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辰百事通

    在歷史上面能被稱千古一帝的只有三個帝王,一個是秦始皇,一個是唐太宗,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的漢武帝。秦始皇的功績在於統一了六國,奠定了中國的版圖,並且同時統一了度量衡還有文字,建造了長城。唐太宗在於他建立了第一的帝國,當時的唐朝的影響力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那麼漢武帝是因為什麼原因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呢?

    首先就是漢武帝他聽取遵循了董仲舒的對策,這使得儒家的思想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正統思想,並且儒家思想裡面的尊師重道等觀念都給社會帶來了很好的風範。並且漢武帝在竇太后死了之後,大大加強了中央的集權,將權利全部都轉移到自己的手上。為加強皇權,漢武帝選擇了改革丞相制度,設立中朝(內朝),這個導致後來的丞相制度演變發生了重大影響。這樣一來,中央的勢力越發的強大了,但是地方的勢力越來越弱小了,這很好的促進了漢王朝的鞏固和發展。

    漢武帝不僅僅在政治上面非常的有作為,在軍事上面也是非常的有作為的。他多次派兵打擊匈奴,而且多次的戰爭之中都是漢武帝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對於匈奴的打擊很好的鞏固了邊疆的穩定。並且也可以看得出來漢武帝是一個在軍事上面也極其富有領導能力的人。並且漢武帝也非常的重視文化的交流,派遣了張騫他出使西域,並且打通了絲綢之路,這條路也是極大的促進了和西域文化的交流還有發展,並且為中華文化留下來了寶貴的遺產。並且漢武帝還開拓出來了南方和西南地區,這使得漢族和許多的少數民族融合在了一起,並且漢武帝當時還把很多先進的鐵質的生產工具帶到了西南地區,促進了當地的經濟還有文化的發展。

    漢武帝還開鑿了很多的渠道,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很好的治理了水災問題,正是因為這些渠道的修建使得水災發生的頻率大大的減少了。並且漢武帝非常的重視農業的發展,他非常的希望百姓發展農業。他大力的推行了代田法,還有就是新農具的使用,這個也是極大的促進了當時的農業的發展。並且漢武帝是第一位頒佈太初曆的皇帝,太初曆將24節氣列入到了曆法裡面,24節氣也被人們一直用到現在。

    從這些方面可以看的出來在治理國家上面漢武帝下的功夫一點都不必秦始皇和唐太宗少,雖然漢武帝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了消滅匈奴上面,但是他在其他的方面作為也是很大的。並且和匈奴的長期抗戰,使得漢王朝的版圖不斷地擴大一直到了河套,河西走廊等地區。漢武帝在這些方面上面的作為都可以看的出來他絕對算得上是一個有著承前啟下作用的帝王,所以他能被叫做千古一帝絕對是毫無疑問的!

    在歷史上面能被稱千古一帝的只有三個帝王,一個是秦始皇,一個是唐太宗,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的漢武帝。秦始皇的功績在於統一了六國,奠定了中國的版圖,並且同時統一了度量衡還有文字,建造了長城。唐太宗在於他建立了第一的帝國,當時的唐朝的影響力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

    那麼漢武帝是因為什麼原因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呢?

    首先就是漢武帝他聽取遵循了董仲舒的對策,這使得儒家的思想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正統思想,並且儒家思想裡面的尊師重道等觀念都給社會帶來了很好的風範。並且漢武帝在竇太后死了之後,大大加強了中央的集權,將權利全部都轉移到自己的手上。為加強皇權,漢武帝選擇了改革丞相制度,設立中朝(內朝),這個導致後來的丞相制度演變發生了重大影響。這樣一來,中央的勢力越發的強大了,但是地方的勢力越來越弱小了,這很好的促進了漢王朝的鞏固和發展。

    漢武帝不僅僅在政治上面非常的有作為,在軍事上面也是非常的有作為的。他多次派兵打擊匈奴,而且多次的戰爭之中都是漢武帝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對於匈奴的打擊很好的鞏固了邊疆的穩定。並且也可以看得出來漢武帝是一個在軍事上面也極其富有領導能力的人。並且漢武帝也非常的重視文化的交流,派遣了張騫他出使西域,並且打通了絲綢之路,這條路也是極大的促進了和西域文化的交流還有發展,並且為中華文化留下來了寶貴的遺產。並且漢武帝還開拓出來了南方和西南地區,這使得漢族和許多的少數民族融合在了一起,並且漢武帝當時還把很多先進的鐵質的生產工具帶到了西南地區,促進了當地的經濟還有文化的發展。

    漢武帝還開鑿了很多的渠道,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很好的治理了水災問題,正是因為這些渠道的修建使得水災發生的頻率大大的減少了。並且漢武帝非常的重視農業的發展,他非常的希望百姓發展農業。他大力的推行了代田法,還有就是新農具的使用,這個也是極大的促進了當時的農業的發展。並且漢武帝是第一位頒佈太初曆的皇帝,太初曆將24節氣列入到了曆法裡面,24節氣也被人們一直用到現在。

    從這些方面可以看的出來在治理國家上面漢武帝下的功夫一點都不必秦始皇和唐太宗少,雖然漢武帝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了消滅匈奴上面,但是他在其他的方面作為也是很大的。並且和匈奴的長期抗戰,使得漢王朝的版圖不斷地擴大一直到了河套,河西走廊等地區。漢武帝在這些方面上面的作為都可以看的出來他絕對算得上是一個有著承前啟下作用的帝王,所以他能被叫做千古一帝絕對是毫無疑問的!

  • 2 # 冒充大師

    漢武帝時代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獨一無二的存在。近代學者夏曾佑在他的著作《中國古代史》中說,歷代帝王,有的是“一朝之皇帝”,比如漢高祖,然而又“有為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比如漢武帝。說漢武帝是“為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者”,是因為他確認的歷史路徑、開啟的文化風氣、創立的政治制度、拓定的國家疆土,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都非常長久。歷史學家許倬雲在為《創造歷史的漢武帝》一書作序時寫道,歷史人物的決定,可以“終乎在諸項可能之中抉擇了演變的方向”。他說,“方向一旦定了,歷史不能再回頭,後人遂只有接受這個事實,再作下一步的抉擇。”所謂漢武帝“功越百王”,“為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就是因為他選擇的“方向”對後世產生了規定性的作用,人們“只有接受這個事實”。而這“方向”的確定,是由一個個事件的發生和處理、一項項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表現出來的。漢武帝時代有許多重大的舉措,都如同秦漢史研究大家勞幹所說,體現出這位歷史人物的“大智慧,大決斷”。

    1、罷黜百家,統一文化思想,為華夏漢族意義重大,表章《六經》,確定了儒學在百家之學中的主導地位,是漢武帝時代影響最為久遠的文化政策。漢武帝貶抑黃老刑名等百家言,起用文學儒者至數百人,齊魯儒學之士紛紛西行,進入執政集團上層。儒學學者在文化舞臺上逐漸成為主角,“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結束,中國文化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變化是和以“漢”為標號的民族文化共同體的基本形成大體同步的。現在總結漢武帝時代思想文化的格局,多使用“獨尊儒術”的說法,其實,這種表述方式出現較晚,不能準確地反映歷史真實。當時最高執政集團的統治方略,其實是“霸王道雜之”。即使對漢武帝決策多所諮議的儒學大師董仲舒,終生也未能真正顯達。宋人詩句“追惜漢武世,仲舒道磽确”,描繪了歷史的這一側面。

    2、重視教育,重視人才,興太學,是漢武帝時代在文化方面的另一重要舉措。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接受董仲舒的獻策,採用公孫弘的方案,建立了太學,國家培養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學校於是出現。太學雖然起初規模很有限,只有幾位經學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但是這一文化雛形,卻代表著中國古代教育進步的方向。太學生的數量逐漸增多,漢平帝時已經多達數千人,王莽時代進一步擴建太學,一次就興造校舍“萬區”。太學的興立,進一步助長了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對於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使貴族官僚壟斷官位的情形有所改變,一般中家子弟參與行政的門徑得以拓寬,一些出身社會下層的“英俊”之士,也得到入仕的機會。

    3、削藩事業不透過戰爭形式而達到目的,被公認為漢武帝政治成功的典型例項。漢武帝頒佈“推恩令”,收到了“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的效用。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謀反事件發生後,漢武帝用嚴酷手段肅清其賓客黨羽,又頒佈“左官律”和“附益之法”,以此控制人才流向,壓抑諸侯王屬下官吏的地位。此後,諸侯只能衣食租稅,不得參與政事,中央集權得到空前加強。

    4、察舉制的確立,在中國選官制度史上有特殊的意義。漢武帝在即位之初的第一年,就詔令“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6年之後,又下詔策試賢良。特別是在這一年,明確規定了郡國必須選舉的人數。察舉制的施行改變了世官制的傳統,勞幹因此指出,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是“中國學術史和中國政治史的最可紀念的一年”。

    5、出擊匈奴,是漢武帝最大膽的決策。他克服各種困難,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由於對戰爭主動權的牢固把握,這一戰爭後來又具有了征服匈奴的性質。漢武帝以軍事勝利為條件實現了漢帝國的疆域擴張,使得南越歸服,朝鮮置郡,夜郎入朝,匈奴北遁。而北邊軍事形勢的改變,使西北地區的開發也進入了新的紀元,打通了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交往的通路。正如秦漢史專家張維華在《論漢武帝》一書中所指出的,這一舉措“不僅對於中國的歷史,具有重大意義,即對於整個東方的歷史,亦具有重大意義”。西北方向的長期作戰,使社會承受了沉重的負擔,據說一時“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對“武皇開邊”的批評,歷來音聲響亮。唐人有“貳師骨恨千夫壯,李廣魂飛一劍長”,“誰知漢武輕中國,閒奪天山草木荒”的詩句。宋人詩作亦謂“漢武愛名馬,將軍出西征;蹀血幾百萬,侯者七十人”。但是清代學者趙翼說,“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近世也多有學者肯定這種“締造中國疆域之偉績”。

    6、統一貨幣,官營鹽鐵,推行均輸和平準制度,以及強化重農抑商政策等,作為漢武帝推行的經濟政策,使西漢帝國的經濟基礎得以空前強固。以幣制的確定為例,其合理性正如有的學者所說,“五銖錢法,輕重適中,自後以迄清末,鑄錢莫能出於五銖標準之外。”

    7、輪臺詔的頒佈,是漢武帝政治生涯中的一個亮點。漢武帝晚年,曾經指使酷吏清查“巫蠱”,導致數萬人冤死的空前大獄,這就是西漢史上著名的“巫蠱之禍”。處理“巫蠱”一案的官員在宮中“掘蠱”,利用漢武帝和太子劉據的政策分歧,甚至直接衝犯皇后和太子。劉據無以自明,舉兵反抗。漢武帝親自指揮鎮壓,雙方在長安城

  • 3 # 搞笑鹹魚君

    都說秦皇漢武,為什麼漢武帝可以和秦始皇相提並論?

    在秦朝滅亡之後,漢朝稱霸了天下,漢朝的皇帝劉徹更是帶領著他的帝國,由一個時常被匈奴騷擾的國家逐漸走向了繁榮昌盛。我們知道有一句話叫做秦皇漢武,秦皇我們都知道指的是秦始皇,而漢武指的就是漢武帝劉徹了。

    所以由此可見,歷史上對於漢武帝的評價可以說是非常的高。幾乎能和秦始皇齊名,已經可以說是對漢武帝最大的肯定了。那漢武帝到底有什麼豐功偉績呢,他首先的豐功偉績就是加強了中央權力,削弱地方勢力,鞏固了皇權的絕對地位。並且對於國民的思想教育方面,漢武帝也是大大重視的,大力推崇儒術獨尊的思想。

    所以當時漢朝內部的民風是十分的良好的,積澱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根本。第二點豐功偉績就是善用賢人。在漢武帝想要抗擊外敵,打擊匈奴的時候派遣了兩位大將軍,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將軍衛青和霍去病去抵抗匈奴。在此基礎之上,漢武帝為了拉動經濟變開闢了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件事張騫是功不可沒的。無論是張騫還是衛青和霍去病,幾乎都是由漢武帝一首提拔上來的。所以說漢武帝在經濟戰爭方面也是有著一定的識人的才能的。

    不僅如此,漢武帝還做了許多推動當時經濟發展的事情,使人民的生活有了保障,深受百姓的愛戴,他非常的重視農業,還推廣農民耕種使用代田法穀物,農民使用改良後的農具保持了土地效率的同時還提高了種植效率。總得來說漢武帝的豐功偉績是值得他與秦始皇齊名的。

  • 4 # 享閱匯

    從"秦皇漢武"這個詞語,就可以知道,這兩位帝王在中國歷史上都有很強的地位和影響力!

    毛澤東更是用詩詞"昔秦皇漢武”,對他進行了相提並論的描述。

    咱們來各自看看他們的歷史功績,比較就知道了。

    首先說下秦始皇贏政

    秦始皇主要歷史功績為:統一六國,結束了華夏大地長期割據爭雄的混戰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形式上統一的封建王朝,自己也稱為"始皇帝"

    統一六國文字,為以後國家文化,科技,教育,…各方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統一貨幣,促進農工商,以及整個國家經濟發展。

    此外還有統一度量衡;修築長城,北擊勾奴,南征吳越,開疆拓土,抵禦外來入侵等等,這些對國家和人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也促進了整個歷史發展。

    當然,秦始皇焚書坑儒,苛捐雜稅,大修阿房宮等做法也為後世不齒。

    再來看看漢武帝劉徹。

    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

    興辦太學,培養大量國家人才;

    北擊匈奴,開疆拓土,先後派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將領,就匈奴逐出漠南地區,結束匈奴長期威脅國家和人民不利局面。

    同時,南滅南越;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等等。

    由此可見,後世用“秦皇漢武",就漢武帝和秦始皇相提並論,有很大歷史根據的。漢武帝劉徹也當之無愧!

  • 5 # 浪子非雲

    單論秦始皇和漢武帝本身並無太大的區別,在他們的時代,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王者,他們之間也有著些許的相似之處,我不否認他們的能力,但是,他們之所以成功,也是因為從出生開始便已經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統一了天下,但是,秦滅六國早已是大勢所趨罷了,換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下也未必做不到,所以,賈誼在《過秦論》中曾言: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大漢帝國建立之初,也曾面臨著諸多的問題,比如,外戚集團,功臣集團,地方諸侯。因此,若是沒有文景二帝的勵精圖治,漢武帝也無法成就他的偉業,畢竟,打仗打得就是錢,縱觀漢武帝一朝,一直在花錢,並沒有為國庫創收。

    武帝之後,文景兩代積攢下來的財富也被揮著一空,當然,二人的能力也是不能否認的,畢竟,是他們的出色讓帝國少走了很多彎路,把他們相提並論並無不可。

  • 6 # Eleazarchen

    秦始皇簡歷: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等。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親政。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秦始皇性格特點:

    秦始皇的性格隱忍之中又有暴虐,殘暴之下飽含理性,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也是作為統治者必備的性格。從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稱“始皇”始,至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止,秦自誕生至滅亡,只有短短15年,堪稱“史上最短命帝國”。

    漢武帝劉徹簡歷:

    漢朝的第7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劉徹是劉邦的重孫、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七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十六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前141年-前87年),在位期間數次大破匈奴、吞併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獨尊儒術,首創年號。他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晚年的漢武帝任用李廣利多次遠征大宛……

    漢武帝劉徹性格特點:

    1.聰明機智: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闢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

    2.自我批評:漢武帝是第一個用“罪己詔”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敢於罪己,置自己過失於天下輿論中心,漢武帝無疑是第一人。公開認錯,展示明君姿態;

    3.識別人才:封建專制體制下,只要有才華,主父偃持不同政見,漢武帝照樣求賢若渴,敢於破格提拔,衛青家奴出身,漢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4.息兵養民:漢武帝開創了空前的豐功偉績,但晚年的窮兵黷武和巫蠱之禍為其留下負面的汙點,不過之後敢於直面自已的過失,重拾漢初的息兵養民,輕徭薄賦的國策,為之後西漢極盛之世的孝宣中興奠定了基礎,可謂善始善終。

    秦朝最致命的問題在於這幾點原因:

    1、這個政權的建立是有基因缺陷的——始皇是以武力統一天下的,原本屬於各國的百姓都不可避免地會有故國情懷,而當下秦朝的政權合法性還未能獲得舉世的公認。

    2、秦國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後,其本身已經逐步地走向了僵化。第一,史記陳勝世家中記載陳勝吳廣因為延誤了戍期,法令失期當斬,導致陳勝吳廣遂反。

    3、秦朝官吏的執法過於粗暴。秦國是個耕戰國家,獎勵軍功。統一之後原本應該早日結束的軍事管制制度被無限期延長了。

    4、秦朝的徭役過於嚴重,並伴有族群間的歧視。稍微一觀察,我們發現,劉邦、項羽、英布等秦末梟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關東人,而且他們幾乎都有在關中服徭役的經歷。

    5、秦國的統一程序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這使得關東人遭受了極大的苦難。秦國凡攻略一地,必奪其地,遷徙秦民居之。

    漢武帝時期:

    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25~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統一大王朝,分為西漢、東漢時期,被承認的皇帝計24位,享國四百零七年。

    漢武帝是第一個用“罪己詔”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敢於罪己,置自。漢武帝外施仁義,實行德治;同時又重視法治,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不僅如此,漢武帝甚至擯棄正統,容納異類,慧眼發現東方朔,將莊嚴的朝堂變成一個充滿溫情和快樂的休息室。漢武帝開創了西漢王朝最鼎盛繁榮的時期,是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他的治理使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早期漢朝打不過匈奴,除了和親還有別的辦法嗎,這時的和親政策對嗎,一直看到有人說這是因為早期漢朝人沒血性,犧牲女人而苟且偷生,奇恥大辱,要是有血性就應該剛,與匈奴拼。第一點,漢代女性貴族的地位還是挺高,對女性生活作風進行嚴格限制,都是後代逐漸衍生。第二點,劉徹作為雄才偉略的帝王,如果能用女人獲得極大的國家利益,根本不會有所吝嗇。

    漢武帝平定南越後,首次在今海南島置儋耳郡、珠崖郡,統治了今天的海南島與南海諸島的地區。

    以上歷史資料顯示漢武帝不僅可以與秦始皇相提並論,而且在治理國家上比秦始皇大有起色,在管管民眾的問題上遠勝秦始皇,比較仁德的皇帝,秦始皇的暴政和複雜徭役苟捐雜稅治理國家,雖說統一了六國但讓民眾大受其苦引起民反,秦朝統治年數很短的朝代,漢朝(東漢;西漢)接手後共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劉邦的後代們尤期是漢武帝時期的漢朝是鼎盛時期,推動了封建社會的進步,疆土的擴充與用匈奴的和親來爭奪地域,確實漢武帝做到了極至。

    漢武帝劉徹引用(派張騫通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在中國史上屬首次)。文化,經濟,軍事,民族等各方面都做到了大漢族的擴充和能力。但是除劉徹晚年的糊塗的追求和巫蠱之禍與其兒子劉據的矛盾升級到追殺,唯有小孫兒劉洵漢宣帝。後來劉徹悔悟過來,引用(漢武帝下《輪臺罪己詔》說“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天下也因此又逐漸歸於和諧,為昭宣中興的盛世奠定了基礎)。這是我自己認為可以相提並論的。(圖片Cr瀏覽器)

  • 7 # 史海明智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漢武帝和他比還差點,始皇帝比漢武帝要更加清明一點,始皇統一六國後沒有“狡兔死,走狗烹”,相反漢武帝到時懲罰了許多功臣。

  • 8 # 世界全史羅銳

    在歷史上面能被稱千古一帝的只有三個帝王,一個是秦始皇,一個是唐太宗,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的漢武帝。秦始皇的功績在於統一了六國,奠定了中國的版圖,並且同時統一了度量衡還有文字,建造了長城。唐太宗在於他建立了第一的帝國,當時的唐朝的影響力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

    首先就是漢武帝他聽取遵循了董仲舒的對策,這使得儒家的思想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正統思想,並且儒家思想裡面的尊師重道等觀念都給社會帶來了很好的風範。並且漢武帝在竇太后死了之後,大大加強了中央的集權,將權利全部都轉移到自己的手上。為加強皇權,漢武帝選擇了改革丞相制度,設立中朝(內朝),這個導致後來的丞相制度演變發生了重大影響。這樣一來,中央的勢力越發的強大了,但是地方的勢力越來越弱小了,這很好的促進了漢王朝的鞏固和發展。

    漢武帝不僅僅在政治上面非常的有作為,在軍事上面也是非常的有作為的。他多次派兵打擊匈奴,而且多次的戰爭之中都是漢武帝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對於匈奴的打擊很好的鞏固了邊疆的穩定。並且也可以看得出來漢武帝是一個在軍事上面也極其富有領導能力的人。並且漢武帝也非常的重視文化的交流,派遣了張騫他出使西域,並且打通了絲綢之路,這條路也是極大的促進了和西域文化的交流還有發展,並且為中華文化留下來了寶貴的遺產。並且漢武帝還開拓出來了南方和西南地區,這使得漢族和許多的少數民族融合在了一起,並且漢武帝當時還把很多先進的鐵質的生產工具帶到了西南地區,促進了當地的經濟還有文化的發展。

    漢武帝還開鑿了很多的渠道,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很好的治理了水災問題,正是因為這些渠道的修建使得水災發生的頻率大大的減少了。並且漢武帝非常的重視農業的發展,他非常的希望百姓發展農業。他大力的推行了代田法,還有就是新農具的使用,這個也是極大的促進了當時的農業的發展。並且漢武帝是第一位頒佈太初曆的皇帝,太初曆將24節氣列入到了曆法裡面,24節氣也被人們一直用到現在。

    從這些方面可以看的出來在治理國家上面漢武帝下的功夫一點都不必秦始皇和唐太宗少,雖然漢武帝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了消滅匈奴上面,但是他在其他的方面作為也是很大的。並且和匈奴的長期抗戰,使得漢王朝的版圖不斷地擴大一直到了河套,河西走廊等地區。漢武帝在這些方面上面的作為都可以看的出來他絕對算得上是一個有著承前啟下作用的帝王,所以他能被叫做千古一帝絕對是毫無疑問的!

    繼秦之後,漢朝稱霸天下,漢朝皇帝劉徹帶領他的帝國逐步走向繁榮。歷史上有名的“秦皇漢武”指的就是秦始皇嬴政和漢武帝劉徹。秦始皇嬴政霸氣十足,威震四海。無論是文治武功還是雄才偉略都做到了空前絕後,史稱千古一帝。始皇用了十年的時間統一了六國,並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文字,為我國的民族一統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完成了他心中四海一統的宏圖偉志。在治國方面,嬴政規定了一套模式,廢除了分封制,立郡縣。

    此後這個制度被歷代皇帝一直延襲達到數千年之久。為了方便國內的商業流通,秦始皇統一了貨幣與度量衡。修靈渠、建長城,穩固了長江流域在中國版圖的地位,萬里長城堅守著國家的邊界,將胡人抵禦塞外。北擊匈奴,南征南越,中國版圖在秦始皇的規劃下越來越壯大,奠定了中國多民族一統的中央集權格局。

    始皇帝有這麼多了豐功偉績,漢武帝是什麼原因能夠和秦始皇相提並論的呢?

    第一點,加強中央權力,削弱地方勢力。漢武帝為了鞏固皇權,設立內外朝制度,內朝官員可以隨意出入宮禁,伴皇上左右,而外朝官員則不可以。在對國民的思想教育方面,大力推崇儒家文化思想,使儒家學派成為我們民族的根本文化。受了儒家思想薰陶的國民社會風氣良好,從而加快了國家的發展程序。

    第二點,善用賢人。漢武帝當政期間,匈奴縷次騷擾我國邊境,意圖破壞我國版圖,搶奪資源。劉徹為了徹底打擊匈奴,派遣兩位大將衛青和霍去病前去對抗匈奴,這兩個人不負皇帝期望,大勝歸來,從此匈奴不敢再犯。漢武帝為了拉動經濟快速發展,想到了一個轟動少年的辦法――開闢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件事張騫功不可沒,打開了中國與各國的貿易市場,拉動了大陸以及中西亞各地的經濟發展。從此打開了一條促進經濟發展的羅馬大陸。如今我們國家的一帶一路政策就包含了“絲綢之路”,幾千年前開闢的文化道路依然為今天的我們做著貢獻。

    除了這些,漢武帝做的一些推動經濟發展的事情同樣幫助了各地的百姓,使他們都有了各自的民生,生活有了保障。百姓就好比一片汪洋,而漢武帝就是汪洋上的巨輪,深受百姓的愛戴。他重視農業發展,推廣農民耕種使用代田法,鼓舞百姓使用新農具,這樣既保持了土地的效力,還提高了種植的效率。

    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的人,就憑這一點,恐怕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因為秦始皇奠定了其後2000多年的政治格局。這一點是其他皇帝無法相比的。

    可是漢武帝為何可以與秦始皇相提並論?要知道,秦始皇的影響力可是歷史上非常厲害的,他的影響力無論何時,歷史都會銘記一筆。

    相對漢武帝來說,能和秦始皇相媲美,絕對是對他做出的貢獻的認可。漢武帝在位期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家思想開始步入中國文化的主流,更使得當時的漢朝走向了鼎盛時期。

    儒家思想成為主流後,當時漢朝的社會風氣要比很多時候好很多。不僅如此,漢武帝還加強了中央集權,將很多權力轉移到了自己手中。這一點更是很多皇帝的榜樣。中央集權的加強,促進了漢朝的鞏固和發展。

    漢武帝不僅在治國方面有所作為,在軍事方面的建樹更厲害。漢高祖建立漢朝之後,有一個非常讓人頭疼的問題,就是外族匈奴的入侵。剛剛建立的漢朝國力衰弱,對於當時的匈奴只能採取和親的政策。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經過穩定的發展。漢武帝決定對匈奴不再實施和親政策,相反,漢武帝主動出擊匈奴,經過常年征戰,匈奴被打敗,邊境地區從此太平無事。

    漢武帝更加可貴的是,讓張騫出使西域各國,加強了文化上的交流。出使西域各國,進而形成了絲綢之路,漢朝和西域各國加強了文化和經濟上的交流。

    從這些方面來看,漢武帝的功績一點不比秦始皇差,因此漢武帝更是和秦始皇相媲美的。

  • 9 # 折梅相問

    歷來都知道秦始皇帝功在千秋,滅六國,華夏一統,結束了華夏大地分崩離析的格局。而後又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設郡縣,大大加速了華夏各民族的大融合。最後南服閩越,北拒匈奴,新修水利,為後世帶來了廣闊的疆土與一時繁華。而中華民族的真正形成,也正是從他這開始。如此的功勳,中國曆代剩下的558位帝王有沒有哪一位能與其相提並論呢?我認為是沒有,絕對沒有!但是秦始皇總是與漢武帝一起被人所提起,能與千古一帝秦始皇相提並論呢?漢武帝也是有豐功偉績的,而且他的一系列舉措也是功在千秋,而且某些方面與秦始皇有類似之處!  

    一、加強中央集權

    漢武帝採用了主父偃的意見,頒佈了推恩令。以前受封的王侯均由他的其中一個子嗣繼承侯爵,藩王勢力就會一代代繼承壯大。而推恩令是讓王侯將自己的封地分給每一個子嗣,不再集中到一個子嗣的手中,瓜分了地方勢力,失去了對皇權的威脅。推恩令可以說是堪比秦始皇的郡縣制!此外,漢武帝設立中朝,也就是在朝廷百官議政的基礎上再選擇一些人設立內部議事機構,直接對皇帝負責,以此來加強皇權。同時在各州郡設刺史,監視地方官員和受封的王侯,這樣牢牢地控制住整個國家政權。漢武帝的這一些列舉措,大大加強了皇帝對政權的控制,相應程度上確保了天下的安定,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破胡定邊,拓地千里

    令漢朝蒙受恥辱的白登之圍,致使漢朝對於匈奴一直採取懷柔政策。經過漢文帝、漢景帝兩代明君的治理,國庫充盈,也給了漢武帝轉守為攻討伐匈奴的機會。   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等人,發動了一系列反擊匈奴的大戰。河南之戰,收復河套平原,消除了匈奴對漢庭的威脅。河西之戰霍去病驅馳千里,兵鋒直搗祁連山一帶匈奴,摧毀了西部匈奴的勢力。漠北之戰衛青、霍去病兵分兩路深入漠北追殲匈奴,一舉消滅匈奴主力,匈奴從此遠遁千里,不敢南下而牧馬。此外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通西域,攘四夷,揚國威,拓地千里,將秦始皇統一的基礎上進行了極大的擴張!

    三、統一思想,融合民族

    漢武帝採納了儒家大師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廢黜了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紛亂思想,尊崇有利於國家治理,王權實施的儒家文化。從此以後儒家文化成為了我華夏民族文化的核心,我們之所以叫做漢族,就是因為我們在大漢時期尊奉了同樣的文化,最終不斷融合成了大漢民族,乃至今天,外國人一提起中國人就想到儒家文化!漢武帝統一文化,是對秦始皇書同文的更深一步,在思想上加速華夏各族的融合。綜上,我們可以看出漢武帝的舉措與秦始皇的豐功偉績相比卻有諸多相似之處,雖說不能達到秦始皇的高度,但也只有漢武帝能夠僅次於他了。

  • 10 # 龍媽吱吱

    答:漢武帝能不能與秦始皇相提並論,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個人認為不能籠統的回答能與不能。

    我們假設將兩人易地而處,那麼漢武帝能不能有秦始皇的成就,秦始皇能不能有漢武帝的輝煌呢?顯然,歷史沒有偽命題,分析如下:

    1)毛澤東詩中有云:秦皇漢武,略輸文采。把他們倆放一塊,我認為除了押韻,更是因為倆人有共同點---留下的文采方面都不如武略重彩,但並不妨礙他們成為歷史的”風流人物“。

    2)首先先簡單說一下秦始皇嬴政,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我在《誰是秦始皇一生最愛的女子?》中曾經提到過,漢代所撰史籍多述其暴虐忽略其功績,但讀史者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公允的態度,不應被前人有所偏執的記載所左右。

    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呂思勉認為:“秦始皇,向來都說他是暴君,把他的好處一筆抹殺了,其實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實在是抱有一種偉大的理想的。”他確實”焚書坑儒“過(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非常時期非常手段,要不然都是推翻他好不容易一手統一起來的華夏雛形的手抄報什麼的,想來有志向的統治者都不能容忍。

    秦始皇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很遺憾,老子英雄兒子慫,秦二世而斬。

    3)再來看漢武帝劉徹,幼名劉彘劉小豬。有名的”金屋藏嬌“男主角,穿開襠褲的年紀都能抓住有利於自己的時機和際遇,證明他很聰慧。生來就是養尊處優的天之驕子自然與秦始皇顛簸流離的童年截然不同。從心理學來講,倆人性格定然不同。如果說秦始皇是白手起家,那漢武帝就是善於因勢利導的富二代------他爹可是大名鼎鼎的漢景帝。所以漢武帝做事對人都有固執己見的一面,所以晚年才會犯窮兵黷武和巫蠱之禍那樣的錯。

    當然漢武帝的功績也不少。為鞏固皇權,建立了中央集權,在地方設定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開疆拓土,擊潰匈奴帝國、東並朝鮮、南誅百越、西愈蔥嶺,征服大宛,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奠定了中華疆域版圖,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

    所以,我們無法妄斷誰更高一籌,雖然我更推崇白手起家的秦始皇,但誰能保證漢武帝生在那個時候不能是“秦始皇”?就像巴菲特和李嘉誠,你認為誰更強?!

      

  • 11 # 蘇平生

    簡單的說一下,一個朝代首功肯定是開國皇帝,比如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漢武帝統治時期的漢朝是一個文治武功都很強盛的時代,但是從功勞來說肯定還是要弱於漢高祖的,再說漢高祖與秦始皇都是朝代的開國皇帝,但是秦始皇又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是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統一了文字,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制度,從此中華文明遍綿延流長並且不可分割,所以從這一點上說秦始皇肯定是千古一帝,是任何其他皇帝不可望其項背的,但是漢武帝也有他的功勞,開疆拓土把河西走廊納入中國的版圖,並且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政策從根本上確立了儒家在中國人骨子裡的地位。

  • 12 # 茶水chashui

    個人感覺秦始皇厲害一點!

    秦始皇功不可沒,功絕對大於過。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一後實行的各種政策和措施,有的不僅影響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而且及於現在,如文字的統一就是一例。既是一個有巨大貢獻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暴君。只是因為對處罰人來說是殘暴的,事實也確實如此,但是歷史往往這樣,因為激烈的開拓,所以會留下後患,因為激烈的改革,所以出現利益得失,所以有大量的反對者。如果沒有秦皇統一的陣痛,那麼後來割據紛爭,不得安寧,死傷人會有多少呢?

    漢武帝是卓越貢獻的 皇帝。漢武時期的西漢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比較強盛的時期。在歷代王朝的歷史上,有“漢唐盛世”之說。這裡的“漢”,主要是指的漢武帝時期。人們又常常把漢武帝和秦始皇相提並論,因為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是秦始皇創立,由漢武帝鞏固下來的。他在位54年,實行了許多新的措施,使西漢王朝出現了空前未有的繁榮景象。

  • 13 # 生活要真誠

    中國的封建社會長達兩千餘年,自秦始皇創立“皇帝”稱號後,包括被追尊的皇帝共四百餘人。

    其中論功績、論影響力被稱為“大帝”的,除始皇帝外,也只有“漢武大帝”劉徹、“永樂大帝”朱棣和“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

    因為秦漢時代是封建社會的初始期,所以秦始皇與漢武帝各自在位統治時的舉措對後世的影響也更大。唐太宗李世民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

    秦始皇與漢武帝有很多的共同點:1.都是繼位時國家已經有了幾代人的積累,國力強大,建功立業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自秦孝公變法開始,“奮六世之餘烈”秦始皇只用十年時間就蕩平六國,統一天下,並繼續擊匈奴、徵百越。

    漢高祖劉邦一生征戰,打敗項羽又陸續平叛後,漢朝到漢武帝時經歷了呂雉、漢文帝、漢景帝幾代人的休養生息,更是誕生了中國封建歷史上首個社會大繁榮“文景之治”。使漢武帝有充足的資源不斷躍進千里攻擊匈奴、平定南越,霸氣的喊出“犯吾強漢者,雖遠必誅”!

    2.都是鐵腕掌權,同時在位時間比較長,可以充分實展政治抱負

    秦始皇十三歲繼位,二十二歲親政,五十歲駕崩,其中三十九歲時掃平六國。在位三十七年。

    漢武帝不到十五歲繼位,在位五十四年,直到清朝康熙時才被超越。

    3.各自的“首創”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秦始皇首稱“皇帝”,創立了皇帝制度:把“我”的稱呼“朕”做為皇帝專用自稱;並且要“避諱”,文字中不能提及皇帝的名字,哪怕有皇帝、始皇帝的字樣也要另起一行書寫;皇帝使用的玉質大印專稱為“璽”。

    漢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頒佈的大初歷中以正月為歲首,一直延用至今。

    後世皇帝為了表現有道明君形象,頒發“罪己詔”做自我批評、懲誡,歷史上第一個頒佈“罪己詔”的就是漢武帝。

    4.都對匈奴和西南用兵,維護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穩定,保障了國家安全。

    秦始皇派蒙恬出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設三十四縣,統歸九原郡,並把戰國以來秦、燕、趙三國用來抵禦匈奴的長城連線起來,形成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秦始皇平南越,開鑿了溝通湘江和珠江水系的“靈渠”,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版圖;修“五尺道”溝通西南與內地交通,在西南設官置吏,控制了雲貴高原,建立了空前的帝國,形成了中國最初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版圖。

    漢武帝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重新奪回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徹底解決了匈奴對中原的長期威脅。並派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交流,打通了影響至今的“絲綢之路”。

    漢武帝進軍西南,平定閩粵,並設立郡縣,加強了與內地聯絡,鞏固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穩定。

    秦始皇和漢武帝的不同點同樣對後世影響深遠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統治,統一了度量衡,而且“書同文”、“車同軌”影響極為深遠,其中的六步為尺(今230釐米),240步為一畝的田制沿用了上千年。

    秦始皇還統一了貨幣,以前也流通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再充當貨幣,只有國家鑄造的外圓內方的“秦半兩”為流通貨幣,這個貨幣形狀也延續了兩千多年。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改立“郡縣制”,不僅加強了統制,還進一步打擊了舊貴族對權力的世襲壟斷,使得非貴族階層甚至是平民百姓也有機會進入到國家權力中心,這是歷史的進步。

    漢武帝把煮鹽、鑄鐵、造幣權利統收歸國家,增加政府收入,為後世效仿。

    漢武帝為統一思想,加強統制,採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漢武帝時期開始的與西域交流更是影響深遠,不僅把漢朝的文化,絲綢等傳向世界,象葡萄、苜蓿等也傳入了中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做為封建帝王,秦始皇和漢武帝肯定有著歷史的侷限性和階級的侷限性

    他們首先要考慮的是統治如何穩固如何長久,施政也是為這個目的服務。所以代表統治階級剝削、鎮壓人民,為滿足私慾勞民傷財導致國家國庫空虛,認用奸臣導致政治混亂的事兒也不少。

    但是並不妨礙在歷史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秦始皇和漢武帝能順應時代要求各自做出的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功績。

    所以單從對後世的影響來看,秦始皇和漢武帝還是可以相提並論的。

  • 14 # 九月讀歷史

    漢武帝真的能和秦始皇相提並論嗎?我是愛歷史的王同學,我來回答

    正如毛澤東主席的《沁園春.雪》中所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他們每個人所做之事不同,各有缺點和優點,對歷史的貢獻也不一樣,因此他們是肯定可以相提並論的。

    秦始皇

    自春秋時期開始,天下紛爭不斷,秦始皇結束了多年的戰亂,使得百姓免受戰亂之苦。統一文字,度、量、衡,這為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關鍵作用,就憑這些,秦始皇對後世也是功不可沒。但同時南征百越,北擊匈奴,開拓西南,不僅拓展了中國的版圖,並且還促進了早期的民族大融合,這些對後世都是不可磨滅的貢獻。

    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第七位皇帝,可以說他出生的是一個好的時代。在他之前,西漢施行黃老學說“無為而治”,開創了盛世“文景之治”,可以說他登基時國富民強。因此有財力物力去征討北方。漢武帝在世時征伐四方,先是平定閩越動亂,又派衛青,霍去病三次征伐匈奴,收河套奪河西走廊,封狼居胥,使得漢朝疆域大大增加。同時又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與文化的交流。

    【結語】

    這樣看來,秦始皇和漢武帝都厥功至偉,因此,自然可以把漢武帝與秦始皇相提並論。

  • 15 # 汐於子

    秦始皇和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巨大的。

    秦始皇一統中國結束了分裂,頒佈法令,書同文、車同軌、並且統一度量衡。不說其他的,就書同文這一項就意義非凡,使中華文明長久的沿續下去,就算分裂也是一時的(各國的方言和文字當時是不同的)直到現在各地方言也是不一樣的,要不是有一個統一文字,中國就會變成中洲了,今日歐洲就會是日後的中國。廢郡國,行郡縣,使權力集於中央,千古之後仍行秦體制。再說武功,收百越置桂林象郡,使今廣西及越南正式併入中國版圖。

    漢武帝一舉平定匈奴之禍,同時開通了絲綢之路,對外交流,使得外國朝拜,確立儒家作為正統思想,這一項就意義非凡,被歷朝歷代所推崇。

    兩位帝王的功績對後世影響都十分巨大,難以比較出來高下。

  • 16 # 深度文史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與漢武帝皆是千古一帝,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們也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以致於後世之人評判他們都是譭譽參半。贊成“功”的人認為要建樹必須有犧牲,而評價“過”的人認為他們給老百姓帶來的傷害是災難性的,並不是一句話就能輕易抹掉。亦如兩位史學名家司馬遷和司馬光對秦始皇的評價:司馬遷說秦始皇功過五帝,司馬光則說秦始皇方毒天下。顯然,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認同的秦始皇和漢武帝。

    多民族一統和融合

    但凡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王者,他都有一項功績:多民族一統和融合。秦始皇結束戰國割據,為中華民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壘;繼而又南攻百越,不僅擴大了疆域,在此基礎上秦始皇又頒佈了一項遷徙的決策,下令將幾十萬戶近百萬人口遷往越地與越族百姓通婚。我們常說得到的土地可能會失去,但不同民族的血液相融便成了家和真正的擁有。秦始皇使得閔粵桂等地區與華夏各民族相融。

    同樣,漢武帝在秦始皇南攻百越的基礎上繼而南吞百越,疆域兼併了雲南至雲南以下大部分割槽域(統稱交趾),但因人口沒有大量遷徙,致使雲南以下這部分割槽域在我國曆史上叛變反反覆覆。以及匈奴和西域,漢武帝採用的都是征服戰略。漢朝強大都歸屬,漢朝薄弱就全叛變。雖然當時沒有擁有,但不得不說漢武帝為中國的疆域奠定了大一統的雛形,同時絲綢之路的開通也使得漢族與西北各民族血液相融。

    誠然論戰略格局,從表層看漢武帝只考慮到了眼前擁有,並不及秦始皇採用遷徙人口長期擁有的格局。然而從深層講漢武帝並非不懂遷徙人口這一套,可能考慮到了其它因素,畢竟遷徙人口勞民傷財,再加上當時交趾西域匈奴地處荒涼等等。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時代因素,我們也不能就此下定說漢武帝不如秦始皇。同樣,在遷徙的問題上,秦始皇動輒就遷徙上百萬人口,可以稱讚他的決策英明果斷,但你也可以批評他太狠,不顧上百萬人的死活。所以,任何一個因素都具有兩面性。

    雙面皇帝和獨裁皇帝

    秦始皇是雙面皇帝,秦始皇的雙面在於對臣能禮賢下士,不拘一格;而對民卻不顧死活,刑罰奴役,殘暴專斷。秦始皇殲滅六國之前,有個叫尉繚的人給了他一條非常有價值的諫議:花重金收買各國關鍵人物。秦始皇同樣也十分器重尉繚,讓他做了國尉(秦國丞相級別),但尉繚卻跑了,並留書痛罵秦王內心陰暗,形同豺狼。秦始皇的做法讓人大跌眼鏡,他竟然把尉繚追了回來,繼續讓其做國尉。這樣你不得不稱讚秦始皇胸懷坦蕩,但另一件事卻證明秦始皇又是一個有仇必報的人。在秦始皇第二次出巡趙國的時候,他把曾經他在趙國為質時欺負過他們娘倆的人統統夷了三族,殺得乾淨利落。這就是秦始皇的兩面性,他可以胸襟坦蕩,也會睚眥必報,只是看對誰罷了。他的功利性很重,能為他效力的人,他能不要面子讓人家做上賓,但對他沒用的人,皆是隨意宰殺的奴隸。

    在對待人的問題上,漢武帝沒有秦始皇的這種偏見。但他對政方面許多舉措都開創了我國皇帝的先河,比如搞了兩個朝廷,一個是以丞相為首的外朝,一個是以漢武帝親信組織的中朝(俗稱內朝)。這就是他的獨裁特色,丞相成了擺設。武帝一朝換了十幾位丞相,不是被罷免,就是被他殺了。其實他不喜歡設定丞相這個官職,只不過是礙於貴族階級盤根錯節的阻力。越阻礙他,他就越要架空它。為政,他善於獨裁,總是把事情先決定好了再拿去給臣子討論,走面子工程,並且十分自信自己的獨裁魅力。

    英雄本色和人物性格

    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有英明神武、卓爾不凡的一面,都為中華民族建立了萬世之功。秦始皇掃六合,攻南越,破匈奴,修建萬里長城等等。漢武帝東並衛氏朝鮮,西進西域,南吞百越,北擊匈奴,開通絲綢之路等等。看上去漢武帝的開疆拓土比秦始皇更遼闊,但畢竟生命有限,若再給秦始皇20年,完全相信他也能超越漢武帝的成就。明代大儒李贄贊其曰:千古一帝。

    但在人物性格方面兩人截然不同。秦始皇暴躁,漢武帝霸道。秦始皇能虛心納諫並且能及時知錯就改,而漢武帝自信獨裁一般不會認錯(罪己詔是唯一的一次)。秦始皇能夠隱忍,漢武帝不能忍。這麼一看秦始皇的性格似乎勝過漢武帝,但這也不能全說是漢武帝的缺點,只能說是他的個性。

    歷代史學家診斷得出秦始皇暴躁易怒很可能患有先天性疾病,有人說是腦膜炎,但更符合論證的可能是哮喘。有哮喘的人脾氣易失控,有一次秦始皇出巡至湘江時,狂風四起,他竟然怒氣沖天大罵河神,一個正常人怎麼可能去罵河神,顯然秦始皇是有疾病的。這種疾病促使秦始皇莫名其妙暴斃也是完全符合常理的。他的暴躁並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我們應該原諒這一點。而漢武帝的霸道想必沒人看得慣了!私設小朝廷;包庇霍去病射殺李廣兒子;朝廷尊儒術,他卻獨用法家;賜死李陵全家等等事件無不彰顯他的霸道風範。

    秦始皇能做到隱忍不發,他的自制力相當超群。小小年紀的就他能忍受呂不韋把持朝政9年,目睹嫪毐和呂不韋爭權隱忍不發,可見秦始皇當時就已老成持重,獨當一面。同樣尉繚罵得他如此不堪,他還能忍住,這都體現了秦始皇完美的剋制與自制力。而漢武帝看不慣的事情堅決不能忍,他不喜歡被貴族勢力壓制,於是阿嬌被廢,丞相成了擺設,又讓平民來刺激和取代貴族,比如衛氏和賀氏兩大家族的崛起等等。只要是武帝看不怪,與他意見不統一,等待的就是被冷落、被排斥、甚至被殺。他真得忍受不了有人把腳踩在他的頭上,當然也正是因為這種不能忍的性格促使他有了一顆不滅匈奴心不死的決心以及要讓漢朝強盛的雄心。

    秦始皇能夠虛心納諫知錯就改,嫪毐穢亂後宮,還帶了幾千門客叛去行刺他,被秦始皇剿殺後夷了三族。作為母親的趙姬也被他禁足於雍城,於是大臣紛紛勸秦始皇不要這樣做,秦始皇不聽都把進諫的人給殺了,這是因為那些人的建議沒有說服他反而把他惹怒。後來有個叫茅焦的說客告訴他,他把母親攆走,勸諫的人來一個殺一個,這要是傳到其他各國,誰不會說秦王殘暴,誰還敢親近秦國,天下有識之士誰還敢來秦國效力。秦始皇一聽完,便親自下階相扶茅焦,並親自去雍城將趙姬迎回。李斯的諫逐客書事件也體現了秦王的納諫能力和知錯就改的人物性格。秦始皇能掃六合,靠的就是這種性格,促使他身邊的文臣武將比比皆是。而漢武帝並不是不聽別人的建議,而是他自有主張。每次議事,他總是決定好了要怎麼幹,他需要的建議是別人提出他在做這件事的路上會遇到的問題,該用什麼方法去避免它,而不是去議這件事能不能做的問題。所以,他信任衛青是因為衛青不堵他,能和他保持在一個問題的方向上。我們都會懷疑難道漢武帝在政策上的決斷就不可能犯錯走偏嗎?這種自信的獨裁就真得好嗎?所以,這恰恰彰顯了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對一般人而言顯然不行,但對漢武帝來說,正是因為他個人的遠見格局造就了他的自信和魄力。

    知人善任和用人方向

    自古明君都是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秦始皇在這一方面可謂專家,心懷不軌的李斯被他用的得心應手,多次逃跑的尉繚也被他征服打動,告老還鄉的老將王翦也被他請出山滅了楚國等等,秦始皇座下的歷史名人比比皆是,他知人善任,每個人都能大放異彩,並且相處十分融洽。秦始皇用人的最大特色是他身邊的人個個都能善始善終,這一點沒有一位皇帝能夠賽過他,就連我們熟知的納諫如流的唐太宗也是稍遜風騷。這正是彰顯了秦始皇知人善任的本色,他能把對方用得服服帖帖,並且沒有人能夠威脅到他。在軍事上,給了李信20萬,給了王翦60萬,給了蒙恬30萬,給了趙佗50萬等等,他從不懷疑他的將軍會擁兵自重,這種自信是無人能比的。

    漢武帝自然也是知人善任的。他不停地換丞相併不是說他不會用人,而是丞相沒人想做,被做的都是硬擠上去的人。外朝對漢武帝來說只是一個擺設,他更關心的是他的內朝,用內朝的人,他更方便,更順手,更大膽。顯然,他用人面面俱到。在軍事上,漢武帝用人也是獨樹一幟,他不用老將,只用新兵。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樣的老將有很多,他們在漢武帝座下皆“懷才不遇”。漢武帝也因此備受指責,殊不知他要的是年輕人的大膽,不然怎有衛青和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八百里;而李廣在雁門駐守近十年,雖然他防守一流,但這也讓漢武帝看到了老將太穩重不易主攻的特點,他不喜歡這個打法,他不僅要敢打,還要敢衝的將軍。顯然,漢武帝的魄力決定了他的用人方向,也決定了他能夠橫掃列國的格局。

    譭譽參半和百姓災難

    評價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功過,只能說譭譽參半;雖說皆有不世之功,但對老百姓的災難卻是史詩級的,是空前的。

    秦始皇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絕對是空前的。大規模的戰爭,沉重的賦稅,頻繁的徭役,殘酷的刑罰等等,讓人聽來都害怕。在戰爭上,秦掃六合,百姓早就生靈塗炭了。並韓滅趙之戰,秦軍30萬,趙軍20萬,第一年秦將桓齮斬殺趙軍10萬,第三年趙將李牧又反殲秦軍近30萬。滅趙之戰持續了長達九年之久,想想死了多少人,多少個家庭因此死了男丁。這還只是一個趙國,想想看還有五國啊!這並不是要批判秦始皇,只是想透過這些資料來說明有多少家庭沒有了男丁。在生產力落後的秦朝,失去了男丁就意味著徹底地失去了家庭生產力。

    秦始皇並沒有在意老百姓的死活,繼續加重賦稅。在秦朝,一個家庭除了要交田租,還要交戶稅、更稅、口稅等等全部算下來,收入的三分之二都要被強行徵收。家裡的男丁在前線打仗,家裡的女人和老人不僅要去運輸糧草,還要去掙這些賦稅,誰能夠堅持下去?

    秦滅六國之後,頻繁的徭役又成了老百姓的噩夢。秦始皇好大喜功,修萬里長城,修秦始皇陵、建阿房宮,向東修馳道,向北修直道,向南修棧道綿延全國數萬裡,還有在咸陽的北部複製六國宮殿,這些長年修建甚至有些直到秦始皇駕崩都沒修完的工程都只是為了彰顯他的威風和征服感,然而又有多少男丁成了他的奴隸。據史學家統計,參與修建這些工程的人口數達八九百萬之多,多麼可怕的數字啊!想想看當時的秦朝又有多少人口呢?這麼多人都在給秦始皇奴役,可以說秦始皇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奴隸主了。

    還有殘酷的刑罰,簡直讓老百姓聞風喪膽了。劓刑、耳刑、截舌、斷手、刖足、鑿顛、抽脅、鑊烹、腰斬、梟首等等,沒有你想不到的,隨便犯了錯就要服刑,據統計進過秦牢獄的男丁都不下百萬之眾。儘管秦朝法度森嚴,但亦是漏洞百出,這刑罰也不過是給無權無勢的百姓定製的罷了。比如項羽的叔父項梁當年犯了死刑被下獄,他竟然還能出來,要知道他還有一個身份是楚將項燕之子,可謂秦始皇的對頭了,可偏偏項梁免去了死刑……可以說,秦國的刑罰早已民怨沸騰,法令制度也只是秦始皇自以為是的森嚴罷了。

    以上總總,秦朝已是天怒人怨了,老百姓揭竿而起是早晚的事,不得不說,秦王朝的毀滅並不是胡亥一人造就的,更大的雷是秦始皇埋的。相比秦始皇,漢武帝給百姓帶來的傷害也是巨大的。修皇宮是每個皇帝都愛乾的事,漢武帝修建了4座宮殿,比起秦始皇的奢侈算是九牛一毛了。但是在戰爭和賦稅方面對百姓的傷害皆屬同一性質,並且漢武帝跑在了秦始皇的前面,因為他活得比秦始皇長,因此百姓受破害的時間也更長。兩人一番對比,秦始皇贏在了數量,贏在了頻繁,而漢武帝卻贏在了時間,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他們並沒有誰勝誰劣,皆是無情和冷血之人。

    所以,秦始皇是秦始皇,漢武帝是漢武帝,沒有誰好誰壞,誰更勝一籌;各自有各自的人格魅力和做事風格,各自也有各自的一意孤行和殘暴冷血。他們是什麼樣子,只是看待的角度不一樣罷了。我相信你的心中也有一個不一樣的秦始皇和漢武帝。

  • 17 # 千古張小花

    兩位驚才豔豔的大帝,平分秋色,成為最傳奇的帝皇!

    漢武帝與秦始皇能夠相提並論的,如果縱觀他們的生平,我想,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經歷是多麼的相似,兩位驚才豔豔的大帝,平分秋色,引後人追憶。

    提起秦始皇,我們想到的是中國第一位皇帝,開創了帝制,想到了長城,想到了兵馬俑,這些現代我們熟悉的震驚世界的奇蹟,無不在代表著秦始皇的存在。

    同樣的,提起漢武帝,就不得不提起封狼居胥,勒石燕然這樣讓後世無數名將所追求的功績,正是在漢武帝的支援下,才有了霍去病與衛青的萬古留名。

    這兩位帝皇有著非常相似的經歷,首先便是兩位帝皇的承受前人的恩澤:

    雖然秦朝是在秦始皇的手中一統天下,但是倒不如說是秦國幾代君主的共同努力下才開創的著一大基業。正是因為秦國幾代賢明君主的努力,才給秦始皇留下了一個穩定強大的根基。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過秦論》

    同樣的,再看漢武帝,為什麼能夠接連發動戰爭,不正是因為自己的父親爺爺給他打好了根基,也就是文景之治。漢武帝能夠發動這場數十萬軍民的戰役,正是因為自己的父輩給自己積累好了錢財,有著充足的後援可以讓漢武帝揮霍。所以從這一點而言,秦始皇與漢武帝都有著相同的經歷。

    《漢書·食貨志》:“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除此之外,秦始皇與漢武帝兩位皇帝在對外的功績上,對於國土的增加都有著各自的功績。秦始皇北擊匈奴,南征吳越,開疆拓土。再看漢武帝,同樣的北擊匈奴,南滅南越,也開疆拓土。兩位皇帝在對於匈奴的打擊是不留餘力的。

    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漢武帝:去病與左賢王戰,斬獲首虜七萬餘級,封狼居胥山乃還。兩軍士死者數萬人。前將軍廣、後將軍食其皆後期。

    兩位皇帝在對外戰爭以及擴張同樣是不相上下。而在對內的文化上,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這是形式上的統一,而漢武帝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思想上的統一。

    秦皇漢武,當我們評價這兩位帝皇的時候,習慣在一起說他們,這是因為在我們的心目中,這兩位驚才豔豔的帝皇平分秋色,沒有誰遜色於誰,同樣的驚才豔豔,同樣的舉世無雙,同樣的讓後人為之傾佩。

  • 18 # 天晴愛睡覺

    真的可以。他們有三處相同:

    第一,乾的事情像,都努力擴張,秦始皇十年滅六國,漢武帝三番五次暴打匈奴。

    都試圖從文化層面強化統制,秦始皇焚書坑儒只留秦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第二,性格像,兩人都好大喜功,專權獨斷,雄忌好猜。

    第三,兩人晚年都追求長生不老,都是封建迷信的受害人。

    秦始皇求仙丹,徐福逃命生出了今天的日本禍害;

    漢武帝亂搞迷信,寵信玄學老鐵,結果兒子原地爆炸滿門抄斬,差點廢廢了

  • 19 # 明記歷史

    中國有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並且在此期間,王朝的更替從來都沒有間斷過,當時的社會性質就是存在著封建等級的,社會上有很多不公平的現象出現,特別是底層勞動人民,他們的生活完全是自給自足,很少有人手裡面有多餘的閒錢,如果一旦統治者增大徭役和賦稅的話,百姓們的生活就更加困難了,所以說人們一般都祈求統治者是一個明君,那麼在我國古代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漢武帝就能夠被稱為千古一帝的英明君主,相信瞭解過歷史的朋友,應該都聽說過這個帝王吧,他到底做了哪些事,能夠讓後人對他有這麼高的評價呢?並且還總是將他和霸氣無比的秦始皇相提並論。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說一下。

    第一點,政治上

    他繼位之後,特別重視皇帝手中的權力,因此他一早就把太后手中所有的權力都給要了回來,這樣皇權就成了至高無上的。另外他還注重分割宰相手中的權力,這樣就能夠加強中央集權,也就是說皇帝一人掌握著所有的權力,漢武帝手中的皇權就成了獨一無二的了,他這樣做有利於鞏固大漢朝的政治格局,完善了朝堂上的一些官員制度。

    第二點,思想文化上

    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重視禮的國家,這要追溯到古代的時候,可以說都是漢武帝影響的,他繼位之後,把儒家思想放到了正統地位,這樣就使得天下百姓們的思想道德受到了約束,並且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包含的層面很多,漢武帝的治國之道也深受影響,這也使得他成為了一個仁君。在文化上,他主張興辦太學,這樣就能夠有很多的人可以學習知識了,朝堂上官員的文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簡直就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第三點,軍事上

    匈奴一直都是大漢朝的邊境禍患,但是漢武帝這個人本身就有特別好的領導才能,關於軍隊制度的改革,他有自己的主見,在他繼位以來,可以說和匈奴人的戰爭幾乎都是勝利的,使得邊境的戰事減少了,這也讓漢王朝的百姓們免受了很多顛沛流離的戰亂之苦。

    第四點,對外交往上

    絲綢之路就是在漢武帝的領導下開闢的,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影響依然都非常的大。正是因為絲綢之路的開闢,南北往來才更加的密切,也溝通了內陸和西域之間的交往,使得中國的很多民族都聯絡融合在了一起,這是一個功在千秋的好事,並且所流傳的一些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非常燦爛的明珠。

    第五點,民生上

    漢武帝特別重視農業的發展,不僅給百姓們興修水利,而且又因地制宜開闢渠道,緩解水災,代田法也是他想出來的,並且他頒佈的太初曆,也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 20 # 6別無選擇6

    漢武帝之所以被後人習慣性的稱為千古一帝,是因為他的確在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甚至可以說,他對於東亞大陸的歷史發展脈絡,有著超過秦始皇的作用。很多人都會想當然的將秦始皇的作用拔高,但現在很多被算到秦始皇頭上的成果,恰恰是在漢武帝時代定型的。

    在習慣上,人們總是將漢武帝與更早的秦始皇相提並論,俗稱秦皇漢武。但秦始皇更像是一個理論提出者,搞出了很多可供後人繼續開發的理念。漢武帝則是這個大一統集權理念的優秀執行者。他在實際上比秦始皇做的要更加徹底。

    秦始皇的征伐大業之下 還有太多的結構性漏洞存在

    秦始皇雖然在表面上統一了七國,結束了中原各地的分崩離析狀態。但在廣大的地方基層,秦朝就從未建立穩固而有效的統治手段。

    秦軍每消滅一個諸侯國,都只是將六國的末代王族綁票去了關中軟禁。然後將部分有實力商賈也遷徙到自己的本土去發展經濟。最後是利用逐步推廣的秦制,讓普通人到邊境做戍卒和勞工。但這對於六國的原有人口而言,比例有限。這也讓秦朝在實際上無法動搖六國原本就存在的社會基礎性結構。

    秦國對六國人口並不友善 但也不可能覆蓋全部

    秦始皇派駐在各地的駐軍,只能控制有限的範圍。包括六國過去的都城和一些主要城市,以及分佈在交通線上的重要關隘。派駐的很多地方官,雖然是秦始皇任命的,卻在具體事務的執行中,需要依靠原本的六國土地貴族來幫助實施。因為基層官吏是不可能得到大規模軍隊的支援,在人生地不熟的轄區也沒有習慣性的號召力。

    歷史上,很多事情都表明,秦朝的實際控制能力要遠遠弱於今人的想象。比如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發展速度之快,就是後來的很多朝代所不可能見到的事情。而當陳勝等人臨時糾集的隊伍壯大後,各地就紛紛冒出大批覆國者。他們往往是前六國王室的支系後裔,或者就是當年投降秦軍的六國地方貴族。秦始皇顯然沒有足夠的腦力和兵力,將這些維繫六國社會基礎的決定性力量剪除。那也就怪不得他死後,這些人紛紛跑出來發光發熱了。

    陳勝吳廣起義的全過程 就是對秦始皇理想的無情打臉

    經過了秦末農民戰爭與後來的楚漢戰爭洗禮,漢朝接過了秦國留下的霸權真空。秦始皇想建立的理想世界,其實已經宣告破產。先有西楚霸王項羽的分封天下,後有漢高祖劉邦冊封的眾多地方諸侯王。秦始皇在他人生最後階段都在努力建設的皇權天下,在這時已被漢初的政客們判定為反面案例。

    所以,即便是劉邦繼續加冕為皇帝,也註定要安排一套與秦始皇理想不同的政治架構。他親自將大量的劉氏子孫封到地方,成為王朝在地方上的間接代理人。這些代理人則在自己的獨立國境內,享受著類似戰國諸侯級的待遇。

    漢初的分封 是對秦朝失敗政策的修正

    同時,還有幾個有巨大功勞和影響力的異姓王,被分封到了漢朝在北方和南方的前沿。他們不是劉氏子孫,卻在一段時間內也享受著類似的待遇。對他們而言,漢朝的劉皇帝是領袖和恩公,擁有最高權威與終極裁判權。

    因而你看漢初的政治與戰略佈局,一定不會覺得漢朝是在照搬秦始皇的失敗實驗。很多層面的改動,有著迴歸當年西周封建傳統的意味。

    劉邦的理想世界更接近西周而不是暴秦

    劉邦在晚年大肆打壓幾個異姓王,最終將全國的大部分地方諸侯都變成了自己的親戚和子孫。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匈奴勢力的恐懼。他非常害怕有異姓王在國內外重壓之下,同匈奴人合作,必須花力氣去更改自己當初設定的天下佈局。

    漢高祖死後,漢朝又出現了中央與地方同姓王之間的矛盾總爆。大名鼎鼎的七國之亂,就是同姓王勢力對長安朝廷的公開不滿。漢景帝雖然靠著總勢力壓制,很快就撲滅了這次竄上謀逆之舉。但漢朝在當時,依然沒有要更改舊制度的動力。一直到漢武帝繼位時,關東大部分地方依舊是本地同姓王的地盤居多。

    劉邦和漢武帝都因為匈奴勢力的存在而必須改變固有結構

    漢武帝無疑想永遠改變這個現狀。他透過推恩令與各種經濟改革措施,一點點的將地方王侯的權力與實力消除。同時,也是在為對匈奴的長期戰爭,做經濟上的準備。如果不是將諸侯王的土地打散重分,並將更多富庶地盤納入郡縣直屬。那麼漢武帝就不可能有“取之不竭”的軍費與外交開支。這些鉅額收入,讓他對中央軍進行的史無前例的擴編整訓。也讓匈奴貴族和西域的城市頭領,爭先恐後的跑到長安給自己跪拜。漢朝更有很在後來發展成第二個春秋模式。

    此外,除了漢朝的家天下體系,還東亞大陸在當時有很多其他勢力分佈。最有名的無疑是匈奴人建立的草原霸權。這個霸權之下,本身就包含了許多不同族群與政治單位。西域的印歐人城邦群、東南沿海的眾多百越小國或部落、趙佗家族的南越國、衛滿的朝鮮,以及西南的夜郎和滇國。都在實質上不由漢武帝的稅吏所掌控。

    同匈奴的戰爭 又迫使漢武帝的朝廷去接觸西域的土著城市

    漢武帝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將更多非漢朝勢力消滅。東亞歷史上真正的大一統時代,就是由他一手操辦完成的。儘管對於群山阻隔、交通多有不便的西南各土邦,漢武帝時代都不得不暫時撤退。但南越、閩越、甌越和衛滿朝鮮,就在他的統治時期被漢朝以郡縣化改革吞併。

    至於同匈奴的長期戰爭,也讓漢朝成功的擴張到河套、河西走廊,開始進入西域。長安的朝廷也開始對西域的印歐土著城邦,進行管理和控制。最遠已經越過蔥嶺,抵達中亞的費爾幹納盆地。對西域北部的烏孫影響,也讓漢朝勢力開始涉及七河流域。這些都是秦始皇沒有做到,甚至根本沒有想到的事情。

    誰才更有資格做千古一帝?看看他們的成果就明白了!

    從各方面來看,漢武帝對於大一統的建立和鞏固,都比秦始皇做的要多不少。這也奠定了此後2000年裡的東亞大陸上上的歷史發展脈絡。那麼稱其為千古一帝,就是再恰當不過的事情了。因為他的確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並因此成為了被人們永遠銘記的符號性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特朗普4月5日聲稱“可能全世界都愛美國,只是他們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