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他輔佐曹操白手起家,逐步掃滅北方諸侯,奠定曹魏基礎。有人說:“郭嘉不死,孔明不出”,還有人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那麼,郭嘉到底有多厲害、多恐怖?難道他能幫助曹操統一三國嗎?

    個人認為郭嘉雖然厲害,也不能逆天而行,統一三國。

    首先,郭嘉是曹操的五大謀士之一,其餘四人分別為荀彧、荀攸、程昱、賈詡。

    眾所周知,曹操能夠戰無不勝,除了“五子良將”和“曹魏宗親八虎騎”外,還有一個智囊團。這個智囊團就是以荀彧、荀攸、程昱、賈詡、郭嘉為代表的謀士團體。當然,曹操不只這五個謀士,還有劉曄、許攸、司馬懿、楊修、戲志才等謀士,只不過以這五人為尊。

    東漢末年,一個人能否出仕,能否官運亨通,看的是一個人的家族背景。這種任命官員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斷絕了寒門士人的崛起。郭嘉,一個寒門出身的謀士,能夠憑藉自己的一己之力,和潁川旬氏大族荀彧、荀攸等人並列,可知他是有真才學,真本領。

    其次,郭嘉遺計定遼東,解決了北方邊境隱患。

    郭嘉在輔佐曹操後,為曹操屢獻奇計,最著名的就是郭嘉遺計定遼東。建安十二年(207年),袁紹的兒子袁尚、袁熙逃入烏桓,距離中原非常遙遠。當時曹操的各謀士都認為曹操應該放棄追殺袁尚、袁熙。

    他們的理由還很充足,怕荊州劉表和劉備偷襲後方許昌,不宜遠征。在座的那麼多謀士都是這樣的想法,只有郭嘉是一個例外。他從荊州劉表、烏桓形勢,詳細地分析了平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

    如果不趁現在的大好時機消滅袁尚、袁熙,擺平烏桓,那麼以後北方邊境後患不斷,常常遭受烏桓和袁尚、袁熙的騷擾。曹操聽後,認為郭嘉說的在理,採用了他的策略,率領騎兵,快馬加鞭奇襲烏桓,留步兵在後面慢慢行軍。這次定遼東,曹操解決了後顧之憂,可以全心全意征討荊州劉表、劉備,還有江東孫權、漢中張魯。因此,郭嘉的力排眾議,促使曹操解決遼東意義重大。

    最後,郭嘉不死,赤壁之戰曹操也許不會慘敗。

    郭嘉善於提出不同意見,往往在別人人云亦云時,他提出的意見大相徑庭,還被證明是正確的。因此,如果郭嘉在,可能及時提醒曹操預防火攻,別輕易將戰船首尾相連。郭嘉還可能提醒曹操防備黃蓋假投降。這樣,曹軍就不會被一鍋端了,被燒得一乾二淨。

    總結:以上三個原因,足以說明郭嘉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還是出類拔萃的。郭嘉的死,對曹操來說,確實是一個重大損失。可是,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他再厲害,也只是個人,不能阻擋歷史的潮流發展。至於說的,郭嘉不死,就沒有三國,曹操能夠統一中原,這就有點誇大了郭嘉的作用了。就連蜀漢丞相諸葛亮,也不能逆天而行,不能改變三國分立的現實。

  • 2 #

    二十一歲之前的郭嘉其實也想像諸葛亮一樣裝一把,等著有賢主能上門拜訪,請他下山。可惜等來等去沒有等到,所以他不得不出去碰碰運氣。

    郭嘉先是去看看當時的大佬袁紹,發現不是自已的菜,然而又果斷後退,等到幾年後好友荀彧推存他去找曹操,這才算找到自已的用武之地。

    和“思慮多端而缺乏要領,喜歡謀劃而沒有決斷”的袁紹相比,曹操是太合自已心意了,曹操十分善於用人,他手下謀士很多,而曹操並不指手劃腳,親自謀劃,而是讓大家暢所欲言,從中選擇最優。特別讓郭嘉開心的是,曹操把他當成好朋友,很多別人不敢說的話他都敢說,曹操也不生氣。這也讓郭嘉的才華發揮到了極至。

    和動不動就裝神弄鬼的諸葛亮不同,郭嘉完全憑智慧,他如一名國手,走一步看十步,通過分析對手的各種情況制定對策。

    一、對袁紹。

    他首先提出了十勝十敗說。這不僅僅是對曹操和袁紹兩個陣營的系統分析,更是一個全面的兵法論,言簡意明,卻又切中要害。其精華堪比孫子兵法。

    通過官渡大戰,曹操佔勝袁紹,實現了對中原的平定。而且曹操要斬草除根,將袁紹的後人勢力一舉滅掉,但郭嘉分析曹操不用動手,因為袁譚、袁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紀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

    後來也正如他所說。可以說,正是有郭嘉,才有曹操的三分之一天下。

    二、對劉備。

    郭嘉看出劉備得人心,又有張關二兄弟做為後盾,所以認為劉備是曹操的心頭大患。

    只是因為劉備有英雄名聲,不好在劉窮途末路時投靠曹操時將他殺害,惹來殺害賢士的惡名。讓智者自疑,而危害到四海的聲望。但最好是將劉備軟禁,這樣他就沒有用武之地。只是曹操對劉備惺惺相惜,不捨得殺劉備。後來更是放虎歸山。

    如果劉備就一直如郭嘉所願,被當個清客圈起來,那劉備的蜀國也就沒有了。

    三、對孫策。

    正當孫策要進攻曹操,曹營人心不安時,郭嘉說孫策能讓人效死力之人,但輕率而不善於防備,雖然擁有百萬之眾,卻和一個人來到中原沒什麼兩樣。如果有刺客伏擊,那就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孫策必定要死於刺客之手。

    結果孫策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敵許貢的門客所殺。

    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以至曹操在赤壁大敗後,大哭思念郭嘉,正常情況下赤壁之戰中曹軍是很有優勢的,如果這次不敗的話,那麼孫權的吳國也沒有了。

    士為知己者死,郭嘉雖然早早掛了,但他建議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並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徹底鞏固控制抵禦。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甚至重用了曾經詆譭過自己的陳琳,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死了郭嘉一個,一大批賢士接踵而來,而不像蜀國那樣後繼無人,這才是郭嘉最恐怖的地方。雖然曹操失去郭嘉,以至三國鼎力,但最後魏國還是一統天下,郭嘉打下的底子功不可沒!

  • 3 #

    我認為郭嘉是比肩諸葛亮的,諸葛亮一出山,劉備就時來運轉,從寄人籬下開始走向成功。而郭嘉在曹魏的作用不比諸葛亮低,遺憾的只是他英年早逝。

    郭嘉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

    郭嘉在少年時期就有一個綽號叫“小太公”,因為當時有一個外地來的術士見到郭嘉大為驚歎,稱其姜子牙轉世。確實,郭嘉雖然壽命沒比得上姜子牙,但是智力卻毫不相讓。

    少年長成後,郭嘉在好友田豐等人的鼓動下,投奔到袁紹帳下。袁紹稱他為“天下英雄”,極為敬重,以厚禮相待。但是不過百日,郭嘉就棄袁紹而去,因為他看出袁紹非成大事之人。袁紹此刻正是最得意的時候,郭嘉竟然有氣魄抄了袁紹的魷魚。

    此時的郭嘉,只有21歲。

    你要說郭嘉是有更好的下家了,那也不是,不然他也不會閒賦在家六年之久。時間一晃到了公元196年,此時曹操最為器重的謀士戲志才去世,曹操傷心歸傷心,但是事業還是要搞下去,所以他就讓荀彧推薦新的人才。

    當曹操就天下形勢詢問郭嘉時,郭嘉建議曹操趁袁紹和公孫瓚相鬥時先消滅呂布,這樣既可以消除隱患,又可以增強自身實力。

    曹操又問郭嘉,身為謀士,什麼才是最關鍵的素質。郭嘉回答他,戰爭和下棋一樣,沒有一場戰爭是預先部署好的,熟讀兵書只是入門,臨時應變的能力才是關鍵的。曹操聽後感慨:“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從此,郭嘉就成為了曹操的軍事祭酒,也就是參謀軍事之官。

    這一年,郭嘉26歲。

    郭嘉身為祭酒,屢建奇功

    197年,當曹操擔心自己幹不過袁紹時,郭嘉提出了“十勝十敗”說。他一連舉出十個理由,證明曹操有十勝,袁紹有十敗。進而幫助曹操擬定了作戰目標。

    198年9月,曹操圍困呂布於下邳時,呂布堅守不出,曹操見久攻不下,就起了退意。郭嘉卻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並建議曹操一面猛攻城池。一面決堤水淹下邳。果然曹軍在12月攻進下邳,呂布也被擒殺。

    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曹操擔心劉備在背後捅刀子,郭嘉就建議袁紹優柔寡斷,不會迅速做出反應,此時只要迅速出立立足未穩的劉備即可,然後再會師應對袁紹。於是曹操舉兵東征,大敗劉備,俘虜了劉備的妻子以及關羽,而袁紹並沒做出反應。

    203年,袁紹在官渡之戰大敗而歸,不久病逝。曹操趁機追擊他的兩個兒子,連戰連勝。就在所有人都主張繼續追擊的時候,郭嘉提出反對意見。他建議曹操回軍佯攻劉表:

    “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雖是長子,但袁紹更喜歡袁尚。袁紹一直為傳位給哪個而猶豫,以至於在撒手人寰之際才草草決定讓二子袁尚接位,長子袁譚對此一直心存不滿。如果我們攻打,他們一定會聯合抗擊。如果暫緩用兵,他們一定會發生內訌。”

    果然,曹操剛回到許昌,就接到了袁軍發生內訌的訊息。曹操趁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分之擊破。

    當曹軍在白狼山奇襲烏桓主力,俘虜了20萬人後,郭嘉建議曹操留下輜重,輕兵追擊袁尚。後來當曹軍突然出現在烏桓首領踏頓王背後時,烏桓大亂,提頓王也被殺死。同年秋天,逃亡遼東的袁紹被太守公孫康殺死,首級送給曹操。

    也是就這一年,體弱多病的郭嘉因為水土不服加上日夜急行、操勞過度,患病去世。也就是這一年,諸葛亮正式出山。

    第二年,曹操哀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 4 #

    有些人有一身的抱負,有一身的本事,但是作為出計策的人,卻得不到領導的賞識,領導根本不會執行之,那麼這樣的人的報負就得不到實現。而且如果能用結果的來證明自己預見的正確性,很快就形成良性迴圈。

    (郭嘉)

    郭嘉其人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曹操的知己,曹操稱之為"奇佐",二人大有相見恨晚的意思。

    史書上稱郭嘉"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我們來看看郭嘉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下面是第1次見面暢談分開後二人說的第1句話。

    曹操說:“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郭嘉說:“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郭嘉過人之處首先在於能對曹操以及曹操的對手的性格、能力、人脈等情況做一個精準的判斷,特別是雙方的心理。

    197年,郭嘉“十勝十敗”的提出,將士士氣大振,堅定了曹操討伐袁紹的信心。此說內容太多,我們摘錄一下:

    第八是“明勝”:袁紹惑於讒言,而曹操則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潤不行”。

    (曹操)

    198年,呂布打敗了劉備,曹營成了劉備的避難所。歷史就是這樣,亦敵亦友,弱小的時候我可能依附於你,但當我強大的時候,我就會和你兵戈相見。

    有謀士建議,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劉備給咔嚓了。郭嘉從長遠的發展來說,怕曹操揹負惡名。敲重點了,郭嘉還強調: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意思也非常明顯,人可以不殺,但是自由不能給。

    不給劉備自由的這個主見,曹操執行的不徹底,或許是劉備裝的太好,劉備看準時機開溜,當郭嘉知道後,即使捶胸頓足也晚矣。

    後來,曹操攻下邳時,持續了大半年,曹操想放棄。郭嘉卻說“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勸曹操急攻。曹操依計而行,並引水掩下邳,後攻克下邳,擒殺了呂布。

    其實,當自己快堅持不住的時候,其實也是敵人快堅持不住的時候,郭嘉很清醒地看到了這一點,誰堅持到最後,誰就會笑到最後。

    事實證明,郭嘉屢獻奇策,199年,曹操放走劉備,郭嘉預言,“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果然之後劉備強大了起來。

    官渡之戰後,郭嘉提出緩攻,讓袁紹的兩子先窩裡鬥,等他們自相殘殺,兩敗俱傷之後,再坐收漁翁之利。

    郭嘉說:“袁譚、袁尚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

    郭嘉的良策,果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必然使袁氏兄弟聯手,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那樣勝算的把握肯定要小很多。

    (郭嘉)

    後來郭嘉又建議長途跋涉的去攻打袁氏兄弟的避難所,胡人的集聚地烏桓,理由如下,

    “明公你儘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您來阻止他,此人就是劉表。”

    郭嘉準確的判斷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但也是一直防衛著劉備的。

    遠征中,曹操但是也遭遇了非常多的困難,比如糧草不足的問題,在艱難之時竟然殺了幾千匹馬來填飽肚子。郭嘉必然在困難的時候會遭受到很多非議,所以他的壓力之大也是可想而知。隨著戰鬥的勝利,慢慢也鬆了下來。但是由於操勞過度,班師回朝的路途中,郭嘉生病去世。

    郭嘉擇明主而事,運籌帷幄,助力曹操,用曹操的話說就是:“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曹操)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嗎

    郭嘉死了之後,赤壁之戰,吃了敗仗的曹操元氣大傷。此後,三國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

    而赤壁之戰之前,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而在赤壁之戰中,孫劉以少勝多,曹操被他們火攻得非常狼狽,受到了嚴重的創傷。

    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魏蜀吳三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存。

    在赤壁之戰中,如果郭嘉還在,當如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場戰鬥的勝敗,兵力的強弱是一方面,而戰略決策制定的優劣才是最最關鍵的。

    可惜,郭嘉早早掛了,要不然的話就不會有三國鼎立的局面的形成了嗎?看看結果是如何吧。

    是事實證明,大多數時候,不聽郭嘉言,曹操必定吃虧,曹操必定後悔。但是郭嘉也不總是料事如神,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如果在赤壁之戰中,曹操一意孤行,有好的建議一概不聽,那麼郭嘉活著,一樣不能改寫歷史,曹操照樣會大敗。

    還有一種可能,郭嘉也無良策,那麼,即使曹操聽他的建議,在戰鬥中也不會取得勝利。

    郭嘉的厲害,在於他能全面的看問題,能夠對當時的各路雄起之人的性格,心理,能力,做人做事方面等等方面做出一個非常恰當的判斷。

    如果在當代的話,會讀心術的郭嘉,面對問題的時候,能夠找出問題所在,也就是能提出問題,然後還能分析問題,找出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最後能夠解決問題,制定好的方式方法,使問題得到圓滿的解決。

    郭嘉的存在,應該和當時諸葛亮的能力有一拼。難道就是因為他的英年早逝,還是別的原因,還是他的能力遠在諸葛亮之下,只是過度被人拔高了呢?

    (曹操)

    對大奸雄曹操,郭嘉為什麼會心塌地的追隨著他呢?對袁紹,他可是放不在眼裡的。

    歷史沒有假設,時間不會重來,人生沒有彩排。

    所以,題主的假設就沒有什麼意義。郭嘉是能人,是非常出色的謀士,但是在他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化為灰燼的時候,他的時代就結束了。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柒月夏

  • 5 #

    這個說法其實有點誇張了,三國之勢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改變的,郭嘉活著也難以扭轉這一趨勢。

    所謂郭嘉不死便無三國,主要是因為曹操在赤壁之敗以後,曾經感嘆如果郭嘉不死,那麼就不會遭此慘敗:

    曹操的赤壁之敗,只要原因是北方士兵在長江流域水土不服,結果引發大規模的疾病,死者眾多,又遭遇孫劉聯軍的攻擊,不得不撤退。

    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郭嘉即使活著,也沒法阻止疾病的發生,這個不是一個謀士能解決的問題。他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曹軍主力不習水戰的問題。

    因此說郭嘉即使活著,也難以阻擋三國鼎立局勢的形成,當然,他活著可以給孫劉兩家制造更多的麻煩。

  • 6 #

    冷兵器時代,一個國家的興亡往往就在於一場戰爭,因為一場戰爭導致亡國的大有人在,比如官渡之戰,袁紹被曹操擊敗,之後就被曹操消滅整個勢力。

    一場戰爭的勝利或者失敗,往往與其中一兩個關健人物有關,比如官渡之戰,許攸的叛逃就是袁紹失敗的關健原因。

    而三國之所以是三國鼎立,關健就在於一場戰爭曹操失敗,這就是赤壁之戰,正因為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才讓孫權和劉備在長江以南生存下來,發展壯大,建國立業,才形成了三國鼎立。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取勝,孫權和劉備的聯軍被擊敗的話,那麼歷史上便沒有三國,曹操鐵定能統一天下,曹操只要在赤壁之戰擊敗了孫權與劉備,再花費數年的時間吃掉江南,天下一統便成定局。

    也就是說,有沒有三國的關健原因就是曹操是否能在赤壁之戰取勝!

    換句話說,如果郭嘉不死,能不能協助曹操在赤壁之戰取勝?如果能,那麼歷史上便沒有三國鼎立。

    郭嘉能嗎?

    郭嘉跟隨曹操11年,與荀彧一樣,郭嘉最先投靠的是袁紹,同樣認為袁紹不足成大事,後來離開袁紹閒賦在家,在曹操早年的謀士戲志才去世後,經荀彧推薦給曹操,與曹操相見交談後,彼此相見恨晚。

    兩人一番交談之後,郭嘉說:這就是我要找的主人啊!曹操說:讓我成就天下大事的,就是他了!這叫什麼?這叫知已相遇,志同道合,英雄所見略同。

    之後,郭嘉開始為曹操出謀劃策,官渡之戰,郭嘉為曹操提出十勝十敗論,堅定了曹操抗擊袁紹的信心,穩定了軍心;下邳之戰,郭嘉勸曹操不要放棄攻城,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時,便是敗亡之際“,告訴曹操堅持就是勝利。

    郭嘉成功預測孫策之死,是其算無遺策的最大證明,在曹操平定北方的戰役中,郭嘉建議曹操暫緩進攻,讓袁氏兄弟自相殘殺,再坐收漁翁之利,也讓曹操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

    郭嘉臨終前力排眾議,建立曹操北征烏桓,不用擔心劉表及劉備在背後偷襲,因為郭嘉算次了劉表是坐談客,而劉備寄在劉表之下,難有所為,勸曹操放開手腳,北征烏桓,解決邊患問題,最終結局果然如郭嘉所言。

    郭嘉也許不是曹操最有能力的謀士,但一定是曹操最喜歡的謀士,曹操之所以喜歡郭嘉,是因為郭嘉是真正懂曹操的人,也就是知已,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曹操對郭嘉有一句評價是:難奉孝為能知孤意。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只有郭奉孝知道我的心思。

    郭嘉為什麼會知道曹操的心思?

    這就是郭嘉的特長了,郭嘉善於人物性格分析,善於出人意料,喜歡冒險,不按常理出牌,並且算無遺策,郭嘉預測袁紹成不了大事,後來袁紹的結局證明了郭嘉預言;郭嘉認為呂布不過是有勇無謀之人,後來呂布果然敗在曹操的下邳之戰。

    郭嘉還預測劉備得人心,又有關羽張飛相助,不會久居人下,後來劉備果然背叛曹操;郭嘉預測孫策會被刺客所殺,後來果然如此;郭嘉預測劉表是坐談客,劉備即使有心偷襲,也無能為力,事實證明了郭嘉推測正確。

    郭嘉算無遺策,又深知曹操心思,曹操想要做什麼,郭嘉早已為曹操想好計策,這種謀士別說曹操會喜歡,任何人都會喜歡,領導喜歡的人不一定是能力最強的人,但一定是最懂領導的人,這就是郭嘉。

    對於曹操來說,一個之下,萬人之上,並沒有幾個敢跟曹操講真話,也沒有多少人能與曹操談心事,唯有郭嘉可以,高處不勝寒的曹操,更加迫切的希望能有人真心相待,坦誠交談,這個人就是郭嘉。

    如果郭嘉不死,肯定會隨曹操參加赤壁之戰,只要郭嘉能夠提出在赤壁之戰中擊敗孫劉聯軍的計謀,或者勸曹操更改發動赤壁之戰的時間,曹操都不會輸。

    事實上,赤壁之戰前,已有程昱和賈詡向曹操提出了正確意見,可是曹操當時頭腦發熱,聽不進去,很多時候,謀士能讓領導聽取自已的意見也是一種能力,而郭嘉與曹操的關係,是當時唯一能讓曹操聽進意見的謀士。

    只要曹操聽取了郭嘉的意見,不過急於發動赤壁之戰,等於曹操完全收復或同化了荊州,再來對付孫劉聯軍,曹操就不會有赤壁大敗,天下統一就指日可待。這樣的話,郭嘉就改變了歷史,東漢之後將無三國,而是統一的大魏朝。

    這就是郭嘉的能力,並不恐怖,只是與眾不同而已。

  • 7 #

    郭嘉其人智計百出,算無遺策,是三國前期的頂級謀士。可惜,英年早逝。郭嘉死時,曹操悲傷地說,他準備把郭嘉留給他兒子一輩,讓他鋪左下一代的。赤壁一戰,曹操大敗之後,又說,郭奉孝在,不致於有此一敗。可見,郭嘉在曹操心的地位有多重要,也宣染出郭嘉計謀的可怕。

    三國鼎立致所以能形成,是因為各方勢力的均衡所致。勢力的強大,根本的原因是各方英雄輩出。

    前期的爭霸,也有著眾多的出場人物。然而,這些紛紛出場的人物,在曹操的眼中都是什麼貨色呢?家世顯赫的袁術是冢中枯骨,勢力強大的袁紹是好謀無斷,劉表是徒有虛名,江東小霸王是籍父名的富二代,劉璋是守戶之犬,張繡,張魯,韓遂只是碌碌無為的小人物而己。所以,他們不是英雄。

    年輕的孫權也出現在長江的對岸,面對曹操的百萬之眾,面對江北岸曹操的冷峻目光孫權沒有畏懼,他回之了一把沖天大火。從而止住了曹操南進的步伐。這也是一個曹操認可的英雄。曹操曾指著孫權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就象兩個下棋的人,一個水平高,一個水平低時。棋高一招著,可以不去佈局,只要瞅準對方的破綻就能贏棋了,畢競,在高手面前,水平低的一方破綻太多了。

    可是,如果是棋藝相當的人物呢?雙方都在佈局,都在找對方的破綻,都在阻擋破壞對方的佈局。稍有疏忽就會一敗塗地,所以,不到結局是不會分出勝負的。更何況,郭嘉還不是下棋者。

    綜上所述,用刻舟求劍式的方式去解決歷史問題,是不可取的,也不會有結果。歷史也不是武俠小說,終生尋求一敗的獨孤大俠是沒有的。郭嘉也成不了那樣的人物。

  • 8 #

    事有兩面,話分兩說。

    先黑一黑

    三國中有一句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然而他的前半句是志才不死,郭嘉不出。,此人叫戲志才。陳壽的《三國志郭嘉傳》記載說,曹操最開始創業時,身邊有一個籌畫士,是潁川戲志才,此人謀略過人,曹操“甚器之”。但是這個戲志才卻天生短命,很早便去世了。戲志才去世後,曹操對荀彧再詢問人才時,荀彧才舉薦了郭嘉。關於戲志才和郭嘉的才能,在《三國志荀彧別傳》有記載:“戲志才、郭嘉等有負俗之譏……皆以智策舉之。”只是歷史牛x點兒的人遇見的時代而已。放現在來說就是踩中了時代的紅利。

    再誇誇郭嘉

    其一 他牛在識明主,棄袁紹而投曹操這在當時人的思想中算很靈活的。沒有愚忠

    其二 郭嘉牛在具有出色的軍事才華和參謀能力。他提出的計策和建議總是符合曹操的意圖。這不是揣摩領導心思以便鑽營逢迎,而是設身處地地為領導著想,從事業發展的角度提出實現集團利益最大化的戰略主張。

    其三郭嘉牛在天妒英才,207年37歲的郭嘉就退出了三國的舞臺,他去世時真是曹操平定北方時期,天下豪傑正慢慢出現,所以他留下的只能是傳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車小水箱防凍液快乾了有沒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