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邪哥說歷史
-
2 # 鬼穀神採
提到清朝,很多人會想到晚清時期的悲慘歷史,認為清王朝是一個異族統治的腐朽王朝,然而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他也有及其大的貢獻。甚至放眼中國整個封建王朝,清朝也是算是較為強大的。
首先,從疆域上講,在歷代封建王朝中,清朝實際統治的疆域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里)與唐朝(約1200萬平方公里)基本相當,僅次於元朝。最值得提的是將青藏高原收入版圖之中,這絕對是之前任何王朝都無法完成的創舉。即使其中有生產力變革等原因,使人更容易征服自然,但依然無法否認這是一創舉。
其次,從經濟上分析,換做今天的概念GDP講,即使是在鴉片戰爭前夜,清朝GDP仍佔世界的30%。即使是如今的美帝,看了也要汗顏。國窮民弱?恐怕不是吧,我們才是真正的大富翁。人口增長異常迅速,巔峰時期超過四億,相較於明朝翻了不止一番。
最後,從皇帝及政治名臣分析一下。清朝十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康乾盛世自不必講,算是封建王朝的巔峰之一,而鴉片戰爭就發生在道光統治期間,1840年距離康乾盛世不過四五十年。即使是在屈辱的近代史開始後,清朝的君主也一直在尋求改變:虎門銷煙(道光期間)、洋務運動(同治、光緒年間)、戊戌變法(光緒年間)。清朝的君主基本沒有什麼不理朝政、沉迷酒色、煉丹長生的愛好,即使在江河日下的背景下,依然尋求著改變。
晚清名臣:曾國藩、李鴻章等,縱然被罵了100多年的漢奸、賣國賊,但如今人們再冷靜地看那一段歷史,也知道這些人其實都是些名臣強將,不斷尋求變革,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清朝的滅亡,其一在於封建制度的侷限性,兩三百年確實也到頭了,即使皇帝想做個好皇帝,下面的既得利益者太多了,蛀蟲太多了,皇帝已經缺乏的掌控性。更確切說是統治不善,而不是皇帝本身就想統治腐朽的。其二在於生產力的變革,工業社會降維打擊農業社會,就好比成年人去打小學生,即使你是最強壯的小學生也無濟於事。
-
3 # 文史新人小郭
乾隆晚年,勵精圖治的乾隆王朝國力達到頂峰,而志得意滿的乾隆開始走向腐化,他的腐化最終導致整個大清王朝的腐化。
愈演愈烈的賣官鬻爵
乾隆後期,賣官鬻爵開始成為腐敗的根源,各級別的官員都明碼標價,,有錢的富紳為了獲取自己想要的官,不惜重金購買,上任後為了撈回買官所花的銀子,便開始剝削百姓,如此惡性迴圈,百姓日子自是苦不堪言。又由於朝廷頻繁的對外用兵以及各地災荒不斷,導致朝廷經常出現銀錢短缺,所以乾隆對賣官鬻爵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賣官鬻爵導致的腐敗只是表層的腐敗,最主要的還是皇帝的自身的腐敗。
乾隆晚年因為好大喜功而熱衷於精緻器物,對貢品更是精益求精。以至於貪官開始打著乾隆的旗號搜刮民脂民膏。這種風氣在乾隆後期愈演愈烈,日甚一日。
所以說,清政府從乾隆後期就已經開始腐朽,各種社會制度已經出現嚴重腐化。百姓民不聊生,朝廷更是不管不顧。到道光24年,面對列強發起的鴉片戰爭,清政府從此以後便不堪一擊。
-
4 # 任十三讀史
那要看對腐朽如何理解。
清王朝的皇帝們其實並不懶惰,只不過有一些比較平庸。他們整體是比較勤勉的,甚至連我們常常鄙夷的咸豐等皇帝,都稱得上節儉和自律。反而是乾隆皇帝的晚年比較放飛自我。這一點比起其他的封建王朝算是十分進步。
清朝另外的一大優點,就是建立了一個版圖中國歷史第二的的帝國(1316萬平方公里),很大程度上為今天的中國奠定了版圖基礎。
除此之外,清朝真的乏善可陳。
就算是所謂的康乾盛世,也不過是紅薯的功勞,而不是政治的創舉。新糧食物種的種植使得比以往更多的百姓沒有被餓死而已。
清朝最大的問題在於故步自封,閉關鎖國。
由於是小民族管理大帝國。因此,清王朝採用了嚴格的中央集權和愚民政策。以為這樣就會使自己的封建統治江山穩固。可實際上是一廂情願。
世界的進步從此與清朝無關。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輝煌與燦爛,從此停止了前進和創新的腳步。
兩千年過去了,不能還用秦朝時的標準來要求清朝吧。這種站在前人肩膀上,還比前人矮的局面,不是更能驗證清王朝的失敗嗎?
結果就是國門被不遠萬里來的敵人用洋槍洋炮開啟,中華大地慘遭百年屠戮。
因此說,清王朝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腐朽的王朝,甚至腐朽到了頂峰。
-
5 # 聖谷凡心
任何一個新朝能夠推翻並取代前朝很多年,都不會很腐朽,至少開始一段時間不是那麼腐朽。
就拿清朝來說,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勵精圖治下,建州部落迅速崛起,趁明朝虛弱,掃平了周邊,成為明朝大敵。這個時期,他們肯定並不腐朽,即使在後來的康乾時期還在經濟和文化方面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只是到了後期,清朝統治階層逐漸遠離了基層百姓,無法感知民生疾苦。統治階層和貴族特權階層日益龐大,他們佔據了大量的財富和資源卻又把稅賦推給老百姓,百姓的生活日漸艱難,社會矛盾越來越激化衝突。
最後,當大多數人都看不到希望以後,大家在律法和道德層面全部淪陷,同流合汙成了唯一的生存方式時,這個朝代就開始腐朽了。清朝正是從慈禧上臺後開始腐朽的,後來雖有不少所謂的中興名臣試圖力挽狂瀾,終究擋不住大勢所趨。給中華民族留下了災難深重的近代歷史。
-
6 # 隱愚者
你看到的文獻,或許已經是清朝統治階層看過了,是他們希望你看到的,而那並不能代表實際情況。
看一個朝代如何,就看他有沒有進步,歷朝歷代皆是如此。就像我們看漢朝的軍威、唐朝的豪放氣象、宋朝的繁榮經濟,而我們評價清朝,似乎跟以上都沒關係。
作為最近的一個朝代,清朝時候,西方國家已經開啟了兩次工業革命,工業化時代已經徹底到來,而大清卻依然活在天朝上國的幻想之中,所謂的康乾盛世,也只是自給自足經濟的巔峰,遠不能讓百姓富足。
就像英國使臣馬嘎爾尼來覲見乾隆看到的那樣,表面繁華,民眾卻連飯都吃不飽,面如土色,甚至去搶剩飯,衣衫襤褸。這就遠比不上明朝了,要知道明朝在西方眼中,那可是經濟發達、科技興盛的代表啊,人人都想一睹中國風采。
說到科技更是如此,清朝本就是遊牧民族,以弓箭為國之根本,在滅了明朝後,火器便被束之高閣,再也沒有進行研發和改進了。而這段時期,西方國家的火器發展一日千里,等到鴉片戰爭的時候,原本彪悍的八旗竟然拿著大刀去對抗火槍、大炮,能贏才叫神奇。
清朝的愚民教育絕對算得上一絕,康乾盛世就是文化專制的巔峰,“文字獄”的興起,徹底讓華人的思想禁錮,科舉“八股文”培養的也只有之乎者也了。鴉片戰爭才打開了華人的眼界,然而世界已經翻天覆地了。
滿清誤中華三百年,絕對沒有誇大,還是客觀地對待那些文獻吧。
-
7 # 風雲之誓
個人認為清王朝雖然封建、落後,但是說腐朽的確是有點過於批判了。首先我們要知道,的確是因為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導致後面鴉片戰爭爆發等一系列的戰爭,但是清政府並不是不抵抗而主動投降,奈何當時的軍事實力遠遠落後。《北京條約》簽訂時,清政府因為
不滿於列強指定的進京換約路線,再次起了衝突,雖說後面失敗了又被迫簽訂了《天津條約》,但是能說明清政府有勇於反抗的精神啊,而且後面的洋務運動也是在清政府的支援下興起的,還有變法,雖然只存在了短短一段時間,但是也說明了清政府有改革的決心,所以,可以認為清政府制度封建、思想落後,腐朽就有點批判性了。
-
8 # 司馬公說歷史
清朝皇帝從整體上來看比較勤政、能幹,水平比較高,清朝的人口也增長到了3億多,面積擴大到比今天還打大,1200多萬平方千米的大國,自然不是一句腐朽能概括的了得。
具體說來我指出3點:
1、清代的皇帝學習能力強,會多種語言,注重邊疆開發、因地制宜。發展開發了東北、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苗疆、臺灣等地,促進了民族團結,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基礎。
2、建立了近代的財政體系,商業逐漸發展。
3、吸納人才,重視科舉的選拔作用。
-
9 # 韓奈戴
腐朽的基本含義是:1.比喻思想陳腐、生活墮落或制度敗壞 2.木料等含有纖維的物質由於長時期的風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朽爛的 3.衰老的,老朽的。依據這一詞的解釋,筆者認為,清王朝在本質上是腐朽和落後的。
歷史文獻中記載,清朝的君王雖然平庸,但也是勤政愛民,兢兢業業辦實事的好皇帝,其本質上並沒有問題。但光憑這一點,來拯救一個快要破落的王朝,那只是風毛菱角,最後還是於事無補。下面我們一起看看我們的清王朝是如何腐朽的。
一,制度的腐朽。社會制度是一個不斷更替的過程,想比較中國自古不變的封建制度,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大力發展資本,也就是資本主義社會。隨著時代的向前推移,我們要尋求適合自己的制度,合適自己發展的環境,而不是一味的繼承傳統。
二,政策的腐朽。在那個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裡,原本中國作為世界中的大國,理應行於世界的前沿,可是事與願違,清朝不和其他國家一起就算了,當時還出現了閉關鎖國,海禁等政策,由此清朝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被動就要捱打。
三,統治者思想的腐朽。上述已經提及,雖然清朝的每一位皇帝都不是昏君,可是他們的思想落後,絲毫沒有創新理念。一個國家的制度,政策是否要改變,怎麼改,其實是當政者說了算,他們還沒有覺醒,國家只能是落後的局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清王朝在本質上還是腐朽落後的。
-
10 # 踏破千山萬里
君權的空前集中,拿貪官汙吏當韭菜養(別說皇帝不知道那些人貪汙),閉關鎖國,皇室內耗,沒有壓制各大家族的有效方法,有了這些基礎,即便皇帝再勤勉又怎麼樣?
-
11 # 瓜哥的草帽
對,也不對。應該說清期是個進步了的腐朽封建王期。
從以下三點簡述:
1、說它進步是相對於前朝(明朝)而言。
明朝晚期,社會矛盾急劇激化,大量土地和社會財富聚集到,占人口總數極少比例的官員商戶手裡(是不是很耳熟),而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赤貧,更多人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手工業勞動者(工人)更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種地納糧是封建地主階級的命根兒,這時遇到天災,農民活下去都成了問題,哪有餘糧交納,由此,大量農民成為“氓流”,可是氓流也要活呀,咋辦?當然打、砸、搶了,這時出了一個人非常著名,他叫李自成,對,就是把崇禎皇帝逼上吊的那位。氓流們仇富,地主老財們痛恨氓流,這矛盾真的是不可調和,這時候,大清朝粉墨登場了。清朝皇帝比較精,吸取元明兩朝的亡國教訓,推行一系列改革,逐漸緩解了社會矛盾。比如:攤丁入畝,就較好的解決土地兼併和氓流問題,並且人口得以快速增長。你想啊,如果連飯都吃不飽,哪還有心思生孩子呢?
上過初中的小夥伴都知道,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矛盾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基本矛盾,清皇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施客觀上緩和了封建王朝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進步的。
2、加強皇權,重用漢臣,尊崇漢文化。
這也是清朝的進步點,明朝中後期,文人士子比較民主自由,官員們往往以為大明盡忠為由,阻礙政令的上達下通,並以挨板子打屁股為榮,造成的客觀惡果是皇權禁錮,很多有利於民的措施無法到位。再加上朋黨之爭,文官貪財等固疾加速明朝走向衰亡。例如:萬曆皇帝為什麼四十年不上朝,主要就是感覺自己這個皇帝的存在感極低;崇禎亡國時,向自己的老丈人大富豪周奎借銀子發軍晌,分文不借;撥付軍隊晌銀1百萬兩,到軍隊剩60萬兩,40萬哪去了?還用說,你懂的!
清朝重用漢臣治國,歷朝皇帝尊崇漢文化,使得清朝開國之後呈現新氣象。這麼說吧,皇帝治國沿用的是漢文化的仁、智、禮、義、信。那些打天下的武人(八旗子弟)只管吃喝玩樂,當好富家翁就行了。這一招歷害,滿人和漢人逐漸融合,民族矛盾降低,想想也是,老百姓只要有口飯吃,管他皇帝是滿人還是漢人呢?乾隆皇帝的詩據說有一萬首,儘管寫的不昨地,但也可看出對漢文化的重視。
由此,皇帝有權力,政令能暢通,農民有有飯吃,社會還穩定,你說進步不進步?
3、最後說清朝的腐朽。清皇朝從康乾盛世跌到嘉道中落是歷史的必然,是歷史的週期率。其根子在於腐敗。當大清朝經過康、雍、乾三朝勤勉治理,奢侈、貪汙、腐敗也隨盛世瘋長,一朝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用現代政治學術語: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大廈的傾倒是遲早的事兒。
大興文字獄,一句”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就殺了呂留良一百多口。可怕不可怕?終其一朝,出名的文字獄就有三十多起,這嚴重阻礙了文化思想的進步,華人的奴性從此養成。
其是時,大清朝還在閉關鎖國,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資本主義的萌芽已在西方國家開花結果,尤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大清朝還意淫在物華天寶的小農經濟,而西方列強己是堅船利炮,真的是應了那句話:眼界決定高度。
勤勉的大清皇帝在拒絕開放口岸貿易的時候,也就迎來走向墳墓的歷史宿命。所以說,睜開眼睛看世界,順勢而為是多麼重要!
綜上,清皇朝是進步了的腐朽封建王期。
回覆列表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曾經國力強盛,也曾屹立世界之巔,但是後人對其多是負面評價。這與清末屈辱史脫不了干係,但是每一個王朝顛覆前都是要捱打的,只不過清朝面對的敵人是列強,這點讓人們更加難以接受。而造成清朝衰落的主要原因是閉關鎖國,落後世界太多。
但是,清朝各代皇帝其實並不算昏庸,清朝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有很多貢獻。
首先,清朝奠定了中國版圖。清朝極盛時期版圖面積達1300萬平方公里,收復新疆、招安臺灣。
其次,華人口激增,道光年間華人口總數已高達四億,這離不開強大的經濟支撐。
最後,清朝已經形成多民族和諧共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