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泡泡糖

    先要了解這兩個人的歷史背景,才能搞清初他們為何搞基。

    歷史上的琅琊王司馬睿:亂世中撿大便宜。 琅琊是現今山東臨沂以及青島、諸城、日照一帶,歷史上曾有琅琊邑(縣)、琅琊國、琅琊郡、琅琊道,司馬睿就曾為琅琊王,這裡是他的龍興之地。 司馬睿生於洛陽,他的祖父叫司馬伷,是司馬懿的庶子,被封為琅琊王。晉出六路大軍滅吳時,司馬伷出任東邊一支的統帥。司馬伷死後,由其長子司馬覲襲爵琅琊王,不過司馬覲一生碌碌無為。司馬睿15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他依例襲了琅琊王。 在洛陽,司馬睿交結了王導。王導,字茂弘,出身於北方頭等士族的琅琊王氏,公認的名士領袖王衍是其族兄。王導預見天下將要大亂,為利用司馬睿而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勸說司馬睿離開多事的首都回到封國,足智多謀的王導遂成為司馬睿深為信任的謀臣。

    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後,晉惠帝司馬衷繼位,他就是那個“何不食肉糜”的皇帝,根本無力駕馭政局。皇后賈南風閱盡人間春色後,想獨攬大權,發兵殺死掌控朝政的外戚楊駿,引發史上的“八王之亂”,統治階級內部為爭奪最高權力展開了極端殘酷的攻殺。 司馬睿在皇室當中,屬於比較疏遠的,父親在皇族中是庸碌無為者,在諸王爭權中毫無優勢可言。因此,在八王之亂中,他沒有什麼野心,倒是落得個看戲的份,眼看著司馬氏的王一個個被誅殺。他的鄰居,血統上更疏遠的東海王司馬越有野心,而且還拉他入夥,後司馬睿被封為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被挾裹到這爭權奪利的大潮中。 嘉五年(311年),專政的太傅東海王司馬越病死,匈奴大軍攻陷洛陽,晉懷帝司馬熾被俘,隨即在平陽遇害。坐鎮長安的晉愍帝司馬鄴下令司馬睿、劉琨等率七十萬大軍分三路合擊平陽。結果身為此戰主力的司馬睿在士族的鼓動下抗命不遵。建興四年(316年)長安失守,晉愍帝死,西晉滅亡。 晉愍帝遇害的訊息傳到建鄴,司馬僚屬紛紛上表勸司馬睿即皇帝位。建興五年(317年),司馬睿於建鄴即位稱帝,這就是晉元帝,東晉王朝正式建立。建鄴為了避愍帝司馬鄴的諱,改稱建康。司馬睿宣佈大赦天下,文武百官都官升二級,司馬睿重建和中興了晉室。血統上相對疏遠,本來也沒有多少野心的他,可能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皇帝,真是揀了個大便宜。 左右逢源造就中國第一豪族 司馬睿能當上皇帝,主要得力於以王導、王敦等人為代表的北方門閥士族的支援,尤其是琅琊王氏的鼎力扶持。 要知道,司馬睿初到建鄴時,吳人根本沒把他當回事,一個多月都沒有人去拜見他,這讓他感到很尷尬和失望,索性“以酒廢事”。王導和王敦出身於天下第一號豪門大族,非常具有號召力。他們審時度勢,覺得司馬睿大有可為,就鼎力扶持他。他們利用三月三民間集會之機,與其他社會名流畢恭畢敬地騎馬跟在司馬睿的身後,以反襯司馬睿的崇高地位。然後,司馬睿依王導之計,許江南名士顧榮、賀循等人以官職,使得江南大族紛紛擁護司馬睿。 當時,民間流傳這樣著一句話,叫做“王與馬,共天下”,意思是說東晉的江山是王氏與司馬氏共同擁有的。 那麼王導和王敦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勢力,居然可以號動天下?因為他們是出身琅琊王氏,這琅琊王氏是一個宰相輩出的家族,這是一個橫跨漢代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簪纓世家,是中國的第一豪族。文獻上說:這個家族子孫繩繩、瓜瓞綿綿,有“臥冰求鯉”的至孝王祥,有號稱清談領袖的名士王衍,有一手開創東晉半壁江山的名相王導,有曠古絕後的大書法家王羲之,還有為頻繁更替的南朝新皇傳遞玉璽的王氏群像……他們共同演繹出來的一部家族史,宣示著一個“不王而王”的至深哲學。 至於司馬睿本人,有些懦弱,他也非常清楚,要是沒有琅琊王氏及其他門閥大家族的支援,也會坐不穩皇位,王氏的向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司馬睿統治的命運。

  • 2 # 沫沫影說評

    遙想當年,漢高祖將韓信從草莽中提拔出來,任命為大將受到高祖劉邦的厚待和信任,韓信憑藉過人的軍事才能,迅速壯大了自己的力量,一度成為與漢高祖抗衡的勢力,讓深居朝廷的高祖劉邦,心裡甚是憂懼,最後由於忌憚韓信的勢力,而不得不在宮外處死了韓信。這種君臣之間相互對抗的例子不勝列舉,時間到了西晉,同樣的故事也在上演著。

    魯愚遲鈍 無力馭政

    司馬睿是中國封建皇朝中最少權威的一位開國之君。他之所以能夠稱帝於江南一隅,不是憑藉他本人的權威或者實力,而是因為他出身的西晉皇室在當時已成為漢族政權的象徵。只有在這一旗號之下,北方的大族才能在江南立足,南方的大族才能來自北方的各種勢力。在擁立司馬睿的大族中,琅邪王氏的勢力最強,影響最大,在司馬睿建立東晉朝的過程中,他的所有政治活動和各項政策都與王氏家族的關係極大。後來司馬睿試圖擺脫扶植者對他的控制,但是由於雙方力量對比懸殊,這種努力不但沒有成功,還終於引發了王敦之亂,導致他的受辱身亡。

    晉元帝司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東晉的開國皇帝(318年——323年在位)。司馬懿的曾孫,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從子。司馬睿,公元276年(咸寧二年)生於洛陽,祖父琅琊王司馬伷是司馬懿的庶子,魏帝曹芳正始年間,始受封為南安亭侯。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從而控制了曹魏政府的實權。之後,司馬懿分別派諸子出任境內幾個重要地區的都督。司馬伷以寧朔將軍之職坐鎮鄴城。鄴城是曹操封魏時的都城,曹魏王公的聚居之地,素為屯兵屯糧的重鎮。司馬伷被委鎮此地,反映了司馬懿對他的重視。

    公元290年,司馬覲去世,年僅十五歲的司馬睿依例襲琅邪王爵。同年四月,晉武帝司馬炎去世。繼立的司馬衷魯愚遲鈍,無力駕馭政局。而在此時,司馬睿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王導,他的出現對司馬睿登基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王導字茂弘,出身於北方頭等士族的琅邪王氏,公認的名士領袖王衍是其族兄。王氏家族在司馬睿的封地裡是大戶士族,而司馬睿雖遲鈍沒有實權,但偏偏他的琅邪國在西晉裡又是大國。

    公元304年七月,“八王之亂”進入高潮。東海王司馬越挾晉惠帝司馬衷親征鄴城。時任左將軍的司馬睿才29歲,他奉命參加了討鄴戰爭,和好兄弟王導一起奔赴討伐的前線。此次征伐,司馬越兵敗,逃回封國東海。惠帝及隨軍大臣被司馬穎劫掠入鄴,司馬睿也在其中。尤其幸運的是,司馬睿居然在此次劫難中,成功脫逃並在江東建立了自己的一個政權。

    公元317年4月6日,司馬睿承製改元,即晉王位,改元建武,東晉建立,史稱東晉。對於當時傑出的人才,司馬睿皆有任命,紀瞻為軍祭酒,卞壼為從事中郎,周閗為倉曹屬,劉超為舍人,張闓及孔衍為參軍。

    人才到位,司馬睿無異如虎添翼,更有了放開手腳大幹的條件,緊接著,王導又為他制定了“謙以接士,儉以足用,清靜為政,撫綏新舊。”的十六字戰略,司馬睿悉數採納,一時江東歸心。此後,又利用長江天險造成江東地區相對獨立的地理位置,休養生息,大力恢復生產,相對於中原的動亂,和平穩定的江東成了士民爭相避亂的理想之地,一時間又俊賢濟濟。

    司馬睿.jpg

    憂憤交加 撒手人寰

    只不過,司馬睿做得最聰明也最愚蠢的一件事情是任用了王導。司馬睿即位後,因為在皇族中聲望不夠,勢力單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援,皇位不穩。但是,他重用了王導。王導運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援司馬睿,使北方南遷計程車族也決意擁護司馬睿,穩定了東晉政權,維持了偏安局面。司馬睿十分感激王導,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時人謂之“王與馬,共天下”。司馬睿完全信任王導,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蕭何”,司馬睿也知王導為蕭何,卻不知“成也蕭何敗蕭何”,實在是令人惋惜。

    在司馬睿當政的時期,王氏家族出過八位皇后,可見晉朝外戚專權的程度,大權旁落,使得王氏家族牢牢控制著長江中游,朝廷內外的大臣、豪傑多被籠罩在王氏的權力之下。一時間,一抹灰色的雲朵逐漸籠罩在晉朝的天空之上,司馬氏家族的統治受到了威脅。

    大權旁落引起司馬睿極大的不滿,他引用劉隗、刁協、戴淵等為心腹,試圖壓制王氏權勢,王導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導致司馬睿一敗塗地。無奈之下,司馬睿“脫戎衣,著朝服”對王氏兄弟低聲下氣,但是王氏兄弟並不買賬,反而日益猖狂。晚年的司馬睿,明明自己穩坐寶座,卻如同囚徒一樣被“軟禁”在皇宮之中任人擺佈。

  • 3 # 農夫就是園丁

    司馬睿跟王導關係很好,王導預料到天下即將大亂,司馬睿就是中興之主,遂傾心推奉,司馬睿也對王導推心置腹,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司馬睿到了建康(今南京),吳地門閥大族敵意很重,一個多月沒人前來拜訪,王導很擔心,生怕司馬睿在江東站不住腳,就跟王敦說,司馬睿是快好料,應該培養。

    很快天下大亂,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南渡之士實力大增,司馬睿和王導收其賢人君子,克己勵節,人心大歸。兩人的感情也進入了蜜月期,司馬睿稱呼王導為"仲父"。

    司馬睿還跟王導說,你就是我的蕭何。王導謙虛的說,我一個人不行,你得廣擇良能,大力爭取江東士族的支援。顧榮、賀循、紀贍、周玘皆南土之秀,願盡優禮,則天下安矣。沒有這些地頭蛇站臺,咱們就立不住腳。

    司馬睿當了皇帝,王導成了宰相。司馬睿命王導升御床共坐。王導固辭,至於三四,曰:"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帝乃止。南渡之士每到節假日都在新亭飲宴。周顗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皆相視流涕。惟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眾收淚而謝之。別人都是傷痕派,唯獨他是豪放派。

    過了幾年,王敦和司馬睿矛盾日甚,造反了。有人勸司馬睿把王氏家族全部幹掉算了。王導很害怕,每天帶著二十多個子弟跪在臺門待罪。司馬睿親自接見他,握著他的手,親切稱呼他的名字,茂弘,我相信你對我的忠誠。王敦攻入建康,軟禁了司馬睿,跟王導說,不聽我的話,差點滅了族。

    晉明帝即位,王導輔政,依陳群輔魏故事。平了王敦,王導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依漢相蕭何故事。晉明帝死後,又輔佐晉成帝,有周公霍光之志。

  • 4 # 大黃扯點歷史

    唐朝詩人劉禹錫有詩《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這首詠史詩,主要是感嘆人世的滄桑——顯赫一時的王導、謝安等士族大姓,如今已是斜陽花草埋荒家,當年王導居住的烏衣巷也變成了尋常家院。

    王導(276—339),字茂弘,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曾依琅邪王司馬睿,為安東司馬。睿出鎮建鄴(今江蘇南京),導隨之謀劃,聯合南北士族,擁睿為帝,導為宰輔,總攬國政。王敦亂平,以司徒進太保。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世說新語·言語》中有這麼一段描述:“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日:“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日:“當共劾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從這段話便可看出王導的不凡,其不愧為領袖人物,胸襟高出眾人許多。西晉末年,王導輔佐南渡的司馬睿經營江南,並於公元317年建立了東晉政權。

    《世說新語》多是從文學的角度,而王導首先是個政治家而存在的,下面我便將重點王導在東晉初期對國家政權建構所起的作用。

    一、衷心擁戴晉室

    司馬睿是西晉皇室的疏屬遠支,《晉書·元帝紀》載:“元皇帝諱睿,字景文,宣帝曾孫,琅邪恭王覲之子也。在重視宗法與血統的封建時代,司馬睿與西晉皇室的關係已經屬於比較疏遠的了。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是司馬氏皇室爭奪皇位的鬥爭,司馬睿也不屬於這八王之一,在八王之亂中,為了避禍他當時依附的是東海王司馬越。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兩點:一是司馬睿是西晉皇室的遠支,遠到在八王之亂中沒有爭皇位的資格。二是他的實力很弱,必須依附他人以自保。司馬睿稱帝前有三步是比較關鍵的:一是採納了王導的建議,離開洛陽到自己的封地,《晉書·王導傳》記載:“帝之在洛陽也,導每勸令之國。二是移鎮建康,這使他躲過了在西晉末年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減少了被殺的可能,儲存了實力。三是得益於王敦、王導兄弟的謀劃,提升了在南北士族心目中的威望。

    317年,在江南經營十多年的司馬睿在南北大族,特別是在王氏兄弟的擁戴之下稱帝,即晉元帝,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東晉建立。王敦、王導兄弟因擁立有功而備受重用,王敦任大將軍兼荊州牧,駐守武昌;王導任宰相兼揚州刺史,居朝執政。王氏族人許多“佈列顯要”,故時諺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322年,王敦以反對劉、刁,為王導伸冤為名,從武昌起兵,攻入建康,殺死刁協、戴淵,劉隗則被嚇跑外投石勒。在這關鍵時刻,王導表現出封建政治家的果敢與明智:“寧為忠臣而死,不為無賴而生”,毅然與王敦劃清界限,堅決擁護晉元帝。晉明帝繼位後,王導輔政,王敦再次舉兵內向,其間,王導巧妙地利用王敦鬧病臥床之機,發動族人號啕“發哀”,外界以為王敦已死,便積極配合官軍很快平息了叛亂。王敦由此憂憤交加不久病死。王導在王敦起兵及平叛過程中的立場和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擁戴晉室就是維護東晉的統治,保衛江南的半壁江山。王導深刻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衷心擁戴晉室。

    二、緩和南北大族間的矛盾

    司馬睿初到江南的時候,以顧榮、紀瞻為首的江南士族沒有人來主動拜會他,《晉書·王導傳》記載:“及徙鎮建康,吳人不服,居月餘,士庶莫有至者。”王導剛過江時,想結好吳人,便向江東大姓陸玩請婚,陸玩毫不掩飾地回絕王導:“我不能為亂倫之始”(《晉書·陸曄傳》),輕蔑之情溢於言表。

    王導對這種情況很憂慮,“會敦來朝,導謂之曰:‘琅琊王仁德雖厚,而名論猶輕。兄威風已振,宜有以匡濟者。’會三月上巳,帝親觀褉,乘肩輿,具威儀,敦、導及諸名勝皆騎從。吳人紀瞻、顧榮皆江南之望,竊覘之,見其如此,鹹驚懼,乃相拜於道左。”正是因為王導的謀劃以及他帶領北方流亡來的一批有名望計程車族的“表演”,才震動了江南的那批名士,也使他們認定了司馬睿就是這些北來貴族將要擁戴的要繼承晉室大統的人,這批江南計程車族至此才肯正視司馬睿,而不再觀望。

    南北士族之間的矛盾,在經濟上尤為激烈。因為東吳一些肥沃的土地盡為吳地士族佔有,而北方士族南渡後,失去了土地,他們最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土地間題。為了滿足北方士族的上地要求,同時又不損害東昊士族的利益,王導號召開發東吳士族勢力尚未達到的閩浙一帶。王導這一措施,既滿足了北方士族的要求,也維護了南方士族的利益,真可謂兩全其美。同時,為了保護北方士族的利益,在南方士族力量薄弱的地區,設立僑州、僑郡、僑縣。王導推行的僑居法,使南渡的僑民獲得了免調役的優待,深得南渡士人的擁護。這樣,南北士族在經濟上的矛盾基本上解決了。

    此外,王導還採取了統治者慣用的緩和矛盾的方法—聯姻。當時南北士族界限分明,不利於融合,王導帶頭與南方士族通婚,提倡南北士族聯姻,從而促進了南北士族之間的融合。當時北方士族講官話(洛陽話),他們鄙視吳話(當然就是鄙視南方士族)、造成了南北士族互相輕視的局面,王導提倡講吳話,這樣,多少縮短了南北士族之間的距離,王導透過艱苦努力的工作,逐步緩和了南北士族之間的矛盾,使東晉政權在江左的基石逐漸牢固起來。

    當然,王導為政也不是沒有可指摘之處。對此,《世說新語》在《政事》門中有大量的記載。第十三條記載:陸太尉詣王垂相諮事,過後輒翻異,王公怪其如此。後以問陸,陸曰:“公長民短,臨時不知所言,既後覺其不可耳。”第十四條記載:承相嘗夏月至石頭看庚公,庚公正料事。承相雲:“暑,可小簡之。”庚公曰:“公之遺事,天下未以為允。”這兩條說明王承相主政時有失誤。

    而王導推行的“政務寬恕,事從簡易”的寬政,也給官吏貪汙、豪強兼併提供了方便,“晉自中興以來,治綱大弛,權門兼併,強弱相凌,百姓流離,不得保其產業”。但是“權門兼併”,“百姓不得保其產業”,的根本原因並不在於“治綱大弛”,而應該歸咎於封建制度本身。因為在封建社會里,不論哪個朝代,勞動人民的最終結局總是流離失散,“不得保其產業。”而東晉正是門閥專政的鼎盛時代,士族豪門兼併就更不可杜絕了。王導是士族利益的代表,他的階級侷限性,決定了他不可能解決士族兼併的間題。

    縱觀王導一生的活動,總起來說,他是東晉的真正建立者和維護者。江南地區經過東晉時期的經營,迅速趕上了一向發達的中原地區,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扭轉了西晉時期豪華相尚的腐朽風氣,確保東晉偏安江左,這不能不說是王導的功勞。

  • 5 # 歷史的小學生

    王導是荊州都督王澄的族弟、揚州刺史王敦的從弟、太保王祥之弟王覽之孫。司馬睿為琅邪王時,就和王導“素相親善”,王導對司馬睿也是“傾心推奉”。東晉建立之初,琅邪王氏擁戴之功居多。王導任宰輔,王敦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軍事,居上游重鎮,因此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一句話。

    司馬睿未稱帝前,曾出任鎮東大將軍,在移鎮建鄴之初,江東世家大族對他的態度非常冷淡,這些江東大族本來就瞧不起來外來的一群“傖父(晉,南北朝 時,南人譏諷北人粗鄙,蔑稱之為‘傖父’)”,因此對來自北方地區的司馬睿亦是非常輕視。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司馬睿竟然未能與江東世族取得聯絡,王導認為急需解決此事,不然的話,司馬睿很難在江東地區站穩腳跟。王導為了提高司馬睿的地位,在他出行時,王導、王敦兄弟以及北方世家大族皆左右隨從,用隆重的儀仗和威嚴的隊伍鎮住了江東世族。有“江南之望”的紀瞻、顧榮等世家大族見此情景,皆認為司馬睿日後必為江東之主,紛紛拜倒於道旁。當時中國的北方,五胡亂華,屢有南侵之意,江東世族急需一位共主能夠號令天下,抵禦胡騎,藉此保護他們的財產及地位。於是,在王導的牽線下,江東世族一致擁護司馬睿。公元317年,司馬睿得到愍帝被俘的訊息後,自稱晉王;第二年,改稱皇帝,史稱晉元帝,東晉王朝終於在王導的幫助下建立了起來。

    由於東晉是在中原及江東世族的支援下建立的,因此註定了它的政治結構。“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江南“萬頃江湖”,盡被世家大族霸佔,“百姓投一綸,下一筌者,皆奪其魚器,不輸十匹,則不得放”,而地方官員既不敢管,也無權管,導致江南百姓深受其害,而不得訴也。門閥政治的建立,確定了東晉王朝的皇權旁落,世家大族守財為先,報國為後,直接導致東晉王朝偏安江東,無意收復北方失地。

  • 6 # 木子是猴子1月29週年

    唐朝詩人劉禹錫有詩《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這首詠史詩,主要是感嘆人世的滄桑——顯赫一時的王導、謝安等士族大姓,如今已是斜陽花草埋荒家,當年王導居住的烏衣巷也變成了尋常家院。

    王導(276—339),字茂弘,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曾依琅邪王司馬睿,為安東司馬。睿出鎮建鄴(今江蘇南京),導隨之謀劃,聯合南北士族,擁睿為帝,導為宰輔,總攬國政。王敦亂平,以司徒進太保。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世說新語·言語》中有這麼一段描述:“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日:“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日:“當共劾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從這段話便可看出王導的不凡,其不愧為領袖人物,胸襟高出眾人許多。西晉末年,王導輔佐南渡的司馬睿經營江南,並於公元317年建立了東晉政權。

    《世說新語》多是從文學的角度,而王導首先是個政治家而存在的,下面我便將重點王導在東晉初期對國家政權建構所起的作用。

    一、衷心擁戴晉室

    司馬睿是西晉皇室的疏屬遠支,《晉書·元帝紀》載:“元皇帝諱睿,字景文,宣帝曾孫,琅邪恭王覲之子也。在重視宗法與血統的封建時代,司馬睿與西晉皇室的關係已經屬於比較疏遠的了。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是司馬氏皇室爭奪皇位的鬥爭,司馬睿也不屬於這八王之一,在八王之亂中,為了避禍他當時依附的是東海王司馬越。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兩點:一是司馬睿是西晉皇室的遠支,遠到在八王之亂中沒有爭皇位的資格。二是他的實力很弱,必須依附他人以自保。司馬睿稱帝前有三步是比較關鍵的:一是採納了王導的建議,離開洛陽到自己的封地,《晉書·王導傳》記載:“帝之在洛陽也,導每勸令之國。二是移鎮建康,這使他躲過了在西晉末年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減少了被殺的可能,儲存了實力。三是得益於王敦、王導兄弟的謀劃,提升了在南北士族心目中的威望。

    317年,在江南經營十多年的司馬睿在南北大族,特別是在王氏兄弟的擁戴之下稱帝,即晉元帝,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東晉建立。王敦、王導兄弟因擁立有功而備受重用,王敦任大將軍兼荊州牧,駐守武昌;王導任宰相兼揚州刺史,居朝執政。王氏族人許多“佈列顯要”,故時諺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322年,王敦以反對劉、刁,為王導伸冤為名,從武昌起兵,攻入建康,殺死刁協、戴淵

  • 7 # 微談歷史君

    公元317年4月6日,司馬睿承製改元,即晉王位,改元建武,東晉建立,史稱東晉,王導被封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武岡侯,又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與其從兄王敦一內一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

    司馬睿看重王導其實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王導是江南琅琊名門王氏的子孫,而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使得司馬睿在江南名門中獲得威望,而且王導還勸說司馬睿將顧榮、賀循二人拉攏過來,司馬睿就派王導親自去造訪賀循、顧榮,二人都應召而至,由此吳地之人望風順附,並且,王導為司馬睿制定了,“百姓歸心謙以接士,儉以足用,清靜為政,撫綏新舊。”的十六字戰略,此後,又利用長江天險造成江東地區相對獨立的地理位置,休養生息,大力恢復生產,相對於中原的動亂,和平穩定的江東成了士民爭相避亂的理想之地,一時間又俊賢濟濟,這也就使得了東晉的政權得以穩定,這也就是司馬睿較為信任王導的一個原因。

    但可惜,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司馬睿當政的時期,王氏家族出過八位皇后,可見晉朝外戚專權的程度,大權旁落,使得王氏家族牢牢控制著長江中游,朝廷內外的大臣、豪傑多被籠罩在王氏的權力之下,而王導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導致司馬睿一敗塗地,使得司馬睿在47歲,便帶著無窮的憤恨和幽怨撒手人寰。

  • 8 # 妖鬼雜談錄

    西晉那麼多比琅琊王氏更有勢力的世族難道沒有人能比的上王導?

    當然不是沒人比得上王導,只是司馬睿不用王導不行,因為司馬睿渡江南下經營江東最初是“大王馬”司馬越與王衍定下的策略。而琅琊王氏為此密謀策劃。

    “小王馬”司馬睿與王導VS“大王馬”司馬越與王衍

    西晉歷史兩件大事,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司馬睿都沒當過主角,只能算作群演中的一個群頭。

    八王之亂後期,主角是司馬越,司馬越作為皇室疏宗,想要穩固自己的地位,必須要獲取士族的支援,而此時在八王之亂中但凡依附上一點親王關係的清流、豪族,都沒什麼好下場,唯獨琅琊王氏的王祥、王衍兄弟屹立不倒,王衍即是清流領袖,其家族又是琅琊地界最大的家族,因此琅琊王氏就成了司馬越最好的合作物件。

    雙方一拍即合,王衍成了太尉,琅琊王氏諸多子弟也進了司馬越幕府。“王與馬,共天下”的雛形在大王馬著形成了。

    另外提一句,琅琊王氏所在的封國正是司馬睿的封國,而司馬睿的琅琊國與司馬越的東海國相鄰,在這個地界地位最高的家族就是琅琊王氏(論西晉全國,琅琊王氏此時算不上一流)

    兩晉交際,小司馬取代了大司馬

    八王之亂後期,中原已經被打的七瘡八孔的,偏偏胡人勢力大增,而且中原大亂時,江東地區先後出現了石冰之亂與陳敏之亂。

    敏銳的人此時都能看得出北方危險程度直線上升,而南方也需要有人鎮守免得出亂子。於是司馬越與王衍佈置了一系列的動作。

    其中比較重要的一條就是渡江鎮守江東,這件事上琅琊王氏出力非常大,王羲之的父親王曠首提議,王敦、王導策劃推動司馬越實施,加上司馬越的妃子裴氏吹耳邊風,最終司馬睿出任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司馬睿又將王導請到府中任司馬。

    為什麼司馬睿非要王導不可呢?

    首先兩人同年(所以司馬睿總說兩人是布衣之交),其次琅琊王氏作為琅琊國內首屈一指的豪族,琅琊王需要王氏的支援,所以從家族淵源與同年關係中,司馬睿對王導比其他人更信任一番。

    其次司馬越與王衍在朝中的關係衍生除了司馬睿與王導的關係,所以王導在司馬睿府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這才是最重要的。

    只是大司馬沒有想到,猛人石勒崛起,司馬越病死,王衍也被石勒俘虜,大司馬沒了,而小司馬在江東地區站穩陣營,代替他們成了新的政治中心。

    司馬睿:一個被歷史推到風口卻駕馭不了的皇帝

    如果王導是個庸才,司馬睿也不一定非要用他,然而打臉的是相比之下,司馬睿才是一個庸才。

    歷史把司馬睿推到了浪尖上,結果他驚恐的發現自己沒有駕馭的能力,只能依靠王導王敦兄弟的能力來穩固東晉政權。

    政治上,王導拉攏吳郡士族,緩解自孫吳滅國以來的南北士族矛盾,與其周旋,利用又壓制僑居世族。軍事上利用王敦消滅流民佔據荊州,震懾江東軍事力量。而司馬睿在其中更具有象徵意義。

  • 9 # 今夜很冷2

    公元313年,發生了有名的永嘉南渡,整個中原地區的北方的名門望族和精英人才,以及朝廷官員,包括官員家裡的下人和牲畜等都被帶到了長江以南的地區。當時的這個以士族為主要組成部分的大規模遷徙共遷徙了大約九十多萬人,其琅琊王氏也在其中。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當時東晉王朝,可謂是個特別的王朝,雖然名義上是司馬家族的天下,但是東晉100多年時間裡真正掌控朝政大權的皇帝沒有多少,當時人們有句諺語“王與馬,共天下”。

      古代的皇帝對皇權看得很重,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所謂的“王與馬,共天下”,指的是王家和司馬家族共分天下。王家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琅琊王氏。王指的是王敦和王導兄弟兩個,馬則指的是司馬睿所代表的司馬家族。王家是如何做到和皇帝家族司馬氏共分天下的呢?三國後期,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統一了中原,消滅了魏蜀吳三國,建立了晉朝。公元265年,司馬炎稱帝,史稱西晉。後來晉氏南渡,司馬睿建立東晉。

      司馬睿是晉元帝,他本來是琅琊王,琅琊王氏在司馬睿的封國之內,王氏中王導已經是當地有名的人物,所以司馬睿請王導擔任自己的幕僚,並委以重任。後來,因為西晉政局惡化,司馬睿在王導的策劃下南渡,司馬睿正式建立東晉。東晉剛建立時,王導地位很高,一切事情由他獨斷。王導就聯合南北方的官員,釋出政令,相當於丞相。王敦則掌控兵權,專門負責征戰,後來坐鎮荊州,控制建康。

      王氏兄弟就這樣權傾朝廷內外,司馬睿是虛名的皇帝。司馬睿稱帝那天,他本來想帶著王導一起接受群臣的朝賀,被王導拒絕了。但是司馬睿對王導非常尊敬,稱呼王導為“仲父”。司馬睿正式當了皇帝后,王氏家族因為擁立皇帝有功,得到了更多的權力。所以就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司馬睿後來見王氏勢力越來越大,自己成了虛名的皇帝,就不再出宮,後來鬱郁成疾,病逝了。

  • 10 # 春上楊柳

    從西晉末年的歷史背景來說,在經歷了骨肉相殘的“八王之亂”之後,緊接著就是由匈奴劉淵為代表的五胡勢力入侵中原導致的“永嘉之亂”,這時的西晉王朝已是風雨飄渺、日薄西山。皇室不得不借助於一些大的門閥世族、貴族勢力來勉強維持。所以一些出身豪門世族的子弟逐漸登上政治舞臺。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一詩中“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王謝,就是指當時著名的琅琊王氏家族和陳郡謝氏家族。而朱雀橋邊、烏衣巷口就是當年王氏家族王導的豪宅之地。

    從小處著眼,當時司馬睿是皇室子弟,王導是望族名人,兩人早在洛陽時就是知心密友。八王之亂末期司馬睿被司馬越任命為安東大將軍,坐鎮揚州時,王導就是其身邊最親信的謀士。至於南遷之後,王導更是司馬睿通向帝王道路上的總設計師。剛到江東時,司馬睿人微言輕、勢單力薄,被當地豪門貴族名士所輕視。王導便不遺餘力地為司馬睿出謀劃策,每每勸司馬睿招名士攬豪俊而禮用之,還規勸其改掉奢侈嗜酒之不良習性。要謙以接士,儉以足用,清靜為政,撫綏新舊。所以不但當地達官貴人相繼依附,很多中原的王公貴族也投奔而來。王導又從中調合南北士族官員之間的矛盾衝突,終於使司馬睿在江東站穩了腳跟。就是後來司馬睿準備登基時,有人出來諫阻反對,王導也是積極從中調停,排除異議。所以在登基儀式上,司馬睿邀請王導共坐龍床,也是發自肺腑,也在情裡之中。但王導卻虛懷若谷,自言: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從仰照?誠心誠意把司馬睿推上了至尊帝位。

    東晉王朝初期,王氏家族中王導主內把持朝庭,其從弟王敦主外掌握兵權,還有眾多王氏子弟參與其中,真正成就了“王馬共天下”的大局面。雖然後來王敦叛亂,但並沒有禍及到王導。司馬睿對王導的信任在此可見一斑,所以司馬睿為何如此看重王導也就不言而喻了。

  • 11 # 亭安讀書

    晉元帝司馬睿之所以如此看重王導,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司馬睿在江東籌建新朝廷,需要依仗王導的幫助,而這個原因背後,還包含著司馬睿與王導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1、從司馬氏與琅琊王氏關係上看,世代為琅琊王的司馬睿家世,與王導之間關係甚密

    王匯出自琅琊王氏這自然不必多說,而司馬睿家世同樣數代都被封為琅琊王,所以司馬睿與琅琊王氏之間的關係緊密。琅琊王氏所在的琅琊,正是司馬睿的封國,可想而知雙方之間的淵源。

    司馬睿的祖父司馬伷、父親司馬靚都承襲琅琊王的封爵,等到司馬睿襲封琅琊王,已經是第三代琅琊王,而王導所出琅琊王氏世居琅琊,彼此之間已經有數十年之久的舊誼。可想而知,王導與司馬睿之間有如此深厚的淵源,對於東渡江東的司馬睿來說,王導自然受到了他的信任和重用。

    不僅如此,司馬睿移鎮建鄴之前,是留守下邳,這其中有包含了司馬睿家世的淵源。

    當初司馬睿的祖父司馬伷,曾經出任鎮東大將軍、假節、都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後來司馬越收兵下邳,準備西進迎回晉惠帝時,任用當時為琅琊王的司馬睿為平東將軍,並監徐州諸軍事,留鎮下邳。

    這可以算是司馬睿家世淵源之下,司馬越才任用了同為琅琊王的司馬睿。司馬睿接受司馬越的命令之後,重用了琅琊王氏的王導。由此來看,除了琅琊王氏與琅琊王之間的舊誼之外,起復之初的司馬睿對王導的任用,也算是之後雙方能夠在江東開拓東晉王朝的基礎,而這也同樣是司馬睿如此重用王導的原因。

    2、建康“王與馬”是洛陽“王與馬”的翻版,但卻是以王導為主導!

    司馬睿與王導的“王與馬”為世人所知,但其實在西晉末期的洛陽,就有了“王與馬”的局面,即東海王司馬越與琅琊王氏的王衍,王衍就是王導的從兄。結合歷史來看,建康(避晉懷帝司馬鄴諱)的“王與馬”,算是對洛陽“王與馬”的翻版。而相對於洛陽司馬越與王衍之間,以司馬越為主導,建康的司馬睿與王導兩人之間,其實是以王導為主導的。

    司馬越當時徵召了包括王衍、王導在內的諸多西晉名士,所謂的“越府多俊逸”,王衍、王導在西晉末期已經有了一定的聲望和地位。而當時的琅琊王司馬睿,即便到了江東時,也是“時人未之識”。即便是司馬睿移鎮建鄴時,也是在王導的建議之下才決定的。

    甚至從司馬睿最初的經歷來看,在西晉末期的“八王之亂”中,東海王司馬越與成都王司馬穎對峙之時,司馬睿與從父安東王司馬繇居鄴城,但司馬繇在蕩陰之戰中被司馬穎殺死,於是司馬睿便投向了東海王司馬越。司馬睿在當時已經是“越府俊逸”的王導勸誡之下,先逃到了洛陽,又返回了自己的封國琅琊國。之後,司馬睿才接受了司馬越讓其留鎮下邳的建議,司馬睿也就順理成章的闢用王導。

    在這個過程當中,王導透過從兄王衍,早就投向了東海王司馬越,在面對尚未選擇歸附於哪一方的司馬睿,起到了引導作用。之後司馬睿受司馬越派遣,在下邳、建鄴的經歷,自然也會受到王導的影響,而且王導依然是起到主導的作用。

    簡而言之,司馬睿的能夠崛起在於當初司馬越的任用,而王導更早投向司馬越,對司馬睿的選擇有著很大影響,因此在後來江東“王與馬”關係中,司馬睿也一直以王導為主導,自然會十分重用王導。

    3、司馬睿當時僅僅是司馬氏皇族之身,並無繼承皇統的號召力,需要藉助王導來替自己打造政治基礎

    在《晉書·元帝紀》中,記載司馬睿和王導初到江東之時,很長時間內都無人前去拜見,這可以看出當時司馬睿的名聲不顯,“時人未之識”江東士族都不知道司馬睿是誰。而王導為了讓司馬睿在江東開啟名聲,便拉著自己的從兄王敦一起,在司馬睿出行之時跟隨,藉助王敦的陣勢讓江東士族看到司馬睿的威儀。於是江東士族顧榮、賀循等人,才前去拜見司馬睿。

    由司馬睿的這經歷來看,可以看出當時司馬睿在江東的遭遇之艱,而幫助其開啟局面的仍然是王導。當時身處江東有心自立的司馬睿,雖然身為司馬氏皇族之身,但並沒有號令天下的聲望,這就更需要王導來幫助其打造自己的政治基礎。

    王導的做法也十分有效,拉攏永嘉之後南遷的北方僑姓士族,以及世居江東的本土士族,一起籌建江左新朝廷。於是,司馬睿在晉愍帝死後,在江東稱晉王,不久後稱帝建立東晉。

    稱帝之後司馬睿也沒有馬上放棄對王導的器重,甚至要求王導一起坐上御床,表示自己可以與王導“共天下”的心意,這足以看出當時司馬睿對王導的重視,而這一切源於司馬睿建立東晉的過程中,王導拉攏士族為司馬睿打造政治基礎的功績。

    4、兩晉之交南方各州鎮,並非全部聽從司馬睿指揮,需要王導之堂兄王敦等人收復上游等方鎮

    司馬睿能夠建立東晉王朝,除了王導在建康拉攏南北方士族之外,還依仗於王導的堂兄王敦,在上游平定內亂和震懾內外不安因素的原因。

    兩晉之交,北方遭遇胡族侵擾,南方雖然少有胡族侵擾,但卻也發生了諸多叛亂,其中還有包括對司馬睿號令不遵從的地方州鎮長官,這些都是對司馬睿建立江左政權的阻礙。

    而為司馬睿解決這些阻礙的人,便是同出自琅琊王氏的王敦,王導與王敦“一內一外”,王導負責在建康籠絡士族籌備新朝廷,王敦替司馬睿平定了荊州、湘州、江州等地的叛亂。如原本的江州刺史華軼,不聽從司馬睿的命令,被王敦擊潰,讓司馬睿得以控制江州之地。荊、湘之間的杜弢叛亂,也是由王敦率領甘卓、周訪等人平定,讓司馬睿得以掌控上游荊州等地。

    王敦解決掉了上游叛亂,為司馬睿在建康稱帝掃平了障礙,並且上游各州鎮的收復,也成為了北方胡族無法南下的屏障,為南方東晉政權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安穩環境。王敦與王導之間的關係,也就讓司馬睿不得不重用王導。

    總結

    司馬睿之所以重用王導,除了王導能夠幫助他建立江左政權之外,王導所出琅琊王氏與司馬睿家中世代琅琊王封爵的淵源,讓雙方能夠建立緊密聯絡。並且,王導先歸附司馬越,對後投向司馬越的司馬睿起到了主導作用,即到了江東的司馬睿與王導之間,王導起到了主導作用,也就讓司馬睿不得不重用王導。而且,司馬睿當時名聲不顯,無法號令天下承襲晉室,需要靠王導拉攏南北方士族來奠定政治基礎。王導的從兄王敦,在上游平定叛亂,也為司馬睿的稱帝打造了安穩局勢。綜上,也就導致了司馬睿重用王導。

  • 12 # 驀然若夢

    王導(276~339)  

    東晉大臣。字茂弘。琅邪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北)。王氏自太保王祥以來為山東士族之冠,導即王祥弟覽之孫,王衍之族弟。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時,導曾參東海王司馬越軍事,早與琅邪王司馬睿(見晉元帝司馬睿)交好,在洛陽時曾勸其回封國。

    永興二年(305)司馬越北上,命司馬睿鎮守其根據地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王導為司馬,參與機密。永嘉元年(307),司馬睿移鎮建業(即建康),旋又都督揚、江、湘、交、廣五州軍事,實為江南的最高軍政長官。王導為其謀主,推心親信,每事諮詢。江南的顧、陸、朱、張、沈、周等地方士族,輕視避難南下的“傖父”(南人對北人的戲稱),而司馬睿又為晉皇室疏屬,聲望不高,甚至江州刺史華軼也不肯聽命,處於桓彝所謂“寡弱如此,將何以濟”的局面。

    王導除選取避難南下的名士為屬官外,首先勸司馬睿虛心汲引各方人士,特別是優禮江南士族以維繫人心。乘三月初三上巳修稧的機會,司馬睿乘肩輿出遊盛具威儀,而王導、王敦和其他北方南下的大族名流都騎馬隨從,以提高司馬睿的威望。同時王導竭力籠絡江東士族,主動拜訪江南首望顧榮、賀循,司馬睿命他們參與軍府政事。榮、循應命,轉相薦引紀瞻、周玘、張闓等名流,司馬睿才得以站穩腳跟。

      王導外倚揚州刺史王敦的實力,內則利用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經濟條件,協同江南士族,希圖一起“戮力王室、克復神州”。司馬睿視王導為蕭何,朝野號為“仲父”。建興四年(316)劉曜攻陷長安,俘愍帝,西晉亡。建武元年(317)司馬睿即晉王位,任王導為丞相軍諮祭酒。

    次年,晉王稱帝,百官朝賀,命導升御床共坐,他再三固辭。進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由於在東晉政權的建立過程中,琅邪王氏翼戴之功居多。因此,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永昌元年(322)王敦於荊州舉兵反晉,劉隗勸元帝誅滅王氏。王導帶領昆弟子侄二十多人,每晨入朝請罪,元帝無如之何。

    元帝卒,明帝即位,受遺詔輔政;明帝死,又與庾亮等同受遺詔共輔幼主成帝。蘇峻起兵,建康被焚(見蘇峻、祖約之亂)。平定後,溫嶠建議遷都豫章,江南士族要求都於會稽,王導主張鎮之以靜,力排眾議。他為政寬簡,對士族息事寧人,自奉較儉約,倉無儲谷,衣不重帛。他歷任元、明、成三帝丞相,穩定了東晉的偏安政權,從而形成南北對峙的局勢。

  • 13 # 愛軍習武301

    要弄清真相,從他是琅邪王時說起。

    西晉末年爆發的八王之亂最終以東海王司馬越的勝利收場。永嘉元年(307),司馬越派司馬睿南渡長江,掌管揚州軍事,王導等人作為他的輔佐。

    此時的司馬睿沒什麼名望,人們都不瞭解他;倒是王導,已經有了一定的政治閱歷,本人有出身名門,才華氣度不凡,聲名在外。輔佐司馬睿坐鎮江東,穩定局勢的大任也主要落在了王導身上。王導雖然跟司馬睿同歲,但司馬睿處處聽他謀劃,對王導十分依賴,就像第二個父親一樣。因此司馬睿稱為他為“仲父”。

    司馬睿初到建康作為一個沒什麼權勢的地方軍政長官,處境十分尷尬,南方人都不買這個外來戶的賬。《晉書》記載說,司馬睿到了建鄴(建康的前稱,後因避晉愍帝司馬鄴諱改“建鄴”為“建康”)。

    過了一個多月,竟然沒有一個當地計程車大夫來拜見他,弄得王導直髮愁,可又不能帶人到人家家裡去一個個捉了來。這個時候,王導的堂兄王敦將軍到建鄴,王導對他說:“琅邪王雖然仁義道德修習的好,就是沒有人氣,大哥你呼兵喚將,應該幫他一把。” 王敦點頭說好。

    轉眼就是三月上已節,司馬睿帶著部下出行,到河邊去舉行祭祀,祈求消邪去病,搞曲水流觴(王義之《蘭亭序》曾描寫過的場面)。司馬睿乘著肩輿,王導,王敦等名流帶著一幫人騎著高頭大馬,前呼後擁,舉起賢明的旗幟,帶著雄武的儀仗,浩浩蕩蕩向城外開去。

    吳地的知名人士紀瞻,顧榮等偷偷來看司馬睿是什麼貨色,一見這種場面,又驚又怕,心想:原來司馬睿威風如此!他們趕緊從人群中擠出來,拜倒在路邊,給司馬睿行禮。紀,顧二人是吳地士大夫的首領,別人看到他們如此,也紛紛放下手中的筷子,進來拜見司馬睿。

    東晉建立以後,王導擔任宰相,王敦則掌握長江中上游的軍隊,形同割據,弟兄兩人一內一外幫助元帝司馬睿撐起了局面,王氏權勢甚至還蓋過了司馬氏,所以當時人們說了這麼一句意味深長而又符合實際的話“王與馬,共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呼籲取消校外培訓機構,這能真正有助於學生“減壓減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