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層林盡染幽山
-
2 # 瓜瓜的老謝
明亡於萬曆,萬曆皇帝是大明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也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既有張居正改革創造的萬曆中興大好局面,也有和朝臣對抗連續三十年不上朝驚人記錄,明王朝在萬曆皇帝的手中即實現了再次騰飛,也埋下了滅亡了種子,《明史 神宗本紀》中對萬曆的有這樣一句評論“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萬曆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史書中認為明朝亡於萬曆呢?萬曆皇帝登基之時年紀尚幼,朝政最初被內閣首輔高拱把持,高拱這個人很有能力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首輔,因為和張居正還有太后不對付,就被排擠出了朝廷,張居正接任內閣首輔時得到了太后和大太監馮保的支援,所以他實行的一系列的變法政策都很順利,明朝經濟再度復甦,軍力再度強盛。張居正做內閣首輔的這十年是明朝中後期黃金髮展的十年,這段時間被史書稱為“萬曆中興”。
但是不幸的是張居正改革在最關鍵的時期卻戛然而止了,因為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去世了,萬曆皇帝在張居正去世以後對其進行清算,廢止了張居正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失去了約束,本性漸漸暴露行為上開始放飛自我,萬曆十四年以後開始怠政,萬曆十七年開始乾脆就不上朝了,從此開啟了長達三十年不上朝的歷程。
萬曆怠政期間發生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這場爭論最終演化為了朋黨之爭,封建王朝的黨爭問題自古就有,這個問題非常考驗為君者的智慧,掌握的好也並不是一件壞事,比如嘉靖皇帝也是幾十年不上朝,但是朝廷大權始終掌握在他的手中,因為嘉靖很會平衡和利用他們,使得他們之間相互制約不會出現一家獨大左右皇權的局面,但是萬曆期間的黨爭卻出現了失控的局面,朝廷各個部門被東林黨所掌握開始獨掌朝政,朝廷之上黨爭不休極大的消耗了明王朝的實力,這種局面甚至一直持續到崇禎亡國後的南明小朝廷。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官場的日益腐敗,這個問題是歷朝歷代的一個頑疾,想要真正的去除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歷代王朝在穩定時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手整治一下,比如萬曆的父親隆慶皇帝雖然僅僅在位六年,這六年中他透過清理貪官汙吏矯正了嘉靖後期以來官場形成的不正之風,為後來的張居正十年改革創造了良好的官場風氣,但是萬曆皇帝由於長期不上朝,對於這些問題他也懶得問,只是一味的和朝臣消極的對抗,最終朝政被利慾薰心的東林黨掌握後,官場更加的腐敗,官場風氣日下成為名利場,失去了操守計程車大夫最終埋葬了明王朝。
萬曆皇帝四十多年的皇帝生涯中能夠引以為傲的就是“萬曆三大徵”了吧,三大徵都是萬曆皇帝拍板決定的,最終的結果都取得了不小的勝利,但是勝利之下的明王朝沒有沿著正軌走向強盛,反而加速了其衰亡的程序,《明史》中記載這三次戰爭花費的餉銀應該在一千二百萬兩以上,對於當時明朝來說國力消耗非常的嚴重,萬曆三大徵可以說將張居正十年改革積累的成果毀於一旦,三大徵雖然維護明朝邊疆的穩定,但是卻也極大的削弱了明朝的實力,三大徵以後國庫虧空軍費緊張,明王朝萬不得已加重了對百姓的稅收,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的加劇。
萬曆後期坐視東北女真部落的崛起,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明朝雖然是亡在了李自成的手裡,其主要原因還是滿清在東北牽制住了明朝大量的部隊,曠日持久的戰爭嚴重消耗明朝的實力,萬曆四十六年時清太祖努爾哈赤就籌劃著要對大明用兵,萬曆皇帝雖然得到了訊息,也加強了邊疆防衛,但是由於過於輕敵不夠重視,以至於在萬曆四十七爆發的薩爾滸之戰中明軍慘敗,這場戰爭明軍損失了約五萬人,最為關鍵的是明軍喪失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由進攻轉為被動防守,此後明朝眼睜睜的看著滿清一步步壯大卻無能為力,這場戰爭為滿清入關打下了基礎。
萬曆年間發生的國本之爭,東林黨爭,萬曆三大徵和女真部落的崛起都為以後的崇禎亡國埋下了隱患,由此看來明朝滅亡的種子在萬曆時期就已經種下了,所以對於後代史學家所說明朝非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是正確的。
-
3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明朝的毀滅者並不是李成梁而是罪人李自成,李成梁的過錯在於為明朝培養了一個實力強大的敵人。
明朝覆滅的根源早在萬曆年間就已經種下,本來明朝在張居正手中已經有了迴歸正軌的跡象,但是萬曆親政後的所作所為將一切努力化為泡影。
此後的明朝漸漸陷入了黨爭的深淵,無可自拔。朝廷大臣只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並不關心百姓的生計,致使明朝每況愈下。
崇禎時期,為了節省開支,裁撤驛站,使得李自成開始造反。李自成加入了流寇,成為了流寇的首領,明朝圍剿多次都沒有剿滅,反而流寇越來越多,到最後沒有人可以制衡李自成,李自成也將明朝一步步推向了滅亡的深淵。
而李成梁是萬曆時期的遼東總兵,自從李成梁到達遼東後,遼東地區就沒有消停過,幾乎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經過幾年時間的努力,李成梁逐漸征服了遼東地區的所有部落,包括女真各部。
但是李成梁在的時候,也扶植了一個可怕的人物,這個人就是努爾哈赤。李成梁在遼東打敗了所有人,但是卻沒有動努爾哈赤,反而是將努爾哈赤的所有敵人全部非掉了。而努爾哈赤也很夠意思,李成梁死之後,他才起兵作亂,最終席捲遼東。
因此,毀滅明朝的是李自成而不是李成梁。
-
4 #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當然不是李成梁。
題主,你忽略一個問題,就是任何一個時代的開啟或者時代的終結,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原因,而是一群人的原因。
你說李成梁是留下努爾哈赤是明朝滅亡的誘因之一,我肯定不反對。但是你說李成梁是明朝的毀滅者,我肯定反對。
努爾哈赤是誰?我不需要說太多,大家都知道,他統一了各個部落,成了大汗,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李成梁是誰?我也不需要說太多,大家同樣都知道。他鎮守遼東,所謂的建州女真在他眼裡就跟土雞瓦狗一樣,他想滅誰就滅誰。
但是李成梁為什麼留下了努爾哈赤?因為他看出了建州女真的問題,所以扶植努爾哈赤,用努爾哈赤的手滅掉那些不聽話的部落。與此同時,也告訴那些不聽話的部落,你要是乖乖聽話,你就會和努爾哈赤一樣。
他看錯人了嗎?看錯了。但他的錯有多大嗎?我認為撐不起毀滅者這個稱呼,畢竟,自古以來,沒幾個人會認為最服帖、最聽話、最乖的那個會背叛自己。
更何況,李成梁也不會想到,大明王朝居然會變得這麼菜,當初自己隨手就能滅掉的傢伙居然沒人能管住。
所以,問題來了,大明王朝的毀滅者到底是誰?
是後世的無能,你甚至可以說就是那個木匠皇帝朱由校和勤奮著稱的明末代皇帝朱由檢。
為啥?
閹黨亂政、黨派林立,朝政一團糟;稅收不上來,土地兼併嚴重,百姓過得不好。
題主,你知道嗎?明朝有個起義首領叫李自成,他的軍隊是怎麼來的嗎?你可能會說,是那些過不下去的農民呀!是,的確是一部分,但李自成軍隊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明朝發不出軍餉的官軍啊!
李自成打明朝,就好像李成梁打部落一樣,簡直是所向披靡。但是遇到八旗兵,他幾乎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三個月的時間就敗局已定。
所以,兩相一對比,你可以發現明末的官軍到底有多不禁打了吧?
而我們都知道,明與清之間,還存在著一個南明。但你知道嗎?中國歷史上,最讓人咬牙的並不是什麼少數民族建立政權,不是什麼八王之亂,而是這個南明。
每一個漢民族政權大權旁落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他們的各種問題,比如政治,比如軍力,比如君主。但獨獨沒有丟了脊樑。所以你知道岳飛、辛棄疾、文天祥,甚至是史可法。可這個南明,如果你看了這段歷史,你甚至會懷疑這些人是不是沒有脊樑。因為他們為了搶功勞,可以直接對自己的軍隊下狠手(南明西路軍);為了搶功勞,可以直接在己方軍隊快要成功之際直接發兵阻攔(長沙之戰)。
實際上,所謂南明抵抗的,大多數居然是流寇土匪,真正的小朝廷官府……大多數時間在爭奪權力,鉤心鬥角。
所以,爛了幾十年的朝廷,爛了幾十年的人,你能說明朝的毀滅者,是一個鎮守疆土,見誰滅誰的大將軍嗎?他能想到後世這麼菜?
你要這麼算的話,不如把罪過直接算到朱元璋身上,因為是他殺了大量開國功臣、立皇太子朱允炆導致的朱棣登基,如果朱棣不登基,自然不會有後邊的事兒。
但這不是笑話嗎?
我們實話實說,哪怕來個稍微好一點的皇帝,哪怕是十幾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朱翊鈞或者是荒淫無度、建立豹房那位朱厚照都不會到這樣。
回覆列表
不能說李成梁是明朝的毀滅者,一個朝代的滅亡是多方面作用下才會發生的。明朝末年有一個小冰河時期,導致全國多處饑荒,朝廷存在救助不當,引發農民起義,李自成的起義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煤山自殺。所以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農民起義。
其次明朝國家機制的腐化已經不是一朝一夕了。自萬曆皇帝時,宦官專權,明熹宗時期魏忠賢更是權傾朝野,稱“九千歲”。除了宦官集團,明朝以東林黨為首文官集團也蠢蠢欲動。本來宦官集團與東林黨集團相互制衡,朝野還算穩定,但朱由檢繼位後處死魏忠賢,剷除了宦官集團,朝政被東林黨文官集團把持,崇禎皇帝太多精力花在了與文官集團的鬥爭。
另外就是東北後金的崛起,虎視眈眈意圖趁虛而入,而李成梁就主要是與後金崛起有關。先前東北女真各部各自為政,互相征伐,明朝不斷要出兵平叛女真各部,後來李成梁支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打算以此控制遼東,安定邊疆,可李成梁死後,他的策略養虎為患,隨著後金的強大,不再滿足於地方割據,於是南下與明朝爭鋒。
故明朝的滅亡是自然災害、農民起義、朝政腐化、崇禎皇帝獨斷多疑、剛愎自用、後金崛起等各方面因素導致的。即:明朝內憂外患又遇天災,農民起義軍聲勢浩大,崇禎皇帝剛愎自用,獨斷多疑,導致起義軍迅速攻陷北京,吳三桂開啟山海關,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徹底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