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以新貴族階級為代表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起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革命。15世紀末到17世紀初,英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產階級新貴族形成。17世紀時,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宗教專職政策,觸犯資產階級的利益,激化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1688年議會反對派發動宮廷政變(又稱光榮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在1689年頒佈文獻《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王權進行明確制約,確立了議會君主立憲制。
5
回覆列表
  • 1 # 新橋

    新航路開闢後,英國透過對外殖民擴張,積累的財富,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他們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的,而此時的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成為了其阻礙,是否定期召開議會和限制王權是他們爭論的焦點,由於當時國王查理一世拒絕同意,最終在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經過反覆鬥爭,1688年,議會發動政變邀請荷蘭的瑪麗和和威廉到英國擔任國王,史稱光榮革命,1689年頒佈《權利法案》,限制王權,議會權力高於王權,確立君主立憲制,從而確立資本主義制度!

  • 2 # 針灸推拿許大夫

    大家好,我是寶貝疙瘩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是什麼時候確立的?

    1640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那時英國資產階級力量已經非常強大,因為早在數十年前,資產階級已經同英國女王因為權利的歸屬展開鬥爭,標誌資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已經再不是王權的附庸。那時資本主義主要集中在城市手工業(比如羊毛紡織業)、船舶運輸業等等,經過數個世紀的發展,已經擁有強大的資產和實力。

    1688年議會反對派發動宮廷政變又成(光榮革命),光榮革命之後的內閣是向議會負責的(尤其是18世紀之後),憲法中明確寫著的。因此英國政治並非二元或者封建制,而是披著君主制外衣的三元憲政(立法、行政、司法各相獨立)。 光榮革命確立資產階級的政治領導地位。

    為了避免當年(1660年)邀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前車之鑑,英國決定以法律形式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自己的權力,於是在議會上、下兩院共同召開的全體會議上,向威廉和瑪麗提出了一個“權利宣言”,要求國王以後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法律的效力,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徵收賦稅,今後任何天主教徒不得擔任英國國王,任何國王不能與羅馬天主教徒結婚等。

    威廉接受了這些要求,即英國王位,是為威廉三世,瑪麗即位為英國女王,是為瑪麗二世。1689年10月,議會通過了“權利宣言”並制訂為法律,是為《權利法案》。它是以維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為出發點而制定頒佈的,它最終實現了君主立憲制(君主權力受法律制約).這種英國式的資產階級的政治體制,直至今日英國的政治體制依然如此,影響深遠。

  • 3 # 歷史趣味多

    【“玫瑰戰爭”是革命的奠定】

    這是英國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進行的一場關鍵的,也是罕為人知的戰役。這場戰役的結束——標誌著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1、“玫瑰戰爭”之名從何而來的呢?

    1455年,蘭開斯特王朝的亨利六世免除攝政王理查的職位,導致理查擁兵奪權,內戰由此開始。由於蘭開斯特家族使用的族徽是紅玫瑰,理查所屬約克家族的族徽是白玫瑰,故稱“玫瑰戰爭”(1455~1485)。

    2、哪些利益衝突導致了“玫瑰戰爭”呢?

    起因要從愛德華三世開始。因為王室衰落(歷史總是相似的),愛德華三世想透過讓子女與最強大的貴族子嗣聯姻的方式來加強家族勢力。結果可想而知,大量土地和財富便集中到與王室聯姻又抱有政治野心的少數人手裡,這一下王室更加危險。

    此時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滋長了好戰和貪婪習性的高階軍官與騎士也回到了英國,他們比以前更加貪婪,渴望彌補因戰爭失敗而造成的損失,也因此成為引發社會動盪和內戰的不安定因素。

    3、玫瑰戰爭的過程

    【亨利·都鐸是蘭開斯特家族的一名遠親,青少年時代是在動盪的生活中度過的】記住這個人

    1460年理查陣亡,次年其子愛德華率兵佔領倫敦。1461年陶頓戰役中,蘭開斯特陣營失敗,愛德華登上王位,稱愛德華四世,約克王朝由此建立。

    1483年,愛德華四世去世,其子繼位,稱愛德華五世,但由愛德華四世之弟理查攝政。不久,理查即位,廢除愛德華五世而自封理查三世。此舉引起兩大王族陣營內部的重新組合,約克派和蘭開斯特派的許多重要人物都聚集到里奇蒙伯爵亨利·都鐸的周圍。

    1485年8月,亨利·都鐸率約克派和蘭開斯特派的聯合力量以及一支法國軍隊,渡過英吉利海峽在米爾福德港登陸,經過博斯沃思一戰打敗了理查的軍隊。亨利·都鐸成為英格蘭國王,稱亨利七世,創都鐸王朝。金雀花王朝就此壽終正寢。

    4、玫瑰戰爭的本質

    玫瑰戰爭在形式上雖是一場王朝戰爭,是愛德華三世的子孫為爭奪王位繼承權而進行的戰爭,但其背後是封建勢力和新興資產階級之間的爭奪。

    它的結束標誌著英國中世紀的終結。在此基礎上建立的都鐸王朝(1485~1603),成為了英國社會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

  • 4 # 秋夢h

    英國是如何透過革命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 

     

    1688年的“光榮革命”,標誌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其時,英國的人口不過600萬,國土面積僅區區24萬平方公里,就世界範圍來說,不過是一個“蕞爾島國”。可是僅僅過了一個多世紀,到1815年滑鐵盧戰役結束,英國徹底擊敗稱霸歐洲的拿破崙法國,奪得世界大國“霸主”的寶座,並很快發展成為一個“日不落帝國”。到一戰前夕,它竟然控制著世界上3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直接掌握著地球上約1/4(4.3億多)人口的命運。

     歷史發展是不可割裂的,近代英國本是古代英國的發展;要研究近代英國崛起之謎,還得從瞭解古代英國著手。古代英國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中世紀末期,英國還處在都鐸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之下。

      1485年8月,里奇蒙伯爵愛德蒙·都鐸,參與玫瑰戰爭(封建貴族混戰,雙方各以紅、白玫瑰為徽記),在包斯華茲原野(Bosworth Field,在今英國中部)一戰,擊敗並殺死英王理查三世,奪取王位,建立都鐸王朝,史稱英王亨利七世。以後,歷經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和瑪麗一世的統治,1558年由伊麗莎白一世女皇繼位,開始了長達45年之久的穩定統治,這一時期成為英國由“古代”向“近代”嬗變的關鍵。

  • 5 # 趙凡丁201

    簡要答案:

    〇英國近代資本主義制度成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經歷了較長的歷史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自17世紀英國“光榮革命”前後(1640一1688年)建立“君主立憲制”始,至19世紀初,英國作為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樣板”,政治丶經濟丶法律丶社會丶軍事等各項制度的全方位的建立與完善,歷經了100多年時間。

    〇英國自擊敗荷蘭“無敵艦隊”後,取得世界海上霸權。蒸汽機的發明,促進了英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不斷地對外擴張,佔領丶征服了大面積的殖民地,取代西班牙,成為第2個“日不落國”,世界第1工業強國。綜合囯力的強大,進一步鞏固了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和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 6 # 小閱人文

    “正像一個人到了一定的時候必然會死亡一樣,君主專制政體到了一定的時候也必然會崩潰。”——英國思想家哈林頓

    那麼,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英國是如何透過革命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呢?

    個人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根源:圈地運動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因素在英國農業和手工業領域的發展,社會階層發生著劇烈的變化。

    2.英國最早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想因素和實際行動來自於英國國內的宗教改革。16世紀中葉以後,清教徒運動開始在英國興起,他們代表的是日益成長壯大的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他們很早就加入了追求財富的歷險活動,崇尚自由的新力量漸漸萌生了反抗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英國國教的思想。他們呼籲繼續宗教改革,消除英國國教中羅馬天主教的殘餘因素。

    3.正當新興資產階級不惜遠洋海外追求利潤,積極推動英國朝著資本原始積累的方向前進的時候。英國迎來了狂妄自傲的詹姆士一世,它是一個狂熱的君權神授論者。有一次,他在議會上他這樣講道:“除了上帝,國王不對任何人負責。”他企圖進一步擴大國王的權力,這引起新興資產階級的強烈不滿,革命運動成為歷史必然。

    4.繼任者查理一世與議會開始了漫長的鬥爭。伴隨蘇格蘭人民起義,國王與議會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最終演化成王黨軍與議會軍之間劇烈的戰爭。國王最終宣告失敗,1649年,以克倫威爾為首的英吉利共和國建立了,但他奉行的是鎮壓民主進步力量國策。革命者不得不再次行動起來。

    5.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國王查理二世與詹姆士二世相繼執政,後者是一個狂熱羅馬天主教徒,他倒行逆施,清算革命者的罪名。英華人沒有停止革命的步伐。繼續於1688年發動光榮革命,頒佈《權利法案》。儘管帶有濃郁的妥協的味道,但此後英國逐步確立立憲君主制的基本原則,正式確立資本主義制度,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 7 # 碼字先鋒

    1640革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那時英國資產階級力量已經非常強大,早在數十年前,資產階級已經同英國女王為專賣權歸屬展開鬥爭,標誌資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已經再不是王權的附庸。那時資本主義主要集中在城市手工業(比如羊毛紡織業)、船舶運輸業等等,經過數個世紀的發展,已經擁有強大的資產和實力。

    光榮革命之後的內閣是向議會負責的(尤其是18世紀之後),憲法中明確寫著的。因此英國政治並非二元或者封建制,而是披著君主制外衣的三元憲政(立法、行政、司法各相獨立)。

    光榮革命確立資產階級的政治領導地位,而工業革命才是真正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因為一個制度不僅包括政治方面的成分,而且還囊括經濟文化等等很多方面。資本主義制度是在資本主義發展中而逐步確立的。

  • 8 # 使用者聽松閒人

    英國在1640年前數十年,或說15世紀吧,英國的資產階級就很發達,但確立資產階級議會制卻是從17世紀的1688年。

    這是一場沒有流血衝突的資產階級對新貴的政變,發動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並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革命,正因為沒有發生流血事件,固歷史學家稱其為“光榮革命”。

    1640年前的數十年,當時是英國立憲制的國家,但那個時侯資產階級就已經同英國女皇就歸屬權展開了鬥爭,資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資產階級表示不再是皇權的附庸,這是資產階級的強大和實力。

    光榮革命之後的內閣是向議會發展並負責的,18世紀後,這是在憲法中寫明的,也就是說英國的政治己經不是封建專制的體制,這個時候光榮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的領導地位。君主制度在當時只是一個形式而已,同時憲政規定了立法、行政、司法各盡其政。

    那時的資本主義的重要方面是工業革命的發展,例如羊毛紡識業、船船造船業和運輸業等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已經相當發達和實力。

    自此,1689年之後,國王統而不治,資產階級排棄了王權的限制,資本主義制度從此開始。

  • 9 # 雜談小部落

    英國內戰是指1642年至1651年發生在英國議會派(“圓顱黨”)與保皇派(“騎士黨”)之間的一系列武裝衝突及政治鬥爭。輝格派歷史學家稱之為清教徒革命(第一次(1642年-1646年)和第二次(1648年-1649年)內戰發生在查理一世的支持者與長期議會的支持者之間,第三次內戰(1649年-1651年)則是查理二世的支持者與殘缺議會的支持者之間的衝突。1651年9月3日,內戰以議會派在伍斯特戰役的勝利而結束。

    內戰期間,議會派領袖奧立佛·克倫威爾對查理一世的頑抗態度感到莫大威脅,於是他強勢要求議員簽名支援他,處死國王。當許多議員反對克倫威爾而表態保住查理之後,克倫威爾用軍隊驅逐反對自己的議員,順服自己的議員因此召開議會(史稱“殘缺議會”)處死查理。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依“叛國者”的罪名公開斬首,克倫威爾順勢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國。處死國王不但震驚全英,也震驚Continental,引起各種批評。1658年克倫威爾死後,其子無能又無氣魄控制軍隊,1660年在英國迎回了查理一世的長子復辟,是為查理二世。

    圈地運動

    新航路開闢以後,歐洲主要的商業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華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對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此期間進一步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羊業成為獲利豐厚的產業。往往10英畝牧場的收益超過20英畝的耕地。英國圈地運動最早從工商業較發達的東南部農村開始。地主貴族作為土地主人最初圈佔“公有地”,即終止農民的使用權,後來圈佔小佃農的租地和公簿持有農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國王把沒收的教會領地賜給親信寵臣,或賣給鄉紳、土地投機家、市民、商人和工場主。他們變成新貴族,也大規模地圈佔被賜給他們但被農民使用土地。根據1630年和1631年的調查報告,萊斯特郡在兩年內圈了10萬英畝土地,約佔該郡土地的百分之二。圈佔地在作為“公有地”時既是牧場,被圈之後大部分還作為牧場使用。主要的圈佔者是鄉紳。1485年至1550年他們在萊斯特郡圈地的面積佔圈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六十。大批農民被迫出賣土地使用權,或遠走他鄉,或到處流浪。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1516年出版)中認為這是牧業對農業的侵佔,指責這是“羊吃人”。但是也有歷史學家認為強遷的行為並不是那樣常見,地主圈的通常是無主地,只有在極端情況(如果大饑荒)下才過度使用暴力。

    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辭世,無嗣,因此蘇格蘭國王詹姆斯·斯圖亞特繼承了英格蘭王位,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他一上任就竭力推行封建專制,鼓吹“君權神授”,認為國王的權力是神授予的,不可違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權利受到侵害,他們利用議會同國王展開鬥爭。

    1628年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請願書。次年查理一世將議會解散,以後11年未再召集議會。歷史上這一時期被稱為“個人統治期(1629–1640年)”或“十一年暴政期”。解散國會後不久,由於查理一世覺得在沒有國會的幫助下無法有效的獲得用於歐洲戰事的經費,或者是由於白金漢公爵的死,他與法國和西班牙媾和了。

    1639年1月,查理一世重新召開了1628年解散的國會,會議剛一開始,他就發表了關於噸稅和磅稅問題的演講,下院的議員們開始提出反對的呼聲,並且以羅爾地區的事情為例。在那裡,有些議員由於付不起噸稅和磅稅而被沒收了貨物。很多議員認為這種行為違反了權利請願書,議員們認為請願書中“不得隨意逮捕公民”的規定同樣適用於公民的貨物。當查理一世在3月10日宣佈休會的時候,議員們把院長(英國下議院院長)約翰·芬奇爵士按到椅子上,他們擔心國會會被無限期拖延,而那些關於天主教,阿民念主義以及噸稅和磅稅等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於是議員們大聲讀出了這些議案。最後的決議認為如果任何人在未經國會同意的情況下交噸稅和磅稅就“會被認為是對英格蘭自由的背叛,也是英格蘭的敵人”。儘管最後這一決議沒有透過,但是還是有很多議員投了贊成票。不管怎樣,查理一世被徹底激怒了,他在當天就解散了國會,並且逮捕了8個國會領袖,其中包括約翰·埃利奧特。

    1630年代末,蘇格蘭人民不滿查理一世的統治,爆發了蘇格蘭人民起義主教戰爭,這是後來導致英國內戰爆發的導火索。查理一世為了籌措軍費,於1640年4月13日召開新的國會。遭到了商工階層和新貴族議員的抵制,他們要求進一步限制王權,給予發展工商業的自由。但遭查理一世拒絕,於是於5月5日又解散了議會,史稱短期議會。

    隨著蘇格蘭起義軍又大舉進攻,查理一世被迫於11月3日重開議會,議會一直存在到1653年4月20日,史稱長期議會。一般把這個議會的召開視為革命開始的標誌。

    “ 許多其他沉重捐款仍繼續違法徵收,有些甚至不合理到這種程度,納稅的總值竟超過貨物的價值。 ”

    —— 1641年12月英國資產階級給國王的抗議書

    第一次內戰

    長期議會召開後,議會處死了國王的寵臣斯特拉福伯爵溫特沃思;透過《三年法令》,規定議會應定期召集,不經議會同意不得將其解散;廢除了星室法院。經過多次的鬥爭,查理一世無計可施,於1642年1月離開倫敦到英國北部約克郡。8月間在諾丁漢升起王家軍旗,宣佈討伐國會,挑起了內戰。

    1642年的夏天,對戰雙方都在緊鑼密鼓的武裝自己的部隊,而真正的戰鬥還沒有開始。隨後雙方進行了一些毫無意義的談判,查理一世遂於1642年8月22日在諾丁漢豎起王旗,然後他在牛津建立了新的政府,當時他的勢力範圍大體上涵蓋中部地區,威爾士,西部鄉村和英格蘭北部地區。國會方面則仍然佔領倫敦,東南部地區和東英吉利。查理根據古老的 陣列委託法徵召民兵。

    1642年10月26日,第一次英國內戰開始於刀鋒山之戰,隨後不緊不慢的從1643年持續到1644年,在納斯比之戰中,國會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隨後查理一世的軍隊又遭遇了一連串的失敗,國會軍最終攻克了牛津。查理一世於1646年4月從牛津逃脫後,在紐瓦克被蘇格蘭長老會的軍隊俘獲,他被送到位於諾丁漢郡的索斯韋爾,查理一世的命運已被蘇格蘭長老會完全掌握在手中了,他們最終在1647年與國會達成了協議,將查理一世交給了國會。

    他被囚禁在諾丁漢郡的霍爾姆比城堡,直到喬治·喬伊斯以新模範軍的名義將其押送到薩福克郡的紐馬克特。此時,國會軍與新模範軍之間已經相互產生了猜忌,而查理一世審時度勢,積極的利用了這一弱點。他先被押送到奧特蘭茲,然後又被押送到漢普頓法院,在那裡國會軍與新模範軍又進行了多次毫無結果的磋商。此時,查理一世窺透時局,認為逃跑的最佳時機來到了——也許可以到國外去,到法國,或者讓羅伯特·哈蒙德上校羈押也可以,他現在是國會任命的懷特島郡總督。他決定採取最後一個方案,認為哈蒙德上校一定會同情他,11月11日他逃往懷特島郡。然而哈蒙德實際上是反對查理一世的,他剛到懷特島郡就被哈蒙德軟禁在了卡里斯布魯克城堡。

    在卡斯布魯克,查理一世繼續與不同的黨派進行議價。雖然上一次他與蘇格蘭教會有很大沖突,但是1647年12月26日,他還是與蘇格蘭簽署了秘密協定。在協定中,蘇格蘭承諾幫助查理一世入侵英格蘭,並且恢復他的王位,作為回報,查理一世將會同意長老會建立為期3年的政府。

    第二次內戰

    1648年春,南威爾士、肯特、埃賽克斯等地王黨暴動,並與蘇格蘭軍隊同盟,發動了第二次內戰。在英格蘭,小規模的武裝起義已經被忠於克倫威爾的勢力鎮壓了,但是肯特郡,艾塞克斯郡和坎伯蘭郡的起義,威爾士的暴亂以及蘇格蘭的入侵使英國徹底陷入了長期的混戰狀態。8月克倫威爾在普雷斯頓戰役中擊潰蘇格蘭軍隊,並將蘇格蘭併入英國,第二次內戰結束。

    第三次內戰

    最初長期議會並不想與國王本人公開決裂。在亨利·範恩爵士,“一個針對國王的所有罪行的參與者”,的回憶錄中描寫道:“在一次與國王的談判中,他明顯的表現出了想把事情做好的決心,能夠讓國家有最好的發展機會,並且希望國家能夠永遠自由”。1648年12月1日,下院最終以129票贊成,83票反對,通過了國會提出的關於改造國王查理一世政府的議案。

    這一決議使得國王可以復位,而且可以解決國會與國王之間長期的僵局。奧利弗·克倫威爾和亨利·範恩爵士實際上投了反對票。看似一切已經結束,國王可以復位,只是被限制了王權。 結果軍隊第二次開進倫敦,佔領了議會,托馬斯·普萊德上校逮捕了41名贊成國王復位的國會議員,並將其他的贊成者、長老會派議員趕出了議會,還有很多其他議員都自動離開了。餘下議員約200餘人。剩下的這個長期議會歷史上被稱為殘缺議會。亨利·範恩爵士暫時辭去了國會議員和海軍大臣的公職,他直言自己無論是對國王還是對聯邦政府都持批評態度。範恩爵士雖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他為後世擁護共和的人和制憲運動都樹立了榜樣,在後來的美國革命中有很多人都以範恩爵士的行動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這個議會設立審判查理一世的最高法庭。 1649年1月30日,最高法庭判決“查理·斯圖亞特作為暴君、叛徒、殺人犯及國家的敵人,應該被斬首”,查理一世被當眾處決。隨後,議會又先後透過取消上院和廢除君主制的決議。 5月19日正式宣佈英國為“沒有國王和上院”的共和國和自由邦(英格蘭聯邦)。

    1653年4月20日,克倫威爾解散了殘餘的長期議會,另組小議會(貝爾邦議會)。因其中部分激進的議員不斷提出改革要求,小議會又被迫解散。接著克倫威爾於1653年12月16日被宣佈為護國公,共和制被推翻,建立了護國公制/護國政體(英格蘭聯邦-護國公時期)。

    王朝復辟

    1658年9月克倫威爾去世。此後,在高階軍官和議會之間展開爭奪權力的鬥爭,國內政局動盪。駐紮在蘇格蘭的蒙克將軍率軍回到倫敦,並與亡命法國的查理·斯圖亞特達成復辟協議。1660年4月4日查理髮表《佈雷達宣言》 ,表示宣言釋出後40天之內向國王表示效忠的一切革命參加者可予寬大赦免,許諾大赦政治犯,實行宗教自由,保護議會的權利。1660年5月查理二世回到倫敦登位,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二世即位後,進行血腥報復。許多人遭到迫害,連克倫威爾的屍體也被挖掘出來施以絞刑。

    1685年查理二世死後,其弟詹姆斯二世繼位,對異議分子的打壓更甚。

    光榮革命

    光榮革命,又稱作1688年革命,亦稱作宮廷政變,是由英國議會議員及荷蘭執政者威廉發動的一場政變。

    1685年宗教寬容後,國王詹姆斯二世的政策遭到越來越多人反對。危機在1688年國王的兒子詹姆斯·弗朗西斯·愛德華·斯圖爾特的誕生時達到了頂點,當時國王詹姆斯二世置國內大多數人為新教徒的國情於不顧,企圖重新將天主教定為國教,而且強行鎮壓反對派,解散議會,已經處於眾叛親離的邊緣。當時以丹比伯爵為首的託利黨、輝格黨等七位權貴(包含威廉·卡文迪許在內,後來被稱為“不朽的七人”),秘密邀請威廉夫婦成為英王。於是威廉三世看準時機,親率2.1萬大軍渡過英吉利海峽,登陸英國。雖然詹姆士任命親信約翰·邱吉爾率領三萬英軍,在陸上迎擊威廉;但英華人紛紛倒戈(包括主帥約翰·邱吉爾),使威廉輕而易舉地攻下了倫敦,將岳父詹姆斯二世驅逐到了法國。

    權利法案

    英國權利法案

    1689年,新召開的議會與威廉三世協商,威廉與其妻子瑪麗可以一起被接受為英國君王,但條件是必須接受議會透過的《權利法案》,法案規定,不經議會的批准,國王不能徵稅,也不能在和平時期維持常備軍:同時,還規定國王既不能隨意廢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執行。《權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了明確的制約,使得國會得以運作,君主立憲制體制確立,而權利也相對地的保障。

    《權利法案》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標誌著英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 10 # 國際探聞

    十七世紀,英國發生了歷史上第一次以推翻皇權為目的,以建立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新革命,這次革命後,徹底終結英國皇帝專制主義權利,解放了大量勞動力,資本主義得到了較強的解放,使社會向著更科學、更民主的方向發展。這一革命深刻著影響著東邊的歐洲大陸,隨著英國革命的勝利,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了對君主殘暴專制的反思。

    早在十五世紀,民主思想萌芽便在義大利半島誕生,隨著文藝復興的推進,國王越來越多的被認為是和普通民眾一樣的人,“君權神授”只是他們用來壓榨人民,獲取利益的幌子,民主浪潮隨著向著周圍國家擴散,以跨過英吉利海峽,朝著大不列顛本土“進發”。

    斯圖亞特王朝是透過英國曆史上著名的王朝(其統治時參加過著名的紅白玫瑰戰爭),國王影響力很大,但是,擁有很大權利的國王沒有想著為英國未來的前途進行思考,而是消費著來自王朝給予他的大量寶藏,為了能維持他奢侈的喜好,不禁向大量人民徵加稅收。這一做法,立即激起了英華人民和資產階級的反對,他們團結起來,希望透過革命來維護工人和資本家的利益。

    歐洲大陸詭辯莫測的局勢,對處在英倫三島的英國來說,更加顯得緊張和不安。面對斯圖亞特王朝殘暴的統治,貴族們堅持向國王施加壓力,以達到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目的。

    革命爆發的原因

    斯圖亞特王朝詹姆士一世在位時,大肆向人民收刮財物,並且破壞大量莊園,用來養殖綿羊,原因是國王希望穿取更奢侈的羊毛衣。這一件件行為,令英國民眾憤恨,而更讓資本家憤恨的是,在那個向大航海時期,各國都在進行殖民的較量,比如荷蘭和西班牙,都在進行遠航船隻的大量生產,而斯圖亞特王朝皇帝詹姆士禁止將大量資本用於擴充船隻,這遭到了革命者們的更加憤恨,因為這樣會使英國閉關鎖國,從此落後歐洲其他國家。

    革命的經過

    在衝突加劇後,國王立刻組織王黨護衛隊,對革命進行瘋狂的鎮壓。革命黨人在不斷對國王軍隊的對抗中,逐漸走出了一位英勇善戰的將軍,他就是克倫威爾。克倫威爾在不斷與王黨軍隊進行鬥爭的過程中,逐漸佔領了優勢,遂立即展開對王黨軍隊的殲滅戰。在革命黨人經過了幾年的鬥爭後,最終打敗了國王的軍隊,此時國王是查理,他由於更加強硬迫害人民的手段,最終被革命黨人送上了斷頭臺,革命在第一次鬥爭中勝利,人民贏來了短暫的和平。

    動盪中的革命果實

    在克倫威爾執政後,慢慢變得專制集權,越來越不得人心。早在處理國王查理的時候,一些人就建議推翻王朝,建立民主政權,但資本階級考慮國王是國家的代表,遂否決了這一提案。克倫威爾去世後,保皇派勢力捲土重來,革命果實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經過一系列鬥爭後,最後透過“光榮革命”重新贏得革命的勝利,並頒佈了英國曆史上第一部以限制國王權利,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先進寶典《權利法案》。

    總結

    英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後,英國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但同時,保留了國王的寶座。這一做法的原因和目的是,由於英國資產階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其他國家還是專制皇權,英國的革命黨人勢單力薄,無法完全實現推翻皇權的目的,另外,英國是聯合王國,國王是國家的象徵,推翻皇權,將會使英國進入內戰,所以,保留皇權,保留君主制,是對大革命最好的維護,也是當時歷史社會所能允許的最益做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3萬左右買臺二手的漢蘭達,還是去選擇買臺13萬左右的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