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資料室

    “柯立芝效應”是指,如果引入可能受孕的新的夥伴,做愛後的不應期就會縮短,動物會一直處於高亢的性慾中。有一個實驗,將一隻公鼠與四五隻處在發情期的母鼠一起放到一個封閉的盒子裡,公鼠會和所有母鼠交配直至精疲力竭,這時即便母鼠繼續向公鼠求歡,公鼠也不會有響應。然而,如果新的母鼠放入了盒中,公鼠又會精神起來,再次與之交配。從進化上來說,柯立芝效應有利於廣泛“播種”,儘可能地把基因更多地傳播給後代。

    該詞來自於一個老故事,卡爾文·柯立芝是美國第三十任總統,有關柯立芝有這樣一則趣聞:

    有一天,柯立芝和夫人去參觀某個養雞場,夫人看到雞棚裡的公雞在追逐母雞,好奇問說:“公雞一天交配幾次?”雞場主人回答:“好幾十次。”

    夫人於是提高聲音說:“不要忘了告訴總統這檔事。”在不遠處的柯立芝總統聽到了,轉而問雞場主人:“公雞每次都和同一隻母雞交配嗎?”

    雞場主人回答:“不同的母雞。”總統於是也提高聲音說:“請你把這檔事轉告總統夫人。”這則趣聞引伸出“柯立芝效應”。

    觸發柯立芝效應的一個因素是新奇本身。另一個則是性高潮之後多巴胺的下降。

    “柯立芝效應”的關鍵在於“新奇”,兩性都會對新來的異性表現出較大的性趣,這似乎是來自自然的設計,它的“獎賞”是腦中會因而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讓人心醉神迷,也許這正是某些陷在舊愛沉悶泥沼中的男女說他們在找到新歡時,會有獲得“重生狂喜”的原因。

    人類大腦的邊緣系統是情感、內驅力、衝動和下意識決策的中樞。在邊緣系統內部存在著獎賞迴路,多巴胺能啟用此一回路從而驅使人們採取行動,比如進食、交配、與後代親近和冒險等等,幫助人們生存或傳遞基因。所有令人成癮的物質和活動都能增加多巴胺。這就是它們讓人沉溺的原因。

    在多巴胺高亢時你能預感到美妙的活力和興奮,而多巴胺下降時你會感到的卻是單調沉悶,甚至是貧乏或衰竭。性高潮本身就引起多巴胺的下降。當多巴胺含量很低時,你特別容易受到任何能再次升高你多巴胺的事物的影響,比如高熱量的食物、賭博、酒精、瘋狂購物、可卡因、網路色情或者新的性夥伴。然而當新的配偶出現時,多巴胺重新急劇增加。你的獎賞迴路中激增的多巴胺會超越你的饜足感,全然不顧你的理性大腦所思考的進食過多或者不貞潔。充盈的多巴胺就是“肯定!”而多巴胺的不足則意味著“別太過火”。在性高潮之後多巴胺的含量會自然地下降,這就是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

  • 2 # 顧曦心理諮詢師

    有一天,柯立芝和夫人去參觀某個養雞場,夫人看到雞棚裡的公雞在追逐母雞,好奇問說:“公雞一天交配幾次?”雞場主人回答:“好幾十次。”

    夫人於是提高聲音說:“不要忘了告訴總統這檔事。”在不遠處的柯立芝總統聽到了,轉而問雞場主人:“公雞每次都和同一隻母雞交配嗎?”

    雞場主人回答:“不同的母雞。”總統於是也提高聲音說:“請你把這檔事轉告總統夫人。”這則趣聞引伸出“柯立芝效應”。

    人類男性在性交後會經歷射精後的 不應期。在射精後他們不能和同一個女性馬上再次發生性行為,而需要時間來恢復全部的性功能。從普通的文獻記載來看,有充分證據支援柯立芝效應,即如果能獲得不同的女性,則射精後的不應期時間會縮短或者徹底消失。演化生物學家認為柯立芝效應可以解釋為什麼男性比女性更可能渴望和許多不同的女性發生性關係。

  • 3 # 半學究心理

    起源:男人都會犯的錯誤

    1955年,40多歲的美國動物行為學家、心理學教授弗蘭克·A·比奇(Frank A Beach)和助手進行了一項有關大鼠性行為的實驗。該實驗奠定了行為神經內分泌學科的理論基礎,並給“男人都會犯的錯誤”提供了生理層面的支援。

    他們把一隻雄性大鼠和幾隻雌性大鼠放入盒中,發現雄性出於本能與不同雌性交配,直至精疲力竭。之後雄性大鼠需要一段時間休養生息,期間無論雌性如何施展媚術,雄性都不為之所動。 可是當實驗者把一隻新的雌性大鼠放入盒中,奇妙的事情發生了:雄大鼠在較短的時間內重展雄風,再次交配,並且只和新來的雌性交配,直到衰竭。

    1956年,比奇在發表於《實驗神經學季刊》的論文《大鼠的性衰竭和恢復》中使用“柯立芝效應”一詞來解釋該現象。新伴侶的引入大大縮短了雄性交媾後的不應期,甚至立刻出現交媾。1958年,美國西部心理學會會議上,實驗組成員Dick Whalen 報告了這一發現。會上並沒有對這個詞語做過多的解釋(不涉及柯立芝總統軼事)。該期會議主席Dave Krech同意使用該術語。1959,研究發現柯立芝現象並不僅限於褐家鼠(大鼠為褐家鼠變種之一),似乎在哺乳動物中廣泛可見。這或在一定程度說明:不是性行為支配雄性的性喚起,而是性經驗的多樣化。1972年(柯立芝總統過世的49年後),羅傑·N·約翰遜的《人與動物的侵略》一書包括柯立芝軼事的壓縮版本。(這是目前有據可查的第一個故事版本)第一夫人注意到,農場中的公雞似乎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效能力。總統也注意到這一點,同時他注意到這些雄性從來沒有和同一個伴侶住在一起。1974年,比奇在《普通心理學原理》(第四版)中聲稱,自己對“柯立芝效應”一詞引入科學文獻負有責任。

    信中還詳細講述了這個故事,正如諸多答主們所寫(在此不贅述)。

    柯立芝總統夫婦(來自維基百科)

    性別:男男女女恰相似

    雖然該效應被用來解釋哺乳動物(主要是雄性)對新伴侶的表現出來的性需求現象,但 “濫情”並非只有雄性才有。

    心理學家勒斯特和戈扎爾卡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倉鼠實驗完成了這個實驗,證明了該效應對雌性同樣適用。

    不過兩者的動因並不相同。已有學說試圖證明雌性多情是為了質量,雄性是為了數量。簡單裡說,雌性不停尋找伴侶,希望找到最強伴侶,獲得最強保護,誕生最強寶寶。而雄性與眾多雌性交配,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優秀基因得以傳承,得到儘可能多的後代。

    但雌性存在柯立芝效應鮮為人知,主要和以下因素有關:

    1)狹隘的學術觀:

    比奇是個公開的性別歧視者,長期以來拒收女性研究生,宣稱“在實驗室裡永遠不會有卵巢” 。

    雖然這一情況在他職業生涯的晚期有所改變,不得不接受女研究生。但在較長一段時間,以比奇為代表的行為神經內分泌學術界領域並不歡迎女性,圍繞女性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2)男權制下的文化:

    研讀弗蘭克的故事版本,葷段子帶有暗諷意味。這也透露出男權佔絕對主導的時代,女性的自我意識不斷覺醒,總會遭到打壓。比奇唯一從事學術的女弟子蒂弗接觸到了女權主義研究時,發現與她在導師所灌輸的“作為交配行為的性”的視角太過狹隘。

    後期她對行為神經內分泌學能否充分解釋人類性行為感到懷疑。

    3) 生理的弱勢:

    雌性的性行為表現(強度、頻度)弱於雄性。

    物種:誰來給濫情背鍋?

    柯立芝效應的觀察物件有大鼠、倉鼠、雞等。試想下,盒中的褐鼠、農場中的雞群……實驗動物不用為生存和繁衍而發愁,是否本身已經多了濫情的資本?它們與在自然界中艱難求生的物種相比,如遵循一夫一妻制的草原田鼠,為了築巢、育兒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這也是我個人對實驗存疑的一點,飽暖思淫慾+觀察者效應,詮釋出大腦所分泌的多巴胺的神奇功效。

    當然陰陽正負界存在於自然界,大腦還存在和多巴胺作用相反的激素。

    20世紀80年代,美國神經內分泌學家蘇·卡特等人發現,草原田鼠一夫一妻制,在交配後終生保持這種配偶模式,共同養育後代。他們認為這可能與催產素(oxytocin,又叫“後葉催產素”)有關,於是,他們給草原田鼠的大腦注入催產素,結果發現,田鼠結成一夫一妻的速度比通常情況更快。另一方面,如果對田鼠注入抑制催產素分泌的化學物質,結果草原田鼠的情愛方式就發生變化,它們胡亂交配,沒有持久的伴侶。

    應用:新奇而又變化無窮

    雖然比奇的性別歧視論在幾十年後的今天看來是糟粕,但老爺子畫龍點睛說出行為神經內分泌學的宗旨,很值得人們欽佩,也令如今為出軌找種種藉口的男女汗顏:

    當今人類最大的問題不是理解和利用他的身體環境,而是理解和管理自己的行為。

    所以當人們用這個現象來解釋劉強東和王全安的婚外出軌事件,不過是一種託詞。

    回到開頭的實驗處,雄性鼠交配後休養生息有不少動聽的名字:

    不應期(心理學名詞)、賢者時間(日本名詞)、性交後憂鬱(醫學名詞)。

    雖然這段時間順其自然就好,但架不住紅塵男女對縮短時間的期盼與追求。以下幾個小點,僅供參考:

    1) 充沛的體能:增強鍛鍊、合理膳食、強身健體;

    2) 新奇感:新奇是一種功能強大的壯陽藥;

    3) 引入變化:避開單調重複的行為模式,不要形成習慣化的反應;藉助情趣產品。

  • 4 # 生活來點心理學

    愛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陷入愛情的雙方都希望彼此能夠忠誠,成為對方的唯一。但是,現實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而是充斥著各種各樣讓人心痛的出軌現象!

    我們痛恨出軌,因為出軌意味著背叛,於是,想方設法去避免自己的愛人出現出軌的心理或行為,但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杜絕出軌現象的發生。

    為什麼出軌現象無法杜絕呢?

    出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動物試驗:

    把一隻雄鼠和4~5只處於發情期的雌鼠放在一個封閉的籠子裡,雄鼠會和雌鼠開始交配直到筋疲力盡。接下來,無論這些雌鼠如何舔舐和挑逗這隻雄鼠,它都不會再有生理反應。但是,接下來放進去一隻新的雌鼠,這隻雄鼠會再次表現出較強的性趣和效能力,並且開始和這隻雌鼠進行交配。

    這種現象在人類身上是否也存在呢?

    性學家也做了類似的試驗,試驗者招募到了一批男性參加試驗。

    這些被試被分成了兩組,在試驗過程中,給這些被試施加各種不同的性刺激,然後測量他們生殖器勃起的長度和硬度。

    第一組被試繼續重複之前的性刺激方式;

    第二組被試不斷更換新的性刺激方式。

    可以試想一下試驗的結果如何呢?

    第一組被試的性興奮和性喚起逐漸減少,出現“疲軟”;

    第二組被試的性興奮和性喚起始終保持很高的狀態。

    為什麼會這樣呢?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多巴胺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和吸菸、飲酒、賭博、上網等成癮行為一樣,新的性夥伴加入可以使得人體內的多巴胺急劇增加,使得人還來不及思考,就從行為上表現出來。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它的作用是把歡愉和亢奮的資訊傳遞給大腦。)

    看了上面的分析,男同胞們肯定不樂意了,你做試驗都只用雄鼠和男人,難道雌鼠和女人就不出軌了嗎?

    有研究者用雌鼠再次進行了上面的動物試驗,結果也是一樣,雌鼠也喜歡睡新的雄鼠。目前還沒有將這個試驗用在女性被試身上,不過,有媒體在2014年做過一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已婚女性的出軌率高達80%以上,這不也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前面的試驗結果嗎?

    我們將這種人或動物對新的性夥伴會表現出強烈的“性趣”,並且出現持續、高亢的效能力的現象,叫做柯立芝效應。

    這個命名是來自於美國總統卡爾文·柯立芝的經歷。據說有一次柯立芝和夫人參觀一個農場,卡爾文夫人問農場主:

    “怎樣用這麼少的公雞生產出這麼多能孵育的雞蛋呢?”

    “每隻公雞每天要執行“職責”十幾次!”農場主自豪地說。

    “請告訴柯立芝先生!”卡爾文夫人強調地說到。總統聽到後,問農場主:

    “每次公雞都是為同一只母雞服務嗎?”

    “不,有許多隻不同的母雞。”

    “請轉告柯立芝太太!”總統挑了挑眉毛補充到。

    柯立芝效應,告訴我們:

    出軌現象,是哺乳動物和人都有的本能反應,是一種在物種繁衍過程中形成的現象。既然是一種本能反應,就不是透過嚴格的管控和監視等能夠規避的,而是需要用更專業的方法去引導,“堵不如疏”!

    出軌,是人和哺乳動物的本能;選擇不出軌,卻是隻有作為高階動物的人而獨有的!守住身、守住心,兩個人才能白頭偕老,共同譜寫一曲讓人感動的愛情篇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人寢六個路由器有沒有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