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李侃歷史
-
2 # 晨本布衣
你好!今天我@語言觀改變你的格局 和你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在香港看過賽馬,1000米的成績56秒。網上查到的世界紀錄是54秒多。這還是馱著一個人的,感受一下!
馬車的時速自然要弱一點。
-
3 # 歷史的第三者
首先馬車的速度取決於馬的速度,馬越好車速越快。
一般是一小時近20公里。一般馬車一天200多公里。但當有急事,並在驛站不停換好馬晝夜行駛的話,最快一天可跑1000多公里。馬跑的時速約20公里,最快時速可達60公里,可連續奔跑100公里,具有名副其實的“馬力”。
據查中國使用馬車的記錄追溯到黃帝時代,《漢書·地理志》中曾記載,“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
從河南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中所見,中國最早使用使用雙輪馬車是在商代晚期。
馬車的演變:
一:春秋時期,有“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叫法,天子地方千里,傭兵萬乘,諸侯地方百里,擁兵車千乘。其中一“乘”就是一輛標配的戰車: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駕車手、長槍兵、弓弩兵各一),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不同國家配置略有不同。
二:漢武帝北擊匈奴之前,兩輪戰車一直是戰場上機動的主力。後來中土政權的疆域逐漸擴大,戰場逐漸延伸至西北戈壁和北方平原一帶,機動效能更加強大、後勤成本更低的騎兵部隊逐漸取代了戰車部隊。
於是,兩輪馬車的使用就逐漸轉向了民間。
民間大多數都是使用的兩輪車,之所以在這稱為“車”,是因為廣大群眾買不起馬,車的動力系統變成了牛、騾等牲畜。
三: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水運逐漸取代成本巨大的陸運,加之朝代更迭,陸運危險性更大,四輪馬車一直沒有被普及開來,因此後世對此知之甚少。不過,兩輪馬車由於能夠載客,所以一直沿用至二十世紀初期。
四:宋朝時期,為了預防民變朝廷禁止民間大規模養馬,轎子成為大眾出行的一種流行方式,馬車進一步被弱化,到了清末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
4 # 慕容先生scs
古代的馬車速度是25-35km/小時 主要是考慮到道路的情況,最快的官道和馳道速度會快很多,慢的話就是硬化程度低的道路。
-
5 # 萌面小馬甲
古代馬車的速度和城市規模有一定的關係,一般情況下,以正常的官道來講,馬車一個小時繞城一週,所以按照當時城市的規模,速度應該在30--40km之間
-
6 # 眸子8552
古代的馬車的車輪是以木“輮以為輪”的,也就是7、80年代前還存在的,被稱做“花軲轆”。
這種木製車輪,後來被包裝了鐵皮。它的好處是,在泥濘的道路上不易被陷住(因阻力小,東北叫打誤)。但它減震效能極差,顛簸得利害。
在古代,道路極其差。再用這種木製車輪,可想而之它能行動有多快?所以古時人們一般都用牛拉車(馬的缺少也是一種原因),但主要是牛行動慢、穩一些。要麼怎麼秦始皇用馬拉這種車,因為跑得快了點。道路顛簸利害,乃至頭撞冰鑑而亡。
因此,馬拉此種車在古時的道路上基本跑不快。所以一般車速大概每小時在10——15公里左右,按8小時算一天也就行進100公里左右。
-
7 # 浮生若夢9527
古代人騎馬行路,快馬一天走96公里左右。
以隋唐時期為例,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
可見,快馬一天走180裡是基本要求,應為古代人騎馬行路的基本速度。
古代裡,現在被稱為華里、市裡。隋唐時期一里等於約540(標準)或530米,180裡就是95.5至97.2千米之間,既96公里左右。
-
8 # 寫意者
我們要了解馬車的速度,就要先了解一下馬的行駛速度,一般情況下,馬的速度是20km/h,極速奔跑能達到60km/h,但這樣的馬,必須是良種的成年馬。如果是要馬拉車,加上車的重量,那它的速度就會更慢,加上古代的路況不好,沒有現在的柏油路這麼平整,所以,我估計應該是5-10km每小時,同時,這又要看是什麼車,如果是重量重點的,速度又會更慢。還有,就是開拉車的馬有多少匹夫,如果有4匹馬同時拉,馬車的速度又會更快。所以,在古代,一般馬車的行駛速度是每小時5公里。
-
9 # 手機使用者靜天
腳踏車每小時18公里左右、步行5公里/小時、馬車速度大約35一45公里/小時。因道路、馬的快慢等原因。而且唐代以前、因為馬易燥、難駕、用的是牛車、速度15公里/小時左右。
回覆列表
古代的馬車速度是25-35km/小時
主要是考慮到道路的情況,最快的官道和馳道速度會快很多,慢的話就是硬化程度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