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一篇白居易《山行》,一篇懷仁集王羲之《大唐三藏聖教序》節錄。個人感覺《山行》好些。字的結體上有王體的形,但少了點神。單單從字形上看還是很接近原貼的。但為什麼少了神韻呢?首先我們知道王羲之寫行書代表作《蘭亭序》時,所處的環境、心境有很大影響。有隨心所欲的心境,又有暢然優美的環境,加之多年的書寫積累,才寫出了千古名篇。那麼我們臨習時除了照搬原帖字形,還要體會其心境才能做到形神俱佳,當然這一切是在掌握了書寫的筆法結體等基礎上才能做到心手相應。每一篇字從頭到位都應該是整體連貫,而又互相牽連,字與字之間,字與行列之間都必須是互相照應的,缺一不可。儘管每一個字很像原帖,但組合起來不一定協調。所以掌握了字的筆法結構後,最重要的就是變通,不能照搬,根據整篇的內容,對每個字做細微調整,以適應當篇字的整體搭配。
現在我們再來看這兩幅字,《山行》總體來看很不錯,字型流暢。但缺少了一點變化,只是用自己的筆法小心翼翼的抄了一篇詩文。而且題款位置和字型與正篇都不協調。這個還要多看才能提高。節錄《聖教序》這篇,字型初看很美,有原帖的韻味。但放大了一看,問題就出來了,比如“度”最後的頓筆成了方形,這樣造成了斷筆與下一個字就脫離了聯絡。“遠”字的捺筆,如一根棍子缺少了變化,起筆收筆都沒有交代。到了“期”字明顯就變形了。接下來“珠”字頓筆,“問”字結構變形嚴重,後面的就不舉例了。我們看書法,第一眼看通篇,接下來就看每一個字,最後看落款印章。你的這兩篇字,在字的用筆上還不夠到位,細節上處理還需加強,字的結構也應該仔細斟酌。待掌握了這些之後,再以勢謀篇才行。書法是一個從簡到復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多練,多看,多悟才能更進一步。
個人之見,難免偏薄,說錯勿怪。
謝謝邀請,一篇白居易《山行》,一篇懷仁集王羲之《大唐三藏聖教序》節錄。個人感覺《山行》好些。字的結體上有王體的形,但少了點神。單單從字形上看還是很接近原貼的。但為什麼少了神韻呢?首先我們知道王羲之寫行書代表作《蘭亭序》時,所處的環境、心境有很大影響。有隨心所欲的心境,又有暢然優美的環境,加之多年的書寫積累,才寫出了千古名篇。那麼我們臨習時除了照搬原帖字形,還要體會其心境才能做到形神俱佳,當然這一切是在掌握了書寫的筆法結體等基礎上才能做到心手相應。每一篇字從頭到位都應該是整體連貫,而又互相牽連,字與字之間,字與行列之間都必須是互相照應的,缺一不可。儘管每一個字很像原帖,但組合起來不一定協調。所以掌握了字的筆法結構後,最重要的就是變通,不能照搬,根據整篇的內容,對每個字做細微調整,以適應當篇字的整體搭配。
現在我們再來看這兩幅字,《山行》總體來看很不錯,字型流暢。但缺少了一點變化,只是用自己的筆法小心翼翼的抄了一篇詩文。而且題款位置和字型與正篇都不協調。這個還要多看才能提高。節錄《聖教序》這篇,字型初看很美,有原帖的韻味。但放大了一看,問題就出來了,比如“度”最後的頓筆成了方形,這樣造成了斷筆與下一個字就脫離了聯絡。“遠”字的捺筆,如一根棍子缺少了變化,起筆收筆都沒有交代。到了“期”字明顯就變形了。接下來“珠”字頓筆,“問”字結構變形嚴重,後面的就不舉例了。我們看書法,第一眼看通篇,接下來就看每一個字,最後看落款印章。你的這兩篇字,在字的用筆上還不夠到位,細節上處理還需加強,字的結構也應該仔細斟酌。待掌握了這些之後,再以勢謀篇才行。書法是一個從簡到復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多練,多看,多悟才能更進一步。
個人之見,難免偏薄,說錯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