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曦
-
2 # 小龍女5505
如果多爾袞和豪格這對叔侄為皇位兩方勢力沒擁立福臨登基,而是內訌火併,多爾袞雖是皇太極之弟、但謀略武功才能功勳都在皇太極長子豪格之上,豪格雖是皇太極長子也勇猛善戰、戰功赫赫,但勇猛有餘、謀略才能都不是其叔多爾袞對手。因此多爾袞勝算更大。
-
3 # 史爭朝夕
康熙在傳位詔書特意提到了禮親王一家,要雍正善待禮親王的後代,禮親王是誰呢?
早在努爾哈赤死後,當時兩位貝勒勢力最大,一是代善二是皇太極,但是代善為了當時後金的內部團結,主動尊皇太極為王。但皇太極即位後,甚至要和代善平起平坐,後為代善辭掉。皇太極稱帝后,便把代善手中的權利一一剝奪,使其賦閒在家。禮親王便是代善,康熙在傳位詔書中提到禮親王,便是希望皇子們學習禮親王,不要為皇位流血了。
代善在後金立國期間,基本什麼大事件都有他的身影,皇太極暴斃後,代善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由皇太極直接掌握的兩黃旗(正黃旗、鑲黃旗)傾向於立豪格為帝。而多爾袞有兩白旗(正白旗、鑲白旗)作為支援。而代善雖然退居幕後多年,但其地位、資歷是最高的。甚至兩紅旗(正紅旗、鑲紅旗)還是唯代善馬首是瞻。當時有人提出立代善為君,但禮親王代善推辭說:豪格是先帝長子,理應繼位。自己年老體衰,難承大統。代善這句話的分量是很大的。
豪格有代善的支援,毫無疑問,多爾袞不會是豪格的對手。其實,立福臨為帝,多爾袞還是落敗了。濟爾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了第一攝政,而多爾袞出任第二攝政。
-
4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先來說一下答案,假如豪格和多爾袞開戰,多爾袞獲勝的機率最少有八成。豪格和多爾袞的皇位繼承之爭,主要是因為清朝早期的皇位繼承製度不完善,老皇帝去世之後,新皇帝由八旗貴族共同推舉產生。因此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去世後,八旗貴族內部都爆發了皇位繼承權之爭。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八旗貴族裡面最有機會繼承皇位的主要有兩個人,一個是掌握了兩白旗的多爾袞,一個是掌握正藍旗,同時獲得了兩黃旗支援的豪格。
多爾袞的優勢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將八旗中最精銳的兩黃旗留給了多爾袞兄弟三人。雖然皇太極為了顯示自己的尊貴地位,強迫多爾袞兄弟將兩黃旗的顏色換成了兩白旗,但是這種換旗絲毫沒有影響到多爾袞的勢力。
到了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多爾袞的兩白旗共有接近100個牛錄,兵力比皇太極直屬的兩黃旗還要多。多爾袞為人勇猛精悍,皇太極經常讓他擔任主將出徵,皇太極去世之後,八旗貴族之中已經沒有人能夠制衡多爾袞。
豪格的優勢豪格最大的優勢就是他的身份,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也是皇太極最信任和喜歡的兒子,皇太極奪取正藍旗的控制權之後,就讓正藍旗和自己的兩白旗混編,讓豪格擔任了正藍旗的旗主。皇太極去世之後,兩黃旗大部分將領都支援皇太極的兒子豪格繼位,其他幾個旗裡面也有豪格的支持者。
雖然豪格名義上是多爾袞的侄子,但是豪格的年齡還要比多爾袞大三歲。同多爾袞一樣,豪格也是一個勇士,他多次率領八旗軍作戰,在八旗軍隊裡面同樣擁有很大的威望。
豪格為什麼不如多爾袞從兵力對比上來看,多爾袞的兩白旗只有不到100個牛錄,豪格控制的兵力超過了100個牛錄,豪格應該佔據兵力上的優勢,那麼為什麼說豪格打不過多爾袞呢?
豪格打不過多爾袞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豪格集團內部不團結,多爾袞提出讓皇子福臨繼位之後,豪格的支持者立刻拋棄了豪格,並且縱容多爾袞將豪格迫害致死。而多爾袞的集團內部十分團結,兩白旗都是努爾哈赤留下來的精兵,他們跟隨多爾袞兄弟多年,皇太極尚且不能讓兩白旗背叛多爾袞,更何況是豪格呢?
第二個原因是多爾袞的軍事才能要強於豪格,從多爾袞和豪格的征戰履歷來看,多爾袞和豪格開戰,多爾袞的勝率肯定要更大一些。再加上多爾袞的內部更加團結,一旦多爾袞在戰場上取得一定優勢,兩黃旗的將領肯定會做出更大的讓步,到時候豪格只剩下一個正藍旗,根本不可能擊敗兩白旗。
再來說一下其他的三個旗,兩紅旗和鑲藍旗都屬於八旗裡面的弱旅,兩紅旗的控制者代善是一個老好人,基本不可能參加八旗內戰。濟爾哈朗表面上支援豪格,但是鑲藍旗人少兵弱,一旦豪格出現敗績,濟爾哈朗肯定不敢跟多爾袞作對。
總結從豪格和多爾袞的鬥爭結果不難看出,豪格和多爾袞的實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不是兩黃旗的將領支援豪格,豪格根本不是多爾袞的對手。假如豪格的勢力跟多爾袞不相上下,福臨被推舉為皇帝,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的時候,豪格肯定不會同意。而八旗貴族直接繞開豪格進行這項決議,已經說明了豪格根本不是多爾袞的對手。
-
5 # 有得觀史
豪格與多爾袞相爭,主要比的是軍事力量。支援豪格的有正黃旗和鑲黃旗,支援多爾袞的有正白旗和鑲白旗,雙方力量對比,白旗力量略強。當時八旗中正白旗實力最強,其次是鑲藍旗,再次是鑲白旗,兩黃旗排名靠後。另外,豪格的軍事指揮能力和多爾袞比也有差距。
所以,雙方火併多爾袞最終可能得到皇權。不過兩白旗和兩黃旗的實力差距並不是十分懸殊,最終一定是兩敗俱傷。
上面講的是理想狀態,如有第三種力量參與情況就完全相反。實際上,第三方力量不可能不參與。
鄭親王濟爾哈朗擁有鑲藍旗,他的態度很明確,支援皇太極的兒子,豪格與多爾袞火併,他一定站在豪格一邊。
禮親王代善擁有兩紅旗,他也支援皇太極的兒子,豪格與多爾袞火併,他也會支援豪格。
有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禮親王代善支援,兩黃旗力量大增,兩白旗基本沒有勝算。所以真正雙方火併起來,最終一定是豪格當上皇帝。
但是豪哥有個死穴,就是能力沒有多爾袞強,這也是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不滿意的地方。如果火併,代善和濟爾哈朗會毫不猶豫站在豪格一邊,如果不火併還可以商量。
多爾袞不愧為睿親王,他對局勢把握非常準確,爭沒希望,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於是他丟擲了第三者福臨,得到大家支援。他雖然沒當上皇帝,但最後順利當上攝政王,擁有了皇權,讓自己利益最大化。
-
6 # 那片花海86
多爾袞和豪哥依據當時的實力,我認為多爾袞的勝算更大。
分別分析一下皇太極死後兩方的實力。一是多爾袞的軍事實力更勝一籌,多爾袞掌握著鑲白旗,他的弟弟多鐸掌握著正白旗,兩旗共65個牛錄。而豪哥雖然有兩黃旗和其他大臣的支援但是心不齊;二清朝是立嫡立長制度還沒正式確立,雖然豪哥作為長子名義上應該繼承大統,但是沒有正式的條文明確,功勳卓著繼承之位也就多了太多的不確定性;三是多爾袞經驗豐富,當年深得父親的喜愛,但卻最終沒能繼承父親的汗位,母親也為此而殉葬,血淋淋的教訓讓多爾袞也迅速成長起來,相比豪哥更多了一些成熟和經驗。我覺得在多爾袞和豪格爭奪汗位的時候會佔據更多的主動,勝算更大。
-
7 # 記錄歷史人生
皇太極在世的時候,倚重八大鐵帽子王進行統治。所謂“鐵帽子王”,就是“世襲罔替”的和碩親王或郡王。清開國八大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郡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順治十二年改封為莊親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1643年9月21日,晴空萬里,紅日高照,心氣昂揚的皇太極整日都在意氣風發地處理朝政;夜間(亥時)烏雲突起,雷聲滾滾,崇德皇帝猝然駕崩。年僅52歲的皇太極,英年早逝,死得突然,生前沒立儲。國不能一日無君,小朝廷的燃眉之急是解決由誰來繼承大統這個首要問題。
“儲嗣未定”,從理論上講,8位王爺都有繼承大統的權利。圍繞皇位的繼承,肯定要發生一番爭鬥。《清世祖實錄》記載:太宗“儲嗣未定”,“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這場爭奪大戰的兩位主角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
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相貌不凡,英武豪俊,力大超群,久經沙場,屢建軍功。按“立長”的規矩,由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但是,年輕的清廷沒有“立長”傳統。
實力強大的、原由皇太極直接掌握的兩黃旗的將領,主張擁立豪格繼承大位。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繼造訪肅王府上,表示擁戴肅王為君(《清世祖實錄》卷37)。
豪格劇照
德高望重的、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極。論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援,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將領的擁護,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
當時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他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瀋陽狀啟》癸未年8月26日)。可見,擁戴豪格的主要原因也許是受漢族“立長”傳統理念的影響造成的。有了這麼多重臣擁戴,豪格覺得勝券在握,自以為崇政殿的龍椅非他莫屬。
多爾袞(1612—1650年)比豪格小3歲,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豪格的叔父。14歲時父母雙亡(父賓天,母生殉),努爾哈赤曾經有遺訓立他為儲君,但是帝位從他身邊擦肩而過。多爾袞16歲跟隨哥哥皇太極,披掛上陣,躍馬張弓。在敖穆楞(今大淩河上游)戰役中,多爾袞初露神武風采,以功獲“墨爾根岱青”(聰明戰將)賜號。清天聰、崇德年間,多爾袞參加了哥哥皇太極組織的幾乎所有重大戰役,軍功顯赫。
1636年清廷仿明制設六部,多爾袞掌吏部,並由貝勒晉封為和碩睿親王。多爾袞曾經建議皇太極每年秋熟時節,深入明朝境內,圍困北京,阻截明朝援兵去關外,殘毀明朝境內屯堡,掠奪財物和人畜,消耗朱明王朝的國力,動搖明朝的統治根基,伺機入主中原,奪取華夏全國政權。多爾袞頭角崢嶸,嶄露出政治家、軍事家才幹,備受皇太極的器重。
在皇位爭奪的天平上多爾袞與豪格難分伯仲,而曾經因與帝位擦肩而過在心中積蓄已久的雄心,讓他不想放過第二次機遇,在競爭的氣勢上壓倒了豪格。
皇太極病故7天后,黎明時分,兩黃旗大臣在大清門盟誓,擁護豪格繼承皇位,並部署兩黃旗巴牙喇,張弓挾矢,環衛崇政殿。圖爾格、遏必隆又傳令他的護軍,備好甲冑弓矢,護衛大清門。
從大清門到崇政殿,殺氣騰騰,劍拔弩張,清廷的臣子們面無表情,魚貫進入議事會場。議商帝位繼承人的會議在崇政殿的東廡殿舉行,會議由皇族中年紀最長、地位最高的禮親王代善(61歲)主持。
主張擁立多爾袞的兩白旗旗主,豫郡王多鐸、英郡王阿濟格弟兄已經做好了必爭的準備,一定要把多爾袞扶上龍廷。多鐸力勸多爾袞繼承大位,否則自己可以繼承皇統。多鐸還說:“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代善。”禮親王表示自己年逾花甲,應由豪格繼承大統。
多爾袞和兩白旗的官員橫眉冷對,堅決反對立豪格為君。主張由多爾袞登極的重臣也大有人在。東廡殿內氣氛突然變得緊張起來,與會者個個屏息沉思,尋找解決辦法。
多爾袞明白,自己強行繼位絕對不是最佳選擇,豪格絕非等閒之輩。豪格也知道,和桀驁不馴的多爾袞協商解決,絕對沒有可能,武力解決也沒有絕對把握。
爭奪皇位的大戰從1643年9月21日開始,雙方一直互不相讓,宮廷內火藥味很濃,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槍走火。朝廷內所有的王爺和重臣,毫無例外都捲入了多爾袞與豪格為奪皇位進行的鬥爭旋渦裡。
群臣們都在苦苦地尋求出路,惟恐出現動亂,傷及國運。在豪格與多爾袞僵持不下的情勢中,權勢集團必須拿出令宮廷內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個方案,特別是讓豪格和多爾袞都能接受的方案。
經過多日反覆磋商,兩黃旗大臣佩劍上殿進言:“我們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
兩黃旗大臣都是朝廷的重臣,是先帝親掌的武裝力量代表,在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爭鬥得難解難分、互不相讓的緊要關頭,他們提出了由皇子繼承大統的新方案。
這個新方案是權勢集團拿出的最後方案,是各方必須接受的,沒有商量的餘地。史料記載中強調了“兩黃旗大臣佩劍上殿進言”,其中特別強調“佩劍”二字,通常這樣神聖重大會議是不准許帶武器參加的。進言的語氣之強硬也是罕見的,群臣是做好了動武的準備的。
這個方案新就新在,首先否定了多爾袞登極的可能——他是皇弟,不是皇子;其次,豪格也不是必然人選,先皇有11位皇子,豪格僅是其中之一。新方案表明,兩黃旗大臣已經從擁立豪格一人的立場後退下來。
憨厚、機敏的努爾哈赤的胞侄、鄭親王濟爾哈朗,把新方案具體化為:由6歲的皇子福臨繼承皇位,挑選兩位親王攝政。新方案經過鄭親王濟爾哈朗的闡釋後,此前雄心勃勃要與多爾袞一爭高下的豪格,在態度上也來了一個大轉彎,說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當”,便離席而去。這時,英郡王阿濟格也表示不立多爾袞而退出,豫郡王多鐸也啞火了,不發一言。
經過十多天的較量,最高會議做出最後的決議:6歲的福臨繼帝位,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濟爾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攝政,宮廷多數高官沒有異議。多爾袞任第二攝政穩住了多爾袞兄弟集團及其支持者。
皇太極的臣子們,特別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禮親王代善、肅親王豪格、睿親王多爾袞等人都深知,此時決不是為爭奪大位而兵戎相見、骨肉相殘的時刻。清廷內部一場政治危機的冰雪終於消融。濟爾哈朗和多爾袞,二人勢力相當,都曾深得皇太極的寵愛和重用,因此由他們二人輔政,爭議不大,新方案順利透過。福臨得到了皇位,成了著名的少年天子,福臨的母親莊妃布木布泰被尊稱為“聖母皇太后”。布木布泰母子是這場鬥爭的最大贏家。
皇位爭奪戰整整折騰了17個日日夜夜才宣告結束。1643年10月8日,年方6歲的福臨在盛京皇宮崇政殿登基,即皇帝位。而在福臨即位的第二天,幾乎又要生變。有人依然想推出多爾袞登皇帝位,禮親王代善為鎮壓反逆者,殺了支援多爾袞登極的、自己的親孫子穎郡王阿達禮,用自己親人的鮮血穩住了局勢。一場驚心動魄的、爭奪皇位的鬥爭終於落下了帷幕!
從表面上看,多爾袞又一次與皇帝寶座失之交臂,但他雖未得到皇位,卻當上了攝政王,掌握了統治實權,應算是勝利的一方。原本勝算很大的豪格,卻成了最大的輸家。優柔寡斷的豪格在爭奪皇權的大戰中缺乏豪氣和勇氣。他輸了,怪他缺乏統籌全域性的“大德”,不懂鬥爭的多變性,缺少控制局勢的韜略。確切地說,當勝利的天平向豪格傾斜的時候,他沒有做好君臨天下的準備,他沒有抓住歷史給他提供的偉大瞬間,痛失一次永不復返的歷史機遇。
第一代肅親王豪格沒有得到皇位事小,為自己埋下了殺身禍根,才是他終生最大的恨事,他幾乎斷送了肅親王一支的煙火。肅親王一支香火沒斷,是出於歷史的偶然,而並非是豪格用自己實力和智慧取得的。
數年以後,豫親王多鐸曾經當面告訴豪格:“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初議立爾為君,因王性柔,力不勝眾,議遂寢。”這句話說得很到位,“性柔”確實是豪格痛失皇位的內因,正因為他在關鍵時刻的“性柔”,使支援他的力量大失所望,不再專注於他。
多爾袞當上了攝政王,並沒有忘記自己政治上的異己,他與豪格爭奪帝位一事雖以雙方妥協暫時解決,但多爾袞對豪格一直存有戒心。豪格並沒有把多爾袞放在眼裡,認為多爾袞心高命不強,他的羸弱身體將使他無法長期執掌朝廷,豪格斷定他當不好,也當不久攝政王。
-
8 # 希隆466
當然多爾袞得勝算更大。這在以後也得到驗證,多爾袞在軍功,智謀等方面都要遠勝於豪格。而且多爾袞作為豪格的長輩,更容易壓制豪格。在軍事力量上面,多爾袞有三個旗支援,豪格只有兩旗。無論從哪方面比,豪格都比不上多爾袞。
-
9 # 彩虹視野
網路配圖,多爾袞劇照
皇太極在去世的時候,並沒有來得及指定誰是他的繼承人,也就引發了對於皇位的紛爭,其實在當時也就是叔侄兩人之爭,比得就是誰的實力強大,一個是統領了兩白旗的多爾袞,一個是掌握正藍旗,同時獲得了兩黃旗支援的豪格,而且豪格還是皇太極的長子。
網路配圖,多爾袞和豪格劇照
先看看兩人當時的實力在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將最精銳的兩黃旗留給了多爾袞兄弟三人。雖然後來強迫多爾袞兄弟將兩黃旗的顏色換成了兩白旗,但是這種換旗沒有影響到原來兩黃旗的實力,戰鬥力根本就沒有絲毫改變,還是最能打的兩個旗。
在皇太極去世時,兩白旗一共有接近100個牛錄,兵力比兩黃旗還要多。而且作為兩白旗的實際掌控者,多爾袞兄弟都是征戰多年的經驗,八旗中沒有誰能夠抗衡多爾袞兄弟。
豪格在多爾袞面前的優勢只有一個,那就是身份。兩黃旗和正藍旗基本都是支援豪格的,其它三旗裡面也有一些將領支援豪格,豪格控制的兵力已經超過了100牛錄。
網路配圖,豪格劇照
八大鐵帽子王的態度這八大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郡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順治十二年改封為莊親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從理論上講,8位王爺都有繼承大統的權利,但除了豪格和多爾袞之外,其他六人都還是有自知之明。
在這八人裡面,威望最高的是禮親王代善,他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其他三王為了明哲保身,沒有明確的立場。
經過10多天的劍拔弩張的對峙之後,最後由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了一個各方妥協的方案,年方6歲的福臨即皇帝位,一場驚心動魄的、爭奪皇位的鬥爭才落下了帷幕。
網路配圖,多爾袞劇照
如果兩方開戰的結果分析如果豪格和多爾袞都不接受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折中方案,勢必會以戰爭決出勝負的方式取得皇位。那麼這場戰爭最終的結果應該是多爾袞取勝,而且當時多爾袞三兄弟已經做好了開戰的準備。
單純從兵力上來看,多爾袞的兩白旗只有不到100個牛錄,豪格的兵力超過了100個牛錄,豪格佔據兵力上的優勢,但豪格一定打不過多爾袞三兄弟。
這其中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豪格是因為身份才獲得了眾多的支持者,但戰爭一起就是你死我活的局面,豪格的支持者是否還一樣出兵支援,這是一個未知數,未必沒有牆頭草。而兩白旗卻實鐵板一塊,皇太極生前一直都想要分化兩白旗都未成功,豪格肯定也不行;兩白旗的戰鬥力應該遠超其它兩黃旗和正藍旗。
網路配圖,多爾袞劇照
第二個原因是多爾袞三兄弟的軍事統帥能力要強於豪格,從多爾袞和豪格的領兵征戰的戰績來看,多爾袞和豪格開戰,多爾袞的勝率肯定要更大很多。
第三個原因就是其它三旗和可能不會參與這場戰爭,因為他們實力上確實很弱,兩紅旗的控制者代善基本不可能參與戰爭。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人少兵弱,肯定也不敢參與,那麼實際上也就是兩白旗對兩黃旗加正藍旗。
所以,假如這場皇位之爭演變成八旗內戰,多爾袞大機率會取得最後的勝利登上寶座。
-
10 # yinyin1983
清王朝入關前,“窩裡鬥”最盛行,軍隊戰鬥力最差的一個階段,便是皇太極執政近17年的天聰、崇德王朝。皇太極死後,32歲的叔叔多爾袞和35歲的侄子豪格,不光差點擦槍走火,連底下兩黃旗的將領索尼、鰲拜等都敢持槍、拿弓衝進崇政殿吆喝,這在“奴才”文化根深蒂固的滿洲貴族集團的權利鬥爭中真是“蠍子粑粑獨一份”。
當然,索尼、鰲拜等將領的行為是在虛張聲勢,更是在以死明志。畢竟殺王爺這種事,他們可以天天想想,但終究是不敢的,也沒那個實力。他們的口號是:“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
努爾哈赤是天時、地利,人和、己和樣樣佔全,皇太極是天時、地利,人和、己和樣樣鬧心。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古代王朝就有這個特點,但凡開國之君和有作為的皇帝壽命都很長。
皇太極52歲的壽命和他老爹差了16年,整整一個天聰、崇德王朝。如果皇太極遺傳了他老爹壽命的基因,他會幹完很多事,他會入主中原。
皇太極的廟號定為太宗很有意思。他爹是太祖,兒子是世祖,孫子是聖祖,簡直不成體統。
皇太極對清王朝最突出的貢獻是政治上的改革。政治改革向來都是將既得利益集團遠離利益中心。
皇太極成為後金大汗後,為了打壓以其他三大貝勒為首的滿洲貴族集團,用了大約九年的時間。那時皇太極快45歲了,以他50歲開始昏昏沉沉的時間表來看,5年的時間顯然不夠。
皇太極成為清王朝皇帝前後,向北二徵索倫,向東二徵北韓,向西三徵蒙古,向南五次跨過長城“入口作戰”,最終逼得明王朝打了一場松錦國運之戰。
縱觀皇太極17年的執政生涯,三個字:忙得很!幹了那麼多事,壽命又不長,這意味著他乾的那些事沒有時間去消化。最令他消化不良的是他對八旗多年的打壓、調整、混編。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皇太極政治改革的過程中,尤為重視八旗這個重災區。
努爾哈赤臨死前,滿八旗旗主分別是:正黃旗旗主阿濟格(十二子);鑲黃旗旗主多鐸(十五子);正紅旗旗主代善(二子);鑲紅旗旗主嶽託(代善之子);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五子);鑲藍旗旗主阿敏(侄子,舒爾哈齊之子);正白旗旗主皇太極(八子);鑲白旗旗主杜度(長孫,褚英之子)。當時阿濟格15歲,多爾袞8歲,多鐸6歲,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是除四大貝勒外,擁有牛錄最多的。
皇太極臨死前,滿八旗旗主分別是:正黃旗旗主皇太極,鑲黃旗旗主皇太極,正紅旗旗主代善,鑲紅旗旗主羅洛渾(代善之孫),正藍旗旗主豪格(皇太極長子),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舒爾哈齊第六子、皇太極鐵桿),正白旗旗主多鐸,鑲白旗旗主多爾袞。
皇太極用了17年的時間,把八旗打壓、調整、混編成了這套陣容。看似是皇太極強的不得了,實則危機重重。
皇太極死後,豪格表面上有兩黃旗、兩藍旗、兩紅旗的支援,實則他只有自己“半吊子”的正藍旗和濟爾哈朗“半吊子”的鑲藍旗可以真正為他盡一份力,這和戰鬥力強悍的多爾袞、多鐸的兩白旗相差懸殊。為何?
皇太極打壓、調整、混編八旗的過程,總有豪格的影子。受氣的八旗子弟,看不上皇太極的滿城市,瞧不起豪格的滿大街。皇太極一死,父債子還,千愁萬恨一覽豪格心頭。
皇太極繼承汗位後,立即將自己的長子豪格授命為鑲白旗旗主。
努爾哈赤死前,為了讓多爾袞接手鑲白旗,特將長孫、褚英之子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往鑲紅旗。可見在努爾哈赤眼裡,沒有隔代親。估計是褚英泉下有知很憤怒,提前索了老爹的命。結果杜度哭著調往了鑲紅旗,多爾袞卻沒來得及含笑接班。這一權利真空,正好讓皇太極見色起了次意。
褚英什麼人?曾經的愛新覺羅家的大哥,生性殘暴、心胸狹隘!長期和“四大貝勒”、“開國五大臣”鬧矛盾,最後升級成被“群毆”致死。他兒子掌管的鑲白旗和誰能相敬如賓。
接下來,皇太極以“大汗所領、必以尚黃”為由,把兩黃旗和兩白旗的旗色互換,人員未動。
天聰二年,阿濟格因擅自主持其弟多鐸的婚禮,被皇太極削去爵位,以多爾袞掌鑲白旗。也就是多鐸的正白旗是原來的鑲黃旗,多爾袞的鑲白旗是原來的正黃旗。多爾袞的功勞為什麼大了豪格那麼多,除了多爾袞、多鐸能征善戰外,和這兩個旗的底子強、戰鬥力強是分不開的。尤其是鑲黃旗,努爾哈赤保命的軍隊,多爾袞惦記了多少年。
八旗中唯一沒有經過打壓、調整、混編的是兩白旗。皇太極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老爹駕崩,老媽被勒死,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給點甜頭,年少輕狂之下,必能為他賣命,賣命的時候實力肯定會有損耗。實際上也是,多爾袞三兄弟在改革和戰爭過程中表現得非常地乖順。
天聰四年,阿敏棄守永平(河北盧龍)、灤州(河北灤縣)、遷安、遵化四城。逃跑前,他下令將城中漢族降官降民全部屠殺,財產洗掠一空。皇太極召集諸貝勒大臣會議,定阿敏罪狀16條,將其囚禁,他的鑲藍旗則交給了舒爾哈齊第六子濟爾哈朗掌管。
鑲藍旗從根上算是努爾哈赤的親弟弟,後金二號人物舒爾哈齊的。這個旗曾經是最強大的一個旗。舒爾哈齊被努爾哈赤幽禁致死,阿敏被皇太極幽禁致死。阿敏是旗主的時候,不敢和努爾哈赤公然叫囂,但他和皇太極叫囂是無所顧慮的。這個旗在骨子上把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當成冤家對頭。
天聰五年,大淩河戰役中,皇太極與莽古爾泰發生爭執,莽古爾泰拿起佩刀、漏刃,數次怒視皇太極。諸貝勒商議莽古爾泰乃大不敬之罪,奪去和碩貝勒爵位,降為多羅貝勒。天聰六年莽古爾泰病逝,其弟德格類繼任正藍旗旗主。天聰九年,德格類病逝,有人告發莽古爾泰、德格類及其妹曾意圖謀害大汗。皇太極藉機將正黃旗、正藍旗混編成為新的正黃旗和鑲黃旗。原來的鑲黃旗改成正藍旗後,豪格仍是旗主。
天聰九年,代善私自設宴款待並饋贈財帛給怨恨皇太極的姐姐哈達公主。眾貝勒一致譴責代善欺君妄行,擬革其大貝勒封號,奪十牛錄,罰銀萬兩。其子鑲紅旗旗主嶽託貝勒罰銀千兩,薩哈廉貝勒罰銀二千兩,奪二牛錄。皇太極為表其寬厚,除了罰銀,一切未準。受了刺激的代善,忍氣吞聲,收斂鋒芒,利益自是越來越少。
皇太極對八旗的不斷打壓、調整、混編,最終目的是加強自己,削弱別人。這麼做本沒有什麼問題,加強皇權是有為君王的習慣。如果沒有皇太極的改革,滿清沒有那麼廣闊的領土,更談不上日後入主中原。只不過人事的調整,發揮效果需要時間,這一點是皇太極的軟肋,他死的早,死的突然,死的極其不是時候。
八旗中唯一沒有經過打壓、調整、混編的是兩白旗,這麼看總感覺是皇太極為多爾袞打了一輩子工。
兩黃旗本就實力不強,再摻和進個敵我不明的正藍旗,戰鬥力嚴重打折。松錦大戰中,八旗的戰鬥力並不比明王朝的關寧鐵騎強多少,根本原因是窩裡斗的沒恢復元氣。
鑲藍旗實力雖強,可換了個和皇太極穿一條褲子的濟爾哈朗,往日的仇恨需要時間抵消。何況濟爾哈朗一向從善如流,這個時間自會延長。
兩紅旗經過皇太極不斷地打壓,朝政早就插不上嘴了。族長代善歲月不饒人,其子嶽託、薩哈廉英年早逝,孫子輩的暫時爭不了氣。兩紅旗儼然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皇太極死後,表面上站到豪格一方的有兩黃旗、兩藍旗、兩紅旗,實則只有豪格自己的正藍旗和濟爾哈朗的鑲藍旗。這裡面必須瞭解一點,濟爾哈朗支援的是皇太極的兒子,不單單是豪格。
至於兩黃旗的索尼、鰲拜等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多爾袞一句話:這是我們愛新覺羅的家務事,立誰不力誰的,關你們什麼事,姓什麼自己不知道嗎!出去!這些人聽完屁顛屁顛的就出去了。
為何?兩黃旗的愛新覺羅們不支援火併。多爾袞是吏部尚書,皇太極的改革趨向明王朝,多爾袞手裡的權利很大。
多爾袞執政時,索尼和鰲拜的日子過得很苦。索尼被髮配到昭陵掃大街,鰲拜立多少功也沒用。尤其是鰲拜,犯了錯居然是自己花錢把自己贖了出去。“士可殺不可辱”,被欺負成孫子了,連個屁都不敢放,當初是不是吃錯藥了?很有可能。鰲拜這個人擅長把藥吃錯。
回到問題上:如果多爾袞和豪格沒有接受濟爾哈朗的建議另外立皇子,兩方內訌火併,誰得皇位的勝算大?
誰也沒有勝算。豪格的實力和多爾袞差得太遠,他不敢內訌火併。多爾袞也沒把豪格當回事,他懼怕的是意想不到的某些人。起碼多鐸在崇政殿開會的時候就公開表示:我的名字在太祖遺詔裡,看你們推來推去的,不如我來吧。
退一萬步講,多爾袞真要只有豪格一個對手,早火併了。
據北韓使臣記載,豪格一聽有人舉薦他即位後,甩手走人了。
回覆列表
個人覺得多爾袞更大些,具體分析如下:
皇太極在世的時候,倚重八大鐵帽子王進行統治。所謂“鐵帽子王”,就是“世襲罔替”的和碩親王或郡王。清開國八大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郡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順治十二年改封為莊親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1643年9月21日,晴空萬里,紅日高照,心氣昂揚的皇太極整日都在意氣風發地處理朝政;夜間(亥時)烏雲突起,雷聲滾滾,崇德皇帝猝然駕崩。年僅52歲的皇太極,英年早逝,死得突然,生前沒立儲。國不能一日無君,小朝廷的燃眉之急是解決由誰來繼承大統這個首要問題。
“儲嗣未定”,從理論上講,8位王爺都有繼承大統的權利。圍繞皇位的繼承,肯定要發生一番爭鬥。《清世祖實錄》記載:太宗“儲嗣未定”,“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這場爭奪大戰的兩位主角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
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相貌不凡,英武豪俊,力大超群,久經沙場,屢建軍功。按“立長”的規矩,由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但是,年輕的清廷沒有“立長”傳統。
實力強大的、原由皇太極直接掌握的兩黃旗的將領,主張擁立豪格繼承大位。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繼造訪肅王府上,表示擁戴肅王為君(《清世祖實錄》卷37)。
德高望重的、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極。論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援,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將領的擁護,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
當時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他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瀋陽狀啟》癸未年8月26日)。可見,擁戴豪格的主要原因也許是受漢族“立長”傳統理念的影響造成的。有了這麼多重臣擁戴,豪格覺得勝券在握,自以為崇政殿的龍椅非他莫屬。
多爾袞(1612—1650年)比豪格小3歲,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豪格的叔父。14歲時父母雙亡(父賓天,母生殉),努爾哈赤曾經有遺訓立他為儲君,但是帝位從他身邊擦肩而過。多爾袞16歲跟隨哥哥皇太極,披掛上陣,躍馬張弓。在敖穆楞(今大淩河上游)戰役中,多爾袞初露神武風采,以功獲“墨爾根岱青”(聰明戰將)賜號。清天聰、崇德年間,多爾袞參加了哥哥皇太極組織的幾乎所有重大戰役,軍功顯赫。
1636年清廷仿明制設六部,多爾袞掌吏部,並由貝勒晉封為和碩睿親王。多爾袞曾經建議皇太極每年秋熟時節,深入明朝境內,圍困北京,阻截明朝援兵去關外,殘毀明朝境內屯堡,掠奪財物和人畜,消耗朱明王朝的國力,動搖明朝的統治根基,伺機入主中原,奪取華夏全國政權。多爾袞頭角崢嶸,嶄露出政治家、軍事家才幹,備受皇太極的器重。
在皇位爭奪的天平上多爾袞與豪格難分伯仲,而曾經因與帝位擦肩而過在心中積蓄已久的雄心,讓他不想放過第二次機遇,在競爭的氣勢上壓倒了豪格。
皇太極病故7天后,黎明時分,兩黃旗大臣在大清門盟誓,擁護豪格繼承皇位,並部署兩黃旗巴牙喇,張弓挾矢,環衛崇政殿。圖爾格、遏必隆又傳令他的護軍,備好甲冑弓矢,護衛大清門。
從大清門到崇政殿,殺氣騰騰,劍拔弩張,清廷的臣子們面無表情,魚貫進入議事會場。議商帝位繼承人的會議在崇政殿的東廡殿舉行,會議由皇族中年紀最長、地位最高的禮親王代善(61歲)主持。
主張擁立多爾袞的兩白旗旗主,豫郡王多鐸、英郡王阿濟格弟兄已經做好了必爭的準備,一定要把多爾袞扶上龍廷。多鐸力勸多爾袞繼承大位,否則自己可以繼承皇統。多鐸還說:“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代善。”禮親王表示自己年逾花甲,應由豪格繼承大統。
多爾袞和兩白旗的官員橫眉冷對,堅決反對立豪格為君。主張由多爾袞登極的重臣也大有人在。東廡殿內氣氛突然變得緊張起來,與會者個個屏息沉思,尋找解決辦法。
多爾袞明白,自己強行繼位絕對不是最佳選擇,豪格絕非等閒之輩。豪格也知道,和桀驁不馴的多爾袞協商解決,絕對沒有可能,武力解決也沒有絕對把握。
爭奪皇位的大戰從1643年9月21日開始,雙方一直互不相讓,宮廷內火藥味很濃,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槍走火。朝廷內所有的王爺和重臣,毫無例外都捲入了多爾袞與豪格為奪皇位進行的鬥爭旋渦裡。
群臣們都在苦苦地尋求出路,惟恐出現動亂,傷及國運。在豪格與多爾袞僵持不下的情勢中,權勢集團必須拿出令宮廷內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個方案,特別是讓豪格和多爾袞都能接受的方案。
經過多日反覆磋商,兩黃旗大臣佩劍上殿進言:“我們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
兩黃旗大臣都是朝廷的重臣,是先帝親掌的武裝力量代表,在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爭鬥得難解難分、互不相讓的緊要關頭,他們提出了由皇子繼承大統的新方案。
這個新方案是權勢集團拿出的最後方案,是各方必須接受的,沒有商量的餘地。史料記載中強調了“兩黃旗大臣佩劍上殿進言”,其中特別強調“佩劍”二字,通常這樣神聖重大會議是不准許帶武器參加的。進言的語氣之強硬也是罕見的,群臣是做好了動武的準備的。
這個方案新就新在,首先否定了多爾袞登極的可能——他是皇弟,不是皇子;其次,豪格也不是必然人選,先皇有11位皇子,豪格僅是其中之一。新方案表明,兩黃旗大臣已經從擁立豪格一人的立場後退下來。
憨厚、機敏的努爾哈赤的胞侄、鄭親王濟爾哈朗,把新方案具體化為:由6歲的皇子福臨繼承皇位,挑選兩位親王攝政。新方案經過鄭親王濟爾哈朗的闡釋後,此前雄心勃勃要與多爾袞一爭高下的豪格,在態度上也來了一個大轉彎,說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當”,便離席而去。這時,英郡王阿濟格也表示不立多爾袞而退出,豫郡王多鐸也啞火了,不發一言。
經過十多天的較量,最高會議做出最後的決議:6歲的福臨繼帝位,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濟爾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攝政,宮廷多數高官沒有異議。多爾袞任第二攝政穩住了多爾袞兄弟集團及其支持者。
皇太極的臣子們,特別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禮親王代善、肅親王豪格、睿親王多爾袞等人都深知,此時決不是為爭奪大位而兵戎相見、骨肉相殘的時刻。清廷內部一場政治危機的冰雪終於消融。濟爾哈朗和多爾袞,二人勢力相當,都曾深得皇太極的寵愛和重用,因此由他們二人輔政,爭議不大,新方案順利透過。福臨得到了皇位,成了著名的少年天子,福臨的母親莊妃布木布泰被尊稱為“聖母皇太后”。布木布泰母子是這場鬥爭的最大贏家。
皇位爭奪戰整整折騰了17個日日夜夜才宣告結束。1643年10月8日,年方6歲的福臨在盛京皇宮崇政殿登基,即皇帝位。而在福臨即位的第二天,幾乎又要生變。有人依然想推出多爾袞登皇帝位,禮親王代善為鎮壓反逆者,殺了支援多爾袞登極的、自己的親孫子穎郡王阿達禮,用自己親人的鮮血穩住了局勢。一場驚心動魄的、爭奪皇位的鬥爭終於落下了帷幕!
從表面上看,多爾袞又一次與皇帝寶座失之交臂,但他雖未得到皇位,卻當上了攝政王,掌握了統治實權,應算是勝利的一方。原本勝算很大的豪格,卻成了最大的輸家。優柔寡斷的豪格在爭奪皇權的大戰中缺乏豪氣和勇氣。他輸了,怪他缺乏統籌全域性的“大德”,不懂鬥爭的多變性,缺少控制局勢的韜略。確切地說,當勝利的天平向豪格傾斜的時候,他沒有做好君臨天下的準備,他沒有抓住歷史給他提供的偉大瞬間,痛失一次永不復返的歷史機遇。
第一代肅親王豪格沒有得到皇位事小,為自己埋下了殺身禍根,才是他終生最大的恨事,他幾乎斷送了肅親王一支的煙火。肅親王一支香火沒斷,是出於歷史的偶然,而並非是豪格用自己實力和智慧取得的。
數年以後,豫親王多鐸曾經當面告訴豪格:“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初議立爾為君,因王性柔,力不勝眾,議遂寢。”這句話說得很到位,“性柔”確實是豪格痛失皇位的內因,正因為他在關鍵時刻的“性柔”,使支援他的力量大失所望,不再專注於他。
多爾袞當上了攝政王,並沒有忘記自己政治上的異己,他與豪格爭奪帝位一事雖以雙方妥協暫時解決,但多爾袞對豪格一直存有戒心。豪格並沒有把多爾袞放在眼裡,認為多爾袞心高命不強,他的羸弱身體將使他無法長期執掌朝廷,豪格斷定他當不好,也當不久攝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