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健康天下我說健康
-
2 # 三不一無
張三丰
張三丰與其說是歷史人物,倒不如說成了文藝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了。歷經多朝多代的傳說、附會、假託,“張三丰”成了很多人的偶像,被賦予了很多神秘色彩和神奇能力。“張三丰”是一個從誕生至今知名度就極高的名字,是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傳奇,關於他的傳說浩如煙海。張三丰最後卒於何時,也無法考證,甚至有人相信張三丰一直活著,長生不老,已經成仙。時至今日,人們還保持著對“張三丰”的興趣,津津樂道。歷史筆記以及武術溯源杜撰對於他的宣傳已經夠家喻戶曉了,武俠小說的人物塑造更是使之人人皆知。
但是,張三丰真的在歷史上存在過嗎?
答案是:真實的張三丰已不可考,其人其事也多是後人記載和附會。從元到清,出現了好幾個張三丰(峰),生卒都不確切。
第一個是宋朝的“張三丰”。
《異林》說他是宋初人。《王徵南墓誌銘》說他是北宋末年的道士,是技擊家,內家拳創始人。楊式太極拳攀的創始人最有可能的就是這個“張三丰”,因為他是黃宗羲首稱的“內家拳”創始人。從更早、更玄、更神的角度出發,世人們普遍願意接受最早的這個“張三丰”。只不過這個張三丰多是民間流傳,並未見正史記載,因此可靠性和可信度有多大?《西遊記》中的唐僧取經的故事有多可信,他就有多可信。
第二個是元朝的“張三丰”。
名通,字君寶,儒者、道士。善書畫,工詩詞。約生於元朝中統時期(公元1260年農曆5月——1264年農曆7月。),漢族,福建邵武人。曾舉茂才異等,任中山博陵令。自稱張天師後裔,為武當派開山祖師。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為“清虛元妙真君”。
張三丰後的道教流派有:王屋山邋遢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派、三豐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萊派、檀塔派、隱仙派、武當丹派、猶龍派等,至少十幾支。這一位主要是文人和道士,是道教人物。
第三個是明朝的“張三丰”。
這是最早有生平事蹟的確切記載的一個。《明史·張三丰傳》中首次提到了“張三丰”。
《傳》中說他是遼東懿州人(今遼寧阜新,古金人)。記載也不詳細,沒有他早年的事蹟,主要記的是他得道以後的修行事蹟。
其他的歷史上的記載,如《微異錄》、《王徵南墓誌銘》、《張三丰本傳》、《萬曆野獲編》等,多為道聽途說或者託名之作,如《張三丰本傳》的作者汪錫齡是清朝時的官員,自稱在四川做官時遇到張三丰,相處甚久,彼此瞭解很深。如此一算,張三丰豈不是已活了幾百歲?而明朝的幾個皇帝到底封的是元朝的“張三丰”還是明朝的“張三丰”?一般人就會說它是從元朝一直活到了明朝,這兩個“張三丰”是同一個人(仙)。
綜上,一、“張三丰” 身份成謎,國籍不清,生卒年代不詳,身份也不同。另外他名號甚多,“張三丰”是中國歷史上名、字、號最多的“人”,沒有之一。據文獻記載,其名、字、號多達二十餘個:通、金、猷、全一、鉉一、玄化、玄素、玄玄子、三豐、三峰、山峰、三豐居士、保和、容忍、三豐子、居寶、君實、昆陽、思廉、瘋病子、邋遢道人等。又被明朝的幾個皇帝賜號:“通微顯化真人”、“韜光尚志真仙”、“清虛元妙真君”。可能是不同時期的不同的“張三丰”合起來擁有的,但也有點多。因為一般人的號頂多兩三個。這說明極有可能是有人喜歡這個名字響亮而用了,也有可能是冒用了,再就是各種文獻杜撰了。
二、而關於他入道前的身份也有多種,最流行的兩種,一是囚徒說,二是縣令說。而這兩種說法分別來自《萬曆野獲編》和《本傳》,兩本書皆不可信,都是後人牽強附會之作。另有儒生說。天師後人說等。
三、從北宋到明初,“張三丰”修真武當山,時間跨度數百年,違背了人類生理規律,不是神仙也得是神仙了。生卒年不可考,傳說它死而復活,反覆多次。更是情節如現代穿越小說,離奇生動。有的直接說它飛昇成仙。有人願意相信這些神神叨叨的事情,把這些離奇故事當歷史來講,並堅信不移。不光宗教人士,很多凡人甚至很多“無神論”信仰者也信。真是咄咄怪事。
四、史料、著作很多,卻多不實、偽託之作。
與張三丰有關的資料很多,主要可分為四個種類:
1、記述張三丰及弟子生平事蹟及道教宗派傳承的:如《明史》、《微異錄》。還有《道派》、《列傳》(又稱《傳考記》)等記錄張三丰及弟子數千人的人物傳記。《列傳》中很多實名實姓,但是追根溯源,只要一涉及張三丰的生平事蹟部分,都是出於《道派》,或者民間傳說。部分傳記中關於張三丰的描寫已經屬於神話。《列傳·顯跡》中就記錄了從公元1359年至1722年間,張三丰的神異事蹟三十六則,包括“度沈萬三”、“寓金臺觀”、“隱太和山”、“七戲方士”、“詩挫番僧”等早已家喻戶曉民間傳說。
2、道經、道論和內丹的經文。這方面的資料非常豐富,作為道教最有名的一個偶像人物,“張三丰”這三字已經成了圖騰和偶像,非常有號召力和感染力。這部分書籍基本上都能夠確定不是“張三丰”的作品,只是因為它們都被收錄在《張三丰先生全集》裡。而這本書的成書過程也並非一朝一夕。此書說是張君寶(張三丰)撰,清李西月重編,據序中說“其書曾刊於前明永樂時”經歷了清朝雍正元年汪錫齡的補充。他將所藏張三丰丹經二卷,詩文若干篇及所記“祖師顯跡三十餘則”,輯成《三豐祖師全集》。後來同時代的李西月從他那裡得到此書,又加入了更多傳說,終於在清道光二十四年輯成此書。這樣的一個創作過程,反而證明了張三丰確有其人的不可信。它就如《三國演義》、《水滸》一樣,先在民間流傳著各種散亂的故事,然後由文人收錄後再加工成書。甚至弄成了傳奇故事和神話傳說那樣的東西。
3、詩文作品:《雲水前集》、《雲水後集》等。《雲水全集》據說是由《張三丰全集》原本中儲存下來的。明永樂時胡廣等收入《大典》(即《永樂大典》)之內。後來此集子從《大典》中翻出才流傳民間。
4、太極拳論:據考證,絕大多數都是武禹襄和外甥李亦畲所寫,極少有別的人偽作。黃宗羲所說的內家拳與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也不是一回事。他作為內家拳創始人,就是從黃宗羲寫的《王徵南墓誌銘》出來的。後人把太極拳與他聯絡起來也是從此而起,在此之前,沒有人提出武術的內家外家之說。少數幾種拳歸為內家拳也是從明末清初開始慢慢流行起來的。
總結以下,一、“張三丰”不是一個人,更不是一個確定的人,先是一群人,後成了一個綜合多人的典型,而且越傳越神,最終變成了神,成了一個偶像、圖騰。二、有關張三丰的經文、詩文、拳論、傳說,要麼託名,要麼不實,人物不確定,他的作品當然也無從確定。這些著作的意義在於研究武當道教的意義,以及作為道教思想傳承的價值。三、至於太極拳更是攀附名人最拙劣的手法,而世人為了神化太極拳也把它越來越與道家、道教聯絡起來,以致太極拳越來越玄虛。
回覆列表
古代人最講究的就是長壽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說的養生長壽。
第一,這種在古代是有可能的,張三丰是道教掌門人,道教講的是陰陽學說;而且這個陰陽學說我就不展開說了,因為為我們國家的人都懂得些,我就說說的主要部分,它說講的就是相輔相成,相生相剋的辯證角度考慮問題,這非常符合養生長壽之道的思想。
第二,道家弟子講究練武修性,比較好動,因練武好動,身體的體型比較好,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有比較好的體魄,身強體壯。
第三,張三丰張真人所創的太極拳,是動靜結合,快慢結合,力量強弱結合(巧勁);動作力度和氣力的結合的強弱快慢結合讓他的呼吸平穩,氣血如虹,沒有過度的體力消耗和耗損,對健康長壽的益處非常大,這些特點也符合現代人的養生之道,也有承接古人的方法和特點!
第三,主要是說說古代人和現代人的生活區別對比;古代人沒有農藥和化肥,沒有霧霾和酸雨(沒有太多不利於生活的化學物質)等,吃的都差不多的天然綠色食品,而且古代人喜歡練功運動;這幾點是和現代人區別很大,也顯而易見的不同,從生活角度叫,這這條件都是養生長壽的優缺,也是現代人追求的養生方式,這在古代並非是奢望,平常老百姓家幾乎都能達到的條件!所以張三丰張真人長壽活到這麼久確確的說他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