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哈尼德德

    BAT壟斷電影全產業鏈

    如今,線上票務市場正處在高速發展的階段。有資料統計,2018年中國電影線上票務佔據整個國內電影出票渠道83%的份額,市場規模約為550億。

    在如此大的發展規模下,市場牢牢地被貓眼和淘票票兩大寡頭壟斷,貓眼背靠騰訊影業,淘票票背靠阿里影業,三大巨頭中僅剩愛奇藝影業沒有屬於自己的線上票務平臺,這樣來看,愛奇藝入局已經是必然趨勢。

    一方面是看重了巨大市場發展規模下所帶來的營收,以及對愛奇藝影業推動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加上這一環節,BAT三家就都實現了從出品、發行、宣傳、售票到衍生品的售賣的一整條電影全產業鏈的壟斷。

    從市場上來看,目前國內沒有一個企業的體量是能與BAT抗衡的,而且未來也不會出現;從政策角度看,各上層的領導頻繁會見各位BAT大佬說明了什麼?國家的重視無疑是BAT能夠佔領影視行業頭把交椅的最大因素。

    在這種強勢壟斷下,過去我們所認為的那些電影行業的大佬,如萬達、光線、華誼等,目前也都已經慢慢被BAT“私有化”。

    大佬尚且是這樣,小公司就更不用說了,除此之外別無選擇,要麼站隊,要麼被滅!

    BAT壟斷下,影視公司必須練就眼力見縫插針!

    如今,在網際網路和大資料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今天,BAT在影視行業的佈局也已經深入到了各個方面,無論是上面說到的電影,還是自制劇、網大甚至院線電影,BAT都在發力,而且是全產業鏈壟斷。

    不過這種全產業鏈發展格局也會是推動整個行業發展大的必然趨勢,在形成壟斷的格局下,各公司必須擠破了頭“上位”被各位爸爸看到,才有活下去的機會,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自然優勝劣汰,院線、網劇、網大行業都將會面臨無數次的洗牌。

    對於傳統影視公司來說,如果不能滿足BAT的需要、明確自己的定位,將會必死無疑。

  • 2 # 兔子影片

    我覺著會造成以下幾種後果:

    一、演員變少,失業下崗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電影行業中存在的企業併購狀態日益成為企業投資的重要渠道。不僅能夠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還能加速中國電影產業結構的調整,但同時也面臨著壟斷的風險

    二、壟斷產業鏈

    影視公司擁有自己的內容生產團隊,可以自己生產電影,然後自己進行發行和放映。但此種模式的缺點就在於極易造成壟斷。

    比如說影院排片率先選擇自己生產的電影,比重較大。而對於其他的電影則會出現排片率極低的情況。特別是類似於萬達這種影響力極大的公司,一旦出現以上所述情況,將會對其他非全產業鏈模式的公司造成極大的壓力,也勢必不利於電影行業時間的平衡發展,同時也是對消費者權利的侵害。

    三、其他產業競爭變大

    對哪些利於公共利益或者對市場競爭的影響利大於弊的企業併購並不加以限制,但是對於“利於公共利益”或者“對市場競爭的影響利大於弊”的界定標準並沒有具體的規定。

    四、價格上漲

    ①產品銷售價格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例如10年或20年)被壓低到產業的平均成本以下;

    ②由於企業只能得到遠低於正常水平的利潤,因而產業僱傭的勞動力(含被僱傭和自僱傭),以及其他非專業化和潛在可轉換的生產要素的報酬也長期處於正常水平以下;

    ④即使在低收益的壓力下,勞動力和企業等本來具有潛在流動能力的生產要素,仍難以向其他產業順利轉移,脫離原行業的過程非常緩慢;

    ⑤這些存在問題的原子型產業的產出較之其他產業對經濟景氣迴圈更不敏感,而價格卻更加敏感和多變,產業的“平均”狀況趨於惡化。 中國目前有三萬多家白酒廠,這是一個過度競爭的行業,在這樣的行業環境中,存在慘烈的競爭。在大部分白酒廠家都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做牌的情況下,競爭的無序是顯而易見的,造成數量的大幅增加,而質量卻好壞摻半,假酒害人的事情,也有發生。就是最好的例子。

  • 3 # 白天黑夜交錯

    壟斷有利也有弊一方面,規模的擴大可以改進效率、降低成本;但另一方面,過大的規模又可能形成壟斷,反而降低市場的效率。

    從危害後果上來講,壟斷行為往往有以下幾點主要危害:

    2、影響行業企業間的公平競爭。市場競爭應是公平競爭、誠信競爭。要想公平競爭就要反價格壟斷,形成了價格壟斷就不可能是競爭的。一個行業內部分企業的價格壟斷必然會造成對該行業內其他企業的不公平競爭,一個行業的價格壟斷行為同樣也會影響其上下游行業的整體競爭狀況,從而導致實施價格壟斷的行業企業獲得非法的競爭優勢,同時實施價格壟斷的行業企業的聯合也會打擊該行業潛在進入者,從而維護價格壟斷實施者的整體利益,這樣就對其他行業企業形成了不公平的競爭,破壞了正常的企業行業的競爭秩序。

    3、影響消費者福利的提高。價格壟斷行為使消費者面臨損失。微觀經濟學揭示,壟斷企業和競爭企業所決定的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是不同的。競爭企業是在價格等於邊際成本處進行生產,而壟斷企業則在價格高於邊際成本的地方進行生產。因此,壟斷產量會低於競爭產量,而壟斷價格會高於競爭價格。這就是說,壟斷透過控制產量來操控價格,將給消費者帶來兩大損失:一是價格方面的損失。消費者在購買相同數量的產品時,要比競爭條件下接受更高的價格。消費者這部分損失因壟斷者限制產量、抬高價格而作為一種壟斷利潤轉移給了壟斷者,或者說被壟斷者剝削走了。二是消費者在購買數量方面的損失。消費者不能以同一價格購買到足夠數量的商品。

    4、影響經濟執行效率和科技進步。行業企業的價格壟斷實施者不論是限制了同行業競爭者的競爭還是限制了行業上下游經營者之間的競爭,都會對本行業和相關聯行業造成利益固化,缺失了同行業之間的正常競爭,必然整個經濟執行效率就難以提高。價格壟斷實施所造成的競爭缺失和市場主體的壟斷利益固化,容易造成企業創新意願的降低,從而阻礙社會整體的科技進步速度。

  • 4 # 平美影視精選

    影視播放行業如果被壟斷,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現在不知道,看看 70 年前好萊塢怎麼做的吧!

    什麼是壟斷?製片公司和院線聯合在一起就是壟斷了麼?這個事情的邊界其實從來都不清楚:早在 70 年前,好萊塢也經歷了對這些問題的長久爭論:來自獨立製片公司、獨立院線對同時擁有製片和院線的電影巨頭壟斷行為的控訴,最終促使美國政府頒佈了著名的 " 派拉蒙法案 ":嚴令禁止了製片與選線的垂直整合,好萊塢巨頭的輝煌壟斷生涯也就此暫時告一段落。

    本文透過梳理派拉蒙法案的起因、發展和結局,帶你瞭解這宗對好萊塢電影產業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事件,但並不會給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帶來參考——我們都知道原因。

    " 第一次 " 派拉蒙案起因:" 打包銷售 " 強買強賣

    事情最早發生在 1921 年 8 月 30 日,當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提交了一份控訴檔案,指控名人-拉斯基公司(Famous Player-Lasky Corporation)強買強賣:即以 " 打包銷售 " 的形式將放映商並不想要購買的影片強賣給人家。

    儘管當時案件的重點是在於對 " 打包銷售 " 的調查,卻也不可避免地將大型電影公司對影院的所有權推上了風口浪尖——控訴中同時也指控名人-拉斯基公司利用影院兼併來威脅放映商購買並排映派拉蒙公司(注:派拉蒙公司於 1916 年被名人公司和拉斯基公司聯合收購,並作為新公司發行業務的經營者被保留下來)代理發行的影片。

    一位在紐約獨立經營影院的管理人控訴了名人-拉斯基的掠奪性戰略:在一次影片複製的交易中,這位獨立經營者拒絕了派拉蒙提出的一份為期五年的打包銷售協議。隨後不久,派拉蒙就該獨立影院所在地的街對面修建了一家影院,並透過打價格戰的方式輕鬆擊垮了這家獨立影院。

    這裡就可以看出,垂直結構的大型電影公司,在同時擁有製作部門與院線的情況下,在壟斷電影市場是有著巨大的天然優勢的。然而,大公司有大公司的生存方式,獨立公司也不甘坐以待斃。

    因此,在蒐集了超過 17,000 頁的證詞和 15,000 頁的文字證物之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於 1927 年正式將上述的 " 打包銷售 " 行為宣判為 " 一次徹頭徹尾的不平等交易 "。

    這件史稱 " 聯邦貿易委員會與名人-拉斯基等公司的對決 " 的案件印發了對 " 打包銷售 " 的禁令,這一禁令於 1927 年 7 月 9 日正式生效。而財大氣粗的名人-拉斯基公司面對這一判決,則選擇了拖延。在兩次獲得延長期後,1928 年 4 月,名人-拉斯基公司終於向聯邦貿易委員會提交了報告,然而當時實力雄厚的電影巨頭在報告中傲慢地否認一切指控,甚至不承認其控股的派拉蒙公司有打包銷售的行為。

    這份報告激怒了聯邦調查委員會,他們拒絕接受這份報告,並宣佈將透過國家的反托拉斯訴訟來強制執行對 " 打包銷售 " 的禁令。

    美國電影製作與放映協會(簡稱 MPPDA)

    隨著調查的深入," 戰火 " 很快蔓延到了整個好萊塢。

    1930 年,美國司法部將美國電影製作與放映協會(Motion Picture Producers and Distributors of America,以下簡稱 MPPDA)的 10 個成員——包括派拉蒙-名人-拉斯基公司(Paramount - Famous - Lasky Corporation)、米高梅發行(Metro- Goldwyn - Mayer Distributing Corporation)、環球電影貿易公司(Universal Film Exchanges Inc.)、FOCUS(Fox Film Corporation)等——一齊告上法庭,指控這 10 家電影公司壟斷了美國國內 98% 的電影發行業務。

    1929 年 10 月,紐約州的聯邦地方法院判決並沒有批准司法部對 " 打包銷售 " 行為的整改要求。結果一出,司法部和好萊塢都不滿判決,同時上訴到了美國最高法院。

    1930 年 11 月,美國最高法院終於宣佈,好萊塢的 10 家發行公司違反了反壟斷法。

    本以為最高法院的判決會終結這種強買強賣,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 大蕭條 " 趕在判決執行之前到來了。

    " 大蕭條 " 推遲了 " 世紀判決 " 的執行:羅斯福政府叫停反壟斷禁令

    1929 年,美國開始了發展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受 " 大蕭條 " 影響,好萊塢的製片廠們遭受到了財政上的巨大損失。當時執政的羅斯福政府認識到,在這樣一個非常的時期,打壓一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無論對經濟還是國民計程車氣都是很大的打擊。好萊塢藉此機會尋求庇護—— 1933 年,MPPDA 與羅斯福政府達成一項協議,成為了《國家工業復興法》的受益者。

    政府同意撤銷最高法院的禁令並叫停反壟斷案件的審判,作為交換,好萊塢的製片廠們必須在勞動工會組織中保持正面、積極的態度。《國家工業復興法》甚至允許 MPPDA 自行起草行業法規,等於給了打包銷售一個官方許可。

    直到 1935 年最高法院宣判《國家工業復興法》違憲,好萊塢的製片廠們才失去了政府的保護。

    在這幾年中,好萊塢不僅成功地拖延了反壟斷案件的負面影響,還變本加厲地從獨立放映商和製片人那裡攫取了更多的利益。

    烽煙再起:" 八大 " 面臨重新指控

    好萊塢很早就意識到,羅斯福政府的庇護只是暫時性的,一旦經濟形勢好轉,《國家工業復興法》失效,餘怒未消的聯邦貿易委員會必定會捲土重來。因此,從 20 世紀 30 年代中期開始,好萊塢的大製片廠們開始有計劃地增加超級大片的產量,寄希望於影片質量的整體提高能夠儘可能緩和政府的反壟斷情緒。

    然而事與願違,幾年下來,好萊塢並沒能產出幾部票房、口碑雙豐收的 " 盛世影片 ",原本安撫政府情緒的計劃看上去岌岌可危。

    1938 年,觀眾和媒體對於影片質量的不滿情緒將好萊塢包圍,在第一季度結束時,好萊塢的八大電影公司利潤總額下降 47%,愁雲慘淡。

    八大電影公司的低迷給了政府 " 可乘之機 "。1938 年 7 月 20 日,美國司法部提出了對好萊塢寡頭壟斷的指控,被告包括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注:指當時好萊塢的 8 家電影企業,包括擁有影院的 " 五大 " ——派拉蒙、米高梅、華納兄弟、20 世紀FOCUS、雷電華和不擁有影院的 " 三小 " ——環球、哥倫比亞、聯藝)、25 家它們的附屬公司以及在這些公司任職的 132 名決策人員,均以壟斷中的限制交易罪名被起訴。

    與 17 年前不同的是,這次好萊塢對指控早有預判。大約在司法部指控提出的一個月之前,製片廠們就聯合建立了一個由電影製片人組成的行業調解委員會,為這場訴訟做準備。

    因此,就在司法部提交控訴檔案的同一天,MPPDA 釋出了一份宣告。與第一次的傲慢無理不同,這次好萊塢的反應要圓滑的多。在宣告中 MPPDA 表示好萊塢樂於接受 " 司法的檢驗 ",熟悉好萊塢歷史的人們都知道,這種訴訟將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這給了好萊塢緩衝的機會。

    突如其來的談判:壟斷仍然存在

    審判開始之前,美國司法部態度強硬,這是從多年與自大而又善於玩弄法律手段的好萊塢周旋的經驗中總結出的。司法部表示:除非電影公司完全取消 " 打包交易 " 並對放棄對影院的控制權,否則他們不會與好萊塢進行和解。

    派拉蒙案的審訊於 1940 年 6 月 3 日在紐約州的聯邦法庭進行。出人意料的是,在預審僅僅過去兩週之後,出於輿論壓力的考慮,好萊塢的代表們選擇尋求談判。在被酷暑席捲的紐約,製片廠與司法部的談判持續了數月。在夏季結束之時,雙方律師達成協議的一部分細節被媒體披露。在報道中可以看到,與審訊開始之前的強硬態度不同,司法部在一些關鍵問題上還是做出了讓步,這其中就包括允許製片廠保留他們對院線的所有權,以此交換來的是製片廠同意進行有限制的打包銷售。

    具體條件為:

    1. 短片不能和長片一同打包。

    2. 打包銷售的電影數量不能超過五部。

    3. 預購前,買方將有權觀看他們將要購買的電影。所有買家每兩週派出代表參加一次特別展映會以決定是否購買這些電影。

    4. 監督這些條款的執行的一個委員會將會成立。

    如果製片廠遵從以上 4 點,那麼司法部就將允許其進行打包銷售,並撤銷所有其他的反壟斷訴訟。隨後,派拉蒙案的審判就取消了。

    協議一公開,好萊塢和司法部都宣稱自己是判決的勝利方。儘管做出了妥協和讓步,但毫無疑問的是,製片廠們在派拉蒙案的第一階段得以全身而退。整個訴訟的焦點—— " 打包銷售 " 雖然收到限制,但並未被完全取締。同時," 五大 " 保留了其對院線的所有權,只要製片廠保證不再進行過去那種掠奪性的競爭,並確保不會在未得到聯邦允許的情況下進行院線的擴張,那麼政府就不再要求他們出售旗下的影院。至此,派拉蒙案暫告一段落。

    獨立放映商的抗爭:獨立電影製作人協會成立

    製片廠和政府之間達成的協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但是美國電影行業的競爭狀況,然而這一判決結果卻引來了獨立影院經營者的強烈不滿,他們認為司法部應當與他們站在一邊(事實也確實如此),因此對司法部做出的妥協表示抗議。

    西北影院聯盟(The Allied Theatre Owners of the Northwest)在明尼蘇達提出一項議案,要求州政府宣佈和解協議無效。這場好萊塢 " 五大 " 與明尼蘇達放映商之間的對決以製片廠的勝利而告終。與此同時,在國會,來自西弗吉尼亞的參議員馬修 · M · 尼利提出了反 " 打包銷售 " 的議案,試圖將一切打包銷售行為都判為違法。

    對於和解協議,獨立製片人更是震怒——他們指責政府在反壟斷行動上面反覆無常。畢竟從結果上看,無論是打包銷售還是產業鏈的垂直整合都未能在協定中得到解決。五部電影的打包相比起楚科爾全盛時代打包確實是個相當大的讓步,但對於獨立製片人而言,此類變化根本無足輕重——其實就連 " 雙片制 " 在他們看來也是不可容忍的,更別提在這項協定下,他們的電影必須和另外四部 B 級片打包在一起銷售,這實際上和之前根本毫無區別。

    種種對政府和大製片廠的不滿直接促成了後來獨立電影製作人協會(The Society of Independent Motion Picture Producers,以下簡稱 SIMPP)的誕生。

    最終的判決:" 八大 " 輝煌壟斷生涯落下帷幕

    獨立製片人的反壟斷抗議給了美國政府巨大的壓力。於是,1944 年政府正式重啟派拉蒙案。案件的結果於 1946 年 1 月在紐約聯邦法庭宣佈:好萊塢的八大電影製片廠被判有罪,罪名是透過打包銷售來進行限制交易,打包銷售被禁止。但同時,判決並沒有對垂直整合進行限制," 五大 " 的院線得到保留。

    判決結果一出,依然是雙方都不滿意的節奏,於是官司鬧到了最高法院。1948 年 5 月 4 日,最高法院作出了明顯有利於獨立電影人的建議判決——同意之前的法定裁決,認定製片廠們違反了反壟斷法,並將派拉蒙案發回紐約聯邦法院重審。

    在經過三十多年的爭議之後," 打包銷售 " 終於在最高法院的判決之下,退出了歷史舞臺,從此以後影片必須單部銷售。紐約地方法庭的判決為持續了三十年之久的打包銷售與好萊塢大製片廠的垂直整合畫上了句號。

    雷電華是第一家服從判決的公司,承諾在一年內將院線業務給剝離出去,開創了大製片廠垂直分離的先河。其後雷電華變成了兩家公司——雷電華影業和雷電華院線。製片人出身的霍華德 · 休斯自然選擇留守影業,並將院線賣出。

    隨後,派拉蒙成為了第二家自願屈從於院線分離條款的影業,並於 1949 年 2 月 25 日簽訂了同意判決書。然而儘管派拉蒙將其在美國本土的院線賣了出去,它依舊可以保留其在加拿大持有的 370 家影院以及其他海外院線。

    五大巨頭中的其餘三家則依舊態度強硬,並表示將奮抗到底。在米高梅成立二十週年的慶典上,米高梅公開表示:" 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努力積累公司的財富,我們將為保住他們全力以赴。" 米高梅向司法部提出:儘管最高法院宣佈了打包銷售屬非法行為,垂直整合本身卻一直是合法的。

    二十世紀FOCUS同樣也為垂直整合進行爭辯,想透過同意關閉臭名昭著的地方壟斷影院來獲取整條院線得到保留的機會。政府則將所有提議悉數駁回,並表示非常樂意在法庭上解決這一爭紛——畢竟對於院線的垂直分離已基本上是板上釘釘了。

    終於在距離起訴日期十一年又一個星期的 1949 年 7 月 25 日,隨著聯邦法庭最終判決的到來," 派拉蒙案 " 正式結束。

    尾聲:一個時代的終結

    受派拉蒙法案的實施和電視媒體崛起的衝擊,50 年代開始,電影開始走下坡路,這其中就包括當時好萊塢 " 五大 " 之一——雷電華的徹底關閉。在這蕭條的一二十年中,學術界也開始出現各類文章,將矛頭對準了政府力量對市場經濟的介入。

    1979 年,《哈佛法律評論》刊登的一則研究表明,政府禁止捆綁銷售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市場效率的降低;1981 年,經濟學者 Michael Conant 在分析了自 1949 年至 1979 年電影業各項經濟資料後發表道,儘管派拉蒙法案為獨立電影人創造了一個更為自由的商業空間,它實際上加劇了電影市場的不完全競爭程度。

    這種情況直到 1980 年羅納德 · 里根宣誓就職美國總統後,才得以改善。里根總統的任期被認為是美國曆史上對壟斷的態度最為開放的一段時間。從里根總統收拾行囊前往白宮開始,製片廠們逐漸重新獲得了向放映市場垂直整合的許可——從 1981 年至 1989 年,美國總統羅納德 · 里根採取了自由放任的經濟措施,舊的反壟斷法案開始逐步瓦解。

    首先是聯邦法官 Palmieri 准許了 Loew"s 院線 ( 原米高梅旗下,派拉蒙案後拆分出 ) 自 1980 年發起的允許它重返電影製作與發行業的請求。一年後,哥倫比亞影業也發起了併購院線的申請——這次是購入 Walter Reade 院線 48% 的股份。

    這幾起併購案的結果是好萊塢出現了大規模的 " 垂直整合案 "。1986 年,派拉蒙案的被告之一華納兄弟向法院申請完全解除其禁令,這樣他們就可以吞併幾家院線。雖然受理上訴的法院一開始只同意暫時解除禁令,但最終,它將完全撤銷了原來案件中對華納兄弟的判決,這樣,華納兄弟就毫無障礙地得以重返放映市場。直到這個時候,派拉蒙法案這一時代的產物,才徹底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結語:

    派拉蒙法案的成因並不只在電影產業:從 1929 年首次爆發,到 1986 年最後終結,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法院基於法律的判斷,經濟、輿論、市場體制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它——甚至,美國政府在派拉蒙法案上並不只是為了打擊壟斷,更重要的是控制好萊塢所掌握的話語權。在電視成為新的輿論戰場後,派拉蒙法案也應時失效。

    在電影行業,壟斷不是一個容易判斷的問題,也很難取得共識:不同的立場、環境、時代,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判斷。作為消費者,我們會覺得一切侵犯觀眾利益的行為,都是應該被控制的,可是作為支撐電影產業的企業實體,謀求(或者故意不謀求)合法的利益,看起來也沒有什麼錯。

  • 5 # 大頭亦

    談談個人的見解,不喜勿噴!

    一、對消費者或者是使用者的經濟自由的限制。

    一個行業被壟斷是可怕的。如何壟斷?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大家都不能經營或者大家沒有這方面的資源,只有某一家或者某個個體有,消費者只能透過特定一家來獲取。現在的影視播放行業是個大熱門,面臨即將到來的5G時代,不得不說,影視播放行業是一個趨勢。如果出現了壟斷,那麼就意味著,我們只能用一個軟體的影視播放,這對於我們來說是痛苦的。騰訊、愛奇藝、優酷、樂播等等,各有優缺點,各有特色,出現壟斷後,我們將不再有選擇權。這大大限制了我們的消費自由。換句話來說,我愛買啥就買,勞資有錢,任性的時代過去了,不爽是肯定的。

    二、可能會出現影視播放行業的下滑。

    壟斷就意味著不再有競爭意義了。一個在好的企業,如果失去競爭,失去鬥志,失去危機意識,那麼它離倒閉也就不遠了。如果沒有競爭,不用考慮怎麼去經營就有收入,你覺得這樣的產品出來會有多好的效果呢。比如說現在的媒體行業,網路還沒有這麼發達之前,自媒體還不盛行的時候,大多數人是透過新聞來了解國家大事或者國際大事的,但是真實性又有多少呢?我不是說他不好,關鍵華人報喜不報憂的思想處處可見。沒競爭、不經營、質量差、使用者體驗差,這樣又能支撐多久呢?、

    三、大大提高了影視播放行業的門檻。

    當一個企業出現了一個時代的標誌,它的地位可想而知。香餑餑大家都想吃,想的人多了,門檻自然而然就高了。各種各樣的現象不用想象都知道。比如,現在的國企單位、機關單位或者某些個別單位,大家肯定都是想過進去的。我曾經就考過公務員,說實在,很難考。筆試、面試加起來就比較麻煩,關鍵最後還不一定是你的。其中的門門道道,我這裡也是不好說的。有時候出現得崗位就是為某些人特意留的,你在優秀都沒有用的。

  • 6 # 雲離天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電影行業中存在的企業併購狀態日益成為企業投資的重要渠道。不僅能夠緩解企業的資金壓力,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還能加速中國電影產業結構的調整,但同時也面臨著壟斷的風險。

    2012年萬達收購AMC影院成為亞洲最大的電影院線,也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影院線運營商。萬達規模的擴大則是最好的例證。但是由於美國《謝爾曼法》的規定,不允許存在全產業鏈的電影公司,萬達在美國很難在電影製作和電影發行方面進行開拓。

    而中國《反壟斷法》對此並沒有相應的限制,萬達憑藉著法律漏洞形成了“製作-發行-放映”一條龍的全產業鏈佈局。

    當然在國內,類似於萬達這種格局並不是僅此一家,華誼兄弟、博納、耀萊等製片公司都在走這條道路,這似乎已經成為國內影視公司發展的普遍模式。

    全產業鏈模式的優劣之處

    在這種全產業鏈模式下,影視公司擁有自己的內容生產團隊,可以自己生產電影,然後自己進行發行和放映。但此種模式的缺點就在於極易造成壟斷。

    比如說影院排片率先選擇自己生產的電影,比重較大。而對於其他的電影則會出現排片率極低的情況。特別是類似於萬達這種影響力極大的公司,一旦出現以上所述情況,將會對其他非全產業鏈模式的公司造成極大的壓力,也勢必不利於電影行業時間的平衡發展,同時也是對消費者權利的侵害。

    電影行業壟斷的前車之鑑

    1890年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案對電影公司可能存在的違法行為進行調查。此案件的背景則是大片廠形成了全產業鏈模式,對整個過程進行了垂直壟斷,透過製造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來進行謀利。

    此後,大片廠的不公平競爭導致院線被上訴至美國最高法院,裁決要求其放棄電影放映的業務。

    由此,電影行業的垂直壟斷模式在美國被禁止,更多的製片人和片廠不再受大片廠的影響。經典的好萊塢時期的製片廠制度逐漸土崩瓦解,這一時代形成的製片模式、發行方式、明星制,電影審查等方面均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電影行業的產業結構也隨之調整,電影公司之間的競爭也向更加公平的方向發展。

    中國法治缺陷

    電影行業在中國起步較晚,同時《反壟斷法》對電影行業的規制也涉及較少,即使該法於相關的法律法規有涉及,但是其規定仍有其籠統之處,原則性的要求不具有較大的實踐操作性,並且會給相關的機關以較大的自由裁量權。

    一、審查標準不具體

    例如《反壟斷法》中關於相關市場的認定具有模糊性,僅將“競爭”作為認定的關鍵詞。對於這些重要名詞的概念不加以明確將會導致執法機關執法效果的不確定性,企業併購結果的不可預測性也會增加。

    二、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界定標準不明晰

    中國《反壟斷法》規定,對哪些利於公共利益或者對市場競爭的影響利大於弊的企業併購並不加以限制,但是對於“利於公共利益”或者“對市場競爭的影響利大於弊”的界定標準並沒有具體的規定。

    壟斷產生,須扼之於搖籃

    據時光網2016第三季度內地電影市場大資料報告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院線排行榜前三名分別是萬達院線、大地院線和上海聯合院線,其收入分別是13.7億、8.6億和8.1億。季度佔比分別是13%、8.1%和7.6%。

    儘管萬達院線相對於大地院線和上海聯合院線來說佔據優勢,但是其還並不能構成壟斷。但是按照這種發展趨勢,在沒有得到有效的規制的情況下,不久之後壟斷局面產生可能會凸顯的更加明顯。

    對於目前的中國來說,電影行業的壟斷雖然是一個為時尚早的話題,但是此次萬達華誼之爭則是對整個行業防壟斷的最好提醒,需要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壟斷。

    首先應該明確“相關市場”“利於公共利益”“對市場競爭的影響利大於弊”等方面的相關概念和界定標準,加強電影行業的實質審查標準。

    其次,公權力不能濫用,但是政府應該加強宏觀調控。在現階段,政府可以借鑑歐美國家的經驗,把製片公司對於院線的掌握控制在一定的市場限額之內,如果製片公司對院線佔有的額市場比重超過一定的份額,就應該加以限制。

  • 7 # 撻哥看劇

    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影視播放行業如果被壟斷,會有兩種壟斷方式,一種是線下,一種是線上。

    先說線下

    線下院線壟斷,即所有新片源都由一家院線公司進行播放,其他院線的議價權及拿到的片源很少。該院線壟斷了絕大部分的線下院線,在排片上就有了更多的話語權,院線有可能會完全根據市場效益預估去進行排片,這樣一來,很多不適合院線播放的小製作、文藝片等就可能會遭到院線打壓,從而更加無法得到曝光機會。觀眾的口味也可能會受到院線排片的影響而逐漸呈單一化。

    再說線上

    線上的影視播放壟斷,則是絕大多數新的好的片源都被某一家播放平臺所壟斷,可能出現的問題是一樣的,即該平臺能夠有更大的話語權決定給哪部片更多的曝光流量,這樣一來,觀眾觀看的片子會極大的遭受內容平臺的左右。

    當然,這兩種情況都會出現因話語權的極度擴張而導致的胡亂定價,播放單價上漲的問題,對觀眾來說,也不是一個好現象。

    無論從文化產業的發展,還是從受眾的需求來看,百花齊放才有助於文化產業、影視產業的蓬勃發展,而一家獨大的情況,帶來的風險更大於機遇。

  • 8 # 可樂愛吃雞

    壟斷的弊端:

    1、行業壟斷導致有效投資不足

    但是其中一點就是很多高利潤的行業都是市場禁入的壟斷行業,這些行業中,壟斷導致低效,造成了這部分利潤反映不出真實的利潤狀況,成為極大的浪費,同時這也極大的挫傷了資本的投資熱情,這樣就造成所謂的“資本罷工”,強化了投資市場低迷。

    2、行政壟斷滋生腐敗毒瘤

    在當前國內市場出現的大量壟斷行為中,行政性壟斷無疑佔據首要位置。由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濫用行政權力所實施的限制競爭行為。

    行政性壟斷由於行政權力的介入,使得它比自然壟斷、行業壟斷對市場公平競爭的危害性更大,特別是少數腐敗分子利用具有公共事務管理的權力。

    如果“給錢”才能辦事,壟斷成了腐敗的溫床,這不僅影響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使政府信用遭到損害,失信於經營者。

    壟斷拉高成本,降低競爭力。同時,影響消費者福利的提高。

    壟斷的好處:

    1、規模經濟:這是壟斷的一大理由,由於壟斷導致獨家經營,所以規模大,能夠達到MES(最低效率規模),從而可以低成本生產。這個對社會也有好處。

    2、創新能力強。因為壟斷所以他的創新的收益不會被別人搶走,而且廠商有錢投入創新科研,所以壟斷公司的場上創新能力更強。

    4、壟斷廠商工作相對輕鬆。這主要是因為沒有競爭,所以鐵路行業職工、領導人壓力較小,不必擔心市場被搶,業績下滑。所以管理層、員工都輕鬆。(X非效率的產生原因)

    5、高收入,因為高利潤,所以工資都很高。

    形成壟斷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自然壟斷:生產成本使一個生產者比大量生產者更有效率。這是最常見的壟斷形式。

    行政性壟斷:政府給予一家企業排他性地生產某種產品或勞務的權利。

    也有由政府自行壟斷,稱為專賣。

  • 9 # 三兩影視

    日前,萬達院線釋出公告擬以372億元收購萬達影視100%股權,萬達影視主要業務為境內電影製作及發行,萬達院線是中國最大電影院線,擁有影院308家,2667塊銀幕,再加上萬達的電影發行公司,萬達在中國電影垂直產業鏈中佔據重要地位。同一天,藝術片《百鳥朝鳳》製片人方勵在微博直播時,下跪懇求院線經理為這部吳天明導演的遺作增加排片。

    這兩件互不相干的事情背後有著密切的關係,即中國院線的越來越清晰的壟斷性。現代電影產業鏈包括製片、發行、放映以及與產業鏈相關的後產品開發、植入廣告、版權交易等行業。隨著電影市場崛起以及產業稚嫩帶來的叢林化,大公司全面參與到產業鏈上、中、下游,資本市場成熟以及對新興產業的熱情也鼓勵了這一趨勢。比如華誼、萬達等都有自己的製片公司、發行公司、院線等。

    其中,主要從事商業地產開發的萬達擁有中國最多的影院,然後進入製作和發行,這與華誼從製作、發行進入院線是兩個相反方向,但都試圖建立全產業鏈。由於現階段中國電影的收入主要靠票房,因此,院線成為電影流通和變現的主要渠道,掌握院線等於掌握票房,院線在產業鏈中處於強勢地位。

    中國電影產業的利潤分配比例一般按照製作、發行、放映為40:10:50,院線具有決定排片的權力,因此,如果不是強勢的製片方或受市場追捧的影片,院線處於博弈中的主導地位。一方面,為了商業利益院線會降低很多不具有票房優勢的藝術片排片,甚至不排,《百鳥朝鳳》就是例子;另一方面,他也會與發行方商業合作,做排他性的排片,甚至雙方合作“買票房”。

    院線會利用優勢地位逐漸參與到製作和發行,而製作方也會樂意強強聯合,這就會產生壟斷嫌疑。比如自己製作的片子或者自己發行的片子會在自己的院線獲得壓倒性的排片,衝擊其他電影排片情況,存在不正當競爭的嫌疑。以萬達為例,他擁有全國最大的院線,也有自己的發行公司,那麼,這會迫使很多製片方與萬達的發行公司合作。這種優勢會加速他的成長並形成進一步的垂直壟斷。

    中國電影產業長期以來比較低迷,直到最近幾年才突然火爆,所以,產業基礎並不完善,產業鏈結構存在失衡狀況,比如院線發展特別快,而製作則比較慢。與此同時,電影業剛剛爆發,相關部門似乎也缺乏制定規則的意願限制其發展,這變相鼓勵了野蠻生長,市場無法形成公平博弈的環境。這個行業中的大公司透過資本市場以飛快的速度形成了全產業鏈的佈局,隨時產生壟斷的局面。

    已經擁有《反壟斷法》的中國並沒有對此作出反應。如果這種趨勢得不到阻止,那麼,中國電影的創作端就會遭受巨大的衝擊,追逐商業利益的院線可能會讓那些年輕導演沒有機會證明自己,從而抑制創作的活力與多元化,讓整個電影產業成為一小部分企業和少數人的遊戲。

    在好萊塢的發展史上,經過最初的百花齊放和繁榮之後,形成了佔據絕對統治地位的八大電影公司,他們都擁有自己的眾多影院並壟斷了票房,這排擠了小型製片商和獨立的非連鎖影院,小型製片商的影片很難打入被大片廠控制的首輪影院,非連鎖影院也拿不到由大片廠生產的最熱門影片。

    這迫使受害者起訴各製片廠違反反壟斷法,1948年,美國最高法院判決要求製片廠對行業的垂直控制需要被拆分,尤其是放映部分。從此,製作、發行與院線彼此分立成為好萊塢的原則,即使後來重新出現製作方進入發行或院線的現象,但是這些公司在業務上也是彼此獨立而不是相互合作和支援,更不會垂直壟斷。

    1948年的判決導致更多獨立的製作公司的產生和經紀公司的出現,讓整個電影產業的生態更豐富多彩。中國目前產業壟斷的趨勢已經讓很多電影人不安並呼籲監管部門改變這種現狀,這不僅是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責任,也是為中國電影業更健康的成長護航。

  • 10 # 帕哇影視剪輯

    日前,萬達院線釋出公告擬以372億元收購萬達影視100%股權,萬達影視主要業務為境內電影製作及發行,萬達院線是中國最大電影院線,擁有影院308家,2667塊銀幕,再加上萬達的電影發行公司,萬達在中國電影垂直產業鏈中佔據重要地位。同一天,藝術片《百鳥朝鳳》製片人方勵在微博直播時,下跪懇求院線經理為這部吳天明導演的遺作增加排片。

    這兩件互不相干的事情背後有著密切的關係,即中國院線的越來越清晰的壟斷性。現代電影產業鏈包括製片、發行、放映以及與產業鏈相關的後產品開發、植入廣告、版權交易等行業。隨著電影市場崛起以及產業稚嫩帶來的叢林化,大公司全面參與到產業鏈上、中、下游,資本市場成熟以及對新興產業的熱情也鼓勵了這一趨勢。比如華誼、萬達等都有自己的製片公司、發行公司、院線等。

    其中,主要從事商業地產開發的萬達擁有中國最多的影院,然後進入製作和發行,這與華誼從製作、發行進入院線是兩個相反方向,但都試圖建立全產業鏈。由於現階段中國電影的收入主要靠票房,因此,院線成為電影流通和變現的主要渠道,掌握院線等於掌握票房,院線在產業鏈中處於強勢地位。

    中國電影產業的利潤分配比例一般按照製作、發行、放映為40:10:50,院線具有決定排片的權力,因此,如果不是強勢的製片方或受市場追捧的影片,院線處於博弈中的主導地位。一方面,為了商業利益院線會降低很多不具有票房優勢的藝術片排片,甚至不排,《百鳥朝鳳》就是例子;另一方面,他也會與發行方商業合作,做排他性的排片,甚至雙方合作“買票房”。

    院線會利用優勢地位逐漸參與到製作和發行,而製作方也會樂意強強聯合,這就會產生壟斷嫌疑。比如自己製作的片子或者自己發行的片子會在自己的院線獲得壓倒性的排片,衝擊其他電影排片情況,存在不正當競爭的嫌疑。以萬達為例,他擁有全國最大的院線,也有自己的發行公司,那麼,這會迫使很多製片方與萬達的發行公司合作。這種優勢會加速他的成長並形成進一步的垂直壟斷。

    中國電影產業長期以來比較低迷,直到最近幾年才突然火爆,所以,產業基礎並不完善,產業鏈結構存在失衡狀況,比如院線發展特別快,而製作則比較慢。與此同時,電影業剛剛爆發,相關部門似乎也缺乏制定規則的意願限制其發展,這變相鼓勵了野蠻生長,市場無法形成公平博弈的環境。這個行業中的大公司透過資本市場以飛快的速度形成了全產業鏈的佈局,隨時產生壟斷的局面。

    已經擁有《反壟斷法》的中國並沒有對此作出反應。如果這種趨勢得不到阻止,那麼,中國電影的創作端就會遭受巨大的衝擊,追逐商業利益的院線可能會讓那些年輕導演沒有機會證明自己,從而抑制創作的活力與多元化,讓整個電影產業成為一小部分企業和少數人的遊戲。

    在好萊塢的發展史上,經過最初的百花齊放和繁榮之後,形成了佔據絕對統治地位的八大電影公司,他們都擁有自己的眾多影院並壟斷了票房,這排擠了小型製片商和獨立的非連鎖影院,小型製片商的影片很難打入被大片廠控制的首輪影院,非連鎖影院也拿不到由大片廠生產的最熱門影片。

    這迫使受害者起訴各製片廠違反反壟斷法,1948年,美國最高法院判決要求製片廠對行業的垂直控制需要被拆分,尤其是放映部分。從此,製作、發行與院線彼此分立成為好萊塢的原則,即使後來重新出現製作方進入發行或院線的現象,但是這些公司在業務上也是彼此獨立而不是相互合作和支援,更不會垂直壟斷。

    1948年的判決導致更多獨立的製作公司的產生和經紀公司的出現,讓整個電影產業的生態更豐富多彩。中國目前產業壟斷的趨勢已經讓很多電影人不安並呼籲監管部門改變這種現狀,這不僅是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責任,也是為中國電影業更健康的成長護航。(林鉉)

  • 11 # 在雲端看影視

    馮小剛為新作《我不是潘金蓮》在萬達院線的排片問題喊話王健林的爆炸新聞在微博上被炒的甚囂塵上:吃瓜群眾聞風而動,立刻分成了兩撥,一撥認為萬達排片夾帶私仇不厚道,一撥認為小剛老師這次的發言也忒酸了——當然了我們都知道在新片上映階段的主創人員是不能用理性來要求的,他們幾乎全部都會因為壓力過大而陷入歇斯底里。但是在炒作背後,反觀萬達作為一個上有製片廠下有院線的垂直結構電影帝國,難免會遭到 " 壟斷 " 的質疑。

    什麼是壟斷?製片公司和院線聯合在一起就是壟斷了麼?這個事情的邊界其實從來都不清楚:早在 70 年前,好萊塢也經歷了對這些問題的長久爭論:來自獨立製片公司、獨立院線對同時擁有製片和院線的電影巨頭壟斷行為的控訴,最終促使美國政府頒佈了著名的 " 派拉蒙法案 ":嚴令禁止了製片與選線的垂直整合,好萊塢巨頭的輝煌壟斷生涯也就此暫時告一段落。

    本文透過梳理派拉蒙法案的起因、發展和結局,帶你瞭解這宗對好萊塢電影產業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事件,但並不會給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帶來參考——我們都知道原因。

    " 第一次 " 派拉蒙案起因:" 打包銷售 " 強買強賣

    事情最早發生在 1921 年 8 月 30 日,當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提交了一份控訴檔案,指控名人-拉斯基公司(Famous Player-Lasky Corporation)強買強賣:即以 " 打包銷售 " 的形式將放映商並不想要購買的影片強賣給人家。

    儘管當時案件的重點是在於對 " 打包銷售 " 的調查,卻也不可避免地將大型電影公司對影院的所有權推上了風口浪尖——控訴中同時也指控名人-拉斯基公司利用影院兼併來威脅放映商購買並排映派拉蒙公司(注:派拉蒙公司於 1916 年被名人公司和拉斯基公司聯合收購,並作為新公司發行業務的經營者被保留下來)代理發行的影片。

    一位在紐約獨立經營影院的管理人控訴了名人-拉斯基的掠奪性戰略:在一次影片複製的交易中,這位獨立經營者拒絕了派拉蒙提出的一份為期五年的打包銷售協議。隨後不久,派拉蒙就該獨立影院所在地的街對面修建了一家影院,並透過打價格戰的方式輕鬆擊垮了這家獨立影院。

    這裡就可以看出,垂直結構的大型電影公司,在同時擁有製作部門與院線的情況下,在壟斷電影市場是有著巨大的天然優勢的。然而,大公司有大公司的生存方式,獨立公司也不甘坐以待斃。

    因此,在蒐集了超過 17,000 頁的證詞和 15,000 頁的文字證物之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於 1927 年正式將上述的 " 打包銷售 " 行為宣判為 " 一次徹頭徹尾的不平等交易 "。

    這件史稱 " 聯邦貿易委員會與名人-拉斯基等公司的對決 " 的案件印發了對 " 打包銷售 " 的禁令,這一禁令於 1927 年 7 月 9 日正式生效。而財大氣粗的名人-拉斯基公司面對這一判決,則選擇了拖延。在兩次獲得延長期後,1928 年 4 月,名人-拉斯基公司終於向聯邦貿易委員會提交了報告,然而當時實力雄厚的電影巨頭在報告中傲慢地否認一切指控,甚至不承認其控股的派拉蒙公司有打包銷售的行為。

    這份報告激怒了聯邦調查委員會,他們拒絕接受這份報告,並宣佈將透過國家的反托拉斯訴訟來強制執行對 " 打包銷售 " 的禁令。

    美國電影製作與放映協會(簡稱 MPPDA)

    隨著調查的深入," 戰火 " 很快蔓延到了整個好萊塢。1930 年,美國司法部將美國電影製作與放映協會(Motion Picture Producers and Distributors of America,以下簡稱 MPPDA)的 10 個成員——包括派拉蒙-名人-拉斯基公司(Paramount - Famous - Lasky Corporation)、米高梅發行(Metro- Goldwyn - Mayer Distributing Corporation)、環球電影貿易公司(Universal Film Exchanges Inc.)、FOCUS(Fox Film Corporation)等——一齊告上法庭,指控這 10 家電影公司壟斷了美國國內 98% 的電影發行業務。

    1929 年 10 月,紐約州的聯邦地方法院判決並沒有批准司法部對 " 打包銷售 " 行為的整改要求。結果一出,司法部和好萊塢都不滿判決,同時上訴到了美國最高法院。1930 年 11 月,美國最高法院終於宣佈,好萊塢的 10 家發行公司違反了反壟斷法。

    本以為最高法院的判決會終結這種強買強賣,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 大蕭條 " 趕在判決執行之前到來了。

    " 大蕭條 " 推遲了 " 世紀判決 " 的執行:羅斯福政府叫停反壟斷禁令

    1929 年,美國開始了發展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受 " 大蕭條 " 影響,好萊塢的製片廠們遭受到了財政上的巨大損失。當時執政的羅斯福政府認識到,在這樣一個非常的時期,打壓一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無論對經濟還是國民計程車氣都是很大的打擊。好萊塢藉此機會尋求庇護—— 1933 年,MPPDA 與羅斯福政府達成一項協議,成為了《國家工業復興法》的受益者。

    政府同意撤銷最高法院的禁令並叫停反壟斷案件的審判,作為交換,好萊塢的製片廠們必須在勞動工會組織中保持正面、積極的態度。《國家工業復興法》甚至允許 MPPDA 自行起草行業法規,等於給了打包銷售一個官方許可。

    直到 1935 年最高法院宣判《國家工業復興法》違憲,好萊塢的製片廠們才失去了政府的保護。在這幾年中,好萊塢不僅成功地拖延了反壟斷案件的負面影響,還變本加厲地從獨立放映商和製片人那裡攫取了更多的利益。

    烽煙再起:" 八大 " 面臨重新指控

    好萊塢很早就意識到,羅斯福政府的庇護只是暫時性的,一旦經濟形勢好轉,《國家工業復興法》失效,餘怒未消的聯邦貿易委員會必定會捲土重來。因此,從 20 世紀 30 年代中期開始,好萊塢的大製片廠們開始有計劃地增加超級大片的產量,寄希望於影片質量的整體提高能夠儘可能緩和政府的反壟斷情緒。

    然而事與願違,幾年下來,好萊塢並沒能產出幾部票房、口碑雙豐收的 " 盛世影片 ",原本安撫政府情緒的計劃看上去岌岌可危。1938 年,觀眾和媒體對於影片質量的不滿情緒將好萊塢包圍,在第一季度結束時,好萊塢的八大電影公司利潤總額下降 47%,愁雲慘淡。

    八大電影公司的低迷給了政府 " 可乘之機 "。1938 年 7 月 20 日,美國司法部提出了對好萊塢寡頭壟斷的指控,被告包括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注:指當時好萊塢的 8 家電影企業,包括擁有影院的 " 五大 " ——派拉蒙、米高梅、華納兄弟、20 世紀FOCUS、雷電華和不擁有影院的 " 三小 " ——環球、哥倫比亞、聯藝)、25 家它們的附屬公司以及在這些公司任職的 132 名決策人員,均以壟斷中的限制交易罪名被起訴。

    與 17 年前不同的是,這次好萊塢對指控早有預判。大約在司法部指控提出的一個月之前,製片廠們就聯合建立了一個由電影製片人組成的行業調解委員會,為這場訴訟做準備。

    因此,就在司法部提交控訴檔案的同一天,MPPDA 釋出了一份宣告。與第一次的傲慢無理不同,這次好萊塢的反應要圓滑的多。在宣告中 MPPDA 表示好萊塢樂於接受 " 司法的檢驗 ",熟悉好萊塢歷史的人們都知道,這種訴訟將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這給了好萊塢緩衝的機會。

    突如其來的談判:壟斷仍然存在

    審判開始之前,美國司法部態度強硬,這是從多年與自大而又善於玩弄法律手段的好萊塢周旋的經驗中總結出的。司法部表示:除非電影公司完全取消 " 打包交易 " 並對放棄對影院的控制權,否則他們不會與好萊塢進行和解。

    派拉蒙案的審訊於 1940 年 6 月 3 日在紐約州的聯邦法庭進行。出人意料的是,在預審僅僅過去兩週之後,出於輿論壓力的考慮,好萊塢的代表們選擇尋求談判。在被酷暑席捲的紐約,製片廠與司法部的談判持續了數月。在夏季結束之時,雙方律師達成協議的一部分細節被媒體披露。在報道中可以看到,與審訊開始之前的強硬態度不同,司法部在一些關鍵問題上還是做出了讓步,這其中就包括允許製片廠保留他們對院線的所有權,以此交換來的是製片廠同意進行有限制的打包銷售。

    具體條件為:

    1. 短片不能和長片一同打包。

    2. 打包銷售的電影數量不能超過五部。

    3. 預購前,買方將有權觀看他們將要購買的電影。所有買家每兩週派出代表參加一次特別展映會以決定是否購買這些電影。

    4. 監督這些條款的執行的一個委員會將會成立。

    如果製片廠遵從以上 4 點,那麼司法部就將允許其進行打包銷售,並撤銷所有其他的反壟斷訴訟。隨後,派拉蒙案的審判就取消了。

    協議一公開,好萊塢和司法部都宣稱自己是判決的勝利方。儘管做出了妥協和讓步,但毫無疑問的是,製片廠們在派拉蒙案的第一階段得以全身而退。整個訴訟的焦點—— " 打包銷售 " 雖然收到限制,但並未被完全取締。同時," 五大 " 保留了其對院線的所有權,只要製片廠保證不再進行過去那種掠奪性的競爭,並確保不會在未得到聯邦允許的情況下進行院線的擴張,那麼政府就不再要求他們出售旗下的影院。至此,派拉蒙案暫告一段落。

    獨立放映商的抗爭:獨立電影製作人協會成立

    製片廠和政府之間達成的協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但是美國電影行業的競爭狀況,然而這一判決結果卻引來了獨立影院經營者的強烈不滿,他們認為司法部應當與他們站在一邊(事實也確實如此),因此對司法部做出的妥協表示抗議。

    西北影院聯盟(The Allied Theatre Owners of the Northwest)在明尼蘇達提出一項議案,要求州政府宣佈和解協議無效。這場好萊塢 " 五大 " 與明尼蘇達放映商之間的對決以製片廠的勝利而告終。與此同時,在國會,來自西弗吉尼亞的參議員馬修 · M · 尼利提出了反 " 打包銷售 " 的議案,試圖將一切打包銷售行為都判為違法。

    對於和解協議,獨立製片人更是震怒——他們指責政府在反壟斷行動上面反覆無常。畢竟從結果上看,無論是打包銷售還是產業鏈的垂直整合都未能在協定中得到解決。五部電影的打包相比起楚科爾全盛時代打包確實是個相當大的讓步,但對於獨立製片人而言,此類變化根本無足輕重——其實就連 " 雙片制 " 在他們看來也是不可容忍的,更別提在這項協定下,他們的電影必須和另外四部 B 級片打包在一起銷售,這實際上和之前根本毫無區別。種種對政府和大製片廠的不滿直接促成了後來獨立電影製作人協會(The Society of Independent Motion Picture Producers,以下簡稱 SIMPP)的誕生。

    最終的判決:" 八大 " 輝煌壟斷生涯落下帷幕

    獨立製片人的反壟斷抗議給了美國政府巨大的壓力。於是,1944 年政府正式重啟派拉蒙案。案件的結果於 1946 年 1 月在紐約聯邦法庭宣佈:好萊塢的八大電影製片廠被判有罪,罪名是透過打包銷售來進行限制交易,打包銷售被禁止。但同時,判決並沒有對垂直整合進行限制," 五大 " 的院線得到保留。

    判決結果一出,依然是雙方都不滿意的節奏,於是官司鬧到了最高法院。1948 年 5 月 4 日,最高法院作出了明顯有利於獨立電影人的建議判決——同意之前的法定裁決,認定製片廠們違反了反壟斷法,並將派拉蒙案發回紐約聯邦法院重審。

    在經過三十多年的爭議之後," 打包銷售 " 終於在最高法院的判決之下,退出了歷史舞臺,從此以後影片必須單部銷售。紐約地方法庭的判決為持續了三十年之久的打包銷售與好萊塢大製片廠的垂直整合畫上了句號。

    雷電華是第一家服從判決的公司,承諾在一年內將院線業務給剝離出去,開創了大製片廠垂直分離的先河。其後雷電華變成了兩家公司——雷電華影業和雷電華院線。製片人出身的霍華德 · 休斯自然選擇留守影業,並將院線賣出。

    隨後,派拉蒙成為了第二家自願屈從於院線分離條款的影業,並於 1949 年 2 月 25 日簽訂了同意判決書。然而儘管派拉蒙將其在美國本土的院線賣了出去,它依舊可以保留其在加拿大持有的 370 家影院以及其他海外院線。

    五大巨頭中的其餘三家則依舊態度強硬,並表示將奮抗到底。在米高梅成立二十週年的慶典上,米高梅公開表示:" 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努力積累公司的財富,我們將為保住他們全力以赴。" 米高梅向司法部提出:儘管最高法院宣佈了打包銷售屬非法行為,垂直整合本身卻一直是合法的。二十世紀FOCUS同樣也為垂直整合進行爭辯,想透過同意關閉臭名昭著的地方壟斷影院來獲取整條院線得到保留的機會。政府則將所有提議悉數駁回,並表示非常樂意在法庭上解決這一爭紛——畢竟對於院線的垂直分離已基本上是板上釘釘了。

    終於在距離起訴日期十一年又一個星期的 1949 年 7 月 25 日,隨著聯邦法庭最終判決的到來," 派拉蒙案 " 正式結束。

    尾聲:一個時代的終結

    受派拉蒙法案的實施和電視媒體崛起的衝擊,50 年代開始,電影開始走下坡路,這其中就包括當時好萊塢 " 五大 " 之一——雷電華的徹底關閉。在這蕭條的一二十年中,學術界也開始出現各類文章,將矛頭對準了政府力量對市場經濟的介入。

    1979 年,《哈佛法律評論》刊登的一則研究表明,政府禁止捆綁銷售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市場效率的降低;1981 年,經濟學者 Michael Conant 在分析了自 1949 年至 1979 年電影業各項經濟資料後發表道,儘管派拉蒙法案為獨立電影人創造了一個更為自由的商業空間,它實際上加劇了電影市場的不完全競爭程度。

    這種情況直到 1980 年羅納德 · 里根宣誓就職美國總統後,才得以改善。里根總統的任期被認為是美國曆史上對壟斷的態度最為開放的一段時間。從里根總統收拾行囊前往白宮開始,製片廠們逐漸重新獲得了向放映市場垂直整合的許可——從 1981 年至 1989 年,美國總統羅納德 · 里根採取了自由放任的經濟措施,舊的反壟斷法案開始逐步瓦解。

    首先是聯邦法官 Palmieri 准許了 Loew"s 院線 ( 原米高梅旗下,派拉蒙案後拆分出 ) 自 1980 年發起的允許它重返電影製作與發行業的請求。一年後,哥倫比亞影業也發起了併購院線的申請——這次是購入 Walter Reade 院線 48% 的股份。

    這幾起併購案的結果是好萊塢出現了大規模的 " 垂直整合案 "。1986 年,派拉蒙案的被告之一華納兄弟向法院申請完全解除其禁令,這樣他們就可以吞併幾家院線。雖然受理上訴的法院一開始只同意暫時解除禁令,但最終,它將完全撤銷了原來案件中對華納兄弟的判決,這樣,華納兄弟就毫無障礙地得以重返放映市場。直到這個時候,派拉蒙法案這一時代的產物,才徹底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結語:

    派拉蒙法案的成因並不只在電影產業:從 1929 年首次爆發,到 1986 年最後終結,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法院基於法律的判斷,經濟、輿論、市場體制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它——甚至,美國政府在派拉蒙法案上並不只是為了打擊壟斷,更重要的是控制好萊塢所掌握的話語權。在電視成為新的輿論戰場後,派拉蒙法案也應時失效。

    在電影行業,壟斷不是一個容易判斷的問題,也很難取得共識:不同的立場、環境、時代,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判斷。作為消費者,我們會覺得一切侵犯觀眾利益的行為,都是應該被控制的,可是作為支撐電影產業的企業實體,謀求(或者故意不謀求)合法的利益,看起來也沒有什麼錯。

    回到開篇的問題,萬達與馮小剛孰是孰非,看客都無法下定論——甚至他們自己也沒法下定論。競爭之下必有輸家,在分出勝負之前,任何抗爭都值得嘉獎。

    你可能還喜歡

  • 12 # 川東二強哥

    影視劇的一些優質資源組合模式也開始屈服於“流量變現”的經營模式。操盤者未必相信,但鼓吹者認為流量不但可以代表觀眾,還可以代表傳播價值和市場產業價值。這一商業模式下有個基本問題,人氣流量如何估值?或者說,演員身份之外的明星和文字之外的大IP、流量和人氣到底值多少錢?

      雖然“大流量等於票房大片”的套路在電影圈很快宣告失敗,但在電視劇市場,這一模式似乎屢試不爽,流量明星成為“行業天價”,最後惡化到市場問題只能用準行政手段“一限了之”。

      那麼,當下中國,有一個所謂的大IP作者有超過15萬的“死忠活躍粉”嗎?有一個所謂超人氣明星有超過150萬的“死忠活躍粉”嗎?以鹿晗為例,他有5000萬的微博粉絲,但粉絲後援會的微博關注數為105萬,後援會貼吧關注數是40萬。很顯然,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沒有。所謂的流量明星,都有所謂的“核心粉絲”幫忙營銷、可以炒熱一個話題,但都撐不起一部劇、一部電影。

      市場不買單,“天價”就會有價無市。市場以觀眾為基礎,“粉絲”並沒有那麼多,為什麼卻依然是明星多於演員、IP多過作品? 這是因為在這一個TO B為主的市場,代表觀眾的收視率和播放量被“人為汙染”了,好壞已經失去了客觀標準。“資料造假”的問題如果不解決,行政手段其實解決不了那些問題。政策甚至可以一刀切到主演片酬不超過10%,但是,明星也可以成立製作公司,把剩下90%的製作費以全包的方式合法合理地拿走。

      資料造假之痛:好壞標準已經完全顛倒

      一般情況下,電影、電視劇屬於大眾文化產品,好壞需要有標準。這標準就只能是以大眾評價和觀看資料為主要標準。收視率和網路播放量正是大眾觀看資料的反映,所以說,嚴禁“收視率對賭”,關閉“前臺播放量”顯示,其實這種處理非常簡單粗暴。觀眾當然不蠢,各種資料之所以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亂象,包括“流量明星和大IP天價”等市場問題,根源是資料造假問題太嚴重,真假難辨就是好壞難分。

      以衛視劇為例,據說收視造假市場規模已超過50億元,而全國的衛視每年電視劇採購總額都不過200億左右。造假方不只是吞噬了製作方和播出方的利潤,還在將播出方和製作方“逼良為娼”,讓文藝工作者無所適從,就像一個巨大的惡性腫瘤,正在逐步帶著整個影視劇行業走向癌化。影視業要有所發展,最緊迫、最急需、最重要的事,就是“收視和播放量打假”。而且不應該只是總局行動,還應該中紀委、公安部聯合國家廣電總局重拳出擊,因為這是違法犯罪。

      只有在播出資料不被汙染的前提下,才有討論其他的意義。例如討論資料的準確性,幾萬樣本戶能否代表13億華人。例如討論多維度的評價標準,而不是隻有索福瑞一個維度。但在“打假”有突破之前,這些討論都沒有意義,例如影片網站就是海量大資料,統計標準也不是被壟斷,但網路播放量因為刷資料的成本和技術門檻最低,問題更嚴重。

  • 13 # 臥槽電影剪輯

    電影和電視廣播產業的壟斷從未停止。這次的事情主要是從我們改革開放以來到現在的時期開始簡單確定的。第一,節目缺乏的時間。廣播公司是重要資訊的出口,絕對宣傳武器和權威。廣播公司將推出從自制節目到自制電視劇、明星欄目等多種節目。80年代後期要記住《西遊記》 《春晚》。因為廣播時的盛況已經是歷史了。

    第二個時期,愚蠢的錢多的時期。隨著電視的普及,商業廣告開始偏愛廣播公司。但是當時大資料還沒有普及,廣告商無法準確檢查各種媒體廣告投入帶來的營銷獎金。於是,在一個時代,各級廣播電臺發展得像雨後春筍一樣。如果是電視臺,就有廣告收入,費用也很高。在這個時期,各電視臺開始了1、2段ace節目,電視劇製作也作為更專業、更獨立的電影公司進行,廣播公司逐漸成為電視劇購買處,但大部分節目仍在廣播公司自行製作。這時,一些影片網路平臺在勘探初期基本上沒有透過廣告收入,考試後由金州集團支援。

    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內容製作人的這個平臺比透過數十億部電視劇輕鬆購買的三大影片平臺成本低得多!感興趣的朋友們用百度跳躍的錢尋找一年三大影片平臺電影這一熱在第一季度損失的錢(即使有廣告或會員收入也不夠)。這是短暫的戰爭、娛樂、資訊等的新通道,也是習慣的革命。新生事物重複舊的或相互合併是可以預料的趨勢。

  • 14 # Giao哥說

    目前影視播放行業的形勢。因為中國電影線上票務佔據整個國內電影出票渠道的80%左右的份額,市場規模440.7億,在如此大的發展規模下,做好線上票務平臺是目前的重中之重。目前的線上票務平臺都有哪些?

    貓眼電影、微票兒、格瓦拉電影、百度糯米電影、淘寶電影、時光網、大麥網

    3、壟斷具體指的是什麼,從哪些方面入手?

    4、壟斷的可能性

    5、壟斷產生樣的影響。

    生存與發展 全產業鏈發展格局也會是推動整個行業發展大的必然趨勢,在形成壟斷的格局下,各公司必須擠破了頭,“上位”被大佬“兼併”,才有活下去的機會,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自然優勝劣汰,院線、網劇、網各大行業都會面臨無數次的洗牌。要麼站隊,要麼被滅。發展方向更明確,應潮流發展,充分擁抱網際網路,走年輕化路線

    對於傳統影視公司來說,如果不能滿足其需要,明確自己定位,將會必死無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沒有一點成就感,感覺就是混日子,但是要真辭職了,又不知道幹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