混一胡漢。

    前秦是氐族政權,不少氐族貴族犯法仗勢欺人,苻堅則毫不袒護,並特意加重對本族族人的處罰。因此,苻堅治下的胡漢民族關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緩解。

    其次,苻堅能善用人才,統一北方。

    苻堅之志是統一天下。因此,他尊重文人、重用漢人文士。最著名的就是王猛。苻堅甚至把前秦大權都交給了王猛。

    苻堅在消滅了北方各政權時,也多留用其人才。苻堅在20年內,先後消滅了前燕、仇池、西涼、代國等,並奪取了東晉的一部分土地。公元382年,苻堅還重新徵服了西域,這是自東漢之後時隔200年,中原王朝再度佔據西域。

    自此前秦基本統一了北方。

    二、苻堅在統一北方過程中埋下了隱患

    苻堅目標既然是統一天下,因此他特別注重收攏天下人心。因此他在消滅割據政權後,往往善待對方的統治者和朝臣。比如前燕慕容氏,被苻堅任用了數十人;還有羌族的姚氏人等。一般善待也就算了,苻堅還會“刻意”善待,對其加以重用,以顯示其心胸。

    當時前秦重臣、宗室都發覺這是大問題,都勸苻堅除掉這些人;但苻堅不聽,最終竟真的成了前秦的心腹大患。

    當淝水戰敗之後,正是這些前秦和羌族的貴族,成了前秦的掘墓人。

    當苻堅敗後,慕容鮮卑和羌族拼命攻打苻堅,苻堅不得已出走長安,最終被羌族姚萇所殺。

    婦人之仁,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指苻堅對慕容鮮卑和羌人的態度;那事實真是這樣嗎?

    有人說前秦的淝水之敗是沒有真心歸附的慕容鮮卑和羌族人導致的。其實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前燕慕容氏和羌族姚氏心懷異志隱忍待機,但是,在淝水戰場上他們並沒有做破壞前秦作戰的事情。淝水之敗敗於苻堅大帝的一個臨時決策,是一個偶然事件。

    而後來羌族和鮮卑族的反叛行為,是在淝水之敗以後,是淝水戰敗的結果,而不是淝水戰敗的原因。

    一個社會執行是有一種勢能的。當前期連奏凱歌節節勝利之時,鮮卑和羌人都乖乖滴為前秦所用,雖然他們有想法,但也只能在心裡而已。

    這與今天的社會也很像,世界經濟正增長時,大家都會過得好,因此人類社會的矛盾就少;而當經濟出現危機時,各國家或者各族群之間的矛盾就容易爆發。

    前秦社會出現了大的軍事失敗,才導致各種隱藏的矛盾爆發,有野心的人就渾水摸魚、趁亂起事。鮮卑和羌族反叛是淝水之敗的結果,正如社會動亂是經濟不好的結果一樣。

    結束語

    前秦苻堅大帝的失敗,是敗於一個顯著偶然事件。這是很可惜的。

    鮮卑和羌族是在淝水之敗以後反叛的,而不是他們的反叛導致失敗。如果細究下去,苻堅的失誤在於用人不察,他不該把朱序這種將領放到前線。

    苻堅為了統一中國,他心胸開闊、目標遠大,絕不是婦人之仁。

    (完)

  • 7 # 使用者67724358697

    顯然不是。

    苻堅為人正直,屬於仁德之君,人心所向。

    苻堅的問題,在失去了王猛。

    苻堅做事不夠細緻,王猛正好可以彌補苻堅的弱點。

    苻堅失去王猛,好比齊桓失去管仲。

    曹操失去郭嘉,還有荀彧、荀攸、賈詡、程煜、司馬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足本世紀還有出線的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