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慢派讀書
-
2 # 百度夢友306HWL
首先要通讀。透過通讀先理出文章中的重要觀點。然後把文章中的重要概念手抄在筆記本上。在工作與生活中,著意與概念相關聯現象。用現象解釋概念,以增強對文章觀點的理解。反覆聯絡,反覆運用。
-
3 # 濤說精彩歷史
1、文史哲著作汗牛充棟,有些“又臭又長”,您這樣邊讀邊梳理、然後畫思維導圖的方法正確。2、不過另有建議,幫您節省時間:
您若對某個領域瞭解很深,能一目十行,可以這樣學習精進;但如果是第一次接觸(知識爆炸時代很常見),建議先去精品課程網站、喜馬拉雅音等直接看影片、音訊講座建立直觀印象;如果沒有,可以去知網找論文,文庫找ppt。
這些影片、音訊、ppt、思維導圖,一定要看社科院研究員、重點高校教授的,不能隨便搜尋。
有了直觀影片印象和對學科脈絡的瞭解後,再看相關書籍,很多導圖都是現成的,您只需要在大師基礎上,畫導圖,改進即可;然後從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出發,閱讀大量相關的書籍,發散反思,效果更棒。
對了,現在影片、音訊都可以2倍速、甚至3倍速播放,更會節省您時間。
3、舉個自己例子:2018年,我想了解東晉門閥政治,北大科班史學人推薦我讀《東晉門閥政治》(田餘慶的,1996年版),推薦人說他看到這本書相見恨晚,徹夜不眠讀完。
我興致勃勃去讀,但感覺自己讀的很慢,原因是田餘慶引用的史料精深生僻,還有為嚴謹說的很繁瑣,一頁頁讀太慢了。
自己去找了北大本科生的講座《中國古代政治與文化》,由北大教授閻步克、鄧小南授課,看完後醍醐灌頂;尤其閻步克教授是田餘慶的得意弟子,學術生涯一直深鑽中國官制,介紹魏晉士族門閥政治時候多次提到了《東晉門閥政治》,我聽完閻步克講,以及他梳理書中的重要結論,再去讀原著,就會有很多共鳴,快很多了。
-
4 # 文史專家王鐸
寫讀後感是多餘的。關鍵是要對這類的學術著作進行鑑別,別盲目信以為真。叫我說,多數是無病呻吟,沒事找事。世間哪裡有那麼多的所謂哲學?
-
5 # 觀心在心
簡單來說,哲學就是一種思考。如果說科學是發現事物的本質,哲學就是解說事物的本質。哲學並不是什麼捉摸不定的東西,它就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很多時候,哲學作品對於一個非哲學家讀者來說格外難讀。我們看完一本哲學書之後會覺得作者講的似乎都很有道理,但是要問你道理在哪裡,卻又說不出來,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沒讀懂,讀者只是看懂了表面的那些文字而已。
那麼,該如何閱讀哲學書籍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哲學問題就是思考問題,所以第一個要弄清楚的就是作者提出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不管是明示的還是隱藏的,都要找出來,否則在讀完整本書後,除了幾個文字以外,你將一無所獲。
其次,順著提出的問題,釐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展開,透過什麼樣的框架來主張他的論述,並得到了什麼樣的結論。
最後,你還要知道作者最終是否解決了最初提出的問題?他的分析是否有道理?還有什麼作者沒有解決或者無法解決的問題?
閱讀歷史書籍的方法與哲學書不一樣。
如果你只是想從歷史書中增加一些以前你不知道的資訊,那麼像閱讀小說一樣去看歷史書就行了。如果你是想做進一步研究的話,那就該換一種方式來閱讀。
第一、對你感興趣的時間或事件,儘可能的閱讀兩種以上的歷史書,在獲得更豐富的歷史觀點的同時也能減少被錯誤史料誤導的機率。
第二、我們要弄清楚這本書在談什麼,沒談到的又是什麼,作者想證明什麼,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第三、很重要的一點,在閱讀歷史時,不僅要關注在過去的某個時間、地點真正發生了什麼事,還要讀懂在特定的時空下,人們做出這種行為的原因,以及這段歷史給我們帶來的指導意義。
關於閱讀哲學和歷史書籍時產生的這些問題可以在讀完之後以筆記的形式描述出來,用來檢驗自己是否真的讀懂了這本書。
-
6 # 老崧
我讀哲學、史書及相關的書籍的歷程,介紹如下:
先專攻哲學書籍,從簡介到著作,求共性存個性。
就憑數學是哲學的CROWN這句話,把所有的已知哲學的共性與個性,都用規律來表示,能數學公式化的直接公式化。
再看哲學相關的宗教、心理學、管理學等書籍,對照從哲學中的所悟,核實,補缺(所悟哲學還沒有包進去的),充實所悟哲學。
續看名家批著的歷史書籍,看一段悟一段,悟完再看。
後看廣傳的歷史書籍,方法同續看,只是速度快了許多。
上述各種學習方法的落實,基本上能夠吸取前賢的經驗與智慧。
最後看網路歷史小說以及各種歷史書評,這些文章的存在就是當代哲人的思考,就是換眼睛換角度的,用於對傳統境界的提升。
到看無所看時,自己整理。若整理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再研究周易衍生的各種預測學,尤其是預測學中的數術,借鑑之後用以構建自己的模型,再去完成自己的哲學大一統工程。
一孔之愚,供君玩笑。
-
7 # 愛閱讀的Raymond
哲學和歷史不是工具書,千萬不要用讀工具書的思路進行,否則這將是一個痛苦不堪的閱讀體驗。畫腦圖、劃重點、做讀書卡等等等等,這只不過是在這本書裡面刷下了自己勤勞的足跡,但沒有擦出讓思想閃光的火星。
畢竟啊,我們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太深,整個學生時代,我們都在這樣的操作中度過~劃重點、做背誦、刷試題……不僅僅是文化的學習,現在我經常見到很多學語言的朋友,比如英語,還在拼命地問英語母語的人,這個語法規律為什麼這樣,這個發音規律是否能那樣……彷彿找到規律、記住規律就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回到提問,哲學和歷史不是工具書,是啟發思想的鑰匙,也許某個哲學觀點,會突然間替你的心靈開啟一扇門;也許某個歷史事件,會剛好能為你的人生里程中,找到似曾相識的借鑑。
因此建議大家,讀哲學讀歷史,需要帶著問題來讀。你需要了解某個歷史事件跟當今社會事件的重合度,就可以以此為基點,橫跨古今中外、直追上下五千年,以相類似的歷史場景認證你對當今事件的認知;你需要解決某個人生難題,你可以丟擲你解決的正反兩面,那麼孔孟老莊、柏拉圖蘇格拉底,也許他們都有可供參考的思辨。
帶著問題的閱讀,才是思想的磨刀石。供參考。
-
8 # 翔蕭瑟遠飛
這個問題很簡單,關鍵是你知識量怎麼樣,看書是需要理解力與建架結構的,雖說建架是很難的,可一磚一瓦得添,自知要逐步積累的不能急。哲學書、歷史等學術著作也是一樣,自己儲備多少決定自我理解力。聽勸,要多讀書,如果不夠的話,就先不要讀哲學、歷史學術的書,會讀不進去的。
-
9 # 浩哥愛讀書
剛好最近讀了一些哲學和歷史,淺談個人的幾個心得。
哲學是思考的藝術,對於人生、宇宙、存在與意義的思考和高度抽象。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非常適合哲學的學習。
此外,哲學是漸進式的知識,可以先從哲學簡史(中國、西方、印度等)入手,從宏觀概念上有個大的印象,然後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去深入下去。
在讀的過程中,也可以適當著尋找對立面的材料來進行,相互驗證和駁斥,印象更為深刻。
歷史型別的書籍,也建議同樣的道理,通史——斷代史,最後在讀通史,總分總的方式很有趣的。
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輸入和輸出,都是可以考慮的,寫下來,特別是以時間軸的方式來羅列出來,是非常好的方式。
回覆列表
哲學類的書籍重觀點。你做思維導圖是對的。重點記錄它是如何闡述推理出觀點來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哲學觀點不是突然而產生的,它一定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推理而出。所以你應該弄清楚這個哲學家他的觀點來源於何處,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最後具有怎樣的價值意義。當你把這幾個問題弄清楚,你基本就讀懂了個大概。單純記住這個哲學家有什麼觀點是不夠的,你得知道來龍去脈。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