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拔劍舞中庭

    作者應該是記錯了,應該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十六字心傳”,出自古書《尚書》,相傳是當年堯把帝位傳給舜以及舜把帝位傳給禹的時候,口口相傳的秘訣。

    那麼怎麼理解呢?

    首先先看這句話“世人多巧,心茫茫然”,現在手機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社交工具,有著“手機在手,天下我有”的說法,手機一刻不在身邊,好像失去了什麼,這就說明手機已經把我們的心給束縛住,沒有心勁去做其他的事情,這也就是“人心惟危”,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玩物喪志”。

    那麼“道心惟微”怎麼理解呢?道是儒家和道家的最高追求,也就是規律,天人合一的境界,那麼到最後,大道至簡,很是微妙,這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一種境界,比如禪,不可說,不能說,不必說。只有在追求志最高目標的時候才會領會到這個境界。

    “惟精惟一”是指在追求個人目標的路上,要做到專一、精通,不能三心二意,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這也就是匠心思想,不偏不倚,始終如一。

    “允執厥中”是一種中庸思想,也就是平衡,畢竟只工作也不行,要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關係,平衡人際關係,平衡內外,保證在追求匠心的道路上暢通無阻。

    所以這十六個字現在給我們的啟發就是:在追求個人理想的道理上,不要讓外界的誘惑侵染內心,要守得住寂寞,追求匠心精神,保持內外平衡,這樣才能達到最後的彼岸。

    浩歌振林巒。

    丈夫意如此,

    不學腐儒酸。

  • 2 # RULAI3331

    提問題者將“人心惟危”寫成“人心惟氣”有失覺察,必須糾正!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乃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十六字心傳”,是儒家一以貫之《中庸之道》的理論及實踐基礎。

    儒家思想是立足於紅塵俗世,教人如何在滾滾紅塵中修治齊平、精忠報國、建功立業,進而“朝聞道夕死可矣”的人生至境!

    而要達至這一理想至境,就必須充分認識人心(人性)和道心(本性)之間的區別在於:

    “人心”是惟一不二充滿危險的存在,“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明證。倘若我們用世俗人心去觀察分析理解世間萬物,以及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無疑會充滿危險⚠️“道心”則是一如微細玄妙的東西,“妙明真心空妙有”得之解脫。如果我們用無為道心來覺察天地人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生活中發生的一切,無疑從中受益匪淺!

    然而要想抑人心、獲道心,必須積聚一定的能量,達至一定高度或境界方能獲得。

    這就需要人們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這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就是“精”與氣神的和諧統一。此即“惟精惟一”的要旨!

    要達到“惟精惟一”的目標,就必須培養大公無私的執行力,以及“誠信中正、不偏不倚”的精神。這或許就是“允執厥中”的神髓!

    儒家“十六字心傳”意義,非文字所能表達,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字字珠璣,溶化萬有,實乃助人了悟達至“執中貫一”、“中庸之道”的心傳要義,當慎思明辯,持恆如一,踐行實修實證,方知箇中滋味……

  • 3 # 文城觀點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出自《書·大禹謨》,被儒家認為是“十六字心訣”,在先秦儒家中,雖然孔子奠定了儒家的基本思想,但是,對“十六字心訣”的解釋影響最大的是孟子。孟子的“心性論”成了後來儒家學者解釋“十六字心訣”的基本理論依據。

    第一,孟子對這“十六字心法”的解釋代表了正統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很值得注意的。

    首先,“人心惟危”指的是什麼呢?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但是,由於現實生活中的利益等慾望的誘惑,原本人之本善的心會被惡的觀念所侵襲擾或遮蓋,便有了自私自利、虛偽狡詐等觀念,於是,人心就可能變惡。因而,人心是危險的,難以預測的。孟子認為,為了恢復人心之善的本性,必須經過道德修養,所以,孟子強調要善於養“浩然之氣”。

    孟子畫像

    其次,“道心惟微”指的是什麼呢?

    孟子認為,在各種慾望誘惑面前,人要修養心性,恢復善的本心並不容易,所以說道心是幽微難明的,這就是“道心惟微”。“微”即是指微妙深奧,因而是不易弄明白的。要認知善的心性,是非常困難的,需要經常長期修養,所以,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強調重視修仁知禮。而正是在此基礎上,儒家提出了“內聖外王”的學說。認為君王要認知“惟微”之“道心”,並非易事,需要有耐心,有毅力,能堅持,能全心投入。堅持對於“誠”的追求,持之以恆地去修煉。

    再次,什麼是“惟精惟一”?

    在孟子看來,要將心性修養好,必須堅持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堅持“惟精惟一”。通俗說,就是在修養心性時要能精純專一,儘可能保持專一心情,千萬不要亂了心念。禪學修養強調“染緣易就,道業難成”,修佛要心念專一,勿受塵染所惑,才能修成正果。而儒家也是如此,修養要專心,心性要專一,避免名利慾望等雜念的影響,做到“惟精惟一”。若是修養未能心情專一,便會由善變惡,遮蓋了善之本性。

    對於修養活動,孟子還區分了“見而知之”和“聞而知之”兩種不同修養特點的人,前者為“智者”,後者為“聖人”。郭店楚簡《五行篇》有記載,孟子曰:“未嘗聞君子道,謂之不聰。未嘗見賢人,謂之不明。聞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謂之不聖。見賢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謂之不智。見而知之,智也。聞而知之,聖也。”且認為聖高於智,“聖人知天道也”。(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這所指的“聞而知之”的人,便是善於“惟精惟一”的人。

    最後,“允執厥中”是指什麼?

    孟子認為,“允執厥中”其實與“惟精惟一”是密切相關的,聖人能“聞而知之”,善於“惟精惟一”,也自然就能“允執厥中”。《中庸》有記載,孔子說:“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這一段話說的是舜的故事,舜有大智慧,治理民眾能用中庸之道,不走極端,不做極好或極壞的事。而心性精純專一,便能精誠懇切地秉行中正之道,自然也就能治理好國家。朱熹認為《中庸》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大學中庸章句》,第22頁)。說的就是關於中庸的心法。所以,精誠懇切地秉行中正之道也是孟子所主張的。

    故宮中和殿匾額上的“允執厥中”

    第二,儒家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對“十六字心法”的理解與孟子有很大的不一樣。

    《荀子》主要是在《解蔽篇》對“十六心法”進行闡釋的,荀子說:“《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荀子所講的“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便是強調聖明君子該能“明於道”。只有聖明君子才能真正懂得“治心之道”,能“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荀子畫像

    荀子一直推崇三代善政,將其視為是“內聖外王”的典範,《荀子·大略篇》曰:“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農精於田而不可以為田師,工賈亦然。”這主要指的是,君王的治國之道,就在於善於認知大臣;而大臣的治政之道,在於精通政事。之前,舜治理天下,不對具體事務下詔令,政事便能成。可見,治理之道未必太具體,農夫精通於種地,但卻未能成為農事管理者,工者與商賈亦如此。所以,關鍵在於“明於道”而非“明於事”。管理在於知“道”而非知“事”。

    在《荀子·大略篇》中,荀子還論述了舜是如何達到“不以事詔而萬物成”的觀點,認為:“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詔而萬物成。處一危之,其榮滿側;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

    在荀子看來,“人心”與“道心”並非對立,而只是程度之別,“危”並非兇險之意,而只是比“微”更低階而已。唐代楊倞注云:“處心之危,言能戒懼,兢兢業業,終使之安也。養心之微,謂養其未萌,不使異端亂之也。處心之危有形,故其榮滿側可知也。養心之微無形,故雖榮而未知。言舜之為治,養其未萌也。”

    這裡說強調的“言舜之為治,養其未萌也”,其基本注重事發之前的狀態,意即無為而為之意。而只有“至人”才能達到無為境界,荀子說:“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何強?何忍?何危?故濁明外景,清明內景。聖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強?何忍?何危? 故仁者之行道也,無為也;聖人之行道也,無強也。仁者之思也,恭;聖人之思也,樂。”(《荀子·大略篇》)

    這一段話所說的“聖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與孟子的觀念完全不一樣了,仁者行道,無為也;聖人行道,無強也。這裡的“仁者之思也,恭;聖人之思也,樂”,便是與孟子養“浩然之氣”大不一樣了,仁者之境界是恭謹;聖人之境界是和樂,是自在無為的“微”的聖境。

    在荀子看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本義並非是指人心私慾危險,不是指道心精微難知,而是強調修心應戒懼自省,而成就大道的方法就在於自在無為。聖人“縱其欲,兼其情”,只要是合理之度內,依然是在“行道”。荀子並不徹底排斥人之慾望,只是要求適度、合理。在人心與道心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總而言之,這“十六字心法”的基本含義可以理解為:人心是危險難測的,道心是幽微難明的,唯有能專心致意,精誠懇切地秉行中正之道,方能治理好國家。

  • 4 # 八卦問道

    應該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其實說來說去,無非是人心和道心一致罷了,換句話說就是人心和天理要一致,人心不要過分,超出天理就會有不好的下場…兩個朋友以心印心…

  • 5 # 行文意必高

    十六之心傳,什麼是心,心即人的念頭,心的夲質是一念生一念滅,念念不斷,定義,心無常態,心即無常,人生存必須有物質需求,而人的慾望是貪得無厭的,永無滿足的,這就是人心的夲質,而人類的生存物質是有限的,人為了慾望的滿足會不擇手段,便滋生出了惡的一面,損人利己,謀財害命,,,,所以說人心是十分危險的,什麼是道心,道即,老子所認知的宇宙自然運動規律,天地無私,利於萬物而不爭,所以天地長久,天地對萬物一視同仁,無分別,這就是,宇宙意識之道,人類生存應於天地之道相合,即,道心,人類生存無非二大需求,物質需求,精神霈求,只追求物質的滿足,而不注重道德的教育,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人們自私的心理會讓人與人之間孌的冷漠,無情,沒有信任,沒有任何安全感,同樣,人類生存的基夲物質無法保障,人類社會也不會安定,真正能平衡人們物質和精神的關係,這樣的人類社會才能長治久安,這裡的,中,即此意,

  • 6 # 牽牛花的故事

    前兩句反映主觀與客觀的相互作用的事實緣由:人心是主,道心為客,由危及微,因微出危,可謂相互轉化,往復統一之象;後兩句是解決或者說是調解這種象的方式方法:一心一意,心無旁騖,有專才有博,而中庸之道是做好內外平衡的法寶,須一貫而行!

  • 7 # 緣督致經

    《惟》

    惟,指內心高度認可,即合規。

    人心惟危,指人們的內心,往往慾望大於靈性,時刻存在墮落的危險,故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道心,即參透人性,合於天道之心,道心如明鏡,明察秋毫,故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精與一,是天道之初,人道之源,人向真,穿層層表象而溯,故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允,反覆權衡而適;厥,不通傾倒。持一而守,緣順無傾,故允執厥中。

    求真則貴精,居安而思危。

  • 8 # 江河謠

    人類的思想唯一能確定的是高深莫測

    世界的規律唯一能確定的是普遍存在

    只有精益求精,只有分別對待

    反覆權衡,掌握適度,處理掌控人和事

  • 9 # 匹夫樂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心是很危險的,善惡只在一念之間,而要修養有道之心,是非常的微妙的,必須要堅持全心全意,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保持中庸之道,不走極端。這句話主要是給領導者,管理者提供警示的,做個好領導,必須時刻加強自身的修養,遵循大道,從而達到無我利他的境界,為百姓服務。

  • 10 # love眷顧us

    壓力意識,外生壓力,內生動力,生於憂患。有危機意識,拼搏精神奮鬥實幹,做正經事。

    道心惟微,知微見大,一片落葉知秋。比如色情小說電影等,能夠影響人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遠離。舉一反三,引起警醒警惕。尤其是孩子小青年遠離誘惑。

    十層意思知一二就健行好樣的。

  • 11 # 起來在遠方

    人心難測,

    道心幽微難明的。

    只有自己一心一意地執著而行。

    中正之道。

  • 12 # 荒野中的潛行者

    人心惟危,容易理解,指人的內心世界容易被紅塵所染,故五祖雲"時時勤拂試,莫使惹塵埃"

    道心惟微,解釋多種多樣,末學提出自己的一點心得,以供拋磚引玉。

    這四字的重心在道,難點卻在微!理解的方式不一樣,則對道心領會則大相徑庭。微,可作微弱,孟子後儒家一般都作此解。若作微弱言,則仍如五祖北禪之法脈,漸修之法也。

    末學以為,若微字理解為精微,微妙,則大不相同。《大學》中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此中的“知”即是真智真覺,最為微妙,精微者,非微弱之意。這樣,道心惟微,成六祖頓悟之禪法。

    惟精唯一者,沿上所述,先有悟入,然後方能漸修,專注於一,道自精純矣。

    允執厥中者,中道之意也,《大學》首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止善!”明德與親民實則一體而言,不可偏廢一邊,則中庸之意明,自然止於至善了!如佛家言,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明明德即自覺,親民即覺他,至善即圓滿!

  • 13 # 蘭幽Wraith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很危險,道心很微妙,只有不斷地去除人心中的私慾才能達到良知清澈,人只有良知清澈時對待萬事萬物才能做到中正,不偏不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26了,一事無成,求個人給我人生指條明路,不然我真的只有死了算了,為什麼生活這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