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心賞文
-
2 # 我是一隻小班馬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時李白26歲。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2、原文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3、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4、簡析
《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絕小詩。此詩描寫了秋日夜晚,詩人於屋內抬頭望月的所感。詩中運用比喻、襯托等手法,表達客居思鄉之情,語言清新樸素而韻味含蓄無窮,歷來廣為傳誦。
-
3 # 木鋒影視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時李白26歲。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
4 # 寧波文叔
《靜夜思》創作背景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時李白26歲。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但傳世《靜夜思》有兩個版本,有兩個字的出入。分別是明代版本和宋代版本:
明代版本——靜夜思(1)
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⑶。
舉頭望明月⑷,低頭思故鄉。[2-3]
宋代版本——靜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註釋:
⑴靜夜思:安靜的夜晚產生的思緒。
⑵床:此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今傳五種說法。①指井臺。②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係,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③“窗”的通假字。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床”,《易·剝床·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⑤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馬紮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紮,一種坐具)。
⑶疑:好像。
⑷舉頭:抬頭。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
5 # 厭長廊
726年寫的,李白當時只有25歲
李白大約5歲時,隨其父遷居於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市)的青蓮鄉,李白就是在那裡長大成人的,他對青蓮鄉有著依依的故鄉情節,還自號青蓮居士,難怪歷史上把李白的籍貫誤認為是蜀中.李白在江油度過了長達16年的寶貴時光.李白一生在外遊歷時也常常思念故鄉,最有名的詩作《靜夜思》中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這裡要強調一下,“床前明月光”並不是明亮的月光照在李白睡的床上,在唐代“床”指的是座具,唐人睡覺的用具叫“榻”.唐代以前漢民族都是席地而坐,後來,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漢民族受到北方遊牧民族騎馬的馬鞍的啟發,在生活中,發明了凳子之類的坐具,而唐王朝的開創者李淵、李世民父子就是在草原上放馬的胡人,後來,漢化後就改姓漢民族的“李姓”.讀《靜夜思》時,多數人認為是月光照在李白的床上,這是錯誤的,李白並非那麼懶惰.
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者的眼裡,月亮這一意象或是寄託戀人間的苦苦相思,或是蘊含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在眾多的詠月古詩詞中,這一類是最多的.
從月相的形態及其變化來看,圓月如盤,團團圓圓;殘月如勾,殘缺不全.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自然勾起人們的想象和聯想.寧靜的月夜裡,沐浴著清幽柔和的月光,人們很容易陷入沉思,展開遐想,產生纏綿而渺遠的情思.離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空間,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親人、朋友.
李白《靜夜思》中的鄉情,就是這樣生髮出來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當詩人“舉頭望明月”時,一縷鄉思便從心頭油然升起了.這樣一個鄉思引動的過程,不但人們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親自體驗過,這就突破了詩人與讀者之間因生活經驗不同可能產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詩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
-
6 # 詩詞銘苑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也就是今天的賓館)。此時的李白年滿26歲,離家不久。於是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故作名詩《靜夜思》。
《靜夜思》原文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大意是講,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古代窗戶用紙糊的)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這首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也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異鄉人的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是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一個身處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沒什麼了,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明月如霜。
-
7 # 祥雲在天4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個人臆想:李白當初拋妻別子"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之後,意氣風發進京尋富貴,到異地後所得與所想差距過大,難免有失落感。與當地朋友宴後,看到別人各回各家各找孩他媽,而自身飄零一人回到居所缺少人氣。再加上當時節氣應為秋冬一個月朗星稀的晚上,難免有思鄉之念。故而有感而發。
-
8 # 守初心存稚氣
我想是丟官後,心情不好時喝大了的時候吧!要不乍月光和霜都分不出來呢,想親人時抬頭長嗟,低頭苦嘆的,搖頭晃腦越暈越眼花,然後倒床寫出千古絕作
-
9 # 季華客
靜夜思創作於李白的青年時代,當時的歷史大背景還處於開元盛世的夢幻當中。年輕的李白從故鄉江油外出遊歷,內心的主要情感是壯懷激烈的,思念家鄉應該是他憧憬前途之餘淡淡的波瀾。曾有學者考證,李白出生於中亞的碎葉城(今烏茲別克境內),父親是中亞胡人,以經商為生,那時候的中亞商人在華夏人的心目中是冒險、見多識廣、富有的代名詞,李白從這樣的家庭出生與他後來夢幻、天才、璀璨、浪漫的才華,以及豐富波折人生經歷可以說是息息相關。
-
10 # 詩詞宇宙歷史神話
靜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當時李白26歲。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譯文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我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註釋
靜夜思:靜靜的夜裡,產生的思緒。
床:今傳五種說法。
一指井臺。已經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作了《詩意圖》。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係,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說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牆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後,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麼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在室內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於具體是什麼,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床”,《易·剝床·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
五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馬紮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紮,一種坐具)。
疑:好像。
舉頭:抬頭。
-
11 # 董大蟀說娛樂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李白26歲。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
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靜夜思》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全詩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抒發了作者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
12 # 莊戶人家引風入林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時李白26歲。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
13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靜夜思”是詩人離開家人後,寫出的詩句。全詩僅短短四句,每句五個字,共二十個字,卻意味深長地表達出一位遠在他鄉的遊子對故鄉那深深的懷念之情。 題目“靜夜思”點出了這首詩特定的寫作背景:寂靜的深夜,作者躺在床上,遲遲不能入睡。潔白的月光透過窗灑滿床前,那潔白的顏色讓人覺得又像是地上鋪滿了片片銀霜。這一比喻十分貼切而巧妙。詩人抬起頭來看到那一輪掛在空中的明月,不禁勾起了心中想家的情思:明月照在遊子(離家的孩子)的窗前,也一樣地照在故鄉的土地上。故鄉的親人啊,他們是否平安幸福?詩人無法回到故鄉,與親人團圓,只好借這一輪共有的明月寄去自己對他們的思念之情。想到這裡,詩人已經不知不覺地低下頭來,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靜夜思”是詩人離開家人後,寫出的詩句。全詩僅短短四句,每句五個字,共二十個字,卻意味深長地表達出一位遠在他鄉的遊子對故鄉那深深的懷念之情。 題目“靜夜思”點出了這首詩特定的寫作背景:寂靜的深夜,作者躺在床上,遲遲不能入睡。潔白的月光透過窗灑滿床前,那潔白的顏色讓人覺得又像是地上鋪滿了片片銀霜。這一比喻十分貼切而巧妙。詩人抬起頭來看到那一輪掛在空中的明月,不禁勾起了心中想家的情思:明月照在遊子(離家的孩子)的窗前,也一樣地照在故鄉的土地上。故鄉的親人啊,他們是否平安幸福?詩人無法回到故鄉,與親人團圓,只好借這一輪共有的明月寄去自己對他們的思念之情。想到這裡,詩人已經不知不覺地低下頭來,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
14 # 經典金曲分享
李白的《靜夜思》是在李白身處他鄉月圓之夜,月光撒下來就如雪霜一般,由此便寫下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當時李白正處於思念家鄉中無法自拔,又看到月光如此美好,想起家鄉的月光是不是也是如此呢?由此便寫下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樣的千古名句
-
15 # 知趣文章
還記得兒時最先背會的那首兒詩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儘管是離開校園幾年的社會人士,若是再在他們面前提到這首詩,他們必定也會十分流暢一字不落地背出來。
而這首詩,我們都認為是詩仙李白所寫,其實並非如此。我們現在所背的詩句是改編過後的,那麼教科書出版社為何不讓我們背李白所寫的原版詩句呢?讓我們來看看李白寫的原版詩句是什麼,或許就能體會到其用意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首《靜夜思》,出自於《唐詩三百首》。而《唐詩三百首》是由清朝乾隆年間的蘅塘退士編選而成,他選詩的標準是“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而這個“尤要者”要求詩歌既要寫得好又要容易誦讀。而原來的《靜夜思》是怎麼寫的呢?
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洪邁所編《萬首唐人絕句》中,《靜夜思》的原句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可以看出,原來的詩句中,“床前明月光”其實為“床前看明月”;“舉頭望明月”其實為“舉頭望山月”。
但是也有學者指出,這可能也不是李白最原始的版本。到了明代趙宦光、黃習遠對宋人洪邁的《唐人萬首絕句》進行了整理與刪補,《靜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舉頭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沒有變化。清朝康熙年間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靜夜思》詩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卻是“舉頭望山月”。直到清朝乾隆年間,蘅塘退士要編寫出膾炙人口的《唐詩三百首》,就將《靜夜思》改編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版本。
而為什麼這個版本最後能夠廣為流傳,並編寫進教科書裡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改編過後的詩句更容易讓人理解,畫面感強,意思淺顯,讀起來更通順,也更容易被記住。而專家對此也表示認同。
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薛天緯先生在《漫說》一文中專門對兩個版本的差異發表瞭如下看法:仔細體味,第一句如果是“床前看月光”,中間突然嵌進“看”的動詞,會顯得很突兀,再說,“月光”是無形的東西,根本不用特意去“看”,如果真的是“看”,就顯得矯情做作了。而如果真的特意去“看”,也就不會在後半句將月光錯當成“霜”了。
如果用“明月光”,就像是月光不經意間映入眼簾,然後下句用“疑”字,才會覺得很自然;而“明”這個詞,也凸顯當晚月色的明亮。在第三句,“望明月”較之“望山月”不但擺脫了地理環境的限制,任人無盡地遐想,也更加通俗易懂,接地氣,這樣大家自然會聯想到平日裡看到的月亮。
人們總說,詩歌因為推敲而顯得更加美麗。不全是推敲之後的句子更加完美,更是因為文人們在推敲過程中對待文學那份嚴謹的態度顯得動人。
-
16 # 王昭君戲說娛樂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李白26歲。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
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靜夜思》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全詩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抒發了作者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回覆列表
唐代李白《靜夜思》內容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這是一首寫思鄉之情的詩。詩人遠離家鄉,獨自一人在外,白天事務纏身,到不覺得有何離愁別緒。但一到夜晚,青燈一盞,一人獨坐,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字表達了詩人剛剛睡夢初醒,睡眼迷離中將照射在屋子地上的月光當成了白霜。而一個“霜”字更是表明的月亮的皎潔如鏡,清澈透明,也表明當時非常寒冷,詩人獨自在外,漂泊他鄉的淒涼之感。末二句透過兩個動詞“舉”“低”,充分表明了詩人的思鄉之情。“舉頭望”對應了前句的“疑”,不知道地上是不是白霜所以抬頭看下天空,空中月輪高掛,月色皎潔。而“低”字則表明詩人看到空中如此圓月,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月亮也不過如此吧,詩人心想。繼而低頭沉思,想念到了遠處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