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彭曦書畫室

    寫的還行。有個性,但看不出來臨過什麼帖。。。

    寫小楷難,難於上青天!

    一.取法要高古,取法乎上。

    二.結字不可太死板。

    三.用筆要精到。

    自古文人皆善寫小楷,也最講究用筆和結字。從三國鍾繇的《宣示表》和東晉王獻之殘損的《洛神賦十三行》,以及王羲之以書換白鵝的《黃庭經》和《樂毅論》等,都是後人們學習小楷的經典範帖。

    從隋朝興起科舉取士開始,文人學子更甚,把寫好小楷以便參加數年一度的科舉考考視為生命,以至於延續到明清,廣為流行的專為科考而書的"黑.光.亮.範"的固定模式,千篇雷同的"臺閣體″和"館閣體",均磨滅了文人士大夫的個性。

    如果作為藝術,那一定得要遵從蘇東坡的楷書審美,即"真書難於飄揚″和"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不可將小楷寫死寫僵寫俗,變成印刷體。

    小楷需要積累,是大楷的縮寫與提煉,同時又有小楷的特殊用筆。那一絲不苟的細緻,是治學嚴謹的態度。控制手的穩定,又是氣定神閒的狀態。

    奉勸愛寫小楷的朋友們,寫一會兒歇一會兒,活動一下頸椎和手臂,或者備一把躺椅,寫一會兒就在躺椅上平躺一會兒,注意保護你的頸椎,別一個動作寫時間大長了,以至於落下頸椎病,是很難根治的。。。

    (下圖我近年抄的小楷佛經)

  • 2 # 抱庸詩書

    欣賞了。論及傳統楷書印象,概不出鍾繇羲之,顏柳歐褚虞趙。像題主在題下所附的這幅心經,有一些“現代楷書”的味道,與傳統意義上的楷書還是有較大區別的。如以傳統視角去衡量,可能就不算是楷書。

    (▲顏真卿)

    可以肯定的是,作者臨學的肯定不是名家經典。但我個人認為,這確實可以算得上楷書作品,或許是臨學今人的現代楷書,亦或者屬於自創。從技法層面看,點畫線條是見功夫的,但還算不上出彩,並不是高質量的楷書作品。靈動是有的,總覺得缺了點楷書內涵的那種天圓地方、剛直挺勁。

    (▲柳公權)

    學好楷書,我建議仍是以古人為主,多臨經典碑帖。“現代楷書”尚處於探討階段的學術命題,不足以成為臨摹師法的物件。學楷就離不開顏柳歐趙,古人不欺我,況且已經過千百年的學術與實踐檢驗,不可不信。

    (▲歐陽詢)

    就從附圖作品來講,臨摹的功夫尚未到火候,線條不象有力,結體也不夠伸展,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趙孟頫)

    抱庸淺談。

  • 3 # 文仰山人

    感謝邀請,這個作品是一個橫幅,寫的是心經,屬於小楷,我拙見,這個作品也是一個一般的作品。為什麼,首先,我們要明確寫字和書法的不同,寫字是一種工具,書法是一門藝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果沒有分清楚,就往往爭吵不休,就像某權威人士都以為是“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把書法當做寫字一樣!既然我們論的是藝術,就必須從藝術角度來衡量評判一個作品的優劣。而藝術必須要專業學習不可!所以我們可以自己問下自已,拜過老師沒有?因為書法是一門非常深奧的藝術門類,再想憑個人的理解去學習,那就好比瞎子摸象,不是自己能夠學到的。第二是真正嚴格去臨過貼嗎?臨了哪個帖?按照前面講的,那麼具體到這個作品,第一取法不明顯,看不出是學哪一派哪一個古代經典的大師的作品,根據我個人看,有可能也臨了一點寫經體或者是現代人的東西。我們說學習小楷的經典,可以分為,第一類是寫經體。靈飛經,大涅槃經等;魏普類,以王羲之,王獻之,鍾繇作為代表;第三類是唐代的楷書。但不建議作為小楷臨習。第四類是以趙孟頫、董其昌等為代表的帖學小楷。二是筆法簡單。筆法是江湖書法跟專業書法一個最根本區別。比如“若、密、多”等字,太鋒太快,用筆沒有到位。現在還處在自然書寫層次,基本沒什麼技巧。第三是格調不古,不夠雅!建議拜個老師,好好學習。

  • 4 # 許悅愛書法

    謝友邀答!

    這幅《心經》寫得很率真!一般沒經過書法訓練的人看的話就覺得不好看,但有一定理論知識的書法人才曉得其率真天然!

    毫無做作之態!

    如李叔同大師的書法,哪有技法可言?其實已復歸嬰兒!

    那是經歷了“看山是山,看山不似山,看山還是那山"之境界!

    我個人感覺很好!純純的天然氣象!毫無刻意之態!佩服!!!

    沒經二十年以上的訓練不可能寫出此境界!!!

  • 5 # 夕陽文秀

    這幅心經小楷書,工整有續寫正多。

    寫的小楷緊湊點,心經更有好書封。

    難得一手小楷字,佛慧自然留心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和尚什麼時候能迴歸迪哥?