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夫就是園丁
-
2 # 秋夢h
俄國1861年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由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佈,雖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但改革後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是俄國曆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俄國1861年改革又稱農奴制改革,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社會改革。 十九世紀中葉,俄國還儲存著野蠻落後的農奴制。大量勞動力被束縛在莊園裡,資本主義工業發展因此缺乏必需的勞動力。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也大大落後於西歐國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鉅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大量資金。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1861年改革是俄國曆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同時,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殘餘,農奴生活仍沒有本質提高,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歷史使命。
-
3 # 趴趴愛剪輯
什麼是俄羅斯農奴制改革?
俄羅斯農奴制改革是1861年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亞歷山大二世推進的改革。這次改革廢除了農奴制度,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鉅額地價為資本主義發展又積累了很多錢。俄羅斯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1861年的改革是俄羅斯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1861年的改革也保留了很多封建殘餘,對俄羅斯社會以後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俄羅斯農奴制改革的原因
19世紀期間,俄羅斯保留了經過400多年的農奴制度。這種腐朽的農奴制阻礙了俄羅斯國內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當時俄羅斯面臨著巨大的危機。不僅是來自外部的挑戰,還有俄羅斯內部的壓力。他們帶來了俄羅斯農奴制度的改革。
(a)外部挑戰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西歐的農奴制度崩潰,被資本主義所取代,19世紀上半葉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法國也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此後,美國、德國等國家的產業革命也進入了高潮。產業革命大大提高了經濟上的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經濟戰勝封建經濟,自由資本主義崛起。在沙皇俄國,19世紀上半葉的農民大部分仍然是農奴。俄羅斯的農奴制還很廣泛,比較頑強,殘忍。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俄羅斯也開始了工業革命,引進外國機械裝置,聘用外國工程師和經理作為俄羅斯工廠,但幾乎沒有效果。
適應農奴制度反映在政治體制中,沙皇俄羅斯實行對內獨裁統治。隨著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的廣泛進行,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特別是英法兩國需要進口的糧食數量劇增。當時是歐洲農業大國的俄羅斯被稱為“歐洲畜牧業”,出口的糧食大幅增加。俄羅斯農業經濟捲入了國際市場。這是引起農奴主義危機的重要原因。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羅斯資本主義產業的發展,俄羅斯社會經濟的發展遠遠落後於西歐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從1853年到1856年,俄羅斯為了佔領黑海海口,發動了克里米亞戰爭。英國、法國是俄羅斯的主要對手。在戰爭中,俄羅斯士兵英勇作戰,但情況無可救藥。俄羅斯士兵使用的步槍射程只有西方士兵步槍射程的三分之一;俄羅斯士兵必須用帆船處理英國國家的輪船。克里米亞半島沒有鐵路,不得不使用馬車來吸引軍需品,俄羅斯士兵在到達前線之前,必須步行數百公里。恩格斯對此次戰爭寫道:“克里米亞戰爭的特點就是原始生產形態的民族對一些具有現代生產的民族進行了殊死的搏鬥。”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使俄羅斯落後的政治、經濟制度和西歐先進政治、經濟體制的較量失敗,使沙皇制度在全世界範圍內對俄羅斯醜陋,甚至在俄羅斯人面前也失去了醜陋。
(b)國內壓力
由於克里米亞戰爭失敗,沙皇政府發現只有改革才能縮短俄羅斯和西方國家之間的距離,增強俄羅斯對西方國家的抵抗力。國內政局穩定愉快的景象出現時,改革可能難以繼續。但是當時俄羅斯正處於危機之中,但是太平盛世的痕跡並沒有出現。
1.農奴制度的危機
變化前俄羅斯實行的農奴制度。該制度的特點是以自然經濟為基礎,農奴被綁在土地上。
19世紀初,商業經濟滲入俄羅斯農村,農奴制度危機加劇。農村的一些地主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放棄了自然經濟的封閉,逐漸轉向商品經濟。地主不僅從事商品穀物的生產(列寧指出,地主用來銷售的穀物的生產是舊制度農奴制崩潰的徵兆),而且開始在自己的地區經營手工作坊。1856年,俄羅斯南部的一些地主開始僱傭工人勞動。這樣做會破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
商品經濟在農村引起了農奴的分裂。繳納大逆稅的部分農奴逐漸富裕起來,成為商人或手工業者的主人。另一個破產的農奴逐漸流入城市成為僱工,直接進入當地地主的農場或手工工廠充當僱工。基於農奴勞動的農奴制度已經到了崩潰的地步。
2.階級矛盾的激化
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加劇了農奴制度的危機,國內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各階級為了參加或支援農民的騷動而採取了行動。農民騷動的增加意味著社會的不安。這嚴重威脅著農奴制度的政治經濟基礎。從當時俄羅斯的實際情況來看,維持農奴制度恐怕很困難。如果農奴制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自由勞動力和大量資金,工業就不能發展。因此,統治集團的核心人物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也認識到社會不安的最大根源就是當時俄羅斯落後的政治體系。農奴制度。下一個問題是如何處理這種落後的政治制度借薩翁的著作之一生存還是毀滅?
俄羅斯農奴制改革程序
在沙皇亞歷山大一世(1801-1825年)和尼古拉一世(1825-1855年)的統治期間,農奴制度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農奴勞動的使用已經無益。因此,作為沙皇政府的最高統治者,專門實施了成立研究農民問題的秘密委員會的工作。為了約束個人自由,地主們自發地與農奴協商,下達了向農奴支付大量贖金的法令。亞歷山大二世(1855-1881年)登上王位,受到封建貴族的反抗。1856年3月,亞歷山大二世在對莫斯科貴族的演說中這樣寫道:“說我想給農奴自由是不公平的。你們可以隨時討論這件事。但是,前導農奴所有制不能是靜態的。與其等農奴自下而上解放自己,不如廢除上述制度,解放農奴。
1857年1月3日,亞歷山大二世親自主持農民問題秘密委員會,起草了農奴解放的草案。這個委員會由高階政府官員和農奴主人組成。11月20日,亞歷山大二世在向西部邊區總督下達的教令中,立陶宛三個省相繼成立了貴族代表委員會,允許起草農奴解放。
從1857年到1858年,各省相繼成立貴族代表委員會,起草了廢除農奴制度的草案。各地方委員會起草的草案送交彼得堡,提交農民問題秘密委員會,然後制定了總改革案。由於各利益原因,各地提出了數十項改革案。由於嚴重的分歧,農民問題機密委員會工作了幾年也沒有結果。
1861年1月28日至2月17日,俄羅斯沙皇國務會議討論並批准了農奴制改革案。亞歷山大二世在國務會議上強調,如果繼續拖延,只會帶來更大的災難,危害國家(尤其是地主),造成農業大災難性的後果,必須儘快透過改革案。2月17日,他透過國務會議批准了改革案。1861年3月3日,亞歷山大二世正式簽署了改革和廢除宗諾制度的特別宣言,賦予了農奴自由。
俄羅斯農奴改革的影響和意義
(a)農奴制改革的影響
1861年俄羅斯自上而下的改革延遲了革命,但不能消除革命。這次改革是根據農奴主的利益進行的,所以農奴制很不鐵。改革以後,沙皇政權基本上保持不變,大部分土地儲存了貴族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還沒有完成。俄羅斯發動革命的各種社會矛盾仍然存在,發展後,俄羅斯資本主義經濟關係與農奴制度的殘餘同時共存,資本主義關係建立並不斷髮展,但它在很大程度上被農奴制度的殘餘所阻礙。改革後的俄羅斯資本主義大工業與落後的農業基礎嫁接也很不合適。這種資本主義的大工業和農業中農奴制度的殘餘不協調的矛盾只能透過社會革命解決。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國內階級鬥爭的內容和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列寧說:“農奴制廢除後,已經有了新的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和布林州階級的鬥爭。”農業中兩種主要階級鬥爭形式的交錯,一種是反對農民享有特權的地主和農奴制殘餘的鬥爭,另一種是發展中的農業元帥階級和農業布林州階級的鬥爭。新革命的到來是不可避免的。1905年俄羅斯終於爆發了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列寧說:“1861年誕生了1861年廢除俄羅斯農奴制不僅促進了俄羅斯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還影響了俄羅斯歷史的發展,成為俄羅斯歷史上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變的轉折點。因此,這次改革具有其歷史合理性和先進性。
(b)農奴改革的歷史意義
俄羅斯1861年的改革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羅斯歷史發展的要求,因此,我們在一定程度上確定了其歷史作用,並不意味著贊成改良主義。
歷史事實表明,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有兩條發展道路。一是透過革命暴力的變革,完成了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飛躍。像17、18世紀英法資產階級革命一樣,資產階級領導人民群眾的反封建鬥爭,推翻封建王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領導人民群眾的反封建鬥爭,推翻封建王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政權,比較徹底地完成資產階級革命任務。另一個是1861年廢除俄羅斯農奴制度,適應農奴制度的發展,保持深度農奴制度的殘餘,從農奴制度慢慢轉變為資本主義等自上而下的改善道路。這兩條道路各有特點,但從特性上看,無論是英法暴力的變化之路,還是俄羅斯1861年自上而下的改善之路,他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只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以私有制為基礎的一種生產方式代替另一種生產方式,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自上而下透過改良的道路是可能的,因為農奴和資本主義制度都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制度。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但是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對歷史發展的具體作用要用唯物主義現實地分析,不能片面強調和任意誇大。
-
4 # 執古之道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了解俄國1861改革當時的背景。
1.政治上,農奴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缺少大量勞動力,而農奴被束縛在莊園無償勞動飽受摧殘和折磨
2、軍事上,克里木戰爭的失敗激化了社會矛盾,耗費大量物力財力,很多農奴主放棄自然經濟轉向資本主義經濟生產方式。
3、思想上,出現反對農奴制和沙皇專制統治的新思潮,“知識分子”群體,揭露和抨擊訊息專制和農奴制,要求社會變革和思想解放,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4、在內外交困形勢下,上臺的亞力山大二世認識到惟有變革才能自救,他認為“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來解放農民”,強制在俄國發起了廢除農奴制的改革。
當然向來歷史上的變動只有兩種方式,自下而上的叫做革命或者暴動,自上而下的叫做改革。既然採取了自上而下的變革,說明俄國農奴的解放運動沒有取得根本成效。
而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農奴長期受封建思想的壓迫和束縛,對於皇權主義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他們經常掀起反抗貴族和官員的鬥爭,但是大多數不反對沙皇,甚至擁護和崇拜沙皇,農奴的訴求也僅僅是無償獲得土地,解除自身奴隸身份,農奴運動的分散性與自發性使得各地農民運動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力量。這也是俄國農奴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
看著俄軍革命形勢愈發成熟,但是,摧毀農奴制的力量還不具備,因此以卡韋林為代表的等人提出在儲存沙皇政權,不觸動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情況下,廢除農奴制。代表貴族利益的沙皇政府為儲存搖搖欲墜的封建農奴制度和貴族地主的政權,被迫於俄歷1861年年2月19日進行了改革。
但是,要知道1861改革並沒有滿足農民的要求,改革後僅1861~1863年就發生了2000多次的農民起義和暴動。因此1861改革並不徹底,留存了大量封建殘餘。最好將俄國1861改革與同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進行對比分析,更能分析出19世紀中葉日俄像資本主義過度的特徵。
Ps:新作者,求採納
-
5 # 歷史趣味多
一、首先來說農奴制的建立。
主角:鮑里斯
目的:俄羅斯必須走上歐洲化的道路
現狀:1、農民對莫斯科統一政府、寡頭政治或者獨裁專制沒有絲毫概念。
2、由於信仰、生活習慣,基本上沒有什麼牽絆能讓他們長久地居住在某地。
(這意味著頻繁的遷徙經常要燒燬重建,這樣也不會留下過多的情感和記憶。這導致了嚴重的結果,農民階級作為國家最後能夠仰仗的力量,其自身充滿了不穩定性,且流動性過大。)
二、和農奴制廢除相關的皇帝——亞歷山大一世
亞歷山大皇帝的威望因為他所承諾的改革達到了頂峰,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俄羅斯人都相信他們的皇帝不會辜負他們的期望;但是,隨著一個又一個的改革被撤銷,一個又一個的嚴厲措施被頒佈,人們漸漸意識到在他的統治期內他所做的唯一的貢獻是1861年廢除了農奴制度。
廢除農奴時期的農奴生活現狀
【分配給各個被解放的農奴的土地太少,除非出現豐收,否則他們無力同時兼顧自己的生活和高額的稅負,不得不受僱於他人。
並且他們辛苦工作一週有三天的勞動成果要被用來繳納高昂的地稅;如果他們沒有足夠的錢,在收租的時候,稅吏可能會售賣他們的糧食、牲畜、農機甚至房子以作抵償。
這樣做毫無疑問會出現大量赤貧。
為了不會引起災難性經濟後果,當局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鞭刑——如果不能交足地租,就要被施以鞭刑,以作抵充。
因為鞭刑,又出現一個毀滅性的階層——高利貸。】
亞歷山大二世的抉擇
現狀:
起義條幅經常被張貼在了大街小巷,內容多是:“我們受夠了飢餓,受夠了眼睜睜地看著我們的孩子被絞死,被流放,被髮配到礦山勞作。俄羅斯需要自由,如若不然,我們將揭竿而起。”
組織者不僅有底層農民、中產階級,還有一些來自最高統治家族的貴族男女,甚至一些沙皇的家庭成員也捲入其中。
正是這樣的威脅言語將亞歷山大二世1870年以後的生活變成了一場噩夢。他做了一個他的前任都不願去做的事情;他不顧貴族們強烈的反對,毅然解放了兩千三百萬的農奴。
因此無論他走到哪裡,都有被刺殺的可能。
終於1881年三月十三日,當沙皇正在開車的時候,一個炸彈扔到了他的車底下。
所幸他並沒有受傷,當他踉蹌地走出失事現場,走向被警察抓到的刺客的時候,又一個炸彈朝他飛去。
最終奄奄一息的亞歷山大二世被抬進了他的寢宮,幾個小時後便撒手人寰。
亞歷山大三世含糊的態度
亞歷山大三世由於父親被暗殺以及對自己的死亡威脅,亞歷山大三世對改革的態度模稜兩可。在他任期,他父親賜予被解放的農奴的地方自治制度被地方長官制度所取代,貴族重新控制了地方的大權。
尼古拉二世的嚴格繼承
當他在1894年十一月一日去世,他的溫文爾雅的兒子尼古拉二世登上俄羅斯王位的時候,人們希望國家從此能開啟一個新的紀元。
但這種希望沒能得到現實的支援,尼古拉二世嚴格地繼承了他的父親治國理政的相關政策。
-
6 # 文化長河中的歷史
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二世
歷史中的俄國在1861年農奴制改革史稱俄國1861年改革,這是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社會改革。十九世紀中葉,俄國還保留著頑固的落後的農奴制,使農民人格和自尊心收到嚴重的踐踏和摧殘。大量的農民被束縛在莊園,在資本主義發展的社會下,缺乏大量的勞動力,使俄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落後在西歐國家的後面。
俄國在經歷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使的俄國內外交困,使的封建農牧奴制矛盾日益激化。從而加速廢除農奴制的步伐。
那麼,俄國是如何實現從上而下進行改革的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在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使農奴在法律上有了人身自由並且有權擁有動產和不動產,還能擔任公職和工商業,地主不能買賣農奴,並且還能分到土地,同時擁有土地使用權等系列措施。
再有,在其他方面也實施了措施,比如在政治,司法,教育,思想,經濟等方面。我就不一一介紹了。特別提示一下,俄國是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還仍就保留大量的沙皇專制。
即使這樣也有不少的弊端存在,但這次改革還是有益的方面多,這樣一來維護了貴族和地主的利息,防止人民自上而下的革命運動,維護沙皇的政權得以鞏固,促進資產階級壯大發展,因次發展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發展。
-
7 # 世界史圖鑑
俄國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其實是因為對外作戰的失利,這是俄國改革的最初動力。在19世紀前期,歐洲的很多國家都進行了自己的資產階級革命,也順利的走上了資產階級道路,每一個國家的資本主義都很發達,至少對於本國對外擴張和對內加強政權統治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俄國依然處於落後的封建制農奴體制之下,限制了俄國自身的發展,也限制俄國的對外擴張,在克里米亞戰爭以後,俄國內部的矛盾再一次爆發,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迫於1861年簽署相應的宣言,使農奴脫離衣服關係,進行農奴制改革,以適應時代要求。
這當然也有現實基礎,畢竟俄國在改革之前,雖然處於農奴制社會體制之下,但資本主義的因素也逐漸發展,大工廠代替手工工場機械生產也得到普及,僱傭勞動也逐漸代替了農奴的無償義務,勞動商品經濟也有一定的發展,這都為進一步打破固有的農奴體制奠定了固有的生產基礎,而且再次發展之下,農奴剝削變得無利可圖,商品貿易開始繁榮,俄國的改革也提上日程來。
一些簡單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1804年,俄國有1200家手工工場,到了中葉就有2800家而且工人數量也不斷增加,城市工薪團體也開始形成,更重要的是,俄國是當時的資源出口大國這種貿易上的順差和逆差是俄國淪為西歐原材料供應地,俄國的國家領導人也希望可以透過改革流轉俄國在各國經濟競爭中的被動地位,當時的現實條件是俄國的農奴佔總人口的90%,除了生產力束縛之外,一旦農奴暴動,那麼國家就會被迫消耗大量的資源,這也不利於俄國的對外擴張,更主要的是在改革之前,俄國經歷30年高達1000多次的農民起義燒燬莊園,殺死地主,這些暴動甚至直指沙皇政府動搖了統治基礎。
而沙皇俄國也並非直到1861年才有人想起要改革,在很早以前,俄國的一些貴族軍官希望效法西歐進行農奴制改革,畢竟在當時啟蒙思想已經傳入俄國,而俄國現實發展受制與濃濃制和沙皇專制,使得整個社會變得戾氣很重,尤其是在克里木戰爭,俄國戰敗,俄國為此失去了在黑海保留艦隊以及在黑海建立要塞的權利,並且還要將曾經的國土歸還土耳其地位,一落千丈,這更給俄國內部的高階軍官以沉重打擊。他們真正意識到俄國有必要從固有的農農民體制中解放出來發展資本主義。
而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也認識到奴隸制的存廢問題,已經成為當時國內社會矛盾的焦點問題,所以必須要以此挽救統治危機,鞏固貴族階層的利益,防止資產積極革命的爆發,與其被推翻,還不如主動接納資產階級,階級資產階級革革新緩解社會矛盾,1861年的俄國改革就是在此時開始的。
但是1861年的俄國改革並不徹底,只是在維護沙皇專制統治的基礎之上,廢除農奴制釋放生產力,其本質依然是維護封建沙皇專制統治的。所以這一場改革也僅是資本主義發展與舊有的封建生產關係之間的一種妥協。在國內生產發展基本穩定以後,如果再一次把全部的精力放到對外擴張上,並且積極的進入歐洲事務爭奪勢力範圍,農奴制改革剛剛解放的一點生產力,又逐漸被消耗殆盡。
而且與其說1861年改革是資產階級改革,倒不如說是一場封建改革,因為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時候,俄國依然有90%的人口是農業人口,只不過他們不再是農奴,而是農民,資產階級即便在1861年改革之後的半個世紀在整個國家的佔比也不到7%。所以我們很難直接定義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資產階級改革,1861年的改革,最直接想要解決的問題,其實是俄國市場狹小,自由勞動力缺乏的原因,所謂的也僅是為了釋放農奴,使其成為自由勞動力,並進入工廠,而俄國的工業雖然有起色,但也並沒有任何可圈可點之處,否則在蘇維埃政權建立以後,斯大林也不會瘋狂的進行工業化程序和建設。
-
8 # 國際探聞
俄國在彼得大帝繼位時,就開始了向近代化邁進的步伐,學習西方先進的工業技術、科學文化,構建西方式的教學制度體系。但是,俄國長期存在的專制封建主義,深深地禁錮著人民的思想,無法脫離地主階級壟斷的農民,一生都要生活在被地主壓榨的勞動下生存,農民無法獲得自由,沙俄的生產力不能解放,這大大阻礙了俄國資產階級的發展,觸動資產階級的利益,農民的人身自由無法獲得解放,這就迫使準備向近代化邁進的沙俄統治者開始了新的革命。
由於克里米亞戰爭的影響,沙俄統治者看到了國內落後的生產力和庸腐制度的片面性,力圖聯合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使沙俄進入近代化的發展當中,但必須保留沙俄政府的存在。面對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倡導,無數的諫言以書信的形式送到沙皇的眼前。在透過檢視這些信封內容的時候,一個關於革命民族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以自下而上推翻沙皇統治的諫言被屢次提到,亞歷山大二世感覺到,實行一場以解放農奴為目的,並維護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改革迫在眉睫,為了混淆視線,沙俄故意將以維護地主階級等目的的條文刪去,騙取大眾的信任。其實,在農奴制改革進行的時候,沙皇就對那些地主階級暗送秋波,裡外勾合,所以,這場農奴制改革在最後並沒有使農奴獲得徹底的自由,相反,使農奴背上了以無盡的義務勞動來換取解放的債務,這種無盡的剝削深深的體現出地主階級勾結沙皇榨取農奴的本質。
俄國資產階級的迫切要求俄國的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和科技人員看到了西方先進的生產力和發達的機器,為了在俄國龐大的市場賺得更大的利潤,資產家們在西歐購買了一大批先進機器,但是,由於俄國農奴制的影響,一大批農民並沒有實現人身自由,他們在巨大的土地負債下為地主工作,對於這一巨大人力資源的浪費,資產階級向沙皇施加了巨大的壓力。
沙皇專制懼怕農奴起義十九世紀,由於西方的民主思想潮流席捲整個歐洲,歐洲人民反對君主制、實現民主的思想日趨彼伏,無論是君主立憲整體下的英國,還是民主共和制下的法國,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預防著君主聯合下的捲土重來所帶來的威脅。
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瞭解英國將皇帝查理處死、法國路易十六命喪斷頭臺,民主的“陰霾”一刻都纏繞在他的心裡,為了應對這種不利局面的發生,俄國沙皇開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以換取他不願看到的自下而上的起義。
農奴強烈要求獲得人身自由、土地俄國封建制社會下,農民們長期在給地主耕種勞作,他們的人身利益以及財產安全被地主無情剝削。在西方思想啟蒙運動,國內思想家的倡導下,他們開始反對沙皇專制,反對地主剝削,大肆向政府施壓以獲取自由和土地。
在俄國地主階級的影響下,農奴們結婚都要經過地主的允許,否則將會受到更加殘酷的剝削。在改革進行時,農民們發現,沙皇不僅繼續維護地主階級利益,並且這種改革十分不徹底,他們要揹負巨大的贖金來為自己贖得自由。由於自由階級人士的背叛,沙皇的武力鎮壓,使得俄國1861農奴制改革最終敲板。
總結透過俄國1861年改革的最終實現,我們會發現,這種改革完全是沙皇為穩定地主階級的不滿,以及國內資產階級的施壓和農民們自下而上起義的擔憂,進而進行的一種改革。經過改革後,農民們必須接著為地主工作從而贖取自己的人身自由,這讓農民背上了更加沉重的負擔。不可否認的是,這次改革,使俄國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邁進前進了一大步,俄國大量的手工業被機器工業取代,大量的農民在解放後轉到工廠裡做了工人,俄國的煤炭量、鋼鐵量以及重金屬的冶煉量在半個世紀後翻了幾十倍,國內的教育資金大量投入,這就使得俄國成為日後可以與英法美德並列齊驅的大國。
-
9 # 歷史大劇
一八六一年,俄國透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廢除了農奴制,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由農奴制的封建社會開始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因此,一八六一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成了近代俄國曆史的一個轉折點,那麼俄國農奴制改革的過程是怎樣的?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下:
(一)輿論準備:1856年3月30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召見莫斯科貴族時已說明了改革的必要性,承認“從上面解決要比從下面解決好些。”1857年1月3日,沙皇政府成立了農民事務秘密委員會。參加委員會的大多為大貴族地主,他們並不熱心改革,委員會沒有解決任何問題。11月20日,沙皇向維爾納省總督納齊莫夫釋出詔書,允許立陶宛3省成立省貴族委員會,要求依照以下原則調整農民和地主的關係:保留地主全部土地的所有權;地主享有世襲領地治安權;保證妥善地.全部地繳納國稅.地方稅和貨幣稅。事實上,這個詔書就是政府初步的改革綱領。這個綱領除使農民得到人身自由外,沒有觸動封建制的生產關係。該詔書發給各,並在報紙上公佈。
詔書公佈後,各省根據詔書先後成立了省貴族委員會。至1858年底,在歐俄各省,除阿爾漢格爾斯克外,已普遍建立起了貴族委員會。1858年2月,農民事務秘密委員會改組成為農民事務總委員會,負責領導改革的準備工作。它仍由大貴族地主組成,所以,改革的工作仍然沒有什麼進展。不過,省貴族委員會的成立和詔書的公佈使農奴制問題的討論公開化了,在社會各階層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由於各社會階層.各政治集團所處的政治與經濟地位不同,它們對詔書.對改革的態度以及提出的改革方案也就各異。
大貴族地主佔貴族階級的10%,卻擁有30%的農奴。他們享有高官厚祿和種種特權,是封建農奴制的堅決擁護者和有力支柱,反對任何改革。沙皇詔書的公佈,引起了他們的極大不滿。在蘇沃洛夫伯爵領導下,彼得堡委員會擬定的方案是最保守的方案。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全部土地仍歸地主所有;農民在完全服役的條件下可無限期地使用份地;保證地主對農民的支配權。可見,他們是農奴制改革的最大障礙。
資產階級化的貴族地主和他們的代言人自由派,雖然也對封建農奴制進行批評,可是自由派和農奴主同屬於一個陣營,他們並不願意從根本上推翻封建農奴制,只希望用和平手段進行一些有利於自己發展的改革。他們的綱領是“只要改良,不要革命”。著名的自由主義者卡維林說,藉著改良道路自上而下地廢除農奴制,似乎就可以在500年內使俄國國內一直風平浪靜,“一帆風順地繁榮下去”。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都對沙皇詔書表示熱烈歡迎,稱讚它“開闢了歷史的新紀元”,“是貴族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的產物”。只有少數人認為,“詔書既不利於地主,也不利於農民。”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特維爾員會主席翁科夫斯基。
由於他們的政治觀點不同,所在地區的條件不同,對改革的意見也就不完全一致。結果提出的方案和奏摺形形色色,數以百計。現已發現和研究的為370份。在這些方案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兩個:一個是特維爾省翁科夫斯基提出的改革方案。它代表非黑土地帶那些希望把自己的經濟轉到資本主義軌道上去的地主的利益。方案要求:完全廢除農奴制;透過贖買方式把土地分給農民;土地由農民本人贖買,封建地租的贖金則應由國家負擔。翁科夫斯基的觀點是當時地主中最進步的觀點。另一個方案是波爾塔瓦省波津提出的方案,它代表黑土各省地主的利益。方案規定只將宅園地分給農民,而全部土地的所有權仍歸地主。顯然,這種觀點要比前一種觀點落後多了。
儘管他們的方案各異,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維護貴族地主的利益。他們之間的衝突是同一個階級內部的衝突,他們之間的鬥爭“主要是地主內部的鬥爭,完全由於讓步的程度和形式而引起的鬥爭。
農民和代表他們利益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對於沙皇詔書,對於改革完全持另一種態度。農民以暴動回答了沙皇詔書和改革的準備工作。
革命民主派是農民利益和自由的堅決捍衛者。他們以《鐘聲》和《現代人》為陣地,不斷揭露沙皇政府改革的欺騙性和地主方案的掠奪性,猛烈抨擊自由主義者的妥協.軟弱.動搖,對人民的背叛和對沙皇政府的卑躬屈膝,鮮明地表達了對改革的態度,並提出了自己的綱領。
沙皇詔書公佈後,赫爾岑還沒有完全擺脫自由主義的傾向,搖擺於自由主義和革命民主主義之間。他在1858年5月第9期《鐘聲》上發表的文章中,一方面向沙皇表示祝賀,一方面又表示,只願意與那些堅決解放農民,並且正在解放農民的人共同前進。在改革過程中,他逐漸認識到沙皇的真面目和農奴制改革的實質,從而堅定了他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奧加廖夫擬定的“全俄新機構”綱領,要求立即廢除地主和國家對人身和土地所享有的一切農奴制特權,將土地無償地分給農民。這個綱領與沙皇詔書和地主方案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比他們更堅決。1858年初,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現代人》上刊登了自己的文章《論農村生活的新條件》。為了避開書報檢查,他在形式上對詔書作了善意的批評,而實質上是提出了一個與沙皇詔書對立的綱領。列寧高度評價了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他善於用革命的精神去影響他那個時代的全部政治事件,透過書報檢查機關的重重障礙宣傳農民革命的思想,宣傳推翻一切舊權力的群眾鬥爭的思想”。杜勃羅留波夫也在《現代人》上揭露了沙皇政府改革的狹隘性和改革內容的貧乏性,指責自由派的卑怯和叛賣,認為他們不能擔負重大的社會事業。
農民運動的高漲和革命民主主義者對改革準備工作的揭露與抨擊,在統治階級中引起了極大的恐慌。亞歷山大二世為形勢所迫不得不再作讓步。1858年10月18日,他在農民事務總委員會上作了新的指示。農民事務總委員會於12月4日根據新的指示,通過了新的綱領。其主要內容是:農民取得人身自由,列入農村自由等級;農民組成村社,村社的管理機構由村社選舉產生;地主同村社聯絡,不同農民個人聯絡;除保證農民長期使用份地外,應使之能夠購買該份地為私產,政府可採用組織信貸辦法幫助農民。雖然這個綱領仍保留了濃厚的農奴制殘餘,並以剝奪農民為前提,但是與沙皇詔書相比,它還是前進了一步。
為審查省貴族委員會提出的方案和擬定總的改革方案,1859年3月成立了受農民事務總委員會領導的編纂委員會。該委員會於8月底完成了制訂方案的工作。編纂委員會提出的份地代役租和數額與地主提出的不一致,方案引起了貴族地主的不滿。此後,經過曠日持久的徵詢意見.反覆討論和多次修改,直至1860年10月10日才將修改案交農民事務總委員會討論。委員會討論修改後,於1861年1月14日提交國務會議審批。1月28日,國務會議批准改革方案。2月19日,亞歷山大二世簽名後生效。同時,沙皇又簽署了關於廢除農奴制的宣言。這就是著名的2月19日法令。
(二)“解放”法令
1861年2月19日法令共17個檔案,其中比較重要的是:《1861年2月19日宣言》.《關於脫離農奴依附關係的農民的一般法令》.《關於脫離農奴依附關係的農民贖買其宅園地.及政府協助這些農民把耕地購為私有的法令》.《關於省和縣處理農民事務的機構的法令》.《關於安頓脫離農奴依附關係的家奴的法令》。此外,還有一些關於解決不同地區土地關係的《地方法令》.關於各種農奴工人的《補充法令》等。
《1861年2月19日宣言》是宣佈農奴制改革的第一號檔案。《宣言》承認了改革的必要性,它是由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的,但它的作者是莫斯科大主教菲拉列特·德羅茲多夫,此人也是一個大農奴主。宣言的目的是想表明這次農奴制改革的“正義性”,說“在對農奴們揭示出新的未來的時候,農奴們將會了解和感激地接受高貴的貴族們為了改善農奴的生活所做的重大的犧牲。”這顯然是美化貴族地主。
這個宣言還力圖向農民解釋,說農民由於使用土地,因而對地主履行義務,是完全必要的。宣言寫道:“如果沒有相當多的賠償或者自願的讓步,地主就不可能從農民那裡取得法律上規定讓他們得到的權利。如果使用地主的土地而不因此履行相應的義務,則是違反任何一種正義性的。”因此,宣言要求農民繼續對地主履行自己的義務,毫無怨言地忍受地主的剝削。
《關於脫離農奴依附關係的農民的一般法令》是一系列法令中根本的法令。它涉及到農民生活的兩個重要方面: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
在人身權利方面,《一般法令》規定:脫離了農奴依附身份的農民享有其他自由的農村居民同等的權利,諸如自由買賣,依法開辦和經營工廠以及種工業.商業和手工業作坊.加入行會.同業公會.有權起訴.出庭作證.參加選舉.受教育和服兵役等等。農民結婚和處理自己的家庭事務不必取得地主的同意。根據這些規定,農民獲得了“人”的權利。他們不再像牲畜那樣可以任人買賣.典押或贈予了。
在財產權利方面,《一般法令》規定:“每個農民可以遵照自由農村居民有關法規,獲得不動產和動產為私產,可以轉賣.抵押和把它們作一般處理。”不動產有兩種:一種是宅園地,農民可以贖買;另一種是耕地及其他土地(牧場.森林等),地主在保留對這些土地所有權的情況下,作為份地分給農民使用。份地數額不等,非黑土地帶,最高數額為3~7俄畝,最低為1~2.33俄畝;黑土地帶,最高者為2.75~6俄畝,最低為2,200平方沙繩至2俄畝;草原地帶根據各省農作物性質來定。農民可將份地贖買為私產,但須向地主繳納大大超過土地價格的贖金。同時法令還規定,如果現有份地超過最高數額時,地主有權割去超過部分。據統計,在非黑土地帶,割地佔改革前農民使用土地的9.9%,而黑土地帶21省則26.2%。
不僅如此,農民贖買份地之前,還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交納貨幣代役租和工役租。這樣的農民稱臨時義務農。農民在徵得地主同意,將份地贖為私產時,才終止臨時義務,成為自主農。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農民雖然人身得到了解放,但在經濟上仍然處於對貴族地主的依附地位。
除此之外,根據法令規定在農村建立起來的一系列管理農民的機構,如村社.張.鄉理事會.鄉法院以及選出的村長.徵稅官等,特別是袒護地主的調停官的設立,使貴族地主對農民的壓迫更合法化了。貴族地主除了藉助沙皇政府的武力來鎮壓農民的反抗,又有可能以調停官吏和管理農民機構的人來規勸農民,讓農民安分守己,好好履行他們對地主所承擔的義務。
關於國有農民和皇室農民的改革,沙皇政府按照2月19日法令的基本原則,頒發了單行條例。國有農民可以完全保留其全部份地,這種份地的面積往往超過一般地主農民的份地。他們在贖買份地以前,仍然要照舊繳納代役租。皇室農民的人數約有100萬,他們的份地必須分期贖買,因為作為“頭號地主”的沙皇,不願白白地把土地還給農民。
關於農奴工人和領有制工人的解放則依據《關於脫離農奴依附關係的農民的一般法令》以及有關贖買條例進行。所謂農奴工人,是指以工人身份在其領主的工業企業中服徭役的農民。只有在農奴制改革前就已利用過土地的農奴工人,才能得到份地,否則不能領到份地。所謂領有制工人,主要是指在工廠和礦山工作的“工匠”。如果他們以前利用過耕地,也都可以領受份地,在完成賦役的條件 ..........
-
10 # 飛奔而來的橙子
自上而下的改革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權力在中央手裡。
為什麼有的改革時改革,有的改革是革命的,這就是國情的不同了。
俄國沙皇的權力一直很大,所以俄國要進行資產階級改革,首先是沙皇一定要認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
(圖為亞歷山大二世↓)
亞歷山大二世是如何認識到的呢?
很簡單,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大敗。
這是一場比較現代化的戰爭,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的差距一目瞭然。明明是在俄國家門口,英法勞師遠征,偏偏是英法勝了,俄國敗了。
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俄國國內知識分子要求進行改革,但是他們手中沒有權力,也推翻不了沙皇。
不過,亞歷山大二世失敗後,也認識到俄國現在又落後了,便起了改革的念頭。
為什麼說“又”呢?
彼得一世的改革也是在彼得一世見識到西歐國家的先進性以後才開始的。
俄國畢竟是位於東方,和西歐的交流並不是那麼方便,中間又隔著蘇聯德國這些封建國家,除非是有意,否則很難接收到西歐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
在亞歷山大二世意識到俄國的落後以後,便開始準備進行改革。
此次改革和彼得一世的改革的不同之處在於,亞歷山大二世需要更多的照顧貴族的利益。
(圖為彼得一世↓)
雖然俄國是君主專制國家,沙皇權利巨大,但改革觸動了掌權派的利益以後,沙皇也堅持不下去。彼得一世為什麼不在乎呢?因為當時的貴族勢力並不強大,比亞歷山大二世時期要弱的多,也更好掌控。
這就是為什麼俄國的資產階級改革如此不徹底的緣故了。
而且,這次改革雖然增強了俄國的國力,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其前進的阻礙其實一點都沒有消失。
若是再有一個雄才大略的沙皇,在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革,俄國也不會既落後又腐朽。
不過話說回來,封建專制國家反應遲鈍也是正常的事。清朝被打了那麼多次,小農經濟仍然頑固的存在,100年的時間都沒有消失;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持續了半個世紀;日本變革較快,不過其落後的思想文化日後仍然對日本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只有徹底的革命,才能在短時間內一定程度上打破阻礙社會發展的枷鎖,比如法國大革命。
十九世紀中葉,俄國還儲存著野蠻落後的農奴制。大量勞動力被束縛在莊園裡,資本主義工業發展因此缺乏必需的勞動力。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也大大落後於西歐國家。經過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鉅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大量資金。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回覆列表
1861年俄國沙皇亞力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這次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鉅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大量資金。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國曆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同時,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殘餘,對俄國社會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
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特點:
1.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旨在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擴大市場,鞏固沙皇統治;
2.保留了大量封建殘餘。
美國黑奴制的廢除同俄國農奴制的廢除的異同點:
1、相同點:
(1)時間相同:均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
(2)結果相同: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擴大了市場,兩國均在改革後強盛起來,同時,都保留了一定的殘餘。
2、不同點:
(1)廢除方式不同:美國以革命的方式,透過釋出總統令廢除;俄國則是以改革的方式,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2)目的不同:美國為了進一步促進資本主義發展,擴大市場,增加勞動力而廢除黑奴制;俄國則是為了進一步鞏固沙皇政權。
俄國1861年改革歷程:
1.背景:
(1)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落後於西歐各國。
(2)農奴制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3)農奴暴動威脅沙皇統治
2.直接原因:
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慘敗
3.過程:
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迫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
4.目的:
為擺脫農奴制危機,維護地主階級利益。
5.內容:
(1)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2)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
(3)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拿錢贖買到一塊份地。
6.意義:
(1)性質: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2)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克里米亞戰爭:
克里米亞戰爭,是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爆發的一場戰爭,土耳其、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終,從而引發了國內的革命鬥爭。這場戰爭中英法聯軍使用了線膛槍、蒸汽船,大大提高了陸海軍作戰效能,鐵路和電報也使軍事行動的後勤指揮產生了革命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