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扎西迪化

    很開心能

    夠回答這個問題,看到本問題,專門又去翻看了一遍《道德經》,然而並沒有在書中找到這兩句話。在老子的書中,沒有找到相關的內容。於是,在網路中搜索了以下,在電視劇《天道》裡有這句話。

    想必題主是想用《道德經》的角度來解析一下這句話吧。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以扎西看來,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個角度來分析:

    1、把“道”看作是“道德品質”,“術”看作是“技術、技能”。

    在這種情況下,這句話就可以理解成:

    如果一個人有高尚的品德,技術,技能還是可以透過學習獲得;如果一個人知識獲得了一個技能,技術,而沒有高尚的品德,那麼他永遠也只有停留在掌握技術了。

    2、把“道”看作是“事物的規律,方法”,“術”看作是“技能、技術”

    在此情況下,這句話就可以理解成:

    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一個事物的規律,就可以透過學習獲得技能;如果他學習了一些技能,但是不懂的這個事物發展的規律,他永遠也就只能是個初級的學徒了。

  • 2 # 陽明悟行學宮

    以下是我個人的觀點,我用大白話,以水舉例。

    有道,就是你懂得原理,知道背後的邏輯。比如說水,你知道水是液體,會流動。用什麼容器裝,他就是什麼形狀 。這就是道。

    你可以選擇用桶裝水,不會漏。如果你選擇用竹籃子裝水,就裝不了,漏光光。桶和竹籃,就是術。當你知道了道,只要不漏水的容器都可用嘛,桶、臉盆、杯子、碗都行。這叫有道無術,術可求。

    如果你想不通水是液體這個“道”,你在選擇“術”的時候,就會出現底層錯誤。然後就會被人愚弄,比如有人告訴你,你看,你把竹籃子放進水裡,竹籃子溼了吧,說明這是正確的方法,只要持之以恆。什麼,一次裝的水太少了?年輕人,竹籃打水大法最重要的是有耐心,1天裝5升水的人很多,5天裝1升水的人很少。你看那些用桶裝水的人,幾個有好下場,不都被水撐死了。國外有個水神,用航空母艦那麼大的竹籃子,幾年才提一次籃子,那每次收的水,你幾輩子都裝不完。

    當你堅信了這套鬼扯,給你桶,你也不敢用。就算別人讓你用筷子夾水,你也會覺得對方是高人。這就叫有術無道止於術。人家就不告訴你,國外的水神,航空母艦那麼大的竹籃子裡,密密麻麻都是小水桶。

    旁邊一對母子走過,小孩拿個小桶,輕鬆的裝了一桶水。然後和媽媽說:“媽媽,媽媽,快看,那裡有個人在用竹籃子打水”。媽媽笑著說:“傻孩子,他們是價值打水者”

    回到交易

    當你認為走勢都是隨機發生、機率遊戲、市場合力的時候,你會更偏向於使用均線交叉、macd背離、量化高頻、智慧定投等技術。

    當你認可走勢都是主力早就設定好劇本,每一步都是按固定套路執行的時候,你會更傾向於識別裸K,畫精準線,看技術形態,順勢而為。

  • 3 # 古今收藏文明

    1、道,核心理論,核心思路。道不僅僅只是說道德。而是一種原則,一種指導思想。術,具體技巧,說話的技巧,做事的技巧。有了核心思想,那麼再學技巧,實力會提高很快。如果只有技巧,但沒有核心思想,那麼你還是會迷茫,會迷惑,只能停留在表面的浮華,不能深入認知到事物本質!2、“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德高尚,修養良好的人,即使沒有術法計謀,還是可以去學習的,但是,如果只有術法計謀,而品德低劣的人,只能止步於當前的成就,而不能再進一步,也就是說,他會受到世人的排擠和唾棄。這個意思跟成語“厚德載物”是一樣的,就是想獲得更多,承擔更多,必須加強道德修養。

    3、有精神和品德而沒有外在的修為,那麼外在的修為是可以求到而學成的。只有外在的修為二沒有內在的精神和品德,那麼只能停止在外在的修為。也就是說道是內心的境界如禪,術為外在的修為如武學。道是術的基礎,術是道的表現。有道才能成更高的術,有術無道只能是普通的人。精神,品德就是道, 道法自然即是道應該合乎於人理,天理。

    1、道,核心理論,核心思路。道不僅僅只是說道德。而是一種原則,一種指導思想。術,具體技巧,說話的技巧,做事的技巧。有了核心思想,那麼再學技巧,實力會提高很快。如果只有技巧,但沒有核心思想,那麼你還是會迷茫,會迷惑,只能停留在表面的浮華,不能深入認知到事物本質!2、“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德高尚,修養良好的人,即使沒有術法計謀,還是可以去學習的,但是,如果只有術法計謀,而品德低劣的人,只能止步於當前的成就,而不能再進一步,也就是說,他會受到世人的排擠和唾棄。這個意思跟成語“厚德載物”是一樣的,就是想獲得更多,承擔更多,必須加強道德修養。3、有精神和品德而沒有外在的修為,那麼外在的修為是可以求到而學成的。只有外在的修為二沒有內在的精神和品德,那麼只能停止在外在的修為。也就是說道是內心的境界如禪,術為外在的修為如武學。道是術的基礎,術是道的表現。有道才能成更高的術,有術無道只能是普通的人。精神,品德就是道, 道法自然即是道應該合乎於人理,天理。

  • 4 # 山人研易

    這句話出自於春秋時期老子著作《道德經》,道不僅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人修養修行做事之道的方法,即可用於自然,又可用於做人做事的智慧。與自然而講,一切的方法都效法與自然規律,不可違背,又如同天地之陰陽之道,四季輪迴之道,人者不可違背,其陰陽對立與統一之道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變化的規律,人們只可遵循其規律而生活,此乃道法自然規律也;

    道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前提和基礎,術是道的延伸,是表象和具體的應用,道是原動力,術是方法。任何術都必須以道為基礎,不可違背脫離的,例如做人的境界,原則與品德是道,術是你待人處事,生活的技巧方法與本領,比如有良好的品德和思想而沒有外在的行為技術能耐,那麼你的技能是可以再繼續追求而學成的,而只有外在的技能本領,方法與表現,而沒有良好內在的思想品德,那就僅停止在外在的表象上,而永遠不會有成長髮展了,也假設一個人道德品質良好,但技術不太好,還可以追求學到技術。但技術再好,道德敗壞。大家以後就誰也不敢用了;

    對於工作做事而言,懂得事物的原理和規律,瞭解內在的本質,方法就會可尋的。但只知道處理問題找方法,卻不知其內在原理規律,那就找不到有效的合適方法,而無法突破問題,這也叫門道,各行有各行的道;

    道是核心理論,思路原則,指導思想,術是具體的行動表現,例如工作的技巧,說話口才表達的技巧,做事的技巧等,這也如同與人的身體與行動,只有一個正常健康的身體才會有更加有效的行動技巧,這也叫體用之道。

    道為術之靈,術為道之體,以道通術,以術得道,相輔相成,有道有術才可大成發展,因此而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下語上說:無術無道,無所求也!也正所謂厚德載物也,因此其話語包含了萬事萬物之道術智慧之理,不愧為道家之祖也!

  • 5 # 千江月JC

    老子所言是天道智慧,“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道”所表達的是宇宙本體,它是超越時空,超越一切物質世間的,是產生宇宙萬有的本源,是超越一切相對待,絕待圓融的,從“體”上講,有道是認知和行為合於本體,在“用”上講,有道是事相上合於規律,用現在的話來表達就是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要樹立,有道無術不可怕,有正確的認知,無術,沒有技能、甚至沒有知識都不可怕,這些都可以求得,只要我們努力,一切技能、知識都是可以獲得的,“道”為本、“術”為用,“道”是哲學、是世界觀,“術”是方法論,是由“道”來指導、衍生出來的,“道”是宇宙本體,它不屬於萬有,但又無處不在,道產生陰陽,陰陽交而萬物生,儒家思想就是人道暗合天道,有道是方向對了,術自然可求,有術無道是有技能、有知識、而沒有文化,這樣的人生活生存當然沒有問題,但是人生缺少方向感,有術無道只能止於術,而缺少從更高層面對人生、自然、及宇宙本體的認知了。

    當然老子說“有術無道止於術”的語境,是有“術”而不理解“道”、不求“道”這樣的人,如果有術之人生起了求道之心,當從那裡下手呢?“道”是無所不在的,“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好比“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道無所不在,莊子說“道在屎尿”,當然“道”更自在人心,“天道遠,人道邇”,天道不好把握,人道卻離我們不遠,儒家學說從天理、人倫等方面出發詳盡地演繹了由內在修養而到外在的事功,如何去認識、如何去實踐,中國文化、中華文明的根源和主流離不開道家和儒家文化,一個國家的強盛當然離不開綜合國力,但更離不開背後的文化,文化的本質是觀注人文,觀以人文以化成天下,反之僅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而僅僅以利益為中心,最終這樣的文化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要實現中國夢、中華民族全面振興,由天道而人道的文化必定會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國外的有識之士也早以提出只有儒家文化可以救當今世界,我們在科技等術的領域應該甚至是必須向西方國家學習,而文化方面,我們必須有自信,因為我們的文化是“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 6 # 太上邪神

    這句話好像是黑厚學的,意思大概是如果你有能力,而沒有財富,可以使用你的能力去搜取財富。如果你有財富而沒有能力,財富用完,人生也跟著完了。

    我覺得黑厚學前面講的是生存競爭,後面講的是合作共贏,很久以前翻了一遍,忘了。

  • 7 # 中文宣魏良鵬

    我們知道,《道德經》又名《老子》,文約義豐,雖僅五千言,卻包含著十分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把宇宙看成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還提出對立面雙方可以互相轉化,事物總要走向它的反面。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張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認為“柔弱勝剛強”。這種觀點在一定條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視矛盾雙方的鬥爭,把轉化看成是無條件的迴圈往復。

    老子哲學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後代不少哲學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響。自漢以後註釋《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國古籍中是罕見的。老子不但創立了我國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來整個中國哲學史的發展,深深地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

  • 8 # 春雷滾滾而來

    我感覺大家的理解太過複雜,其實很簡單。道是指客觀規律,術指技能,這樣就好理解了。一個人明白了事物的發展規律,但是沒有利用發展規律的技能是不行的,但是技能是可以憑自己的努力獲得;如果你僅有技能而不明白事物的發展規律,那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比如開網店,誰也知道網路交易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就是道;明白了這個道理可是你不會經營網店也不行,但這個技能我們可以去學習。如果我們單有開網店的技能,但是假如網路交易馬上會比更先進的其他技術代替,那麼你擁有的技能馬上就會被淘汰,只能不斷學習新的技能。總之發展趨勢是基礎,擁有的技能必須緊隨發展趨勢才能成功。

  • 9 # 善本弘院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這句話悟要喻如:有心無理,理可以求索歸真;有理無心,難以心安理得。又喻如:有知識無用處,用處可以尋找到;有用處無知識,用處還是等於零。

    須知,這種所說的現象,只是少數個別暫時現象,並非普遍道理。

    普遍道理則是有道即有緣起,有緣起即有智生,有智生即有方法相應,這是事物的根本法則定律。也就是說,有道即有緣,有緣才有術。術不可能獨立存在。而是道透於術,術現於道。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喻如:精神與物質的關係。精神沁透物質,物質體現精神。

    不能絕對分開而論。

  • 10 # 飛翔的醬油

    探討下我對這句的理解,有道無術好比我會用耳朵聽,但是卻不會說,

    術上可求也,是我有一個想法但我不去實施,就好像很多人一樣總是會抱怨,卻不想著去解決,

    有術無道,止與術,我買了根冰棒,但是我不吃它,看著它化沒,自欺欺人罷了,罷了!

  • 11 # 六扇門人jgy

    道是什麼,道就是原理,術是單一的技巧和技術,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意思是沒有學會具體的技術技能,如果掌握了基本的原理,那技術技能學起來會很快。有術無道,止於術。講的是隻有技術技能,沒有掌握原理,那你不會從根本上思考琢磨,就只會有這些技術技能,不會有什麼很大的提高。

  • 12 # 奉名齋

    簡單的說,心正,人善,沒有本領,可以學,學會了一定會用於正道。

    有本領的人,心術不正,就會作惡,應該棄惡從善。

  • 13 # 八雅館主

    首先,《道德經》原書中無這段文字。它出自後人對老子書的註疏和演繹。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儒釋道三教合一。問題中引用文更多保含儒道修身治世之道。

    2、老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唯一可稱哲學家的智者,《道德經》回答的是對自然和宇宙規律的考問,其思想的深邃,完全可與希臘先哲們“仰望星空”相聘美!

    3、道與術的關係。把老子對自然宇宙執行總結的原理運用在人類社會之中,“道”可解釋為一個人做人的根本!養“浩然之氣”,所以古人對待教育,首先注重的是修道養德,把“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稱為“大學”,而把具體某個謀生的技能稱為“術”和末學。

    “道、法、術、器”是古代聖人們對人才,對教育的認知標準,所以孔子常告戒弟子們要做到“君子不器”!

    面對目前疫情中出現的#許可馨#現象,再重溫古代聖賢們的教誨,不是更值得廣大家長和老師們深思嗎?

  • 14 # 悅讀紋章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此言出自老子《道德經》。關於道與術的哲學,有許多類似於老子的見解,如莊子說: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孫子兵法》說:道為術之靈,術為道之體,以道統術,以術得道。他們的言論有一共同點,都認為在道與術的關係中,道是本,術是體,道比術更重要。

      一個“道”字,道盡天地之本源,儒、道各派及後世汗牛充棟之宏論鉅著,無不隱含著道的源流與根脈,非滿腹經綸、一代宗師,若談經論道,恐為天下人之笑柄。

      在道家思想中,基本的理論觀點便是“道”,整個哲學體系便是以“道”為基礎展開的。《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說如若能用言語說出來的,那便不是常規的道,如若能用文字命名的,那就不是常說的名。這說明“道”是一種不可用言語表達的內容。在《道德經》25章中寫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子之曰道”,意思是說,有一個東西渾然天成,在天地形成之前便已經產生,它孤寂無聲,獨立不改,週而復始,可以把它看成萬物的根源,但我不知道它的姓名,勉強地把它稱為道。像這樣,“道”字在《道德經》中出現的頻率極其高,且粗略統計,約有70餘次出現的內涵均不相同。總的看來,可以把“道”的內涵劃分為兩種,一種為天地之道,即天地萬物存在與執行的規律,一種為聖人之道,即以人為中心,從現實社會實踐中體現出來的思想與法則。

      既然,“道”是規律,是思想,是法則;那麼何為“術”呢?“術”就是技術,是方法,是智力。比如去羅馬,有了這種想法可以有好多的方法,可以騎馬去,可以開車去,還可以走去。這裡去羅馬的想法就是“道”,去羅馬的方法就是“術”。

      老子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這句話的意思是,掌握了事物的規律或有了辦事的想法,即使沒有技術,還是可以去學習的;但是,如果只有技術,沒有想法,就只能止步於眼前了。比如,有了去羅馬的想法,即使不會騎馬或開車,也可以學會了或找到其它方法去。但如果沒有想法,即使會騎馬、會開車,也是去不了羅馬的。

      “道”是一定要被參悟才能提高的事物的境界,具有抽象性、規律性和穩定性;“術”是方法,講究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變,是能夠被反覆學習從而提高的本領。有句古語“上人用道,中人用術,下人用力,以道馭術”,比如一塊石頭擋道,上人只須輕輕一推,讓它順著坡滾下去即好,中人用工具把石頭撬開,下人用手把石頭抱開。所以,層次越低的人越複雜,越難辦好事;境界越高的人越簡單,越易於辦成事。是因為境界高的人善於運用事物的規律。《道德經》的哲學告訴我們要想辦成事,無需過於複雜,只要遵循事物規律,在複雜的世界裡,以簡馭繁,保持內心的安寧和舒適,做簡單的人,過最簡單的日子,這才是生活的智慧。這樣的哲學包含之廣大,義理之精闢、深刻,無所能及,無處不在。

      道與術如何獲得?

      “術”是透過不斷積累或重複某種行為來達到熟練乃至精通。比如不斷地畫畫,越畫越熟練,越畫越逼真,這樣就歷練出了“術”。“術”也是可以不斷變更的。比如畫同一個人或同一幅山水,你可以用某種顏料和工具,畫成油畫,你也可以換其它的顏料和工具畫成國畫,這樣,你就用了不同的“術”。

      “道”是透過多次變更方法、大量重複之後,由意識形態總結出事物的差異,從而掌握到的事物的規律。比如,同樣是畫畫,你採用不同的顏料和工具,練得多了,就知道如何選擇合適的方式去繪畫,更懂得如何透過一幅畫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生活中“道”無處不在,懂得道的自然法則和規律,順應它,自然就會得到上天的護佑,若是不在意這些“道”,就會處處受困。有人很注意養生,運動得多但總不得法,飲食很注意,這也不吃那也不吃,但還是身體日衰。有人科學地飲食與運動,身體十分康健。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說:“常見有人,年才愈不惑,就開始挑食,蛋黃不吃,動物內臟不吃,每到吃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窘態可掬,看了令人失笑。以這種心態而欲求長壽,豈非南轅而北轍!”這種人就是沒有掌握養生規律的人。真正的養生,並不只是養這個身體,而是養心,要有心觀察,要按時作息,適當運動,科學飲食,只要順應了自然,哪用在飲食上有那麼多禁忌。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真正的養生,人順應天道自然。不必刻意進補或者修煉。適當養生,順其自然,才是最健康的。

      “道”不僅用於養生,用其修身、治國、統兵,都能獲得廣泛應用。道是萬物的本源,術是尋道之手段。道是眼光、大局觀,是戰略,術是手腳、實踐論,是戰術。

  • 15 # 海會居士

    我覺得這句話充滿了辯證法智慧,也符合科學道理。一個得道之人,能看到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規律,在方式方法的學習上會日益精進,而一個只懂術沒有道的人,即使再努力,也會止步不前。像一個劍客,如果懂得了劍道,學起劍藝來,會進步神速,而一個不開竅的人,不但進步不明顯,還有可能走火入魔。

    這句話在當今時代還可以被進一步引申為“德”和“才”的關係。德乃得道之人,是三觀端正的人,才是做事的能力。在評價一個人方面,當以德為先,然後再考量其專業能力。我們在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正確把握兩者關係,首先要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培養健全的人格,這是立身安命之本。其次要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一個人心理有問題而不被重視,最終也會毀了這個孩子。再次要重視孩子的學業,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貢獻的有用之才。

  • 16 # 任小龍丶莫空

    《自嘲》

    今夜無眠,獨自飲茶悟道,嘆塵世白駒過隙,人情蒼狗浮雲,造化弄人罷了。

    獨處,自悟,是一種精神享受。

    朝聞道,夕死可矣,此為與精神世界遊,與造物者遊,樂無窮。

    有人問“何為悟道,因何而悟?”

    莊子說“不得與朝菌言晦,與夏蟲語冰”,非嘲諷之意,實是言語道斷,一說就錯罷了。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覺性乃人之初性,生而塵弊,然也。

    出淤泥而不染者,鮮矣,佛家謂之入世、出世,旨在於一“悟”字。

    丁元英提及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人相可壞,覺性無生無滅,即覺即顯,即障即塵蔽,無障不顯,了障涅槃。

    覺行圓滿之佛,乃人相之佛,圓滿即止,即非無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彌陀佛;佛法無量,即覺行無量,無圓無不圓,無滿無不滿,亦如是名究竟圓滿。如此而已

    又如《道德經》言:“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何解?此為悟道!老子所言,極為科學,非常符合辯證法智慧。

    《大學》有言解之: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我以為:

    何為道?

    【道】即規律,即法則,即變化;

    何為術?

    【術】即策,即解,即計。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

    即若掌握,參悟天道變化規律,則水來土掩,兵到將擋,自然而然,迎刃而解。

    好似李小龍在《龍爭虎鬥》中與禪師談論何為武術的最高境界一樣,當一個人的武術進入化境,身體與意識形態合而為一時,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敵人,早已不會拘泥於一招一式;同樣當認知領悟真正通透天道,所謂的術也是手到擒來。

    舉例說明,比如做數學題一樣,當你真正懂的數學的時候,對解題的方式方法也只是求則即來而已,即便是遇到一道題,掌握了規律,那麼解題方法自然會出來,任何的解題方法不也是這麼來的嗎!

    【有術無道,止於術】

    即只得到了《孫子兵法》卻無法真正通透其真義,手捧書卷,日讀至夜,夜看到晝,到頭來也只是流於術,臨陣布將也無非是紙上談兵,這就是常說的書呆子,只懂得方法,卻不擅於變化,也只能止於此。

    舉例說明,還比如做數學題,同樣是一個班的,為什麼有的人一點就透,老師講方法時,聽到的是精華,而有的人聽到的則是方法,前者無論遇到什麼難題都可以透過此規律找到突破點,而舉一反三,而後者除此一法,再無新法。

    明太祖朱元璋,一字不識通六經,漢高祖劉邦,亦是如此,他們是通透了人性的規律,掌握了人性的道,才可以識人馭人。

    這!就是覺性!就是悟道之由。

    不談物質,唯論心境。

    ———莫空

  • 17 # 殘陽大魔王

    道德之中的術才是大道,人性表現的術都是違背道德之術的。前者創造,後者毀滅。就好比集體意識都是被自己違背初心打敗的。

  • 18 # 月空清照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謂此是道對無為有為的大義總結。何為道?謂老孑李耳是經過了無量劫的修行,然後從中悟道得天眼,法眼,慧眼,謂此才透視到了整個宇宙中,凡俗之輩以肉眼無法所看到的平等性。然爾,這平等性智慧須要在多世多劫無為的前提下才能夠渾然而成,所以說,道是無法學得到的。只有做到無為,就能達到無所不為的五眼神通之境界!謂此,名叫道。有道者本來就無為無巧哪有術?欲說有術,乃是在自然本性裡所流露出的智慧之光,它照徹了大千世界一切生命體系中乃至所有的有為及觀點,都俱有長短不同的週期性,譬喻,我們使用的文字,欲說倉頡大神的造字,可謂是有為中的大巧大術,人們可曾知道它的週期性有多久?但是,得道之人就可以透過文字最興盛的戰國時期起,據說當時整個華夏所有的諸候國攏統起來就有十五萬字數,從中就可以看出當時的物種及文化觀點的形容名稱,可謂是盛況空前!可是,到了秦始皇時期據說就剩下十萬來字。到了明代,在編撰《永樂大典》時據說還剩下三萬多字。到了清代《中華字典》中就剩下了一萬五千字。到了現代的《新華字典》裡僅剩下了六千字。而且現在其中的常用字還不到兩千字。所以我們從中不難看出,文字使用的週期就會迎刃而解了。由此它可以連串貫通一切。所以一切不同的有為大巧,其週期長的有百年,千年,萬年,其週期短的有,幾十年,十年,幾年,幾個月,幾個時辰,甚至一剎那。所以說,有術無道,止於道!是亙古不變的超級大智慧!因為人們所有一切不同的大巧大術,它的週期性是逃不過宇宙中俱有天眼法眼的無名者矣!(聖賢)

  • 19 # 阿海東

    幾千年前,老子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莊子又說:"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

    什麼意思呢?

    兩位老先生都說同一個意思:“道”是本源。而“術”只是通往“道”的路徑。也就是說,不學道只學術,得不償失。

    一些人的子弟,他們只會運用從老師那裡學來的“術”,只學會一些基本的知識,卻不懂得自己在道理、困惑方面更需要從師,這種“小學而大遺”的荒唐舉動實在是太可笑了,結果與大方向發生了偏離,何況在“術”的方面容易出差錯,就是忘了或者根本就沒有參透老師傳給他們的“道”—走人間正道,方可穩固長遠。術、器都是以道為基本核心展開的,是附在規律之上的東西,再說,教人的老師也要遵循這個道呀!可是這個社會就是出現不肯以道為師的不正常現象。宏觀和微觀並不是相互矛盾的兩種模式,兩者具有互補作用,結果我們把它們兩個完全對立起來。簡單來說,宏觀是指要考慮到整體情況,具有方向性的東西。而微觀是指要注意具體細節。只要兩者兼顧才能真正地處理好事情。正確的做法:既能把握細節,也能看清楚整體情況,而受困於瑣事,或者老是不切實際地一概而論,都是不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誰當家?我認為更有頭腦更會經營家庭的人更適合當家,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