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閱讀的Raymond
-
2 # 求進
要回答如何寫好格律詩詞?這很難回答。要說有沒有用?答案是肯定的:有用,一定有用。
現代的生活就應該有與現代生活相稱符的詩句和詩篇,不可能用古典文學去填詞、去意境、去撲空,只表達心緒,不切合實際,別人不但看不懂,更主要的是難以說明現代寫詩詞的意義。
在我認為,無論寫什麼詩詞,都與人的情感有關,只要勇敢寫了,就不簡單,最起碼他有他自己的感情,我們要的是什麼?是發揚,是繼承!
-
3 # 墨淘學書法
現在格律詩不好寫了!
首先,古漢語主要是單音節字,也就是一個字表示一個意思,比如說“鳳凰”,它指的是鳳和凰。而自新文化運動以後,從日本傳來了很多多音節詞彙,比如說“哲學”,這在古代就一個“道”字就夠了。同樣是七言每句,字多了佔的位置就多了,所表達的意思就不如單音節字表達的豐富。再如,你想這一首關於電視機的詩,光電視機這個主語就佔了三個字,一些表現手法都沒有使用的空間了。還有就是多音節詞彙的平仄更難把握,這也是一處難點。
其次,真正懂格律的人變少了,你寫的很好,但是周圍的人都不懂,你無法獲得親朋好友的認同,你自己也就會產生一種“學這玩意有個毛用”的思想轉變,最後也就放棄了。現在寫詩是極小眾的事,你跟別人說我最近謝了一首詩,勞煩指正一下,人家會覺得你這人很裝。
最後說一下,古代的優秀文化還是要繼承的,畢竟詩歌是表達人情感很美妙的方式,古人總結的技法也需要保護和發揚。如果真心喜歡的話,那麼就抱著“我孤獨,我快樂,老子高興”的心態去研究吧。
-
4 # 滄浪讀詩會
這是我的回答:是的,背古詩沒有什麼用,它不會給你帶來財富,不會給你帶來盛名,但是它會讓你的生命更加豐滿。
其一、古詩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們的存在是古人活過的證明,是生命燃燒後留下的痕跡。
讀杜甫的詩,我們瞭解到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富貴人家縈繞著酒肉香氣,貧賤百姓卻餓死路旁,不同階級不同命啊。
“車轔轔,馬蕭蕭, 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 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 哭聲直上幹雲霄。”《兵車行》
戰亂中的分離,一別極有可能就是永別,如何讓人不傷心。
讀白居易的詩,我們從另一面瞭解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
突然為這兩個人感到悲傷,這是一段顛覆了整個國家都未能成全的愛情。也許不是皇帝沉迷美色,也許不是貴妃美色誤國,只是他們的愛情恰巧碰上了“安史之亂”,就一敗塗地,只落得個“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其二、所有在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詩詞,都已經攜帶著作者創作時那一刻的情深,在我們此後漫長的一生中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等你突然見到思念已久的人,你就會明白“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是夢中。”(晏幾道《鷓鴣天》)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了。
聽著窗外雨打梧桐聲,你是否會想起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
朋友失約不要再失望了,看看人家:“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趙師秀《約客》)
很多詩句總會在不經意間觸動我們,那時你突然發現,原來再沒有別的話比這句詩更能表達此刻心情。
其三、許多東西記下來,就會在心裡生根,雖然當時不一定懂,但日後觸景生情,總會明白的。你要明白,小時候的閱讀體驗,往往決定了你一輩子的視野和境界。當別人只會被眼前的美景驚得目瞪口呆、語無倫次時,你卻一句詩說出了所有。
若有幸去過大漠,你就會懂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滕王閣一定要傍晚去,看一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登到泰山不得不來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當你夜遊楓橋時,會不會吟一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如果你看過這些風景,你會明白:一句話真的可以描繪一幅畫。
其四、你所有的所知所學都是為了解釋你當下的需要。
你還只會用“我愛你”、“我喜歡你”來追女孩嗎?
《詩經》會說:“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樂府會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當你有一個知心好友時,你會不會感慨:“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當你被一個人驚豔到,你會不會脫口而出:“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當你思念遠方的那個她時,你會不會明白什麼叫“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
時間流轉,不變的是那份情感。
為什麼要背那麼多詩?很簡單,因為它們是美好的事物啊!
遠方總有一番詩意等著你。當我的人生境遇與詩意相逢時,那些古詩文就會被恰到好處的喚醒,如同沉睡千年後開花的蓮子,亭亭玉立在我眼前。
-
5 # 蘇鶴辭
學習格律詩詞當然是有用的,而且對於一個想寫好詩詞的人來說,應該是必須掌握的,因為這算是詩詞創作的入門知識了。
如果不學習詩詞的格律,寫出來的詩詞就算壓了讀音的韻或意境比較好,也不能算是標準的詩詞,充其量只能算打油詩,所以學習詩詞格律非常重要。
想要寫好格律詩詞,首先得了解詩詞的格律,調配好平仄。不管是五言、七言,還是詩、詞,都有自己的平仄要求,只有合乎要求,才能算得上是一首標準的詩詞。
其次就是多讀、多背、多寫。俗話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平時多讀前人寫的好詩詞,不僅能鍛鍊自己的鑑賞能力和理解能力,還能培養自己的語感和韻律感。
遇到好的詩詞也可以背下來,平時最好也能多背背詩詞,增大自己的詩詞儲備,寫的時候也不至於沒有墨水,別人的詩詞也總有能夠借鑑學習的地方。
讀完背完還不夠,還要學會運用到實際中去,正如陸游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自己平時多寫也很重要,就像學樂器要勤練習,寫作要多寫文章,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自己創作的過程也是鞏固加深平時所學的過程,寫的多了,自然而然就熟能生巧了。
還有就是多蒐集一些古代的別稱、雅稱,比如月亮又稱嬋娟、蟾宮、玉盤;天空又稱碧落、蒼穹、天宇等等,最好是能夠多記幾個下來,等到運用的時候就能寫出和別人不一樣的詩詞來。
如果你想認真深入的學習詩詞格律,那你需要買幾本比較權威的書來看一看,個人比較推薦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詩詞格律概要》和塗宗濤先生的《詩詞曲格律綱要》,都是不錯的版本,王力先生的更為簡明扼要,塗宗濤先生的更為詳實。
關於詩詞的押韻,一般需要《佩文詩韻》和《詞林正韻》,網上應該能下載的到,不管是平時還是寫詩時都可以多看看。
-
6 # 韓藝倫
我的回答:是的,背古詩沒有什麼用,它不會給你帶來財富,不會給你帶來盛名,但是它會讓你的生命更加豐滿。
其一、古詩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們的存在是古人活過的證明,是生命燃燒後留下的痕跡。
讀杜甫的詩,我們瞭解到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富貴人家縈繞著酒肉香氣,貧賤百姓卻餓死路旁,不同階級不同命啊。
“車轔轔,馬蕭蕭, 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 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 哭聲直上幹雲霄。”《兵車行》
戰亂中的分離,一別極有可能就是永別,如何讓人不傷心。
讀白居易的詩,我們從另一面瞭解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
突然為這兩個人感到悲傷,這是一段顛覆了整個國家都未能成全的愛情。也許不是皇帝沉迷美色,也許不是貴妃美色誤國,只是他們的愛情恰巧碰上了“安史之亂”,就一敗塗地,只落得個“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其二、所有在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詩詞,都已經攜帶著作者創作時那一刻的情深,在我們此後漫長的一生中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等你突然見到思念已久的人,你就會明白“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是夢中。”(晏幾道《鷓鴣天》)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了。
聽著窗外雨打梧桐聲,你是否會想起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
朋友失約不要再失望了,看看人家:“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趙師秀《約客》)
很多詩句總會在不經意間觸動我們,那時你突然發現,原來再沒有別的話比這句詩更能表達此刻心情。
-
7 # 真忘言
第一個問題,如何寫好格律詩?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格律詩?
格律詩,也稱近體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格律詩是唐以後成型的詩體,主要分為絕句和律詩,按照每句的字數,可分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變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規則。
—————————以上內容來度娘
這個要是細說,內容就多了,我之前回答或類似的問題,題主感興趣可以自行翻閱。
在我多年寫詩的經驗來說,格律詩非常不好寫。一個真實的案例,前天我想寫一首讚揚抗疫英雄的詩。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在那個寒冷的冬天,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席捲整個中國。無數抗疫英雄逆行而上,經過幾個月的奮鬥,最終取得了抗疫勝利。
我首先想到了第一句,寒鴉瑟瑟落枯枝,這是典型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韻腳是“枝”。整首詩的格律已經定下來了。
第一句,下聯應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怎麼湊也湊不齊這個平仄格式,加上枝韻本來就不多,還要對仗,搞得我一頭霧水,最後就放棄了。
汗顏的是,標準的格律詩,我至今也沒創作過。但怎麼寫我是這麼認為的。
首先,要有寫詩的靈感,就是那種靈光乍現的感覺,比如觸景生情,突然有一種想要作詩的強烈慾望,這時候先構思詩詞大意,中心思想。想辦法寫出第一句的上聯,因為第一句,決定整首詩的平仄格式。(可度娘搜尋七律格律表。)
其次,寫出第二句。第二句決定整首詩的韻,也就是第四、六、八句最後一個字的音節。(可度娘搜尋平水韻,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律詩都是平水韻。)
第三,整首詩做完,然後修改。看看是否符合平仄,是否對仗,是否觸發一些忌諱,比如“孤平直”。(也可以找度娘搜尋格律線上檢測。)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一家之言,純屬個人經驗,不對的地方還請見諒。
格律詩難寫,但我們可以先寫別的啊。與格律詩對應的是古體詩。古體詩就沒有那麼多要求。
古體詩格律自由,不要求對仗、平仄,押韻較自由,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也說古風、古詩。
——————————以上內容來自度娘。
相對而言,這個就簡單的多,只要意境優美,讀起來琅琅上口,寫好了也是不錯的作品。我寫的大多都是古體詩。
比如前面我舉的例子,沒有寫成格律詩,我就寫古體詩。
無題(贈抗疫英雄)
寒鴉瑟瑟落枯枝,外客惶惶逃城池。
八方戰士出征日,九州瘟疫肆虐時。
白衣颯颯清宇內,彩旗飄飄如風馳。
凱歌萬里千行淚,杏林春暖譜成詩。
我就覺得還行,嘿嘿。
第二個問題,學這些有用嗎?這個不好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把。如果你喜歡,肯定有用,雖然不一定要靠這個賺錢養家,到對個人的修養有很大的裨益。陶冶情操,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要知道,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是詩和遠方的田野嘛!
想象一個場景,領導讓你寫個總結寫個報告啥的,你給他整一篇曠世奇文,讓他眼前一亮,也會對你刮目相看不是?
如果不喜歡,也有一點用,將來肯定得有孩子吧,輔導孩子功課是一個廣泛的社會問題,如果不想到時候氣得吐血,還是要多學點東西,不然鎮不住場子,受傷的還是自己啊!
所以,學這個還是有用的,有時間多學學,多寫寫,不求成為大詩人大文豪,但對人生會多一份感悟和思考。
-
8 # 馬知遙
各有所好,各取所需,各有各的生存法則。詩詞本來就是個人修為的一種方法,因人而異。只要有人喜歡就有存在的理由。就有用。
-
9 # 玉蝶侵梅
世界上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有始而終的,有盛到衰而轉變的,格律詩也一樣,它也逃不出這一定律,就是你不樂意接受這個事實,仍然拽著格律詩的衣角不放,也不會改變它走向沒落的命運。
格律詩的出現大概是在唐朝後期,也就是說唐朝中葉以前是沒有平仄格律之說的,最起碼是不重視平仄格律的。格律詩的繁榮與盛行是在唐朝以後的宋,明,清時期,一直到五四運動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新體詩的出現才打破了這種格局。
有一個問題我一直感到困惑不解,就是意境與格律相處的問題,都說意境重要,那在嚴格的平仄格律的約束下意境還能發揮到極致嗎?發揮不到極致的詩還是好詩嗎?
又有人說了,也會有既格律又意境的好詩出現,那問題又來了,一匹千里馬你讓它邁著方步走,它還是千里馬嗎?你既要它是千里馬,又要它按照規定的步數來走,這不是很矛盾嗎?
既然要平仄格律那意境必然受損。那又有人說了,意境與格律發生衝突時,平仄要讓位與意境,這種說法對嗎?不按立的規矩辦事,規章制度形同虛設,這種思維確實讓人難於理解。
其實格律詩是在文言文的基礎上而延伸出來的一種文化表現樣式。當現在文言文不受推崇的情況下,格律詩的處境也顯得非常尷尬,年輕人寫格律詩的越來越少了,這是實情。
的確,格律詩是與地方文化相沖突的,古今格律也有相悖的問題產生。地方用聲用韻,古今用聲用韻都不能很好得銜接起來。就連文壇大佬巨匠也感到無奈和困惑,這說明無人能得到正宗的格律精髓,也無法得到。所以說學寫格律詩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想學好更難。
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今社會的快節奏和煩燥的人們情緒,還有與世界接軌的大環境下。格律詩大廈的傾倒是必然的,也是無法阻擋的,但是它也是在迴歸初衷,是去尋找唐以前自已的原始樣子。
值得讚揚的是,現在一些捍衛格律詩的文人墨客們,仍揮舞著格律大旗在那裡籠絡人馬,以圖東山再起,畢竟它也是華夏文明的所在,中華瑰寶必須有人來繼承。
隨著時間的推移,格律詩也會經過由盛到衰的過程,這是事情發展的必然規律,誰又能阻擋,盛行了多個朝代的格律詩也將會隨著東去的江水,匯入到滾滾的歷史長河之中。
-
10 # 三千繁華落忘川
格律詩也稱近體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格律詩是唐代後成型的詩體,主要分為絕句和律詩。按照每句的字數,可分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變化使用也要尊守一定的規則。
格律詩的 特點是平仄有致,節構嚴謹。詞,曲也稱為格律詩。它的字數,行數,平仄,用韻都有一定的限制。如律詩一般講究平仄,對仗,壓韻。絕句的要求相對寬鬆一些,不要求對仗,當然,如果能寫對仗,詩會更漂亮些!
具體的給大家介紹一下格律詩的特點。四句為絕句,八句為律詩,長於八句叫長律,也叫排律。
各句字數相等。(五言或七言)
一韻到底,必須押平聲韻。(近體詩不能壓仄聲韻。偶句必韻,首句可入韻可不入韻。奇句不入韻。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格,不入韻為變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格,入韻為變格。)
中間兩兩對仗(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聯中,頷聯和頸聯心須對仗,一般情況下,頸聯要求工對,頷聯可以為寬對。古代也有頸聯寬對的情況,如杜甫的《登樓》。首聯和尾聯可對仗,也可不對仗。還有一種變體是首聯對仗,頷聯不對仗,叫偷春格。)
合乎平仄(必須按律詩平仄格律)
簡單介紹一下平仄。
平仄就是聲調。古代四聲為平上去入,現代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代的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現代的平,就是陰平和陽平,仄就是上聲和去聲。
古代的入聲,在現代漢語中己經不存在了,分散到現代的四聲中去了,寫格律詞用舊韻時,一定要考慮入聲字。
格律詩的格式具體參考王力先生《詩詞格律》一書,在此不一一介紹了。
現代人學好格律詩的幾點要求:
一,學習好相關的格律知識,包括平仄,用韻規範,《平水韻》表等。可學習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一書。
二,對於前人作品,要多讀,多感語。從中體會古詩詞之美。
三,使用一些輔助學習材料,可以儘快掌握一些創作技巧,比如馮振的《詩詞作法舉隅》。
四,積累詩詞中常用的詞彙,意向,及一些典故。
寫好格律詩,如果不尊守格律,既使用詞再華麗,意境再完美,也稱不上是格律詩。只能算是現代詩,古風或順口溜之類的。
詩詞是一種語言藝術,能陶冶情操,修養品格,怡情養性,使人類的靈魂得到昇華。是我們現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七絕~春】
東風綠柳曖人間,爛漫山花綻笑妍。
自在浮雲逐碧水,相思飛渡萬重山。
回覆列表
無論遺憾與否,古典詩詞的沒落已經是不可更改的事實。
倘若其它文學體裁能夠承上啟後,這將是非常合理的現象。象唐詩前有樂府、唐詩後有宋詞,宋詞後有元曲.....但拋棄了這些古典詩詞後,後繼何人?到今天,這將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中國的詩詞到了唐朝發展至高峰期,其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鉅製;不僅擴充套件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中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其實《紅樓夢》裡一段林黛玉的話將律詩講得最簡單:“不外乎起承轉合,中間兩對對子。”“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記不請原話啦)
今人寫舊體,最大的困難是思想和語言的脫節。我想現在沒人會用文言思想的,而詩詞中的話也沒辦法在平常的時候說。如果一味追求古意,往往就出來套話,初看都是詩,細看則沒一句自己的;可太過於寫實,也不行。要在新與舊之間取得平衡,實在要很費一番斟酌。
今人寫舊體,另外一個問題是用韻。古人用韻,六朝唐人以前用口語,明清後就用了韻書。用韻書,雖然不合實際發音,總也有一個武斷的標準,有些卻和今音差得太遠,最大的問題是普通話裡沒有了入聲,北方人根本弄不清入聲和平上去三聲的區別。不少人建議改用今音來押韻。可用了今音押韻,問題並非沒有了。象你念古詩時,碰到古今音不同時,還是依古音來唸。何況,用了今韻,那麼用字呢?是不是也該用白話?平仄是否也不必管了?這已不是個改用今韻的問題,而是傷筋動骨的大手術了。如此改過,舊體亦已不復稱之為舊體矣。何況,明清人已經碰到過我們同樣的問題了,讀《紅樓夢》中香菱學詩那一段,便可知清朝人的口語和韻書已經有了不小的差異。當時人們仍沿用這些武斷的韻書,是為了保持與古人的連貫。今天,我們已經有了新詩,那麼舊體也還是保持原樣為好。舊體詩本身是一種詩體,有其自身的格律,格律也還是不要動為好,不然,新詩與舊體又有什麼不同?平仄我倒覺得變通的範圍不妨大一點,與其合律而不通,寧可通而不合律。
有一個貼士,我們的舊校長黃國樂曾經說過:“中山話保留了很多的古話平仄,如果讀詩時分不清除,就用中山話讀讀!”試過,很靈!
對於舊體詩的形式,我覺得還是套一句禪語:"一動不如一靜。"詩詞出現至今已經近千年了(近體已逾千年,詞近千年)。今天我們既已不可能將之發揚光大,可總不能讓它絕在我們手裡吧。
至於宋詞,自己倒是一直不怎麼推崇。想想當年為配合曲子才出現的詞牌,到了今天,曲子大多失去了,今人還得按照以前的平仄去填詞,多辛苦。這些工作早讓宋人做完善了,我們就不要瞎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