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滴答275130676
-
2 # 大神官工作室
我們先說個笑話,關於孔子的學校如何收費,有人是這樣解釋的:“三十而立”,只交三十兩銀子的人只能站著聽課。“四十不惑”,交了四十兩銀子的人可以發問,直到你沒有疑問為止。
“五十知天命”,交了五十兩銀子,那你就可以知道明天考試的命題了。“六十耳順”,能出得起六十兩的人,老師可以講些你喜歡的話給你聽,讓你耳順。“七十從心所欲”,只要你交了七十兩銀子,你上課想躺著坐著或來與不來,都隨你高興。
孔子對時間有著一種異乎尋常的敏感,他曾經感嘆說,逝者如斯夫,感慨時光如流水,一去不復返,這也可能是中國文化中對時間的最早的哲學感悟。
孔子是個很有規劃性的人,他很早就規劃好了自己的人生歷程,而所謂的規劃人生歷程,就是在各個人生不同的階段,做什麼樣的事情。他說,“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而欲不逾矩” 。
他的本意是說,從十五歲開始立志於學習大道,到了三十歲,就已經打下立足社會的堅實基礎。四十歲對自己的理想和原則不再疑惑。五十歲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使命。到了六十歲變得耳順,不是指自己變成了順風耳,什麼都聽得見,而是指自己已經能明白是非,好的壞的自己都能辨別。到了七十歲,在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基本不會犯錯,而不是說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現在,我們重點來解釋一下什麼是三十而立的意思。孔子認為,人到樂三十歲,你就應該有安身立命的本領了,否則你憑什麼立在這個世界上,是渾渾噩噩地啃老嗎?肯定不是,孔子是主張人要奮鬥的。所以,三十歲,你應該有養活自己的本領了。關鍵是我們要從更高的層面去理解這個立字。立首先是自立,然後是立人。這也就是孔子的儒家學說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思想。三十歲,你首先要自立,還應該學會去幫助別人,因為,你幫助別人在這個社會上站穩腳跟,事實上,就是幫助你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站穩腳跟,因為,助人則人助之!
今日不同往日,現在的男人,有多少能夠30而立的?或許多數還在奔波吧。總之努力就行了。。。
-
3 # 軫念信箱
《論語·為政篇》第四: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講“三十而立”,這裡的“立”指什麼?立的是什麼?為什麼是三十而立呢?
朱熹(南宋理學家)
有以自立,
則守之固而無所事志矣。
【朱熹認為,“立”指的是可以將自己的志守住,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志於學”的那個階段。】
皇侃(南朝經學家)
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古人三年明一經,從十五至三十,是又十五年,故通五經之業,所以成立也。
【皇侃認為,“立”指的是已經將五經學完了。古代的人三年學一經。十五到三十剛好十五年,可以學完五經。皇侃認為貫通五經就是孔子認為的“立”。】
劉寶楠(清代經學家)
其謂“三年通一經”,亦是大略言之,不得過拘年數也。諸解“立”為立於道,立於禮,皆統於學,學不外道與禮也。至三十後,則學立而德成之事。
【劉寶楠不同意皇侃的看法。他認為“三年通一經”的說法只是一個大概的說法,不能僅僅因為年數剛好相同就這樣解釋。他認為“立於道”、“立於禮”之類的說法,其實都可以用“立於學”來包含。學本身並不在道和禮之外。所以孔子十五歲志於學,至三十歲則學有所成。】
我們今天提到“三十而立”,更多的還是指到了中年,應該要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了。事業和生活都要進入一個穩定的狀態。清朝的宋翔鳳就認為選擇三十歲是因為“壯而有室”,就是說有了妻子兒女,要肩負起社會責任。但是這一點顯然有問題。孔子講的“立”如果是成家立業的意思的話,那他自己是在19歲結婚,20歲有孩子的。那豈不是應該說“二十而立”?
在《論語》中孔子曾說過:“不知禮,無以立也。”也正因這句話,很多人認為立就是“立於禮”。觀察孔子的一生,也是在三十歲以知禮聞名。如果孔子想要說知禮,為何不明言“三十而知禮”?
孔子談到“禮”與“立”的關係有兩處:一處是在《論語·季氏篇》中,另一處在《論語·堯曰篇》。
《論語·季氏篇》第十三: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論語·堯曰篇》第三: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概括言之,這裡講了君子之道的幾個方面:不知道《詩》,就沒什麼可說的(或指不懂說話的藝術);不知道禮,就不能立身處世;不懂得分辨言語,就沒辦法知人。可見,在孔子那裡,“禮”與“立”本身確實存在某種關係。孔子一生有一個願望就是恢復周禮。孔子本身關於“禮”的思想並不是簡簡單單的禮儀規範。但我們也可以簡單地將之理解為社會規範。一個人要是不懂得社會規範,當然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立足。“禮”是孔子思想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歷來學者也是意見不一。在這裡為了方便,我覺得我們可以參考劉寶楠的說法,也就是認為三十而立指的是“立於學”。因為這樣更能夠和上下文聯絡起來,而且“禮”與“學”本身並不矛盾。對孔子而言,三十歲之前就是在學“禮”,三十歲後終於對“禮”有了一套自己堅定而成熟的思想。這也可以叫做“學有所成”了吧。
孔子十五歲志於學,這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十五年的求學,博觀眾家,廣訪名師。然後厚積薄發,融會貫通,最終創立出自己的一套學說體系。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在剛開始志於學的的時候,我們要謙虛地取法於其他人。但是如果一味地聽從和學習別人,而沒有自己的篩選、整理和思考,就會陷入迷惘(學而不思則罔)。透過長時間的學習和思考,我們要能夠形成一套自己對於世界、對於人生的看法,有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能夠獨立地做出選擇和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這種獨立做出選擇和判斷的能力,要靠從“志於學”到“而立”之間慢慢的學習和思考來培養。
三十而立,在心不在歲。
-
4 # LsheLsha
三十而立,不管男人女人首先立的是精神,最重要應立的也是精神,在這個年齡的人無論結婚與否,都已有踏入並累積一定時間的社會經驗,汲取過即使自己最信任最依賴的人也不可能時時事事在我們身邊出謀劃策的教訓,面臨著父母因思想日漸落伍而產生的無助,擔負著孩子稚氣而又朝氣的夢想翅膀,我們已沒有任何不立的精神餘地。
其次,經濟的獨立是精神獨立的有形延續。經濟的獨立可以為生活提供基礎養分,為夢想插上翅膀,飛翔的夢想又保養精神的強壯!
-
5 # 優谷先生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其意思就是說,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了。按照當下的話來說,就是說人到了三十歲就有所成就。三十而立,是對人的一種期盼,也是用此語來鼓勵和激勵年輕人要強化自身學習,早日做個有用之才。
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三十而立到了飛速發展的今天與古時又有了一些變化。眾所周知,古時,三十歲的男人基本上都完成了學業,成了家,也立了業,可以說是家庭事業都有了很大的起色,真正的立起來了。如果那時三十歲還沒有立家立業,就是“混”得很差了。
而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越發展,科技越進步,人們對學歷的追求也就越來越高,現在的學生是讀了本科、還要考研究生;有不少學生還要去讀博,這樣畢業後年齡就快三十了,有的三十還剛剛拿到文憑,有的沒有找到工作,就更別談什麼成家、立業了,正是這些,如今,對不少人來說,三十很難立了。不過,三十立不了家,立不了業,但至少這幾個方面要先立起來:
一是生活要自立起來。現在有不少大學生到學校後,生活都不能自立,自理的能力很差,有的不會洗衣服,有的不會打掃衛生,有的吃飯只能靠叫外賣。有的學生將換下來的衣服還要寄回家去洗,整理被子之類的事情更是不會幹,說白了,如今的很多年輕人生活還不會自理,自立的能力很差,做什麼事情總是要依靠自己的父母,這是自立能力差的表現。一個人要自立,首先必須學會生活自理,這是自立的基礎,也是人生必須學會的第一課,事雖小,但意義極大,不可忽視。
二是志向要自立起來。人都是有志向的,尤其是年輕人更應當有遠大的志向和抱負,如今不少年輕人受商品經濟燈紅酒綠的各種誘惑,缺乏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志向,不善於思考,總是喜歡跟著感覺走,人云亦云,幹什麼事情輕鬆就喜歡幹什麼?幹什麼事情賺錢就想幹什麼?結果這些都不是自己的長處,也不是自己真正的所愛,最終幹起來,也沒有什麼興趣,更沒有什麼激情,也更幹不出什麼成績來。一個人的志向很重要,只有志向自立了,有自己的良好志願,並用激情投入其中,發揮自身的優勢,這樣才會使青春有為。
三是經濟要獨立起來。現在有的年輕人三十歲還剛剛結束在學校學習生活,有的還沒有自己的工作,也沒有經濟收入,但這不能作為經濟不能獨立的理由,雖說沒有工作,但作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就要頂天立地,就要為父母所想,就要有自己獨立經濟思維,不能總是依靠父母,享受玩樂,用錢無度。這裡說經濟的獨立就是說,用錢都要注意節省,都要為父母著想。一個人有無作為,就看他年輕時用父母錢的態度和觀念,經濟獨立寓意的是勤奮和節儉,這是做人的素質和品質。
三十而立當要立,要立志向、要立骨氣、要立夢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理想自己去搏去,只有這樣有“立”,不管立不立得起來,都是很可貴的人了,因為,一個人有了志向和骨氣,此人就可以造化了。
-
6 # FwShare
仲由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和師傅孔子,正在去匡城的路上。
跋山涉水間,倆人途徑一個半山腰的彎道小憩,仲由望了望遠山,雲端冒出一些山尖尖,有點像雞頭。
他挨個數了遍,大概三十個,雞頭昂揚,聳出雲層,仲由湧起一股熱血,就問師傅孔子,三十而立,師傅,到底何意。
清風颳襠,仲由問出這個問題後,一枚秋葉斜斜地飄落下來,孔子的背影直了起來,他,好像有話要說。
孔子搓了搓手,用一根樹枝在一塊大石頭上,寫了一個立字。
仲由看地真切,師傅將立,寫地偏甲骨,就像一個孤單的男人,張開雙腿,他正踩著一塊衝浪板,正要駛向遠方。
孔子說,立就是「一個人」,站在「一」上,你現在就是一個人,你站在「一」上,你看看你的腳,你腳下都有何物。
仲由說,師傅,我腳下有一根枯枝。
孔子說,男人三十,安身立命,有置身之處,生活有著落,慾望別太多,此「一」是一枝之棲。
孔子又說,立就是「一個人」,站在「一」上,你記住了嗎,你看看你的腳,你腳下還有何物啊。
仲由說,師傅,我腳下有一片秋葉。
孔子說,男人三十,大小波折都見過了,該通透練達了,察微小世事,識全盤大局,看一眼便知大小波是姑娘還是波折,此「一」是一葉知秋。
孔子說,立就是「一個人」,站在「一」上,你真的記住了嗎,我不信,不然你看看你的腳,你腳下還有何物,你說的出來嗎。
仲由說,師傅,我腳下真的沒別的什麼了,師傅你年紀大了,是不是有點老花。
孔子說,男人三十,該來則來,來了不怕,不來也別傻,挫折就像懷孕,晚孕的人比比皆是,三十歲臨了,別以為成功的區隔,僅是擁有和沒有,沒有的我正視,擁有的能從頭,此「一」是一無所有。
仲由說,師傅我明白了,可是你站那麼高幹嘛,那棵大樹的枝頭,看起來很滑。
仲由說,哦你的腳下有一個鳥巢,巢裡有倆只幼鳥,樹下有石,師傅,你是在用生命告訴我,你的三十而立,和我的三十而立,用一石二鳥的方法嗎?
孔子沒有作答,他看到那些高聳的三十多個雞頭,依舊直挺昂揚。
這一刻很美,此前說的那些帶有禪意的話,正在飄散,清風徐來,枝頭樹葉簇簇地抖。
孔子知道仲由此時正仰著頭,他在等待師傅對他的觸類旁通一頓海誇。
沉默了片刻。
仲由沒有聽到想要的回答,因為孔子說。
“不,仲由,我們,好像走錯了。”
-
7 # 彩虹心理諮詢
三十而立,首先的根本的,當然是立“自己”。什麼是“立自己”?一是建立獨立生活的物質基礎。畢竟,活著是一切的基礎,如果不能養活自己,那還談什麼立不立的?二是建立獨立的人格。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穩定、積極的評價,自尊、並且有能力維護自己的自尊。三是建立獨立的價值追求。化用《銀河補習班》的一句臺詞:人生就像射箭,價值就是箭靶子,如果箭靶子都找不到、定不準,每天拉弓還有什麼意義呢?
-
8 # 林嘉的溫馨小屋
孔子就說過這樣一句話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
那麼三十而立其中的立,到底立的是什麼呢?
本人對於這觀點有三個方面的看法。
01 立志從小我們就被灌輸了這樣的想法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立志成為一個科學家。”
30歲剛剛是一個檢測人生成果的階段,能夠體現一個人完成了當初立下的志向。
30歲還能夠檢測你當初立下的志向是否符合你現在階段的需求。
“無以志,不以立。”
30歲基本上人生都已經走過了1/3,
這不就是檢測人生成果的時候嗎?
判斷一個人立志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就是看你平時的作風,能力,人際關係等等。
02 立業通常都說“成家立業”,正是事業的高峰期,上升期。
人生正在不斷的向前努力,所以更需要一個事業替自己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自己的下半生做好準備。
一個能力再行的人沒有事業,最終也會被社會拋棄,被他人嫌棄。
一個有實力的人就可以拿出他的資本來說話。
事實就是如此。
03 立家對於一個男人來說,30歲立家是最好的年齡。
不會像那些太年輕的人一樣,當初稀裡糊塗的就進入了婚姻的殿堂,到最後也落得個情人散場的結局。
也不會像那些晚來想要找一個將就將就過日子的人,最後也只會是除了生活的瑣碎再無其他。
30歲不就正好嗎?你還有餘力去選擇你該選擇的。你還有擔當和能力,還有判斷和抉擇。
而對於一個女人來說,30歲還未過黃金年齡。
也正處於女人事業的上升期,可以找到許多符合自身條件的。正是這樣大好的年華,所以值得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
9 # 醬油剪輯O
三十而立。
一立德。讀書二十載,職場十載。唸書的時候學知識學道理,工作的時候運用知識運用道理。三十年的時間,我覺得二十年的奠基,十年的昇華,三十而立,立德是必須的。
二立事業。按照正常的受教育讀書,二十年在知識的海洋裡不斷遨遊,不斷探索,不斷汲取,形成自己在某一個專業領域的獨到見解,深刻領會到這一領域這一行業的門門道道。工作十年,不斷的把所學所思體現在工作中,再次實現知識的變現,不管是技術還是知識的理解都更進一層。三十而立,立事業。
三立家庭。就我個人而言,我對人是群居類動物這一觀點深信不疑,所以我覺得父母兄弟姐妹,親人朋友以及愛人孩子,和他們之間產生的緊密聯絡,深切情感,是最為寶貴的財富,他們才是自身不斷成長,不斷進步,不斷走向成功之路的核心動力。所以三十而立,家庭必須要立。
綜上所述,三十而立,立德,立事業,立家庭,三者不可或缺,齊頭並進,緊密相關!
-
10 # 戴鶴營
三十而立,我認為是一個人從自身人格的獨立,到思想獨立,對人事有獨到的見解,不再人云亦云;工作事業獨立,就是找到自己樂於從事的方向,人生不再迷茫;技術知識獨立,能獨立的完成一向工作,再就是家庭婚姻的獨立,離開原生家庭,組建新家庭
-
11 # 齊天小聖撬地球
我們終於活到了能和父親碰杯的年紀,卻沒有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我們不敢談及未來,眼睛裡只有賺錢.........
-
12 # 曾經的老牛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百歲期頤之年。
三十而立,立什麼
三十歲的人, 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業立家三個方面概括。
立身,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我認為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託在父母的資助上,寄託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立業,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從事每項事業都要有本領,按現代話講就是有一技之長。這是為生的必備,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對每個人的各方面要求都會越來越高,中國勞動力過剩更加劇了這種過高的要求,這只是這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現象。立業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盡到社會責任所必備的。
立家,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我還認為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至於是先立業後立家,還是先立家後立業,每個人情況不同,也不必要分哪個為先哪個在後。年輕人必須負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還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華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是中國特色吧!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人到了四十歲,咀嚼了事態的冷暖,感懷了歲月的無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在經歷了許多疑惑、彷徨、振奮、欣喜之後,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穩;少了衝動,多了冷靜;少了煩惱,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責任;少了盲從,多了自我……四十歲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對外,他明白了社會;對內,他明白了自己;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
對外,他明白了社會。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離不開社會,社會越進步,人們對社會的依賴度就會越高。四十歲的人,不再年輕,缺少了對社會那種幻想和迫切投身於社會中的激情,生活的經歷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穩,挫折讓他明白了,人和社會的關係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係,個體是群體中的一分子,個體左右不了群體,那就必須正視它,個人的理想和願望必須建立在現實社會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是空想。他內心會有一種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
對內,他明白了自己。所以,所謂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願望,而不奢望;有作為,而不妄為。有理想,想是應該,但關鍵在打理,去實踐;有願望也可以,關鍵在於切合實際;有作為,關鍵在適度。四十歲的人,是最講實際的年齡段的人,人生走過一半,機會和機遇少了,不應該再犯過錯而走迂迴的路了。
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四十歲的人最大特點是明白了自己的責任。他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撫養子女責任。首先,他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不單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為社會所做的貢獻,是必須盡到的社會責任,只有每個社會成員的辛勤工作,才換來整個社會的進步;其次,四十歲的人,其父母年齡都大了,作為四十歲的人,必須承擔起贍養老人的家庭責任,盡心盡力儘早去盡孝;還有,四十歲的人,子女都處在學習階段,培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為社會延續和發展所應盡的社會責任。
四十歲的人,是人生輝煌時期,也是為社會和家庭貢獻最大的時期。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
“五十而知天命”。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決定人類命運。在孔子的學說中,還儲存有“天命”的觀點。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因果報應,他知道了,命裡有的一定有,命裡沒有的彆強求,樂天知命,絲毫強求都沒有,到五十歲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切通達了。不管這個說法對否,也不管還有多少說法,我認為,“天命”很簡單,就是你該怎麼做,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說白了就是人生觀而已。“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開來,指必然性或命運。人生已經過去一大半了,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到了五十歲,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
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三十歲時,大多數人的人生軌跡是曲折的,是跳躍式地上升,四十歲的人生軌跡到了高峰,五十歲的人生軌跡就相對平穩了。如無特殊情況,很難再出現大的波動了。五十歲的人,走過人生的大半,他們正處於人生最清醒的階段,他決不會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現實。而且還十分清醒地預測到自己的未來,會十分平靜地工作和生活。
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經過二十多年的打拼,有了事業,無論他從事的職業是什麼,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專業水平、技術水平、還是經驗、決策能力以及個人修養等諸方面都達到自己人生中的相當高的水準,可以說具有了一定的實力;在經濟上,經過二十幾年的積累,也具有一定的財力;再者,經過二十幾年的磨練、有了豐富的閱歷,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儘管每個人的實力、財力、能力有差異,對社會的影響力不盡相同,但就每個人自己和自己縱向比較,五十歲時,這幾方面應當說是處於高水平狀態了。五十歲的人,決不會再埋怨別人,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習慣了自己應扮的角色。
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五十歲的人,還沒到退休年齡,但也不是遙不可及,這時,都會想到要繼續工作十年,還要盡到社會責任;五十歲的人,其父母都年邁了,時常為老人繁雜、瑣碎的生活雜事去奔波,因為他們還要盡到家庭責任;五十歲的人,孩子正處於讀書和就業的關鍵時候,孩子的前途,往往是他們最關心和事情,他們必須盡到當好父母的責任。五十歲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責任,都油然產生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不敢有任何懈怠,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完成自己應盡的責任。
五十歲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階段,成功和輝煌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時常伴有一些壓力,但他們都能很坦然地面對,因為他們瞭解了社會,可他們更知道自己!
六十耳順,看透了什麼
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生氣,心裡依然平靜。胡適說:耳順是能容忍“逆耳”之言,聽“逆言”不覺得“逆耳”。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這個歲數,不管聽到什麼言論,遇到什麼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動,而冷靜地進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緒順應客觀環境,順應事物規律,學會不暴躁,不氣餒,不悲傷,不退縮,達到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境地。我認為,人修養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六十歲,可以說,就到了或者說是接近了這種境界。六十歲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歲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歲的人看透了名利。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人生。人生就是三個時期:從出生到走向社會之前,是學習各種知識,學習本領,學會做人,這大約到二十歲左右為一個階段,我稱之為生長期;二十歲左右工作到退休,這四十年左右是工作階段,為社會做貢獻,為家庭做貢獻,贍養老人,撫養子女,我稱之為貢獻期;從退休起,從以社會角色為主轉到以家庭角色為主,享受養老金,享受子女的撫養,我稱之為收穫期。六十歲的人,明白了這些,就樂於接受這個現實,他們清楚知道,每個年齡段的人就應該有那個年齡段的人應有的生活。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生命。生命,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決定和影響著生命,所以六十歲的人,好好生活是最重要的,健康快樂地生活,不但可以減輕子女的負擔,也是對社會一種貢獻,起碼可以減少醫藥資源的消耗。生命的意義就在於自己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大於向社會和他人的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名利。在工作時,所從事事業中的角色,決定了自己的社會地位;退休了,相應的角色也變化了,從以社會角色為主,轉變成以家庭角色為主了,相應地把原有的角色還給了社會,例如,你工作時是什麼處長、科長、主任、工程師、教師、醫生……退休了,就一個稱呼:退休人員。至於利,你退休後的養老金必然少於在崗位時的薪酬,根據自己的收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再多的財產,當你離開人世時,也都留給子女了。唯有身體是自己的,你生病了,別人替不了,你健康快樂,別人也左右不了。
六十歲的人,經歷了歲月的打磨,經歷了曲折和挫折,留下的只是人生足跡,成就的卻是自己豐富的閱歷、涵養、修養。六十歲的人,是人生中的晚秋,他的生活腳步慢了,卻可以細細品味人生,欣賞人生旅途中各種景色,享受於向社會提供自己辛勤勞動後的成就感中,享受於無憂無慮的輕鬆生活中,享受於品味酸甜苦辣的回憶所帶來一番別緻感覺中,六十歲的人,是人生的晚秋,但只有晚秋才有它與眾不同的風采!
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
七十從心所欲,很簡單,就是順從自己的想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很重要的是後面的三個字:不逾矩,得不違反規矩,那麼,應該怎樣去做,我認為應該是:從心所欲要順其自然;從心所欲要隨遇而安;從心所欲要不逾矩。
從心所欲要順其自然,對外界,沒什麼抱怨了,養老金多少不計較,孩子是否常來不在乎,對物質生活沒過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夠住就可以,對自己,有興趣的事,就去做,對別人的看法不顧忌,對身體的衰老不驚慌,對死亡不恐懼,一切順其自然。
從心所欲要隨遇而安,面對生活各種遭遇都坦然面對,遇到高興的事,不過度興奮,遇到悲傷的事,要儘快擺脫傷感,遇到失意的事,不計較,甚至對疾病的傷痛也能坦然面對,默默承受,總之,不管是遇見什麼事,都是保持從容安定的心理狀態。
從心所欲要不逾矩。從心所欲並不是什麼也不管,要不逾矩,要合乎規矩,對哪些事要合乎規矩呢?我認為就是三個字:情理法。一般來說,違法的事,誰也不會去做,如何講情講理,倒是應該注意的,和老同志、老同學、老朋友之間,在家庭內部之間,要多講情少講理,甚至在家庭中就只講情,別講理了,沒有什麼誰對誰非了,老兩口相伴健康地度過餘生,就是幸福了。只要合乎情理法的事,那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你感興趣,只要你高興,只要你快樂就行。
有人說:六十歲的人,當官不當官的一個樣,七十歲的人,有錢和沒錢的一個樣,這話有一定道理。七十歲以後,人人一個樣,都是追求身體健康,身體健康是保證生活質量的基本條件,別追求高壽,要追求高生命質量,高的生命質量,才是完美的人生。人在中途,七十歲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對前七十年已經度過,對七十歲以後,又是新的起點,總把自己放在人生旅途中,就會感到來日方長,就不會感嘆自己年老力衰來日苦短了,就會高興過好每一天,向前看,新的一天,總會有新的生活內容,也總會有新的快樂,你就會看到生命的一份希望和念想,記住來日生活的美好。
-
13 # 修正健康談
三十而立?是立事業嗎?是有房有車嗎?我覺得不盡然,如今社會壓力是越來越大,生活越來越難,想要事業愛情雙豐收 越來越是電視劇裡的劇情 三十而立我覺得是能夠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併為之奮鬥!儘管日子很苦 但是這一切都值得 能夠對得起自己就夠了 迷茫的人也不要怕 現在就動起來 從零開始 只有你試過才知道 是不是你想要的東西!所以加油吧 朋友們!別害怕
-
14 # 北情音樂
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在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一種自覺的或者是有相對覺解的意識,一種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人的"立"意識是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具有自覺性、獨立性、階段性、過程性、內在和外在統一性等特徵。
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立意"才能真正安身,承擔崇高的人生使命、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於國家和社會的建設中,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
15 # 6先生的CD
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比如有房;
有一份堅持的事業,平穩發展;
有一個知心的紅顏,相守照顧;
有一顆圓潤寬厚的心,仁愛堅韌。
-
16 # 聽月草堂主人老零
三十而立,是人格獨立之立,三十年,經歷了咿呀學語、蹣跚學步、經歷了天真童年,無邪少年,血氣方剛,一言不合就上頭的青年。性子會逐步穩定,隨著社會閱歷的豐富,所謂立,就是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處世風格和為人原則。
-
17 # 尼古拉斯滅霸
立的是思想,一般古代來講到了這個歲數已經褪去了年輕人那種青澀,經歷了一番事情之後要開始變得穩重慎重對待以後的生活,只有對生活和工作有一個好的認知才能慢慢立足這個社會
-
18 # 廿柒生活
中國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說:「三十而立」,意味到了三十歲時, 對任何事情要有自己的立意和見解,不能人云亦云。於現代人大部分人而言,承擔著上有老下有小,兼具成熟、責任、擔當等標籤,說白就是頂樑柱。
-
19 # 加菲貓1608388
思想成熟,可以自己判斷並且做出選擇。
做事張弛有度,有條不紊,善始善終。
說話有分有寸,語氣漸漸平和。
寵辱不驚,不卑不亢,能屈能伸,敢作敢當。
-
20 # 南得糊塗
你覺得三十而立到底是立什麼?我來回答一下?我覺得三十歲之前,因該學習,學技術,參加鍛鍊啊,三十歲之後,就因該自己做主了,在事業上就該穩定了,因該成家了,各方面都因該穩定下來了,所以稱三十二立。
回覆列表
這裡的“而立”不僅僅是指有自己的事業,而是一個更加寬泛的概念。它是指確立了自己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做事有分寸,言行舉止很得當。對於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做得對,什麼事不對,這些都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不是見風就是雨,左右搖擺。
如果是一個人確定了自己的做事標準和原則,拿他也就“立”下來了,做什麼事,都會變得更加從容,那還何愁事業不成呢。那個時候,你還會去問什麼事業,才是“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