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視劇情的人生
-
2 # 絕對歷史
歷史上在很多朝代,周邊都還有一些其他的國家,他們之間經常存在各種矛盾,所以戰爭也總是難免的,比如宋朝時期就有西夏,有遼國,還有後來的蒙古。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別國的皇帝死了,自己國家的人應該不會有什麼感觸才是,頂多也就是發發感慨,但是在歷史上,宋仁宗死後,遼國竟然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十分難過,皇帝痛哭不已,這是為什麼?
北宋嘉祐八年(1063)三月二十九日半夜,在位四十二年的宋朝第四位君主趙禎在東京開封城福寧殿逝世,廟號仁宗。
當日,仁宗皇帝“飲食起居尚平寧”,不想入夜初更時分,“忽起,索藥甚急,且召皇后”,等到皇后來到福寧殿時,仁宗已無法說話,只能用手指著自己的心口。皇后急召醫官“診視,投藥、灼艾”,但已沒什麼用。三更時分,仁宗與世長辭。
次日,四月初一,仁宗的養子趙曙即皇帝位。是為宋英宗。
北宋著名的大學者邵伯溫當時才七歲,與父親邵雍居住在西京洛陽。多年之後,邵伯溫仍記得清清楚楚:當仁宗皇帝龍馭上賓的訊息傳到洛陽時,“城內軍民以至婦人、孺子,朝夕東向號哭。紙菸蔽空,天日無光”。大家都悲從中來,沉痛悼念仁宗皇帝。邵伯溫的舅父王元修自京師過洛,告訴邵雍:“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邵氏的友人周長孺赴四川劍州普安縣就任,行走於亂山之間,但見“汲水婦人亦戴白紙行哭”。
舉國都在悼念去世的仁宗皇帝。邵伯溫及其親友看到的祭奠活動,都是民間自發的,並不是官方組織的。人們完全發自內心地懷念一位仁厚的君主,為他的逝世感到悲傷。
仁宗在位時,大宋與大遼已經約為兄弟之國,宋王朝有國喪,照例要遣使前往遼國告哀。當宋朝使臣抵達遼國境內,發現“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遼道宗耶律洪基得悉宋仁宗駕崩,抓著宋朝使者的手號慟:“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之後,遼國將宋仁宗皇帝賞賜的御衣下葬,造了一座衣冠冡,“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
耶律洪基原名“弘基”,因避宋朝皇室先人趙弘殷之名諱,才改名“洪基”。宋遼雙方互避名諱,是當時的禮儀,如遼聖宗曾“欲遷一官,見本名犯真宗諱,因怒曰:汝充教坊首領,豈不知我兄皇諱字?”遼聖宗口中的“我兄”,便是指宋真宗。又如天聖四年,宋朝派韓億出使契丹,祝賀遼聖宗的皇后生辰,因遼太祖阿保機漢名帶“億”字,宋仁宗便讓韓億暫時改名韓意。
說起來,耶律洪基對宋仁宗是相當崇拜的。他當太子時,曾經混在遼國入宋使團中,暗暗觀察宋國。不過,宋朝雄州邊境早已得知訊息,飛報朝廷,仁宗知道遼國使團中有一位太子,便召他入禁中,“俾見皇后,待以厚禮。臨歸,撫之曰:‘與汝一家也,異日惟盟好是念,唯生靈是愛。’”
嘉祐二年秋,耶律洪基已經繼位。他請仁宗賞賜一幅畫像。面對這一奇怪的要求,宋朝大臣都向仁宗皇帝說:陛下不可將自己的畫像交給遼人,因為萬一遼人有“厭勝之術”,詛咒皇上,如何是好。但仁宗說:我誠心待遼人,他們必不會這麼做。派遣御史中丞將自己的畫像送到遼國。耶律洪基“盛儀衛親出迎,一見驚肅,再拜”,比我們得到偶像的簽名照還要激動。他還跟眾臣說:“真聖主也。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捧蓋,為一都虞候耳。”
耶律洪基的心裡,似乎有一個仁宗情結。直到元祐年間,距仁宗逝世已過去多年,耶律洪基對仁宗“追慕猶不忘”,跟使遼的宋朝大臣說:“寡人年少時,事大國之禮或未至,蒙仁宗加意優容,念無以為報。自仁宗升遐,本朝奉其御容如祖宗。”說著,忍不住又哭了。
仁宗的陵墓為昭陵。許多年後,宋人經過昭陵,仍然想起仁宗皇帝的仁德,對這位君主念念不忘,題下一首詩:“農桑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夢覺,春風吹淚過昭陵。”
北宋末發生靖康之變,宋室南遷,金人攻陷宋朝的國土後,立降金的劉豫為皇帝,建立傀儡政權“大齊”。這個劉豫,是個驕奢淫慾的人渣,為了搜刮到更多的民間膏脂,打起了掘墳盜墓的主意,特別設立一個盜墓機構——“淘沙官”。《宋史·劉豫傳》說他“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兩京冢墓發掘殆盡”,連北宋諸帝的陵寢也被他盜挖、焚燬。惟獨對安葬宋仁宗的昭陵,金人與劉豫不敢下手。
我以前說過,一代君主的身後讚譽,不在於一二個友邦給予多麼隆重的哀榮,而是連敵國也表達出由衷的尊敬與哀悼。這樣的君主,歷史上即使不是絕無僅有,也是鳳毛麟角。宋仁宗是其中的一位。
-
3 # 唐明國亮
宋仁宗駕崩後,遼國皇帝之所以會哭,其實是為了維護遼宋之間的和平而做出的一種姿態和政治手段。
關於宋仁宗去世後,遼國皇帝哭了,史籍中有多處記載,如邵伯溫《邵氏聞見後錄》載:“仁宗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宗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
邵伯溫的記載裡,遼國皇帝不僅放聲痛哭,並且將宋仁宗賜給他的御衣葬為衣冠冢,每年祭奠,如同對待自己的祖先。
另有陳師道《後山叢談》也載:“仁宗在位四十年,邊奏不入御閣。每大事,賜宴二府,合議以聞。仁宗崩,計於契丹,所過聚哭。既訃,其主號慟,執使者手曰:‘四十二年不識兵矣!’葬而來祭,以黃白羅為錢,他亦稱是。仁宗崩,天下喪之如親,餘時為童,與同僚聚哭,不自知其哀也。仁宗既疾,京師小兒會闕下,然首臂以祈福,日數百人,有司不能禁。將葬,無老幼男女,哭哀以過喪。”
陳師道關於宋仁宗死後,遼國皇帝痛哭的記載,與上條大同小異。
仁宗在位時,大宋與大遼已經約為兄弟之國,當時的遼國皇帝耶律洪基對宋仁宗也是相當崇拜的,但是宋仁宗的優秀同樣也給這位遼國皇帝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雖然兩國是盟友,但只有兩國國力均衡時,才能維持兩國之間的和平。但從大局來看,宋仁宗在位期間都能一直努力維護宋遼之間簽訂的和平盟約,使得宋遼兩國四十二年不用兵戎相見,且宋朝的使臣就相當於傳話筒,在宋朝使者面前,自然要表現的痛心疾首一些。
我們在史料中可以看出,不論是遼國的皇帝還是遼國的百姓,都不單單是為了宋仁宗而哭泣,他們擔心的是宋仁宗去世後,宋朝會改變國策,會使宋遼兩國再度開戰。
總的來說,遼國皇帝之所以嚎啕大哭,肯定不是真的傷心到了這個地步,有很多演戲的成分在裡面。
-
4 # 蜀劍
我來回答下此題。
公元1063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54歲的宋仁宗趙禎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哀痛。《宋史》記載:“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仁宗駕崩的訊息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他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裡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在哀悼皇帝的駕崩,整個北宋國內子民無比哀痛!
豈止是國內,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時為遼國君主的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史載遼道宗“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一個國家的皇帝死了,讓本國黎民百姓哭得涕淚橫流的事,屢見不鮮,但讓鄰國敵國的百姓和皇帝痛哭,並且表達出由衷的尊敬與哀悼。這樣的君主,歷史上即使不是絕無僅有,也是鳳毛麟角。事實上,趙禎既沒有太祖趙匡胤的雄才大略,也不像宋徽宗那樣多才多藝,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論能力,他不如宋太祖雄才大略,論學問,他不如宋徽宗多才多藝;但論生前死後的名聲,他卻是宋朝十八帝中最好的一位皇帝。
趙禎廟號“仁宗”,“仁”就是對他的蓋棺論定。所謂“為人君,止於仁”,這是對君主的最高評價了。宋仁宗的過人之處,即“仁”。宋仁宗親政後對臣僚、對百姓比較寬容、寬仁,正史及宋人筆記都多有記述。仁宗在位41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他在位幾十年裡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大家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繁榮。他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修養生息,使宋朝達到一個科學文化文明發展的頂峰。應該說,趙禎不是一個奮發有為的英主,甚至在歷朝守成之君中也不是聲譽卓著的明君。他的性格有柔弱遊移等毛病,耳朵根子軟,對後宮女色也有相當的興趣,他之所以被歷史學家稱譽為“守成賢主”,主要體現在他維持“澶淵之盟”的和平協議上,“澶淵之盟”主要歷史意義在於,它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四十餘年的戰爭,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使得北宋“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於戈”(兵器),使宋朝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他在位期間雖然發生了和西夏國之戰,但因策略應對大致得當,雙方互有勝負,西夏因連年征戰國力難支,最後兩國和談,夏向宋稱臣,宋每年賜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史稱“慶曆和議”。由此,大宋又取得了近半世紀的和平。儘管有種種外患內政上的問題,但仁宗一朝無論如何還是宋朝的治世,除卻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頗有些盛世氣象。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後,第二個比較開放和寬容的時期。其根源就在於太祖皇帝趙匡胤的重文抑武和寬宏大量。趙匡胤統一中國後,透過杯酒釋兵權,實現了向文官治國的轉變,未殺有功大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趙匡胤制定了法律,規定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準對公卿辱罵。宋朝不興文字獄,對讀書人比較寬容。到了宋仁宗趙禎繼位,把這個傳統弘揚到最大。趙禎愛好學習,崇拜儒家經典。他首次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拿出來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開了“四書”的先河。
治世的出現,與仁宗趙禎“恭儉仁恕”的個人秉性與治國方針有關,趙禎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但他最大的優點就是寬容仁厚,能容忍各種激烈的批評意見,哪怕是對他私生活妄加非議,聽了也從不挾憤報復。表現出這位帝王確實具有相當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這在封建帝王時代,確實比較少見。他在位期間,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靜, 士農樂業,文武忠良。史上有“慶曆、嘉祐之治”之稱,尤以“嘉祐之治”為多。因此他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讚。
如果從宋仁宗執政時制度看,當時的制度運作、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經太祖、太宗兩代的創制及真宗朝的確認,到仁宗在位時,宋代的政治制度已臻完善,君主與政府的權力分際都已經有了法度或慣例可循。這個時候,宋仁宗表現出了一名守成君主的最大美德:謙抑,守住人君的本分,遵循既定的制度。《續資治通鑑長編》說,仁宗“守法度,事無大小,悉付外廷議”。
所謂“事無大小,悉付外廷議”,說的便是宋代的政治制度,用儒家的話來說,這叫做“共治”。即君主只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具體的治理權歸於“外廷會議”。宋代的外廷又分為兩個互相獨立的機構:一為以“執政”為名的行政機構,一為以“臺諫”為名的監察機構。根據這樣的制度安排,我們很難說宋代的政治屬於皇權專制,因為君主是象徵性的,而治理權又是分立的。而這樣的制度,也得到了仁宗皇帝的承認,所以他 “事無大小,悉付外廷議”。當時有人評價說,“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卻會做官家。”一個聖明的君主,“百事不會”並沒有關係,因為君主不必親決庶政;要緊的是守住君主的本分,即如何“做官家”。仁宗能恪守法度,那是他的美德。但如果君主不守制度,撇開外廷而獨攬大權呢?在宋代,君主這樣的舉動是將受到外廷的強烈抵制的。宋仁宗能自覺遵守君權的界限並努力踐行,實在難能可貴。
從下面兩件事上可看出這位仁君胸懷確實大度。
在朝廷行政事務上,趙禎尊重主管部門的自主權,既不越俎代庖,也不剛愎自用。據宋人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卷一》記載,夏竦死後,趙禎打算給他一個諡號“文正”。不料負責官員考核的劉敞說:“給諡號是我們主管部門的事,我們挺負責的,你怎能侵犯我們的權利?再說,夏竦也不夠格。”司馬光也上書,說:“文正”的稱號太高。於是,趙禎收回成命,同意將諡號改為“文莊”。
皇宮妃嬪雖不少,但趙禎最寵的是聰明伶俐張貴妃,一直想晉升她為皇后。但在“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的制度的制約下,趙禎每次提議這事都被駁了回去。張貴妃不僅晉封皇后沒有希望,甚至連其伯父張堯佐晉封宣徽南院使這一虛職的事也因遭到臺諫官的猛烈攻擊而作罷。這天,趙禎正準備上朝,張貴妃送趙禎至殿門,拉著趙禎說“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趙禎答道:“放心!放心!”結果在殿上,趙禎正準備下達任命張堯佐的詔書,包拯便站出來上言,陳述不應給予張氏任命的理由,長篇大論,很是激動,唾沫都濺到趙禎臉上。趙禎不得不收回了成命。張貴妃遣宦官探問,得知包拯犯顏直諫。等趙禎回到宮中,張貴妃迎上前去,又想為其伯父美言。趙禎用袖子擦著臉不耐煩地說:“今天包拯上殿,唾沫都濺到我臉上了。你只管要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出了名的刺頭諫官嗎?”包拯更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屢屢犯顏直諫,趙禎不禁接受他的建議,竟然從未怪罪他。包拯病逝後,仁宗親臨弔唁,併為其輟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趙禎性情文弱溫厚,不事奢華,身為九五至尊,對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衣食非常簡樸,史書中記錄了他大量嚴於律己的故事。有一次,仁宗在散步,時不時的就回頭看,隨從們都不知道皇帝是為了什麼。仁宗回宮後,著急的對嬪妃說到:“朕渴壞了,快倒水來。”嬪妃覺得奇怪,問仁宗“為什麼在外面的時候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忍著口渴呢。”仁宗說“朕屢屢回頭,但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壺,如果我要是問的話,肯定有人要被處罰了,所以就忍著口渴回來再喝水了。”有一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蛤蜊。仁宗問從哪裡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錢,答說共28枚,每枚錢一千。仁宗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省,現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28000錢,我吃不下!”他也就沒有吃。
一日,仁宗處理事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他忍著飢餓沒有說出來,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湯,隨時吩咐御廚就好了,怎能忍飢使陛下龍體受虧呢?”仁宗對皇后說:“宮中一時隨便索取,會讓外邊看成慣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湯,御廚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要數百隻,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不堪計算,為我一碗飲食,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於心不忍,因此我寧願忍一時之餓。”
仁宗時代是一個知識分子精神上特別寬鬆的時代,文學藝術事業都很發達。中國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就佔了六家。這六家(三蘇、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又都活躍在仁宗時代,宋代官員待遇比較優厚,退休之後能夠優遊林下,吟詩作文。這種厚祿制度,使得官員沒有後顧之憂,能夠安心創作,所以文學藝術,成果累累,能夠流傳萬世。宋代以科舉取士,政府官員都是文學之士,在仁宗晚期,富弼、韓琦、文彥博、曾公亮相繼為相,歐陽修參加政事,包拯為樞密院副使,司馬光知諫院,王安石知制誥,真正稱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滿朝。在中國的四大發明中,能把整個世界推向近代化的三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藥、羅盤,都出現於仁宗時代。這樣的事,歷代只有宋代才有,宋代只有仁宗時代才有。
宋仁宗趙禎親政時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對士大夫的寬容,他在位期間從未興過文字獄。嘉佑年間,蘇轍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裡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說,在宮中美女數以千計,終日裡歌舞飲酒,紙醉金迷。皇上既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計。”考官們認為蘇轍無中生有、惡意誹謗。應給予嚴懲治罪。趙禎卻說:“朕設立科舉考試,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一個小官,敢於如此直言,應該特與功名。”
當時,四川有個讀書人,獻詩給成都太守,主張“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認為這是明目張膽地煽動造反,把他縛送京城。按照歷朝歷代的律條,此人應予以嚴懲,趙禎卻說:“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寫一首詩洩洩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官。”就授其為司戶參軍。
作為一個封建帝王,容蘇轍的事,或許有人能做到,但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沒幾人能做到。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柳永,好不容易才通過了考試。但在趙禎看來,他不適合做官,還是填詞的好,就給劃掉了。趙禎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於是反唇相譏,說自己是“奉旨填詞”。譏諷趙禎的柳永不但沒被殺頭,填詞也沒受影響,且填得更加放肆,這就非同尋常了。也因此,柳永非但不生趙禎的氣,還“願歲歲,天仗裡常瞻鳳輦”。
上述事件,倘若是朱明王朝和滿清“康乾盛世”,滅九族是必然的。
在大多數宋人眼裡,“仁宗盛治”遠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仁”就是對帝王的最高評價,“為人君,止於仁。”《宋史》這樣評價讚美仁宗及其盛治。
他的群臣們這樣歌頌“仁宗盛治”:“四十二年於茲,可謂海內大治矣。竊跡羲黃之前,敻乎莫索其詳。自《詩》、《書》之載,未有如茲之盛者也。”
北宋學者邵伯溫這樣讚美“仁宗盛治”:蓋帝知為治之要:任宰輔,用臺諫,畏天愛民,守祖宗法度。時宰輔曰富弼、韓琦、文彥博,臺諫曰唐介、包拯、司馬光、範鎮、呂誨雲。嗚呼,視周之成、康,漢之文、景,無所不及,有過之者,此所以為有宋之盛歟?”
北宋政論家陳師錫這樣懷念“仁宗盛治”:“宋興一百五十餘載矣,號稱太平,饗國長久,遺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慶曆、嘉佑之治為本朝甚盛之時,遠過漢唐,幾有三代之風。”
大文豪蘇軾說:“宋興七十餘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聖、景祐極矣。”天聖、景祐都是宋仁宗的年號。即使目空無人的南宋宰相秦檜也曾說到:“昔我仁祖臨御,親選天下十有五人崇論宏議,載在方冊。慶曆、嘉佑之治上參唐虞,下軼商周,何其盛哉!”南宋人名人衛徑也稱:“嘉祐之治”振古無及。在宋代讚美、歌頌仁宗及其“盛治”的宋人太多太多,這些人包括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曾鞏、胡安國、劉光祖、周必大、楊萬里、王璧、陳俊卿、劉克莊、趙汝騰、葉適、王十朋、文天祥等等。
元人修《宋史》,也讚歎仁宋朝“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並且認為宋朝後來的敗亡,是因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即使是對宋代政治頗不以為然的明末大儒王夫之,也不得不承認“仁宗之稱盛治,至於今而聞者羨之。帝躬慈儉之德,而宰執臺諫侍從之臣,皆所謂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仁政”,一直是中國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沒有一個帝王能以“仁”為諡號或冠以“仁”。宋仁宗在位42年,是宋朝皇帝中執政最長的,生性恭儉仁恕,百司曾奏清擴大苑林,宋仁宗說:“吾奉先帝苑囿,猶以為廣,何以是為?”
嘉祐四年,這時距趙禎駕崩還有四年,以宰相富弼為首的群臣連續五次上表請求給他加尊號為“大仁至治”,但是趙禎都沒有批准。但他死後再也阻止不了群臣給他加上“仁”的尊號了。翰林學士王珪等群臣給他寫諡曰:“臣聞元精磅礴,濟萬物而不昭其跡者,薦名曰天;至德汪洋,澤萬世而不有其功者,建諡於帝……維其歷古聖賢之君,莫不極所以尊明令顯之稱,又或至於代相襲之。夫仁者聖人之盛德,豈獨未有以當之耶抑當時鴻儒巨學反略於稽求抑又天之所啟、期以克配先帝之廟乎《詩》雲:‘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此之謂歟惟功以創業為祖,德以守成為宗,皆尊尊之大義也。先帝尊諡,宜天錫之曰神文聖武明孝皇帝,廟曰仁宗。”
據柏楊先生考證,中國從黃帝開始到溥儀遜位,4643年間,一共出了559個皇帝或國王。其中,有資料可查在位40年以上的不足20人,有的因窮兵黷武,導致國庫虧空(如漢武帝劉徹),有的擅權造成國家動亂(如唐玄宗李隆基),有的無能以亡國告終(如後主劉禪、梁武帝蕭衍)。趙禎卻穩穩當當地做了42年太平天子。更令人感嘆的是,當後世金兵佔領中原後,曾大肆盜掘宋陵,但因為懾於宋仁宗的威名,獨獨沒有對永昭陵下手,‘唯昭陵如故’。我想,哪一天發掘昭陵地宮時,是否能見證仁宗的另一“仁政”?他在遺詔中說:由太子趙曙即位,進曹皇后為太后,喪禮必須從簡。
-
5 # 抱影無眠夜歸人
宋仁宗駕崩後,遼主耶律洪基號啕大哭的記載出自宋人筆記《邵氏聞見後錄》:
仁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如其祖宗陵墓,多少有點誇大。
遼主耶律洪基嚎啕大哭的記載真實性與否姑且不論,假設是成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耶律洪基擔心的是兩國之間和平的不確定性。當年,遼國扶持石敬瑭建立後晉,並從他手中割佔了燕雲十六州。宋朝在平定南方後,開始致力於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努力,宋與遼展開了長達25年的戰爭。宋軍在高粱河戰敗,之後的雍熙北伐也無功而返。
景德元年,蕭太后侵宋,宋真宗在寇準的堅持下,御駕親征。宋真宗的到來,宋軍士氣大振,遼國主將蕭達凜被宋軍勁弩射死。宋遼在澶州城下籤署澶淵之盟。宋以“歲幣”換和平,宋遼各取所需,相安無事。
自澶淵之盟以來,宋遼之間一直保持著和平相處的狀態。宋仁宗駕崩時,宋遼距離澶淵之盟的簽訂已經半個世紀。宋朝更換皇帝,就意味著宋遼之間的關係可能會有變化,宋仁宗朝與遼道宗朝因為沒有戰事,相對關係還是不錯。
其次:耶律洪基是一位比較親宋的皇帝不要被《天龍八部》誤導,那是小說。耶律洪基在《天龍八部》中是一位時刻想著侵宋的皇帝,其實不然。耶律洪基非常喜歡漢文化,他是一位親宋的遼國皇帝。
耶律洪基去世前還曾囑咐太子,與宋交好。宋仁宗是一個仁厚的皇帝,他去世耶律洪基也感到惋惜。
蘇轍對耶律洪基的評價:在位既久,頗知利害。與朝廷和好念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鬥最後:宋仁宗的人格魅力宋仁宗是第一個廟號稱“仁”的皇帝,在他執政期間,宋朝的政治經濟都得到了不錯的發展。他的寬仁使名臣們有了一個發展的舞臺,作為治世之君,宋的繁榮讓耶律洪基傾慕。《宋史》給宋仁宗的評價是:
仁宗恭儉仁恕,出於天性。宋仁宗駕崩後,耶律洪基哭一場,有出於真情的部分,也可能有作秀的成份。
-
6 # 希望星晨58298869
這事貨真價實,毋庸置疑。宋仁宗駕崩後,遼國皇帝耶律洪基嚎啕大哭。有史料可查:
“仁宗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宗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邵伯溫的《邵氏聞見後錄》記載
宋朝派使者到契丹發訃告,燕境民眾都聚集在一起痛哭。遼國皇帝拉著使者的手,放聲慟哭說:“我有四十二年已經不認識兵器和甲冑”。遼國以宋 朝贈予的仁宗的龍袍舉行了安葬儀式,造了一座衣冠冡,表達悼念之情。氣氛莊重肅穆,就像為自己的祖宗下葬一樣。
耶律洪基原名“耶律弘基”,因避宋宗室先人趙弘殷之名諱,才改名“洪基”,以示尊重。宋遼雙方互避名諱,是當時的禮儀,也體現了對中原文化的重視。如遼聖宗曾
“欲遷一官,見本名犯真宗諱,因怒曰:汝充教坊首領,豈不知我兄皇諱字?”
遼聖宗稱宋真宗為“我兄”,彰顯了親切感。又如天聖四年,宋朝派韓億祝賀遼聖宗皇后生辰,因遼太祖阿保機漢名帶“億”字,宋仁宗便讓韓億暫時改名韓意。從這些細節就可以看出,兩國為睦鄰友好,都在小心翼翼地經營著雙邊關係。
耶律洪基當太子時,曾混入遼國使團中來到 大宋以觀察宋國。宋朝邊境早得知訊息,飛報朝廷,仁宗知道此事後,並沒有生氣,反而單獨地接見了他。與他進行了親切友好的談話:
“俾見皇后,待以厚禮。臨歸,撫之曰:‘與汝一家也,異日惟盟好是念,唯生靈是愛。’”
告訴他,我們 是一家人,為了雙方百姓,我們要發展為聯盟關係。耶律洪基早領略到仁宗的國計民生情懷。
耶律洪基繼位之初,請仁宗賞賜一幅畫像給自己。在當時,這是很奇怪和獨特的要求,宋朝大臣們勸阻仁宗說:您不要將自己的畫像交給遼人,遼人如果使用“厭勝之術”,詛咒您,就危險了。仁宗卻心平氣和:我誠心待遼人,他們必不會這麼做。於是,派人將自己的畫像送到遼國。耶律洪基“盛儀衛親出迎,一見驚肅,再拜”。仁宗是以心換心,用真誠道義征服遼國,此舉讓耶律洪基為之傾倒。耶律洪基隨後說:“真聖主也。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捧蓋,為一都虞候耳。”。
在耶律洪基的心裡,似乎有一個揮之不去的仁宗情結。直到元祐年間————距仁宗逝世已過去多年,他對仁宗“追慕猶不忘”,跟當時出使遼國的宋臣說:“寡人年少時,事大國之禮或未至,蒙仁宗加意優容,念無以為報。自仁宗升遐,本朝奉其御容如祖宗。”說著,忍不住又哭了。虔誠,感恩之心溢於言表,也印證了仁宗有超人的個人魅力。
靖康之變後,宋室南遷。金人攻陷宋國後,立漢奸劉豫為皇帝。這個劉豫,是個驕奢淫慾的流氓,為了一己之私,竟效仿曹操,開始盜墓,還設立一個盜墓機構——“淘沙官”。
《宋史·劉豫傳》“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兩京冢墓發掘殆盡”。《宋史·劉豫傳》
盜墓活動非常猖狂,連北宋諸帝的陵寢也被盜挖、焚燬。惟獨宋仁宗的昭陵安好無恙,金人與劉豫都不敢下手。連敵國也表達出對仁宗的由衷尊敬。這樣的君主,在歷史上是鳳毛麟角,確實值得頌揚和懷念。
宋仁宗廟號為“仁”,在他執政期間,宋朝的政治、文化、經濟都得到了持續的發展。他的寬仁讓屬下名臣都有了一個施展抱負的舞臺,籍此也成就了自己治世明君的形象。大宋的繁榮讓耶律洪基傾慕不已。《宋史》給宋仁宗的評價是:仁宗恭儉仁恕,出於天性。
因而,宋仁宗駕崩後,耶律洪基大哭一場,是感恩、懷念、欽佩之情的自然流露。無作秀成分。
-
7 # 小帥筆談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金庸武俠裡稱得上大俠且為國為民犧牲自我的豪俠當真不多。同樣身處宋朝,南宋郭靖一生鎮守襄陽,為大宋百姓犧牲自我,北宋時期喬峰出身契丹但心繫兩國百姓,寧願犧牲自我也不願看到兩國再起兵戈。想當初因為自己的身份竟然被中原武林不恥,可見當時宋遼兩國之間積怨之深。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當年宋朝一位皇帝去世,遼國君主不但沒有幸災樂禍,趁勢發難,反而嚎啕大哭。
這位遼國君主不是別人,正是《天龍八部》裡頭蕭峰的結拜大哥遼國皇帝耶律洪基。
歷史上耶律洪基是遼國第八位皇帝,不僅不像《天龍八部》裡塑造的那樣窮兵黷武,反而識人不明、醉心佛法。後兩條使得遼國社會矛盾激化,由強盛轉向衰落。被遼統治者壓迫的女真族開始興起,遼國滅亡,可以說耶律洪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然而很正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耶律洪基親宋文化,在宋仁宗駕崩之後竟然嚎啕大哭。
歷史上宋仁宗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四十二年,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影視劇裡宋仁宗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少年包青天》裡重用包拯一事,包拯歷史上剛正不阿,素有賢名。宋仁宗究竟有何過人之處,曾經的死對頭遼國君主之後耶律洪基都要為他哭泣呢?
當時,四川有個讀書人,獻詩給成都太守,主張“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嚇了一跳,認為這是在煽動造反,綁送京城。
這事要在清朝,估計早就被定罪殺頭了,可是宋仁宗見解獨到,把這件事看作是老秀才急於做官說的氣話,不治罪還給做了司戶參軍,
可見宋仁宗之寬厚仁政。
因此宋仁宗時期文學藝術事業都很發達。中國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北宋就佔了六家。這六家又都活躍在仁宗時代。歐陽修、包拯、司馬光、王安石這些歷史名臣都出在宋仁宗時期。
中國影響深遠的幾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藥、羅盤,都出現於仁宗時代。北宋澶淵之盟後,宋仁宗時代最主要的軍事衝突在於西夏。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互通往來,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訊息傳來,遼聖宗都組織祭拜活動。
都是一國之君,自己又喜歡宋朝文化,耶律洪基難免學習鄰居宋仁宗的寬厚仁義,也圖個人才濟濟,結果卻是信用權奸,引發叛亂。
宋仁宗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遼道宗耶律洪基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朝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好在耶律洪基也是虛驚一場,宋仁宗之後,王安石變法失敗,宋神宗趙頊又恢復了祖父宋仁宗趙禎溫和的改良做法,遼國君主急忙召集將領,說:“不許再去邊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可見遼華人對宋仁宗趙禎敬畏之深
-
8 # 齊天大猴
大宋朝最有美輿的皇帝和大遼國最有見識的皇帝,並且生在同一個時代,他們的相逢就有個人的歷史佳話,又有國家安寧的政治保證,這樣的人在歷史上不多,但是宋趙禎和耶律洪基就是一對好基友,兩人一個坦誠溫和,一個粗獷熱烈。共同打造了短暫的和平發展的時期,使得國有所入,民有所安。一副太平天下的盛世繁華。
遼國國主的大哭,其實從個人的角度講,是英雄相見,惺惺相惜的真性情。而且耶律洪基彷彿是趙禎的小迷弟,這位皇帝當太子時就見識過找老哥的為人和辦事分格。幾乎視其為偶像,等到當皇帝還念念不忘學習思慕老趙的為人處世方法。從個人的角度來說,耶律洪基是在為自己的偶像傷悲。
換一個角度,從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兩國在處理關係是以和平發展為主導的,這期間北宋迎來了爆發式的發展,國庫充實,百姓安居樂業,沒有誰不感恩這位做出卓越貢獻的皇帝。而遼國也在和平發展的日子裡,有了短暫的安樂。雙方互惠互贏的局面一直持續。老趙一去,後來的皇帝會是個什麼主,會以怎樣的方式對待前任的政策,不確定性會打破平衡。也打破邊境幾十年的和平與安寧。
有人說宋仁宗在位沒什麼豐功偉績,但是能40多年無戰事困擾,能讓百姓安居樂業,沒有所謂的開疆拓土又有什麼關係?這樣的評價就像當下只用金錢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一樣,片面而可笑。
-
9 # 跪射俑
說起來,耶律洪基對宋仁宗是相當崇拜的。他當太子時,曾經混在遼國入宋使團中,暗暗觀察宋國。不過,宋朝雄州邊境早已得知訊息,飛報朝廷,仁宗知道遼國使團中有一位太子,便召他入禁中,“俾見皇后,待以厚禮。臨歸,撫之曰:‘與汝一家也,異日惟盟好是念,唯生靈是愛。’”
嘉祐二年秋,耶律洪基已經繼位。他請仁宗賞賜一幅畫像。面對這一奇怪的要求,宋朝大臣都向仁宗皇帝說:陛下不可將自己的畫像交給遼人,因為萬一遼人有“厭勝之術”,詛咒皇上,如何是好。但仁宗說:我誠心待遼人,他們必不會這麼做。派遣御史中丞將自己的畫像送到遼國。耶律洪基“盛儀衛親出迎,一見驚肅,再拜”,比我們得到偶像的簽名照還要激動。他還跟眾臣說:“真聖主也。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捧蓋,為一都虞候耳。”
耶律洪基的心裡,似乎有一個仁宗情結。直到元祐年間,距仁宗逝世已過去多年,耶律洪基對仁宗“追慕猶不忘”,跟使遼的宋朝大臣說:“寡人年少時,事大國之禮或未至,蒙仁宗加意優容,念無以為報。自仁宗升遐,本朝奉其御容如祖宗。”說著,忍不住又哭了。
仁宗的陵墓為昭陵。許多年後,宋人經過昭陵,仍然想起仁宗皇帝的仁德,對這位君主念念不忘,題下一首詩:“農桑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夢覺,春風吹淚過昭陵。”
北宋末發生靖康之變,宋室南遷,金人攻陷宋朝的國土後,立降金的劉豫為皇帝,建立傀儡政權“大齊”。這個劉豫,是個驕奢淫慾的人渣,為了搜刮到更多的民間膏脂,打起了掘墳盜墓的主意,特別設立一個盜墓機構——“淘沙官”。《宋史·劉豫傳》說他“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兩京冢墓發掘殆盡”,連北宋諸帝的陵寢也被他盜挖、焚燬。惟獨對安葬宋仁宗的昭陵,金人與劉豫不敢下手。
一代君主的身後讚譽,不在於一二個友邦給予多麼隆重的哀榮,而是連敵國也表達出由衷的尊敬與哀悼。這樣的君主,歷史上即使不是絕無僅有,也是鳳毛麟角。宋仁宗是其中的一位。
-
10 # 磐龍觀史
這與仁宗上位後的仁德及改革有關。他在位期間,雖然對外骨頭軟,但卻算得上德化蒼生,度量海外,包拯、范仲淹等人都是在這個時期被提拔起來,而佞臣大多被他排斥。有人甚至認為:在某些方面,即便是秦皇漢武,也難於其比肩。 此外,他更是遼帝心中的偶像。耶律洪基登基後,曾要到過仁宗的畫像。當時他和眾臣是這樣說的:“真聖主也。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捧蓋,為一都虞候耳。”這並不是說說而已,當仁宗去世多年後,他仍時常說起此事:“寡人年少時,事大國之禮或未至,蒙仁宗加意優容,念無以為報。自仁宗升遐,本朝奉其御容如祖宗。”言罷總是黯然神傷。 在歷史中,仁宗雖然並沒取得太大功績,但他的仁慈與德行卻影響了幾代人,即便放眼古今,也是非常難尋的!
-
11 # 東秋妮最近,王凱主演的《清平樂》正熱播中。宋仁宗是一個好皇帝!一位仁君主!
話說1057年秋,遼朝派使者前來求取仁宗趙禎的畫像。
朝臣擔心畫像被利用,趙禎說:“朕待虜人誠懇,他們一定不會這樣做。”
於是遣使將自己的畫像贈送給遼朝,遼主舉行隆重儀式,親迎趙禎畫像。
遼主耶律洪基見到畫像後,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1063年4月30日,宋仁宗於汴梁皇宮駕崩,享年五十四歲。
訊息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
仁宗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
遼主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朝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遼主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乾隆一生佩服的人有三個:
爺爺康熙皇帝
宋太宗李世民
宋仁宗趙禎
宋仁宗以他的仁義贏得了臣民的愛戴!敵人的尊敬!後世的崇服! -
12 # 一點點歷史
如果將中國歷史皇帝按照“仁君”進行排名,宋仁宗趙禎絕對名列前茅,正如後人所評價“帝寬厚欽恤之德如此,廟號曰仁,不亦宜乎”。
這個題目中另一個主角名為耶律洪基,就是傳聞嚎啕大哭的那位遼主。
歷史上確有遼主聞訊痛哭的記載《邵氏聞見後錄·卷一》:
仁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遼主耶律洪基到底有沒有痛哭,我們通過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首先來看《邵氏聞見後錄》的可信度作者邵伯溫生於公元1055年,宋仁宗駕崩是1063年,這時候邵伯溫只是個八歲的孩子,所以遼主痛哭、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只是邵伯溫聽聞的,這就要對可信度打個折扣,因為傳聞為了凸顯仁宗之名,很可能會有曲解或者誇大。
其次看耶律洪基其人耶律洪基在位四十六年,正是遼國由盛轉衰的時期,政治上忠奸不辨朝政動盪,文化上篤信佛教,治下廣建寺塔,造成了經濟上的沉重負擔,實在稱不上一位合格的君主。
但是耶律洪基也不能算是暴君,格沉穩閒靜,其人又深喜漢人文化頗為精通音律、善於賦詩作畫,在位四十餘年始終堅持對宋朝通好的策略,相傳耶律洪基曾鑄了一尊佛像在佛像背後書寫“願後世生中國”,可見其對中原文化的嚮往。
宋仁宗”仁君“天下君主之楷模趙禎其人天性仁孝,對人寬厚和善,愛民如子,無愧於《宋史》中的評價‘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後世歷朝歷代也給與了宋仁宗極高的評價,其人格魅力和胸懷格局千古以來,唯此一人也。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北京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宋夏和宋遼之間的關係也是趨於緩和,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強盛的國家。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仁宗“駕崩時候,作為一個對中原文明十分嚮往又頗有文人氣質的遼國皇帝耶律洪基悲痛欲哭是完全有可能的。
-
13 # 謀士說
在宋朝皇帝死後會通知外邦的國君,而外邦國王去世以後,也會派使者到宋朝來通知。當宋仁宗趙禎去世以後,派使者到契丹(遼國),當時遼國的皇帝遼道宗耶律洪基得知宋仁宗駕崩以後的確哭了,不僅僅他哭了,連北邊的老百姓也都哭了。這件事被記錄在宋人邵博《邵氏聞見後錄》當中:
仁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宋仁宗駕崩以後,派遣使者訃告契丹,燕地百姓聽說以後,都聚在一起哭泣。遼國的皇帝牽著宋朝使節的手嚎啕大哭說:“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都沒有打仗啊!”遼道宗耶律洪基埋葬了宋仁宗所賜的衣冠,其陵墓的規格和遼國皇帝陵墓的埋葬待遇一樣。
《宋史》裡面雖然沒有記載宋仁宗駕崩以後,遼國皇帝嚎啕大哭的事情。但是在《宋史》當中記載了宋朝開封老百姓哭泣的記載。
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宋仁宗駕崩以後,開封開始罷市,大街小巷都聽得到哭聲,好多天都沒有停,連乞丐和小孩子都為宋仁宗燒紙錢哭泣。可想而知,宋仁宗在當時人民的心目中的地位是多麼的崇高。
而遼國的人哭泣,只存在於野史當中,《邵氏聞見後錄》屬於回憶錄,後世將其收錄在小說類目當中,遼國皇帝有沒有哭,還是優待考證。當然,當時有人哭肯定是有的。如果遼國的皇帝真哭了,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宋仁宗在位期間沒有和遼國打仗,尤其是北邊的老百姓沒有遭受兵革之苦,而耶律洪基也多年沒有和北宋打仗,做了幾年的太平皇帝,所以他覺得仁宗皇帝是一個好皇帝,為他哭泣以示哀悼。
-
14 # 裝腔小組
大家好,我是裝腔君。
最近電視劇《清平樂》熱播,宋仁宗趙禎的事蹟也成為熱門話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仁宗駕崩後的那些“身後事”。
首先,提問中的“宋仁宗駕崩,遼主聞訊,嚎啕大哭”並未見於官修歷史,遼史記載為“三月辛未,宋主禎殂,以曙為子嗣位”,所謂“遼主聞訊嚎啕大哭”的說法來源於《邵氏聞見後錄·卷一》的記載:“仁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邵氏聞見後錄》是宋人邵博創作的回憶錄,《四庫全書》收於子部小說家類。書中主要記載宋代著名文人軼事,如王安石、蘇軾、歐陽修等,儲存了不少文學史資料。可以看出這並不是一部史書,可以說是“小說家言”不足以採信。
當然,宋仁宗在歷史上有著很好的聲譽,可謂帝王中之君子,最著名的故事是說有一次,仁宗批閱奏章到深夜,忽感寒氣襲人、腹中飢餒,很想喝碗羊肉湯驅寒充飢。仁宗放下御筆、轉身吩咐身旁的內待出去傳膳。內待遵旨正要出去。“回來,不必去了,給朕徹杯熱茶來就行。”仁宗略一思慮,叫回了內待。
從這個小故事中也可以看出,仁宗的勤儉和寬仁。趙禎在位四十二年,數十次減免各地稅賦,遇有天災人禍必撥款賑濟災民,還開設“養民所”(類似今天的福利院)收容救助窮人;而且他還決獄嚴謹,全國的死刑案卷都要經過他的最後複審御批方能執行,仁宗對能從寬的決不重處,每年從他的筆下生還的死刑犯不下千人。
宋仁宗趙禎的仁德廣佈天下,也難怪會被人民懷念,寫出“宋仁宗駕崩,遼主聞訊,嚎啕大哭”的記載也不足為奇了。
-
15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敵國之主去世而自己為其嚎啕大哭,這確實是歷史上少有的場面。哭的人是大遼皇帝道宗耶律洪基,而被哭的就是中國歷史有名的仁君——宋仁宗趙禎
歷史有廟號的皇帝不少,唐朝之前廟號還管得挺緊的,比如四百年大漢,有廟號的皇帝卻寥寥無幾。不過高祖李淵開國後,廟號就貶值了,因為後代的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廟號,不過即便如此,以“仁”為廟號的,歷史就只有宋仁宗等少數幾人了。而且宋仁宗的廟號無疑是含金量最高的一個
史書記載,仁宗皇帝13歲(公元1022年)即位,初年由太后攝政,後親政。在位期間勤政愛民,對下屬友愛,對長輩孝順,北宋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明也得到了很大的開展。《宋史》贊曰:“《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
公元1063年,仁宗駕崩。史書中記載:“仁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為何耶律洪基會為仁宗的去世而十分悲傷,筆者認為還是因為耶律洪基的執政理念,他是遼國中少有的支援漢化的皇帝,不僅在位期間堅持與北宋通商,避免軍事鬥爭,而且還叮囑子孫後代切勿生事,深愛漢文化的他應該是挺佩服仁宗皇帝的,因此為其流淚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回覆列表
在宋仁宗過世後,遼國皇帝大哭過這件事是真的麼,這件事是真有其事且毋庸置疑的。在現如今留下的史料記載中,有不少的史料都記錄了這件事,例如邵伯溫的《邵氏聞見後錄》記載“仁宗皇帝崩,遣使訃於契丹。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虜主執使者手號慟曰:‘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宗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
這裡提到了遼國皇帝是拉著宋朝使者的手當中痛哭,這事情也是被宋朝使者傳回國內,被當作美談記了下來。那麼,遼國的皇帝為何會當眾痛哭,一個宋朝的皇帝過世了他當真會傷心麼?從個人角度來說,遼國的皇帝當然不會真的傷心,宋仁宗在位時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皇帝,這也給這位遼國皇帝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雖然兩國是盟友,但只有兩國國力均衡時,才能維持兩國之間的和平。但從大局來看,宋仁宗在位期間都能一直努力維護宋遼之間簽訂的和平盟約,使得宋遼兩國四十二年不用兵戎相見,且宋朝的使臣就相當於傳話筒,在宋朝使者面前,自然要表現的痛心疾首一些。
我們在史料中可以看出,不論是遼國的皇帝還是遼國的百姓,都不單單是為了宋仁宗而哭泣,他們擔心的是宋仁宗去世後,宋朝會改變國策,會使宋遼兩國再度開戰。
因此遼國皇帝當眾痛哭,並且以皇帝之禮安葬宋仁宗的衣服也是一種政治手段,其實這就是遼國皇帝為了維護遼宋之間的和平而做出的一種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