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華夏炎黃0文武雙全

    有句話說:“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從這句話可以看到從古自今,清明時節的天氣和風俗習慣,清明節前後都會下雨,連續幾天的陰雨綿綿,這樣的天氣,如果我們還能堅持不懈的去踏青掃墓祭祖,按老一輩的說法,我們都是孝子賢孫,祖先也會保佑我們,不管迷信與否,這些風俗習慣告訴我們,傳統習俗,傳承文化內涵,是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精神財富,不是要在意表面的東西,而要在乎內在的東西,姐妹歡和,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等等這些正能量的事情,至於吃什麼幹什麼,只要圍繞這些正能量傳遞下去,就是最好的。

  • 2 # 老男孩的空間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傳統節日往往伴隨著傳統美食。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飲食習俗,那麼,在清明節這天,都會有些什麼傳統食物呢?

    在江南一帶,清明時節有吃青糰子的習慣,而廣東各地則比較流行清明吃祭祖過後的燒豬肉,艾粄則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青島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吃大蔥和蛋餅的習俗,這樣意味著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而在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此時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廈門有一句俗語叫做“清明吃薄餅”,也就是在廈門有清明節掃完墓之後一家人一起食用薄餅,不僅僅是廈門,閩南多數的地方都有吃薄餅的習俗。

    清明節在祖國大江南北都有不同的飲食文化。那麼,北方清明節主要吃什麼呢?

    北方清明節主要吃一些時令的東西,比如在清明節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而且做法也非常多,螺螄有很多的做法。北方清明節的時候還會做很多面花,尤其是北方陝西、山西地區做面花是拿手戲,很多女性朋友都會做不同的白麵饃饃,然後用梳子、剪子、鑷子等物品捏出不同的面花來,宛如藝術珍品一樣,讓人愛不釋手,都捨不得吃掉。

    清明節北方人吃的食物還有雞蛋,涼饅頭,因為在清明節的時候是不開火做飯的,清明節之前還會做一些野菜煎餅在清明節當天的時候吃,據說吃了以後眼睛會變得明亮。清明節還會吃饊子,這種食物是一種油炸食品,吃起來香脆,因為清明節又是寒食節不生火做飯,所以在當天北方很多人都會吃這種製作精巧的饊子。

    總之,不同的飲食,一樣的清明節日。慎終追遠,感恩先人卻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哦!

  • 3 # pitermo

    清明節吃什麼和做什麼?各位看官,且聽灑家給各位官人一一道來!

    草民是廣東人,俺回答下我那個縣的一般吃法。首先有公雞,這個是用來拜祭祖先的祭品,一般是早上大概五、六點就起床燒水殺雞,拔光毛後將內臟搗出,還要將整隻雞放進鍋裡煮熟。當然,還要有一兩塊豬肉,也同樣的整塊放水裡煮熟。還有筍皮、來絲、油角仔、煎堆、粽子、卷粉、荷包餈、白餈、艾餈這些,還有柑桔、蘋果、糖這些。珠三角地區還有人搞一隻小燒豬去拜。農村的話,都是將上面那些挑著去山上拜祀完後,再回祠堂拜後就可以在家處理後吃了。

    不過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人都一切從簡,基本上不上山拜祭。農村的話也不上山,只是錯開的零散的在祠堂裡簡單拜下。要是往年都是組團去拜祭的。往年,我和堂兄弟他們四五十人兵分兩路,到各安葬的山上去拜。一般早上九點分兩路去拜,一直忙到三點多又匯合在某個祖墳上拜,拜完山上最後一個墳,大家都在墳頭上將帶來的東西(除肉類外)吃大部分,只留小部份再到祠堂裡拜。當然,如果逝去的先都立了墳頭的話就不用去祠堂,但是如果有未立墳頭的話就得去祠堂拜下那些未立墳頭的先人。在去拜的路上,有小車、有摩托車、有三輪車、有卡車、有拖拉機、有腳踏車、也有步行走路的,經常都是路上堵。

    在山上拜墳頭的話,要先將雜草之類的鏟乾淨,往年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提前一兩將所有墳墓的雜草鏟乾淨,否則忙到天黑。雜草乾淨後,就點蠟燭和香,再將祭品擺在墳墓前,擺好三雙筷子,在三個酒杯上倒止酒,那意思就是讓先人來吃飯。當然,還要敬酒,第一次倒三杯,第二次再倒三杯,第三次就倒兩杯而將第三杯倒入酒瓶中,代表著分享先人的福氣。然後就放炮竹,有單千、雙千、紅頭炮之類的。放完炮竹後,我們族人都會留下幾人將火點踩滅,確認不會引起火災後再撤走。現在還有人在墳頭點一支菸給先人的,花樣隨著社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上面是我那村的情況。

  • 4 # 曉楓微紅

    清明節吃什麼幹什麼呢?這個問題給不同的地方的人回答會有完全不同的答案。以我自己為例,因為婆家在廣西,孃家在廣東。因此清明習俗完全不一樣。下面聽我慢慢道來。

    廣東人的清明節

    廣東人的清明節只說一說我熟悉的廣佛一帶的習俗,其它地方可能少有差異,就不提了。

    插柳枝

    在清明節之前一天,已經買來清明柳……市場上有售賣專門從柳樹上折下來的嫩枝條,買回家後就把柳枝分插在家裡各個視窗上、門楣上。清明節插柳枝的風俗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並不知道。只知道所有家庭都會如此。

    燒紙錢

    家家戶戶都會在清明節當天在家門口燒紙錢,這些紙錢是燒給已經在天上的先人的,其中會有路契之類,據說先人憑路契就可以回家,接受子孫後代的祭拜敬奉。

    掃墓

    廣佛人家早已經廢除土葬,因此掃墓都是去公共墓園。而公共墓園裡面也有不同服務-骨灰樓,只提供存放一個骨灰盒的小格子,需要給先人掃墓的家人就要去辦手續,領出骨灰盒,骨灰樓外面公共祭拜區,進行祭拜儀式。完事後再把骨灰盒送回小格子裡面。骨灰牆-骨灰牆高三米左右,分成四層,每層再分成5~6格,裡面可以存放比較大個的骨灰罐子。掃墓時直接在對應的骨灰牆前面擺開祭品,進行儀式即可。骨灰墓地…大概0.8~1.5平方左右一個私人空間,裡面可以收藏若干個大小不一的骨灰罐。

    廣佛一帶的人都是家族式聚集掃墓的。完事後就會回去聚餐。聚餐的餐桌上,必然會有一道“蕎菜炒燒肉”……先人“坐鞽”回家的意思,還會有一個是素菜……當地人一年之中,除了紅白喜事之外,最齊齊整整的,就是清明掃墓這一天了。廣東人掃墓不一定選擇在清明節這一天掃墓,而是會選擇在週末人更齊全的日子。

    廣西人的清明節

    廣西人在清明節不需要其它儀式感,只需要在清明節當天帶一隻熟雞和紙錢、鞭炮去到各位祖宗的墓地……當地大部分農村依然是土葬。

    同一只雞可以把各個山頭墓園都全部拜一遍。先把墓園清理乾淨、墳頭押上新紙,再擺開帶來的酒食,燒香、燒紙後,就放鞭炮,代表著一年的活動結束。

    回家後還要帶熟雞去祠堂祭拜,同樣的事情再做一次。才可以坐下來休息、吃飯。

    基本上廣西人在清明節除了會吃掉一隻祭拜過祖宗的雞之外,還會做些艾餈來作為應節食品。在清明掃墓當天,除了雞之外,也會買來其它美味佳餚,在掃完墓當天大吃一頓。菜式隨意,沒有特別指定的。

  • 5 # 緣無緣素食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也是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到這一天大家便會去掃墓祭祖,當然除了掃墓祭祀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植樹、放風箏、插柳、拔河、射柳、鬥雞、蠶花會等清明習俗活動。

    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禮俗主題,踏青、盪鞦韆、蹴鞠、植樹、放風箏、掃墓祭祀、插柳、拔河、射柳、鬥雞、蠶花會,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在飲食方面,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有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禁火吃冷食的習慣。不過,“有些人是不適合吃冷食的。在清明時節,凡是耗損或阻礙陽氣的情況都應該避免。“陽氣”升發是指脾胃的運動收縮

  • 6 # DX達學

    1、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4、饊子(sǎn)

    中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

    5、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6、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裡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7、薄餅

    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裡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著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8、大蔥和蛋餅

    清明節,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此外,舊時青島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麵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白麵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

    9、樸籽粿(guǒ)

    製作樸籽粿,首先將樸籽樹葉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發酵再配糖,最後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樸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樸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10、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11、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糕就是穀物類,穀物類加上棗,符合春季養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來限制一下肝氣過分的往外張揚。

    12、清明飯

    每逢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採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製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薺菜、枸杞葉等。將需用草藥洗淨、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乾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飯糰,添進紅糖搓勻,製成飯塊蒸熟即成。

  • 7 # 董大蟀說娛樂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的形成主要與24節氣中的清明與紀念介子推的寒食節有關,所以清明節期間的飲食也保留了寒食節吃冷食的習慣。

      青團是清明節期間最常見的食物,它是將糯米碾碎後,加上艾草汁,包上不同的餡料,然後上鍋蒸熟。饊子是將麵粉製成的原料放下油鍋油炸而成,其味道鮮美,廣受大眾喜愛。子推饃是一種類似於頭盔的麵點,饃的裡面包有雞蛋或紅棗,四周貼上用面做成的動物,非常受小朋友喜歡。清明飯和飯糰類似,它是將艾草、麻葉、清明菜、薺菜等去梗煮熟,再拌在淘洗乾淨的糯米中做成飯糰的樣子,加上紅糖上鍋蒸熟而成。

    清明節吃什麼, 在社會逐漸發展的今天,美食已經成為了人們的最愛,而清明節流傳下來的傳統美食也正被大眾所熟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其實清明節的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祭祖掃墓,每當到了清明,人們都會身著素衣,帶著紙錢及貢品到逝者的墓前去探望,以寄託自己的哀思之情。當然,清明除了掃墓祭祖外,還有很多事兒可以做,比如踏青,因為四月清明,也正是大地回春之際,這時候處處一片好風光,所以一家人結伴出遊,看看這美好的大世界,也是一樁十分愉快的事情。另外,折柳也是清明節要做的一件事,在古代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清明不插柳,紅顏變皓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辟邪,也有裝飾的意味。

    清明應該祭祖掃墓、踏青遊樂或者折柳等,不過現在人們對這種傳統節假日的情懷越來越淡,並沒有多少年輕人會嚴格遵守這些節假日的傳統習俗來做。但是細細想來,傳統節日及習俗還是有必要傳承的,畢竟這也是一種文化。

  • 8 # 戰國大將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而吃什麼個人覺得每個地方因為文化差異的不同吃的東西也完全不一樣,比如我是福建閩南石獅的每到清明節我們大部分人都要吃潤餅菜。

    關於潤餅菜的起源,民間有多個傳說,其中之一是說潤餅菜由明代同安才子蔡復一的夫人首創。

    相傳蔡復一才華橫溢、為人耿直,但屢遭奸臣陷害。皇帝聽信讒言,要求蔡復一須在49天內完成整理抄寫朝廷歷年來的文書,共九大箱,否則以抗旨論處。

    為完成任務,蔡復一廢寢忘食,晝夜雙手齊書,抽不出時間吃飯。蔡夫人想出了一個妙法:把麵粉加水攪成糊狀,在熱鍋上輕輕一抹,做成一張張薄薄的麵皮,再把各種菜切細,炒成燴菜,然後用麵皮把燴菜捲成圓筒狀。每天用餐時,蔡夫人雙手捧著“薄餅”喂丈夫吃,這樣既不影響工作,又不耽擱時間。在夫人的照料和協助下,蔡復一如期完成了朝廷的使命。

    泉州民俗專家傅孫義表示,多數關於潤餅菜的民間傳說都未經過考證,但可以推測是“唐宋時期,因大批中原人遷徙南下,春餅隨之傳入閩南地區,成為潤餅菜的前身”。潤餅皮是圓形的,象徵一家團團圓圓;其白皮紅餡的特徵,也稱“金包銀”,被賦予了“包金包銀”的招財寓意,深受泉州人喜愛。清明節食物:

    1、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4、饊子(sǎn)

    中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

    5、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才能防止電腦的網頁彈出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