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舟瑜
-
2 # 香洲謝霆鋒
老大,我只聽過世無英雄,將使豎子成名呀。
原句是:“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這句話是魏晉名士,以行為乖張著稱的文化人阮籍說的。 魏晉是一個亂世,很多人為了逃避現實,避免災禍,都選擇了一種超然世事的生活方式,寄情山水便是這種生活方式的形式之一。 阮籍有一天駕著他的破車,載著不可或 缺的美酒,搖搖晃晃地來到了光武城,他在楚漢古戰場上流連時,思古憶今,感情澎湃,忍不住就發出了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那個“豎子”,就是小子,那傢伙的意思,就是“猴子”,充滿了輕蔑,但是這 卻不是一般的戲謔,,很沉重,很嚴肅,有很深的責任感和掙扎的慾望。
這跟蒙恬關係不怎麼大吧
-
3 # 愁予斷史
不需要整明白蒙恬說沒說那樣的話,無非就是一句氣話或者說是牢騷話。小說家言不必窮究,只要知道很接地氣就夠了。蒙恬這句話,其實也是代表他那一類人說的,要沒有這句話作鋪墊,他的自殺就說不過去了。
-
4 # 嘿你來啦
蒙恬臨死前說的這句話更多的應該是感慨,即出身於名匠世家,同時作為一代名將自然也有這樣站于山巔,一覽眾山小的資本。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太子。胡亥即位後,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藥自殺。
被賜死前蒙恬曾希望面見胡亥,進諫之後再死不遲,但遭到了使者的拒絕,使者只是不斷的催促他儘快領詔書,蒙恬仰天長笑道,“當年燕人盧生出海帶回的書中說“亡秦者胡也”。先帝讓我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奴,現在我才知道。亡秦者胡也,原來不在胡奴,而在胡亥。亡秦者,必胡亥也。”
蒙恬狂笑不止,大叫道,“天下將亂,群雄逐鹿。世無蒙恬,將使豎子成名也。”言畢蒙恬吞藥自殺身亡。其實在這之前,蒙恬曾被賜死過一回,但他強硬地拒不從命。一方面是出於他軍人剽悍的天性,另一方面,他也不相信嬴政會做出如此昏聵的決定,他之所以不肯死,是期待著嬴政遲早將收回成命。
當他知道了嬴政早已死去,如今坐在皇位上的,想要他死的,不是嬴政,而是胡亥。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的一代名將也只能任命了,臨死發出“世無蒙恬,將使豎子成名”的感慨。
後來發生的事也確實證明了,蒙恬並非自大,秦王朝果然是亡在了胡亥手裡。秦二世二年九月,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並殺死楚地反秦首領項梁後,渡過黃河,匯合前來增援的王離軍20萬(長城軍)一起攻打趙國,大敗趙軍。這時候,趙歇為王,陳餘為大將。張耳為國相,都逃進了鉅鹿城。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紮在鉅鹿城北,卻沒有人敢前去迎戰。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率楚軍到達鉅鹿南的黃河,率領全軍渡過黃河(一說為漳水),並命令全軍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鉅鹿,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兵士們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越戰越勇。經過九次激烈戰鬥終於打退章邯,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圍困鉅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這就是有名的“鉅鹿之戰”和“破釜沉舟”。
自此一戰項羽成為各諸侯軍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歸他統帥了,據說打敗了秦軍後,項羽召見各諸侯軍將領,這些將領們進轅門時,沒有一個不是跪著前行的,誰也不敢仰視。
說巧不巧,鴻門宴中項羽放走劉邦,范增曾氣的半死,說項羽“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
5 # 壹都歷史
首先,蒙恬死前並沒有如此的感慨。至少《史記》的記載沒有,如果有野史記載過,可以分享給我。以下是《史記·蒙恬列傳》的記載。
二世又遣使者之陽周,令蒙恬曰:“君之過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內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褓,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識,是旦執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書而藏之記府,可謂信矣。及王能治國,有賊臣言:‘周公旦欲為亂久矣,王若不備,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於楚。成王觀於記府,得周公旦沈書,乃流涕曰:‘孰謂周公旦欲為亂乎!’殺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書曰‘必參而伍之’。今恬之宗,世無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亂,內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復振則卒昌;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則國亡。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察於參伍,上聖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於咎也,將以諫而死,原陛下為萬民思從道也。”使者曰:“臣受詔行法於將軍,不敢以將軍言聞於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巉萬餘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藥自殺。那我們還是來聊聊蒙恬。
蒙恬的名頭很多,“中華第一勇士”,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因其改良過毛筆,也被譽為“筆祖”。其能力,可見一斑。具體瞭解一下。
蒙恬本是名門之後,祖父蒙驁於齊投靠秦昭王,領軍攻打韓、趙,官至上卿。父親蒙武也為秦將,曾任秦內史,與秦將王翦聯手滅掉楚國。從小受到薰染,熟讀兵書,逐漸培養了較高的軍事素養。後來更是領軍破齊,完成了始皇統一大業的最後一步。一時間風頭無二。
秦統一六國後,蒙恬領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一帶),自榆中至陰山。又渡過黃河,佔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後修築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長城利用地形,籍著天險,設定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蒙恬征戰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三千里。這時,公子扶蘇被始皇派到邊疆,就此,兩人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是蒙恬的死因之一。
始皇死於南巡途中,趙高、李斯為了一己私慾,秘不發喪,欲立胡亥為帝。此時,最大的敵人就是嫡長子公子扶蘇和擁兵三十萬的蒙恬。趙高、李斯、胡亥三人用計誅殺兩人。一代大將,就此隕落。可惜可惜。
如果單論這句話,應該只是一種感慨和聊以自慰。一代大將,竟落魄到以此來抒懷,可悲可悲。
-
6 # 山騾
晉代竹杯七賢之一阮籍在劉,項的鴻溝對峙之處感慨 : 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心裡很看不劉邦這個鄉下土流氓。 沒聽說 "世無蒙恬,將使豎子成名!",恕俺太孤陋寡聞了。
-
7 # 明離子
“世無蒙恬,將使豎子成名。”這句話有可能出自網路小說,正史史料蒙恬將軍並沒有說過這句話。
“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結合上下文不難看出,阮籍說的確實是楚漢之事,但對這句話普遍存在兩種解釋。
第一種,是借古諷今。當然,這個“今”是阮籍那個時代他認為,對比當年有劉邦,項羽,張良,韓信等人的時代,他覺得如今司馬氏當權,曹氏淪為傀儡,英雄再難有出頭之日,小人卻靠著陰謀詭計成了當時名人。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阮籍確實在就事論事,認為楚漢時代沒有真正的英雄人物,項羽也算不上真英雄因此,才讓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劉邦得逞,阮籍口中的“豎子”就是漢高祖劉邦。
其實有人就這句話的問題問過蘇東坡,“豎子”指的是劉邦嗎?蘇東坡回答:
“非也,傷時無劉項也,豎子指魏晉間人耳。” -
8 # 月淡風青
一、阮籍的名言。
亂世出英雄。有這麼句話,好像很對。東周是亂世,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秦末是亂世,有西楚霸王、屠狗英雄;漢末是亂世,有群雄逐鹿,群英會江東;隋末是亂世,瓦崗寨,賈柳樓。可是,阮籍一筆抹倒。不,這些都不是。
(阮籍)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晉書·阮籍傳》)
楚漢之戰,項羽拔山扛鼎,不是英雄;張良運籌帷幄,韓信決勝千里,也不是英雄。在阮籍看來,這都是豎子。阮籍無疑是個自大狂。
阮籍是誰,竹林七賢之一。竹林七賢,以狂聞名。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七人一個毛病:酗酒狂歌。
酗酒在那時是個好事兒。酒話不足為信,可以避禍;酒後吐真言,可以直抒胸臆。嵇康最狂妄,非湯武而薄周孔,滿把的小辮子,被司馬昭攥住,丟了小命,只留下一曲《廣陵散》,給金大師譜成了笑傲江湖。
阮籍敢說劉邦是豎子,也不是一般的狂妄。然而只是為酒求官,打鐵避禍。
二、英雄和豎子相對。英雄是個寬泛的詞彙,一時無從下手,那就從豎子說起。
豎子是賤稱。古代罵人專用,和鯫生一樣。不同的是,豎子好歹是人,鯫生已經是異類了。
豎子到底是什麼?我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就查了一下。
“豎子”的“豎”,繁體是“豎”是這個樣子:
按照郭沫若大師的解釋,其中的“臣”字是眼睛豎起,眼睛豎起,就是奴隸的意思。所以豎子就是奴隸,又有童僕的意思。
阮籍連楚漢的英雄都認為是奴隸,都不放在眼裡,後面的就更別說了。
豎子是奴隸,那麼奴隸主是英雄?嵇康“非湯武而薄周孔”,阮籍沒這麼說,但他們走的很近,顯然他是認同嵇康的,只是沒有說出來。商湯、周武、周公、孔子,在他眼裡也不是英雄。那英雄是誰?那隻能是堯舜了。禪讓天下,百姓監督。原始共產主義社會。這麼說,阮籍真夠超前的。站位太高,眼裡的英雄就少。
三、做自己的英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英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毛爺爺對這些英雄不屑一顧,他老人家說: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毛澤東《送瘟神》)
我們曾經仰慕古代先賢,後來發現,他們更多是封建王朝的一員,已經被歷史的黃土掩埋;我們曾經追逐那些紅極一時的明星,後來發現,他們不過是追名逐利的國外友人,現在成了在國與國之間遊走的蝙蝠。
顏冠英老師扮演的賈貴
我們忽視了那些在和平時期為我們守衛邊防的解放軍;我們忽視了那些疫情期間衝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我們忽視了那些為我們的菜籃子米袋子做出貢獻的工作人員;我們甚至忘記了我們也曾是其中的一份子。為我們的祖國,貢獻我們的力量,為了為我們祖國貢獻力量的人,我們應該努力前行,鬥志昂揚,做我們自己的英雄。
-
9 # 坦坦蕩蕩的尚格
蒙恬臨死時沒有說過這句話,《晉書》中阮籍曾經在廣武山說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就是《滕王閣序》中那個“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中的阮籍。
蒙恬之死蒙恬因為趙高與胡亥的陰謀而死,臨死時根據《史記》中的說法是: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藥自殺。
但是死於公元前210年的蒙恬怎麼能說“將使豎子成名”呢?因為其後楚漢相爭,戰火不斷,豪傑更是不少,事實上“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亂世出英雄是歷史上的常態。
(蒙恬)
而《史記》中蒙恬死時說:“我有什麼罪呢?難道因為沒有過錯而死嗎?”良久思考之後他才向趙高與李斯妥協,選擇了吞藥自殺。
所以蒙恬的死是死於憤懣,這句話無論出自哪裡,它應該表達的是一種窮途末路的“委屈”。
京劇《野豬林》中林沖的唱詞:“天啊,天!莫非你也怕權奸,有口難言?”這句話倒和《史記》中蒙恬:“我何罪於天?”有異曲同工之妙。
(雪夜上梁山)
這是一個正常人的委屈,不是先知的預言。
阮籍猖狂“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是王勃用來抬高自己文章境界的手段。阮籍只會窮途之哭嗎?我想到了張居正《七賢詠敘》中的一句話,他說:
“此所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獨持繩墨之末議,不知良工之獨苦者也。”
阮籍為什麼說出:“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話呢?或許是想到楚漢,或許是想到當下。關於這句話的解釋可以看看餘秋雨的一篇文章《遙遠的絕響》,寫的非常好。
(阮籍)
因為“豎子”是罵人的話,《鴻門宴》中“豎子不足與謀”是一句情感很強烈的“髒話”。
事實上,這句話經常是用來“弔古”,而不是用來“預言”的。這句話的目的和王勃文章中評價阮籍的目的沒什麼兩樣。
李敖在一期節目中談論三國,提起這句話,說起他在臺灣的一生,倒是把仇人狠狠貶低了一遍。
回覆列表
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 ,深得秦始皇寵信。秦統一六國後,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之地,威震匈奴。監修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蒙恬曾經改良毛筆,被譽為“筆祖”。
我們來科普一下“豎子”是什麼意思?豎子,是一個漢語詞彙,釋義:指的是童僕;小子,對人的蔑稱。在蒙恬這句話裡,肯定是蔑稱了,舉兩個用到豎子的典籍的例子:
《戰國策·燕策三》:“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史記·項羽本紀》:“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用我們今天的詞語來解釋豎子,我覺得草根更合適一點。蒙恬臨死前這句話的本意是世界上沒有了蒙恬,將會使更多的草根成名。很明顯,蒙恬這句話裡是看不起草根的,當然在那個講究出身的年代裡,作為名將世家出身,又深得始皇帝寵信,並且和長公子扶蘇關係很鐵的蒙恬的確是有資格蔑視草根的。
我們再來看一下蒙恬說這句話時的背景:秦始皇去世後,中車令趙高、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攥改了詔書,胡亥登上帝位後,擔心帝位不穩,就想著處死蒙恬。於是派遣使者到陽周監獄,向蒙恬宣讀賜死蒙恬的詔書,蒙恬要求面君申訴被拒絕,無望之下說下了這句話。本想自刎的蒙恬想到自己的寶劍只能用來殺敵,於是接過了使者的毒藥一飲而盡。
在我看來蒙恬這句話,既是感慨,也是一句預言。
蒙恬的感慨一是自己手握重兵正是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就這樣身死心有不甘。二是胡亥這樣自毀干城的做法,簡直就是自掘墳墓,始皇帝千辛萬苦打下的江山怎麼辦?自己死後到了泉下該怎麼面對始皇帝?
蒙恬已經看到自己死後,匈奴鐵騎必將跨過長城,對秦國的百姓肆意燒殺辱虐。已經看到自己死後六國餘孽們四處造反,秦國烽煙四起,百姓流離失所。但是蒙恬別無選擇,為了維護自己世代忠烈的榮譽,只有一死。
陳勝、吳廣這兩個草根發動的大澤鄉起義吹響了天下反秦的號角,二人也一度佔領了大半個秦國,的確也算名揚天下了,這算是驗證了蒙恬的預言吧。
蒙恬死後,三軍將士們痛不欲生,他們將其屍體運到今陝西榆林的綏德,以手為鏟,以衣為車,掬土以葬,形成了一個小山丘般大小的
巨大墓冢,與扶蘇墓遙遙相望。這兩個攜手奮戰了半輩子的好兄弟,死後也變成了鄰居。
如果扶蘇能夠即位的話,蒙恬應該是上將軍的不二人選,那麼秦國得以正常延續,蒙恬也必將建立更多的功業,這一對君臣的合作又是一段佳話。
可惜的是歷史永遠沒有如果,嗚呼!千古名將,只落得這般下場。誠如蒙恬臨終所言,使蒙恬尚在,雖有陳勝吳廣以及六國餘孽,秦也必不至於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