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軍習武301

    劉禪生的太晚,登基時蜀漢已是無力迴天,沒有天時,此時曹魏大勢已成,無非是能掙扎多久的問題,諸葛亮的錯誤戰略,導致了蜀漢的力量大減。若諸葛亮不出祁山伐魏,全力自保,那麼還有一線生機就是唯待天時,能熬到司馬代魏,利用魏國內亂的機會出蜀入關,可惜!

    劉備死的太突然,兵敗而死,只能是臨死託孤,但問題來了,沒有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是很難獲得權力的,無論諸葛亮在或者不在,劉禪都幾乎沒有真正掌權,既然不掌權,那麼便不可能有作為。

    從這些角度而論,劉禪做的很不錯了,首先沒有弄得蜀中大亂,其次一句“樂不思蜀”保了一生平安,可以說其人才智當在中人之上,性格隱忍,善於保身。

  • 2 # 耕堂讀者

    劉禪在一次宴飲席上被司馬昭問道:頗思蜀否? 劉禪答:此間樂,不思蜀。很多人因為這件事詬病劉禪,說他是個傻子,扶不起的阿斗等等,但是我們還是要客觀看待兩個兩國君主的對話,畢竟出現在史書的國君對話,不是一句玩笑話。

    劉禪作為蜀國君主,滅國後和一班大臣被押解到洛陽。正常的帝王的宴飲活動又有其必要的政治意義和禮儀形式。那麼在司馬昭宴請劉禪,其背後的意義就是向世人昭示其對俘虜的優待政策;當然也要藉機探聽劉禪及蜀國大臣的思想意圖。

    所以司馬昭問劉禪:頗思蜀否,其實就是一句暗含殺機的思想試探。劉禪作為蜀國國君,代表了蜀國大多數亡國奴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所以劉禪的不思蜀也就斷絕那些不甘心被俘,而又伺機蠢蠢欲動的亡國奴的復辟信心和政治藉口。

    無疑,劉禪這是一個自保的明智回答。試想一個當過40多年的一國之君如果沒有政治智慧和政治敏感,又如何穩坐釣魚臺呢。只是沒有更多政治野心,存心自保而已。

  • 3 # 中國名人錄

    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也許並不是,古代帝王,誰不想大權在握;王侯將相,有幾個功高蓋主的有好下場?劉禪也很聰明,在諸葛丞相大權在握的時候,用一些手段把諸葛丞相拉下馬,可是犯了大多數帝王所犯下的大錯,肱骨之臣昇天,奸臣當道,君臣關係冷落到極點,國力大幅度下降,以至於國破家亡。至於後面說的“此間樂,不思蜀”只是一個安於現狀,明哲保身之舉,

  • 4 # 陸麒麒

    劉禪在歷史上的評價是“扶不起的阿斗”,雖然有諸葛亮輔佐在側,但仍成為了蜀漢的末帝。但是大家會認為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主要是因為司馬昭曾問過劉禪,在看到蜀漢的歌舞時,有沒有思念過蜀漢,劉禪是這樣回答的“此間樂不思蜀一句”,也正是句話讓大家從此認為劉禪這一個貪圖享樂的人,又稱他為“扶不起的阿斗”。

    其實並不是,劉禪其實是一個很有頭腦的人,他比自己的父親更加會隱忍。其實劉禪的“此間樂不思蜀”後還有一句話,這句話才是能體現劉禪大智慧的地方。司馬昭第一次問劉禪是否思念蜀國時,劉禪脫口而出“此間樂不思蜀”,可是沒過多久,司馬昭又第二次問起了劉禪這個問題,劉禪於是回答道“思蜀”,司馬昭聽後回說道“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這句話正是劉禪的近臣郤正告訴他的,劉禪第二句便說到:“你怎麼知道呀!這正是他告訴我的”。

    郤正會讓劉禪這樣回答,是認為如果劉禪說思念蜀國,司馬昭就會放他回到蜀地。可是他沒有料到,如果真的說了思念蜀國的話,司馬昭就會馬上殺了他,認為劉禪有野心想要收復蜀漢。也正是劉禪無腦回答,才打消了司馬昭心中的戒備,認為劉禪是一個庸碌無為的人沒有多大抱負,才能夠安心地放在身邊。

    劉禪很聰明,可以說他是在藏拙保命,劉備死後,諸葛亮繼承了他的遺願輔佐照顧劉禪,劉禪也非常信任他,大事小事都會過問諸葛亮,然後讓諸葛亮作出裁決。有很多人都會把諸葛亮六次北伐都失敗的原因歸結到劉禪身上,其實跟劉禪並沒有關係,相反的,劉禪主張的是停止戰爭,讓百姓休養生息。當時蜀國共有95萬人,其中有10萬都是士兵,而且軍隊中還有很多五十歲以上的老兵,以他們的國力根本不適合去北伐,所以劉禪的決策很正確,但是他手中的權力並不大,不能去實行。

    劉禪在位42年,在我國曆史上可以說是在位時間比較長的一個皇帝了,他雖然沒有展現宏圖大略,但更多的是為百姓考慮,為了讓蜀地的百姓在免受戰火的紛擾,他主動投降,雖然揹負了罵名,但是他活得自在。他雖然懦弱,卻保全了性命,雖然權勢,卻可以隨心所欲,所以說劉禪其實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 5 # 8352書館

    劉禪當時說法是保全自身苟安最聰明的做法。正所謂進退嬴縮,與時變化。當時歷史條件下,你想要活著,就要選擇樂不思蜀,喪失大志。人要學會與時代的發展同頻共振,要學會隨波逐浪,浪高時要進取,浪落時要退守,人生不是一味的進也不是一味的退,要看形勢,看大勢,看潮流,看風向,進退嬴縮,此一時彼一時。從大節大義看劉禪是昏人,但從他自身苟安看是萬全之道。

  • 6 # 神都醉仙美

    現在對於劉禪的回答有兩種說法。一種就是這是一種聰明的表現,讓司馬昭放鬆警惕保全自己性命;還有一種說法是劉禪本來就是一個草包,說出這些話本來就是正常的。就我自己的感覺“此間樂,不思蜀”並不是劉禪聰明的表現。所以我更傾向於後者,說劉禪本來既是一個草包而已。

    下面這段出自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囑咐演奏蜀中樂曲,並以歌舞助興時,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獨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他的舊臣郤正聞此言,趁上廁所時對他說:“陛下,下次司馬昭如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後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

    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從此再也不懷疑他。

    這段歷史雖不能說全是對的。但是也能一定的證實他是個草包。有人說他一個草包怎麼可能會讓蜀國長治久安了40餘年?這裡我只能說就是我們常說的暴君隋煬帝楊廣也在位了14年,還是有11年在外面瀟灑。隋煬帝時期在位期間頻繁戰爭、窮奢極欲、還濫用民力修築設施。這樣的人還用了14年才將大隋折騰完。劉禪在位時諸葛亮還輔佐了多年,最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諸葛亮在時的許多政策仍在發揮作用。況且劉禪只是貪玩,只會讓國家慢慢衰退,並不會突然性的是國家崩潰。並且劉禪維持蜀國時間長和司馬昭滅蜀時間晚原因很大,司馬氏父子都能藏,司馬昭確定控制曹魏政權後才開始發動吞併戰爭。從開始司馬昭伐蜀到蜀滅亡只用了2個月,說明當時蜀自己也即將崩潰。落後不一定捱打,那是我現在不想打你,這句話就很適合劉禪,你能維持了蜀國40多年,那是我司馬昭之前不想滅蜀。綜上楊廣的案例,所以我感覺他能在位40多年是正常的,並不是他聰明才造成的。

    所以我感覺“此間樂,不思蜀”就是劉禪發自內心的話,並不是因為他聰明的保全了自己。而是他本身就是一個草包,這樣才在蜀國滅亡後不經意間保護了自己。

  • 7 # 古今中外多少事

    劉禪並不是什麼昏聵之君,亡國實在是因為國力太弱,三國鼎立中蜀漢不管是人口,國土,經濟都是最弱的。

    曹魏佔據著中國的北方,北方當時是中國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孫吳佔據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淮南地區,是魚米之鄉。

    而能夠為蜀漢提供兵源和賦稅的地區只有四川盆地,很多地方如甘南,雲貴地區只是名義上屬於蜀漢,蜀漢相當於是以一省之力抵抗曹魏,國力相差懸殊,被滅掉十分正常。

    劉禪在位四十年,蜀國都處於一種很穩定的狀態,執行諸葛亮定下的治國方略,老百姓處於安居樂業的生活狀態,史書上也沒有記載他有橫徵暴斂,迫害忠良的記錄。

    雖然蜀漢和魏國前後大小戰爭15次,也算窮兵黷武,但並沒有影響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並且工商業發達,蜀錦,製鹽,養殖全國領先。

    劉禪在位的時候,大多數時間實行的是先漢的治國方針,即政歸丞相,有點類似於早期的君主立憲制。

    政令均出自丞相府,諸葛亮死後,劉禪回收了一部分權力,把丞相府的軍事管理權弱化了,但基本還是讓丞相主政。

    劉禪生活表面聲色犬馬,但基本上是個人的生活愛好,並沒有影響國家的正常治理,反而因為用人得當,諸葛亮,蔣琬,費禕都可以稱的上是賢相,國家治理的緊緊有條。

    劉禪還善於協調內部矛盾,諸葛亮,姜維伐魏,反對者相當多,在劉禪的支援下,伐魏順利進行, 也沒有引起內部矛盾 。

    劉禪素有“扶不起的阿斗”一說,被當為敗家子,主要是作為亡國之君,樂不思蜀太過有名。

    劉禪若生於太平盛世,應該也是一個守成之君,適逢亂世,國小民弱,非其一人可扭轉乾坤,但身處險境,能壽終正寢也算是大智若愚。

    所以說,樂不思蜀表現了劉禪的智慧。

  • 8 # 北陽之春

    劉禪,劉備的兒子。繼承父位後昏庸無能,導致亡國,成為他人階下囚。權臣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然而劉禪是真的樂不思蜀了嗎?試問那一個皇帝願意江山易主,為人傀儡呢?我覺的這只是劉禪的保命之策,劉禪自己本來就不想當皇帝,只是一個貪玩的小孩,但沒有辦法,趕鴨子上架成了皇帝,後來蜀國滅亡,自己投降魏國,雖然劉禪是俘虜,但在魏國生活的還是非常快樂的,整天吃喝玩樂,而且自從他說自己樂不思蜀後,司馬昭更是放下了對劉禪的警惕。

    作為亡國之君能安享晚年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劉禪做到了,劉禪胸無大志,但熟悉保命之策。這也是無奈之下的最佳舉措吧。

  • 9 # 秀雲涵天

    劉禪樂不思蜀,實乃千古草包一帝。

    劉禪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也,千百年來,草包一個,早成公論。但現在偏偏有人喜歡標新立異腦洞大開,說成什麼明哲保身的大智慧,實在不敢苟同。

    蜀間樂 不思魏也。劉禪在沒做俘虜之前,貴為一國之君,絕對不會有什麼生命危險,也不會有人影響他的大智慧發揮吧,那就看看他都發揮了啥,《三國演義》是小說,咱不信他。《三國志》和《資治通鑑》裡也沒有褒讚之句,難不成陳壽和司馬光都和劉禪過不去吧?作為君主,只會吃喝玩樂,鬥雞走狗,內憂外患,全不入眼,這叫哪門子大智慧?

    此間樂,不思蜀也。劉禪做了俘虜後,為了保命,發揮大智慧,裝傻。你也太小看司馬懿的後人了。當年的裝逼大蝦司馬懿在耳提面命子孫時絕對不會留下絕招不傳 ,在得到真傳的司馬氏面前,矇混過關的機率是非常低的。就算司馬氏看走眼了,但保命不能僅僅為了活著,苟全受辱之命,有啥子意思?而且你一直將裝傻進行到底,咋感覺和大智慧扯不上一毛錢的關係!

    裝傻是智慧,但真傻是真沒智慧!

  • 10 # 炎世叄平值

    劉禪是大智若愚的典型代表,他能當四十多年皇帝還穩穩當當的,沒有一定的領導力是不可能的,因為那可是在亂世三國紛爭的年代,傻子白痴早就被當成菜雞墊底了。夏侯霸叛歸蜀漢時,劉禪接待應答就非常得體,有條理,還拉出自己的皇后告訴人家這是你的侄女,為的還是讓對方安心,拉進雙方的親密關係。這樣的人傻嗎?他後來對司馬昭說那樣的話就是因為大智若愚,明哲保身。所以此人也最高壽,得善終,也許顯得沒那麼有骨氣罷了。

  • 11 # 歷史遨遊

    導語:先看幾個熟悉的歇後語: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阿斗的江山——白送,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司馬昭試探劉禪——樂不思蜀

    東晉的史學家孫盛,這樣評價過劉禪:【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禪雖庸主,實無桀、紂之酷,戰雖屢北,未有土崩之亂,縱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後圖。】

    對於後主劉禪,後世歷朝歷代的文學家、史學家基本達成了共識,兩個字“庸主”,這帽子沒那麼好摘吧。

    提起他的“樂不思蜀”,有些人認為劉禪是在韜光養晦。

    但根據他之前的表現,實在沒法把他和韜光養晦聯絡一起,有如此江山而降於人,豈非庸才。劉備泉下有知,真的要跳出來再狠狠地摔他一次了。

    俗話說的好,評價一個人,既要看他說了什麼,也要看他做了什麼。

    諸葛亮在的時候,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諸葛亮死了之後,政事基本上又落到蔣琬等人的手中,每任宰相都是用到死,這些說明劉禪才智一般,是一個無主之人。後期重用黃皓,遠離姜維,羅憲等人,甚至因為劉永的勸諫,連自己的弟弟都疏遠了;又因為聽信黃皓的讒言,不做準備,導致鄧艾鍾會長驅直入。

    這些都表明了,劉禪這個人不能明辨是非,容易受人蠱惑,他肯定不是那種大智若愚的君主。

    客觀地理解他的“樂不思蜀”,無外乎兩種方向,真的和假的。

    真的就是幼年承擔了太多期望和壓力,頂不住了,然後自暴自棄,完全不放在心上。假的就是想活下去,畢竟四十多年皇帝當下來,該懂得不該懂的都能明白一些了。真要說帝王權術一點不懂那就太假了。

    其實他的真也好,假也罷;決定權是在司馬昭手裡,司馬昭覺得是假,那就是在韜光養晦;他覺的是真,那就是沒心沒肺。

    然而這都沒什麼意義,因為司馬昭不在乎。

    此時蜀地已安,姜維反叛失敗被殺,沒有必要趕盡殺絕,留下他還能做個吉祥物,用來誘降孫吳,做個表率。

    如果蜀漢局勢未定,姜維打著劉禪的名號,高舉反抗大旗,那麼即使劉禪是痴呆症患者,司馬昭也必欲先殺之而後快,避免被敵對勢力利用。

    所以,是真是假,並不重要,他的生死,完全取決於別人的心情。

    而且漢獻帝的壽終正寢,必然也給劉禪一個例子;況且司馬氏作為高門氏族,不會輕易對統治階層內部人士開刀。

    如果讓劉禪碰到劉裕,那麼無論他的演技多麼出神,多麼沒心沒肺,也是難逃一死。

  • 12 # 星辰百事通

    劉禪在投降魏國後曾經說過一句話“此間樂,不思蜀”,就因為這句話,劉禪被後世嘲笑了幾千年,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還成了昏庸之主的代表。但也有人認為“樂不思蜀”是一種高超的政治智慧,是劉禪的自保之道。

    劉禪是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長在溫室裡的花朵。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劉禪登基,直到公元263年投降魏國,劉禪統治了蜀國長達40年之久。能在亂世之中維持統治40年,而且期間政治清明,百官團結,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證明劉禪不是昏聵之君,起碼比吳、魏兩國的皇帝強。魏國自曹丕之後,繼位的皇帝就一個比一個弱,還讓司馬家奪了權。吳國的皇帝自孫權之後,更是直接被自己的臣子換了兩輪,最後一個孫皓則是有名的暴君,荒唐無比。

    我們先看看別人是怎麼評價阿斗的。劉備曾對劉禪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這裡的丞相指的就是諸葛亮,這段話其實是諸葛亮對射君說的,射君轉告劉備,劉備再告訴劉禪。轉了那麼多次才到劉禪耳朵,諸葛亮應該沒有拍馬屁的嫌疑。諸葛亮還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個評價也很中肯。諸葛亮的這兩句話都表達了一個意思,就是劉禪有智慧,天性仁德,有容人之量。那劉禪是不是真的是諸葛亮評價的那樣呢,我們可以拿劉禪登基後的事情驗證一下。

    劉禪登基時十七歲,劉備臨死前特意叮囑他“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一點被劉禪完美的執行了,直到諸葛亮死前,劉禪都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是因為劉禪昏庸懦弱,才把所有事情都交給諸葛亮的嗎,從劉禪後面的舉動來看,顯然不是。諸葛亮死後,劉禪就撤銷了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丞相這個職位,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分管軍務和政務,費禕和蔣琬死後,劉禪更是直接軍政一把抓。劉禪在自己有能力直接管理軍政的情況下,依然能將大權交給諸葛亮而且完全配合,只能說劉禪是有容人之量,能為了蜀國大局,容忍諸葛亮這個權臣。

    劉禪的仁德寬容也是有事實依據的,劉禪再位長達40年,但沒有賜死過一個臣子,這應該是歷史上獨一份。李嚴犯了軍法,導致北伐失敗,還把罪名推在諸葛亮身上,劉禪只是讓他罷官回家。魏延不顧軍令,和楊儀刀兵相向,罪同叛逆,劉禪也因為他沒有投降魏國而下令厚葬。黃皓擅權,姜維請求殺了黃皓,劉禪說黃皓只是個小人,沒必要為難他,還讓黃皓去向姜維賠罪。

    諸葛亮說劉禪有大智,這一點雖然沒有特別突出的事件來證明,但劉禪是政治手腕一點也不差,就算不是大智,也絕對算不上昏庸。劉禪登基後,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卻沒有放任諸葛亮打壓益州系官員,很好的維持了益州系和荊州系的勢力均衡。同時期的吳國和魏國內部互相傾軋的問題都很嚴重,只有蜀國維持了既有爭鬥又有合作的良性競爭關係,這和劉禪的居中調停是分不開的。而且,諸葛亮死後,劉禪從分權到抓權穩步推進,平穩的將權利從權臣手中慢慢集中到自己手上,過程也很和平,這就需要很高明的政治手腕。縱觀歷史,哪一次君主收權不是腥風血雨,人頭滿地。

    客觀的說,蜀國的滅亡和劉禪的關係不是很大,實在是綜合國力上耗不過魏國。

    劉禪投降司馬昭問他想不想回到蜀國,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這何嘗不是一種裝傻的政治智慧。司馬昭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是暗藏殺機,劉禪如果流露出一絲思念故國的心思,司馬昭就不會放心他,不但會殺他,還有可能把西蜀降臣都清洗一遍。郤正以為劉禪向司馬昭說思念故土就有機會回到蜀國,未免太天真了。

    所以劉禪要以樂不思蜀來麻痺司馬昭,讓司馬昭放心,後人單憑這一句話就徹底否定劉禪,只能說是庸人之見了。

  • 13 # 歷史課代表張大同

    劉禪說破天也就算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所謂的成功還得看在魏晉時期的奪權者多喜歡裝大尾巴狼的份上!

    能不能打得過和打不打不是一回事兒!投不投降和跪不跪舔強權者不是一回事兒!

    從個人發現角度看,劉禪還算是混了個安身立命。

    從亡國之君的角度看,他的“此間樂不思蜀”之類的言論既不悲壯,更不值得同情!

    難道我們要為選擇主動放棄的人熱烈鼓掌嗎?難道我們要為做強權爪牙的人歌功頌德嗎?難道……劉備兄的棺材板已經蓋不住了……

    歷史總是這麼讓人頭大……

  • 14 # 莫言19750715

    劉禪說這句話的本意可能有兩種

    一是的確覺得住在洛陽,做個閒散的王公,不問世事,安於享樂非常愜意,是其心裡話。

    二是故意說給司馬昭聽的,表示自己已心悅誠服,要知道思念故國很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司馬昭再問其是否很思念蜀地時,劉禪又說想,並且把這是誰告訴他這樣說的也和盤托出,司馬昭大笑。司馬昭認為劉禪沒心沒肺,胸無異志,笑他老實巴交,這一笑,保住了劉禪的命和繼續享受榮華富貴。從這件事上看,劉禪其實是個典型的大智若愚之人,而絕非歷史上說的一無是處,昏庸無能。他穩坐幾十年江山,亡國後又能自保,不簡單啊!

  • 15 # 山人聊歷史

    劉禪,小名阿斗,三國時期蜀漢末代皇帝漢昭烈帝劉備之子。劉備攻取益州,建立蜀漢後,冊立為太子,後繼承父位為帝,年號建興,史稱蜀後主。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派鍾會和鄧艾分兵攻打蜀國,劉禪避免百姓受難,投降鄧艾,蜀漢滅亡。劉禪帶著蜀漢大臣被移送洛陽,受封“安樂公”。

    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囑咐演奏蜀中樂曲,並以歌舞助興時,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獨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他的舊臣郤正聞此言,趁上廁所時對他說:“陛下,下次司馬昭如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後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麼知道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從此再也不懷疑他。

    因為這件事,史上稱劉禪為“扶不起的阿斗”,從而成為庸碌無能的代名詞。

    表面上看劉禪前後答話無異三歲孩童,不知變通,讓人感覺傻到極點。但如果從客觀上設身處地想想,不說他大智若愚,起碼也是裝傻賣乖。

    首先,劉禪自知以亡國之君身份被軟禁,所處的環境險惡,一語不慎,不僅招來殺身之禍,而且還會累及家人和跟隨他的一班手下人。因為他清楚地知道,當初是因為避免百姓受難,主動投降才保留的身家性命,司馬昭不殺他並不是出於什麼仁義之心,而是做樣子給天下人看,藉以表明其如何地守信用,如何地善待歸降之人。只要自己一方對另一方不構成威脅,才是最安全的。那麼,應如何表現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自己憨厚實在的性格特點,裝傻矇混。

    其次,劉禪更清楚地知道,司馬昭時時刻刻都在密切關注他,平常派人監視他的一舉一動那是肯定的了,但司馬昭還是不放心,還要當面再一次地考察。這次表面是設宴款待,其實也是另一場不帶硝煙的“鴻門宴”,劉禪是“啞巴吃黃連——心中有數”的。因此,當“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時,獨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這明明是藉機裝傻。但這小把戲哪能騙的過精明的司馬昭,既要裝傻,那就要裝的像,因而當司馬昭問“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自然就回答:“此間樂,不思蜀也。”如果劉禪回答懷念蜀國,那結果肯定不會像郤正所想的那樣,司馬昭輕易地“讓陛下回蜀了。”。當司馬昭又一次問同樣的問題時,這“司馬昭之心”已昭然若揭,劉禪知道這次僅僅裝傻是不行了,得進一步賣乖了。因而不僅如實把郤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還大感驚奇道:“你怎麼知道呀!”引得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裝傻賣乖到如此極致,也只有劉禪了。當然,劉禪的目的也達到了:“昭因此深喜後主誠實,並無疑慮。”

    第三,據文獻記載,劉禪從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後登基,到公元263年率領大臣投降曹魏,在位長達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要知道,三國時期群雄割據,蜀漢又是實力最弱一方,劉禪能執政如此之久,沒有一定的才智是不行的。可能有人說,劉禪之所以能安穩做皇帝都是諸葛亮輔佐,其實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劉禪還做了近20年皇帝。從這一點看,劉禪並不是真正的“扶不起的阿斗”。只是他繼承父業,不知創業之艱辛,一味地貪圖享受,聽信宦官黃皓讒言,使國勢日衰直至王國。既然為免遭生靈塗炭,選擇主動投降,沒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回到蜀地搞什麼復興蜀國之類事情,那就乾脆好事做到底,恰好利用司馬昭及其左右大臣在場的機會,再一次表現自己是真正不堪一扶的“阿斗”了。

    事實上,劉禪這次天才的表演,完全打消了司馬昭對他的顧慮,從而得到善終。

  • 16 # 略董

    蜀國投降以後,司馬昭宴請群臣,席間奏起蜀地樂曲,隨劉禪來的臣子聽了無不觸景生情,痛哭流涕,唯有劉禪談笑自若。司馬昭問劉禪:想不想蜀國呀?劉禪答:“此間樂,不思蜀!”樂不思蜀由此而來。

    表面上看,劉禪忘本,沒有心肝,符合坊間對他“扶不起的阿斗”的評價。另外一個聲音提出劉禪為求自保,大智若愚。我傾向於後者。

    劉禪那天的表現確實不好看,但司馬昭對劉禪的殺心也就隨風消散了,劉禪得以善終。對比一下另一個亡國之君孫皓的表現:當時已是晉國,國君司馬炎見孫皓來了,指了指讓他坐,說我早就準備好這個位子等你來了,孫皓回敬道:“我在吳國也準備了這樣一個座位等陛下!”誠然孫皓的表現十分有骨氣,但孫皓是個暴君,投降後沒多久就病死了。

    劉禪並不傻

    劉備託孤時,諸葛亮對劉禪評價:“智量甚大”,意思是非常聰明,智商高。有人說這是安慰將死之備,但劉禪若真是弱智諸葛亮完全可以換別的方面安慰劉備,沒必要哪壺不開提哪壺。更沒必要用“甚”來形容。這是第一點。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做了一些人事任命:

    蔣琬為大司馬,主行政,兼軍事。費禕為大將軍,主軍事,兼行政。

    劉禪把原來諸葛亮的權利一分為二,讓蔣琬和費禕相互協助,相互制衡。相信這不是一個弱智慧做出來的。

    延熙元年,北方曹魏發生了一些事情,劉禪認為這是北伐的好時機,但命蔣琬“須吳舉動”,不要輕舉妄動,看看東邊吳國舉動,吳國要有行動,我們就來個聯合行動,吳國不動,我們也不動。

    劉禪投降後受封為安樂公,搬到洛陽居住。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又頂著他國皇帝的身份,低調,裝傻也是不得已為之的自保方式。271年劉禪壽終正寢,享年64歲。相比很多亡國之君來說,這個結局算是不錯的了。

  • 17 # Movie喵星人

    歷史大家們也都有研究。《三國演義》這本書.....嗯...就是演義。但《三國志》是可以的。

    那我就拋磚引玉,簡單聊一聊。

    劉禪(207-271) 蜀漢懷帝 又稱後主 小名阿斗

    正如題主所說“ 樂不思蜀” 這四個字大家都知道,當然也是由他所出,讓他成為歷史名人,扶不起系列的典型。聽信讒言,任由宦官黃皓操縱朝野,與弟弟劉永都十餘年之久不見,最後把老爹打下的江山弄沒了。當然有些做法是洗不掉的,做了就是做了,不用洗。

    問題來了:既然他這樣扶不起來,如何當了40年的皇帝,他真的就是個小阿斗嗎?

    其實劉禪的才幹是突出的,並不像之前想象的那樣無能。

    劉禪接盤以後,這個爛攤子已經很難處理了,三足鼎立局面形成以後,蜀就開始呈現出乏力的現象。魏國逐漸強大,和吳國的友好關係破裂,內部任人方面等因素。一個小孩子能把這些處理協調的很好,以至於出現百廢俱興的局面。“南平四郡,四郡皆平”,與吳關係重修,讓蜀走出一節低谷。阿斗又將張飛的女兒立為皇后,讓自己的女兒嫁給關於的孫子,這樣做是為何?當然匯聚人心是肯定的,加強對權力的集中和把控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另外想想這豈不是活脫脫的一種“桃園結義”嗎?把老爹的核心老幹部們變成自己的可靠團隊是很聰明瞭。還有魏延造反這件事,做的可以說也是情理之中吧。

    再來說說大家關心的樂不思蜀,這裡就百家爭鳴了。他不戰而降:扶不起。也有一種說法,說這是一種通明的做法。那個時候姜維著急忙慌趕不回去,鄧艾又衝在徵蜀的第一線。另外說句難聽話,蜀地本來就有因政績、生活安樂而去附和阿斗的,現在弄成這樣的局面,人家憑什麼給你拼命?誰都知道蜀國滅亡是必然的了。他為了不讓蜀國人飽受戰爭的創傷,不去傷民,甘願淪為階下囚,降魏後,阿斗獲得稱謂(安樂公)。司馬昭給他安排蜀國宴會表演,問阿斗感覺怎麼樣,阿斗說“此間樂,不思蜀”。身邊的人說阿斗你怎麼能這樣呢?你應該感覺悲傷啊。阿斗想了想對啊,我都亡國了我應該悲傷。司馬昭又問了,阿斗感覺怎麼樣,阿斗努力想哭,裝作悲傷的樣子。司馬昭說,你這樣明顯是裝的,是不是有人教你啊?阿斗傻乎乎的說dei dei dei 有人教我這樣做。司馬昭疑心很重,看到這樣也不在乎什麼了,後來沒有殺阿斗。試問一個君主真的就不知道亡國之痛嗎?這種做法難道不夠明智嗎?目的是啥保民保己。就這樣裝瘋賣傻在大洛陽待著。和孫皓比比,孫皓這孩子真是把吳國弄的很垮。孫皓的結果結局可想而知,這樣想想其實阿斗的做法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啊。自己的做法。直接影響晉對蜀地的政策。

    成王敗寇嘛。傳統觀念就是這樣。阿斗要真扶不起來,那40年來穩固發展,使百姓免受戰爭摧殘,輕面子,重現實,怎麼會做到這一點呢。

  • 18 # 使用者5115583166905ab

    我認為劉禪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要不他怎麼這麼輕易地向鄧艾投降呢,沒有上進心,沒有鬥志,胸無大志,政治和軍事都不行。這種人為了苟活,說此樂間,不思蜀也很正常,真真實實一個窩囊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周杰倫的歌來說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