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娛兒呀呀

    他有“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俠情,也有“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失落。他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瀟灑,也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淒涼。他有“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狂放,也有“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惆悵。他一煮酒,就是半個盛唐,桀驁不馴,一字上九天,何其豁達,何其驚天泣地。

    可是,狂士如他,卻也有一段不堪提起的往事。

      李白的婚史自始至終都是一段傳奇,而且這段傳奇與我們認識的李白大有差別。

    網路配圖

      李白的第一次婚姻發生在他走出茅屋,他自恃才高八斗,不走科舉道路去京城跑官,然而千金散盡,還沒有撈到一官半職。

      開元十六年,李白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並給人家當了上門女婿。男子上女方家門,在古代叫做“入贅”,就是現在的上門女婿,稱之為“贅婿”。在當時的年代,贅婿的地位很低,會被很多人看不起。

      李白入贅的那一家,是過期的官僚家庭,李白在做上門女婿的這10年裡,並沒有因為有了許家而撈到官做。唐開元末年,許氏夫人不幸病逝。

    原先許家人對李白還只是冷眼旁觀,現在卻公開地指責他的許多不是之處了。既然主人不正眼看他,有眼色的下人也就不拿他當盤菜了。李白驟然間感到了巨大壓力,他是很難再呆在許家了,只得攜兒帶女移居山東。

      離開的這段時間,他又認識了兩個心儀的女子,不過只是做了露水夫妻。李白的第四次婚姻,是與唐高宗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結婚,這宗楚客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的輿論裡均是聲名狼藉的,後來唐玄宗起兵誅滅韋后陰謀集團時,也將奸相宗楚客一併處死。但李白並不計較這些東西,雖然這次做的還是上門女婿。

      李白與宗夫人新婚不多久,他就匆忙遠遁,浪跡天涯了。這其中原因在李白《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詩裡,有此幾句陳述:豈不戀華屋?終然謝朱簾。我不及此鳥,遠行歲已淹。寄書道中嘆,淚下不能緘!

    那李白為何兩次甘當“贅婿”,特別是給宗楚客的孫女做上門夫婿?只能說李白對於自己的婚姻大事,是首先想著“攀附權貴”來提升身份地位,便於結交權貴躋身仕途。

      可見,李白的狂士形象,他的“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只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在作祟。

      而讓“楊國忠捧硯,高力士脫靴”,也是在得不到權勢後,劍走偏鋒,對權貴發起的一種反擊。在李白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自己能在官場仕途上闖出一片天地。

  • 2 # 姜羽豐jyf

    縱觀李白一生,應該是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意思。我們試著分析其原因——

    有關李白生平及作品,我們不作介紹了,自行百度。

    李白多次拜謁達官顯貴,為自己積累政治資源。我們都知道李白“辭親遠遊”“仗劍去國”。你以為李白去結識農民工、掏糞工?所結識之人,除了非富即貴,最次也得是當地頗有名望之人!最有名的就是他拜謁大詩人賀知章,賀知章“呼我謫仙人”!

    科舉制度本身的魅力對讀書人的誘惑!李白沒有參加科舉制度,但是他和其他讀書人一樣有“學而優則仕”的心理。當然,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社會,我不質疑讀書人“報效國家”“為名請命”的一顆丹心,但想做官就是想做官!“天下士子盡入我彀中矣”,科舉制度就是這樣一座充滿誘惑的迷城,讓天下讀書人都想進入的迷城!

    從李白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想做“浪子”還是“權貴”。“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為什麼要“仰天大笑”?因為身份變了嘛!“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因為“賜金放還”了嘛!為什麼“但願長醉不願醒”?因為身份的變化,導致心理的鬱悶嘛!

    總之,李白想當官並沒有錯,我們也相信他是想用官權“安邦定國”,而不是貪圖享受權力!

    所以我認為,李白確實有文人的清高,不“以身事權”,但確實赤裸裸地在渴望權力,渴望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華!不幸的是,他在官場上失敗了。

    但是他想不到的是,在文學上,他的成就是不朽的!

  • 3 # crazy歐

    這是李白奉命寫的御用詩歌,是讚美楊貴妃的。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他寫這樣的詩,是不得以的,不能由此述說這個人的人格。

  • 4 # 午夜櫻花語

    我覺得李白並不是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心態。

    唐朝以道教為國教,道家思想其實是入世與出世並舉的思想,入則濟世救人,出則隱世修煉提升自我。老子的《道德經》裡直接談論政事、關心民生問題等的言論就有不少,這些言論思想都體現了道家並非遠離政治,而是關心國事,對人民充滿了深深的關懷。所以我們看故事,總有得道高人派遣弟子下山安邦定國降魔服怪。但道教講究的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即所謂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俠客行》)。

    李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年輕時即學習劍術行俠仗義,總想有朝一日可以實現自己濟世的政治抱負。可惜他屢被人誹謗,官場失意,直到好不容易經人舉薦受到唐玄宗賞識,卻慢慢發現原來皇上只是讓他寫詩作為娛樂。無所作為的李白漸漸萌生出世的念頭,開始天天放縱自己飲酒,到處遊山玩水,連皇帝召見都不聽了。最終引來眾人嫉恨,不得不離開京城。

    李白一方面渴望被朝廷重用一展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另一方面又不會以身事權貴,正是他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體現。也許他也曾為自己一生無所作為遺憾過,但不會心存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這種心態。

  • 5 # 彩雲飛翔

    李白並非如世人所推崇的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而是仍然想步入仕途,獲取功名富貴。但是,為什麼李白不透過科舉取仕走上仕途呢?這是因為李白出身不好。李白的父親是個大商人,而且是外國人。不是我瞎說,李白出生在碎葉城,今天的吉爾吉斯壇。至於,為何舉家跑到四川,沒有考證。但李白有首詩,俠客行,其中就有十步殺一人,完事拂衣去。李白劍術也很高明。在古代商人是低賤的,重農抑商嘛。由此,李白就沒法走科舉取仕的路子。他離開家鄉後仗劍來到京城尋找門路。最後,只有走婚姻的路,把自己嫁了出去。也就是入贅到達官貴人家當女婿。這還不是一次,先後兩次。都是因為,老婆死了,和丈人犯事而散。但是,兩次李白都沒有某得一官半職。一晃過去了十多年。以後,李白就開始了遊蕩生涯,靠寫詩結交文人墨客,地方官員為生。由於他的詩確實好,名氣越來越大。終於驚動了唐玄宗。得到了唐玄宗的召見。李白大喜過望,揮筆寫了首《南陵辭兒西入京》詩中說,遊說萬乘苦不早。可見他盼了多少年,終於盼到了這一天。詩中捷著說,會稽愚婦輕買臣,仰天大笑西入秦,我輩豈是蓬蒿人。可見他是多麼得意忘形。李白其實就是個好高騖遠,沒有政治眼光和實際處事能力的人。也就是沒有官場鬥爭經驗的人。不久就被唐玄宗辭退了。李白回來後仍然不死心,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結果他等來了機會,安祿山反了。各地勤王。李亨稱帝是為唐肅宗。李磷永王自立江南。李白投靠了永王。並諂媚永王一口氣寫了11首《永王東巡歌》。結果,永王兵敗,李白以謀反罪,關進大牢。多虧人們求情,被流放夜郎。時年,五十有七。兩年後遇大赦天下,被取消流放。綜上所述李白真的不是不摧眉折腰事權貴。

  • 6 # 莫道疏狂

    題主好,作為謫仙人的粉絲,我來談一談關於這個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我以為,要想弄清楚李白願不願意以身事權貴,我們應該先探討三個方面的問題,為什麼要以身事權貴、李白願不願意摧眉折腰和李白有沒有過吃葡萄的機會,只有瞭解以上三點,我們才能理解李白在面對機會時做出的種種選擇,才能深入到千古詩仙的精神世界,讀懂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痛苦和豁達,為他敬一杯酒,為他一唱三嘆。

    1.要想人前顯貴,總得人後落淚。面對錦衣榮華,是做歌功頌德的宋之問,還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這是個問題。

    古往今來,要入仕實現政治理想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儒家學說影響,無數士子前赴後繼的投入宦海浮沉,為的就是搏一個封妻廕子,這也逐漸導致了中國官本位社會的形成。

    在唐朝,上升渠道既不像之前那麼窄,也不像之後那麼寬,門閥世家主導的形勢並沒有改變。如果你沒有一個好家世,想出頭不說難於登天,但總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們上文中提到的以身事權貴就是一條捷徑。但這條捷徑並不是誰都可以走的,首先,你需要的是有能力被權貴看中。湊巧的是,在唐朝,願意走這條路的人很多。

    我們上面提到的宋之問,就是類似士人的代表。他入仕之後,先後攀附武后、二張、武三思、安樂公主等人,政治上趨炎附勢、毫無成就,人品低劣下流,雖然才華出眾,在詩壇上有一定地位,但終究是落下了千古罵名。拋開這些不談,他憑藉自身才名以事權貴才能在大唐官場上站穩腳跟,相比於宋之問,李白毫無疑問更有實力。

    但除了這條路真的就沒有其他的上升空間了麼?其實不然。機會是有的,但每個人的秉性各不相同,選擇也因人而異。因為要實現政治抱負是很難的,李白雖然自負才名,但他是能夠清醒認識到這一點的,那麼這時候問題來了,是離開長安雲遊四海,還是從宮廷詩人轉變為朝中權貴,李白曾經有過這種選擇。

    2.從貴妃調羹力士脫靴到放歸江湖,李白冷笑著拒絕了長安貴人們伸出來的橄欖枝,他牽起青崖下的白鹿,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天地間。

    野史記載,那一年,李白進宮寫下名垂千古的清平調時,他醉的一塌糊塗。

    早已身居高位多年的高力士,看著這個已經醉成一團泥的中年人,望了望已經給了他明確示意的李隆基,只好跪下身子,為這個詩人脫去腳上的破靴子。這一刻,高力士彷彿又回到了十七八歲時,在熱鬧的人群邊緣,他只是一個小嘍囉。

    這種久違的恥辱讓他渾身產生了輕微的顫抖,看著眼前的謫仙人寫下令皇帝貴妃叫好的清平調,他攥緊了拳頭。

    高力士是個聰明人,知道和誰說什麼話,當他對楊玉環表露了趙飛燕的暗示後,看著貴妃娘娘漸漸沉下去的俏臉,他知道,宮廷詩人李白完蛋了。

    於是就有了我們眾所周知的,賜金放還。

    這件事應該是發生在天寶三年,李白已經是個中年人了。迴歸鄉野後,李白選擇了做道士。隨後在安史之亂中,參加永王李璘幕府,兵敗被流放,最後病死當塗,一代謫仙人就此離開了人世間。

    縱觀李白的一生,他和當時社會主流混跡一起的時間並不長,一是客居長安時期,二是永王幕府時期。

    這是李白的性格使然。朝廷上不需要這樣的詩人李白,只有放棄自我,才能融為一團。只有將個性獨立的自我體制化,才能在大唐的朝廷上侃侃而談。顯然,李白清楚這一點,唐玄宗也清楚這一點,一個宮廷詩人的身份滿足不了李白,因為他想要的是:

    站著,把錢掙了。

    至於加入永王幕府,不過是一個垂垂老矣的詩人想要最後一搏罷了,雖然他大概能夠猜到最後的結局。

    3.看著李隆基、楊玉環、賀知章、汝陽王、永王等等人生中的過客,李白微微一笑,那時我的手裡都是葡萄。

    只有吃不到葡萄的人才有可能說葡萄酸,但李白顯然不是。

    尤其是在客居長安期間,他見過太多權貴,認識太多朋友。他的酒友中隨隨便便拎出一個人來,不是皇親國戚就是當朝重臣。他不缺人舉薦,因為他自己就是宮中常客,平民只存在於想象中的皇帝貴妃,也曾和他坐在一起。

    他的詩名太大了,生前就已經名動天下,成為了當世第一偶像詩人,想見他,想和他結交的人從長安排到了洛陽,從朝廷到鄉野,人人都愛李太白。

    有人說,李白年輕時也曾四處拜謁達官貴人,只是沒人理他罷了。一個年輕人,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這也只是途徑罷了,我們何曾聽說他屈身於人過?

    年輕的李白或許追求功名,但已經擁有過的李白只想回到屬於自己的江湖中去,那裡的空氣新鮮,就連水,也比長安的甜。

    在李白的一生中,如果他肯放下身段,放下謫仙人的偶像包袱,就像宋之問一樣四處攀附歌功頌德,在政治上的地位如何不能更高?這是顯而易見的。

    但如果真是那樣,我們今天就不會以這種口吻說起李白,也不會有這種問題來探討李白,他大概也和宋之問一樣,除了詩名,僅剩譏笑了吧。

    還是余光中在《尋李白》中寫的好。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 7 # 老馬說古

    李白無疑是無數人心中崇拜的偶像。他給人們的印象是才華橫溢,超凡脫俗,風流倜儻,不畏權貴,豪放不羈,甚至他是在詩詞上是不可逾越的巔峰。他的蔑視權貴,縱酒放歌讓人打呼過癮。謫仙人的稱呼名副其實。

    縱觀李白生平 ,他有疾世憤俗,針砭時弊的一面,也有庸俗卑恭的一面。他曾經奔赴京城長安攀附權貴,曾經討好巴結當朝宰相。官場失意後,終日酗酒作樂,醉生夢死。

    但是,我們應該辯證的分析問題。李白的攀龍附鳳從個人方面看,他是為了表現自我或是光宗耀祖;從積極的方面看,他是透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抱負,在那個年代唯有做官、做大官才能得以實現。

    總之,我們要歷史的看待問題,不可以苛求古人。我的觀點是:李白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一個有個性有魅力的自然人,一個不如意的政治家。不知道大家同意否?

  • 8 # 閫外男

    這個很顯然,李白就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哪怕李白是我最喜歡的詩人。為什麼這麼說?1.李白的理想

    唐代相對開放的文化環境為各種思想的發展和生長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也導致了"十歲觀百家"的李白思想十分複雜,以儒釋道為首的諸家思想都對李白有著很大的影響,李白的信仰是多元化的。

    但不論李白是想身居高位還是功成身退,他想參與政治的願望是十分強烈的。這也符合盛唐國力強盛,天子不拘一格招賢納士,多數士人渴望建功立業的時代背景。

    而李白的人生價值觀就是實現他的理想。

    2.李白有多想實現自己經世治國的理想?

    經世治國肯定得先當官才行,那我們來看看想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的李白當時的處境,唐王朝雖然開放,但是走仕途就有兩條路:

    ①你是官宦貴族子弟

    ②科舉

    科舉還有身份限制,祖上犯罪的或者家裡做生意的不允許考科舉。

    李白同志很慘,既不是官宦貴族子弟,祖上還因罪流徙西域,成了當地富商,兩條路都不行。還好,蒼天為李白準備了第三條路:

    開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

    也就是說,李白終於有了唯一一條能夠入仕、實現自己理想的路,那就是自薦。而李白也是十分珍惜這條路,挖空心思毛遂自薦(自薦也得有官宦貴族提攜才行),甚至“曲線救國”,不達目的不罷休。

    何況李白到死都沒放棄自己的理想啊,至德二載(757年)的時候李白已經五十七歲了,還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抒發自己建功報國的情懷。結果站隊錯誤,永王叛亂兵敗,李白也搭了進去。李白入仕的故事也只能到此為止了,他已經失去了所有當官的機會。

    ※結論※

    那這就很顯然了啊,李白一生都在追求當官後經世治國這顆葡萄,可惜從來沒得到,他自己寫再多飄逸豁達的詩篇,實際行動卻說明了他在撒謊啊,這隻能說是吃不到葡萄酸一下罷了。作為李白的忠實讀者,都能體會到他好多詩裡那種從政無門、治國無望的落寞、孤寂還隱隱哀痛,真的是痠痛的。

  • 9 # 兩壺酒90

    李白無疑是無數人崇拜的偶像。他給人的印象是,他才華橫溢、超凡脫俗、魅力四射、無所畏懼、豪放不羈,甚至是詩歌中不可逾越的高峰。他對權貴的蔑視以及他的飲酒和歌唱讓人們很開心。被放逐的不朽者的名字名副其實。

    縱觀李白的生活,他既有庸俗和憤世嫉俗的一面,也有庸俗和卑微的一面。他曾經到長安, 京城,去巴結達官貴人作為他們的代理人,並且曾經巴結現任王朝的首相。在官場失意之後,他們整天喝酒、玩耍,生活在一種陶醉的狀態中,夢想著死亡。

    然而,我們應該辯證地分析這個問題。從個人角度來看,李白攀龍附鳳是為了顯示自己或炫耀光宗的祖先。從積極的一面來看,他通過當官員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抱負。只有在那個時代做一名官員和高官,他才能意識到這一點。

    總之,我們應該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不要期望古人。我的觀點是, 李白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一個有著迷人個性的自然人,一個不幸的政治家。我不知道是否每個人都同意。

  • 10 # 藍田老安

    要想弄清楚李白願不願意以身事權貴,我們應該先探討三個方面的問題,為什麼要以身事權貴、李白願不願意摧眉折腰和李白有沒有過吃葡萄的機會,只有瞭解以上三點,我們才能理解李白在面對機會時做出的種種選擇,才能深入到千古詩仙的精神世界,讀懂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痛苦和豁達,為他敬一杯酒,為他一唱三嘆。

    1.要想人前顯貴,總得人後落淚。面對錦衣榮華,是做歌功頌德的宋之問,還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這是個問題。

    古往今來,要入仕實現政治理想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儒家學說影響,無數士子前赴後繼的投入宦海浮沉,為的就是搏一個封妻廕子,這也逐漸導致了中國官本位社會的形成。

    在唐朝,上升渠道既不像之前那麼窄,也不像之後那麼寬,門閥世家主導的形勢並沒有改變。如果你沒有一個好家世,想出頭不說難於登天,但總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們上文中提到的以身事權貴就是一條捷徑。但這條捷徑並不是誰都可以走的,首先,你需要的是有能力被權貴看中。湊巧的是,在唐朝,願意走這條路的人很多。

    我們上面提到的宋之問,就是類似士人的代表。他入仕之後,先後攀附武后、二張、武三思、安樂公主等人,政治上趨炎附勢、毫無成就,人品低劣下流,雖然才華出眾,在詩壇上有一定地位,但終究是落下了千古罵名。拋開這些不談,他憑藉自身才名以事權貴才能在大唐官場上站穩腳跟,相比於宋之問,李白毫無疑問更有實力。

    但除了這條路真的就沒有其他的上升空間了麼?其實不然。機會是有的,但每個人的秉性各不相同,選擇也因人而異。因為要實現政治抱負是很難的,李白雖然自負才名,但他是能夠清醒認識到這一點的,那麼這時候問題來了,是離開長安雲遊四海,還是從宮廷詩人轉變為朝中權貴,李白曾經有過這種選擇。

    2.從貴妃調羹力士脫靴到放歸江湖,李白冷笑著拒絕了長安貴人們伸出來的橄欖枝,他牽起青崖下的白鹿,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天地間。

    野史記載,那一年,李白進宮寫下名垂千古的清平調時,他醉的一塌糊塗。

    早已身居高位多年的高力士,看著這個已經醉成一團泥的中年人,望了望已經給了他明確示意的李隆基,只好跪下身子,為這個詩人脫去腳上的破靴子。這一刻,高力士彷彿又回到了十七八歲時,在熱鬧的人群邊緣,他只是一個小嘍囉。

    這種久違的恥辱讓他渾身產生了輕微的顫抖,看著眼前的謫仙人寫下令皇帝貴妃叫好的清平調,他攥緊了拳頭。

    高力士是個聰明人,知道和誰說什麼話,當他對楊玉環表露了趙飛燕的暗示後,看著貴妃娘娘漸漸沉下去的俏臉,他知道,宮廷詩人李白完蛋了。

    於是就有了我們眾所周知的,賜金放還。

    這件事應該是發生在天寶三年,李白已經是個中年人了。迴歸鄉野後,李白選擇了做道士。隨後在安史之亂中,參加永王李璘幕府,兵敗被流放,最後病死當塗,一代謫仙人就此離開了人世間。

    縱觀李白的一生,他和當時社會主流混跡一起的時間並不長,一是客居長安時期,二是永王幕府時期。

    這是李白的性格使然。朝廷上不需要這樣的詩人李白,只有放棄自我,才能融為一團。只有將個性獨立的自我體制化,才能在大唐的朝廷上侃侃而談。顯然,李白清楚這一點,唐玄宗也清楚這一點,一個宮廷詩人的身份滿足不了李白,因為他想要的是:

    站著,把錢掙了。

    至於加入永王幕府,不過是一個垂垂老矣的詩人想要最後一搏罷了,雖然他大概能夠猜到最後的結局。

    3.看著李隆基、楊玉環、賀知章、汝陽王、永王等等人生中的過客,李白微微一笑,那時我的手裡都是葡萄。

    只有吃不到葡萄的人才有可能說葡萄酸,但李白顯然不是。

    尤其是在客居長安期間,他見過太多權貴,認識太多朋友。他的酒友中隨隨便便拎出一個人來,不是皇親國戚就是當朝重臣。他不缺人舉薦,因為他自己就是宮中常客,平民只存在於想象中的皇帝貴妃,也曾和他坐在一起。

    他的詩名太大了,生前就已經名動天下,成為了當世第一偶像詩人,想見他,想和他結交的人從長安排到了洛陽,從朝廷到鄉野,人人都愛李太白。

    有人說,李白年輕時也曾四處拜謁達官貴人,只是沒人理他罷了。一個年輕人,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這也只是途徑罷了,我們何曾聽說他屈身於人過?

    年輕的李白或許追求功名,但已經擁有過的李白只想回到屬於自己的江湖中去,那裡的空氣新鮮,就連水,也比長安的甜。

    在李白的一生中,如果他肯放下身段,放下謫仙人的偶像包袱,就像宋之問一樣四處攀附歌功頌德,在政治上的地位如何不能更高?這是顯而易見的。

    但如果真是那樣,我們今天就不會以這種口吻說起李白,也不會有這種問題來探討李白,他大概也和宋之問一樣,除了詩名,僅剩譏笑了吧。

    還是余光中在《尋李白》中寫的好。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 11 # 九思堂筆記

    李白真的不以身事權貴嗎?還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我個人認為,李白絕對是想依附權貴、想當官,但自命清高、傲才恃物、狂妄自大,最後落了個一生不得志的結果。

    1、抱著宏大志向出山,就是為了進入仕途,想當官實現自己的抱負。

    李白沒有出道前,是隱居在大匡山,修道和學習文化,還有練習劍術。這不就是朝著能文能武的方向發展嗎。

    他的才華出眾,十幾歲已有多篇詩賦在當地傳誦,後來顯現的才華更是冠絕唐代文壇,這不比多說。

    他的劍術、武藝也是相當精湛和功力深厚,有人論證過能排到大唐第二。他自己也說過:“一射兩虎穿,……轉背落雙鳶。”由此可見一斑。

    24歲出川,他滿懷豪情和氣魄,準備成就自己的宏大志向。他的氣勢之大,可以說可吞山河:

    擢倚天之劍,彎落月之弓;崑崙叱兮可倒,宇宙噫兮增雄。”——《大獵歌》。

    那麼,李白的志向是什麼呢?他自己這樣說的:

    乃相與卷其丹書,匣其瑤瑟,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

    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雄心萬夫。”——《與韓荊州(朝宗)書》。

    由此可見,他的志向就是走仕途、當大官重臣,輔佐皇帝治理社稷。不可謂不大啊!

    2、一路拜謁權貴,尋求政治出路,幾十年無法達成所願。

    我在另一文中談過,唐代的有志青年,要想走上仕途有兩條路,一是科舉,一是薦舉。李白沒有參加科舉,他走的是薦舉這條路。

    薦舉,就是有人向吏部或者皇上推薦和援引,以便被重視和重用。這是朝廷有規定可以這麼做的,不是歪門邪道。

    要想得到薦舉,就必須結識、干謁達官貴人,拜交干謁詩,顯示才華,隱訴需求。當然,詩文中也不能少了讚美、歌頌對方之詞。

    前面說過,李白的政治抱負或者說政治野心很大,所以他不斷干謁上至權貴下到地方官員,大有不達目的不擺休的勁頭,一直到頭去世還再行干謁之事,干謁過的人實在不少。舉幾個例子:

    一是唐玄宗的妹子玉真公主及女婿。李白在30歲時,第一次到達長安尋找機遇,透過關係結識了玉真公主。他帶了“自薦信”去幹謁。留下的兩首詩詞,一首頌讚公主,一首說自己懷才不遇希望被引薦。

    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弄電不輟手,行雲本無蹤。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何時黃金盤,一斛薦檳榔。

    二是干謁唐玄宗另一個女婿——獨孤明。他干謁的詩《走筆贈獨孤駙馬》,前四句讚美駙馬的威風“都尉朝天躍馬歸,香風吹人花亂飛。銀鞍紫鞚照雲日,左顧右盼生光輝。”後四句,寫自己的落魄和期盼“一別蹉跎朝市間,青雲之交不可攀。倘其公子重回顧,何必侯贏長抱關?

    …………

    幾十年下來,除了被唐玄宗召見進宮當了一年翰林,其他無所斬獲,遺憾一生。的確令人感嘆。

    很多人想問,什麼原因,導致了他這樣的結果呢?

    3、李白政治生涯失敗的原因:外因是一方面,關鍵是內因——不適合做官。

    李白的才華、唐代文壇的地位、對唐代文化的貢獻是卓越的、巨大的。是不可磨滅的。

    他的仕途之路坎坷、政治生涯失敗,以至於抱憾終生。我個人認為,除了外部因素,根本的是李白自身的原因。

    (1)唐玄宗沒看上他。最好的證明是段成式《酋陽雜俎》記載李白受詔進宮一段話:神氣高朗,軒軒若霞舉。上不覺忘萬乘之尊。因命納屨。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為脫之。及出,上指白謂力士曰:“此人固窮相”。

    什麼意思呢?李白雖然氣質高雅,但唐玄宗沒看中他,認為他也就是藝人之流。

    (2)他人的讒言汙毀。高力士、楊玉環等人經常告御狀,詆譭李白,固然有李白看不起他們、不同流合汙的原因,唐玄宗的態度無疑給這些人提供了詆譭的前提條件。

    (以上,可以說是外因)

    (3)李白自己定位不準,可能高估了自己。李白最崇拜和想成為呂尚、范蠡、張良、諸葛亮等這樣的人物,在詩文中也多有表現。他的詩文才華淋漓極致,但政治才能不見經傳,也可能是沒得到重用,沒機會展示吧。

    (4)李白矛盾的思想意識。從他的詩文和行徑中可以看出,李白既想從政、獲取政治前途,又受道家思想影響,經常想去歸隱。矛盾的思想意識,可能造成了他忽左忽右、猶豫不決,而不能堅定一心走仕途。

    (5)李白的傲才恃物。朋友之間,傲氣點沒啥關係。在官場,太清高,容易遭人誹謗,又可能拒人千里。不謙虛、不謹慎、不穩重,從古至今官場大忌。

    (6)李白的豪放,尤其是喝大酒。詩情的浪漫、豪放、清氣是好事,造就了一代詩仙獨有的風格。以詩交友,酒風豪爽,誠為可貴。但在日常、在官場,天天喝,時不常痛飲三百杯,酒後醉態百出,胡言亂語,實在不是為官的明智之舉。他可能進入了不得志喝大酒、喝大酒更不得志的“閉環”,出不來了!

    (後四點,或可是內因吧)

    不管怎麼說,歷史就是歷史,李白就是李白。抹不去也回不來。

  • 12 # 肥仔妍

    李白曾經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被御用過!曾為楊貴妃作詩,雲想衣裳花想容~但他不喜歡不願意過這種優裕但限制自由的宮廷生活,這似乎與他天馬行空,自由浪漫,不受約束,我行我素的大詩人氣質格格不入,所以毅然決然辭職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正因為有了閒雲野鶴,浪跡天涯,笑傲江湖的自由自在,逍遙不羈的人生閱歷,才成就了仗劍行俠的李白,成為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的一代宗師![贊][祈禱][玫瑰]

  • 13 # hyg陌上花開

    一面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面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不只是李白的悲哀,更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帶你認識不一樣的李白

    大家看到的李白,是詩情狂放的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酒興豪放的李白:“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偶爾還有寂寞苦悶的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彷彿李白真的就是一個浪漫不羈飄逸灑脫的謫仙人,不食人間煙火,傲視君王權貴;可是,在這些廣為流傳的詩句背後,還隱藏著另一個李白——那就是一路走一路夢想著建立業出人頭地的李白。這也就是題主問“李白真的不以身事權貴?還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原因吧?

    其實,李白一直想以身事權貴,而且不成功地事過;要說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倒不至於,他的酸味不濃,更多的是慷慨激昂或豪邁奔放;即便是有些許酸味,也被他過人的才情遮掩了。

    李白的一生,從時間段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就是任翰林供奉前;任翰林供奉時;賜金放還之後。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時期他所寫的詩來重溫他的經歷追尋他的心路歷程。

    一、“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願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貧賤而忽之,則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這樣謙卑的干謁詩,你能想象到出自李白之手嗎?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稱“詩仙”,和杜甫並稱“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又有學者考證“九世孫”說的是李白的祖父,李白是十一世孫,還有的說他是李建成之後;李陽冰《草堂集序》和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裡有一些介紹,但也同樣不甚明晰。可概都是李白和唐朝諸王同宗,祖上曾獲罪,父親李客是商人,而《唐六典》規定“刑家之子,工商殊類不預”,明確說明罪人和商人之後不能參加科考,所以李白要想入仕,只剩下干謁這一條路。

    何為干謁?就是有所企圖或為了某種目的而求見顯達的人,語出《北史•酈道元傳》“好以榮利干謁,乞丐不已”。李白也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十五歲開始就從事幹謁活動了,可惜的是許久沒有成效;二十歲,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為了增長見識,又何嘗不是為了尋找一個好前途?730年,他30歲,在安陸,春天時多次謁見本州裴長史,一邊因讒謗上書自白,一邊是列舉自己諸多的優點,希望得到舉薦。干謁詩相當於現在的自薦信,是古代文人為了推銷自己而寫的詩。咱們來看李白的第一封自薦信:“少長江漢,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白竊慕高義,已經十年”,然後又說自己“輕財好施、存交重義、養高忘機、富有才情”,你能想象出這討好謙卑的文字出於李白之手嗎?就算這樣,也沒被搭理。

    還有比這更厲害的:734年,李白過襄陽拜見荊州長史韓朝宗,寫《與韓荊州書》,開篇就是“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願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吹捧和求助。735年,作《明堂賦》獻於唐玄宗,“臣白美頌,恭惟述焉”,“遵先軌以繼作兮,揚列聖之耿光。雖暫勞目永固兮,始聖謨於我皇”,“於是元元澹澹然,不知所在,若群雲從龍,眾水奔海,此真所謂我大君登明堂之政化也”;後又作《大獵賦》,為皇帝歌風頌德。遺憾的是,依然沒受到重視。

    他還分別在730年和732年兩次上鍾南山求見玉真公主(唐玄宗御妹,和玄宗關係非常好,在唐玄宗面前能說得上話),並寫下《玉真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和《玉真仙人詞》,“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極盡諂媚。但是時不利白,依然無疾而終,李白只能依舊借酒消愁。

    李白還求見過張說,宰相不見他,他就走曲線和宰相的兒子張垍交往;又結識衛尉張卿,拜見時任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的賀知章,雖然賀知章對李白大加讚賞,並由此把李白“謫仙人”的名號叫開,但是李白並未因此入仕。

    你看千古名篇《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材”,不能是隻“用”來喝酒吟詩吧?不然,他喝著酒吟著詩,又何來“與君同銷萬古愁”呢?這“愁”是什麼?豪放裡難掩悲涼,狂放中仍存感傷。再看另一佳作《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表面上寫蜀道之艱險,實則又何嘗不是抒發仕途坎坷、懷才不遇的憤懣?還有《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是否又暗喻對前途有信心?

    之後,終於在742年,在他的朋友元丹丘的努力下,玉真公主看到了他的詩;加上道士朋友做過翰林供奉的吳筠還有賀知章的共同舉薦,唐玄宗下詔令其入京。李白為此寫下《南陵別兒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高歌曲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遊說萬乘苦不早,捉鞭跨馬涉遠道。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歡喜之情溢於言表,簡直有點欣喜若狂,高興勁兒和狂妄勁兒力透紙背!

    二、“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今朝風日好,宜入未央遊”,寫詩哄皇帝高興,這就是李白的宮中生活

    李白入宮,還是很風光的,唐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且相談甚歡,當即封翰林供奉,相當於現在的私人秘書,陪侍皇帝左右,給皇上寫詩娛樂。743年,詔翰林院,作《宮中行樂詞》,賜宮錦袍;後又作《清平調》,贊詠楊貴妃。也許是厭倦了這種無聊的生活,也許是骨子裡的狂妄作祟,曾醉中奉詔;又令高力士脫靴貴妃娘娘研墨,一個是寵臣一個是寵妃,李白這得意得有些忘形了。

    你吃人家飯不看人家臉色,倒讓人家由著你耍小性子?哪個朝代也沒有這樣的道理啊!這是紅得發紫要爛的節奏啊!所以,招人恨了,一個兩個三個四個地,在皇帝耳邊進言,皇帝也覺得他過分了,但唐玄宗還算仁慈,一沒殺他二沒抓他,只是“賜金放還”,也算是夠仗義了。“人身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並不是他的本意,不過是他的桀驁不馴恃才傲物實在不適合官場,被動離職罷了。

    744年,李白結束近三年的輝煌歲月,重新浪跡江湖。

    三、“昔騎天子大宛馬,今乘款段諸侯門”,“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這是李白餘生的歲月

    李白離開長安,繼續四處遊歷,寫下無數雄奇飄逸的動人詩篇。可是他依然以出世的姿態尋找著入世的途徑。754年,他已經54歲了,還是壯心不已,不顧妻子再三挽留,寫下《別內赴徵三首》,去了永王李璘軍營作幕僚,作《永王東巡歌》。可惜他的政治觸覺反應太慢,757年李璘被判謀反,貶為庶人,李白也因此受牽連,但在潯陽獄中為宋若思、崔渙所救,又做了宋若思的幕僚;在此期間以宋的名義向朝廷寫舉薦信,希望朝廷能夠重新啟用自己;悲催的是朝廷沒理會他的舉薦信不說,反而在759年判他流放夜郎。幸好途中遇大赦,返還路上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早發白帝城》,暗示其心情之愉悅,逃過了一劫。之後兩年左右的時間,他往來於宣城、金陵之間,尋友訪故,以期東山再起。這種心情在《江夏贈韋南陵冰》和《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裡就能得窺一二:第一首全詩痛快淋漓迴腸蕩氣,可是你看“昔騎天子大宛馬,今乘款段諸侯門”,“愁來飲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陽春”,“赤壁爭雄如夢裡,且須歌舞寬離憂”,,除了悲憤,難道這裡面沒有對過去宮中生活的嘆惋和對朝廷的希冀和幻想?第二首不只描繪了洞庭明麗的秋色,“記得長安還欲笑,不知何處是西天”,“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是否也隱喻了作者內心重返長安的渴望?

    761年,李白還想去投奔李光弼,可惜中途染疾未果,這個在《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有具體講述“願雪會稽恥,將期報恩榮。半道謝病還,無因東南征”,“金陵遇太守,倒履相逢迎”,“帝車信迴轉,河漢復縱橫”,你看,這是那個“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李白嗎?

    大鵬飛兮震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這是762年,李白於族叔當塗李陽冰處寫下的《臨終歌》,感嘆自己想象大鵬那樣振翅飛過八方,卻終因力量不濟而摧折,可以說是長歌當哭。還能說他不想以身事權貴嗎?他想事,可是他骨子裡的傲氣清高又註定了他事不好;他想事,可是終其一生,也沒有遇到真心賞識他的伯樂。

    所以他這匹千里馬就踏遍了大唐的大半部分疆域;馬蹄過處,留下的盡是傳奇的不朽的詩的印記,讓後人至今仍無以企及。

    結語

    所以說李白真的不是不以身事權貴,而是沒有機會;或者說有了機會他沒好好珍惜。至於說他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倒大可不必,他的才氣和傲氣容不下酸氣,他的壯麗飄逸的詩篇只能散發浪漫主義的氣息,供後人千百年來仰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家長自己很自私自利怕被人佔便宜,卻要求自己的孩子樂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