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漂波影視

    孔子思想對中國的影響:孔子思想是“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法治等德道思想‘’。它對於我們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理論支援以夯實、築高輿論陣地,對於社會樹立核心價值觀以尋求長治久安良策,對於我們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國際化,對於我們建設保和太和、萬國咸寧的和諧世界都有重大意義。

    孔子思想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代的國家已經開始脫離儒學的基本特徵了,孔子最重要的主張是克己復禮的制度,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都要守禮階級不能亂,只有做好自己本身階級應該做的事,才可以上升到下一個階級,學而優則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我們現在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無產階級主政,所以本質上古代的儒學並不適合現在政府提倡的社會形態,所以四書五經我們常見的論語,孟子,中庸,大學。而不見春秋,禮記等。論語是孔子的學生記錄孔子和他的學生上課時候討論的智慧結晶。更像是隨筆一類的記錄。並沒有孔子主要強調的政治主張。況且,儒學從漢朝以後一直都是中國在封建社會為了維護社會穩定而提倡的,隋朝以後更是社會底層人民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所以,時間太長捧的太高。儒學已經深深的烙在中華民族的血脈裡。我們能做的只有隨著社會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2 # 為小人物立傳

    孔子的理論現在並沒有過時,他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論“學而時習之,不亦悅呼”、“溫故而知新”等名言,對我們的學習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3 # 江北看山

    沒有過時。

    通讀孔子有關語錄和觀點,你會發現孔子是一個很務實的人,一個以人為本的人。

    在他的思想中甚至沒有國家這一觀點,他甚至有著心懷全人類的這種格局境界。

    當年孔子坐著馬車向列國統治者宣傳他的思想觀點:“仁”的主張。不正是他希望天下人民百姓都能安定幸福過上好日子的的追求嗎!

    一個老人能在那樣一個交通糟糕長途勞頓和思想得不到各國重視的情況下還能搞十幾年。古代的馬車是沒有輪胎的,孔子因此還顛簸造成了胃下垂。這樣都沒有磨滅他的信念!這是充分體現出孔子的知行合一,心懷天下。

    回到此時的當下,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不正是我黨的不懈追求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拋開極端思想的人,世界上大多數的人民都支援人“仁”政的主張。所以孔子思想熠熠生輝!

  • 4 # 亦文人文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對我國的文化體系、思想體系影響深遠,有“至聖先師”之稱;但譽滿天下,謗必隨之,也有人對其加以否定,並稱其為“孔老二”的。他的思想,發端於2500年前,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至今日,是否還具有時效性?下面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梳理。

    孔子的思想體系大致包含治國思想、教育思想和修身思想,其中貫穿了他的道德觀、價值觀。應該說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對我們現在仍富指導意義,但有一些則需要分別對待了。

    在治國方面,孔子在那個時代即認識到了“仁政”的重要性,喊出了“苛政猛於虎”的時代最強音,在《論語顏淵》的記載中,孔子更認為“民信”是治國的第一要務。這與當今的提高政策透明度,建設全社會的監督機制,何其相似,非但沒有過時,反而是努力的方向。

    但同時,他也提出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觀點,力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森嚴等級觀念,在現代社會,這幾乎是形成了共識的錯誤想法。孔子還說過: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在當今依法治國的宏觀框架之下,是否值得商榷、應予區別對待呢?

    在數育理念上,孔子注重根據學生的個性,引導其長足發展,主張“有教無類”。這兩點即便放在現在,怕也會令絕大多數的教育工作者汗顏。不過孔子也曾冷言冷語地對待向他請教種糧種菜學問的樊遲,並說“小人哉,也”,這一點,這是現代以來的有識之士、普羅大眾都不敢苟同的。

    在個人修為方面,孔子倡禮樂而遠鬼神,其意義甚至超越了那個時代;孔子提倡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曾子就曾仰慕地說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是關於個人修為的規範,孔子所說,的確有跨越時代的影響力。

    不過,對於道德的評判,孔子卻是用了簡單的兩分法,非君子即小人,期間沒有過渡環節、沒有中間地帶,似乎不能完整地涵蓋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

    總的來說,孟子有一句評價特別中肯: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生在那個特定的時代,也一定會針對那個特定的時代而發聲。漫長的歲月過去,他依然生存在我們的話語體系中、行為思想裡,無論贊成還是反對,褒揚還是貶損,就像我們不會去評價萬里之外、素不相識的人一樣,孔子依然存在,正說明他從未走遠。

  • 5 # 法之眾武林

    謝邀:可以說孔子理論絕大部分過時了,社會在前進,各種事物都在發展,二千年前的環境也與今日不同,思想及意識形態已不適應當今社會,而且孔子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目前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度,人民當家作主人,如果繼續孔子一套會束縛科學及社會進步。當然有關道德及某些倫理不存在過時也可古為今用。

  • 6 # Mia璐

    都是以道德.禮賢為重.無論是孔子時代.還是當今社會.離不開德.善.孝.禮.讓.賢.我認為都是以告誡世人做人平和謙虛.積德行善.尊老愛幼.

  • 7 # 起山起名

    孔子的思想具有它的歷史侷限,我們也不能夠要求二千多年以前的孔子思想能完全沒有任何缺陷。孔子思想值得肯定的以下幾點:

    第一, 人性的本質在於合作

    如荀子所說,人類力不若牛,走不若馬,然而牛馬為用。原因何在呢?荀子的答案是在於人能夠群,即人能夠合作。正是能夠合作,讓個體實力很弱的人類,靠著群體的合作,走上了食物鏈的頂端。 而為什麼人類能夠合作呢?儒家認為這是因為人性,即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而獨有的性質。在孔子看來,人性的本質在於仁;在孟子看來,人性的本質發端於惻隱之心,仁義禮智就是其表現。從心理學上來說,這些也就是馬斯洛所說的人類的類本能,是人類所獨有而其他動物所不曾具有的習得性本能。而這種後天習得的本能,依靠的就是人類社會幾千年來的文明教化的作用。正是仁義禮智這些人類獨有的性質,把人類個體編織成了一個網路,保證和促進了人類的合作。

    第二, 合作的基礎在於分工

    合作的目的在於提高生產力,提高人類作為一個群體在自然界中的競爭力。而要達到這些目的,其基礎卻在於分工,即如孟子所說的,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從亞當斯密寫出《國富論》以來,專業分工是提高生產效率的手段這一點變成了公認的經濟學原理,越是富裕的社會,其分工必然越細。 孔孟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除了上面引述的孟子對於墨家的批駁外,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的觀點,就是對一個社會中每一個個體各安其職,各盡其責的要求,惟其如此,一個社會才能建立正常和穩定秩序,才能運轉下去。 當然,一個人在社會中獲得特定的角色有一定的偶然性。或者由於出身,或是由於個人努力,做到完全公平非常困難。孔子沒有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從中國歷史上看,隋唐以後的科舉制度,相較於歐洲封建社會的出身制,是一種相對公平的解決辦法。正是這一點,保證了中國長期的大一統狀況。和歐洲幾百年戰火不斷相比,當時的中國人無疑是非常幸運的。

    第三, 分工的根本在於分配

    如前所述,分工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然而分工要想持續下去,讓每一個體願意參與其中,就需要合理的分配機制。如何處理合理分配的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極端要求公平的觀點,強調按需分配,每個人不論貢獻大小,都有權利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極端追求效率的觀點,則推崇自由放任、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強調按照個體的貢獻分配,反對任何形式的政府幹涉和再次分配。 近代以來,這兩派觀點一直在不斷地鬥爭,不少時候甚至是以極其殘酷的暴力流血的形式進行的。鬥爭了許多年,這兩派似乎認識到了對方的合理性,折中的中間路線於是成了大家的選擇,相應地,福利資本主義這種經濟形式也應運而生。福利資本主義折中效率和公平,強調再次分配,注重貧困群體的社會保障。走中間路線,從理論上講兩邊不討好,被左右兩派同時反對。但從實際角度來說,中間路線,也就是孔孟的中庸之道,是最大化整體社會福利的路線。

    第四, 不同階層的鬥爭與合作

    人與人之間就像冬天裡互相取暖的刺蝟一樣,既要靠近以互相溫暖,又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以避免互相刺痛。對於人類社會里的不同群體來說,情況也很類似。他們之間往往既要相互鬥爭,又要互相合作。工人階級要不斷和企業家階級鬥爭,以獲得更多的價值份額和更好的生活。但另一方面,離開企業家,工人階級不僅面臨失業的危險,長期來看社會也會失去發展的動力。而失去發展動力的國家,在國家間的全球競爭中,也會面臨落後甚至被淘汰的命運。 不同階層之間,既有鬥爭,也有合作。只講鬥爭,不講合作,會讓一個有機的社會被生生割裂,從而喪失了發展的可能性;只講合作,不講鬥爭,也會讓一個有機社會失去活力,喪失發展的動力。單純強調一個方面,而忽略另一個方面,這種觀點都是片面的,不利於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和健康發展。

    第五, 同一階層內部的合作

    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就會發現即使同一社會階層內部也會存在矛盾,也有一個如何合作的問題。同為工人,在崗位安排以及工資收入等方面也存在孰優孰劣、孰高孰低的問題,也會有競爭與合作。這些階層內部的社會矛盾和衝突如何化解,如何團結階層內部的大多數成員,同樣需要一套規則。而在我看來,孔孟之道,也就是忠恕之道,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好辦法。忠恕之道,就是忠於自己的職責,原諒他人的過失。惟其如此,一個團體才能發揮合力,達到整體福利的最大化。

    從以上五個方面來看,孔子思想裡對於人性本質的認識,強調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注重利益分配的絜矩之道,以及對於個人修身養性的見解,即使放到現代社會的今天,仍然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當下的任務,在於對孔孟之道的繼承性的發揚。忽略其中合理的核心,以階級性和時代性的偏見來否定這些思想,是非常錯誤的。

  • 8 # 一二一學堂

    在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我們找一個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符號的那個人,你的答案是什麼?

    如果把這個問題問所有的人,包括一些外國人,那麼在中國歷史上,最能代表中國文化形象的那個符號,應該是孔子,我相信這個答案應該是最多的。

    真實的孔子和“符號化”的孔子

    有一個歷史現象,透過回答這個問題,在這裡給大家做一點分析。近代以來,展開了對孔子的批判,這種現象我們應該怎麼去看?為什麼近代以來孔子遭到了很多次的批判?

    因為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面臨一個艱苦的社會轉型。中國歷史幾千年以來,到了近代,遭受這麼大沖擊的時候,中國社會一定要從傳統到現代的一個轉型。這個轉型的時候,有一個任務,就是對中國的歷史做出全面的剖析,在剖析的基礎上,就像我們常說的把精華給吸取過來,同時把和這個時代不相符合的東西,剔除掉,這是從近代以來社會轉型的任務。

    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怎麼樣看待中國的歷史遺產,我問大家孔子是什麼,應該說是中國歷史遺產中間最有代表性的一個符號,所以當中國曆史轉型的過程和任務沒有完成的時候,孔子始終都是大家去分析的物件,從某種程度上也是批判的物件。這一點我們應該去理解。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看呢?我們一定要分清楚什麼是真實的孔子,什麼是符號化的孔子。

    真實的孔子,從一個貧賤的少年,成長為千古一聖,他這一輩子,無論他的奮鬥精神,他的使命感,無論他給中國文化留下的財富,永遠值得我們高高舉起,永遠值得我們去敬重他、去愛護他、去學習他。但是在歷史上還有一個符號化的孔子,就是歷代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利用孔子,加給了孔子很多不屬於他的東西,那是符號化的孔子,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要分開。應該說符號化的孔子,歷史上叫孔家店,某種程度上,我們要反思他,甚至要批判。

    但是真實的孔子這麼一個偉大的人,鮮活的活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他用他自己悽風苦雨的一生,為中國歷史留下了那麼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永遠是我們的人生榜樣,儘管我們不盲目的去崇拜,但是孔子的一生,以及他個人在中國歷史上做出的成就,以及他的精神和文化的成果,我們永遠去珍視他,我們永遠愛護我們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

    孔子身上,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接下來,我們就簡單舉例分析,看看孔子理論的當代價值。

    為什麼要向孔子學習?

    1、孔子是一個積極、樂觀、向上的人

    孔子的家族,他作為一個貴族的後裔,經過幾十代的傳承以後,到了孔子這裡已經是家道非常敗落了,孔子三歲的時候,他的爸爸去世,十七歲的時候,媽媽去世,這樣的家境,應該說是非常的悽苦,他的少年的時光,也是非常的坎坷。

    孔子這樣的一個家境,是特別特別不容易的,我們甚至可以用悽苦這個詞來形容孔子的家世。但是,我們無論是讀孔子的傳記(這個傳記,請大家參閱司馬遷的《史記》,有一篇文章叫《孔子世家》),或者我們看其他的書,我們不會發現孔子在哪裡有抱怨、有指責、有不滿,沒有,孔子都是非常樂觀、非常積極的去面對人生,就這一點是孔子一生特別鮮明的特點。

    2、孔子非常“接地氣”,始終與勞動人民打成一片

    所以後來歷史記載,有一次孔子帶著學生經過泰山的時候,在山腳下就碰到一個婦人在哭,孔子就問她你哭什麼呀?婦人說我的孩子被老虎吃了,孔子說被老虎吃了,那你不住在這裡不就行了,你到沒有老虎的地方。

    但是,婦人說現在的稅收太多了,她說寧肯在這裡被老虎吃,都不願意跑到稅收特別高的地方。孔子聽了以後特別的觸動,他就給他的弟子說了一句話,叫“苛政猛於虎”。

    這個故事是我們很多人都聽過的,孔子的這種感嘆“苛政猛於虎”的背後,體現的是對老百姓的那種深切的同情。這個感情從哪裡來?一個高高在上的,從來不食人間煙火,不和勞動人民打成一片,這種人他是很難體會到老百姓的喜怒哀樂。所以,少年的悽苦,對孔子的成長也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3、孔子是一個特別有使命感的人

    孔子是特別有使命的人。孔子晚年,他曾經總結他的“十五而有志於學”, 也就是說,在十五歲的時候,孔子就特別的把學這個字當做自己的使命。學什麼?實際上學的內涵非常豐富,高層次的學道、悟道、踐行道、證悟道然後傳道,再低一點,學各種技能。所以孔子教育學生的時候,包括射箭、騎馬、書數等等,都是孔子教學的內容。總之,孔子那個時代的教育內容是非常廣泛的,就是全面發展,身心健康。

    孔子是個奮鬥不息的人。他這一生,他吃多少苦,包括被人家刁難,被人家打壓,被人看不起,但是孔子從來都沒有放棄過自己的使命。

    一句話,他把他自己的時間都用在刀刃上,我相信這個人,他一生會精彩,總是會積累一點好東西,無愧於自己,無愧於國家,無愧於家族。

    4、孔子是一個覺者

    孔子還是什麼人呢?孔子是一個覺者。

    這個“覺”是覺悟的“覺”,為什麼這麼說?孔子這一生要幹什麼?他清楚;在中國的歷史上他的使命是什麼?他很清楚;他這一輩子該怎麼活?他也清楚。這是一種了不起的人生的自覺。正是因為孔子是一個歷史上的覺者,所以五十六歲他能周遊列國,放下高官厚祿,為什麼?因為他知道中國歷史到了那個程度,不是他能救就能救的,那麼中國最重要的是什麼?要把文脈留下來;要把道統留下來;要把一個民族的精神留下來。所以他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包括他六十八歲回到魯國去整理《詩經》,整理《尚書》,寫《易傳》等等,這一系列的這種作為,實際上都是為中國的文脈留下一個種子,這是一個歷史的覺者。我覺得這種自覺的人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該承擔什麼責任,這一條又是一個孔子極鮮明的特色。

    所以,借回答這個問題的機會,分享給大家,我們一定要做個覺者。

    我們都有缺點,生命都不完美,但是至少我們知道這一輩子活著幹什麼;我們應該為我們的國家做什麼;我們應該為我們的社會進步做什麼;我們為我們可愛可敬的人民做什麼;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父母做什麼;我們這一輩子終老的時候回頭一望做了該做的事,不後悔,真的學孔子做一個覺者。

  • 9 # 護法天瓶

    什麼時候天下不要仁了,可以隨便傾軋壓榨了,就過時了,

    什麼時候不要義了,勝者可以隨便壓迫敗者了,就過時了。

    什麼時候不要禮了,老不老幼不幼,不尊老不慈幼,就過時了。

    什麼時候不要智了,文盲高貴文化低,就過時了。

    什麼時候不要信了,可以隨便欺騙,首鼠兩端,就過時了。

    什麼時候不要忠了,不要祖國要敵國,就過時了。

    什麼時候不要孝了,不敬父親不孝母親,就過時了。

    什麼時候不要廉了,貪汙受賄正常了,就過時了

    什麼時候不要恥了,無恥之人到處跳,就過時了

    什麼時候不要謙了,人人都相互鄙視打擊,就過時了。

  • 10 # 梅香小榭

    我的回答是,孔子的理論永遠不會過時。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魯國人,是人類最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軍事家、史學家、文學家之一,他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意識形態的主流和傳統文化的軸心。孔子是歷史上興辦私學的第一人,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以教育為職業,使學術民眾化的人。

    他主張“德治”,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注重修身與勤政;他推崇周禮,對周公推崇備至,主張以禮治、德治共同引領華夏文明。

    孔子主張的幸福是“德福一致”,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也就是說他認為用不符合道義的手段得到的富貴,就像浮雲一樣很快就會消失散去。孔子認為,一個人若沒有美德就不可能得到幸福,人生的幸福體現在善行中,人們不斷提升個人美德的過程才是追求幸福的過程。

    《論語》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這與我們現在倡導的“以人為本”理念是一致的,也是高度契合的。

    綜上,孔子的思想現在仍然是一股鮮活的精神力量,將在未來很長時間內,作為中華民族的立身處世之道,成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精神力量與文化支撐。

  • 11 # 淡漠千里1

    孔子說自己“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也就是說孔子並沒有發明什麼獨特的個人的理論,他只是總結歸納和傳承了歷代往聖先賢遺留下來的思想理論精華。因此,所謂“孔子的理論”就是中華道統,而中華傳統理論就是有史以來人類對宇宙人生最根本問題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本質的思想的結晶,且沒有之一。

    人只要不甘於當禽獸,就必須行人道、守禮儀;人類只要還是由父母生養,就必須行孝弟、講仁義;人類想要興利除害、天下太平,就必須尊德性而道中庸。

    天道亙古不變!人性亙古不變!中華道統永不過時,所以“孔子的理論”永遠都不會過時!將這句話中的“孔子”換成“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和老子”同樣成立。

  • 12 # 瘋狂的綠豆

    任何真理都不會過時,因為真理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是誰覺得夫子的理論好?

    我們到底要改變誰的生活?

    如果我們認為好,就認認真真地學而時習之,自然就會不亦說乎。

    子曰: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覺得好就做,自己的生活變好了,才會有人跟著學。

    夫子身體力行,不僅影響了自己的時代,而且惠及後世。

    我們為什麼不能呢?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 13 # 123憤怒的小黃豆

    比如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把整個的人生看成一個學習的、成長的、樹立“志”的,構建人格的、解除困惑的,瞭解高尚的、法則規律的、能夠聽進去別人說的話,能夠接受各種的忠言和智語的過程。所以說不過時

  • 14 # 環球覽勝

    任何理論的產生都有它的時代背景。孔子生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他所向往的是“鬱郁乎文哉”的西周封建社會。可惜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他的學說如果一定要一言以蔽之的話,那就是四個字:克己復禮。

    孔子的理論,不要說在他當時無法實施,就是後世當他被尊為至聖先師時,大家對他實際上也捧得高,落實得少。否則,專家學者又何必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社會是“儒表法裡”?

    然而孔子畢竟是偉大的。他看到了人類的道德潛力,也相信透過努力學習,刻苦修行,人類的道德可以提升。他對道德寄予無限的厚望,而不信怪力亂神,僅此一份清醒和熱忱,就足以不朽,足以垂範後世。

  • 15 # 4949147318802浮雲

    孔子之論用之讀醒人心世態不為過事、但套與當下治國安民實在不敢恭維、更不用說外交懟治、切勿慫之軍事國防,因為其早被西方胡日釋渺!

  • 16 # 甲殼蟲83856057

    有益的學問,是有長久生命力的。不管什麼理論,其創立者都有有歷史的侷限性,所以理論創新就尤為重要。孔子是儒學的代表,他的理論也是經歷了其後歷朝歷代的大儒、學者補充、完善的。發展到現在,新的時期也賦予了它新的生命力,所以說它沒有過時。

  • 17 # 霜華滿袖1

    請允許我用“孔子的思想”代替“孔子的理論”。

    時代在變,自然會有些東西過時。比如《論語·鄉黨》記載的孔子日常言行和規矩,是有很多不適合當今社會的。

    但嚴格地說,這些是孔子所做的高規格的示範,符合孔子的思想,卻不能算作思想本身。

    要說孔子的思想,是由《論語》其他篇章的言論所體現。

    孔子的思想,是春秋以前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儒家思想不是固定的行為規範、法律條款,不是宗教教義般不容變更。從上古傳說,到商周信史,儒家思想一直在指導統治者,也指導君子百姓的思想行為。

    在孔子所在時代,儒家並沒有過時。到如今,孔子的思想也沒有過時。為什麼呢?

    孔子所講,一個是底線,就是君子不能做的事,不管什麼時代,底線一定要有,越過底線,就算不上儒家君子。

    一個是原則,仁義禮是儒家的大原則,是整體框架,不管到了什麼時代,愛人的仁,合適的義,和諧的禮,都是高於法律,高於宗教的自然規範。

    一個是目標,道與德。德是初級目標,使人有得就是德。使天下人有得,就是儒家之德。道是終極目標,人人不逾越底線,遵循仁義禮的原則,一起朝著使人有得的目標努力,天下就會小康大同,就是實現了人道。當這些基礎成為每個人的自然,就是迴歸了天道。“儒道同源”這裡不贅述。

    至於對人和事的評價,和具體的問答,是孔子論證其思想的過程,不是標準答案,不是明確規範,必須認清這一點。

    比如宰我問三年喪,孔子說“女安則為之”。雖然對宰我不滿,但也表明這個“三年”也是可以商量的。

    比如許多人問“仁”問“孝”,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樣,不是不繫統,而是就事論事,讓弟子自行領悟。

    至於漢儒以後,越來越教條,越來越嚴苛,把孔子說的每一句話都奉為金科玉律,不可觸碰,雖然傳承了儒學,卻也稱得上誤人子弟了。

    所以,過時的不是儒家思想,不是孔子的思想,是學習與認識這思想的心態和方式方法。

    現代不是古代,如果只會用古代故事解讀孔子思想,那自然覺得過時,但這是學習者自己過時,不是孔子思想過時。

  • 18 # 有智有勇

    孔子一些觀點今天看來確實有些過時了,如他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話放在當下絕對是政治不正確。其實即便孔子有生之時,說這話也有些過頭。結合史料,猜想他恐怕是被衛國夫人給氣糊塗了。孔子把男分君子與小人,難道女子不分雅女與俗女?他先把人類一半女子全打倒了,又把男人一半判定為小人,剩下孔子眼裡只有四分之一是好人。事實是,君子配雅女,小人配俗女,一半對一半。所以滿分回答是唯俗女與小人難養也,這樣回答放之永世而不為過。

    孔子說他述而不作,農夫山泉說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而不是生產礦泉水。作為商人後代,孔子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因而他畢其一生都在轉述、宣傳和傳播周文化。漢承秦制延襲大一統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了,武帝獨尊儒術傳至今日也有兩千多年了。所以中國人雖然稱漢人,文化卻是周公制禮後周人後代,制度則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秦人後代。所以中國人身上都有著內周外秦或說內聖外王精神色彩。

    我們把中國比作一座歷史工廠,它的任務是生產歷史。不難看出,漢傳秦制是工廠架構,獨尊儒術是工廠管理章程。所以中國歷史能夠延續至今,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生產歷史。如果我們用當代公司制而非工廠制去看中國,中國好象缺少了點兒什麼,缺少點兒什麼呢?工廠只有生產一項職能,公司則有開發和生產兩項職能。對了,這就是兩千多年來中國只有生產歷史、沒有創造歷史的原因。周公制禮創造了歷史,秦始皇定製創造了歷史,之後中國人只知道替往聖繼絕學,而不思再立新功了。

    所以今天看來孔儒有沒有用?當然有用,因為人類再怎麼發展都仍然要生產。與此同時,人類又不能只有生產,開發也很重要,創造也很重要。尤其自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來,不創造毋寧於找死、等死!

  • 19 # 老徐60160858

    孔子儒家思想,植根於民,傳承傳統道德思想的家訓,家教家風培育著一代代人,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新時代,全面復興中華優秀文化,傳統道德的迴歸,以德為先,中華民族德行天下!

  • 20 # 潤楓驥坤

    現代人對孔子普遍缺乏瞭解,只知其名,不知其實,除了國學、文學、哲學系學生會讀一些《論語》、《孔子家語》之類的書籍,試問有幾人喜歡讀,耐心讀?要知道,孔子的重要性無論怎麼被專家學者所強調,都無法讓社會大眾像做研究一樣瞭解孔子、體貼孔子,這永遠是奢望。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孔子的價值和歷史作用,那就是孔子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是文化、氣節、性格的奠基者。如果說人類是女媧造的,那中華民族就是孔子教的。萬世師表絕對不只是名號,用司馬遷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孔子的思想到底過沒過時?眾說紛紜,有人說孔子思想過時了,他裡面對女性,對民眾都有著先天的某種歧視,現代不是男女平等嘛,所以孔子的思想已經不適用了。

    也有一派說孔子的思想不僅僅對於現代的中國,價值非凡,拓展到全世界、全人類,他也是能立得住的,現代國外的孔子學院,不就是例子嗎?

    想要討論孔子思想是否過時,首先您要弄明白,孔子的思想是什麼?不能人云亦云,成為烏合之眾。很多曲解孔子的學者,其實是因為宋明理學家的闡釋,像魯迅先生批判的中國二十四孝,其實和我們的孔老夫子沒有任何關係,它是宋明時代對孝的妖魔化,孔子才不會那樣解讀孝,孝是什麼,是父慈子孝,這裡面是有前提的,是有關係互動,絕不是做父親的為了讓母親有口飯吃,就把自家孩子活埋。這裡面需要下功夫。

    最後,我的個人看法是,孔子的思想並沒有過時,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孔子的思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孔子老人家最大的尊重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深入文字,好好讀讀,在這浮躁的塵世能夠和智者進行一番談話,豈不樂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騎摩托車有必要戴頭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